一、彩色双功能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Vascular Ultrasound of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xpert;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Superficial Organ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Ultrasound of the Chinese Medical Ultrasound Engineering;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raniocerebral and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of the Chinese Medical Ultrasound Engineering;[1](2020)在《头颈部血管超声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颈动脉部分)》文中研究说明该专家共识基于颈动脉超声在临床检查诊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血管超声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进一步解析和回答,以促进专业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专业引领与指导价值。
侍艳[2](2014)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准确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患者的血管病变范围、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了解其发病机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中,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最高,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 real-timesonography, TCCS)对该处的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本课题旨在研究TCCS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对MCA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为经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证实为MCA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75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门诊正常健康体检者(头颅CT或MRI检查正常)40例。脑梗塞患者均于入院一周内行TCCS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同一检查医师于同一天依次进行,TCCS检测双侧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 V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ommoncarotid artery, CCA)收缩期血管内径(systolic diameter, Ds)、CCA平均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观察有无斑块,并记录C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 artery, ICA)斑块的回声强度、数目及斑块累及的血管数目。结果脑梗塞组CTA阳性侧和阴性侧比较:CCA-Ds、CCA-IMT、MCA-RI、MCA-PI、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混合回声和低回声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塞组CTA双侧CCA-Ds、CCA-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组双侧MCA-RI、MCA-PI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梗塞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混合回声和低回声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增大(P<0.05)。75例脑梗塞患者中,TCCS显示CTA阳性侧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增快者21例(28%)、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减慢者42例(56%)、血流速度正常范围者12例(16%),经TCCS检查发现MCA血流速度异常率为84%(63/75)。结论对于同一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CA-Ds、CCA-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混合回声和低回声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基本相同,提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一致,所以无论是CTA阳性侧还是CTA阴性侧只要出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斑块,都应进行正规的稳定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与对照组相比,MCA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CCA-Ds、CCA-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混合回声和低回声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均大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颈动脉血管超声可以间接地反应颅内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TCCS可以直观地显示MCA血流方向和走形,取得病变处血管及其近端、远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协助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争取了宝贵时间。
李平新[3](2013)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时椎动脉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Intima thickening, INMT)和颈动脉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 CAP)形成时椎动脉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328例,均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与颈动脉(Carotid artery, 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 MDV)、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ratio, S/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并根据超声结果分为1组:颈动脉正常组(n1=114)、2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n2=85)、3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3=66)和4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斑块形成组(n4=63)。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四组间的一般资料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VA与CA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间的左侧PSV-CA、左侧S/D-VA、右侧PSV-CA、右侧EDV-CA、右侧MDV-CA、右侧PI-CA、右侧RI-CA、右侧PSV-VA存在差异(P<0.05)。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V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均与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时椎动脉与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王琳,张全斌[4](2013)在《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文中指出本研究对196例行颈动脉及股动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二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临床初步怀疑脑梗死的住院患者196例,男性133例,女性63例,年龄40~70岁,平均(57±9)岁。
韦兰春[5](2011)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颈动脉超声是诊断和评估颈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笔者从高分辨力B超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和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图、三维超声重建、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测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运动的超声特征等方面对近年来的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高瑞锋,张全斌,崔艳华[6](201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波[7](2011)在《高频超声结合VET技术检测年轻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VET技术在检测年轻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年龄小于45岁的高血脂者及100例同龄血脂正常者的颈动脉行高频超声和VET检查,两组检查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均匹配。主要检测颈动脉内径、内-中膜(IMT)厚度,斑块有无、类型及分布特点。统计方法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血脂组颈动脉IMT厚度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IMT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01);二者粥样斑块发生率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2)高血脂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各处内径无差异性(P>0.05)(3)高血脂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部位:颈动脉分叉囊部(BIF)>CCA主干>ICA起始部>ECA起始部,左右发生率无差异性(P>0.05)(4)斑块类型的分布特点:高血脂组中以软斑、扁平斑为多见;而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见。(5) VET技术显着提高了颈动脉管壁及斑块细微结构的分辨率;增加了颈动脉IMT及斑块边界的清晰度,二维超声跟VET在斑块边界、病变细微结构及IMT管腔清晰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频超声特别是VET可提高颈动脉显示能力和显示灵敏度,更清晰显示血管腔及管壁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动态观察,可评价高血脂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了解有无斑块,管腔是否狭窄,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指标,并且对那些无症状高血脂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做出较早预报,在及早治疗及有效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沈桂新,胡巧[8](201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应用》文中认为
张静丽[9](2010)在《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检测高血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研究其早期动脉硬化血管内膜病变及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方法:选取健康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高血压伴糖尿病为研究组,共计159例。应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技术对正常组与研究组进行颈部动脉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从颈总动脉起始部依次对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颈外动脉(ECA)进行纵横切面扫查,观察血管内径、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IMT)、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BIMT),粥样硬化斑块,测量并记录。彩色多普勒观察血管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将研究组分为三组: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糖)组和健康对照组(无任何急慢性疾病),对各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1.二维超声影像特征1.1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壁表现典型三层回声,内膜-中等回声(由血管内膜及其与血管腔之间的反射界面组成),外膜-强回声,内外膜之间的中膜-低回声或等回声。颈动脉IMT值<1.0mm,分叉处<1.2mm。1.2高血压组91例患者中内膜增厚(厚度≥1.0mm)共19例22条血管;内膜厚(厚度≥1.5mm)并伴有斑块形成共34例60条血管。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3高糖组37例中内膜增厚9例11条血管;斑块形成19例25条血管。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高糖组患者CCA、ICA、ECA内膜-中层厚度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颈总动脉分叉处最为明显。2.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2.1正常对照组颈动脉色彩充填丰富,血管中央色彩明亮,靠近血管壁呈暗红色。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五彩镶嵌血流,余均为层流。2.2高血压组及高糖组内膜增厚斑块块形成,血流在相应部位表现充盈缺损。3.频谱多普勒3.1对照组ECA为高阻型血流频谱,CCA、ICA为低阻型血流频谱,阻力指数ECA>CCA>ICA。3.2高血压组及高糖组CCA、ICA、ECA阻力指数均明显增高,其中高血压组CCA、ICA及高糖组CCA、ICA、ECA的R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组斑块形成未引起管腔明显狭窄,狭窄段的血流速度增加,但不明显。4.内膜增厚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段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居多;早期动脉硬化除有内膜增厚外,部分动脉内膜不连续并回声增强。CCA表现弥漫性血管壁增厚,较少出现斑块。5.动脉硬化多为硬斑块和软斑,比例分别为31.96%、31.96%。其次为混合斑块,约为25.77%。扁平斑块较为少见,占斑块比例为10.31%。6.动脉粥样硬化早期,CCA、ICA、ECA的内径测量值,高血压组及高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7.本研究同时与心脏超声及眼动脉检查相结合,动脉硬化显示主动脉壁回声增强、运动幅度减低(≤8mm),重搏波消失。动脉硬化眼部血管表现视网膜动脉迂曲,反光增强。结论:1.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斑块形成是其典型标志。颈部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2.颈动脉超声检查确立动脉硬化早期诊断,掌握血管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态、大小、回声、数量及部位,提供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可作为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对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宋少轩[10](2009)在《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高危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确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尝试筛选出与高危人群有关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超声标识,确定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Hp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30例患者和60例健康人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定颈动脉IMT和血流状态参数的变化,了解斑块情况并判断斑块性质。结果:在A组中,测得正常颈动脉IMT均值为0.605mm±0.152mm。随年龄的增加,各年龄亚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亦随之增厚。在B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男女性别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斑块类型以扁平斑较为常见,其次为软斑和硬斑,溃疡斑较少发生;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在C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男女性别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斑块类型以硬斑较为常见,其次为扁平斑和软斑,未发现溃疡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通过对A、B、C三组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得出,在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剪切率(SR)这四项超声指标中,B、C两组均与A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阻力指数(RI)一项三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B、C两组不同性质的斑块呈显着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男性性别、年龄、收缩压、脉压、吸烟指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结论:超声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颈动脉内-中正常厚度(IMT)为0.605±0.152mm,将IMT≥1.2mm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剪切力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局部力学因素,是斑块发生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男性性别、年龄、收缩压、脉压、吸烟指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但危险因素的强度有一定的差别。颈动脉IMT增厚、扁平斑和硬斑发生率高、血流速度EDV降低是较有价值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超声标识。
二、彩色双功能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双功能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头颈部血管超声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颈动脉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 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
1.1 二维成像 |
1.2 CDFI |
1.3 能量多普勒成像 |
1.4 频谱多普勒 |
2 综合应用线阵、凸阵、微凸探头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测量的准确性 |
3 颈总动脉近段、中段及远段的界定 |
4 颈动脉球部、窦部、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解剖定位 |
4.1 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近段 |
4.2 颈动脉窦 |
4.3 颈动脉分叉 |
5 颈动脉超声报告提示“动脉硬化”的准确性评价 |
6 IMT及斑块大小的规范化测量与描述 |
6.1 IMT的超声测量 |
6.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6.2.1 斑块的位置: |
6.2.2 斑块的大小: |
6.2.3 斑块的形态: |
6.2.4 斑块的回声: |
7 斑块位置的表述 |
7.1 纵断切面 |
7.2 横断切面 |
7.3 斑块描述范例 |
8 易损斑块的定义及超声检查评估的临床意义 |
8.1 斑块破裂 |
8.2 斑块内出血大的脂质核心 |
8.3 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 |
9 易损斑块的特征及其规范描述 |
9.1 易损斑块的超声特征 |
9.2 超声报告的规范描述 |
1 0 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的鉴别 |
1 1 PSV比值对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 |
1 2 颈部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 |
1 3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鉴别 |
1 3.1 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鉴别 |
1 3.2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鉴别 |
1 4 颈动脉狭窄率的评估以及对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准确性的评价 |
1 5 对钙化为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方伴声影的狭窄程度判断 |
16颈动脉迂曲的评估 |
17对颈动脉迂曲合并狭窄的狭窄程度评估 |
18影响颈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因素 |
18.1全身因素 |
18.2血管结构因素 |
18.3操作者因素 |
19长段狭窄动脉病变程度的判断 |
20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与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的鉴别及仪器调节 |
20.1颈内动脉闭塞 |
20.2调节仪器提高闭塞病变类型诊断准确性的建议 |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介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文缩写对照 |
致谢 |
(3)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时椎动脉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来源 |
1.2 分组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重复性检验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5)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技术 |
1.1 高分辨力B超成像 |
1.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1.3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及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图 |
1.4 三维超声重建术 |
1.5 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2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测 |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运动的超声特征诊断 |
4 问题与展望 |
(6)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及斑块分型 |
2 结 果 |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分布 (见表1、表2) |
2.2 斑块发生类型分布 |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 (见表3) |
2.4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 |
3 讨 论 |
(7)高频超声结合VET技术检测年轻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研究人群资料收集方法 |
1.2.2 超声扫查方法 |
1.2.3 超声观测内容及指标 |
1.3 质量监控 |
1.4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的收集 |
2.1.1 研究人群资料收集方法 |
2.1.2 研究人群分组 |
2.2 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分析 |
2.3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 |
2.3.1 二维超声影像特征 |
2.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 |
2.3.3 频谱多普勒 |
三、讨论 |
3.1 颈动脉解剖和管壁结构 |
3.1.1 颈动脉解剖 |
3.1.2 颈动脉管壁结构 |
3.2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 |
3.3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
3.4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
3.5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方法与评价 |
3.6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 |
3.6.1 血管壁增厚 |
3.6.2 斑块形成 |
3.7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检测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颈动脉斑块的病变特点及研究意义 |
1.2.1 颈动脉斑块的病变特点 |
1.2.2 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研究意义 |
1.3 超声诊断的发展历史 |
1.4 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 |
1.4.1 二维超声 |
1.4.2 彩色多普勒超声 |
1.4.3 血管腔内超声 |
1.4.4 三维超声技术 |
1.4.5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基础及超声影像评价 |
2.1 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基础 |
2.1.1 动脉硬化概述 |
2.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学说 |
2.1.3 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表现 |
2.1.4 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
2.1.5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2.2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影像评价 |
2.2.1 颈动脉的生理解剖特点 |
2.2.2 颈部动脉超声检查部位 |
2.2.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2.2.4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方法 |
2.2.5 检测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影像技术 |
2.2.6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临床资料与结果 |
3.1 研究对象 |
3.2 仪器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病史采集 |
3.3.2 体格检查 |
3.3.3 实验室检查 |
3.3.4 颈动脉超声检查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临床资料 |
3.4.1 健康对照组的超声表现 |
3.4.2 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超声表现 |
3.4.3 A 组临床资料 |
3.4.4 B 组临床资料 |
3.4.5 C 组临床资料 |
3.4.6 B、C 两组不同性质斑块的比较 |
3.4.7 A、B、C 三组颈动脉超声指标测量值 |
3.4.8 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结果 |
3.5.1 A 组结果 |
3.5.2 B 组结果 |
3.5.3 C 组结果 |
3.5.4 B、C 组两组不同性质斑块的比较 |
3.5.5 A、B、C 组三组颈动脉超声指标测值比较 |
3.5.6 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7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
4.1 正常颈动脉显像 |
4.2 正常人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定 |
4.2.1 正常参考值 |
4.2.2 正常内-中厚度值的测定 |
4.3 内-中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1 年龄 |
4.3.2 高血压 |
4.3.3 动脉粥样硬化 |
4.4 颈动脉斑块的显着超声标识 |
4.5 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
4.5.1 年龄与性别 |
4.5.2 血压 |
4.5.3 吸烟 |
4.5.4 血脂 |
4.5.5 其他因素 |
4.6 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4.7 颈动脉分叉结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彩色双功能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头颈部血管超声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颈动脉部分)[J].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Vascular Ultrasound of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xpert;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Superficial Organ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Ultrasound of the Chinese Medical Ultrasound Engineering;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raniocerebral and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of the Chinese Medical Ultrasound Engineering;.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06)
-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研究[D]. 侍艳. 苏州大学, 2014(04)
- [3]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时椎动脉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李平新.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3)
- [4]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J]. 王琳,张全斌.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6)
- [5]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新进展[J]. 韦兰春.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05)
- [6]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 高瑞锋,张全斌,崔艳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03)
- [7]高频超声结合VET技术检测年轻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的研究[D]. 李波. 浙江大学, 2011(01)
- [8]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应用[J]. 沈桂新,胡巧. 微创医学, 2010(04)
- [9]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D]. 张静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10]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宋少轩. 燕山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