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境木包装松材线虫检疫应把握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车晋飞,刘若思,张承军,马铮,刘旭生,王明辉[1](2021)在《便携式木质材料携带有害生物查验设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我国口岸木质包装检疫查验有害生物风险现状,重点针对存在的难以有效取样等技术难题,结合当前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提出一种利用微型X射线发射器进行木质包装内部有害生物的无损检测技术,通过选择4种厚度、硬度、干燥程度、材质均不同的木材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上的可行性,可进一步研制样机,为口岸木质包装有害生物非介入式现场查验解决方案,为后续进一步提升口岸查验效率和工作有效性提供参考。
胡柯[2](2017)在《ISPM NO.15实施后中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木质包装因其特有的优点在贸易中使用量越来越大,而后世界各国也开始认识到木质包装具有很高的检疫风险。随着疫情的加剧,各国均根据国情和检疫疫情对木质包装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针对这一国际性问题,2002年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IPPC)发布了统一的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国际标准,即15号标准(ISPMNO.15)。此后,各国逐步采纳了该标准并对本国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进行了改革,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该国际标准。本文对比了我国及世界其他各主要贸易国在15号标准实施前后针对入境货物木质包装采取的检疫监管措施,并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实施15号标准的情况,对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国入境口岸截获货物的木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疫情进行了研究。在对总体疫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的来源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实施木质包装国际标准之后各口岸截获的活体检疫性有害生物种次显着减少,但是近年来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疫情仍然十分严峻。我国入境木质包装疫情呈现如下特点:我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地域特征较明显,且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疫情最为严峻;截获有害生物呈现复杂性、多元性,重点疫情集中在松材线虫等少数检疫性有害生物。根据对上述疫情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对于入境口岸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措施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了入境木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疫情的基础上,对木质包装国际标准发布前、后,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贸易国家对入境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据此以检疫监管队伍建设、检疫管理措施、检疫部门合作、企业诚信管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这五个角度为切入点,对我国现行的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提出了五条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通过加强对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的监管举措,提高检疫效率,确保在实现我国入境口岸货物快速通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防止外来有害生物随着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进入我国境内,从而切实保护我国的国门生物安全。
叶菁[3](2016)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木材进口量的逐年增大,缓解了国内木材供给不足与需求快速增长矛盾的同时,也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不仅会给国内经济造成损失,还会对我国森林系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虽然我国植物检疫制度正逐步健全,为有效控制国内森林病虫害的威胁、保护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作了突出贡献,但也要看到,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依然严峻。深入分析原因,政府监管存在漏洞是导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如何解决进境木材检疫监管中存在的漏洞作为研究问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研究及做法,并阐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问题指向、核心思想及适用性。其次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范围,通过与广东检验检疫局辖区的进境木材口岸、广东林业部门和某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访谈,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建设、技术建设四个方面了解广东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现状,并分析监管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整个监管链条中至少涉及两个部门,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合作,导致监管机构存在沟通不畅、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现象,及无法由单一层级政府加以解决的棘手化问题。根据现状,从法律法规、组织责任、工作机制、技术保障四个方面系统的剖析进境木材检疫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整合与协调的核心思想,按希克斯提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治理功能、治理层级、公私协调整合的策略途径,探讨从整合法律制度、统一行政运行主体、整合协调多元主体、加强技术保障建设四个方面构建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整体协作运行模式和政策建议,为建设中国特色动植物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吴晓丰,周锐,纪睿,师振华[4](2015)在《“三环联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境木质包装监管体系》文中提出根据目前出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现状,从木质包装生产企业、标识加施企业、使用企业的角度入手,对影响出境木质包装检疫质量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了以企业监管、物流监管和检疫监管为核心的"三环联控",着力从法律和操作层面破解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验检疫监管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境木质包装监管体系。
赵汗青,李建光,王紫梁,卢广,郑明慧[5](2014)在《木材取样器在木质包装查验松材线虫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解决进境货物木质包装取样难问题,利用空心钻原理设计了木材取样器,用于从木质包装上快速钻取不同直径的木材样品。试验结果表明,在钻孔直径不少于0.6 cm时,取出的木材样品不影响松材线虫的检测效果。
舒劲[6](2013)在《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出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我国进境植物检疫监管工作。近年来,随着国际植物疫情的频发以及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进境植物检疫工作中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新时期,这就对检验检疫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危机管理、4R理论、前瞻型政府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检验检疫实际,借鉴发达国家植物检疫体系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口岸现行植物检疫应急管理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对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论文研究的目标与意义,国内外相关领域现状综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做了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4R理论在进境植物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介绍我国现行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的现状。首先简要介绍了进出境植物检疫的起源与发展。随后从预警体系、口岸查验体系、检疫除害体系、后续监管体系四块系统介绍了现行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工作。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通过对松材线虫、香蕉检疫性有害生物、达芬奇家居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完善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第五部分重点分析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以预防为主的机制尚未形成、应对机制中应对能力不足、跨部门合作机制不完善。第六部分介绍了国外进境植物检疫体系以及经验借鉴。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的植物检疫体系,并结合我国检验检疫实情,分析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七部分对完善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做了探讨:构建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组织体系、基于4R理论完善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措施。
童普升[7](2013)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空港口岸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的现状和对策》文中指出针对当下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所导致的口岸物流的不断提速,外贸逐步在向实现“零库存”、“零等待”发展这一趋势,同时外来有害生物日益严重威胁我国农林资源及国家生态安全,加快通关和生物安全成为口岸检验检疫通关查验工作的一组难题。木质包装作为货物的主要载体而被大量使用,因木质包装存在问题而导致货物不能顺利通关的,占到了口岸货物通关超时限的80%以上,本文通过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入境的木质包装在通关业务中存在的申报不实、IPPC标识规范使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实例分析了当前制度下入境木质包装监管的问题和漏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三种预防措施:①规范调查取样方法,提高有害生物检出率;②适时宣传,让企业了解、规避政策法规;③采取行政措施,打击企业逃漏检行为。通过提升检疫人员技术技能、转变监管模式、实施有效处罚方式和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着手,建立适应航空口岸的木质包装特点的监管体系,同时向企业宣传有关木质包装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在货物通关中要避免类似的问题,从而加快货物通关速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日趋激烈得国际市场竞争。
赵宇翔[8](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李海燕,黄北英,熊惠龙,宋玉双[9](2008)在《快速检疫中培养松材线虫的冷藏真菌菌种筛选》文中指出
郑建中,叶军,陈文杰[10](2006)在《近三年上海口岸植物检疫截获Ⅰ、Ⅱ、Ⅲ类重大疫情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进境木包装松材线虫检疫应把握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境木包装松材线虫检疫应把握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木质材料携带有害生物查验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口岸木质包装检疫查验生物安全现状 |
2 木质包装现场查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 传统木质包装检疫现场查验技术局限性分析 |
4 木质材料无损检测新技术 |
5 木质材料X射线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发 |
6 设备查验效果检验 |
8 结论 |
(2)ISPM NO.15实施后中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木质包装国际标准的研究 |
1.2.2 中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的研究 |
1.2.3 木质包装检疫监管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技术路线图 |
2 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措施研究 |
2.1 木质包装15号标准发布前国外主要贸易国的检疫监管 |
2.1.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
2.1.2 美国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
2.1.3 加拿大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
2.1.4 英国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
2.1.5 欧盟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
2.1.6 巴西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
2.2 木质包装15号发布前我国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 |
2.2.1 对美国、日本输华货物木质包装加严检疫 |
2.2.2 对韩国输华货物木质包装实施加严检疫 |
2.2.3 对欧盟输华货物木质包装实施加严检疫 |
2.3 各贸易国家(地区)实施15号标准的情况 |
2.3.1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采标情况 |
2.3.2 欧盟的采标情况 |
2.3.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采标情况 |
2.3.4 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采标情况 |
2.3.5 其他国家采纳并实施15号标准的情况 |
2.4 我国采纳15号标准并制定木质包装检疫措施的情况 |
2.5 我国实施15号标准的原因分析 |
3 中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分析 |
3.1 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总量大 |
3.2 中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截获疫情的来源地域特征明显 |
3.2.1 亚洲地区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截获疫情量大而复杂 |
3.2.2 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国家(地区)输华货物疫情逐年加剧 |
3.2.3 检疫性有害生物多集中在美国及东南亚地区 |
3.3 截获有害生物疫情呈现多元化、复杂化 |
3.3.1 木质包装15号标准实施后,活体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得到控制 |
3.3.2 截获有害生物种类逐年增加且以昆虫和线虫为主 |
3.3.3 重点疫情集中在少数检疫性有害生物上 |
4 我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1 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现存的问题 |
4.2 完善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的对策 |
4.2.1 提升监管队伍的专业能力,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工作基层建设 |
4.2.2 加强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现场检验,重视非法检货物 |
4.2.3 建立检疫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检疫监管合力 |
4.2.4 加强企业宣传,对入境货物木质包装实行分类管理 |
4.2.5 重视疫情,建立口岸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3)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述评 |
1.2.1 国外的主要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 |
1.3 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理论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问题指向 |
2.2.3 整体性治理的核心思想:整合协调 |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本土适应性分析 |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契合之处 |
2.3.2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适用性分析 |
3 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现状 |
3.1 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制度建设 |
3.1.1 法律法规及条例 |
3.1.2 地方的管理办法及工作规范 |
3.2 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组织建设 |
3.2.1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职责 |
3.2.2 林业局职责 |
3.2.3 其他 |
3.3 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工作机制建设 |
3.4 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的技术建设 |
3.4.1 信息技术建设 |
3.4.2 人力资源技术建设 |
3.5 监管的效果 |
3.5.1 监管取得的成绩 |
3.5.2 监管存在的不足 |
4 进境木材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4.1.1 国家法律层面的缺失 |
4.1.2 地方性法规层面的缺失 |
4.1.3 多个制定主体造成法律法规间的天然割裂 |
4.2 组织责任不明确 |
4.2.1 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不一致 |
4.2.2 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
4.3 工作机制不协调 |
4.3.1 地方政府参与的碎片化 |
4.3.2 经营单位参与的碎片化 |
4.3.3 国内外植物检疫部门合作的碎片化 |
4.3.4 口岸联检部门合作的碎片化 |
4.3.5 内外检协调的碎片化 |
4.3.6 社会组织参与的碎片化 |
4.4 技术保障不完善 |
4.4.1 信息的孤岛化 |
4.4.2 监管技术手段落后 |
4.4.3 监管能力不足 |
5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广东进境木材检疫监管优化策略探索 |
5.1 整合法律法规 |
5.2 统一行政运行主体 |
5.3 整合协调多元主体 |
5.4 加强技术保障建设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三环联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境木质包装监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出境木质包装存在的主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
1 . 1出境木质包装未按国际标准进行除害处理,也没有加施IPPC标识 |
1.2出境木质包装上虽然有IPPC标识,但仍被发现携带活的有害生物 |
2“三环联控”破解出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难题 |
2.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施企业监管 |
2.2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物流监管 |
2.3把握关键控制环节,实施检疫监管 |
(5)木材取样器在木质包装查验松材线虫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6)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目的与意义 |
一、目的 |
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 4R 理论的应用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危机管理理论 |
二、危机管理 4R 理论 |
三、预防型政府理论 |
第二节 4R 理论在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中的应用 |
第三章 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现状 |
第一节 进出境植物检疫的起源 |
第二节 我国进出境植物检疫的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现状 |
第四章 口岸进境植物检疫应急案例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进口松木携带松材线虫案例 |
第二节 菲律宾进口香蕉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案例 |
第三节 达芬奇家居案例 |
第四节 案例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缩减管理及预备管理方面 |
第二节 反应管理方面 |
第三节 恢复管理方面 |
第六章 发达国家进境植物检疫体系 |
第一节 美国进境植物检疫体系 |
第二节 澳大利亚进境植物检疫体系 |
第三节 日本进境植物检疫体系 |
第四节 国外经验借鉴 |
一、以预防为主的危机响应体系 |
二、加强检验检疫技术水平 |
三、设立具有明确责权分工的管理机构 |
第七章 完善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探讨 |
第一节 构建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组织体系 |
第二节 4R 理论下完善进境植物检疫应急机制的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空港口岸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的现状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检疫发展史 |
1.1.1 世界植物检疫发展史 |
1.1.2 中国植物检疫发展史 |
1.1.3 陕西对外植物检疫发展史 |
1.1.4 西安咸阳机场空港口岸植物检疫发展史 |
1.1.4.1 西安咸阳机场空港口岸植物检疫基本情况 |
1.1.4.2 西安咸阳机场空港口岸植物检疫的历史及成就 |
1.1.4.3 西安咸阳机场空港口岸植物检疫在保护陕西省农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
1.2 木质包装检验检疫的概况 |
1.2.1 我国口岸木质包装基本法律概况 |
1.2.2 我国口岸木质包装检疫情况概况 |
1.3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木质包装检疫情况 |
1.3.1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物使用木质包装的特点 |
1.3.2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物使用木质包装检疫情况 |
1.4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木质包装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
2.1 木质包装申报不实的原因及分析 |
2.2 IPPC 标识使用存在问题原因及分析 |
2.2.1 IPPC 标识难以准确反映木质包装产地和除害处理情况 |
2.2.2 IPPC 标识不规范 |
2.2.3 部分木质包装缺少 IPPC 标识 |
2.2.4 IPPC 标识真伪难辨 |
2.2.5 对 IPPC 标识的认识错位 |
第三章 针对口岸入境木质包装应采取的对策 |
3.1 规范调查取样方法,提高有害生物检出率 |
3.1.1 查看木质包装的外表 |
3.1.2 看是否带有树皮 |
3.1.3 看是否有虫孔、虫洞及排泄物 |
3.1.4 看是否有蓝变 |
3.2 适时宣传,让企业了解、规避政策法规 |
3.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
3.2.2 宣传非木质包装政策的使用,注重规避其潜在的风险 |
3.3 采取行政措施,打击企业逃漏检行为 |
3.3.1 实施企业诚信分级管理 |
3.3.2 对口岸木质包装违法行为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
1.1.1.1 国外概览 |
1.1.1.2 国内简述 |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
2.1.1 有关概念 |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
2.3.1 涵盖领域多 |
2.3.2 生命特征强 |
2.3.3 潜伏性突出 |
2.3.4 区域性显着 |
2.4 本章小结 |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
3.1 风险管理理论 |
3.1.1 有关概念 |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
3.1.6.2 风险识别 |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
3.1.6.4 风险控制 |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
3.2.1 有关概念 |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
3.4 本章小结 |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
4.1 生物风险因子 |
4.1.1 林业入侵生物 |
4.1.2 林业遗传资源 |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
41.4 野生动物疫病 |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
4.2.1 气候变化 |
4.2.2 森林火灾 |
4.2.3 污染 |
4.2.4 其他因子 |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5.1 有关概念 |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5.4.1 层次分析法 |
5.4.2 灰色系统理论 |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
5.7.8 结论分析 |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
6.2.1 立法背景 |
6.2.2 法律法规现状 |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
6.4.1 管理体制 |
6.4.2 管理机构 |
6.4.3 管理制度 |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
6.7 本章小结 |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
7.2.1.1 自然入侵 |
7.2.1.2 人为入侵 |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
7.3.6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
8.3.1.3 技术性法规 |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8.3.3.1 组织保障 |
8.3.3.2 制度保障 |
8.3.3.3 信息保障 |
8.3.3.4 能力保障 |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快速检疫中培养松材线虫的冷藏真菌菌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供试真菌 |
1.3 仪器设备 |
2 研究方法 |
2.1 培养基质的制备 |
2.2 松材线虫的接种培养 |
2.3 松材线虫发育成熟情况的观察 |
2.4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3种冷藏真菌在不同温度下培养松材线虫LⅢ幼虫的成虫率比较 |
3.2 冷藏真菌菌种和培养时间对松材线虫LⅢ幼虫成虫率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3.3 冷藏真菌菌种和培养时间对松材线虫LⅢ幼虫成虫率影响的差异性比较 |
3.4 冷藏真菌培养松材线虫LⅢ幼虫对快速检疫检验的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10)近三年上海口岸植物检疫截获Ⅰ、Ⅱ、Ⅲ类重大疫情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重大有害生物疫情评析 |
2.1 昆虫 |
2.1.1 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
2.1.2 南美按实蝇Anastrepha fraterculus (Wiedemann) 和非洲芒果实蝇Ceratitis (Ceratalaspis) cosyra (Walker) |
2.1.3 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
2.1.4 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
2.1.5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
2.1.6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
2.2 线虫 |
2.2.1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Buhrer) Nickle |
2.2.2 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 (Cobb) Thone |
2.2.3 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 (Wollenweber) Skarbilovich |
2.2.4 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
2.3 病害 |
2.3.1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 |
2.3.2 烟草霜霉病菌Peronosposa hyoscyame de Baryf.sp.Tabacina (Adam) Skalicky |
2.3.3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 |
2.3.4 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lerf.sp.glycinea Kuan&Erwin |
2.3.5 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 mosiac Nepovirus |
2.4 杂草 |
2.4.1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
2.4.2 锯齿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 |
3 截获疫情分析与建议 |
四、进境木包装松材线虫检疫应把握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木质材料携带有害生物查验设备研究[J]. 车晋飞,刘若思,张承军,马铮,刘旭生,王明辉.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1(S1)
- [2]ISPM NO.15实施后中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研究[D]. 胡柯.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进境木材检疫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叶菁.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4]“三环联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境木质包装监管体系[J]. 吴晓丰,周锐,纪睿,师振华. 植物检疫, 2015(01)
- [5]木材取样器在木质包装查验松材线虫上的应用[J]. 赵汗青,李建光,王紫梁,卢广,郑明慧. 植物检疫, 2014(05)
- [6]进境植物检疫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舒劲.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7]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空港口岸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的现状和对策[D]. 童普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9]快速检疫中培养松材线虫的冷藏真菌菌种筛选[J]. 李海燕,黄北英,熊惠龙,宋玉双. 林业科学, 2008(12)
- [10]近三年上海口岸植物检疫截获Ⅰ、Ⅱ、Ⅲ类重大疫情评析[J]. 郑建中,叶军,陈文杰. 检验检疫科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