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隧道河床演化分析

武汉长江隧道河床演化分析

一、武汉长江隧道隧址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富[1](2021)在《沪渝蓉高速铁路崇太长江隧道关键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建沪渝蓉高速铁路在江苏太仓七丫口入地,以隧道形式下穿宽约10.5 km的长江南支,在上海崇明岛万安村钻出地面。穿越长江南支的崇太长江隧道全长14.22 km,隧道在水下最大深度87 m,在地中最大深度为50.5 m,拟按单洞双线修建,设计最高行车时速350 km,其中,盾构段长约13.12 km,盾构外径约15.2 m。工程接近长江口,河床地层松软,属于径流潮汐交织的沉积物;江面宽阔,水深及冲刷深度大;航道设施密集,航运繁忙;水陆自然生态保护要求严格。在如此复杂的工程条件下开展高速铁路越江隧道工程建设,重点对隧道结构纵向差异变形和横向变形、可靠的衬砌结构形式、超长距离独头施工和防灾疏散救援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指导设计、施工采取安全可靠、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为顺利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的工程目标起支撑作用。

钟小代,高海静,郑国诞,杨元平,陈刚,史英标[2](2021)在《富春江富阳河段过江管道最低冲刷高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过江管道位于富春江富阳段,属钱塘江河口河流段,在极端洪水作用下,河床冲刷剧烈,管道断面的最大冲刷深度是管道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对工程河段河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建立了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工程断面进行了水动力计算。在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复杂性的基础上,利用王兆印公式对断面冲刷深度初步估算。通过对模型比尺和模型沙等的合理选取,利用水槽模型试验得到了各钻孔位置的最大冲刷深度;采用历年下包络线减去对应点冲刷深度,得到了工程断面在100 a一遇设计水文条件下的设计最低冲刷高程。

于洋,李瑞杰,王华,罗锋[3](2020)在《南京市拟建过江隧道河段河床极限冲刷深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道稳定性和可能的极限冲刷深度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以长江南京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的水沙运动特征变化和河道演变,通过河工模型试验预测了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河床极限冲刷深度,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1)数学模型与河工模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2)在不利水文条件下,河床普遍受冲刷。左侧主深槽流速较大,潜洲左缘发生崩退情况;右槽河床冲刷幅度较大,潜洲的不稳定加剧了对右槽河床的冲刷。研究结果可为在该河段进行过江隧道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孙凯旋,高亚军,李国斌,尚倩倩,许慧,施凌[4](2020)在《重庆长江隧道河床演变及冲刷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江隧道隧址断面河床冲刷深度直接关系到工程规划的经济性和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合理预测河床冲刷深度至关重要。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重庆长江过江隧道为例,根据三峡变动回水区近期水沙资料及水库运行资料分析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及隧址断面冲淤变化,采用多种常用的冲刷计算公式对不利水文条件下隧址断面的河床冲刷深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确定过江隧道隧址断面河床冲刷深度为4. 8 m。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郑长青,齐春[5](2019)在《广湛铁路湛江湾海底隧道设计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湛铁路湛江湾海底隧道具有大直径(13.8 m,开挖直径> 14 m)、高水压(0.59 MPa)、地层条件差(第四系地层厚)、盾构掘进距离长(5 853m,独头掘进)、行车速度高(250 km/h)等特点,其设计难度大、关键技术多,国内外可供参考的经验少。本文从隧道施工工法、分合修方案、盾构机选型与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用于该隧道施工的推荐方案,同时对本工程总体设计进行阐述,可为同类跨江越海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卓霖[6](2019)在《近海区域浅覆土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盾构法在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发展。对于修建在近海区域的隧道,由于水域环境复杂,盾构穿越地层差异性大,结构的受力特征尚不明确,例如水流对泥沙颗粒产生的拖拽力会使得河床发生冲刷,冲刷过大会严重影响衬砌结构受力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次就是水位变化频繁引起隧道外荷载不断变化,如何明确隧道外荷载动态响应特征,正确评价隧道的力学效应成为了研究问题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极端冲刷作用下隧道结构受力特性、潮汐作用下盾构隧道外荷载动力响应特性及潮汐作用下隧道整环管片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最终形成了近海区域浅覆土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力学行为研究成果。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探明了马骝洲隧道所在河段整体以冲刷为主,推导了适用于预测极端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并预测了马骝洲水道远期极端冲刷深度为4.8m,探讨了影响极端冲刷深度的几个参数,最后对隧道冲刷过程中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的力学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2)基于应力渗流耦合的原理,推导了波浪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力影响深度的计算公式,并根据隧道埋深与超孔隙水压力影响深度的大小关系,提出了潮汐作用下隧道外荷载两种不同的动力响应模式,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结论进行了分析验证。(3)基于马骝洲隧道上覆土层的不透水特性原理,提出了不透水设计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修正,最后在考虑隧道纵横向力学效应的前提条件下,借助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MIDAS/GTS NX建立了大型的三维精细化模型(横向:管片—螺栓、纵向:管片—剪力销),分析了潮汐作用下整环管片、剪力销及螺栓构件的力学特征。

章广越[7](2019)在《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研究 ——以金口~武桥河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峡水库等梯级水库的相继蓄水使得长江中游产生了自上而下的沿程冲刷,为中游航道等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基础理论分析、工程经验总结、实测资料分析与数学模型预测等方法,全面研究了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的演变特点及机理,并根据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系统进行了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中游水沙关系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年来水量变化不大,年内变幅减小,汛期流量削弱,枯期流量增加,输沙量减少趋势明显。受此影响,汉口站年最枯流量由历史最小4830m3/s提高到年最小808010300m3/s,年最枯水位增加1.52.2m;同时,20132016年汉口站水位流量关系表明流量在30000 m3/s以下时,武汉河段水位较蓄水前下降明显,说明武汉河段已经产生剧烈冲刷,且冲刷主要发生在中枯水河槽。(2)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的演变特点及机理。三峡水库蓄水前,金口武桥河段总体冲淤平衡,滩槽冲淤呈现出年内和年际的周期性变化;三峡水库蓄水后,金口武桥河段的滩槽冲淤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同时经历着全河段河床的冲刷下切,航道条件出现新的变化,汉阳边滩封堵通航桥孔的碍航问题依然存在。金口武桥河段的演变机理在于滩槽冲淤变化是水沙输移动力条件的周期性调整和水沙条件随机波动的综合作用。(3)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冲淤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模拟预测。利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进行汛中枯期三个典型年下河槽与航槽的冲淤预测;选取螺山站20082012年水沙资料共两个五年循环作为边界条件,根据三峡蓄水后的来水来沙变化规律进行资料的减沙处理,实施系列年河槽与航槽的冲淤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金口武桥河段的冲刷非常剧烈,10年后河床冲刷达24104万m3,平均冲深2.8m,河槽冲深的同时航槽尺度有所优化,这为航道等级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但部分区域也出现河道宽浅化、航槽偏移等碍航风险,武桥水道中汉阳边滩封堵通航桥孔的问题依然存在。(4)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武汉河段不同断面形态与航槽尺度的相关性,阐述塑造理想的梯形航槽形态是航道等级提升的有效途径;然后提出航道等级的提升需要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非平衡新型水沙条件,遵循水力冲刷下河槽演变规律,因势利导地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使用迭代调整法相机提升航道等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金口武桥河段的碍航实际情况,总体治理思路为对于航道条件较好的部位稳固现有的滩槽格局;对于非主航槽发展降低主航槽过程能力的部位,遏制非主航槽的发展;对于主航槽泥沙淤积部位,增大该处过流能力,加大其水流冲刷动力;对于具备通航条件的非通航河槽,深入分析论证开辟为通航航槽的利弊,利大于弊则开辟为通航航槽。根据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的冲淤预测结果,结合已有工程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河槽与航槽的衔接方案主要分为以通畅航槽为主的防护型衔接和改调航槽为主的进攻型衔接两种:防护型衔接是一种采取守护或局部调整的措施稳定或优化现有滩槽格局和航槽形态的衔接方式,主要分为守护现有的底坡边滩和稳定或改善汊道航槽状态两种衔接措施;进攻型衔接是一种采取较强的调整措施改变现有滩槽格局和航槽形态的衔接方式,主要分为塞支强干、维持一汊通航和控导汊道分流、选择两汊通航两种衔接措施。

岳红艳,朱勇辉,卢金友,姚仕明[8](2017)在《长江武汉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统计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汉口和仙桃水文站近期水沙变化特性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长江中游武汉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汉口站多年平均流量和径流量略有降低,蓄水后汉口站输沙量出现大幅度减小。1968年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仙桃站水位年最大变幅明显减小,下泄沙量明显减少,含沙量减小;三峡水库建成后,近几年汉口站含沙量减小明显,20112016年武汉河段河床冲刷明显。武汉河段内多年来除局部滩槽冲刷变幅较大外,滩槽平面位置和形态总体而言相对较为稳定,预计武汉河段整体河势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从工程安全和防洪方面考虑,建议对武汉河段特别是工程密集局部区域,进行水下地形监测和跟踪分析研究工作。该成果可为武汉河段未来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张潮[9](2014)在《武汉长江隧道隧址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根据2009年2013年连续四年实测水下地形监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长江隧道隧址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变化情况,得出结论:2009年2013年武汉长江隧道局部河段河床冲淤交替,总体略呈淤积状态。淤积冲刷主要发生在枯水河槽,其部位集中在左岸靠近汉口一侧岸坡,主河槽以及右岸冲淤幅度相对较小,局部河床形态基本呈稳定态势。

拓勇飞,郭小红,舒恒[10](2013)在《南京纬三路长江隧道总体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市纬三路长江隧道是目前长江上建设的第一座双管双层、双向八车道超大直径的盾构隧道,工程采用直径达14.93m的超大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盾构掘进总里程达7.7km,具有断面大、埋深大、水压高、地质条件复杂、基岩强度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是目前我国公路盾构隧道中综合技术含量最高的水下隧道工程。该文结合工程设计情况,对本工程总体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对影响隧道总体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论证。

二、武汉长江隧道隧址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长江隧道隧址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沪渝蓉高速铁路崇太长江隧道关键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工程条件
    1.1 地形地貌
    1.2 地层条件
    1.3 水文条件
    1.4 不良地质
    1.5 河道冲刷
    1.6 航运设施
    1.7 自然保护
2 主要技术标准
    2.1 设计标准[15]
    2.2 运营维护管理标准[16]
    2.3 防灾疏散救援[17]
3 关键技术
    3.1 长江口段复杂环境河床地层动态变化对隧道工程影响
        (1)隧址处地层压实及运移对隧道工程影响
        (2)冲淤往复作用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
        (3)河床表层大厚度沉积砂层液化对隧道结构变形影响
    3.2 水下软土地层隧道变形控制
        (1)软土地层盾构掘进隧道基底变形与结构变形控制
        (2)高水压下结构变形控制
    3.3 超大直径水下隧道超长距离安全施工
        (1)超长距离掘进盾构主机设备
        (2)超长距离掘进运输系统
        (3)超长距离掘进施工通风
    3.4 越江特长隧道防灾疏散救援
    3.5 其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长江河口段复杂环境隧道稳定性分析包括:
        (2)水下软土地层隧道变形控制包括:
        (3)超大直径水下隧道超长距离安全施工包括:
        (4)特长越江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包括:
    4.2 建议

(2)富春江富阳河段过江管道最低冲刷高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工程位置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2 水动力特征计算
    2.1 数学模型简介
    2.2 模型范围及验证
    2.3 设计水文计算条件
3 最低冲刷高程估算
4 水槽试验研究成果
    4.1 模型比尺
    4.2 模型沙的选取
    4.3 试验条件
    4.4 试验结果
5 综合分析
6 结 论

(3)南京市拟建过江隧道河段河床极限冲刷深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河段概况
2 工程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特点
    2.1 分流分沙比
    2.2 河床冲淤变化
    2.3 深泓线变化
    2.4 岸线和深槽变化
3 模型试验研究
4 工程断面河床极限冲刷预测
    4.1 试验水文条件
    4.2 河床极限冲刷深度
    4.3 隧址断面冲刷深度比较
5 结 论

(4)重庆长江隧道河床演变及冲刷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1.1 工程概况
    1.2 水沙条件
        1.2.1 来水条件
        1.2.2 来沙条件
    1.3 三峡水库调度
2 河床近期演变特点
    2.1 变动回水区总体冲淤情况
    2.2 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2.2.1 岸线变化
        2.2.2 深泓线变化
        2.2.3 冲淤情况分析
    2.3 隧道轴线断面河床演变分析
3 冲刷深度计算
    3.1 冲刷计算公式
        3.1.1“64-1”修正式
        3.1.2 Lacey公式
        3.1.3 谢鉴衡公式
    3.2 计算条件
        3.2.1 冲刷计算断面的选取
        3.2.2 计算参数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 结论

(6)近海区域浅覆土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床演变与泥沙起动研究
        1.2.2 潮汐作用下隧道结构外荷载特征研究
        1.2.3 潮汐荷载作用下整环管片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马骝洲交通隧道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2.3 泥沙特征
    2.3 隧道纵断面设计及穿越地层描述
    2.4 管片结构关键设计参数
        2.4.1 管片的分块布置
        2.4.2 管片厚度及幅宽设计
        2.4.3 管片的接缝构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浅埋隧道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3.1 河床演变
        3.1.1 水系概况
        3.1.2 马骝洲水道近期演变
        3.1.3 河道河势
        3.1.4 河床近期演变规律
        3.1.5 工程邻近河段近期演变
        3.1.6 工程后河床演变分析
    3.2 泥沙起动
        3.2.1 浅覆土淤泥质泥沙概述
        3.2.2 波浪作用下的床面剪应力
        3.2.3 极端冲刷深度
        3.2.4 波浪及土层参数对冲刷深度的影响
    3.3 极端冲刷作用下隧道安全性分析
        3.3.1 冲刷位置及深度的选取
        3.3.2 数值计算
        3.3.3 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潮汐作用下盾构隧道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4.1 波浪动水头作用下盾构隧道外荷载动力响应分析
        4.1.1 波高变化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深度
        4.1.2 依托工程孔隙水压力影响深度
        4.1.3 淤泥土的动水压力效应
        4.1.4 超孔隙水压力影响深度影响因素分析
    4.2 马骝洲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现场测试研究
        4.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4.2.2 现场监测断面选择
        4.2.3 监测元件预埋及测试方法
        4.2.4 监测结果及分析
    4.3 盾构隧道结构计算模型及外荷载探讨
        4.3.1 水下盾构隧道不透水设计模型
        4.3.2 理论设计模型的外荷载实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潮汐作用下整环管片衬砌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5.1 三维实体精细模型
        5.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1.2 三维精细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参数选取
        5.2.1 潮汐作用及其荷载函数
        5.2.2 外荷载参数的选取
        5.2.3 弹性抗力系数的选取
        5.2.4 施工荷载
    5.3 工况选取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管片计算结果分析
        5.4.2 螺栓与剪力销应力的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发表的论文
    2、参加的科研项目

(7)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研究 ——以金口~武桥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河道与航道概况及水沙变化
    2.1 河道与航道概况
    2.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中游的水沙变化
        2.2.1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中游的来水来沙特点
        2.2.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汉口站的来水来沙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槽与航槽的演变特点及机理
    3.1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金口水道河段的演变特点及机理
        3.1.1 深泓演变特点
        3.1.2 铁板洲分流分沙特点及原理分析
        3.1.3 铁板洲分汊段典型断面形态变化
        3.1.4 铁板洲洲滩演变特点及原因分析
    3.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沌口水道河段的演变特点及机理
        3.2.1 深泓演变特点
        3.2.2 洲滩演变特点及原因分析
    3.3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白沙洲和武桥水道河段的演变特点及机理
        3.3.1 深泓演变特点
        3.3.2 汊道演变特点及原因分析
        3.3.3 洲滩演变特点及原因分析
    3.4 航槽的演变趋势
    3.5 本章小结
        3.5.1 河道演变特点总结
        3.5.2 河道演变机理总结
第4章 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冲淤演变预测
    4.1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4.1.1 计算范围与边界条件
        4.1.2 模型率定与验证
    4.2水沙输移与河床冲淤调整的认识性数值实验
        4.2.1 计算条件
        4.2.2 不同流量级下主流位置变化情况
        4.2.3 不同流量级下断面流速分布特点及其变化
        4.2.4 两汊分流比变化规律
        4.2.5 沿程冲淤状态转换的临界条件
        4.2.6 主要认识
    4.3 典型年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冲淤趋势预测
    4.4 系列年金口~武桥河段河槽与航槽冲淤预测
        4.4.1 水沙系列选取
        4.4.2 河床演变趋势模拟
        4.4.3 不同时期的航道条件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口~武桥河段航道等级提升研究
    5.1 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方法
    5.2 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方案
        5.2.1 防护型衔接方案
        5.2.2 进攻型衔接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模型原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长江武汉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武汉河段水沙特性分析
    2.1 汉口站水沙特性
    2.2 支流汉江来水来沙特性
3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河道演变
    3.1 深泓线变化
    3.2 洲滩和深槽演变规律
    3.3 河床冲淤量近期变化
    3.4 河道演变趋势
4 结论与建议

(9)武汉长江隧道隧址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隧址局部河床断面变化
3 隧址局部河床冲於分析
4 建议

四、武汉长江隧道隧址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沪渝蓉高速铁路崇太长江隧道关键技术探讨[J]. 马志富. 铁道标准设计, 2021(10)
  • [2]富春江富阳河段过江管道最低冲刷高程研究[J]. 钟小代,高海静,郑国诞,杨元平,陈刚,史英标. 人民长江, 2021(07)
  • [3]南京市拟建过江隧道河段河床极限冲刷深度研究[J]. 于洋,李瑞杰,王华,罗锋. 人民长江, 2020(09)
  • [4]重庆长江隧道河床演变及冲刷预测[J]. 孙凯旋,高亚军,李国斌,尚倩倩,许慧,施凌. 水运工程, 2020(07)
  • [5]广湛铁路湛江湾海底隧道设计方案研究[J]. 郑长青,齐春. 现代隧道技术, 2019(S2)
  • [6]近海区域浅覆土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力学行为研究[D]. 李卓霖.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水力冲刷下河槽与航道等级提升后的航槽衔接研究 ——以金口~武桥河段为例[D]. 章广越. 武汉大学, 2019(06)
  • [8]长江武汉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性探讨[J]. 岳红艳,朱勇辉,卢金友,姚仕明. 水利水电快报, 2017(11)
  • [9]武汉长江隧道隧址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J]. 张潮. 中国科技信息, 2014(24)
  • [10]南京纬三路长江隧道总体设计[A]. 拓勇飞,郭小红,舒恒. 水下隧道建设与管理技术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武汉长江隧道河床演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