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祺[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各种信息、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地,互联网犹如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辐射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众多由此衍生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了他们正在经历或者面临的难题。为此,为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课题。那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时代境遇、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路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应对复杂网络社会生活的行为体现,是新时代塑造道德高尚的人的重要途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并以此作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出现道德问题时,能根据自身的网络道德认知、做出正确的网络道德判断,并付诸于网络道德实践的行为体现的能力提升过程。第一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面临的时代境遇。本文认为,新时代是一个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时代,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基于这样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大学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怎么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这些都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要求。第二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概述。具体包括:一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论述、习近平关于网络道德的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需要提升的主要内容,即从网络道德认知能力、网络道德判断能力、网络道德践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调查概况。本文运用问卷对高校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从中发现仍存在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较为模糊、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淡漠以及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践行不强等问题,同时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单一、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环节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忽视主体性以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锻炼相对缺乏。第四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选择。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所在,本文建议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激发大学生在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建立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常态化体系;三是凝聚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正合力。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践行上的认同,同时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达到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目的。

王欣[2](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系全局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影响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完善人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人可以改造环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本研究的价值逻辑;“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分析,本文探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内容、原则和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在结构上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这一部分为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首先,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时空和目标角度进行时代背景的定位;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些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再次,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这部分基于研究论文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复杂性、开放性、可塑性、意识形态性五大特征和物质保障、价值导向、感染熏陶、行为约束、精神动力五大功能。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这是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占据了较大篇幅。主要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六个子系统逐个展开分析研究。每个部分包含基本概念阐释和现状论述,通过对现状的研究,逐步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在前文系统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部分首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优化,也就是优化的具体内容。第六部分在前一部分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要优化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措施。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和路径两个方面尝试提出具体思路。这一部分与前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本文的“解决问题”部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研究的内容与结论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

岳恩莉[3](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从众心理是一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心理状态,从众心理分为积极的从众心理和消极的从众心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情况下也给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使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在新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新对策,帮助大学生避免消极从众心理的产生,促生积极的从众心理。全文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众心理概念的界定分类及影响因素。首先,从《说文解字》和《辞海》的角度对“从”和“众”进行解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从众的概念理解,对“从众”和“从众心理”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进而指出这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心理现象。其次,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分类——从众心理可分为理性从众心理和非理性从众心理。理性从众心理包括遵从、服从、顺从三种形式,非理性从众心理即盲目从众。在此基础上,对“从众”和“众从”两个概念进行对比,使相关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然后对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的独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群体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及样本进行分析,对调查问卷和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现象和网络从众心理认知度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大学生能够对从众心理有正确的把握,但仍然存在网络依赖现象较强和网络从众心理多发等问题。其次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分析。一方面,现实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为学习从众、择业从众、道德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入党从众等。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为盲目的跟风者、理性的沉默者和利益驱使的投机者。再次,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三是网络的独特影响,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最后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外化,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进一步融入社会。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和道德责任感培养。第三部分是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首先,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第一、利用“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制度化调控与非制度化调控相结合、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完善网络传播伦理和管理网络传播的方式,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第二、利用“沉默螺旋”理论关注局部优势意见与构建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机制把握正确从众心理。第三、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底线思维、网络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加强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教育。第一,通过在网络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群体规范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建设。第二,通过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网络领袖、发挥榜样力量发挥带动作用,加强典范效应。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主意识教育。最后,通过多管齐下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全面引导与教育。第一,通过发展优秀校园文化、发挥班级和宿舍的引导作用、构建校园德育科学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二,通过增强教育意识、改善教育方式和加强家校共育的途径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第三,要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带动作用。第四,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锤炼大学生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

郭倩蓉[4](2020)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整个网络。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其网络舆论空间的发展好坏更是事关青年学生的思想康健、人生道路发展。因此,如何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对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如何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借助案例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阐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所取得的发展成效、现存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着重以问题入手,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以及教育合力等诸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并将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内容参照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性划分,涵盖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认知、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意识三个层面,为针对性开展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提供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实现大学生责任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方金宪[5](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研究 ——以花溪大学城五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大学生依然是互联网时空活动最活跃、访问最频繁的网民主体。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待成熟,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有待提升的“90后和00后”。网络犹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包,网络信息纷繁冗杂、优劣兼容。而面对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及网络环境,绝大部分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太成熟,在某些网络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上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容易盲目跟从,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只有不失时机地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和升级,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力量、化困境挑战为发展机遇,对此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并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研究是以贵州省花溪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实证调研为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现状及特征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方向。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实证调研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得到优化。具体来说,文章分为四个写作部分。第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概述。主要从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的迫切性以及其优化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有其迫切性,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二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特征进行系统论述。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知和认同状况、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的阐述。开放性与政治性的融合、教育性和平等性的融合、虚拟性和现实性的融合以及时代性和发展性的融合是其特有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提炼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着网络文化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问题、网络安全和网络污染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发展问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等,并从政府、学校及老师、家庭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在问题的提炼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路径。分别从政府及社会、学校及教师、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维度进行优化路径的阐述,以期能够达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目的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束梦雅[6](2019)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德育的发展是其他各种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当今中国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自媒体时期。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自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本研究选择高校网络德育为切入点,以江苏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来揭示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辅以访谈法来深入剖析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的困境,找寻问题的根源,为高校网络德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合理化、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本文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二是通过对四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研究结论如下: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平台的构建不科学,自媒体平台与高校传统德育的融合不够深化、大学生自媒体选择与自律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网络德育队伍缺乏素养,高校德育教师综合素质、掌握自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高、高校对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不充分;网络德育环境不佳,自媒体管理机制不健全、团队建设机制不到位、评价机制落后;网络德育内容不完善,自媒体的虚拟与现实存在矛盾、普及与传统德育存在经典矛盾、发展与学生信息依赖存在矛盾。对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将从社会和高校两个层面探究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困境的症结所在。具体如下:全球化的辐射、信息化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属于社会层面,德育内容的枯燥、德育方法的单一、德育环境的局限则属于高校的范畴。在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现状及症结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德育队伍、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和德育方式这四个方面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如下:建设全面高效的德育工作队伍,完善高德教育团队的架构,提高高校德育团队的自媒体认知、积极鼓励并支持德育团队的参与度;完善自媒体时期高德教育内容,创新与自媒体相融合的德育内容、构建本土与全球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促使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相融合;改善高校德育环境,完善高校内部制度建设、大力强化网络监管力度、构建“校生合一”的舆论环境;转换高校德育方式,注重德育生活化、生命关怀以及平等对话。

付玉璋[7](2019)在《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及其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颁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启了由“小思政”到“大思政”的新时代,切实构建育人体系、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等新要求的提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面育人的新格局。网络育人是新时代网络媒体高度发展下的新型育人方式,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网络育人体系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成为现代育人体系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之一。高校网络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网络环境高度开放,网络价值渗透频仍和社会思潮激荡,给立德树人工作带来重大挑战,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是应对高校网络育人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凝聚与整合各种力量、增强网络育人合力的内在要求,是当前高校德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是深化高校网络育人的战略举措,更是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究其本质来说就是高校网络育人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同的结构关系与运行方式。需求导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和合力育人则是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运行过程中固有的、稳定的、核心的性质,也就是该机制的本质所在。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所具备的区别于其他教育机制的显着特点主要包括开放性、立体性、协调性、引导性与渗透性。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如何科学处理好开放与引领、耗散与整合、创新与协同的关系,构建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推进高校网络育人信息研判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协同培育机制与反馈调节机制的协同发展,促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的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充分聚合与协调,形成同向同行、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德育合力和整体效应。

陈玩勤[8](2018)在《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中主题班会是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高中教育管理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主题班会也深受其影响。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教育管理面临新的资讯空间,这影响着主题班会的时空限制,也为主题班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促使了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迅猛的网络信息更替让班主任无从适应,加大高中主题班会教育难度。许多班主任不得不改变以往说教式和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因而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探讨主题班会活动实施现状,寻求主题班会活动的优化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管理价值。主题班会活动是在班级管理者的指导下,依托于整个班集体的力量,由班级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确定一个主题,以主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组织和主持而展开的教育过程。相比传统主题班会,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有着明显的优势。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的主题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内容和组织形式更丰富、灵活多样,学生更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实施,师生互动性也更强。因此,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基于哈马贝斯交往理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主题班会的基本内容和教育作用进行阐述。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Z学校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后发现,高中主题班会存在参与性不高、班会形式单一、组织过程泛散、主题内容有待更新、活动过程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主题班会不重视、缺乏有效管理,而且教师对网络环境的敏感度不够班会主题针对性不强,这些因素最终影响主题班会效果和德育成效。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结合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优化策略:第一,利用网络丰富三种常用主题班会类型,提升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第二,利用网络规范活动过程,形成有力的活动组织机制;第三,借鉴网络的优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上策略为优化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本研究在分析目前高中主题班会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主题班会课案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说明网络手段与高中主题班会深度结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为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德育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本研究也为自己今后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由于时间仓促、笔者的能力所限以及高中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笔者所做的研究难免粗浅,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得到更深刻的研究和完善。

肖薇薇[9](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大国复兴,必定有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为国育才铸魂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突出协同创新,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创新。特别是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这一中心,从研究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出发,以湖北省部分高校为对象开展实证调研,同时以学界已有的相关实证调研数据和结果为补充借鉴,综合考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发展现状,在对所遇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尝试以理论模型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进而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七章内容:第一层是理论基础层:确立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边界和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章,对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概念及内涵分别作出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论述。本文重点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建设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进而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层是实证调研分析层:通过实证调研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包含第二章,主要是围绕教职工与大学生两个群体,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了湖北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状,本文立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学界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建设成果与存在问题,并进一步尝试对所遇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层是运转原理的阐释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整体运转原理进行模型构建并展开了深入分析。主要包含第三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意义、构建逻辑、构建原则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构成要素,本文还尝试搭建了理论模型以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发生、运转、自我优化等问题的论述,同时强调了始终坚持高校党委“一元”领导等原则的重要性。第四层是协同机制构建层: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划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机制体系。主要包含第四、五、六、七章,本文深入探讨了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等,并从科学内涵、运转原理与构建策略等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这些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尝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智慧支持。

李香玲[10](2017)在《网络舆情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普及,每个高中生都是一名手持“麦克风”的“公民记者”,他们可通过这支“麦克风”在网络上自由发声,成为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发布群体和影响受众。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越发激烈,社会问题越发凸显。高中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和网络评论意愿和信任程度较高的网络新生代群体,容易受到负面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进而引发生理、心理问题,甚至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因此,网络舆情作为影响高中生身心成长和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应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地带。关注和重视网络舆情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原因剖析的基础上探求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并努力提高创新路径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指导性以实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新时代下不容迟缓的新任务。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探究网络舆情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特征和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分析和两者契合点的阐述,挖掘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德育的作用,以及通过对比分析正面和负面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证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重要性。第三部分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探析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经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多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网络舆情教育的嵌入;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网络舆情分析引导能力;学生道德观念淡化,缺乏网络的指导和教育的连续性。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认知存在偏差,创新精神不足;政治学科地位动荡,学科不受重视;教师媒介素养不高,能力培训空缺;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消极网络文化的腐蚀等。第四部分是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在实地调研和实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结合网络舆情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衔接”四大方面展开创新性教育,提出了在新课标和新时代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生活教育”三大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三大目标的实现初步构建了“教师网络舆情工作室、班级网络舆情兴趣小组、学生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学校网络舆情教育应对系统,试图在该系统体系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和校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媒介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以更好地培养高中生这一批网络新生代人才。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价值和意义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时代境遇
    (一)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时代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推动网络道德实践养成的需要
    (二)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
        1.塑造个人高尚品德的需要
        2.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
        1.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
        2.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的需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概述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论述
        2.习近平关于网络道德的论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需要提升的主要内容
        1.网络道德认知能力
        2.网络道德判断能力
        3.网络道德践行能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2.问卷样本信息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现状分析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情况
        2.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表现
        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践行情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2.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3.部分学生网络道德践行不强
    (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高校课堂教学对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情况
        2.高校工作队伍对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情况
        3.高校平台建设对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情况
    (五)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单一
        2.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环节实效性不强
        3.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忽视主体性
        4.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锻炼相对缺乏
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激发大学生在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理论学习:提升辨别能力以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认知
        2.榜样示范:增强责任意识以强化自身的网络道德情感
        3.自我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以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践行
    (二)建立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常态化体系
        1.课程载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
        2.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
        3.管理载体:建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
        4.网络载体: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虚拟实践平台
        5.文化载体:丰富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文化生活
    (三)凝聚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正合力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2.以良好的家教家风涵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行
        3.以优化网络道德社会环境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
    4. 研究思路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1.1 新时代的内涵阐释
        1.1.1 新时代的时空内涵
        1.1.2 新时代的目标内涵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1.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1.2.4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实践基础
        1.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
        1.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1.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理论
        1.4.2 教育学理论
        1.4.3 心理学、社会学理论
        1.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
    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2.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
        2.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
        2.1.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可塑性
        2.1.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意识形态性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2.2.1 物质保障功能
        2.2.2 价值导向功能
        2.2.3 感染熏陶功能
        2.2.4 行为约束功能
        2.2.5 精神动力功能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影响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
        3.1.1 新时代中国对全球的贡献
        3.1.2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
        3.1.3 国际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
        3.2.1 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
        3.2.2 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
        3.2.3 经济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3.3.1 文化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3.3.3 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3.4.1 社会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3.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概念
        3.4.3 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
        3.5.1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界定
        3.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
        3.5.3 自然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3.6.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相关概念
        3.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3.6.3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4.1.1 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中
        4.1.2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4.1.3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中
    4.2 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1 融入系统性的教材体系
        4.2.2 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
        4.2.3 彰显理论品格与理论魅力
        4.2.4 创新环境的呈现形式
    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3.2 共同理想教育
        4.3.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4.3.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4.1 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4.2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4.4.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4.5 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
        4.5.1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4.5.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4.5.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4.6 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4.6.1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4.6.2 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
        4.6.3 有助于启迪高校大学生的思维
第5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与路径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5.1.1 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5.1.2 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
        5.1.3 立足主动构建的战略基点
        5.1.4 坚持整体协同的基本方略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
        5.2.1 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5.2.2 共享经济社会成果,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资源整合
        5.2.3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以文化人校园文化环境
        5.2.4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搭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5.2.5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共筑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家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论文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之处
一、网络环境下从众心理概念的界定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界定
        1.从众
        2.从众心理
        3.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类
        1.理性从众心理
        2.非理性从众心理
        3.众从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1.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2.群体因素
        3.个体因素
        4.情境因素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样本情况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分析
        2.网络从众心理认知度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分析
        1.现实层面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
        2.网络层面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3.网络的独特影响
        4.大学生自身原因
    (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影响分析
        1.大学生从众心理正面影响分析
        2.大学生从众心理负面影响分析
三、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
        1.利用“议程设置”,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利用“沉默螺旋”,把握正确从众心态
        3.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通过心理引导加强大学生从众心理教育
        1.进行网络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2.发挥网络人物带动作用,加强典范效应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主意识教育
    (三)多管齐下,发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3.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带动作用
        4.锤炼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学位论文类
    3.学术论文类
    4.会议论文类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依据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四)人的主体性对构建网络舆论生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条件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培养个体责任意识创造新平台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不断提高为责任意识培育提供新思路
        (三)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为培育网民责任意识提出新要求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锤炼品德修为,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二)有利于净化舆论环境,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延伸育人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四)有利于健全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复兴发展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有成效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整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能动性日益增强
        (三)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媒介平台不断扩展
        (四)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自我培养不足
        (二)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四)网络监管模式发展水平不成熟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二)直接原因:教育能力不足和网络自身潜在负面影响的存在
        (三)内部原因:特定阶段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渗透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明确价值引领方向
        (二)健全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体系,积极发挥教育者作用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四)加强网络社会交往共同体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研究 ——以花溪大学城五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研究背景
        2.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的迫切性
        1.从网络安全和网络污染的角度看其优化的迫切性
        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和发展看其优化的迫切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
        2.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丰富和完善
        3.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和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现状及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现状调查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调查
        2.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知和认同状况调查
        3.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现状调查
        4.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情况的调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特征
        1.开放性与政治性的融合
        2.教育性和平等性的融合
        3.虚拟性和现实性的整合
        4.时代性和发展性的融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
        1.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网络安全和网络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有待完善和丰富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及社会层面的原因
        2.学校相关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
        3.家庭缺乏网络相关教育
        4.大学生网络相关意识薄弱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政府及社会维度的优化路径探讨
        1.加大政府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
        2.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网
        3.加强网络监管和网域监督
        4.网络管理者要遵纪守法传播正能量
    (二)基于高校及教师维度的优化路径探讨
        1.加强高校网络环境建设和管理
        2.完善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3.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4.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结合
    (三)基于家庭维度的优化路径探讨
        1.家长要重视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
        2.家长须重视子女的网络教育
    (四)基于大学生维度的优化路径探讨
        1.大学生要加强四个网络意识
        2.大学生应自觉提升网络道德素养
        3.大学生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德育相关研究
        (二) 自媒体相关研究
        (三) 高校网络德育相关研究
        (四) 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自媒体
        (二) 网络德育
        (三) 高校网络德育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特征
        (一) 广阔性与趣味性
        (二) 平等性与互动性
        (三) 虚拟性与隐匿性
    三、自媒体对高校网络德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 自媒体是高校网络德育的重要阵地
        (二) 自媒体使高校网络德育向横纵延伸
第二章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设计、实施
    二、调查内容
        (一)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基本情况
        (二) 高校网络德育队伍、内容、环境、方式
    三、调查结果
        (一) 高校网络德育队伍缺乏素养
        (二) 高校网络德育内容不完善
        (三) 高校网络德育环境不佳
        (四) 高校网络德育方式陈旧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困境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 全球化的辐射
        (二) 信息化的普及
        (三) 市场经济的弊端
    二、大学生自媒体选择与自律能力不高
    三、高校德育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固化
    四、高校德育环境的局限
第四章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困境的出路
    一、建设全面高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一) 完善高校德育队伍结构
        (二) 提升高校德育队伍的自媒体意识
        (三) 鼓励德育队伍的自媒体参与
    二、构建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内容
        (一) 创新与自媒体相融合的德育内容
        (二) 构建本土与全球一体化的德育内容
        (三) 促使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相融合
    三、改善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
        (一) 完善高校内部制度建设
        (二) 政府大力强化网络监管力度
        (三) 构建“校生合一”的舆论环境
    四、转换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方式
        (一) 从脱离生活到德育生活化
        (二) 从德育灌输回归生命关怀
        (三) 从单向输送转向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及其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难点
2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科学解析
    2.1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内涵
        2.1.1 高校网络育人
        2.1.2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
    2.2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本质
        2.2.1 需求导向
        2.2.2 协同联动
        2.2.3 优势互补
        2.2.4 合力育人
    2.3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特点
        2.3.1 开放性
        2.3.2 立体性
        2.3.3 协调性
        2.3.4 引导性
        2.3.5 渗透性
3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
    3.1 开放与引领:应对高校网络育人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
        3.1.1 网络环境的高度开放
        3.1.2 网络领域的价值激荡
        3.1.3 网络挑战的协同应对
    3.2 耗散与整合:增强高校网络育人整体合力的内在要求
        3.2.1 网络育人的复杂系统
        3.2.2 网络育人的力量耗散
        3.2.3 网络育人的力量整合
    3.3 创新与协同: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3.3.1 高校德育的重大课题
        3.3.2 网络育人的战略举措
        3.3.3 创新增效的必由之路
4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有效构建
    4.1 信息研判机制
        4.1.1 信息搜集
        4.1.2 信息整理
        4.1.3 信息研判
    4.2 科学决策机制
        4.2.1 加强顶层设计
        4.2.2 咨询专家意见
        4.2.3 充分发扬民主
        4.2.4 科学高效决策
    4.3 资源共享机制
        4.3.1 信息资源共享
        4.3.2 技术资源共享
        4.3.3 学术资源共享
        4.3.4 政策资源共享
    4.4 协同培育机制
        4.4.1 三级协同联动
        4.4.2 教师学生协同
        4.4.3 网上网下协同
        4.4.4 校内校外协同
    4.5 反馈调节机制
        4.5.1 确立评估标准
        4.5.2 畅通反馈渠道
        4.5.3 调节网络育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管理面临挑战
        二、传统主题班会束缚高中生素质培养
        三、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德育
        二、主题班会
        三、网络环境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简评
第二章 高中主题班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认知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第二节 高中主题班会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主题班会的构成要素
        二、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内涵
        三、高中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身心特点及高中德育工作特点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的身心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的特点
    第四节 网络环境对高中主题班会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高中主题班会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对高中主题班会的消极影响
        三、传统主题班会与网络环境下主题班会的差异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实施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高中主题班会的开展情况
        二、学生对高中主题班会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 高中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分析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优化策略
    一、利用网络丰富主题班会类型,提升主题班会教育效果
    二、利用网络规范活动过程,形成有力的活动组织机制
    三、借鉴网络的优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展开
    四、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可能的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系统分析法
        (三) 实证研究法
        (四) 跨学科研究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考察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相关概念厘定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及内涵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系统学的理论阐释
        (二) 协同学的理论阐释
        (三) 管理学的理论阐释
        (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阐释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现状考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现状的调研分析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学生调研数据统计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教职工调研数据统计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调研结果分析
        (四) 对学界已有的相关实证调研数据的统计借鉴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系统内部诸多要素之间彼此孤立脱节
        (二) 系统内部的协同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互补
        (三) 教书与育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 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没有明显提高
        (五) 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遵循不够切实
        (六) 对教书育人规律的把握不够深刻
        (七) 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没有贯彻始终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工作理念有待”协同”跃迁
        (二) 工作环境有待”协同”应对
        (三) 工作内容有待”协同”融合
        (四) 工作方式有待”协同”创新
        (五) 工作队伍有待”协同”建设
        (六) 工作制度有待”协同”完善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内在机理的学理价值分析
        (一) 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协同理论的融合创新
        (二) 有助于探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本质
        (三) 有助于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逻辑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 始终坚持和加强高校党委的”一元”领导
        (二) 科学树立育人和办学两大维度互联的协同目标
        (三) 不断创新教学、实践和党建立体互融的协同方式
        (四) 努力探索有机、有效且科学相统一的协同策略
第四章 多维共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实践意义
    二、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核心目标: 提升高校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能力
        (二) 根本原则: 坚持党的”一元领导”建设
        (三) 本质特征: 完善各职能部门的”多元共治”
    三、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领导决策
        (二) 沟通协商管理协同计划方案
        (三) 在决策与管理的互动中优化领导决策
第五章 有机互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
    一、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实践目标
        (二)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原则
        (三)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特征
    三、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会贯通
        (二)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
        (三) 实现以文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同步共育
        (四) 构建网络与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轴共转
        (五)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共联
        (六)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校外资源与校内要素的协同共为
        (七) 构筑紧密相随且有机互联的监督体系
第六章 立体互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
    一、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实践意义
    二、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构建目标
        (二)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原则
        (三)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特征
    三、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强化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理念
        (二) 设立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标准
        (三) 推动工作实效评价与工作过程评价相结合
        (四) 实现师德师风考核与思想政治素养考核相结合
        (五) 搭建评价考核结果的科学反馈平台
第七章 联动互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
    一、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目标
        (二)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原则
        (三)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特征
    三、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
        (二) 工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环境保障与制度保障有效融合
        (三) 激励与保障协同激发主客体的精神动力
        (四) 激励与保障协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访谈提纲
致谢

(10)网络舆情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我国网民的结构特征,呈低龄化、低学历趋势
        (二) 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呈多样化、规模化趋势
        (三) 中学生网络评论意愿和网络信任程度,呈高过网民总体的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强化政治认同
        (二) 有利于解决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实效
        (三) 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方式,提升信息素养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理性精神
    三、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比较分析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五、创新之处
        (一) 选题较前沿、新颖
        (二) 研究方法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 研究结论注重实用价值
第一章 网络舆情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一) 网络舆情的定义
        (二) 网络舆情的特征
        (三) 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四) 网络舆情的特征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互契合
    二、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一) 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 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问卷分析
    二、存在问题
        (1) 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教育目标和评价的多样
        (2) 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网络舆情教育的嵌入
        (3) 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网络舆情分析引导能力
        (4) 学生道德观念淡化,缺乏网络的指导和教育的衔接
    三、原因分析
        (一) 教育者认知存在偏差,创新精神不足
        (二) 政治学科地位动荡,学科不受重视
        (三) 教师媒介素养不高,能力培训空缺
        (四) 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消极网络文化的腐蚀
第三章 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观念层面的创新
        (一) 在网络舆情中加强教育理念的提升
        (二) 在生活情境中加强教育目标的深化
        (三) 在教育改革中加强评价方式的完善
    二、教育内容层面的创新
        (一) 活用网络舆情素材,创新教学内容
        (二) 丰富教材传统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三) 拓宽德育工作空间,开拓舆情阵地
    三、教育形式层面的创新
        (一) 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二) 融会贯通网络舆情教育,塑造活动型学科课堂
        (三) 组建“网络舆情社团”,多方合作提升素养
    四、利用网络舆情,加强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衔接
        (一) 加强课程上的衔接
        (二) 加强兴趣上的衔接
        (三) 加强能力上的衔接
        (四) 加强教育方法上的衔接
        (五) 加强教师人才上的衔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D]. 梁晓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 王欣. 南昌大学, 2020(01)
  • [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D]. 岳恩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 郭倩蓉. 兰州大学, 2020(11)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研究 ——以花溪大学城五所高校为例[D]. 方金宪.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6]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 束梦雅. 扬州大学, 2019(02)
  • [7]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及其建构研究[D]. 付玉璋. 武汉大学, 2019(06)
  • [8]网络环境下高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 陈玩勤. 深圳大学, 2018(01)
  •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D]. 肖薇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10]网络舆情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 李香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