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枪手,无休止地游戏人生(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老藤[2](2021)在《北地》文中提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王彦超[3](2021)在《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策略探究 ——以毕业作品《选择》为例》文中认为近两年,青春片的叙事转型可谓让人耳目一新。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青少年犯罪影片进入大众视野,不再架空社会历史环境,成长母题回归聚焦社会与现实话题。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和逻辑分析,基于青春片和犯罪片的已有研究和定义,对青少年犯罪电影进行界定,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此外,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发展现状,探讨其主题意义和现世价值。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本文对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本人毕业作品《选择》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策略。
冯聪[4](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王梦真[5](2020)在《新闻特稿中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假新闻,真故事》(第一至四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以The True Story of Fake News的前四章为翻译实践文本,讨论的主要内容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假新闻的存在是否影响了选举结果,体裁属于新闻特稿。笔者归纳了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新闻特稿与普通新闻不同,特稿在叙述新闻事实过程中更加注重文本的可读性,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倾向性较强。由于源语文本涉及政治,有些内容不能直接言明,所以作者在描述事实和发表观点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和具有隐含意义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源文本采用修辞格和蕴含性的特征,进而具有突出的文学性。如何再现源文本的文学性,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是实现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译者把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为两个类别:修辞格的翻译和隐含意义的翻译。在修辞格的翻译中总结了转喻修辞、移就修辞、委婉语修辞和平行结构修辞;在隐含意义的翻译中总结了上下文语境隐含意义的翻译和文化语境隐含意义的翻译。笔者根据这些修辞手法和隐含意义表达的不同手法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加注等翻译技巧,力图再现源文本的文学性。
高冰悦[6](2020)在《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作用研究 ——以中职院校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游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方式的一种。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力量,网络游戏更是对这一群体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各种类型的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玩家占有率比重最高,并逐年呈几何数量增长,成为了游戏市场的主导力量和网络游戏的代名词。本文此次就以网络游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扮演类游戏作为研究主题,选取LY市一所具有代表性的中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形式获得有关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中职院校学生作用的相关资料,并把主要研究视角放在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正向作用上。本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笔者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以及本研究所依托的理论支持。第二章是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分别对有关网络游戏和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和文献述评。第三章呈现了本文的研究设计,首先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紧接着介绍了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第四章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中职院校学生的作用,包括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第五章是笔者的研究结论与自我反思,主要包括研究的结论以及展开的讨论,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第六章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建议,分别从个人、学校、班级教师、家庭、国家等层面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发现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中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包括有助于中职院校学生进行娱乐和放松、有利于培养他们在团队中的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对自身的意志力进行锻炼、有利于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满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尊重的需要以及模仿其中正向和有趣的行为。同时也从访谈资料中了解到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个人、学校、家庭等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朱福芳[7](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提出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陈崇正[8](2020)在《美人城手记》文中提出在人工智能得到充分发展之际,一座城堡被寄托了人类"永生"的梦想:将人脑切割下来保存在安乐桶中,并匹配智能肉体,改造为后人类。其时人类在权力争斗中制造了一个机器脑"石敢当",它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并得到完全升级,从而爆发了以消灭人类为目的的机器人战争……这是一部糅合了志怪、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手法的小说,在强劲的想象中书写人类需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展示了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精神图景。
宁乐[9](2019)在《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金以数目众多的作品闻名于世,在世界文坛形成了广泛的影响。金是通俗小说家,国外学术界对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曾有过多年的争议,但目前普遍持认可的态度。现阶段,国内外对于金的作品的研究多倾向于做内部研究,即从人物形象、故事主题、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鉴于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性,对金的作品进行外部研究也十分必要。如以身体叙事为载体,将内、外部研究相融合,从文本结构与叙述机制同故事主旨与故事内涵之间的有机联系层面对金的小说创作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则有助于提供一种审视金的创作之美学价值的全新途径。身体学的兴起和发展给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身体叙事学不仅发掘了身体在现代叙述中的多种功能,而且阐释了身体元素对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两个层面的重要作用。依托身体叙事理论对金的作品进行再思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作为一种叙事元素,身体在金的小说中扮演了诸多角色。在结构上,身体是故事的基本矛盾,也是金的小说叙事的基本线索;在内容上,身体有着隐喻性质,可以起到构建故事主题和深化故事现实意义的作用。从身体学出发去考察金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另一条有效途径。在金的作品中,有关身体的象征和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书写、对人性的挖掘、对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刻画都具备着文学的教诲作用。从审美角度看,金的作品在文艺美学和政治美学上的完美结合是其文学价值所在。金的小说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当代家庭的关注上。在《凯丽》中,凯丽的“身体问题”是贯穿故事的主要矛盾,凯丽的悲剧是她身体的内部力量与单亲家庭、校园暴力、宗教信仰危机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凯丽》的教诲作用则在于用凯丽的“身体悲剧”揭露了美国社会在教育、宗教和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惊鸟》中的女性身体是故事的核心叙事要素,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多萝丝与维拉的“身体遭遇”是20世纪中期美国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学书写,她们在身心上承受的伤痛也代表着女性反抗男权制度下的不幸婚姻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惊鸟》的政治美学价值则在于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身心上的戕害;《一号书迷》以身体叙事为手段塑造了安妮“女魔鬼”的形象,安妮和保罗对“身体控制权”的矛盾也是不断推进叙事的动力。金通过保罗和安妮你死我活的斗争表达了对当代西方社会男女性别气质失衡后果的思考;《噩兆》中家庭成员的“欲望身体”是引发悲剧的主要因素,他们在情感、婚姻和财务上出现的种种危机均来自美国社会固有的问题,《噩兆》的文艺美学价值与政治美学价值统一于由身体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之中;《宠物公墓》中美国中产家庭成员的“身体危机”是故事的核心矛盾,金通过普通人的离奇遭遇透视了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金的小说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民众心理状态。《神秘火焰》中的身体叙事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故事的政治美学价值体现在金揭露了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极端身体政治策略,批判了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性;《死亡区域》中约翰尼的身体与自我身份之间从妥协到抗争的关系构成了故事的叙事线索,约翰尼不断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的遭遇也反映了冷战后期美国民众对选举制度的质疑、对冷战、越战、水门事件构成的政治环境所持的悲观情绪;《迷雾》中的身体叙事具有烘托主题的作用,其故事的政治美学价值在于反映冷战时期由军事试验和环境污染给美国人带来的生存危机和信仰危机。金的小说的文学价值也体现在对未来人类社会形态的担忧上。《漫漫长路》中的身体元素在建构人物和推进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事的内涵在于借助人性弱点探索人的异化问题,同时抨击了“美国梦”的虚伪性;《奔跑的人》中以理查为首的民众抵抗自己身体被“物化”的过程是故事的主线,金借反乌托邦社会中身体成为“消费品”的事实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揭示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手机》中被手机控制的人类身体是对现代人被科技异化的隐喻,其中人类对工业空间的反抗则象征着现代人在后工业时代面对的生存困境。金的小说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得以广泛传播有着多种因素。金不仅继承了哥特式小说与惊悚小说使用恐怖、悬疑、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的创作形式,而且秉承了后现代思潮下的文学创作理念,其作品以身体叙事等后现代的叙事策略突破了传统的哥特小说和惊悚小说的藩篱,产生了后现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价值;金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隐喻、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人类未来的关注足以支撑起作为“严肃文学”的内涵;金的作品由教诲功能体现出的伦理价值也对人类思考如何应对自身的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金的文学创作也存在着极高的政治美学价值。总体上,金的小说在叙事形式上拥有很高的文艺美学价值,在故事内涵和教诲作用上也存在很高的政治美学价值,二者统一于以身体叙事为主要手段的后现代书写之中,形成了文学的文艺美学价值对其政治美学价值的“增值”,因而在大众文化语境中能够备受读者与批评家的青睐。
张庆玲[10](2017)在《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弊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却与每个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联,每个时代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关于作弊的研究不少,多集中于考试作弊的数量、手段、原因等表象的描述统计,甚少挖掘潜藏的隐性因素。如果作弊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严厉的惩罚或道德劝说来治理,但是,在这个时代,作弊疯传的厉害,如果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弊,我们的注意力就应该是全局的,应将这一行为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入思考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化偏执。从文化视角分析当前的大学生作弊行为不仅可以全面的认识这一行为的复杂性,而且可以窥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文化环境。本文以文化视角为立足点,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文化理论,而是考察与之相关的整个文化环境,既包括高校系统内的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代际文化、群体文化;还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文化表征:互联网带来的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等。学生被这些大学文化所包围着,在这里,课堂作业不再居于学生的中心位置。他们被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吸引,绝大多数活动的目的在于向成年人的转型,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会好好利用保持孩子气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知识所占有的时间与关注度都被缩减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各种活动及其他方面越来越急切的关注。时代在改变,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作弊的内涵也要被重新界定;作为全控机构的现代大学充斥着文化泡沫,娱乐至死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生充满了诱惑,学生在这里拼命的学习,也在拼命的玩耍;学术引用的规则一直模糊不清,大学生对写作和引用充满了困惑,而学校必须进行积极的学术训练;互联网彻底颠覆了文本的传播方式,网络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剧了作弊尤其是论文抄袭的普遍性;道德的观念在改变,当我们没有为学生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时,又怎能堂而皇之的对其判为“道德死刑”;同时,21世纪的学生和20世纪的长辈之间的观念差异巨大,我们必须理性分析他们和我们之间的文化冲突,解释教师期待、学生期待和家长期待之间存在怎样的文化落差,促成双方的文化对话。总之,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考试、写作似乎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作弊似乎不再是学生个体的因素,而牵涉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论文的第一章简要分析21世纪大学生作弊的现状,与过去相比,作弊的性质、手段、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如作弊技术的网络化、作弊规则的模糊性和作弊语境的伸缩性。通过对关于作弊的越轨理论、博弈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将各个学科、各种理论对作弊的剖析直观的呈现在眼前。第二章着重分析大学的文化泡沫,当前的大学状态,全控机构的大学环境。学生在腐败的系统中作弊;知识商品化和大学行政化改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常识;高等教育目标的外部性和模糊性对大学生的搁置,学生在这里拼命的学习与拼命的玩耍;合作学习和分享文化对他们如何看待抄袭产生了误导,在这种环境的诱导下,不同人格的大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行为,以任务为目标的表演性学生可能更加倾向于作弊。第三章全面窥视了大学生作弊背后的文化因素。从大学内部到大学之外,从教师到管理人员,对作弊试图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大学学术规则的软约束,原创性在当今时代的匮乏,引用规则的模糊性,大学对学生学术训练的缺位;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于知识的认知,网络文化让学生深陷“粘贴”的技术无法自拔;学生与教师文化的冲突,学生同辈群体文化的影响等人际环境也让大学生不知所措;同时,道德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不道德。第四章是论文的终结篇。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作弊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品性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突出矛盾的集中体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都不能只靠自己来处理学生作弊问题,它需要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协作,机构的主要任务不是去侦测作弊,而是创造一种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术不诚实行为是不能被接受和容忍的。大学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术训练;还要开放交往文化,沟通对话交流;最后要重建学生的道德承担,建立一种诚信文化。文化是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症结所在,文化建构是最有效的治理路径。
二、网络枪手,无休止地游戏人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枪手,无休止地游戏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3)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策略探究 ——以毕业作品《选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意义 |
2.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归纳总结法 |
(3)综合分析法 |
(4)调查研究法 |
3.研究内容 |
4.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章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概述 |
1.1 青少年犯罪电影概念界定 |
1.2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创作概况 |
1.3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发展语境 |
第2章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策略 |
2.1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特性 |
2.2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人物心理分析 |
2.3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 |
2.4 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空间分析 |
第3章 分析毕业作品《选择》 |
3.1 毕业作品《选择》导演阐述 |
3.2 分析毕业作品《选择》叙事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5)新闻特稿中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假新闻,真故事》(第一至四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内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选择 |
2.1.2 翻译工具及相关理论准备 |
2.2 翻译计划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修辞格的翻译 |
3.1.1 转喻的翻译 |
3.1.2 移就的翻译 |
3.1.3 委婉语的翻译 |
3.1.4 平行结构的翻译 |
3.2 隐含意义的翻译 |
3.2.1 上下文语境隐含意义的翻译 |
3.2.2 文化语境隐含意义的翻译 |
第4章 翻译总结 |
4.1 翻译问题 |
4.2 译者的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6)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作用研究 ——以中职院校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理论支持 |
(一) 需求层次理论 |
(二) 社会学习理论 |
(三) 团体动力学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关于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关于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
二、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关于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关于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定义 |
(二) 网络游戏的分类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深度访谈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过程 |
(一) 访谈提纲 |
(二) 访谈前的准备 |
(三) 访谈 |
(四)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四章 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中职院校学生的作用 |
一、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正向作用 |
(一) 有助于娱乐和放松 |
(二) 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
(三) 有利于锻炼意志力 |
(四) 有利于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
(五) 有利于满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
(六) 有利于满足尊重的需要 |
(七) 模仿其中正向和有趣的行为 |
二、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负面作用 |
(一) 使用游戏过程中的时间成本 |
(二) 使用游戏过程中的金钱投入 |
(三) 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与讨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讨论 |
二、贡献和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局限性 |
第六章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建议 |
一、增强个体的认知判断能力 |
二、发挥好学校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
三、发挥好班级教师的引领作用 |
四、利用好班级和社工小组工作的团体作用 |
五、发挥家庭内部的情感支持和引导作用 |
六、在社区中社会工作进行的宣传工作 |
七、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
附录一: 访谈大纲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受访人员编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美人城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陈星光:我有点兴味索然 |
2.关立夏:他们复活了鲁迅 |
3.陈星光:有一些悲伤是无形的 |
4.关立夏:缝隙里突然长出花来 |
第二章 |
1.关立夏:像一条受伤的鱼 |
2.陈星光:真实与虚幻的分界点 |
3.关立夏:我想抱着她哭一会儿 |
4.陈星光:那就是上帝洗牌了 |
5.关立夏:脚下的路在重复和延伸 |
第三章 |
1.钟小界: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
2.陈星光:第101号游戏档案 |
3.关立夏:第101号游戏档案 |
4.钟小界:美人城是唯一的主角 |
5.陈星光:第2364号游戏档案 |
6.关立夏:第2364号游戏档案 |
7.钟小界:穷人如何自救 |
第四章 |
1.陈星空:我不是一个孩子 |
2.陈达瓦:我不是个好孩子 |
3.钟小界:真正的灾难是丢了钥匙 |
4.陈星空:确保记忆不要走形 |
5.钟小界:这是历史的倒退 |
6.陈达瓦:外面就要战争了 |
7.陈星光:第33021号游戏档案 |
8.关立夏:第33021号游戏档案 |
9.陈星空:人类文明的布道者 |
第五章 |
1.钟小界:美人城会变成臭虫城 |
2.关立秋:不用再为结巴而羞愧 |
3.陈星光: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
4.关立夏: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
5.陈达瓦:我们无法战胜厌倦 |
6.关立秋:我从来都很快 |
7.陈星空:像种子一样在某处发芽 |
(9)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斯蒂芬·金的创作背景与历程 |
二、斯蒂芬·金小说的文学和文化影响力 |
第二节 国外斯蒂芬·金研究述评 |
一、早期研究 |
二、中期研究 |
三、近期研究 |
第三节 国内斯蒂芬·金研究述评 |
一、人物形象研究的嬗变 |
二、对哥特风格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
三、作品主题研究的现状 |
第四节 相关批评理论研究概述 |
一、身体学的兴起 |
二、身体学的发展 |
三、身体叙事学的滥觞 |
第五节 选题研究的学术价值、核心问题、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 |
二、选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身体压抑的现实书写 |
第一节 《凯丽》对身体压抑与反抗的文学反思 |
一、现代社会中压抑的身体 |
二、畸形家庭中压抑的身体 |
三、多重压抑下反抗的身体 |
第二节 《惊鸟》对女性身体压抑缘由的思考 |
一、不幸婚姻中压抑的身体 |
二、逃离婚姻解脱的身体 |
三、反制男权的女性叙事者 |
第二章 关于身体反叛的社会批判 |
第一节 《神秘火焰》中对身体政治规训的反叛 |
一、强权政治对身体的规训 |
二、身体对极端规训的反叛 |
第二节 《一号书迷》中身体“去势”与反叛的隐喻 |
一、去势的身体与男性恐惧之源 |
二、女性身体对权威的反叛 |
第三节 《死亡区域》中身体状态对身份的影响 |
一、身体对身份的反叛 |
二、身份向身体的妥协 |
第三章 可然世界中绝望的身体形态 |
第一节 《迷雾》:末日世界与被禁锢的身体 |
一、身体被幽禁的末日景观 |
二、末日世界中身体的抗争 |
第二节 《漫漫长路》:独裁统治与被规训的身体 |
一、独裁政府的身体政治 |
二、畸形社会中冷漠的身体 |
第三节 《奔跑的人》:反乌托邦中被消费的身体 |
一、作为消费品的身体 |
二、反抗暴政的身体叙事 |
第四章 社会危机中身体的尴尬境地 |
第一节 《噩兆》:家庭危机中的身体境遇 |
一、伦理危机中的身体现状 |
二、家庭财务危机中的身体遭遇 |
第二节 《宠物公墓》:身体危机下的家庭困境 |
一、身体危机下失控的家庭秩序 |
二、社会道德困境中的身体危机 |
第三节 《手机》:后工业危机中身体的未来 |
一、身体被科技异化的现实形态 |
二、身体与工业空间的斗争 |
第五章 斯蒂芬·金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 |
第一节 斯蒂芬·金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
一、后现代语境下金的作品之形式美学 |
二、斯蒂芬·金小说的政治美学价值 |
第二节 大众文化语境中金通俗小说的伦理教化意义 |
一、大众文化语境中斯蒂芬·金小说的伦理诉求 |
二、大众文化语境中斯蒂芬·金小说的伦理价值 |
第三节 通俗小说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意义 |
一、斯蒂芬·金小说中的“后人类”与人类身体 |
二、斯蒂芬·金的通俗小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10)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文献综述及意义 |
三、研究目标及相关概念 |
四、研究方法及关键问题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作弊问题概览 |
第一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表征 |
一、作弊的历史变迁 |
二、作弊的时代要义 |
三、作弊的类别体系 |
第二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新表现 |
一、考试作弊的新表现 |
二、论文抄袭的时代特征 |
三、反抄袭的新态势 |
第三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理论解读 |
一、越轨理论视角下对学生作弊行为的解析 |
二、博弈论视阈下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分析 |
三、计划行为理论对学生作弊行为的解读 |
第二章 大学的文化泡沫与学生作弊 |
第一节 作为全控机构的现代大学 |
一、大学的时代形象 |
二、知识商品化与大学行政化对学生的贻误 |
三、高等教育目标外部性与模糊性对学生的搁置 |
第二节 娱乐至死对学生的诱惑 |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性 |
二、学生学习态度与舞弊的动机 |
三、拼命学习与拼命玩耍的博弈 |
第三节 分享文化对学生的误导 |
一、分享文化在大学中的传播 |
二、学生对自我概念的认知 |
三、分享文化在学生作弊中的滥用 |
第三章 大学生作弊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 |
第一节 大学中学术规则的软约束 |
一、互文性和原创性的时代意蕴 |
二、引用规则和标准的模棱两可 |
三、学术规范和学术训练的缺位 |
第二节 网络文化和合作学习的泛化 |
一、互联网加剧了作弊行为的普遍性 |
二、信息爆炸改变了对知识的认知 |
三、互联网促使合作学习的泛化 |
第三节 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转变 |
一、学生作弊的道德归因 |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偏颇 |
三、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 |
第四节 大学生作弊的人际环境 |
一、代际文化的差异 |
二、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
三、群体文化的习染 |
第四章 防治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建构 |
第一节 明确大学目标与制度规范 |
一、学生主体发展:高等教育目标的定位 |
二、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元考核模式 |
三、规范学术引用,做好学术训练 |
第二节 开放交往文化,协同对话交流 |
一、换位思考,以情境为纽带 |
二、开放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对话 |
三、缓解家长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
第三节 重建道德承载,构建诚信文化 |
一、内化道德规范,重建道德承载 |
二、重构学校道德教育,内化生命指向 |
三、学术诚信制度化,建立诚信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大学生作弊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大学生作弊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教师、家长与管理人员关于大学生作弊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四、网络枪手,无休止地游戏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3]青少年犯罪电影的叙事策略探究 ——以毕业作品《选择》为例[D]. 王彦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新闻特稿中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假新闻,真故事》(第一至四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王梦真.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作用研究 ——以中职院校学生为例[D]. 高冰悦. 山东大学, 2020(12)
- [7]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美人城手记[J]. 陈崇正. 江南, 2020(02)
- [9]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D]. 宁乐. 吉林大学, 2019(02)
- [10]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D]. 张庆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