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D_(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淼[1](2018)在《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及时获取饮水水质数据是必要的。但我国目前各基层理化实验室检验人员短缺,饮水检测任务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实验室检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各类指标。针对基层疾控系统理化实验室的特点,建立高通量、快速、准确、适用于基层实验室饮水水质指标的快速检测体系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建立了生活饮用水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检测平台,优化了大型分析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仪器操作条件,统筹实验时间,建立了一套化学法和仪器法协同分析测定的体系,并对采集的北京市延庆区城区28份生活饮用水水样进行了检测。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目的:建立饮水中总硬度、氯化物、总碱度和耗氧量4项指标的滴定法现场快速测定法,建立饮水中硝酸盐、铬(六价)、游离余氯、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氨氮、硫化物、硼、亚硝酸盐和偏硅酸的9项指标的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测定法,建立饮水中34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快速测定法和饮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四类分析方法协同快速测定生活饮水中112项指标。方法:滴定现场快速测定法取15 mL水样(耗氧量取样约40 mL),加入200 μL缓冲溶液,1小勺指示剂(约0.2 g),放于天平上回零,加入滴定液至溶液出现突跃,通过计算滴定液消耗的质量和标样消耗滴定液的质量计算样品结果;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测定法倍比稀释配制标准曲线后向15 mL塑料离心管中加入10.0 mL水样,各加入200 μL显色液和缓冲溶液,于特定波长,测定标准系列和样品的吸光度:以雾化器流速为0.90 L/min,辅助气流速为1.42 L/min,射频发生器功率为1100W,等离子气体流速为16.0 L/min,应用ICP-MS快速测定水样中砷、镉、铅、汞、硒、铝、铁、锰、铜、锌、锑、钡、铍、钼、镍、银、铊、铬、钪、钇、镧、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和镥34种元素;优化色谱条件、质谱条件和吹扫捕集条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饮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结果:滴定现场快速测定法检出限为0.05 mg/L~10.0 mg/L,测定三个浓度水平的样品精密度为0.5%~3.1%,与国标方法比对进行显着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测定法测定的9项指标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达到0.999以上,检出限在0.003 mg/L~0.2 mg/L之间,对样品进行低、中和高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实验,精密度为2.2%~6.7%,回收率为92.7%~104.2%,与国标方法比对进行显着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P-MS快速测定法测定的饮水中34种元素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4 μg/L~10 μg/L,对各元素在低、中和高三个浓度水平进行加标实验,RSD为0.5%~7.8%,回收率范围在84.7%~112.4%之间;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快速测定饮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各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 μg/L~3.0 μg/L,精密度为0.5%~14.1%,对样品进行低、中和高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实验,回收率在68.7%~132.4%之间。结论:本快速检测体系四类分析方法协同测定了 112项理化指标,精密度高,准确度好,合理优化缩短了测定时间。比应用常规国标测定方法测定相同样本量的水样快至少2天,且实验成本低廉、所用试剂和标准使用液用量小、保存时间长。测定结果显示北京市延庆区城区的自来水水质较好。在所测定的28份样品中,仅有1份自来水水样中的锌元素超出限值,其余27份水样中的52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铁、铜、锌、汞、钡、钼和钐元素检出,检出率为14.3%~100%。二溴甲烷、三氯甲烷、氯溴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3-二氯丙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乙苯、异丙苯、氯苯、1,3-二氯苯和1,4-二氯苯15种有机化合物检出,检出率为3.6%~50.0%。
文阳平[2](2013)在《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生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农业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农业安全,还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与影响人体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威胁人类健康的很多非遗传疾病多与摄入的营养有关,使得农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粮食、蔬菜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营养问题备受关注。传统检测方法诸如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及其联用方法虽然灵敏准确,但需要繁琐费时的样品预处理,且仪器昂贵笨重,需专业人员维护与使用,不适于现场在线检测分析。因此,建立快速、可靠、灵敏和实用的监测/检测技术与方法,对农业安全和营养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感技术是现代分析检测中的重要技术,由于其价格低廉、制备简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微型化和连续现场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工程、食品工业和环境检测等领域。然而,在生化传感器的构建中,如何选择有效的固定方法和合适的材料决定着生化传感器的稳定性、灵敏度和选择性等重要性能参数。电子型导电高分子(ECPs),尤其是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聚噻吩(PTh)及其衍生物或复合材料由于其可逆的电化学掺杂与去掺杂、高而稳定的电导率、分子导线效应、可与其它不同固定方法结合及可与多种固定化材料共聚或复合等独特优势已在高效生化传感器的应用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基于此,本论文合成了不同新型ECPs传感材料或制备了ECPs复合传感材料,结合各种电化学或光学检测方法,研究了基于不同ECPs的生化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及其农业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了各种基于PPy、聚3-噻吩乙酸(PTAA)、聚(3,4-乙撑二氧噻)(PEDOT)等ECPs及其衍生物或复合材料的酶传感器。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ILs)、粘合剂、纳米材料、亲水基团等可不同程度改善酶传感电极的性能。尤其是ECPs纳米复合材料,能很好的发挥其协同生物电催化效应,表面活性剂可改善单体的水溶解性和聚合电位,ILs能为不溶于水的单体同时提供良好的溶剂体系和支持电解质。粘合剂等高分子膜能很好的提供生物兼容性和改善PEDOT: PSS膜的水稳定性。抗坏血酸氧化酶(AO)由于其长的寿命和高而稳定的生物活性可作为酶传感器固定生物组分研究的模式生物材料。更为重要的是,PEDOT及其性能优良的功能化衍生物或它们的复合材料也为生物活性组分的固定和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优异的载体材料或传感材料。(2)以AO为模式酶,PEDOT为的固定化载体,构建各种基于PEDOT的电化学AO生物传感器并应用于农业基础探索研究。通过生物兼容性表面活性、磺基阴离子基ILs、Nafion、碳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颗粒、亲水基团等引入,改善了PEDOT及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①生物兼容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和N-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的掺入不仅改善了3,4-乙撑二氧噻(EDOT)的溶解性和聚合电位及其聚合物膜的生物兼容性,而且获得的生物兼容性PEDOT酶膜有利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并应用于蔬菜作物和商业饮料中的VC检测;②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是良好的“绿色”溶剂和支持电解质,它不仅可以解决单体溶解性问题,还可通过掺入PEDOT改善其导电性和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和抗干扰性;③Nafion可改善生物传感电极的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及其抗干扰性;④纳米材料如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金属纳米颗粒、石墨烯及其氧化物可改善PEDOT膜的电子传递、电催化性能、防止生物分子的泄露;增强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选择性、稳定性等;⑤EDOT衍生物,尤其是羟甲基化EDOT(EDOTM)和羧基化EDOT(EDOT-C4-COOH)不仅有良好的水溶解性和类似EDOT的聚合电位,而且获得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可通过功能基团进行生物活性组分的共价固定;⑥通过掺入黏附性聚合物如Nafion、聚乙烯醇等可改善PEDOT:PSS水溶胀性和易分解性等问题,还可解决其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问题,是自制电极开发与商业化应用的良好候选者。(3)构建基于PEDOT及其衍生物或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农业基础探索研究。通过引入碳材料、金属颗粒、亲水基团等改善PEDOT的性能,构建电化学化学传感电极。PEDOT复合传感电极不仅可解决PEDOT修饰电极弱的电催化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而且也提高了其灵敏度、检测限和稳定性。尤其是PEDOTM和PEDOT-C4-COOH不仅可以和不同材料共沉积或复合,还有利于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已构建的PEDOT-C4-COOH/Cu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农作物和粮食中马来酰肼的检测。改良后的高水稳定性PEDOT:PSS复合电极为电极材料提供了最有前景的平台。(4)构建ECPs荧光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农业基础探索研究。ECPs的分子线放大效应可增强荧光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醇/水溶性ECPs是开发“绿色”荧光传感器的优异材料。醇溶性PBA荧光传感器能高效、特异性识别Pd2+,可实现农作物或农业环境Pd2+的检测。水溶性P9AF荧光传感器可检测Fe3+和不同羧基化合物,通过磷酸盐对其Fe3+猝灭体系进行恢复,可实现二者的区分。通过进一步改良获得的醇溶性PFCA荧光传感器只对Fe3+有高效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应用于农业中对Fe3+的感测。
牟伟腾,安洪光,岳培恒,宋学平,刘俊峰,滕济林[3](2012)在《重铬酸钾法与氧化微回流法测定COD的对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别采用重铬酸钾法与氧化微回流法测定相同条件下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的COD值,对比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表明,氧化微回流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与国标法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张继华[4](2000)在《COD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实验 ,对 5B - 3型CODcr快速测定法 (简称仪器法 )与国标法进行样品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 ,仪器法具有国标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同时 ,也避免了国标法重铬酸钾法[1] 的不足 ,能够满足环境应急监测的需要 ,提高工作效率
二、COD_(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D_(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活饮用水中主要特征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
1.3 我国饮用水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
2.1 实验部分 |
2.1.1 滴定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通用测定方法) |
2.1.2 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通用测定方法) |
2.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生活饮用水中34种元素 |
2.1.4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生活饮用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滴定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 |
2.2.2 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 |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快速测定法 |
2.2.4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测定法 |
第三章 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应用 |
3.1 生活饮用水理化指标检测分析方法在基层理化实验室应用现状调查 |
3.2 北京市延庆区城区生活饮用水112项指标水平分析 |
3.2.1 调查对象 |
3.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2.3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生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农业中营养物质与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 |
1.1.1 营养物质的检测方法 |
1.1.2 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
1.1.3 现存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生化物传感器简介 |
1.2.1 传感器的概念与分类 |
1.2.2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
1.2.3 生化传感器的组成与原理 |
1.2.4 生化传感器的类型 |
1.2.5 生化传感器的制备 |
1.2.6 生化传感器的应用 |
1.2.7 生化传感器的现状与前景 |
第三节 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简介 |
1.3.1 CPs 的概念与特点 |
1.3.2 CPs 的分类 |
1.3.3 ECPs 的导电机理 |
1.3.4 ECPs 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
1.3.5 ECPs 的表征方法 |
1.3.6 ECPs 的性能与应用 |
1.3.7 ECPs 的挑战与机遇 |
第四节 本论文工作的提出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ECPs电化学酶传感复合电极的设计与构建 |
第一节PPy-MWCNTs安培型AO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 |
2.1.1 实验部分 |
2.1.1.1 试剂 |
2.1.1.2 电化学实验 |
2.1.1.3 酶电极的制备 |
2.1.1.4 仪器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2.1 生物传感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
2.1.2.2 生物传感电极的生物电催化行为 |
2.1.2.3 生物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
2.1.2.4 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
2.1.3 结论 |
第二节 PEDOT-MWCNTs的安培型GO传感器的制备 |
2.2.1 实验部分 |
2.2.1.1 试剂与仪器 |
2.2.1.2 生物电极的制备 |
2.2.1.3 谷氨酸的安培检测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生物传感电极的伏安行为 |
2.2.2.2 生物传感电极的阻抗图谱 |
2.2.2.3 生物传感电极的参数优化 |
2.2.2.4 生物传感电极的性能分析 |
2.2.2.5 生物传感电极的稳定性 |
2.2.3 结论 |
第三节 基于PEDOT及其羟甲基衍生物的电化学AO传感电极的设计与构建 |
2.3.1 实验部分 |
2.3.1.1 试剂与仪器 |
2.3.1.2 EDOTM 的合成 |
2.3.1.3 电化学实验 |
2.3.1.4 酶电极的构建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2.1 EDOT 和 EDOTM 在[Emim][EtSO4] 中的电聚合 |
2.3.2.2 PEDOT 和 PEDOTM 膜的电化学性质 |
2.3.2.3 PEDOT 和 PEDOTM 酶电极的生物电催化 |
2.3.2.4 PEDOT 和 PEDOTM 生物电极的 VC 电化学检测 |
2.3.2.5 PEDOT 和 PEDOTM 生物电极的生物亲和性 |
2.3.2.6 PEDOT 和 PEDOTM 生物电极的特异性 |
2.3.3 结论 |
第四节 基于PEDOT:PSS电化学HRP复合传感电极的设计与开发 |
2.4.1 实验部分 |
2.4.1.1 药品与仪器 |
2.4.1.2 电化学实验 |
2.4.1.3 复合电极的制备 |
2.4.2 结果与讨论 |
2.4.2.1 PEDOT:PSS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
2.4.2.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2.4.2.3 pH 值的优化 |
2.4.2.4 H2O2的电催化还原 |
2.4.2.5 稳定性 |
2.4.3 结论 |
第五节 PTh类衍生物安培型酶传感器的设计与改良 |
2.5.1 实验部分 |
2.5.1.1 试剂与仪器 |
2.5.1.2 EDOT-C_4-COOH 的合成 |
2.5.1.3 电化学实验 |
2.5.1.4 酶电极的构建 |
2.5.2 结果与讨论 |
2.5.2.1 PTAA/AO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
2.5.2.2 PTAA/GO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
2.5.2.3 PEDOTM-MWCNTs/GOD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
2.5.2.4 PEDOT-C4-COOH/AO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
2.5.2.5 其它 PEDOT 衍生物安培型 AO 生物传感器 |
2.5.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农业应用基础探索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生物兼容性表面活性剂修饰PEDOT的安培型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
3.1.1 实验部分 |
3.1.1.1 试剂与仪器 |
3.1.1.2 电化学实验 |
3.1.1.3 酶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
3.1.1.4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测试 |
3.1.1.5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1.1.6 商业果汁中 VC 含量测定 |
3.1.1.7 蔬菜作物中 VC 含量测定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2.1 AO 复合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
3.1.2.2 生物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
3.1.2.3 VC 的检测与分析 |
3.1.2.4 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
3.1.2.5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3.1.3 结论 |
第二节 基于硫酸酯类离子液体修饰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传感应用 |
3.2.1 实验部分 |
3.2.1.1 试剂与仪器 |
3.2.1.2 电化学测量 |
3.2.1.3 PEDOT-EtSO4基底的电化学制备 |
3.2.1.4 GCE/PEDOT-EtSO4/AO/Nafion 的制备 |
3.2.1.5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测量 |
3.2.1.6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2.1.7 商业果汁中 VC 含量的测定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2.1 [Emim][EtSO_4]浓度对 EDOT 电化学聚合的影响 |
3.2.2.2 PEDOT-EtSO_4膜的电化学行为 |
3.2.2.3 VC 检测 |
3.2.2.4 VC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
3.2.2.5 商业果汁中 VC 的检测 |
3.2.3 结论 |
第三节 基于离子液体微乳液修饰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3 结论 |
第四节 基于PEDOT三明治复合膜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传感应用 |
3.4.1 实验部分 |
3.4.1.1 试剂与仪器 |
3.4.1.2 AO 三明治复合电极的构建 |
3.4.1.3 标样和实际样品中 VC 的检测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2.1 自备电极的表面形貌 |
3.4.2.2 AO 复合修饰电极的生物电催化性能 |
3.4.2.3 AO 合修饰电极的的工作机理 |
3.4.2.4 AO 复合修饰电极的工作电位 |
3.4.2.5 VC 的检测 |
3.4.2.6 AO 复合修饰电极的动力学 |
3.4.2.7 复合修饰电极的生物兼容性 |
3.4.2.8 AO 酶复合修饰电极的稳定性 |
3.4.2.9 AO 酶复合修饰电极的专一性 |
3.4.2.10 实际样品分析应用 |
3.4.3 结论 |
第五节 基于商业化PEDOT:PSS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设计与开发及其传感应用 |
3.5.1 实验部分 |
3.5.1.1 试剂与仪器 |
3.5.1.2 PEDOT:PSS 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
3.5.1.3 电化学测量和实际样品中的 VC 含量检测 |
3.5.1.4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检测 |
3.5.2 结果与讨论 |
3.5.2.1 PEDOT:PSS-Nafion 膜的二次电化学掺杂 |
3.5.2.2 Nafion 在 PEDOT:PSS 复合膜修饰电极的作用 |
3.5.2.3 PEDOT:PSS 复合膜修饰电极的水稳定性 |
3.5.2.4 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电化学催化活性 |
3.5.2.5 生物传感器的线性关系和动力学 |
3.5.2.6 生物传感器的操作稳定性 |
3.5.2.7 生物传感器的保存稳定性 |
3.5.2.8 生物传感器的特定性 |
3.5.2.9 生物传感器在商业果汁中的应用 |
3.5.3 结论 |
第六节 基于生物兼容性功能化基团修饰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设计与改良 |
3.6.1 实验部分 |
3.6.1.1 试剂和电化学测量 |
3.6.1.3 PEDOTM 膜的电化学制备 |
3.6.1.4 复合生物电极的制备 |
3.6.1.5 实际样品的制备与仪器 |
3.6.2 结果与讨论 |
3.6.2.1 EDOTM 的电化学聚合 |
3.6.2.2 PEDOTM 的阻抗图 |
3.6.2.3 VC 的生物电催化 |
3.6.2.4 VC 的检测 |
3.6.2.5 生物传感器的动力学 |
3.6.2.6 生物传感器的操作稳定性 |
3.6.2.7 生物传感器的特异性 |
3.6.2.8 商业果汁中 VC 含量的测定 |
3.6.3 基于 PEDOTM 的电化学 AO 生物传感器的改良 |
3.6.4 基于其它生物兼容性基团修饰的 PEDOT 电化学 AO 传感器 |
3.6.5 结论 |
第七节 基于纳米材料修饰PEDOT的安培型AO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 |
3.7.1 实验部分 |
3.7.1.1 试剂与仪器 |
3.7.1.2 电化学实验 |
3.7.1.3 酶电极的制备 |
3.7.2 结果与讨论 |
3.7.2.1 MWCNTs-PEDOT-AO 安培生物传感器 |
3.7.2.2 SWCNTs-PEDOT/AO/Nafion 安培生物传感器 |
3.7.2.3 AuNPs-PEDOT-AO 安培生物传感器 |
3.7.2.4 Graphene-PEDOT-AO 安培生物传感器 |
3.7.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EDOT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及其农业应用探索研究 |
第一节 基于PEDOT-C4-COOH纳米复合材料的马来酰肼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
4.1.1 实验部分 |
4.1.1.1 试剂与仪器 |
4.1.1.2 EDOT-C4-COOH 的合成 |
4.1.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1.1.4 传感电极的制备 |
4.1.1.5 实际样品的制备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2.1 复合电极的制备 |
4.1.2.2 复合电极的性能与形貌 |
4.1.2.3 MH 的电化学行为 |
4.1.2.4 MH 的检测分析 |
4.1.2.5 传感电极的稳定性与选择性 |
4.1.2.6 传感电极的农业应用 |
4.1.3 结论 |
第二节 基于PEDOT:PSS复合电极的儿茶酚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改良185 |
4.2.1 实验部分 |
4.2.1.1 试剂和仪器 |
4.2.1.2 PEDOT:PSS 修饰电极的制备 |
4.2.1.3 PEDOT:PSS 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
4.2.1.4 PEDOT:PSS 传感复合电极的制备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2.1 PEDOT:PSS 修饰电极对 CC 的电化学检测 |
4.2.2.2 PEDOT:PSS 复合修饰电极对 CC 干扰物的区分测定 |
4.2.3 结论 |
第三节 基于PEDOT及其衍生物纳米复合传感电极的设计与改良 |
4.3.1 实验部分 |
4.3.1.1 试剂与仪器 |
4.3.1.2 电化学实验 |
4.3.1.3 电极的构建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2.1 亚硝酸盐的电化学检测 |
4.3.2.2 3-吲哚乙酸的电化学检测 |
4.3.2.3 色氨酸的电化学检测 |
4.3.2.4 贝螺杀的电化学检测 |
4.3.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ECPs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探索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聚苯绕蒽酮的Pd~(2+)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
5.1.1 实验部分 |
5.1.1.1 材料 |
5.1.1.2 电化学制备与后处理 |
5.1.1.3 PBA 膜的电化学制备 |
5.1.1.4 实际样品的制备 |
5.1.1.5 PBA 对 Pd2+的荧光传感机理 |
5.1.1.6 仪器 |
5.1.2 结果与讨论 |
5.1.2.1 PBA 对 Pd~(2+)的传感检测 |
5.1.2.2 PBA 对 Pd~(2+)的特异性识别 |
5.1.2.3 农业应用 |
5.1.3 结论 |
第二节 基于聚芴衍生物的Fe~(3+)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改良 |
5.2.1 实验部分 |
5.2.1.1 材料与仪器 |
5.2.1.2 电化学制备与后处理 |
5.2.1.3 荧光 ECPs 的制备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2.1 荧光 P9AF 溶液的 pH 影响 |
5.2.2.2 基于 P9AF 溶液的 Fe~(3+)检测 |
5.2.2.3 P9AF 荧光传感器的选择性 |
5.2.2.4 P9AF 荧光传感机理 |
5.2.2.5 基于 PFCA 溶液的 Fe~(3+)检测 |
5.2.2.6 PFCA 荧光传感器的选择性 |
5.2.2.7 PFCA 荧光传感机理 |
5.2.2.8 Fe~(3+)荧光传感性能评估 |
5.2.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的科研成绩 |
致谢 |
(3)重铬酸钾法与氧化微回流法测定COD的对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理 |
1.2 试剂和仪器 |
1.2.1 标准溶液 |
1.2.2 实验试剂 |
1.2.3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步骤 |
1.3.1 国标测定法 |
1.3.2 氧化微回流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配对检验实验 |
2.2 可靠性检验实验 |
3 结论 |
(4)COD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实验 |
1.1 方法原理 |
1.2 仪器组成 |
1.3 操作步骤 |
1.4 仪器法的特点 |
①做样时间短。 |
②分析操作简单。 |
③使用设备少。 |
④消耗成本低。 |
2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准确度比较 |
2.2 精密度比较: |
3 结论 |
四、COD_(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张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2]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生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研究[D]. 文阳平. 江西农业大学, 2013(12)
- [3]重铬酸钾法与氧化微回流法测定COD的对比试验研究[J]. 牟伟腾,安洪光,岳培恒,宋学平,刘俊峰,滕济林.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2(12)
- [4]CODcr仪器法与国标测定法的比较[J]. 张继华. 云南环境科学,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