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

一、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儿[1](2021)在《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二百多年以来关于平儿形象阐释的梳理与总结,是试图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个梳理与总结的过程表现在对旧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新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平儿形象阐释、新时期以来平儿形象阐释的归纳与整理。其中旧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主要表现为儒家正统价值观体系下对平儿的道德判断,主要包括脂评、评点派、题咏派和索隐派以各自的方式做出的内容阐释。擅长作出提示性评点的脂评、心细如发的评点派以及赞叹与欣赏并存的题咏派、津津于书中本事的索隐派,都为这一时期的平儿形象阐释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新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救亡图存”意识下的对平儿新思想的赋予与对传统评点的继承。这一时期主要包括考证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评点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以及对平儿阐释的新的方法的摸索。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对平儿形象阐释的工作,则主要是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下对平儿阶级的价值划分与批判。分别从1949-1965年、1966-1978年这两个时间段展开论述。新时期以来,在1979年至2000年间的平儿形象阐释则开始脱离“阶级论”的指导,以西方引进的“人性论”、美学、哲学思想体系为主要指导,对平儿进行了“人性”的剖析。2000年至今的平儿形象阐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平儿形象进行了多元且深入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拓以及“悲剧论”的阐释。在分析总结平儿阐释史的同时,对红学史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简单指出整部红学史的内在律动,意即每个时代的红学都带有它各自的时代特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对《红楼梦》的普及和红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展望。

李媛俐[2](2021)在《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籍是以纸为载体抄写或者印刷的古代书籍,是中华文化最原始的记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从秦汉时对简牍的杀青,到魏晋时期对纸张的染潢防虫处理,再到建造藏书阁,无处不体现古籍的重要性。我们在保护古籍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古籍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充分挖掘古籍的价值,合理利用和开发好古籍资源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课题。扬州大学古籍的馆藏资源共有100602册,从2009年开展古籍普查与整理工作以来,有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2部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首批“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扬州大学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古籍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及版本价值,实现文化的价值转化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课题。本文以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为研究对象,为解决现阶段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评估分析存在的古籍开发问题,如缺乏资金,设备不足;缺乏规划,保护不力;缺乏人才,专业不强;速度较慢,开发不够;数字化低,效率不高。以及,探讨现存的古籍利用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僵化;服务意识欠缺,服务模式单一;欠缺宣传,认知度较低;受众群体窄,利用率低;古籍利用的观念及方法,出现极端化。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对策。对于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逐步解决资金、合理规划古籍开发、完善古籍开发人才队伍、揭示古籍馆藏及内容和深层次开发来解决;对于古籍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古籍服务形式、加强馆藏古籍宣传力度、提高古籍数据库的质量和古籍资源共享的对策。

张然[3](2020)在《“珞珈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心雕龙》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显学,自黄侃先生拉开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序幕,一代代学者砥砺前行。现如今,《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这项研究已经成果斐然、蔚为大观。武汉大学位于中国的中部,其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文心雕龙》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也已有百年历程。1914至1919年,黄侃先生于北京大学传授《文心雕龙》。1919年离开北大后,他将有关《文心雕龙》的课程带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珞珈龙学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逾百年。黄侃、朱东润、刘永济、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李建中等多位先生的薪火相传,力保珞咖龙学历经风雨,仍龙脉不断。梳理珞珈龙学的百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一,珞珈龙学初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黄侃、朱东润、刘永济三位先生。黄先生是导夫先路之人,在学术研究和三尺讲坛上,均点燃了珞珈龙学的星星之火。朱先生接棒,以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贡献了精彩的“刘勰”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对义理阐释的重视。刘先生则是筑其重镇式的学者,《文心雕龙校释》一书成为“龙学”经典,由此奠定了珞珈龙学重义理阐释、重宏观研究的学派特质。这三位先生皆注重理论阐释,尤其关注刘勰的创作论思想,此研究倾向对路珈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俊贤们基本都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拓展。同时,对理论阐释重视的背后,也有着学者们借古鉴今的良苦用心,注重现实的研究品格开始逐渐显现。简言之,初创期的珞珈龙学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开始重视对义理的阐释,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文心雕龙》做研究。阶段二,珞珈龙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五位先生。刘绶松先生的学术蓬勃期遇上了政治运动的蓬勃期,他的“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时时处处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关理论。虽然这种研究视角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心雕龙》审美思想的探讨,但却成为珞珈龙学现实品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珞珈龙脉传至刘纲纪先生,刘先生凭借极高的理论水平,使珞珈龙学又上了一个高度。他以极强的逻辑性建构了刘勰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将刘勰及《文心雕龙》定位为哲学家与哲学典籍,这一观点仍时常被后学征引。同时,其专着《刘勰》是较早在台出版的来自大陆的学术专着,是珞珈龙学扩大对外影响的一个范例。吴林伯先生则是珞珈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家,虽着作等身,但所获声名并不相称,这与其专着《<文心雕龙)义疏》《<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出版时间较晚有关,但吴先生真正做到了校注释义全面发展,又因国学基本功扎实,其“龙学”着述功力深厚,是“龙学”界亟待挖掘的一座宝藏。吴先生还指导过一篇硕士论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此文的作者是易中天先生,他同刘纲纪先生一样也研究了《文心雕龙》的美学问题。这篇讨论《文心雕龙》美学问题的论文,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版了同名专着《<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是首部研究《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专着。发展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罗立乾先生,他同吴先生一样,在校注释义方面均有建树。他对刘永济先生及《文心雕龙校释》素有研究,其《新译文心雕龙》明显有《校释》的影子。罗先生还注重探讨《文心雕龙》的当下之用,在珞珈龙学现实品格方面,极具代表性。发展期的这几位代表人物,沿着初创期先贤们奠定的重义理、重宏观的研究方向,继承并光大了珞珈龙学的这种学统。无论是刘绶松先生被誉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奠基石”①的《<文心雕龙)初探》,还是刘纲纪、易中天两位先生在建构刘勰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努力,抑或是吴林伯先生对刘勰文学思想与其它典籍理论之间关系的厘清,以及罗立乾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精义当下之用的多番探讨,这些都彰显了珞珈学人对初创期先贤们理论品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刘勰文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现实性考虑。概言之,发展期的珞珈龙学承接了初创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品格,在政治运动纷杂的历史时期没有放弃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从各种角度为刘勰及《文心雕龙》赋予“新生”,这也使得现实的品格一直流淌在珞珈龙学的血脉中,并成为其一大亮点。改革开放后,珞珈龙学的发展日益蓬勃。研究领域及方向日渐多元,理论着述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些都使珞珈龙学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现今珞珈龙学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的“龙学”学派。阶段三,珞珈龙学拓新期(2001至2019年),这一时期的珞珈龙学成果不断,学人辈出,李建中先生是此期代表。他在《文心雕龙》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刘勰的人格精神,“龙学”的学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涉猎。依靠以中西比较和古今对话的学术思路,他为新世纪的珞珈龙学不仅贡献了《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导读》《龙学档案》等重要成果,还凭借“青春版《文心雕龙》”成功地完成了《文心雕龙》课程的教改。拓新期的其他珞珈学人同样在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现实针对性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对《文心雕龙》各种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探讨仍旧是主要的研究选题。尤其是珞珈讲坛上的老师善于把《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学术动向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珞珈龙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有序。尤其是2011年成功承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年会后,珞珈龙学更是维持每年都有相关“龙学”着述发表的势头,而这也体现了珞珈龙学积极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总体而言,新时期珞珈龙学的着述质量及学界认可度均较高,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及多视角的特点,并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前辈学人及整个学派的研究成果。不过,发展至百年的该学派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比肩《文心雕龙校释》的经典之作,缺乏可以扛鼎的“龙学”专着。这是种遗憾,但更是对珞珈龙学的鞭策与期待。总之,珞珈龙学以20世纪初黄侃先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坛上传授《文心雕龙》为发端,以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并将讲义集结成书,作为其学统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代表学人及作品有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刘纲纪先生的《刘勰》、吴林伯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易中天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罗立乾先生的《新译文心雕龙》以及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等。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对《文心雕龙》做整体性的研究,善于从义理阐释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文学思想,突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并着力与教学相结合。

李奕扬[4](2020)在《袁枚碑传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清中叶的文坛巨子,袁枚多以诗才受到学界关注,而对其文章作品、文章理论的研究,相较之下,则略显不足。其文集收录有数量可观的碑传作品,但因有违碑传文书写的一般范式,常受到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在文史价值之外,袁枚碑传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张力,寻求的文艺价值,又特出于同代而别具一格。为探究争议下的实情和可能存在的误读,并对袁枚碑传文失实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整理,以辨析碑传文背后文史间的交集与分野,本研究以袁枚所作碑传文为研究对象,借助年代学、比较研究、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整合史部、集部等文献资料,由考辨切入,通过对文本、书写策略的分析,剖释作者文学观念,探究袁枚碑传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进而为查考袁枚其人、其作、其时增添新的依据。本文主要藉由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概念界定。简要梳理碑传文发展沿革,明确本文所述碑传文的概念及其界定。第二部分,信息辨正。基于传主信息、行事、交游三个维度,对袁枚文章所叙信息进行考辨。第三部分,作品比较。以袁枚碑传文对比同代集部传叙、史部传志,辨析袁枚碑传文艺术个性及其较之同代传叙作品在书写方面的突破和发展。第四部分,作者研究。分析袁枚创作心理、艺术展现、时代风格,并对因经济利益导致袁枚文章失实、猎奇的批评,提出了不同看法。通过以上研究可证:在信息准确性方面,袁枚的记叙确存遗误,亦曾对部分有误信息进行过审订修正;就故交乞文情形言,袁枚笔下传主多来自其交游网络,但其与部分传主之交谊,并不尽如其文所述;在文藻和叙事方面,袁枚不拒俚俗、文思通达,以人物为书写中心,区别于以事件为记叙中心的史传,而大胆运用白描与传奇手法,则是区别于同代传叙作品的一大特征。要之,袁枚碑传文鲜明的个性与风貌,正是袁枚对文学作为独立学科且自有其价值,有着清晰认识与要求的体现。其碑传文以“灵动”出彩,以“传奇”传世,呈现出鲜明的文学性,正是对此理念的自觉实践。

张烨[5](2020)在《两晋文章文学论》文中认为两晋文章“出语必隽,恒在自然”,代表了两晋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与周代歌诗、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地位一致,是两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之文学”。两晋文章兼具形式上的精美与思辨上的精纯,既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必然产物,又与两晋文人玄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对后世的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论文以两晋文章为研究对象,以两晋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为研究重点,以文学、思想和审美作为主要考察维度,力图通过观照两晋文章来理解两晋文人的思想与审美,明确两晋文章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说两晋文学的思想开篇。这一部分从魏晋易代中文士分道扬镳这个背景入手,以竹林七贤特别是阮籍、嵇康、向秀的文章为研究重点,通过分析他们的文章来揭示这一时期文人任诞背后的苦闷与反抗,并总结这一时期文人思想的转向。第二章考察西晋士风与西晋文章的形式新变。这一部分从西晋党争与士风的转变这个背景入手,重点关注二十四友这一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以裴頠、郭象、潘岳、陆机的文章为典型范例分析本时期的思想新变与文学新风。第三章比照南渡前后的文章与文人心态变化。这一部分从仕与隐的选择,南与北的地域,上与下的地位三个角度论述了两晋文人过江前后的四种心理变化,从而明确衣冠南渡对晋人思想的重大影响。第四章分析东晋玄佛合流的新风与东晋文风的清雅化。这一部分从东晋的荆扬之争、南北之争的内耗与偏安的时代风气入手,论述东晋玄佛合流思想背景下的文章理论与创作及本时期的文学活动。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审美倾向和精神格局进行专门论述,从而明确其作为两晋文学、思想与精神集大成者的重大意义。第五章总结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这一部分将总体论说与例证分析相结合,论述两晋文章作为有晋“一代之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两晋文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辅之以目录分析和地理分析法。此外,论文在考察部分问题时运用了音乐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文中包含如下创新点:首先,将语体文章纳入两晋文章中进行研究。这不仅丰富了研究对象,也是思路上的创新。其次,从六朝之中将两晋独立出来,将之看作一个整体。通过文章观照两晋文人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发展史。此外,研究者多谓魏晋风流“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魏晋文人生活非但不“自然”,反而颇多矫伪之气。与其说两晋文人生活自然化,不如说两晋文人生活艺术化。从两晋文章中将两晋文人风采尽力还原,而非人云亦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提到两晋文人时,人们最先想起的除陶渊明外,往往便是两晋文人群体性格上的种种亏缺。说到两晋文学,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两晋的诗歌,而对两晋文章的关注远远不够。因之,论文在两晋文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陈姬辰[6](2020)在《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叙事》文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其故事内容庞杂大包,风格虚荒诞幻,实为中国志怪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些汪洋肆恣的小说篇章中,绝大多数故事都离不开幻化,对于志怪小说中幻化现象,前人将其作为文学形象研究之,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故事”与“话语”这两个叙事学概念,而着重于研究幻化的“话语”功能。绪论交待了学界对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叙事与幻化两个层面的研究现状,并指明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在于将“幻化”与“叙事”结合起来,以叙事学体系考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幻化现象。第一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幻化情节的叙事语法。第一章第一节从对象文本中归纳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五种叙事语法,它们分别为直呈式、补偿式、惩罚式、感于真情式与宗教感发式,而从宏观层面看,这五种叙事语法都符合“异-常”的叙事语法。第一章第二节联系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指出志怪小说中频频出现的补偿式幻化,与当时极为风盛的孝文化有关,而感于真情式幻化则源于当时社会的婚姻制度、婚恋风气、女子的思想觉悟以及特殊的丧葬制度。第二节还论述了“揭露”、“打击”、“离开”叙事元素远多于“默许”叙事元素的原因,即当时人们所奉行的“死生异路”的鬼神观。第二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幻化。第二章第一节归纳出研究对象中空间幻化可分为“将现实空间扭曲变形”与“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空间”两类,前者来源于方术与佛教故事,后者与道教之“洞天福地”说、原始巫术中的灵魂不灭论、当时具体的文化风俗以及汉代以来的“泰山治鬼”说有关。第二章第二节指出空间幻化具有结构功能、推动视角变化、关涉主题三个叙事功能。第二章第三节应承了第一节,考镜了洞窟仙境与阴间墓冢在后世的经典化领域与演变结果。第三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出现的时间幻化。第一、第二节围绕小说中的预叙手法,说明预叙借由梦境、卜筮谶语、凶吉异兆的方式得以表达,表达的内容为关乎个人、家族、朝代的祸福命运,预叙使得志怪小说更具文学性。第三、第四节探讨时间幻化的另一种形式:时间变形,包括时间延长、时差与时间消解,而蕴含在时间变形之中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人对生命之脆弱的悲慨,以及对短暂生命的无限珍惜。

孙海燕[7](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傅荣贤,华建铭[8](2020)在《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全面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文献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分支学科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方法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析、文献学史与研究史的梳理、各类专题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学者们前后继踵的孜孜求索,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70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领域开拓创新不够、理论研究有待严谨深入、分支学科研究用力不均、"问题意识"亟待加强等不足。

付明易[9](2019)在《元朝余阙及其《青阳先生文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元代唐兀人,是元朝後期才艺较广、政治地位较高的色目士大夫之一,有《青阳先生文集》传世。本文立足於前人的研究层面,通过查检与余阙相关的文献资料,爬梳余阙文集的各个版本,对余阙进行文学、史学、思想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在收集和目验大量余阙文集传世版本的基础上对其着述进行整理。本文主要分引言、研究篇、整理篇、附録、结语五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对余阙及其着述的研究意义、整理与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研究篇共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爲余阙的家世、生平考,包括其家世渊源、生平简谱及诗文系年、族属及身份辨析和对余阙的评价;第二章着力於对余阙生平的交游网络进行分析和构建,按照士人、同年、方外人士三个类别划分,以期梳理余阙在文学、思想、爲人处世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和传承谱系。第三章爲余阙忠义形象对後世影响的研究,余阙於元末殉节,阖家随之,爲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本章通过对余阙殉节的时代背景、明清及近代余阙忠义形象的构建等方面的论述,力图还原余阙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第四章爲余阙的着述研究,包含对其着述和书法作品的留存情况进行介绍,对传世的《青阳先生文集》的文献着録、版本特点、内容、各版本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展开论述,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对余阙的《青阳先生文集》的艺术风格进行赏析,并充分挖掘《青阳先生文集》的文献价值。本文整理篇主要对余阙传世的《青阳先生文集》进行标点、校勘、注释,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七年(1538)郑锡麒刻本(正集六卷,附録二卷)爲底本,以国家图书馆藏明正统十年(1445)高诚刻本(正集九卷)、上海图书馆藏明正统十年(1445)高诚刻本《青阳先生文集》(正集九卷,《附録》二卷)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间张毅刻本《青阳先生忠节附録》二卷爲参校本,并增加包含佚文、序跋、传记、目録题跋着録、书影在内的附録内容,以期爲学界呈现一个内容充实完善的《青阳先生文集》整理本。结语部分对余阙及《青阳先生文集》作总体的述评和研究展望,总结了《青阳先生文集》的校勘原则。

李宝[10](2018)在《宋代题跋文研究》文中认为题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体,在追溯这种文体的起源时,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产生于宋代则为学界所公认。宋代题跋文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题跋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及当下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题跋文体进行文体学上的界定,对两宋题跋文的数量、类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就题跋文征引诗词现象进行考察,力图展现宋代题跋文体勃兴的全貌。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宋代题跋文的基本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时,在绪论这一章之中,还交代了对宋代题跋文进行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题跋文体自身的几个问题,是为宋代题跋文研究作基础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概念的阐释与解读多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与征引材料,几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见解,复为演述,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再复述的必要。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题跋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探讨其文体的发生与命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演变。笔者又总结了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源头追溯的几种观点,逐一评述,进而确认比较赞同的观点。之后,对比分析历代《文选》类总集选录题跋文情况,从选文上对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题跋选文、题跋题名特点、以及题跋文关涉的内容等情况,以此验证题跋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题跋与后序、题跋与题辞(词)、题跋与题名等三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与关系。第三章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梳理了题跋文的结集情况,并对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所选宋人题跋及新近结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宋代序跋全编》等收录题跋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统计,逐一对比,以期对宋代题跋文有较为精确的数量认识。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对题跋文的分类情况之后,参考《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对题跋文所分九类,拆分合并成书跋、文跋、诗词题跋、法书帖刻、金石器物、图画、其他类等七类。重新分类的考量是因为《索引》原“法书碑帖”一类涵盖的题跋数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题跋数量又过少,重新分类之后,将“法书碑帖”一类之中“金石”拆分出来与《索引》“器物”一类合并成“金石器物”一类,原类目更名为“法书帖刻”,之后将“山水”、“建筑”、“人事”三类合并成“其他类”,新分类中各类目涵盖题跋数量接近,体现分类的意义。之后以新分类为准,对各类题跋的内容进行逐一进行概述,总结各类题跋的内容特点,以期对宋代题跋文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情况。宋人题跋,有专论诗词一部,数量有千余则。在这部分题跋文之中,有大量诗、词被征引到题跋文之中。通检两宋题跋文我们发现,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诗词题跋之中,其余文跋、书跋、书画题跋等等类型的题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诗词的情况出现。我们将宋人题跋中征引到的诗词悉数辑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对征引的诗词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宋代题跋征引诗、词的虽然颇为随意,但是基本规律还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四个规律,并用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新辑《全宋诗》失收的宋人诗三十余首、残诗零句一百二十余则。最后,我们例举了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对传世诗词的诗题、字句的订正,以此来验证宋人题跋征引的这部分诗词的校勘学价值。

二、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红楼梦》人物形象阐释史研究综述
    三、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旧红学时期(1921年之前)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脂评对平儿形象的评点
    第二节 清代评点派对平儿形象的评点
    第三节 题咏派对平儿形象的咏叹
    第四节 索隐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
    小结
第二章 新红学时期(1921-1949)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考证派新红学对平儿的阐释
    第二节 对平儿阐释传统学术方式的承袭
    第三节 对平儿阐释新的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探索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1949-1978)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对平儿形象的阐释
    第二节 1966-1978年期间的平儿形象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1979至今)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1979年至1999年平儿形象的研究
    第二节 2000年至今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小结
结语
    一、平儿形象阐释及演变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平儿形象阐释史是作为《红楼梦》阐释史的一部分而存在
    三、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各时期有关平儿阐释的统计
附录2:脂评对平儿的评点统计
附录3:清代评点派对平儿的评点统计
附录4:红楼梦题咏派有关平儿作品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古籍与扬州大学所藏古籍及其价值
    第一节 古籍的概念和开发、利用的原则
        一、古籍的概念
        二、古籍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第二节 扬州大学古籍资源及其价值
        一、扬州大学古籍资源
        二、扬州大学古籍的价值
第二章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及利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研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扬州大学古籍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扬州大学古籍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第一节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的对策
        一、逐步解决资金问题
        二、合理规划古籍开发
        三、完善古籍开发人才队伍
        四、充分揭示古籍馆藏及内容
        五、进行深层次开发
    第二节 扬州大学古籍利用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培养专业人才
        二、创新古籍服务形式
        三、加强馆藏古籍宣传力度
        四、提高古籍数据库的质量
        五、古籍资源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珞珈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初创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奠基
        一、珞珈龙学之诞生
        二、黄侃与珞珈龙学
        三、朱东润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永济:珞珈龙学之功臣
        一、“龙学”专着之特点
        二、《文心雕龙校释》义理研究
        三、“龙学”对词学的影响
        四、“龙学”的中西比较思维
第二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上)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发展
        一、珞珈龙学之长成
        二、胡国瑞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绶松对“龙学”的贡献
        一、高度强调政治性的学术研究思路
        二、论《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
        三、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阶级性”
        四、刘绶松“龙学”之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的“龙学”成就
        一、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定位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刘勰的人格精神、佛学思想与思维模式
        四、对刘勰生平事迹之考证
        五、与刘纲纪先生的商榷
    第四节 吴林伯:珞珈“龙学”的巨匠
        一、极富特点的“龙学”着作
        二、论《文心雕龙》诸命题
        三、论《文心雕龙》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四、吴林伯“龙学”治学方法
第三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下)
    第一节 易中天的“龙学”着作
        一、《文心雕龙》之文学本体论
        二、《文心雕龙》之创作规律论
        三、《文心雕龙》之审美理想论
        四、易中天对珞珈龙学的贡献
    第二节 罗立乾的“龙学”着述
        一、《新译文心雕龙》的“承”与“新”
        二、两大类“龙学”论文
        三、罗立乾对“龙学”的态度
第四章 拓新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珞珈龙学
        一、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珞珈龙学之壮大
    第二节 李建中:传承“珞珈龙学”的薪火
        一、发现《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
        二、重释《文心雕龙》的关键词
        三、创生《文心雕龙》青春版
结语
    一、珞珈龙学的现实品格
    二、珞珈龙学的辐射效应
附录 “珞珈龙学”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袁枚碑传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碑传文界定
    第一节 探源寻流
        一、嬗递
        二、理论
        三、创作
    第二节 管窥海外
        一、概念对译
        二、学者研究
        三、新近论述
    第三节 本文所论之碑传文
        一、时间界定
        二、文体界定
第二章 记叙信息辨正
    第一节 基本信息考辨
        一、朱轼
        二、高其倬
        三、杨名时
        四、德沛
        五、尹继善
        六、黄廷桂
        七、孙嘉淦
        八、方观承
        九、其他
    第二节 行事虚实考辨
        一、唐绥祖受劾事
        二、孙嘉淦罢职事
        三、徐士林夺服事、审案事
        四、裘曰修军务事
        五、岳钟琪入藏事、褫职事
        六、赵良栋以疾辞吴三桂举荐事
        七、其他
    第三节 交游舆评考辨
        一、唱酬:文人间的同声相应
        二、仕进:士子间的互通网络
        三、地缘:故土到他乡的联结
        四、亲友:个人发展下的重构
        五、百业:市民与后学的缩影
        六、舆评:莫衷一是的褒贬语
第三章 袁枚碑传文定位——兼及与同时代作品之对比辨析
    第一节 对比集部传叙
        一、特写场景
        二、引入对白
        三、传奇叙事
        四、文思通达
    第二节 对比史部传志
        一、篇幅辞藻
        二、采摭叙事
        三、人物定位
        四、体制要求
第四章 笔调、个性及时代——浅析袁枚碑传文特色及成因
    第一节 自我映射与自叙意识
    第二节 文章功业与文学本位
    第三节 传统环境与时代新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袁枚碑传作品一览表
附录二: 袁枚笔下传主存世传叙文简要整理
附录三: 袁枚部分碑传文作品系年
后记

(5)两晋文章文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明确
        一、两晋起止时间
        二、两晋文章的范围
        三、本文对“文学”一词的理解与讨论范围
        小结
    第二节 两晋文章文学研究综述
        一、两晋文章宏观性文学研究
        二、两晋文人心态与文艺综合研究
        三、两晋文章相关专门文学研究
        四、两晋文章文献资料整理
        小结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目标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标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广陵绝响与两晋文学的思想开篇
    第一节 魏晋易代与文士的分道扬镳
        一、司马氏夺权引发的思想裂变
        二、嵇书绝交:文人与士人的分化
        三、向秀失途:文人向士人的回归
    第二节 任诞背后的苦闷与反抗
        一、竹林文人:当时任诞的群像
        二、阮籍佯狂:行不对心的悲怆
        三、嵇康疏放:心口不一的狷狂
    本章小结 混乱之中的文人思想转向
第二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章的形式新变
    第一节 西晋党争与士风的转向
        一、西晋立国以来的朝局分庭
        二、二十四友:貌同神异的短暂浮华
        三、金谷之集:自我觉醒的别样风雅
    第二节 西晋文章思想与艺术的新变
        一、东施效颦:从行事任诞到放纵欲望
        二、破而后立:从裴頠崇有到向郭注庄
        三、妙笔逞才:从华章繁缛到理论之光
    本章小结 短暂安宁中的纤巧玄思
第三章 南渡前后的文章与文人心态变化
    第一节 从和平时的不问国事到战乱时的匡世救亡
        一、临危受命匡扶国邦的国士心态
        二、戎马倥偬乱世救亡的英雄心态
    第二节 从和平时的积极入世到战乱时的隐遁山林
        一、战乱之前的入世心态
        二、战乱之时的避世心态
    第三节 从北上文人的不得遂志到南渡文人的委屈慷慨
        一、南渡之前:北上南人的备极辛酸
        二、南渡以后:北方文人的委曲求全
    第四节 君权与父权在文人心中的淡化
    本章小结 衣冠南渡对晋人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东晋玄风与东晋文风的由绮至清
    第一节 东晋偏安与再度奏响的玄远之音
        一、东晋的官场对峙与偏安之风
        二、玄佛合流:超逸绝尘的文章审美
        三、兰亭之会:辉映千古的风雅情怀
    第二节 陶渊明与两晋文学的精神格局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二、集大成者:轻绮至极的返璞归真
        三、有晋高风:仁民爱物的思想精神
    本章小结 山水田园滋养的思想之光
第五章 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
    第一节 一斑见全豹:两晋文章的历史地位
        一、两晋文章的特色
        二、《芙蓉女儿诔》与曹雪芹对两晋文章气象的继承
    第二节 一沙一世界: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
        一、《世说新语》中的两晋文人风骨
        二、《王粲登楼》与郑光祖对两晋风神的追慕
    本章小结 两晋文章与文人的重要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叙事研究现状
    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情节幻化中的叙事语法
    第一节 以幻化情节为中心的“异-常”叙事语法
        一、“异-常”结构下的叙事元素
        二、“异-常”结构下的叙事语法
    第二节 “异-常”的叙事语法的几点文化原因
        一、补偿式幻化叙事语法与孝文化
        二、女子鬼魂感于真情式幻化的社会背景
        三、人神殊途与“死生异路”的鬼神观
第二章 志怪叙事中的空间幻化
    第一节 空间幻化的类型及成因
    第二节 空间幻化的叙事功能
        一、结构功能
        二、推动视角变化
        三、关涉主题
    第三节 志怪幻化空间在后世的经典化
        一、洞窟仙境
        二、阴间墓冢
第三章 志怪叙事中的时间幻化
    第一节 时间超越:预叙的形式与内容
        一、预叙的形式
        二、预叙的内容
    第二节 预叙的文学性生成
        一、草蛇灰线,言而不破
        二、想象奇伟,虚荒诞幻
        三、反映现实,引事见世
        四、游戏文字,平添生趣
    第三节 时间变形:延长、时差与消解
        一、时间延长
        二、时差
        三、时间消解
    第四节 时间变形的时代意蕴
        一、对生命脆弱的悲叹
        二、对有限生命的爱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整理与出版
    1.1 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1949-1978年)
        1.1.1 成立了古典文献出版机构及出版规划领导机构
        1.1.2 创立了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代范式及文献学专业
        1.1.3 确定了文献整理出版定位与首个重点规划
        1.1.4 取得了文献整理出版上的非凡成就
    1.2 改革开放4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1979-2019年)
        1.2.1 一个转折性文件与7个规划出台
        1.2.2 文史成果品类完备,重大项目批量出现
        1.2.3 出土文献汇集问世,海外汉籍整理加快
        1.2.4 专科成果精彩纷呈,整理成果总量可观
        1.2.5 文献编目成绩可观,珍稀文献渐次出版
        1.2.6 创新解决“藏”“用”矛盾,数字存储渐成主流
2 古典文献学的理论研究与体系构建
    2.1 古典文献学的命名、定义及其学科边界
    2.2 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
    2.3 文献学史与研究史考察
    2.4 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及学科建设研究
        2.4.1 古典文献学理论及学科体系探讨
        2.4.2 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与实践探讨
3 中国古典文献学分支研究
    3.1 目录学研究
        3.1.1 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
        3.1.2 目录学研究方法探讨
        3.1.3 目录学史及学术史研究
        3.1.4 目录学专题研究
    3.2 版本学研究
        3.2.1 版本学基础理论研究
        3.2.2 版本实践方面的研究
        3.2.3 版本学史及学术史研究
        3.2.4 版本学专题研究
    3.3 校勘学研究
        3.3.1 校勘学基础理论研究
        3.3.2 校勘法研究
        3.3.3 校勘学史研究
        3.3.4 校勘学专题研究
    3.4 辑佚学研究
        3.4.1 辑佚学基础理论研究
        3.4.2 辑佚史及学术史研究
        3.4.3 辑佚学专题研究
    3.5 辨伪学研究
        3.5.1 基础理论研究
        3.5.2 文献辨伪方法探讨
        3.5.3 辨伪学史及学术史
        3.5.4 专题研究
    3.6 专科文献研究
4 结语

(9)元朝余阙及其《青阳先生文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篇
    第一章 余阙家世、生平研究
    第二章 余阙交游研究
    第三章 余阙殉节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余阙文献着述研究
整理篇
    整理说明
    青阳余公文集序[刘瑞]
    青阳先生文集序[程国儒]
    青阳先生文集序[李祁]
    重刊青阳文集引[高谷]
    余左丞传[宋濂]
    青阳先生文集目录
    青阳先生文集卷一
    青阳先生文集卷二
    青阳先生文集卷三
    青阳先生文集卷四
    青阳先生文集卷五
    青阳先生文集卷六
    附录
    青阳先生文集附录序[王汝玉]
    [青阳先生文集附录跋彭韶]
    [青阳先生文集附録跋张文锦]
    续编青阳附录序[徐杰]
    青阳先生忠节附录[卷之一]
    青阳先生忠节附录卷之二
    重编青阳附录后序[柯忠]
    [重编青阳附录后序郑锡麒]
附録
    一、余阙及其《青阳先生文集》相关文献资料
    二、《青阳先生文集》主要版本书影
结语
    一、有助於更加全面地了解余阙在历史中的地位
    二、补充大量与余阙有关的研究资料,有裨於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三、《青阳先生文集》校勘浅谈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当代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情况

(10)宋代题跋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题跋文体综论
    第一节 题跋文概念的文体学阐释
        一、历代着述对题跋文体概念的理论总结
        二、历代文选类文集选录题跋文情况分析
    第二节 题跋文源头的追溯与探讨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各家观点评述
    第三节 题跋与几种相关文体辨析
        一、题跋与后序
        二、题跋与题辞(词)
        三、题跋与题名(记)、题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
    第一节 毛晋对宋人题跋的结集整理
    第二节 今人对宋人题跋文的结集整理与统计
        一、《全宋文》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三、《宋代序跋全编》
    本章小结
    附
        《宋代序跋全编》失收题跋文一览表
第四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上)
    第一节 书跋
        一、对书籍外在形式的记录
        二、书籍内容的评述
    第二节 文跋
        一、叙事
        二、述志
        三、析理
        四、阐道
    第三节 诗、词题跋
        一、炼字品句
        二、解疑释典
        三、校讹正异
        四、风格赏析
        五、理论探讨
        六、价值品鉴
        七、即兴随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下)
    第四节 法书帖刻
        一、衔名跋尾
        二、递藏源流
        三、版本谱系
        四、品评赏析
        五、真伪辨别
        六、书论探究
        七、抒怀论世
    第五节 金石器物
        一、金石礼乐
        二、笔墨纸砚
        三、其他器物
    第六节 画图
        一、外形记述
        二、内容描摹
        三、逸事杂记
        四、议论抒怀
        五、以图证史
        六、画论探讨
    第七节 其他类
        一、山水草木
        二、建筑
        三、人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题跋征引诗词考
    第一节 断缣零璧、披沙拣金——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现象述略
        一、数量上的不均衡
        二、内容上的差异性
    第二节 缀残补佚、集腋成裘——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对《全宋诗》的补正
    第三节 鱼鲁易韵、豕亥变形——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出现的异文
        一、题跋对诗、词异文的记录与探讨
        二、题跋引用诗、词与传世诗词之间出现的异文
        三、题跋引用诗、词标题出现的异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D]. 刘聪儿.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D]. 李媛俐. 扬州大学, 2021(09)
  • [3]“珞珈龙学”研究[D]. 张然. 山东大学, 2020(11)
  • [4]袁枚碑传文研究[D]. 李奕扬. 苏州大学, 2020(03)
  • [5]两晋文章文学论[D]. 张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叙事[D]. 陈姬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8]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J]. 傅荣贤,华建铭. 图书馆杂志, 2020(02)
  • [9]元朝余阙及其《青阳先生文集》整理与研究[D]. 付明易. 宁夏大学, 2019(02)
  • [10]宋代题跋文研究[D]. 李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