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变数因素——CIO们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改变主意

项目管理变数因素——CIO们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改变主意

一、项目管理多变因子——CIO随企业需求及时换脑(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彦[1](2021)在《A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信息化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帅青燕[2](2013)在《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增值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年增加,大规模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些大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技术工艺复杂、参建单位多、组织协调难度大等特点,并多以群组形态出现。项目群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三大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对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如何对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进行有效地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通常强调单个项目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对组织发展战略的关注,难以满足项目群运行的需求,因此对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为建筑企业开展项目群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图,帮助其改善运行模式,提升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项目群管理者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和科学的决策方法,帮助其规范项目群管理行为,提高项目群管理水平,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变。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考虑项目自身的价值、项目与拟建项目群的匹配程度、项目间的相关作用等影响因素,设计了一套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地反映出待选工程项目对建设工程项目群的适应性及优先权。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云模型引入到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中,利用云模型的知识表达和单规则不确定性推理来量化评价因素水平,实现定性概念与定量数值表示之间的有效转换,评价结果可以为建筑企业选择最合适的多个项目构建项目群提供参考依据。(2)基于价值网的研究视角,构建了项目群价值网实现增值的协同管理模型,共涵盖3个协同模块、7项协同功能和2个支持平台,揭示了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的增值机理,设计了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的增值点,并提出了项目群价值网实现增值的支撑要素,主要包括设置合理的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和建立项目群管理信息共享平台。(3)为了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群总工期、总成本和整体质量的综合均衡优化,在分析工程项目工期与成本、工期与质量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构建了建设工程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明确了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而将先进的仿生优化算法——微粒群算法引入建设工程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中,通过微粒群在搜索空间飞行速度和位置的调整更新,迭代寻找问题的最优解,提高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精度。案例分析表明运用微粒群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计算得到项目群中各工程项目分配到的共享资源数量以及各项工程活动的持续时间。(4)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群的风险评估指标和分级标准,提出了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的未确知测度模型。该模型通过构造未确知测度函数建立项目群风险的单指标测度矩阵,然后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变异系数法相集成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出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而计算得到项目群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最后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评判项目群风险等级,并采用雷达图清晰、直观的显示风险评估结果。研究成果可以为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应对策略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5)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基本思想,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流程、学习与创新、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构建了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共设计了12个绩效考核指标。针对传统的TOPSIS模型存在着评价对象可能距离正理想解近同时距离负理想解也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OPSIS方法,采用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之间的垂面距离代替欧氏距离,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绩效优劣排序的依据,客观地衡量和比较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的实施效果。研究成果为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6)从成熟度等级和关键领域两个维度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评价方法,通过关联函数设定和物元变换,计算各项指标相对于评价等级的关联度,并引入序关系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而综合测度和比较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的成熟度水平。研究成果为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指导。

陈惟诚[3](2013)在《金属零件业营运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研究 ——基于荣益科技公司案例》文中提出一个公司的发展,从辛苦开创一个新的公司的开始,是由少数人兼任数个工作,刚开始草创的负责人都只会专注在个人的专业上,就是因为他的专业和努力才可以让一个公司开创成功,可以使公司前几年可以发展地很好,但是一个公司到了一定稳定和规模时,一个公司好的管理体系,是可以使一家公司持续的的获利和成长,所以一家公司要有好的管理制度就非常的重要。本文的实例为以台湾总公司-荣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子公司-荣益电子(昆山)有限公司,重庆子公司-荣福电子有限公司,该集团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电子零件制造销售公司,主要以笔记型计算机、手机和相关电子终端设计生产公司为销售对象,本文主要针对各部门个人的工作执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平衡计分卡、KPI这一些已久的理论基础,根据存在的问题,设计出新的的管理体系,把这一些数据透过信息化的处理,达到定时甚至是实时的提醒警告信息输出到个人、部门主管、稽核单位甚至总经理,达到分层管理,实时反应,不会有任何问题被隐藏,再以这一些数据用公式可以分析很多公司各方面能力指标,再依照这一些能力指标,提供公司有效实时改进的提醒,给主管时时的反省改进,而稽核单位则是定时的去检查各办法、指标、各部门、个人,是不是有确时去执行作业,是不是有指标不合时宜,是不是计算机公式要修改,这样人的管理加上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可以使公司的整套管理更完善。设计该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时,按照公司的策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的四个面向-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并考虑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领先指标、落后指标,依照公司优先级来和各部门主管沟通,定出各部门的不同程度的指标出来分类,这一些指标可能是跨部门的,也有一些能力的分析是很多指标的结合,这一些指标透过信息部门的计算机软件的支持,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其设计绩效指标体系,提供公司、各部门、个人工作定时实时的帮助,提供公司管理效率,这一些可以是策略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育成管理、流程管理、指标管理、日常管理、知识管理、改善管理、绩效管理。通过以上的工作,希望能以科学的设计,新的思考思维管理,提供类似公司的管理帮助,提高公司管理效率,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和平[4](2013)在《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决策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物资,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我国潜在的各种能源,直接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在进行多项目集投资决策时需实现项目目标、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梯级协同,这就要求三个管理目标达到梯级战略对应的目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能源电力项目要求项目目标、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协同。多项目的管理要比单项目的管理更为复杂,多项目的组合不仅仅是项目间的组合,更要实现多项目组合管理目标的实现,以达到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间协同的目的。由于新能源电力项目所涉及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动态的,参与项目投资的投资人竞争性强,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面大、项目建设涉及地域广,这些特征给新能源电力项目的投资决策带来了困难。项目所处环境的内外部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有些则不能,而这些因素的实时动态特性对项目决策以及信息对战略的对应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当这些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时,才能满足在企业战略对应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的最优决策。实际上新能源电力企业面临的是对不同类型的发电项目的组合管理问题。PMI在《项目组合管理标准》中提到项目组合管理必须考虑投资和战略的一致性。在此,我们定义新能源电力项目组合管理的概念为“在可利用的资源和企业战略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多个新能源电力项目或项目群投资的选择和支持”。战略对应考虑组织某个具体工作领域的战略方向、应用目标与组织战略的方向、目标一致、协同的行为。由于新能源电力项目所涉及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动态的,参与项目投资的投资人竞争性强,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面大、项目建设涉及地域广,这些特征给新能源电力项目的投资决策带来了困难。所以本文致力于研究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的适时战略对应问题。此问题的概念可以阐述为:“在既定战略下,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发展环境,新能源电力企业如何适时地做出战略对应的组合管理决策”。本文第2章将着重从理论上分析适时战略对应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第3章将分析适时战略对应的组织基础及管理模式基础。第4章着重分析如何通过对KSF的适时生成,来建立新能源电力项目组合适时战略对应决策的基础。第5章根据前述分析和信息系统原理,建立了实现相应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第6章根据已实现的信息系统,阐述了实际应用的案例。第7章提出了结论和展望。综上,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时出现的问题,从全寿命周期项目组合管理的角度出发,引入实时战略对应理论,建立基于KSF (Key Success Factor,关键成功因素)的新能源电力企业项目评价体系,并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KSF的实时生成中,以对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起到指导作用。(2)将实时战略对应理论引入新能源电力项目的决策中,在各投资人利用有限的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实现了项目目标、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同以及KSF之间的协调,这对新能源电力项目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以创新的管理手段解决以能源项目为导向的集团发展执行力问题。根据其集团决策、分公司统筹、项目公司运营的特征,建立以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为架构的三层项目组合管理架构。组合管理以目标为中心,而目标的依据应该是集团战略。根据管理层的组织特征,探究分公司职能部门与项目部可能的项目目标管理交叉点,以探求有效项目组合管理模式,形成新能源发电企业组合管理模式。(3)对新能源电力企业在企业产业结构、竞争策略、环境因素和暂时因素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实际调研,得出企业成功影响因素的及其相关业务表征的原始数据。然后在其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梳理因素间的因果链关系;并用粗糙集等方法进行因素的约简工作,进而得出一系列静态的KSF。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KSF与企业基础业务数据间的联系,为进行企业KSF实时生成研究打下基础。建立动态的KSF项目评价体系,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各时点KSF的相关数据,根据此数据生成不同时点的KSF,进而对不同项目组合在全寿命周期中的KSF进行评价,以此评价结果作为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的依据。(4)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企业的实时内外部条件,从而得出企业的实时KSF状态,而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前台写入,这就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KSF的关联。该管理手段对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对决策产生巨大影响的新能源电力项目起到了指导作用,并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与项目目标的战略对应。建立了一种KSF自动生成机制,这种机制从新能源电力企业所有业务,包括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企业总部运作等中收集实时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找到企业新的KSF,从而实现企业KSF变化的自动提醒。这样可以实时地根据企业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的改变更新项目决选标准,并且对决策者起到提醒变化的作用。(5)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时决策信息平台设计的方案,分析了系统关键成功因素,提出了系统架构,为文中建立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实现路径。针对系统需求,提出新能源电力企业的项目化业务流程重组方式。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应结合决策系统对数据入口的需求,将KSF挖掘的基础数据与项目化业务数据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根据企业特点,考虑到系统性能需求、可维护性需求和可修改性需求,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包括设计系统的分层模式,系统持久性存储方式和系统对象等。

张根双[5](2012)在《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创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品牌是企业品牌的基石,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但目前行业发展环境和形势复杂,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本文从房地产品牌的概念入手研究,分析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创建过程,提出在实际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对于提高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针对合肥市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概况,对合肥市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通过服务供应链议价能力分析、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分析、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得出合肥市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程度结论,总结合肥市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主要来源,阐述竞争的根本来源。通过分析合肥市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管理现状,结合房地产项目品牌创建的一般要素分析,提出了合肥市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创建要素的选择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基础数据,以主成分分析对各要素进行筛选,最终从64个品牌创建要素变量中选取了16个主要要素,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的创建对策。基于上述品牌创建对策,将其应用到GHC公司的CC品牌创建过程中,结合GHC公司和CC项目的实际,提出CC项目品牌的创建目标,基于主成分分析选择相关要素,最终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通过对项目品牌创建成果的分析,识别创建中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关守成[6](2012)在《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不断地加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海洋技术等各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国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由于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契机不断缩小差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而且承担着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是航天科工企业成为国际一流航天服务公司的必由之路。论文在总结国内外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同时指出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在技术、管理以及人才三个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的作用,具体包括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创新能力、管理决策、业务流程以及文化与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在分析了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方向构建的关键问题以及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涉及企业管理层、决策层的信息集成和生产现场层的信息集成。运用SPACE法对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对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机会大于威胁;内部条件对于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劣势大于优势,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应从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战略调整两个阶段进行。通过构建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定量角度对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如何推进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对策。

丁洪涛[7](2010)在《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安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保障。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深入人心,企业安全管理方式面临着变革与调整。同时,安全管理理论在不断发展之中,现代安全科学认为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使得我们必须系统地思考并设法解决这一难题。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核心思想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提倡从系统角度思考安全问题和安全管理方法、手段、体制、体系,从源头控制安全事故,从科学的企业安全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入手实现研究企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等。在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组织学习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安全科学研究注重从事故分析中获得经验,以此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理念与组织学习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具有相似性,安全科学研究领域很早就注意到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组织学习理论。因为,个人安全意识或安全技能的提高,要基于企业组织整体安全环境的提高,从而发挥最大组织效用,提升安全管理绩效。此外,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内涵——系统思考是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及其系统观,为刻画系统动态复杂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利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安全事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使人们发现引起事故的关键问题所在,并探明问题解决的杠杆点。本文研究将一般企业安全管理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安全管理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探索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同时,基于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之系统思考,以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为导向,融合人本安全理念,将安全管理与组织学习联结起来,探索和创新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将其应用于具体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分析安全管理理论及其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界定本文研究对象与使用的概念。阐述了组织学习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提出基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分析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内涵,探讨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指出学习型安全的本质是指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组织为载体,以人为本,形成安全管理的学习共享与互动的团队组织氛围,并使这个团队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学习力和创造力。本文分析了系统思考的系统分析工具——系统基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模式,采用系统基模揭示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进而了解安全管理系统行为与问题解决的杠杆点。根据现代安全管理的特点,以基本基模中的“成长上限”为例开展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基模分析。通过构建安全意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决策层支持、企业安全管理资金与企业安全管理创新能力五个系统子基模生产安全管理系统“成长上限”基模。进一步分析了消除安全管理“成长上限”模式与对策,开展基于系统基模的企业安全管理效能提升分析与研究。在系统基模分析与构建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应用基础之上,提出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MOC模式,以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为例开展构建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构建了企业学习型安全管理体系基本框架,提出构建的核心要素。在分析该厂多年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之上,提出在原有的组织体制下通过构建企业安全度量指标体系来推动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的硬实力建设,并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软实力建设。

李静[8](2009)在《基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让供应商参与到自己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INPD)作为一种新的合作创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很多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的实践是不成功的。在这种背景下,对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评价就成为企业实施SINPD的关键。本研究以基于SINPD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主题,探讨了如何对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供应商进行系统的评价,全文的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部分,从SINPD视角对供应商评价过程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模型,将整个评价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企业现有供应商资料库分析、前期供应商选择、基于NPD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SINPD视角下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并对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模型的结构、主要内容及运行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通过对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相关文献分析,提炼出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部分,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取得数据,应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整个过程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表明,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供应商信誉及企业特征、供应商以往的合作经历、双方合作的兼容性、供应商情景及合作意愿,这五个因素是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新产品开发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包含双方的合作关系质量、供应商的合作设计活动、供应商处理问题的时效性、供应商的配合程度及持续改善、供应商的信息共享程度,构建了基于NPD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模型。从新产品合作开发绩效、供应商服务、新产品开发团队、供应商的成长潜力四个层面构建了供应商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各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王丽杰[9](2007)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合作关系问题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顺利实施是供应链高效运作的有力保障。尽管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其研究尚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灰色理论、信息技术等理论与技术方法,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目前评价与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的利弊分析,本文构建了合作伙伴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与选择合作伙伴。其次,本文提出了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策略,建立了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和基于sharpey值得供应连利益分配机制。最后,为了考核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合作中的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灰联法对供应连整体绩效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解艳艳[10](2006)在《战略视角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正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实力优势,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为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力求在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为此,各国都在重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企业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很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很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更加落后。面临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中小企业只有抓住时机,克服信息化建设中的巨大挑战,利用国外信息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成果实施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策略,才能快速缩短差距、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水平,还是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参与程度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山东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其中尤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山东省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我省的中小企业有50多万个,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有的企业只是购买了几套相关的软件,并没有从战略规划的角度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的企业虽然做了战略规划,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相融合,致使企业的信息化止步不前或导致失败。因此,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我省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是必要的。同时企业为了避免盲目投资,降低信息化投资风险,必须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以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使企业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研究以山东省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战略的角度对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评价开展研究。本研究在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来获得数据资料,最后对调研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提取出影响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四种关键因素,最后总结了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项目管理多变因子——CIO随企业需求及时换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项目管理多变因子——CIO随企业需求及时换脑(论文提纲范文)

(2)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增值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项目群构建选择相关研究综述
        1.3.2 项目群管理增值相关研究综述
        1.3.3 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研究综述
        1.3.4 项目群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综述
        1.3.5 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相关研究综述
        1.3.6 项目群管理成熟度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基于云模型的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
    2.1 项目群管理理论概述
        2.1.1 项目群的定义
        2.1.2 项目群管理的定义
    2.2 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 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2.2.2 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指标的识别
    2.3 基于云模型的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方法
        2.3.1 云模型理论概述
        2.3.2 基于云模型的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步骤
    2.4 应用示例
        2.4.1 构建规则前件云模型
        2.4.2 构建规则后件云模型
        2.4.3 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得分
        2.4.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2.4.5 建设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网的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增值机理分析
    3.1 建设工程项目群价值网的构成
    3.2 建设工程项目群价值网实现增值的协同机制
        3.2.1 协同管理概述
        3.2.2 项目群价值网实现增值的协同管理模型
    3.3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增值点设计
    3.4 建设工程项目群价值网实现增值的支撑要素
        3.4.1 设置合理的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
        3.4.2 建立项目群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建设工程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
    4.1 建设工程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影响因素
        4.1.1 工期——成本关系分析
        4.1.2 工期——质量关系分析
    4.2 建设工程项目群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4.2.1 多属性效用分析
        4.2.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4.3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
        4.3.1 微粒群算法简介
        4.3.2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模型求解流程
    4.4 应用示例
        4.4.1 分析与建模
        4.4.2 微粒群算法求解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评估
    5.1 未确知测度理论概述
        5.1.1 未确知数学的发展历程
        5.1.2 未确知测度的定义
        5.1.3 未确知测度理论用于项目群风险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5.2 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的未确知测度模型
        5.2.1 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未确知测度函数的构造
        5.2.3 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的单指标测度矩阵
        5.2.4 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
        5.2.5 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
        5.2.6 建设工程项目群风险等级确定
    5.3 应用示例
        5.3.1 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
        5.3.2 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5.3.3 多指标综合测度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改进TOPSIS的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
    6.1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的内容
        6.1.1 平衡记分卡概述
        6.1.2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的方法
        6.2.1 构造标准化决策矩阵
        6.2.2 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6.2.3 运用改进的TOPSIS法进行排序
    6.3 应用示例
        6.3.1 确定指标权重
        6.3.2 建立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
        6.3.3 项目群管理绩效考核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可拓理论的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评价
    7.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7.1.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概念
        7.1.2 几种常见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对比分析
    7.2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7.2.1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维度
        7.2.2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等级的特征
        7.2.3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关键领域分析
    7.3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的可拓评价
        7.3.1 可拓理论概述
        7.3.2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可拓评价的基本步骤
    7.4 应用示例
        7.4.1 选取评价指标
        7.4.2 确定评价标准
        7.4.3 构造可拓评价物元
        7.4.4 计算各项指标关于各评价等级的关联度
        7.4.5 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7.4.6 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成熟度等级综合评定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金属零件业营运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研究 ——基于荣益科技公司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流程
第2章 金属零件业营运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
    2.1 金属零件业概述
        2.1.1 产业定义与范畴
        2.1.2 产业制造之关键结果领域
    2.2 平衡计分卡及其在金属零件业的应用
    2.3 关键绩效指标及在金属零件业的应用
    2.4 金属零件业绩效管理信息化
        2.4.1 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原因和选择
        2.4.2 信息化与绩效管理
第3章 个案企业的发展与现况分析
    3.1 个案简介
    3.2 经营远景与理念
    3.3 营运流程及组织架构
    3.4 SWOT分析
    3.5 营运绩效的设计
第4章 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1 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设计
        4.1.1 现有状况说明
        4.1.2 改善管理方案的设计
    4.2 信息化管理方案的实现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项目组合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项目组合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综述
        1.3.1 项目导向型管理理论
        1.3.2 数据挖掘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战略对应理论与方法
    2.1 新能源电力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特征分析
        2.1.1 新能源电力建设项目管理特征
        2.1.2 新能源电力运营项目管理特征
    2.2 战略对应下的新能源电力项目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方法
        2.2.1 项目组合管理与企业战略
        2.2.2 新能源电力项目战略管理
        2.2.3 项目组合目标管理
        2.2.4 项目组合决策管理
    2.3 基于KSF的战略对应项目评价及决策方法
        2.3.1 资源、关键成功因素与竞争优势
        2.3.2 新能源电力项目KSF识别
        2.3.3 新能源电力项目KSF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4 战略对应下的新能源电力项目KSF决策方法
    2.4 基于数据挖掘的项目组合KSF适时生成方法
        2.4.1 适时KSF生成的目的和意义
        2.4.2 数据挖掘的方法
        2.4.3 基于数据挖掘的新能源电力企业KSF管理体系
        2.4.4 新能源电力项目战略一致性评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适时项目组合管理模式
    3.1 基于战略对应的三层项目组合管理模式
        3.1.1 战略对应对项目组合管理模式的要求
        3.1.2 构建基于战略对应的三层项目组合管理模式
        3.1.3 三层项目组合管理体系的流程设计
    3.2 管理部门与建设项目横纵交互模式构建
        3.2.1 建设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计
        3.2.2 横纵交互的项目群建设管理流程设计
    3.3 管理部门与运营项目横纵交互模式构建
        3.3.1 运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计
        3.3.2 基于公司战略的运营项目WBS分解
    3.4 结合项目组合管理的战略对应机制设计
        3.4.1 项目组合的战略目标
        3.4.2 企业的战略描述
        3.4.3 企业战略对应的组织协同
        3.4.4 项目组合的战略对应流程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组合关键成功因素适时生成模式
    4.1 项目组合KSF基础数据需求研究
        4.1.1 KSF基础数据特性分析目的与意义
        4.1.2 KSF基础数据特性对项目组合决策的影响
        4.1.3 项目组合管理基础数据的分析模型
    4.2 新能源电力企业业务数据性质研究
        4.2.1 新能源电力企业发展状况阐述
        4.2.2 新能源电力企业业务数据与战略决策的关系
        4.2.3 新能源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4.3 业务数据与项目组合KSF需求吻合性研究
        4.3.1 业务运营数据对项目组合决策的影响
        4.3.2 项目组合理论在企业可持续增长中的应用
    4.4 基于二元数据来源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4.4.1 业务数据与项目组合基础数据的相关性研究
        4.4.2 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二元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4.4.3 数据相关性分析与企业战略决策体系的关系
    4.5 KSF适时生成模式构建
        4.5.1 业务数据对企业战略适时决策的重要性
        4.5.2 企业战略适时决策的KSF分析
        4.5.3 新能源电力企业战略对应项目适时决策体系
        4.5.4 新能源电力企业战略适时决策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项目导向型适时战略对应决策系统框架设计
    5.1 项目导向型实务系统实施模式
        5.1.1 战略决策信息管理
        5.1.2 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
        5.1.3 战略决策系统的开发
    5.2 系统终端框架设计
        5.2.1 战略对应决策系统业务场景
        5.2.2 战略对应决策系统硬件与软件
        5.2.3 战略对应决策系统安全性要求
    5.3 决策系统架构设计
        5.3.1 决策系统整体架构
        5.3.2 决策系统数据源收集结构设计
        5.3.3 决策系统逻辑业务层设计
        5.3.4 决策系统人机交互层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案例
    6.1 适时战略对应决策系统研发思路
        6.1.1 研发需求与目标
        6.1.2 系统的解决方案
    6.2 系统框架与模块设计
        6.2.1 系统的技术与功能
        6.2.2 系统的模块设计
    6.3 系统的实例分析
        6.3.1 项目背景介绍
        6.3.2 项目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附表1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创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房地产品牌管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1.2.1 国外房地产品牌管理理论的发展
        1.2.2 国内房地产品牌管理理论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
第2章 房地产品牌创建的理论基础
    2.1 品牌的内涵
    2.2 房地产品牌的概念
    2.3 房地产品牌的特点
    2.4 房地产品牌的作用
    2.5 房地产项目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2.6 房地产品牌管理的内容
    2.7 房地产品牌管理的误区
第3章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现状研究
    3.1 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的现状
    3.2 合肥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3.2.1 合肥市概况
        3.2.2 合肥市城市发展规划
        3.2.3 合肥市房地产发展现状
        3.2.4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界定与现状
        3.2.5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现状
    3.3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3.3.1 服务供应链议价能力分析
        3.3.2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4 替代品分析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3.3.6 分析后的结论
    3.4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现状
        3.4.1 项目品牌目标分类
        3.4.2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现状分析
第4章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创建分析
    4.1 房地产项目品牌创建要素分析
    4.2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创建要素的选择
        4.2.1 项目品牌创建要素主成分选择
        4.2.2 数据来源及实证方法
    4.3 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创建对策
第5章 在GHC公司CC项目品牌创建中的应用
    5.1 GHC公司和CC项目介绍
    5.2 CC项目品牌创建目标
    5.3 CC项目品牌创建要素主成分选择方案
    5.4 CC项目品牌创建的具体措施
    5.5 CC项目品牌创建成果
    5.6 CC项目品牌创建中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房地产项目品牌创建要素---访谈问题表
附录B 房地产项目品牌创建要素调查表
附录C 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附录D 初始因子载荷系数
附录E 矩阵式组织结构图
附录F CC项目开发团队组织结构图
致谢

(6)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2.2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2.2.1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天科工企业发展搭建了信息平台
        2.2.2 建立具有航天特色的信息化体系
        2.2.3 构建适合军、民两用的航天信息平台
        2.2.4 “CIMS”理念为航天科工企业产品研制提供保证
        2.2.5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3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2.3.2 信息化发展中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2.3.3 信息化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突出
        2.3.4 信息化顶层设计在业务发展支撑上不足
        2.3.5 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有待加强
        2.3.6 信息化开展的基础条件难以满足信息化推进的紧迫需求
    2.4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2.4.1 信息化已成为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重要特征
        2.4.2 国家对中央企业和军工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2.4.3 集团公司整体发展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内容
        3.1.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3.1.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3.1.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3.2 航天科工企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3.3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各影响要素的作用关系分析
        3.3.1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3.3.2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作用
        3.3.3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作用
        3.3.4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的作用
        3.3.5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4.1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内涵及类型
        4.1.1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内涵
        4.1.2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类型
        4.1.3 企业与信息化发展方向的选择
    4.2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4.2.1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
        4.2.2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原则
    4.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框架构建
        4.3.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过程
        4.3.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方向构建的关键问题
        4.3.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5.1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内涵、本质及地位
        5.1.1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内涵
        5.1.2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本质
        5.1.3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地位
    5.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5.2.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5.2.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定需求
        5.2.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案设计
    5.3 影响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识别
        5.3.1 外部环境因素识别
        5.3.2 内部条件因素识别
    5.4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战略分析
        5.4.1 外部环境战略分析
        5.4.2 内部条件战略分析
    5.5 基于 SPACE 法的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
        5.5.1 SPACE 法的理论介绍
        5.5.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
        5.5.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
    5.6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5.6.1 信息化战略实施和控制阶段
        5.6.2 信息化战略调整阶段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
    6.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的
    6.2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6.2.2 指标体系的设计
        6.2.3 指标的含义
        6.2.4 指标的计算方法
    6.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6.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
    6.4 实证分析
        6.4.1 样本对象的选择
        6.4.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4.3 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动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7.1 提高组织信息化的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
        7.1.1 提升信息化建设前的规划能力
        7.1.2 完善信息化的基础管理工作
        7.1.3 巩固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管理
        7.1.4 加强信息化实施中的管理变革
        7.1.5 加速信息化实施的实时评估改进
    7.2 加大信息化发展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
        7.2.1 加大资金的投入
        7.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3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
        7.3.1 决策层
        7.3.2 技术层
        7.3.3 管理层
        7.3.4 执行层
    7.4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体系
        7.4.1 塑造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7.4.2 因企制宜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7.4.3 把握好企业信息化的力度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Ⅰ
个人简历

(7)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安全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安全管理发展历程的综述
        1.2.2 对我国安全管理现状的剖析
    1.3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研究动向
        1.3.1 国外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述评
        1.3.3 在安全管理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述评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全管理的认知与理论构建
    2.1 对安全管理认知过程的诠释
        2.1.1 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
        2.1.2 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
    2.2 关于安全管理基本内涵的讨论
        2.2.1 安全管理含义的浅析
        2.2.2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的讨论
    2.3 关于安全管理的理论体系的构建
        2.3.1 安全管理理论的层次结构
        2.3.2 安全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2.4 后工业化时代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
        2.4.1 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2.4.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概要
        2.4.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特性分析
    2.5 对安全管理创新导向的讨论
        2.5.1 关于人本安全管理创新的问题
        2.5.2 关于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创新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建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学习型组织的一般构建原理
        3.2.1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3.2.2 系统动力学与学习型组织
        3.2.3 系统思考与学习型组织
    3.3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3.3.1 理念创新——本质安全
        3.3.2 内容创新——学习型安全
        3.3.3 方法创新——系统动力学
        3.3.4 应用工具创新——系统基模
    3.4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系统基模分析
        3.4.1 "成长上限"系统子基模的构建
        3.4.2 安全管理系统"成长上限"基模的生成
        3.4.3 消除安全管理"成长上限"模式与对策
        3.4.4 基于系统基模的企业安全管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前言
    4.2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基本框架
        4.2.1 MOC安全管理模式的特征
        4.2.2 MOC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
        4.2.3 MOC安全管理模式管理核心——危险源管控
    4.3 MOC模式实践的基础研究
        4.3.1 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
        4.3.2 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
    5.1 实践企业的选择
        5.1.1 目标企业简介
        5.1.2 目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5.2 企业实践MOC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5.3 企业安全度量体系建设
        5.3.1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框架
        5.3.2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3.3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管控思路
        5.3.4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的分解与管控模式
        5.3.5 安全度量体系信息系统的建构
    5.4 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5.4.1 安全的团队学习
        5.4.2 企业安全环境的建设
    5.5 实践MOC安全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评析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制造环境的变化
        1.1.2 新产品开发面临的挑战
        1.1.3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发展
        1.1.4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面临的挑战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与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综述
        2.1.1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内涵
        2.1.2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合作过程的研究
        2.1.3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2.1.4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
    2.2 一般意义上的供应商评价研究综述
        2.2.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2.2.2 供应商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
        2.2.3 供应商评价实证研究现状
    2.3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研究综述
        2.3.1 国外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研究现状
        2.3.2 国内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研究现状
    2.4 已有研究的评价
3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模式及在企业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3.1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分析
        3.1.1 新产品开发流程分析
        3.1.2 基于NPD流程的供应商任务分析
        3.1.3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角色的转变
    3.2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模式的理论分析
        3.2.1 SINPD模式下供应商评价特点分析
        3.2.2 基于SINPD的供应商参与模式及管理过程
        3.2.3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项目层面的分析
    3.3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1 SINPD模式下供应商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3.3.2 基于SINPD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SINPD在企业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4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模型
    4.1 供应商评价阶段划分
    4.2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过程分析
        4.2.1 供应商选择分析
        4.2.2 基于NPD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分析
        4.2.3 供应商绩效评价分析
    4.3 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4.3.1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模型的构建
        4.3.2 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模型的分析
5 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5.1 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1.1 文献资料分析
        5.1.2 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的提取及分析
    5.2 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5.2.2 研究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研究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构效度
        5.2.4 研究量表的信度分析
        5.2.5 研究结果与讨论
6 基于NPD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6.1 基于NPD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的提取及相关分析
    6.2 基于NPD过程控制的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6.2.2 研究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构效度
        6.2.3 研究量表的信度分析
        6.2.4 研究结果与讨论
7 供应商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7.1 供应商绩效评价影响因素的提取及相关分析
    7.2 供应商绩效评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7.2.2 研究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构效度
        7.2.3 研究量表的信度分析
        7.2.4 研究结果与讨论
    7.3 基于SINPD的供应商评价全过程影响因素模型修正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情况

(9)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框架及创新点
第一章 供应链合作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简介
    第二节 供应链合作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供应链合作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供应链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供应链合作管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第三节 供应链合作管理与传统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关系
    第四节 供应链运作管理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第二节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与选择的方法
    第四节 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契约
第四章 供应链合作中的信息共享的实现
    第一节 信息和信息共享的含义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合作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策略
第五章 完善供应链合作中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概述
    第二节 供应链合作中的风险及其管理
    第三节 供应链合作中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第六章 健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式和机制
    第一节 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利益分配的规律与优化原理
    第二节 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利益分配的特点及分配模式
    第三节 基于SHAPLEY值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
第七章 供应链合作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供应链合作绩效评价的作用
    第二节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含义及原则
    第三节 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组成与体系框架
    第四节 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中文)
参考文献(英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10)战略视角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战略视角的中小企业信息化
    2.1 中小企业概述
        2.1.1 中小企业的内涵
        2.1.2 中小企业的特点及重要作用
    2.2 企业信息化概述
        2.2.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2.2.2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2.2.3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2.3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战略
        2.3.1 企业战略的涵义
        2.3.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战略强相关
    2.4 战略视角的中小企业信息化
        2.4.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
        2.4.2 战略视角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 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
    3.1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涵
    3.2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意义
    3.3 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3.4 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
第四章 评价体系及应用
    4.1 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4.2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 企业信息化指标计算模型
    4.3 数据收集
        4.3.1 问卷设计准备工作
        4.3.2 问卷设计
        4.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4.4 数据分析
        4.4.1 问卷的信度分析
        4.4.2 调研数据描述性分析
        4.4.3 因素分析
第五章 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山东省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5.2 对策与思路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调研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项目管理多变因子——CIO随企业需求及时换脑(论文参考文献)

  • [1]A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信息化改进策略研究[D]. 张俊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增值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帅青燕. 武汉大学, 2013(01)
  • [3]金属零件业营运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研究 ——基于荣益科技公司案例[D]. 陈惟诚. 复旦大学, 2013(03)
  • [4]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决策研究[D]. 王和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2)
  • [5]合肥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创建研究[D]. 张根双.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6]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 关守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7]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及实证研究[D]. 丁洪涛. 中南大学, 2010(01)
  • [8]基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静.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9]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问题研究[D]. 王丽杰. 吉林大学, 2007(05)
  • [10]战略视角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D]. 解艳艳. 山东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项目管理变数因素——CIO们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改变主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