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传统山水,再现水乡风貌——嘉兴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展望

恢复传统山水,再现水乡风貌——嘉兴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展望

一、恢复传统景观 再现水乡风情——嘉兴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陈蕊[1](2021)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和休闲的场所,是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历史的记录者,它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乡村景观的建设战略,农村的发展建设也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很多乡村建设雷同缺乏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探索与创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导致研究滞后,乡村的文化价值缺失。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在乡村景观营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探索具有自身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和传承地域特色,合理的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展现乡村的特色风貌,同时对宁夏乡村发展建设的探究有着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学习先进的乡村建设思路、方法;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宁夏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地域文化的形成要素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相关性,探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影响作用;其次,通过调研宁夏特色乡村案例,对宁夏乡村的文化、景观现状作详细分析和总结,针对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科学的景观设计原则;最后,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进行设计实践论证,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村实地调研分析,梳理出该村目前的景观现状以及地域文化挖掘、文化整理、文化分析、文化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将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理念中,在确保传统优秀文化最大化保留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创新理念,对地方旅游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乡村景观建设质量,打造以体验、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沙坡头村乡村旅游景观。希望本文在研究中得出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沙坡头村乡村景观改造建设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为宁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车衎晨[2](2021)在《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文中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保护和发展乡村聚落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杭嘉湖平原乡村的聚落景观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但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理论体系和案例归纳总结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选取了5处杭嘉湖平原乡村进行聚景观落调研,采用进行实地调研测绘、样本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如下成果与结论,以期为今后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改造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1)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总结为:以农为核,以田为底,农田连片;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以宅为群,随田散居,田宅镶嵌,形成集“田-水-林-宅”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乡村聚落以团状、带状为主,散点状为辅,均沿着道路、水系聚集分布。农业景观是其景观的核心,植物景观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点、线、面”形态分布,凸显自然野趣。建筑保留少量的徽派风格,现代别墅成为新建民居最常见的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地域特征。历史人文深渊,具有鲜明的“水文化”同源性,且各具特色。(2)此外,不同建设程度乡村聚落景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呈自由布局,且实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型,其植物景观丰富度与观赏性更强,其建筑形式更具地域特征,其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而建设程度中等的乡村聚落呈规则式布局;农业规模化发展,且建筑形式单一,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尚未体系化;而建设程度较低的乡村聚落仍保留着自由分布的聚落形态,在农业经济、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及文化传承发展上都未达到一定水平。(3)因此,针对上述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的特征与现状问题,提出今后的乡村聚落改造建设的优化策略:1、统筹布局聚落空间;2、转型发展农业产业;3、重点打造主题植物景观;4、统筹更新建筑风貌;5、挖掘传承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宜居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蔡晓晴[3](2021)在《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乡村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产性景观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对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规划研究过多强调经济效益和审美价值,而对生态可持续建设等研究较少。本文从生态循环农业视角切入,首先阐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在明晰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性景观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优秀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其次,辨析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总结生产性景观类型,并对其生态、美学、生产与生活应用、文化、农文旅融合等价值进行评价,通过与传统生产性景观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本课题新的研究思路。总结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原则,提出生态循环农业应用策略及布局模式,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及功能分区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构建规划体系,通过整合乡村生产性景观资源,建立“点-线-面”的景观结构,依据农、林、牧、副、渔等农业构成要素划分功能分区,并提出具体的营造方法和途径。最后,以上述构建的规划体系为指导,规划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进一步验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寻求乡村生产性景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强调生产性景观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生产性景观规划策略及体系,以期为未来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规划思路和借鉴依据。

朱钦震[4](2021)在《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乡村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杭嘉湖地区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充分的乡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庄,其中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乡村,其景观建设情况普遍较好,具有代表性,研究此类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体系,又能为发展不充分的乡村提供生产、生态、生活等各方面的景观建设方法,对杭嘉湖地区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乡村景观发展模式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法,明确了乡村景观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等基础理论,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概念。其次,对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描述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乡村类型,将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划分为:“产业型、生态型、水乡型、田园型、文化型”五种类型;并筛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调研样本,分别为:安吉县鲁家村、余村,秀洲区潘家浜村,嘉善县缪家村,桐庐县环溪村。通过实地调查法,对各村庄的生产性景观、生态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分析了各个乡村的景观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定位、资源依托、发展侧重点、景观主体特征和景观功能等关键点,通过归纳演绎法总结出了杭嘉湖地区五种类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即:“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出了各类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发展要点和推广应用的条件,建立了一套具有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并期望为今后其他类型相似的乡村提供景观发展方面的模式参考。

王傲然[5](2021)在《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引发了城乡之间生态绿地面积减少,绿地斑块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骤减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为缓解城市化发展产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以及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空间的需求不断提高,绿道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土地保护利用规划理念,是解决城乡发展出现的矛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念。目前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已初见规模,但乡村绿道建成效果是否满足预期还有待检验。本文在研究国内外乡村绿道相关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平原型乡村绿道相关概念,通过对杭嘉湖平原型已建成或基本建成并具有代表性的绿道实地调查研究,收集准确的现状资料,从多个方面对调查段绿道做出定性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从生态要素、游憩要素、文化要素、配套设施要素四个方面对乡村绿道现状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本文构建的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评价体系对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对照分析后,总结出平原型绿道建设存在有:地形单一、水体利用不充分、生态环境压力大、水岸植被破坏、游憩资源利用不充分、地域文化利用程度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优化策略:丰富空间变化、水景观提升、水岸植被恢复、控制规划区域、优化滨水选线、游憩资源整合、地域文化主题提升、信息推广提高、配套设施加强,为今后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提供参考。

高溪[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巴园子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城乡发展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广大村庄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特色保护类村庄这一村庄类型,为广大富有地域特色的村庄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当前,除了少数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发展较为成熟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外,大多数特色保护类村庄对于其空间的发展建设仍沿用普通村庄的方式,对于自身特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缺乏细致思考,村庄在空间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本土特色淡化、空间发展失衡等问题。村庄空间不仅是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场所,它同时还传承了我国地域特色文化,彰显着独特的乡土田园魅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将村庄特色保护与空间活力发展紧密融合是目前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研究的重要问题。论文研究以探索特色保护类村庄地域特色延续和特色空间内生发展为目标,首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特色保护类村庄有地域独特性、特色延续性、价值影响性的内涵特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也应具备有复杂适应性的属性特征。根据村庄特征,论文分析了村庄特色要素,提出了人文历史与自然田园两种特色主导资源和以历史风貌、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田园休闲为特色标识的村庄特色类型。同时,基于相关调研和文献研究,论文总结了村庄现状存在的空间发展问题,提出了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发展机制。其次,论文建立了村庄特色识别与特色价值评估方法,基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内涵特征,以“特色”作为空间核心组织元素,提出了“内生动力构建、特色空间维育、自适应发展保障”的空间发展对策。论文指出应建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特色价值评估体系,认知村庄内不同特色要素的优势和重要度,再通过特色产业选择、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村庄空间内生动力。接着从特色风貌渐进式延续、公共空间多样化表达、建筑院落特色传承等方面对村庄特色空间进行维育,并按照不同特色标识的村庄,分别提出了侧重点和空间营造关注点。同时,为适应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健康发展,需以村民为主体建立自适应发展保障体系,提升村民文化认同感、培育多元参与的乡土治理组织。最后,论文对北京市满族特色村巴园子村作为策略的实证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前文中的特色价值评估体系方法,认知评估巴园子村的特色资源价值,确定了巴园子村的特色标识与特色元素表达符号。随后,建立了以“田园牧歌+满族风情”为导向特色化产业和以“满园”为主题的动态适应性特色空间。并结合巴园子实际,从提升村民的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入手,建立特色保护小组、构建了多元参与的巴园子村共建、共管机制。

陈婷[7](2020)在《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空间重塑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又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历经100多年的建造历程,于民国初期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特色的大型晋商宅院,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北方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最具代表性的晋商民居大院建筑,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文化价值。然而在近些年来的保护与发展中,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采用了过度的开发建设手段,仅着眼于文物建筑本体的保护,而忽略了对文物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彻底摒弃了周边环境,导致其周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边传统民居院落全被拆除,出现了历史环境风貌缺失,街巷肌理消失,历史记忆点被拆除,乔家堡村落结构被破坏等各种问题,原有历史空间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以保护开发为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工程,也让周围环境出现了过于城市规模以及过于商业化等问题,这些都对文物价值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也对周围环境及其文化内涵造成了冲击,造成了周边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断裂。本文以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家大院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保护过程的探究,从而探讨分析乔家大院的价值,同时对于当前问题严重的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探究周边环境具体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继而对这些问题从村落结构保护、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保护、城市设计等方面提出周边环境空间的重塑策略以及重点区域的规划设计方案,以期能够解决乔家大院与周边环境空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重塑周边环境历史风貌,延续文物价值。

俞立萍[8](2020)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国兴起了古镇旅游热潮,人们久居喧闹发达的城市体系中,向往回归纯真,寻求自然的乡野小镇生活,这给类似凤桥这种集现代与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发展找到新突破口。在古镇旅游景观规划中如何保持古镇的原真性、地方性以及特色性,如何同时满足当地百姓以及外来游客的需求也是古镇建设的基本所在。本文以凤桥古镇为对象,通过旅游景观资源的资料收集及实地调查,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资源特征和旅游景观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江南水乡古镇原为集市,主要聚集在嘉兴、苏州、湖州和上海松江境内。江南水乡古镇具有整体性的古镇建筑群与丰富的水体景观,且具有宝贵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凤桥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典型代表之一,典型的水乡居住模式使得自然村的聚集点有亲水性、匀质性以及分散性的特征。2、凤桥古镇旅游景观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有8个主类、11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古镇内水网交错,村庄依水而成,形成点状、线状、面状以及自由这四种村落聚集形式,白墙黑瓦,阡陌桑田,农耕发达,文人名士云集,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江南水乡风韵。3、在旅游景观资源分类评价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旅游规划学、可持续发展、渐进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等理论,以“一心多点,线面联合”进行景观布局,提出以梅花洲为核心区,以桃源风情小镇、悠闲隐逸田园、新篁共享园区和有机生态农庄为旅游综合区,以“花梦芬芳”、“红色基地”、“诗意桃源”、“古色古韵”、“产业新区”为五大主题村落的旅游景观结构。4、江南水乡古镇以水为骨架,依水成舍,环水设镇,傍水为园。在古镇旅游景观具体规划中应突出维护水乡格局、保留居民原态生活,保护水乡文化载体及历史遗存、构筑历史文化氛围,注重改善公共空间、提升居民参与度,有机融合现代文化、多产业联合,通过旅游景观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江南水乡古镇可持续发展。

吴文丽[9](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与活化 ——以富阳东梓关村为例》文中提出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极具价值的特殊类型,浙江省省内历史文化村落数量大、分布广,情况复杂且各具特色,将美丽乡村与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相结合,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重心应放在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创新活化方面。本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与活化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相关理论阐述、国内外研究动态总结以及具体案例分析,吸收其中优秀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依据传承与活化过程中各环节的重要程度与先后次序,结合系统论思想,归纳出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与活化的分步实施策略。分步实施策略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写明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障村民和游客基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历史文化村落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村落资源要素的传承与活化是基础,写明了村落资源要素的类型,各资源要素的整合方式与活化方法;资源要素的串联驱动是关键,农业是驱动发展的基础,旅游是驱动发展的主要方式,“生态博物馆模式”、“田园休闲模式”、“互联网+模式”等都是将村落资源要素有效串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旅游发展模式,村落景观营造是驱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传承与活化成果的反馈修正是体系持续运转的保障,依靠村落考核监督、游客反馈、文化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以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富阳东梓关村为案例地,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东梓关村现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依据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与活化分步实施策略的指导,针对东梓关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整合与活化、驱动模式的应用(农业、旅游业、景观营造)、监督反馈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村落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结论认为,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与活化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对村落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与活化,通过农业、旅游业及景观营造等多种方式驱动发展,并通过不断反馈调整,实现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与活化的持续健康开展。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与活化的研究,为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与启示。

周源[10](2020)在《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乡村中墙绘为研究对象探寻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的方法。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随之兴起的背景下,对于景观的提升方面,墙绘因为其经济美观的特点在乡村设计中大量应用,所以如何提升乡村墙绘景观设计品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墙绘景观作为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发,辨析相关概念,查阅文献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已有的理论要旨,并实地和网络搜集调研了三方面,五处乡村墙绘景观案例,分析墙绘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与人、环境的关系与乡村经济发展需求下目前有待提升的方面,从墙绘景观的美化、空间、文化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并结合德清东部水乡三林景区墙绘景观设计项目阐述乡村墙绘设计方法,探究乡村墙绘景观优化设计方法。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经过调研与实践设计中发现现有乡村墙绘普遍存在表现形式雷同、单一、相应地区特色彰显不到位的情况。(2)在调研考察中发现乡村墙绘中存有少许较好的在艺术展现、产业宣传、生活文化的一些呈现方式方法,并对此归纳总结出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3)在提炼好的借鉴基础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墙绘表现与乡村特点结合,综合的规划设计涉及乡村墙绘的主题和形象、地点与内容选择等,从而深化并丰富墙绘对乡村故事的展现与表达。(4)本课题的研究为乡村墙绘发展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和深化改进的设计思路,实现墙绘与乡村更好的融合,并展现了墙绘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即带动发展。

二、恢复传统景观 再现水乡风情——嘉兴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和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恢复传统景观 再现水乡风情——嘉兴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1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2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化相关研究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1.3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2.1.4 地域性文化的符号转化
    2.2 乡村景观设计相关研究
        2.2.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2.2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基础特征
        2.2.3 乡村景观的分类
        2.2.4 乡村景观的设计要素
        2.2.5 乡村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2.3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2.3.1 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相互影响
        2.3.2 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以尊重自然为本质
        2.3.3 乡村景观以地域文化为原则
    2.4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5 本章小结
3 宁夏乡村景观的表达及地域文化的分析
    3.1 宁夏地理位置概述
    3.2 宁夏地形地貌
    3.3 宁夏地域文化的特征
        3.3.1 历史文化
        3.3.2 地域特点
        3.3.3 宁夏人文形态
    3.4 宁夏乡村景观地域特色分析
        3.4.1 乡村聚落特征
        3.4.2 民居建筑
        3.4.3 植物
        3.4.4 道路
    3.5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3.5.1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取得的成果
        3.5.2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5.3 目前宁夏呈现的几种乡村景观发展模式
    3.6 地域文化下的宁夏乡村景观案例分析
        3.6.1 宁夏中卫市南长滩百年梨花村
        3.6.2 宁夏隆德县红崖村老巷子
    3.7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3.7.1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3.7.2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地域文化在宁夏沙坡头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4.1 沙坡头村的背景分析
        4.1.1 沙坡头村区位
        4.1.2 沙坡头资源分布
        4.1.3 地质地貌、土壤特征
        4.1.4 水文
        4.1.5 气候
    4.2 沙坡头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4.2.1 历史文化
        4.2.2 民俗文化
        4.2.3 社会经济
    4.3 沙坡头村的景观现状分析
        4.3.1 聚落现状和空间肌理
        4.3.2 景观环境
        4.3.3 建筑物形式
        4.3.4 植物配置
        4.3.5 公共设施
        4.3.6 道路
        4.3.7 河流
    4.4 融合地域特征的沙坡头村的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4.4.1 突出地域乡土文化
        4.4.2 注重整体景观格局
        4.4.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4.4 体现景观美学原则
        4.4.5 利用乡土植物造景
        4.4.6 优化完整的公共活动空间
        4.4.7 立足生态保护建设
        4.4.8 提取景观素材和符号转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沙坡头村的景观设计研究
    5.1 沙坡头村的景观改造设计构思
        5.1.1 总体设计理念阐述
        5.1.2 整体设计布局
    5.2 沙坡头村景观功能分区设计
        5.2.1 村落入口景观改造设计
        5.2.2 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5.2.3 滨水休闲区设计
        5.2.4 特色农业采摘和垂钓区设计
        5.2.5 童趣天地、素质拓展区改造设计
        5.2.6 锦鲤广场改造设计
        5.2.7 田园餐饮旅居区设计
    5.3 沙坡头村景观空间设计要素设计
        5.3.1 建筑改造设计
        5.3.2 道路改造设计
        5.3.3 绿化、植物配置改造设计
        5.3.4 出入口的景观设计
        5.3.5 景观小品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地域文化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杭嘉湖平原
        1.3.2 乡村聚落
        1.3.3 乡村聚落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4.2 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4.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实地调研
        1.6.3 访谈调查
        1.6.4 对比分析
    1.7 研究范围和对象
        1.7.1 研究范围
        1.7.2 研究对象
    1.8 研究样地概况
        1.8.1 荻港村
        1.8.2 小古城村
        1.8.3 东浜头村
        1.8.4 普光村
        1.8.5 三桥村
    1.9 技术路线
2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及聚落形态
        2.1.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
        2.1.2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2.2 荻港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2.1 空间格局
        2.2.2 农业景观
        2.2.3 植物景观
        2.2.4 建筑景观
        2.2.5 历史人文
    2.3 小古城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3.1 空间格局
        2.3.2 农业景观
        2.3.3 植物景观
        2.3.4 建筑景观
        2.3.5 历史人文
    2.4 东浜头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4.1 空间格局
        2.4.2 农业景观
        2.4.3 植物景观
        2.4.4 建筑景观
        2.4.5 历史人文
    2.5 普光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5.1 空间格局
        2.5.2 农业景观
        2.5.3 植物景观
        2.5.4 建筑景观
        2.5.5 历史人文
    2.6 三桥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6.1 空间格局
        2.6.2 农业景观
        2.6.3 植物景观
        2.6.4 建筑景观
        2.6.5 历史人文
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比较
    3.1 空间格局
        3.1.1 共性
        3.1.2 差异
    3.2 农业景观
        3.2.1 共性
        3.2.2 差异
    3.3 植物景观
        3.3.1 共性
        3.3.2 差异
    3.4 建筑景观
        3.4.1 共性
        3.4.2 差异
    3.5 历史人文
        3.5.1 共性
        3.5.2 差异
4 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
    4.1 无序扩张的空间格局,需整合资源,进行统筹布局
    4.2 较单一化的农业景观,需转型产业,提升整体观感
    4.3 特色缺乏的植物景观,需丰富树种,注重亮点打造
    4.4 风貌杂乱的建筑景观,需统筹风貌,推动自我更新
    4.5 逐渐淡化的人文景观,需挖掘凝练,实现活化传承
5 总结与讨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 B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水生草本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1.1 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发展背景
        1.1.1.2 农业及休闲农业的发展
        1.1.2 现实需求
        1.1.2.1 环境需求
        1.1.2.2 大众需求
        1.1.3 生产性景观的应运而生
        1.1.4 生态循环农业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研究法
        1.3.2.2 实地调研法
        1.3.2.3 交叉学科研究法
        1.3.2.4 归纳分析法
        1.3.2.5 案例实证研究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产性景观
        2.1.2 生态循环农业
        2.1.2.1 生态农业
        2.1.2.2 循环农业
        2.1.2.3 生态循环农业
    2.2 相关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生态产业链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研究概况
        2.3.1 国外研究概况
        2.3.1.1 发展脉络
        2.3.1.2 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概况
        2.3.2.1 发展脉络
        2.3.2.2 研究进展
        2.3.3 文献总结
        2.3.3.1 现存不足
        2.3.3.2 发展趋势
    2.4 案例分析
        2.4.1 台湾宜兰头城农场
        2.4.1.1 项目概况
        2.4.1.2 规划布局
        2.4.1.3 景观营造特色
        2.4.1.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2.4.1.5 经验总结
        2.4.2 北京蟹岛观光园
        2.4.2.1 项目概况
        2.4.2.2 规划布局
        2.4.2.3 景观营造特色
        2.4.2.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2.4.2.5 借鉴经验
        2.4.3 盐城市伍佑农业园
        2.4.3.1 项目概况
        2.4.3.2 规划布局
        2.4.3.3 景观营造特色
        2.4.3.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2.4.3.5 借鉴经验
        2.4.4 案例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分析
    3.1 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关系辨析
        3.1.1 生态循环农业是生产性景观规划的创新思路
        3.1.2 生产性景观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载体
    3.2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乡村生产性景观类型
        3.2.1 按生态循环农业构成元素分
        3.2.1.1 循环农田景观
        3.2.1.2 生态林果景观
        3.2.1.3 生态养殖景观
        3.2.1.4 新型设施景观
        3.2.1.5 农事活动景观
        3.2.2 按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功能分
        3.2.2.1 生态保育型
        3.2.2.2 休闲观光型
        3.2.2.3 互动体验型
        3.2.2.4 科普教育型
        3.2.3 按生态循环农业开发程度分
        3.2.3.1 原生型
        3.2.3.2 再生型
        3.2.3.3 综合型
    3.3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
        3.3.1 生态评价
        3.3.2 美学方面评价
        3.3.3 生产与生活应用评价
        3.3.4 文化活化评价
        3.3.5 农文旅融合评价
    3.4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与传统生产性景观规划的对比分析
        3.4.1 从农业资源整合角度分析
        3.4.2 从景观规模及形式分析
        3.4.3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3.4.4 从科技应用角度分析
        3.4.5 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
    4.1 规划原则
        4.1.1 生态循环原则
        4.1.2 多产融合原则
        4.1.3 因地制宜原则
        4.1.4 公众参与原则
        4.1.5 文化活化原则
    4.2 生态循环农业策略
        4.2.1 整合生态循环农业资源
        4.2.2 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4.2.3 注重生态资源循环利用
        4.2.4 构建多产融合体系
    4.3 规划内容与方法
        4.3.1 空间布局规划
        4.3.1.1 带状布局
        4.3.1.2 核状布局
        4.3.1.3 环状布局
        4.3.2 景观结构规划
        4.3.2.1 生产性景观中“点”要素
        4.3.2.2 生产性景观中“线”要素
        4.3.2.3 生产性景观中“面”要素
        4.3.3 功能分区规划
        4.3.3.1 粮油种植区
        4.3.3.2 瓜菜种植区
        4.3.3.3 林果种植区
        4.3.3.4 花卉种植区
        4.3.3.5 水产养殖区
        4.3.3.6 畜牧养殖区
        4.3.3.7 设施栽培区
    4.4 本章小结
5 嘉兴市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规划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背景
        5.1.2 场地现状
        5.1.2.1 自然条件
        5.1.2.2 生态环境
        5.1.2.3 道路交通
        5.1.2.4 旅游基础
    5.2 生产性景观资源分析
        5.2.1 物质资源
        5.2.2 非物质资源
    5.3 规划原则与目标
        5.3.1 规划原则
        5.3.2 规划思路
        5.3.3 定位与目标
        5.3.3.1 规划定位
        5.3.3.2 规划目标
    5.4 秀洲生产性景观中生态循环农业策略
        5.4.1 形成“稻、菜-渔-禽-沼-加-游”模式
        5.4.2 形成“林果-草-禽-沼-加-游”模式
        5.4.3 加强可再生资源利用
    5.5 总体规划
        5.4.1 空间布局
        5.4.2 景观结构
        5.4.2.1 一廊
        5.4.2.2 四线
        5.4.2.3 五区
    5.6 分区详细规划
        5.6.1 湿地水产区——渔业养殖类景观
        5.6.2 富硒农业区——蔬果作物类、粮食作物类景观
        5.6.3 生态稻渔区——粮油作物类景观
        5.6.4 精品水果区——果林类、花作物类景观
        5.6.5 有机瓜菜区——蔬果作物类景观
        5.6.6 智慧高产粮油区——设施景观、粮食作物类景观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乡村景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1.3 国内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和应用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1 乡村景观变化研究
        1.3.1.2 乡村景观感知研究
        1.3.1.3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2.1 乡村景观类型研究
        1.3.2.2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查阅法
        1.4.2.2 实地调查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归纳演绎法
        1.4.2.5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基础研究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乡村振兴”的概念
        2.1.1.1 “生产发展”发展到“产业兴旺”
        2.1.1.2 “生活宽裕”发展到“生活富裕”
        2.1.1.3 “村容整洁”发展到“生态宜居”
        2.1.1.4 “管理民主”发展到“治理有效”
        2.1.2 “乡村景观”概念
        2.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景观发展”的关系
        2.1.4 “乡村振兴示范村”概念的界定
        2.1.5 “乡村发展模式”概念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与调研准备
    3.1 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概述
    3.2 调研区域概况
        3.2.1 区位概况
        3.2.2 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
        3.2.3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3.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及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3.3.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现状
        3.3.2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3.3.2.1 乡村自然景观
        3.3.2.2 乡村生产性景观
        3.3.2.3 乡村聚落景观
        3.3.2.4 乡村人文景观
        3.3.3 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
    3.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
        3.4.1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确定方法
        3.4.2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内容
    3.5 乡村振兴示范村调研样本的选择
        3.5.1 调研对象的选择依据
        3.5.2 调研对象的确定
        3.5.3 调研内容
4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分析
    4.1 以鲁家村为代表“产业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1.1 “产业型”鲁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1.2 调查背景介绍
        4.1.2.1 区位概况
        4.1.2.2 村庄发展概况
        4.1.3 鲁家村景观总体布局
        4.1.4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1.4.1 鲁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1.4.2 鲁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1.4.3 鲁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1.4.4 鲁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1.5 鲁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1.6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主题农场聚集模式”总结
        4.1.7 鲁家村“主题农场聚模式”存在的问题
        4.1.7.1 家庭农场规模普遍较小,配套设施性景观建设不足
        4.1.7.2 乡愁韵味和传统生活气息不足
        4.1.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4.2 以余村为代表“生态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2.1 “生态型”余村的代表性分析
        4.2.2 调查背景介绍
        4.2.2.1 村情概况
        4.2.2.2 村庄发展概况
        4.2.3 余村景观总体布局
        4.2.4 余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2.4.1 余村生态景观的发展
        4.2.4.2 余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2.4.3 余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2.4.4 余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2.5 余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2.6 余村景观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总结
        4.2.7 余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4.2.7.1 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景观发展规模受限
        4.2.7.2 建筑的现代化形式导致乡村地方特色减弱
        4.2.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4.3 以潘家浜村为代表“水乡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3.1 “水乡型”潘家浜村的代表性分析
        4.3.2 调研背景介绍
        4.3.2.1 村情概况
        4.3.2.2 村庄发展概况
        4.3.3 潘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3.4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3.4.1 潘家浜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3.4.2 潘家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3.4.3 潘家浜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3.4.4 潘家浜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3.5 潘家浜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3.6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水乡文旅融合模式”总结
        4.3.7 潘家浜村“水乡文旅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4.3.7.1 景区周边自然村未纳入景观体体系的建设中
        4.3.7.2 乡村文化感知性不强
        4.3.7.3 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
    4.4 以缪家村为代表“田园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4.1 “田园型”缪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4.2 缪家村调研背景
        4.4.2.1 村情概况
        4.4.2.2 村庄发展概况
        4.4.3 缪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4.4 缪家村景观分类调查
        4.4.4.1 缪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4.4.2 缪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4.4.3 缪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4.4.4 缪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4.5 缪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4.6 缪家村景观发展的“田园农业观光模式”总结
        4.4.7 缪家村“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存在的问题
        4.4.7.1 商旅业态的融入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特征被削弱
        4.4.7.2 集中化的新社区聚落出现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
        4.4.7.3 生产性景观和聚落景观的割裂现象
        4.4.7.4 缺乏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营造
    4.5 以环溪村为代表“文化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5.1 “文化型”环溪村的代表性分析
        4.5.2 调查背景介绍
        4.5.2.1 村情概况
        4.5.2.2 村庄发展概况
        4.5.3 环溪村景观总体布局
        4.5.4 环溪村景观分类调查
        4.5.4.1 环溪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5.4.2 环溪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5.4.3 环溪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5.4.4 环溪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5.5 环溪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5.6 环溪村景观发展的“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总结
        4.5.7 缪家村“古村文化感知模式”存在的问题
        4.5.7.1 以莲文化作为乡村景观唯一主导因素,导致景观长效性不足
        4.5.7.2 莲文化景观局限于村庄聚落之内
        4.5.7.3 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被弱化
        4.5.7.4 缺乏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营造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策划
    4.6 调查问卷分析
        4.6.1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4.6.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6.3 调研小结
    4.7 本章小结
5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5.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分类比较
        5.1.1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5.1.1.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
        5.1.1.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5.1.1.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
        5.1.1.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
        5.1.1.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
        5.1.2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5.1.2.1 共性特征
        5.1.2.2 个性特征
    5.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2.1 自然环境和聚落格局限制了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5.2.2 自然村未被纳入景观体系的建设,导致景区村庄发展受限
        5.2.3 未找准乡村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现象
        5.2.4 乡村景观类型丰富程度不足,导致季相性景观营造情况欠佳
        5.2.5 乡村品牌营造不充分,导致乡村旅游环境缺乏特色性
    5.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1 因地制宜地扩大主题农场的经营规模
        5.3.1.2 强化各主题农场的联动效应
        5.3.1.3 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保持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1.4 与周边村庄形成基础设施相互协调,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5.3.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2.1 通过对村庄周边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2.2 强化乡村文化主题的建设,展现乡村的个性特征
        5.3.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3.1 村庄的发展应与周边村域形成有效联动
        5.3.3.2 开发文创产品增强水乡文化旅游体验感
        5.3.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4.1 延长产业链,强化景观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建设
        5.3.4.2 挖掘乡土文化,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以营造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4.3 加强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打造,形成乡村独特气质
        5.3.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5.1 合理利用村庄周边资源,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5.2 传统文化与生产性景观结合,并强化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
        5.3.5.3 深入挖掘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景观规划中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和《嘉兴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附录2 杭嘉湖地区3A景区村庄名单
附录3 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2016—2019)
附录4 杭嘉湖地各县区代表性的乡村发展概况汇总表
附录5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6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城乡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
        1.1.2 杭嘉湖地区绿道建设活跃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
        1.5.1 绿道的概念
        1.5.2 乡村绿道概念
        1.5.3 平原型乡村绿道概念
        1.5.3.1 平原型乡村绿道基本概念与分类
        1.5.3.2 平原型乡村绿道特征
    1.6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1.6.1 景观生态学
        1.6.2 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理论
        1.6.3 景观规划理论
        1.6.4 遗产廊道理论
    1.7 国内外绿道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
        1.7.1 国外绿道研究综述
        1.7.2 国内绿道研究综述
        1.7.2.1 国内绿道理论研究
        1.7.2.2 国内绿道建设实践
    1.8 平原型乡村绿道现状评价相关研究
        1.8.1 国外相关研究
        1.8.1.1 乡村绿道方面
        1.8.1.2 绿道评价方面
        1.8.1.3 绿道现状调查方面
        1.8.2 国内相关研究
        1.8.2.1 平原型绿道方面
        1.8.2.2 绿道评价方面
        1.8.2.3 乡村绿道方面
        1.8.3 相关经验总结
        1.8.3.1 平原型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方面
        1.8.3.2 平原型乡村绿道评价体系构建方面
    1.9 研究方法
    1.10 小结
2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2.1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概况
        2.1.1 杭嘉湖平原型地形概况
        2.1.2 杭嘉湖平原型绿道规划建设概况
        2.1.3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样本选择
        2.1.3.1 调查方法及内容
        2.1.3.2 调查样本的选择
    2.2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现状调查
        2.2.1 实地调研一:新塍塘绿道
        2.2.1.1 新塍塘绿道概况
        2.2.2.2 游憩与文化资源
        2.2.2.3 交通系统
        2.2.2.4 绿廊系统
        2.2.2.5 配套设施系统
        2.2.2.6 调查结果分析
        2.2.2 实地调研二:塘超小径绿道
        2.2.2.1 塘超小径绿道概况
        2.2.2.2 游憩与文化资源
        2.2.2.3 交通系统
        2.2.2.4 绿廊系统
        2.2.2.5 配套设施系统
        2.2.2.6 调查结果分析
        2.2.3 实地调研三:西山漾绿道
        2.2.3.1 西山漾绿道概况
        2.2.3.2 游憩与文化资源
        2.2.3.3 交通系统
        2.2.3.4 绿廊系统
        2.2.3.5 配套设施系统
        2.2.3.6 调查结果分析
        2.2.4 实地调研四:白洋河绿道
        2.2.4.1 白洋河绿道概况
        2.2.4.2 游憩与文化资源
        2.2.4.3 交通系统
        2.2.4.4 绿廊系统
        2.2.4.5 配套设施系统
        2.2.4.6 调查结果分析
        2.2.5 实地调研五:环东湖绿道
        2.2.5.1 环东湖绿道概况
        2.2.5.2 游憩与文化资源
        2.2.5.3 交通系统
        2.2.5.4 绿廊系统
        2.2.5.5 配套设施系统
        2.2.5.6 调查结果分析
    2.3 小结
3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3.1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评价体系构建意义及原则
        3.1.1 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的意义
        3.1.2 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群建立
        3.2.1 初选方法
        3.2.2 评价指标初选
        3.2.2.1 生态要素方面
        3.2.2.2 游憩要素方面
        3.2.2.3 文化要素方面
        3.2.2.4 配套设施要素方面
    3.3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3.3.1 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3.3.2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校正
        3.3.3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检验
        3.3.3.1 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指标权重检验
        3.3.3.2 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3.3 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3.3.4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分标准确立
        3.3.4.1 生态要素指标评分标准
        3.3.4.2 游憩要素指标评分标准
        3.3.4.3 文化要素指标评分标准
        3.3.4.4 配套设施要素指标评分标准
    3.4 小结
4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4.1 平原型绿道评价样本选择
    4.2 平湖市环东湖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4.2.1 环东湖绿道概况
        4.2.2 生态要素现状评价
        4.2.2.1 生态斑块面积及数量C1
        4.2.2.2 绿色廊道宽度C2
        4.2.2.3 绿色廊道连通度C3
        4.2.2.4 生态绿地可达性C4
        4.2.2.5 绿化覆盖率C5
        4.2.3 游憩要素现状评价
        4.2.3.1 自然景观质量C6
        4.2.3.2 周围环境质量C7
        4.2.3.3 周围游憩资源质量C8
        4.2.3.4 休闲游憩价值C9
        4.2.3.5 景观美观度C10
        4.2.3.6 植物观赏性C11
        4.2.3.7 交通便捷性C12
        4.2.3.8 投资吸引力C13
        4.2.4 文化要素现状评价
        4.2.4.1 历史人文悠久性C14
        4.2.4.2 乡土文化地方性C15
        4.2.4.3 文化风格典型性C16
        4.2.4.4 文化景观协调性C17
        4.2.4.5 传统建筑质量C18
        4.2.5 配套设施要素现状评价
        4.2.5.1 厕所与垃圾桶数量C19
        4.2.5.2 休憩设施数量C20
        4.2.5.3 标识指引解说系统C21
        4.2.5.4 停车场数量C22
        4.2.5.5 养护管理程度C23
        4.2.6 环东湖绿道总体评价
    4.3 秀洲区新塍塘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4.3.1 生态要素现状评价
        4.3.2 游憩要素现状评价
        4.3.3 文化要素现状评价
        4.3.4 配套设施要素现状评价
        4.3.5 新塍塘绿道总体评价
    4.4 环东湖绿道与新塍塘绿道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5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规划策略研究
    5.1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总结
        5.1.1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优势
        5.1.1.1 水资源丰富
        5.1.1.2 交通便利
        5.1.1.3 地域文化特色明显
        5.1.2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5.1.2.1 地形较为单一
        5.1.2.2 水体利用不充分
        5.1.2.3 生态环境压力大
        5.1.2.4 水岸植被带受损
        5.1.2.5 游憩资源利用不充分
        5.1.2.6 地域文化未充分利用
        5.1.2.7 配套设施不完善
    5.2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5.2.1 丰富的空间变化
        5.2.2 水景观提升
        5.2.3 水岸植被恢复
        5.2.4 水系形态修复
        5.2.5 严格控制规划建设区
        5.2.6 优化滨水选线
        5.2.7 游憩资源增强整合
        5.2.8 地域文化主题提升
        5.2.9 信息推广提高
        5.2.10 配套设施加强
6 结论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初选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B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初选二轮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C 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AHP专家咨询表
个人简介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巴园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关系发生转变
        1.1.2 我国对乡村特色资源的重视
        1.1.3 村庄空间发展失衡问题突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关于特色村庄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关于村庄空间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场所理论
        2.1.2 城市意象
        2.1.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4 城乡融合理论
    2.2 相关案例借鉴
        2.2.1 国内相关案例
        2.2.2 国外相关案例
        2.2.3 归纳与借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特征研判
    3.1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解读
        3.1.1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解读
        3.1.2 特色保护类村庄内涵特性
        3.1.3 发展属性具有复杂适应性
    3.2 村庄特色类型认知
        3.2.1 特色资源要素梳理
        3.2.2 不同主导资源的村庄空间演化模式
        3.2.3 不同特色标识划分
    3.3 特色空间构成要素
        3.3.1 宏观层面
        3.3.2 中观层面
        3.3.3 微观层面
    3.4 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3.4.1 空间发展可持续性低
        3.4.2 空间本土化特色弱化
    3.5 特色空间发展动力因素
        3.5.1 外源推动
        3.5.2 内部支撑
        3.5.3 发展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村庄特色空间发展策略构建
    4.1 空间发展基本思路与原则
        4.1.1 基本思路
        4.1.2 基本原则
    4.2 特色空间内生发展动力构建
        4.2.1 村庄特色识别与价值评估体系建立
        4.2.2 特色产业选择与空间再塑
        4.2.3 区域发展要素协同共生
    4.3 动态更新下的特色空间维育
        4.3.1 地域特色风貌渐进式延续
        4.3.2 特色公共空间多样化表达
        4.3.3 建筑院落特色保护传承
        4.3.4 不同特色村庄发展侧重点
    4.4 特色空间自适应发展保障体系建立
        4.4.1 提升村民文化认同感与主体地位
        4.4.2 培育多元参与的特色乡土治理组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巴园子村庄空间发展实践
    5.1 村庄发展概况与困境
        5.1.1 村庄概况
        5.1.2 村庄空间发展困境
    5.2 地域特色价值研判
        5.2.1 特色资源梳理
        5.2.2 特色价值认知评估
        5.2.3 村庄特色元素确定
    5.3 满族特色引领下的空间发展动力构建
        5.3.1 明确特色空间发展主题定位
        5.3.2 满韵文化突出的特色产业建立
    5.4 动态适应的特色空间维育
        5.4.1 文化再现的空间格局组织
        5.4.2 公共空间中的民族风情表达
        5.4.3 院落空间特色化改造与利用
    5.5 文化认同下的空间发展保障建立
        5.5.1 村民主体化的服务设施配置
        5.5.2 建立村庄特色文化保护利用小组
        5.5.3 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共建共管组织
    5.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内容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特色名村特色资源梳理
    附录2 ——巴园子村特色价值评估问卷
    附录3 ——图表目录
致谢

(7)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空间重塑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要求
        1.1.2 传统民居的独特文化价值
        1.1.3 晋商民居建筑的繁荣发展
        1.1.4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问题突出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国内相关案例
        1.2.4 国外相关案例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空间界定
        1.3.3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乔家大院历史沿革与价值分析
    2.1 乔氏家族与清代晋商
        2.1.1 乔氏家族发展沿革
        2.1.2 乔家大院与晋商建筑
    2.2 乔家大院建筑综述
        2.2.1 地理区位
        2.2.2 历史沿革
        2.2.3 建筑规模
        2.2.4 建筑装饰
        2.2.5 文化产品
    2.3 乔家大院的价值分析
        2.3.1 历史价值
        2.3.2 艺术价值
        2.3.3 科学价值
        2.3.4 社会文化价值
    2.4 乔家大院的保护历程
        2.4.1 文物建筑本体保护
        2.4.2 文物周边环境改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问题研究
    3.1 周边环境历史回顾
        3.1.1 60年代的周边环境
        3.1.2 90年代的周边环境
        3.1.3 周边环境空间的作用
    3.2 周边环境空间现状
        3.2.1 东入口广场区域现状
        3.2.2 北侧区域现状
        3.2.3 西侧区域现状
        3.2.4 南侧区域现状
    3.3 周边环境空间现存问题
        3.3.1 保护范围部分失效,文物建筑概念模糊
        3.3.2 建控地带面貌改变,周围土地性质改变
        3.3.3 村落格局受到破坏,历史环境风貌缺失
        3.3.4 传统民居全部拆除,传统街巷肌理消逝
        3.3.5 广场规模尺度失调,传统空间形制破坏
    3.4 周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导致后果
        3.4.1 周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3.4.2 周边环境问题导致后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空间的重塑策略
    4.1 对于09版保护规划的解读
        4.1.1 保护区划
        4.1.2 用地性质调整
        4.1.3 建筑保护与整治
    4.2 对于保护区划的调整
    4.3 环境空间重塑目标
        4.3.1 保护文物建筑周边环境
        4.3.2 重现传统地域生态环境
        4.3.3 延续与展示晋商文化
        4.3.4 坚持可持续发展前景
        4.3.5 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4 重塑原则
        4.4.1 还原历史真实性
        4.4.2 整体性设计
        4.4.3 明晰主从关系
        4.4.4 可持续发展
        4.4.5 统筹协调
    4.5 重塑策略
        4.5.1 重塑农业生态环境
        4.5.2 重构景观空间层次
        4.5.3 营造乡愁记忆点
        4.5.4 再现历史景观点
        4.5.5 恢复历史空间格局与肌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空间的重塑规划与设计
    5.1 村堡空间的标识性重塑
    5.2 乡愁记忆点的重塑
    5.3 历史景观点的重塑
    5.4 当铺街与南街的重塑
    5.5 东入口广场空间的重塑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景观的概念
        1.3.2 景观资源
        1.3.3 旅游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乡村旅游景观理论研究方面
        1.4.2 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研究方面
        1.4.3 古镇旅游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方面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特色或创新之处
2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理论与经典案例分析
    2.1 .江南水乡古镇的界定
    2.2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相关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旅游规划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渐进更新理论
        2.2.5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3 国外古镇旅游景观营造经典案例分析
        2.3.1 韩国江原道平昌郡蓬坪面孝石文化村
        2.3.2 日本水上町
        2.3.3 经验借鉴
    2.4 国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经典案例分析
        2.4.1 嘉善西塘全域旅游景观规划
        2.4.2 同里旅游小镇景观规划
    2.5 本章小结
3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资源特征研究
    3.1 研究地的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气候条件
        3.1.3 历史沿革
        3.1.4 经济状况
    3.2 景观资源调查
        3.2.1 自然资源
        3.2.2 耕地景观
        3.2.3 村庄景观
        3.2.4 人文资源
    3.3 旅游景观资源评价
        3.3.1 评价元素和分析方法的选择
        3.3.2 古镇旅游景观资源评价
    3.4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嘉兴凤桥为例
    4.1 项目概况
    4.2 风桥水乡古镇资源SWTO分析
        4.2.1 内部优势
        4.2.2 内部劣势
        4.2.3 外部机遇
        4.2.4 外部危机
        4.2.5 SWTO分析结论
    4.3 总体规划布局
        4.3.1 梅花洲核心景区
        4.3.2 追梦寻源游览路线
        4.3.3 旅游综合区
        4.3.4 五大主题村落
    4.4 功能分区
    4.5 建筑景观规划
        4.5.1 古建筑风貌
        4.5.2 传统民居建筑
        4.5.3 现代民居建筑
        4.5.4 特色功能性建筑
        4.5.5 古桥景观
    4.6 道路景观规划
        4.6.1 铺装规划
        4.6.2 植物规划
    4.7 入口景观规划
    4.8 水体景观规划
        4.8.1 河流
        4.8.2 水塘
        4.8.3 沟渠
        4.8.4 水乡景观空间
    4.9 农业景观
        4.9.1 农田景观
        4.9.2 林果园景观
    4.10 品质旅游景观规划
        4.10.1 村落景观
        4.10.2 服务设施规划
    4.11 文化传承景观规划
    4.12 多产业交融规划
    4.13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策略思考
    4.1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美丽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与活化 ——以富阳东梓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村落面临的问题
        1.1.2 村落传承与活化过程中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概念界定
        1.4.1 美丽乡村建设
        1.4.2 传统村落
        1.4.3 历史文化村落
        1.4.4 传承
        1.4.5 活化
    1.5 相关理论
        1.5.1 新共生理论
        1.5.2 有机更新理论
        1.5.3 社区参与理论
        1.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国内外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与活化研究综述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1.1 国内研究动态及相关政策
        1.6.1.2 小结
        1.6.2 国外研究现状
        1.6.2.1 国外研究动态及相关政策
        1.6.2.2 小结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1.8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8.1 研究难点
        1.8.2 研究创新点
2 国内外案例分析
    2.1 韩国河回村
        2.1.1 河回村文化资源的传承
        2.1.1.1 山水资源
        2.1.1.2 建筑资源
        2.1.1.3 古树资源
        2.1.1.4 非物质文化资源
        2.1.2 河回村文化资源的活化
        2.1.2.1 村落傩文化主题的挖掘与开发
        2.1.2.2 村落旅游业的发展
    2.2 安徽宏村
        2.2.1 安徽宏村文化资源的传承
        2.2.1.1 村落选址布局
        2.2.1.2 建筑资源
        2.2.1.3 水系资源
        2.2.1.4 非物质文化资源
        2.2.2 安徽宏村文化资源的活化
    2.3 案例总结
3 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与活化的分步实施策略
    3.1 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
        3.1.1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3.1.1.1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村民的重要性
        3.1.1.2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游客的重要性
        3.1.2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
        3.1.2.1 道路空间建设的特殊性
        3.1.2.2 管线综合类建设的特殊性
        3.1.2.3 工程设施建设的特殊性
    3.2 村落资源要素的传承活化是基础
        3.2.1 资源要素的分类与整合
        3.2.1.1 资源要素的分类
        3.2.1.2 资源要素的整合
        3.2.2 资源要素的活化
    3.3 资源要素的串联驱动是关键
        3.3.1 农业是驱动发展的基础
        3.3.1.1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布局
        3.3.1.2 农业产品的特色化打造
        3.3.1.3 农业生产的景观化营建
        3.3.2 旅游是驱动发展的最主要方式
        3.3.2.1 旅游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3.3.2.2 旅游驱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2.3 旅游驱动下的要素串联模式
        3.3.2.4 不同村落类型的模式选择
        3.3.3 景观营造是驱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3.3.3.1 景观营造的思路
        3.3.3.2 景观营造的原则
    3.4 成果反馈修正是保障
        3.4.1 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矛盾的解决
        3.4.2 反馈体系的建立
        3.4.2.1 村落考核监督体系
        3.4.2.2 游客反馈体系
        3.4.2.3 文化影响力评价体系
4 实践研究:东梓关村的传承与活化
    4.1 前期分析
        4.1.1 基本情况
        4.1.1.1 项目背景
        4.1.1.2 区位与人口
        4.1.1.3 交通条件
        4.1.1.4 历史沿革
        4.1.1.5 资源特色
        4.1.1.6 公共设施现状
        4.1.1.7 产业现状
        4.1.2 存在问题分析
    4.2 分步实施策略的运用
        4.2.1 东梓关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4.2.1.1 道路与交通设施
        4.2.1.2 公共服务设施
        4.2.2 东梓关村资源要素的传承与活化
        4.2.2.1 资源要素的整合
        4.2.2.2 资源要素的活化
        4.2.3 东梓关村资源要素的串联驱动
        4.2.3.1 东梓关村农业产业驱动
        4.2.3.2 东梓关村旅游产业驱动
        4.2.3.3 东梓关村景观营造驱动
        4.2.4 东梓关村监督反馈体系的建立
        4.2.4.1 东梓关村考核监督体系
        4.2.4.2 东梓关村游客反馈体系
        4.2.4.3 东梓关村文化影响力评价体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10)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墙绘发展状况
        1.1.2 乡村墙绘现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墙绘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内墙绘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外墙绘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1.1 墙绘的含义
        1.4.1.2 墙绘与壁画、涂鸦的关系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1.1 文献综述法
        1.5.1.2 案例分析法
        1.5.1.3 实地调研法
        1.5.2 技术路线
2 乡村墙绘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墙绘相关概念
        2.1.1 墙绘
        2.1.2 乡村墙绘
        2.1.3 墙绘景观
        2.1.4 乡村墙绘景观
    2.2 乡村墙绘相关理论
        2.2.1 构成艺术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乡村墙绘载体类型与功能
        2.3.1 公共建筑墙绘功能
        2.3.2 民居墙绘功能
        2.3.3 公共设施墙绘功能
        2.3.4 其他载体墙绘功能
        2.3.5 小结
3 乡村墙绘案例调研分析
    3.1 案例选择
    3.2 墙绘艺术表现-韩国梨花洞壁画村
        3.2.1 区位分析
        3.2.2 发展背景
        3.2.3 案例分析
        3.2.3.1 资源分析
        3.2.3.2 墙绘特色设计
        3.2.4 借鉴经验
    3.3 墙绘空间产业宣传-台湾彰化福宝村
        3.3.1 区位分析
        3.3.2 发展背景
        3.3.3 案例分析
        3.3.3.1 资源分析
        3.3.3.2 墙绘特色设计
        3.3.4 借鉴经验
    3.4 山地类墙绘文化展现-浙江宁波湖边桥村
        3.4.1 区位分析
        3.4.2 发展背景
        3.4.3 案例分析
        3.4.3.1 资源分析
        3.4.3.2 墙绘特色设计
        3.4.4 借鉴经验
    3.5 平原类墙绘文化展现-浙江杭州余杭五杭村
        3.5.1 区位分析
        3.5.2 发展背景
        3.5.3 案例分析
        3.5.3.1 资源分析
        3.5.3.2 墙绘特色设计
        3.5.4 借鉴经验
    3.6 滨海类墙绘文化展现-浙江舟山嵊泗田岙村
        3.6.1 区位分析
        3.6.2 发展背景
        3.6.3 案例分析
        3.6.3.1 资源分析
        3.6.3.2 墙绘特色设计
        3.6.4 借鉴经验
    3.7 案例研究结果总结
4 乡村墙绘景观主要问题研究
    4.1 乡村墙绘美化设计问题研究
        4.1.1 墙绘艺术构成分析
        4.1.1.1 形态
        4.1.1.2 色彩
        4.1.1.3 材质
        4.1.1.4 尺度
        4.1.1.5 虚实
        4.1.2 表现形式
        4.1.2.1 文字与图案
        4.1.2.2 人与墙绘互动
        4.1.2.3 墙绘与植物结合
        4.1.2.4 墙绘与周围环境、设施结合
        4.1.2.5 新型表现墙绘
        4.1.3 氛围营造
        4.1.3.1 地域文化性氛围营造
        4.1.3.2 场所归属感和场所记忆氛围营造
        4.1.3.3 情感体验氛围营造
        4.1.3.4 乡村艺术氛围营造
    4.2 乡村墙绘文化设计问题研究
        4.2.1 传承文化
        4.2.1.1 生产文化
        4.2.1.2 民风民俗
        4.2.1.3 生活文化
        4.2.2 发扬文化
        4.2.3 形成文化标志
    4.3 乡村墙绘空间设计问题研究
        4.3.1 组织空间
        4.3.2 丰富空间
        4.3.3 引流人群
5 德清东部三林村墙绘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总体现状
        5.1.2.1 地形地貌
        5.1.2.2 土地利用
        5.1.2.3 水系分布
        5.1.2.4 历史文化
        5.1.2.5 民俗文化
        5.1.2.6 旅游资源
    5.2 墙绘现状
        5.2.1 基础调查
        5.2.2 现状分布
        5.2.2.1 乡村会客厅
        5.2.2.2 蚕桑人家
        5.2.2.3 万鸟园
        5.2.2.4 渔家生活
        5.2.2.5 市民农院
        5.2.2.6 垃圾分类科普
        5.2.2.7 水乡生活营造
        5.2.3 现状分析
        5.2.3.1 墙绘类型分布分析
        5.2.3.2 墙绘优缺点分析
    5.3 设计思路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定位
        5.3.3 设计理念
        5.3.4 设计策略
    5.4 墙绘设计优化
        5.4.1 乡村墙绘景观优化策略
        5.4.2 部分墙绘景观优化设计方案
        5.4.2.1 乡村会客厅
        5.4.2.2 市民农园
        5.4.2.3 万鸟园
        5.4.2.4 渔家生活
        5.4.3 墙绘景观化主要措施
        5.4.3.1 墙绘与园林景观结合
        5.4.3.2 视觉点引导与建议
        5.4.4 墙绘游览线优化
        5.4.4.1 游线明显化
        5.4.4.2 墙绘游览图
        5.4.4.3 墙绘游览线介绍
6 结语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恢复传统景观 再现水乡风情——嘉兴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和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陈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D]. 车衎晨.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3]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D]. 蔡晓晴.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4]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D]. 朱钦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5]杭嘉湖平原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王傲然.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巴园子村为例[D]. 高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空间重塑策略的研究[D]. 陈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8]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 俞立萍.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9]美丽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传承与活化 ——以富阳东梓关村为例[D]. 吴文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研究[D]. 周源.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恢复传统山水,再现水乡风貌——嘉兴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