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1](2021)在《TTM在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我管理现状,探索降低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措施。运用TTM理论结合MMC平台制定个性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为临床糖尿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严格根据纳排标准选取79例研究对象:来自2020年6月—2020年8月,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时间进行排序,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39例)。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血糖血脂调查表、行为转变阶段测评表、MUIS、DSMQ对患者进行调查。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采用利用TTM理论和MMC平台根据患者当前所处行为转变阶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在干预后再次用行为转变阶段测评表(只测干预前和干预3月后)、血糖血脂调查表、MUIS、DSMQ(干预前、干预1,3月后测)对患者进行调查。探讨TTM在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本研究中男性43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55.20±15.49)岁,45岁以下患者有17人,占比21.5%。60岁以下患者有47人占比59.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2组患者行为转变阶段发生了变化,对照组前意向阶段人数由19人减少为8人,研究组由18人减少为0人;意向阶段对照组由11人增加为17人,研究组由12人减少为0人;准备阶段对照组为8人,干预后增加至10人,研究组由7人增加至10人;行动阶段对照组由2人增加至5人,研究组由2人增加至27人;维持阶段对照组无增加,研究组增加2人。3.两组患者干预前疾病不确定感平均得分为(100.06±10.18)分,自我管理平均得分为(23.49±9.03)分;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值为(8.19±3.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均值为(14.68±4.7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均值为(10.14±2.87)mmol/L;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三个变量影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年龄、居住方式、病程三个自变量影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P<0.05)。4.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重复和自我管理测量方差分析:三个时间点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时间因素,两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的提升作用不相同(P<0.05);时间和分组有交互作用(P<0.001);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得分在干预前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个月和干预3个月均有差异(P<0.05);三个时间点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时间因素,两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的提升作用不相同(P<0.05);时间和分组有交互作用(P<0.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个月和干预3个月均有差异(P<0.05)。5.两组患者血糖血脂BMI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的BMI、HbA1c、FPG、2hPBG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时间因素,BMI、FPG的组别主效应无差异(P>0.05),HbA1c、2hPBG的分组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指标时间和分组有交互作用(P<0.001);两组干预前的每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BMI、HbA1c、FPG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2hPBG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的措施对BMI、HbA1c、FPG、2hPBG均有降低作用,研究组的措施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2型糖尿病患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糖尿病患者年龄越低,自我管理水平越低。2.干预前患者的行为转变阶段大部分处于前两个阶段,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中等偏高,自我管理得分为中等水平,说明大多数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也没有改善糖尿病健康行为的想法。3.TTM的健康教育利用微信小组和MMC平台,根据患者当前所处行为转变阶段制定干预措施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血糖控制能力,促进患者行为转变,形成健康行为,应用效果良好。
霍西茜[2](2020)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短信辅助工具效果评价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致死和致残原因。过去二十余年间,我国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翻了一番,每年达100万。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若冠心病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其病死率是单纯冠心病患者的2-4倍,其巨额的诊治费用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既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长期有效的二级预防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和服用指南推荐的药物等,可显着改善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然而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也较低。研究显示,长期反复的宣传教育和有效的提醒机制,改善患者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提高患者长期依从性的有效途径。早期被证明有效的传统方法,如组织患者宣教、致电患者等,因人工投入大、花费高而难以常规推广。近年来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的概念逐渐兴起,手机及短信服务等迅猛普及,为改善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是手机使用大国,若利用手机广泛普及的优势,将针对性的疾病宣教信息以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短信等方式,定时推送给患者,则可有望成为患者心血管病等慢病长期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近十年间国际上相继开展了有关短信干预等信息化辅助工具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积极成果,但大多数集中在发达国家,且多针对单一危险因素进行短信干预,少有研究根据行为改变理论编写短信,还存在样本量小、观察周期短等局限性。与此同时,尽管近年来政府在移动医疗领域投入比例增多,如2017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231.4亿元,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几为空白,缺乏科学的方法评价短信等辅助工具干预的有效性,因此关于短信干预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评价手机短信作为操作方便、低人工投入、低花费的信息化辅助工具,能否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长期二级预防依从性,改善危险因素(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力活动水平、体重指数)控制情况和生活方式,为制订适宜我国国情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管理规范提供实用科学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CHAT-DM 研究(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Texting-Diabetes Mellitus)是一项多中心、平行设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入选了来自34家协作单位的502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研究对象按照1:1 比例随机分至短信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每周将接收6条健康相关短信,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短信内容的编写依据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短信设计采用行为改变理论(Behavior Change Technique,BCT),短信内容包括基础教育类、血糖控制类、血压控制类、药物依从性类、运动类、生活方式类和其他类短信。研究一级结局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ic,HbA1c)从基线到6个月的变化,二级结局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HbAlc<7%的比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力活动水平等从基线到6个月的变化,三级探索性结局指标包括生活质量(EuroQol Five-Dimensional questionnaire,EQ-5D)、冠心病生活状况改善情况(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量表)等。研究采用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原则(Intention-to-treat,ITT),统计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比较两组间结局指标差异并校正变量的基线水平。结果:研究共计3392名患者参加筛查,入选并随机了 502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研究总体随访率为99.6%。研究干预组(n=251)和对照组(n=251)患者的基线特征平衡,平均年龄为59.5±9.3岁,17.5%为女性,52.4%患者的最高学历为中学水平。6月随访时,短信干预组患者的HbA1c为6.7%,对照组HbAic为7.2%。短信干预组从基线到6月后的HbA1c改善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变化值的平均差异为-0.3%(95%CI-0.5%--0.1%,P=0.003)。干预组患者从基线到6月随访的空腹血糖指标显着降低,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平均空腹血糖的变化值差异为 0.6mmol/L(-0.5 vs.O.1mmol/L,95%CI-1.1--0.2,P=0.011)。此外,相比对照组,使用短信干预可以显着提高患者6月随访时HbA1c<7%的比例(干预组vs.对照组,69.3%vs.52.6%,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2,95%CI 1.1-1.3,P=0.004)。然而,两组间SBP、LDL-C、BMI、体力活动等其他二级结局指标无统计学显着差异。EQ-5D、SAQ等生活质量评分在两组间亦无显着差异。针对一级结局指标的亚组分析提示,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吸烟状况等人群的短信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束时,97.1%的患者认为短信语言通俗易懂,94.1%的患者认为短信内容实用。超过80%的患者报告阅读了>75%的研究短信,93.7%的患者希望在研究结束后继续接收此类研究短信。结论:通过手机短信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提醒,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且患者满意度较好。尽管短信干预的作用机制尚待探讨,但是研究提示手机短信作为简单有效、人工投入低且不受地域限制的移动医疗干预方式,有望成为心血管及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长期自我管理的有效辅助工具,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和城乡差别十分显着的发展中大国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游庄[3](2017)在《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与探讨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管理和血糖控制干预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Meta分析通过检索全文的方式,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Springer link、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从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有关我国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效果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纳入Meta分析模型。利用Jadad量表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资料后采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Hb A1c、FPG、2h PG为指标,以WMD为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Q检验和I2检验异质性大小,当P<0.05或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当P>0.05或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Egger’s和Begg’s检验评价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一步根据不同干预主体进行亚组分析。2城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调查以某城市社区常住人口中经2级以上医院诊断的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该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录入整理问卷后,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c(17)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Meta分析本研究以Hb A1c、FPG、2h PG值为指标,分别纳入45、43、35篇文献,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三个指标的异质性均较大(P<0.05),因此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强化健康教育组的控制效果优于常规教育组,Hb A1c[WMD=-0.91%;(95%CI:-1.12-0.70)%]、FPG[WMD=-1.21 mmol/L;(95%CI:-1.45-0.97)mmol/L]、2h PG[WMD=-1.83mmol/L;(95%CI:-2.16-1.50)mmol/L],均低于常规教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可靠。采用漏斗图、Egger’s和Begg’s检验识别发表偏倚,以Hb A1c、FPG为指标,均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以2h PG为指标,存在发表偏倚(P<0.05)。进一步以医院模式、社区模式、医院社区联合模式为亚组,分别纳入19、16、10篇文献,结果显示,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都有效果。以Hb A1c为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医院模式降低了[WMD=-0.84%;(95%CI:-1.11-0.58)%];社区模式降低[WMD=-0.82%;(95%CI:-1.06-0.58)%];医院社区联合模式降低[WMD=-0.91%;(95%CI:-1.68-0.54)%]。以FPG为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医院模式降低[WMD=-1.19mmol/L;(95%CI:-1.53-0.86)mmol/L];社区模式降低[WMD=-1.29mmol/L;(95%CI:-1.68-0.90)mmol/L];医院社区联合模式降低[WMD=-1.08 mmol/L;(95%CI:-1.69-0.48)mmol/L]。以2h PG为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医院模式降低[WMD=-1.82mmol/L;(95%CI:-2.30-1.34)mmol/L];社区模式降低[WMD=-1.86 mmol/L;(95%CI:-2.37-1.35)mmol/L];医院社区联合模式降低[WMD=-1.74mmol/L;(95%CI:-2.71-0.77)mmol/L]。此外,采用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异质性未显着降低,说明不同干预主体不是异质性来源,有待进一步探索。2城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共有6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调查率为95.65%,有效问卷603份,有效率为91.4%。该社区患病率为5.69%,血糖控制率为58.97%。该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23±8.88)岁,平均病程为(8.61±6.50)年,平均FPG为(7.32±2.05)mmol/L。接受健康教育的2型糖尿病患者FPG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P<0.05)。不同干预主体健康教育对FPG控制效果有影响(P<0.05),社区、医院、医院社区联合模式空腹血糖控制率分别为55.50%、74.36%、74.71%。社区、医院、医院社区联合模式空腹血糖控制均值分别为(7.36±2.05)mmol/L、(6.70±1.88)mmol/L、(6.68±1.57)mmol/L。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的因素为BMI、病程、吸烟、饮食因素(P<0.05)。BMI异常(OR=6.097,95%CI:2.59014.352,P<0.05),吸烟(OR=5.497,95%CI:2.71811.119,P<0.05),是其危险因素。越不注意饮食的控制血糖控制效果越差;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糖的控制效果越不明显。医院模式中BMI、运动、治疗方式对空腹血糖控制情况有影响(P<0.05)。社区模式中饮食、吸烟、文化程度因素对空腹血糖控制效果有影响(P<0.05)。医院社区联合模式中饮食是其影响因素(P<0.05)。结论1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有积极作用。2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可能不同,其中医院社区联合模式、医院模式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优于社区模式。3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不同。
崔学利[4](2015)在《城市社区糖尿病患者不同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种糖尿病管理模式,比较糖尿病不同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探究更有效的城市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方法本研究样本及实验室检测部分数据来自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三甲医院与多中心社区联合管理糖尿病模式与实效的提升”,共管理21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简单随机原则,分为1组和2组,1组接受强化医疗管理,2组接受标准医疗管理。再根据患者的意愿,邀请1组中的患者加入到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中接受综合管理。最终分为标准组、强化组和综合组,人数分别为106、75、32人。本研究主要包括体格检查、生化测量、糖尿病相关知识行为调查以及时间成本计算三部分。收集数据包括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不同时期糖尿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体质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管理初始及结局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及行为情况,不同管理方法时间成本。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不同管理方法的效果。结果标准组、强化组、综合组连续18个月的检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下降趋势,综合组下降趋势高于强化组,标准组下降最少。管理18个月后,三组之间在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差值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组的空腹血糖降低值大于强化组和标准组,综合组和强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降低值均大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组、强化组、综合组的空腹血糖达标率分别为62.86%、77.03%、81.25%,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59.05%、71.62%、81.25%,卡方检验显示三组之间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不同的管理模式之后,三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比研究初始有所提高,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综合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改善率高于强化组,标准组改善率最低。三组患者的血糖监测频率、定期足部检查率、遵医服药率均比初始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普通门诊平均每次就诊时间是3-8.35分钟;糖尿病专家门诊为16.5分钟;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平均每位医护人员用在每位小组成员的辅导时间是9.09分钟。结论糖尿病综合管理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提高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对于综合管理模式的大范围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经济和时间成本的核算。
李苏,施崇琼,胡洪炜[5](2015)在《强化与常规教育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强化教育与常规教育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75例)和常规组(75例),给予相应糖尿病教育1年,检测教育前、教育6个月、12个月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教育6个月、12个月强化组FBG、2h PBG、Hb A1c水平低于常规组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FBG、2h PBG、Hb A1c水平随时间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FBG、2h PBG、Hb A1c水平在教育6个月时明显降低,但教育12个月时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效果优于常规糖尿病教育,且维持时间长。
鞠昌萍[6](2008)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各级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已成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的:评价不同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水平、主要控制指标及费用的影响。方法:以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期间入院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段分为两组,前3个月入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即糖尿病强化健康教育组,给予初期为期五天的全日制糖尿病强化教育加后续的强化随访;后3个月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即糖尿病传统健康教育组,给予每周周末一天,五周为一周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后续的定期随访。入组时、入组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用糖尿病知识量表、自我管理量表评价糖尿病知识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从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四方面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控制情况。糖尿病费用从总额、药费、检查费、保健品费用四方面评价。结果:(1)自身前后对照结果:干预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及对照组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2.1%(6个月)(P<0.05),达标率由干预前的27.50%增加至80.00%(3个月)(P<0.05)和72.5%(6个月)(P<0.05);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1%(6个月)(P<0.05),达标率较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体重指数达标率由干预前的40.00%增加至65.50%(3月)(P<0.05)和67.50%(6个月)(P<0.05);对照组体重指数达标率较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3、6个月血压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月平均费用总额干预后4~6月较干预后1~3月下降(P<0.05)。(2)组间对照结果:实验组干预后3个月、6个月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干预后1~3月实验组保健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6月实验组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指标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强化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水平与改善糖尿病控制方面优于传统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能改变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费用的构成比,检查费增加、保健品费用减少。
陈永松,许文灿,林少达,黄少薇,李冬英[7](2004)在《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强化教育方式在糖尿病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强化教育组(A组)及普通教育组(B组),A组在糖尿病教育中心接受专科糖尿病教员系统的教育8周,以后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听课内容;B组在住院或门诊期间接受一般性的糖尿病教育,每月参加定期举办的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及观看糖尿病教育录像各1次,平时提供电话咨询。研究时间共12个月,两组患者在教育前、教育后3个月末、教育后12个月末完成糖尿病知识(DKN)问卷,并检测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压(SBP/DBP)及体重指数(BMI)。【结果】在教育后3个月末,两组的DKN、GHbA1c均比教育前改善(P<0.05或P<0.001);A组在教育后3、12个月末,除BMI外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B组(P<0.001)。【结论】强化糖尿病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况。
陈艾凡[8](2021)在《基于自我管理支持的综合核心干预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钟琦[9](2021)在《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在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Rotator Cuff Repair)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对患者康复知识、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疼痛、满意度等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套健康教育新方案。方法采用非盲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2019年6月-2020年7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等(n=60)。试验组实施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入院到术后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和3个月时评测。其他观察指标包括:ASES评分、UCLA评分、手术侧肩关节活动度、患者NRS疼痛数字评分(术前1天、术后2周、术后3个月)、康复效果满意度(术后3个月);试验组阶段性测试分数(健康教育后20分钟、1天、2天、6天、2周、1个月、3个月)。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计120例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创伤史、肩袖撕裂大小、肩袖病史方面基线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NRS疼痛数字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Constant-Murley评分组间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117.000,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干预2周、3个月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11.547、-11.123,P<0.05)。患者ASES评分在组间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9.212,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试验组评分在干预2周、3个月时均高于对照组(r=-9.514、-39.33,P<0.05)。UCLA评分组间与时间存在显着交互作用(F 交互25.672,P<0.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得出,术后随访两阶段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22.79、-17.64,P<0.05)。肩关节活动度组间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前屈上举角度(F交互=18.044,P<0.001),外展上举角度(F交互=14.855,P<0.001),中立位外旋角度(F交互=45.280,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干预2周、3个月后,试验组前屈上举角度(t=2.232、-31.95,P<0.05)、外展上举角度(t=32.95、31.26,P<0.05)、中立位外旋角度(r=-8.387、-12.488,P<0.05)均大于对照组。NRS疼痛数字评分受组间与时间交互作用影响(F交互=15.133,P<0.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可见,试验组疼痛评分在术后干预两阶段均低于对照组(t=11.667、13.540,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康复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7.64,P<0.05)。试验组各阶段测试分数存在显着差异(F=100.043,P<0.05),分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应用遗忘曲线理论改进的健康教育方法科学可行,针对性强,有助于加强患者康复知识记忆,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为临床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方法。
满婧[10](2020)在《动机性访谈在社区老年糖前期患者护理干预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采用动机性访谈和常规健康教育两种方式运用于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护理干预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为社区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滨海新区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纳入的符合研究标准的300例老年糖前期患者为研究案例,基于随机表法将上述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即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有8例脱落,142例完成研究;干预组与6例脱落,144例完成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动机性访谈护理干预,两组均接受3个月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时采集两组患者血糖、血红蛋白等临床数据和量表数据。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采用阶段性改变评估问卷、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SDSCA)、糖尿病赋能教育量表(CM-DES)、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A-DSQL)测定患者阶段性改变情况、自我效能情况、自我管理行为情况、自我授权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随时间变化均呈明显降低,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时,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干预前,两组患者所处行为阶段分布无明显查表,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均呈现变化,干预组由改变无意向阶段人数显着减少,各改变阶段人数分布显着增多;对照组改变无意向阶段人数尽管有所减少,改变阶段人数增多,但趋势没有干预组明显,提示干预组改变阶段优于对照组。(3)干预前,两组患者C-DMSE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DMSE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升,两组相比,干预组所得总分值和各项维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干预后6个月,对照组较干预后3个月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明显,干预组较干预前在总分及自我效能饮食、运动、监测血糖3个维度提升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前,两组SDSCA量表各维度及总分未有明显差别,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除运动维度干预前后得分不具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及总分的提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各维度及总分相较于干预前提升显着,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各维度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P<0.01)。干预6个月后,两组SDSCA量表得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较干预3个月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相比,得分明显较高,差异具有显着意义。(5)干预前,两组患者CM-DE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不具差异性,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升,两组间比较,除自我认识维度两组得分无差别外,干预组在其他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6个月后,两组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提升显着,两组间比较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前,两组患者A-DSQ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组内比较A-DSQL评分高于干预前,通过组间对比显示,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访谈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行为动机,提高患者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使患者建立良好健康行为模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TTM在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基本概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内容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排标准 |
3.调查、测评工具及临床观测指标 |
4.技术路线 |
一、调查阶段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自我管理现状 |
1 研究方法 |
2 质量控制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二、干预阶段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
附录3 |
综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现状及教育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发表文章情况 |
专利 |
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获奖情况 |
学术会议交流 |
致谢 |
(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短信辅助工具效果评价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论文综述 短信辅助工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
综述引言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疾病负担 |
1.全球和我国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疾病负担 |
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特征及病理生理机制 |
第二部分 心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及挑战 |
1.目前降低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的防控策略 |
2.全球及我国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二级预防管理面临的严峻现状和挑战 |
第三部分 移动医疗的兴起及慢病改善契机 |
1.移动医疗的概念及其优势 |
2.移动医疗的发展及指南规范的形成 |
第四部分 短信干预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国际短信干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国内短信干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3.国际与国内短信干预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
4.前景与挑战 |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立题依据 |
3.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研究主要内容 |
2.研究协作单位 |
3.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4.随机化和盲法 |
5.干预内容和措施 |
6.研究结局指标 |
7.数据收集及数据管理 |
8.研究培训与监查 |
9.统计学分析 |
10.研究伦理及资金来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协作医院入选及网络建立 |
2.用户预试验和短信平台测试结果 |
3.受试者入选情况 |
4.受试者基线特征 |
5.短信发送情况 |
6.短信干预对血糖改善效果评价: 一级结局指标分析结果 |
7.短信干预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效果评价: 二级结局指标分析 |
8.一级研究结局指标亚组分析 |
9.用药情况分析 |
10.敏感性分析 |
11.干预组患者短信接受度和满意度调查 |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
1.主要结果 |
2.短信干预的降糖效能解读 |
3.短信干预的作用机制探讨 |
4.短信干预对其他结局指标的作用及解释 |
5.CHAT-DM研究的公共卫生意义 |
6.研究创新点及优势 |
7.研究局限性 |
8.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
9.研究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Meta分析 |
2.1.1 文献检索策略 |
2.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质量评价 |
2.1.4 资料提取 |
2.1.5 统计分析 |
2.2 城市社区T2DM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2.3 调查测量指标 |
2.2.4 资料统计分析 |
2.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Meta分析 |
3.1.1 文献基本情况 |
3.1.2 文献质量评价 |
3.1.3 以糖化血红蛋白为指标(HbA1c%) |
3.1.4 以空腹血糖为指标(FPG mmol/L) |
3.1.5 以餐后 2h血糖为指标(2h PG mmol/L) |
3.2 城市社区T2DM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城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情况 |
3.2.2 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
3.2.3 不同干预主体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效果分析 |
3.2.4 城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2.5 医院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3.2.6 社区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7 医院社区联合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 |
4.2 城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5 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2 人才建设层面 |
5.3 社会支持层面 |
5.4 患者层面 |
6 结论 |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城市社区糖尿病患者不同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路线图 |
1.3 管理方法 |
1.4 数据收集 |
1.5 质量控制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2.1 管理初始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 |
2.2 管理对象的主要监测指标随时间变化情况 |
2.3 管理18个月之后三组管理对象的相关指标 |
2.4 管理前后研究对象糖尿病知识知晓及行为改善情况 |
2.5 时间成本的计算 |
讨论 |
3.1 三种管理方法对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改善效果的影响 |
3.2 三种管理方法对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
3.3 管理成本及推广前景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指南中糖尿病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2. 研究对象调查表 |
3.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强化与常规教育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失访率比较 |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FBG、2h PBG及Hb A1c水平变化比较 |
3 讨论 |
(6)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假设 |
四、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糖尿病流行病学 |
二、糖尿病自我管理 |
三、糖尿病健康教育 |
(一)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
(二)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三)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
(四) 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样本量计算 |
四、分组方法 |
五、干预方法 |
六、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
七、资料收集的方法 |
八、统计方法 |
九、质量控制 |
十、政策伦理方面的考虑 |
第四章 结果 |
一、基线资料 |
二、干预效果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及主要控制指标状况 |
二、不同教育模式的效果评价 |
(一) 对糖尿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
(二) 对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
(三) 对糖尿病控制指标的影响 |
(四) 对糖尿病患者费用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知情同意书 |
附件2:糖尿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 |
附件3:糖尿病知识测评表 |
附件4: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研究报告表(首次) |
附件5: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研究报告表(3个月) |
附件6: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研究报告表(6个月) |
附件7:自我管理培训课程 |
附件8:糖尿病日记 |
(7)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教育措施 |
1.2.2 评价指标 |
1.2.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完成健康教育情况 |
2.2 两组接受教育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
2.2.1 两组教育前后自身的比较 |
2.2.2 两组间教育后同时期的比较 |
3 讨论 |
(9)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在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肩袖损伤流行病学 |
1.2 肩袖损伤的手术方式 |
1.3 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健康教育难落实到位 |
1.4 康复知识掌握不到位影响康复锻炼效果 |
1.5 可应用遗忘曲线规律改进肩袖修补术患者健康教育 |
2. 遗忘曲线规律应用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方案构建 |
1. 成立康复小组 |
2. 相关文献回顾 |
3. 头脑风暴 |
4. 预试验修正方案 |
第三章 临床应用的对象与方法 |
1. 伦理审查 |
2. 研究对象 |
2.1 抽样方法 |
2.2 临床分型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终止标准 |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总体设计 |
3.2 样本量计算 |
3.3 病例分组及病例分配计划 |
3.4 随机分组方法 |
3.5 隐藏分配方案 |
3.6 盲法设计 |
3.7 干预方法 |
4. 研究工具及观察指标 |
4.1 研究工具 |
4.2 观察指标 |
5. 资料收集 |
5.1 收集前准备 |
5.2 收集步骤 |
5.3 收集时间 |
5.4 收集注意事项 |
6. 质量控制 |
6.1 选择偏移的控制 |
6.2 实施偏移的控制 |
6.3 沾染偏移的控制 |
6.4 减员偏移的控制 |
6.5 测量偏移的控制 |
7. 数据管理 |
7.1 数据收集 |
7.2 病例报告的填写与移交 |
7.3 记录保存 |
7.4 数据的录入与修改 |
7.5 数据审核 |
7.6 数据锁定 |
8.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临床应用的结果 |
1. 入组情况 |
2.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 |
3.2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变化 |
3.3 两组患者NRS疼痛数字评分变化 |
3.4 两组患者康复满意度评分比较 |
3.5 试验组阶段性测试分数变化 |
第五章 讨论 |
1. 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为临床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方案 |
2. 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干预方案的干预效果 |
2.1 有助于加强患者康复知识记忆 |
2.2 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
2.3 有助于改善肩关节功能评分 |
2.4 有助于促进肩关节活动度长远期恢复 |
2.5 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 |
2.6 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满意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常规康复锻炼 |
附录四 肩袖修补康复AB卷 |
附录五 阶段性测试分数记录表 |
附录六 Constant-Murley评分 |
附录七 ASES评分 |
附录八 UCLA评分 |
附录九 康复满意度评分 |
附录十 病例报告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动机性访谈在社区老年糖前期患者护理干预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技术路线图 |
1.1.4 干预方法的设计与制定 |
1.1.5 干预方法 |
1.1.6 观察指标 |
1.1.7 质量控制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资料 |
1.2.2 干预前后血糖指标情况比较 |
1.2.3 干预后血糖达标率情况 |
1.2.4 两组患者阶段性改变情况 |
1.2.5 MI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1.2.6 MI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
1.2.7 MI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授权的影响 |
1.2.8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一般资料 |
1.3.2 动机性访谈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
1.3.3 动机性访谈可促进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进展 |
1.3.4 动机性访谈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1.3.5 动机性访谈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1.3.6 动机性访谈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授权能力的影响 |
1.3.7 动机性访谈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1.4 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本信息问卷 |
附录二:阶段性改变评估问卷 |
附录三 :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 |
附录四 :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SDSCA)问卷 |
附录五 :糖尿病赋能教育量表CM-DES评定 |
附录六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 |
附录七 :满意度调查 |
附录八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糖尿病前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
1.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 |
2.糖尿病前期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
3.糖尿病前期护理干预现状 |
3.1 糖尿病前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
3.2.糖尿病前期护理干预发展方向 |
3.2.1 动机性访谈及其糖尿病的影响 |
3.2.2 跨理论模型理论及其对糖尿病的影响 |
4.总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TTM在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短信辅助工具效果评价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 霍西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不同干预主体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D]. 游庄.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4]城市社区糖尿病患者不同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比较[D]. 崔学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3)
- [5]强化与常规教育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临床效果[J]. 李苏,施崇琼,胡洪炜. 中国现代医生, 2015(16)
- [6]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效果的研究[D]. 鞠昌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7]强化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J]. 陈永松,许文灿,林少达,黄少薇,李冬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1)
- [8]基于自我管理支持的综合核心干预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陈艾凡.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9]基于遗忘曲线规律的阶段性测试在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 钟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动机性访谈在社区老年糖前期患者护理干预中的研究[D]. 满婧.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糖尿病论文; 空腹血糖偏高的原因论文; 随机血糖论文; 血糖监测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