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尾松硫酸盐浆单段氧脱木质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元锋[1](2020)在《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剂法制备溶解浆机理及其产物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溶解浆是绿色低碳的生物质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纺织、新材料、国防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但仍然存在制浆得率低、反应性能差、原料供应短缺以及溶出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高值转化低等问题。本论文基于生物质精炼的理念,首次尝试使用绿色环保的水溶助剂(H2O/p-TsOH)和氯化胆碱/乳酸形成的深共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辅助超声处理进行溶解浆制备的研究,探索绿色溶剂法制备溶解浆的新型工艺方案,揭示木质素溶出机理,分析木质素增值化利用的可能性。据此,本文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尝试使用生长速度快的辐射松为原料,研究利用预水解硫酸盐法结合(OO)D0EOPD1D2工艺路线制备高性能溶解浆的可行性,为拓展针叶木溶解浆的原料可选择性提供支持。通过对原料化学成分和预水解液组分进行分析、探索预水解硫酸盐工艺以及综合评估溶解浆质量,深入探讨其作为溶解浆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辐射松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抽提物等含量方面具有制备溶解浆的条件;综合平衡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去除率以及纤维素的损失率,优化的P-factor和H-factor分别为480和1500;蒸煮浆经过氧脱木质素和ECF漂白工艺后,白度达到91.0%ISO,聚合度为807,α-纤维素含量95.0%以上,聚戊糖小于2%;经过与商品高端针叶木溶解浆质量的综合评估和反应性能的测试表明,辐射松原料通过预水解硫酸盐法结合(OO)D0EOPD1D2工艺技术路线制备出的溶解浆符合高性能溶解浆的质量要求,这为高端针叶木溶解浆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思路并拓宽了原料的可选择性。其次,研究了水溶助剂(H2O/p-TsOH)体系辅助超声制备溶解浆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机理和工艺路线。探究绿色环保型的水溶助剂对针叶木辐射松、阔叶木杨木和草类原料芦苇三种不同类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原料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机理差异,系统分析纤维素保留情况并综合评估溶解浆质量,深入探讨其作为溶解浆制备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温和处理条件下(温度80℃,时间30min),木质素脱除效率为芦苇(78.16%)﹥杨木(51.37%)﹥辐射松(28.13%),半纤维素溶出率依次为芦苇(85.56%)﹥杨木(79.56%)﹥辐射松(65.42%);利用FT-IR、TGA、GPC、31P NMR和2D HSQC NMR等手段对球磨木质素、溶出木质素和残留木质素进行表征,发现S和H型木质素相较于G型木质素易于脱除,即对阔叶木和草类原料的木质素溶出作用明显,对富含化学性质稳定的G型木质素的针叶木的木质素脱出能力不足,同时发现溶出的木质素化学结构保存较完整,分散性指数低,分子量较小,具有高的利用价值;在研究此方法适用于溶解浆制备的处理过程发现,处理条件为温度90℃和时间60min时,杨木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去除率可提高到90%,但处理后原料未能充分分散成纸浆状态,进一步借助超声技术处理后,可实现纤维的充分分散形成纸浆,后续通过氧脱木质素和ECF漂白工艺路线处理后,溶解浆白度达到91.08%ISO,聚合度为897,α-纤维素含量93.34%,聚戊糖为1.90%;与市场阔叶木溶解浆质量对比,表明通过水溶助剂辅助超声技术结合(OO)D0EOPD1D2工艺路线制备出的杨木溶解浆与市场高性能溶解浆的质量接近,同时H2O/p-TsOH制备的溶解浆具有聚合度高和纤维素损失率低(得率高)的特点;水溶助剂体系中的对甲苯磺酸(p-TsOH)可以利用工业化的重结晶技术进行回收利用等优点,同时溶出的木质素具有化学结构较完整、分子量较小、分散性指数低的特点,能够为阔叶木制备高性能溶解浆提供了一套基于生物质精炼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路线。但此体系对富含G型木质素的针叶木原料存在木质素脱除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仍需寻找其它新型溶剂来克服原料的普适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预水解/深共溶剂(DES)氯化胆碱/乳酸辅助超声技术制备溶解浆的方法,以杨木和辐射松为原料,通过预水解处理将部分半纤维素和少量木质素组分溶出形成具有孔隙结构的纤维素原料,然后再利用DES处理将大部分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组分去除,通过进一步的ECF漂白处理最终形成溶解浆,此技术路线中仅使用了水、绿色环保的氯化胆碱和乳酸,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溶剂。通过对预处理后木片组分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的预水解条件,杨木和辐射松的P-factor分别为400和480,在此条件下杨木和辐射松的半纤维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1.45%和51.68%;然后经过DES联合作用后,杨木和辐射松的木质素的去除率达到了90.45%和89.68%,半纤维素的去除率为90%以上,但此时的原料仍未能分散成浆,然后借助超声处理而分散成浆,最后使用ECF漂白工艺路线进行处理制得漂白溶解浆。其中以杨木为原料制备出溶解浆的白度可以达到90.87%ISO,聚合度为757,α-纤维素达94.31%,聚戊糖含量为2.01%;以辐射松制备的溶解浆的白度可以达到90.11%ISO,聚合度为857,α-纤维素达94.01%,聚戊糖含量为1.91%;经过与市场溶解浆质量的综合评估和反应性能的测试表明,预水解/深共溶剂(DES)辅助超声技术制备的辐射松和杨木溶解浆接近了市场高端溶解浆的质量,同时预水解/DES体系制备的溶解浆具有聚合度高和纤维素损失率低的特点;对溶出木质素利用GPC和2D HSQC NM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出的木质素具有化学结构完整、分子量和分散性指数更低的特点(相对于H2O/p-TsOH体系的溶出木质素)。因此,预水解/深共溶剂辅助超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解决了水溶助剂(H2O/p-TsOH)不适用于针叶木的问题,克服了原料选择的局限性。水溶助剂p-TsOH和深共溶剂氯化胆碱/乳酸体系相对于传统的酸性亚硫酸盐和预水解硫酸法,都具有省时和条件温和的特点,尤其水溶助剂p-TsOH体系的温度只有90℃,大大低于传统的140-170℃;新型溶剂体系溶出的木质素和降解的半纤维素易于分离、溶剂可回收再利用,易于实现零排放;溶出的木质素分子结构完整、分子量和分散性指数低(深共溶剂DES体系的溶出木质素分子量和分散性指数更低);在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溶出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低,制备的溶解浆得率和聚合度高;而深共溶剂DES体系的原料适宜性广,既能适用于阔叶木也能适用于针叶木原料,解决了水溶助剂H2O/p-TsOH不适用于针叶木的局限性。本文为充分利用木质纤维原料制备高性能溶解浆提供了一套基于生物质精炼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路线和思路借鉴。
夏剑雨,曹云峰[2](2014)在《DMD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二甲基二环氧乙烷(DMD)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选择性氧化的化学特性、与木质素的相关反应机理及DMD在纸浆漂白中的作用。DMD作为一种强的亲电氧化试剂,具有良好的脱木质素能力和选择性。DMD作为漂白剂单独用于纸浆漂白,可以使纸浆达到较高的白度;DMD作为多段漂段间的活化剂,可提高后续漂白的效果。不同于传统含氯漂白的污染性,DMD的低污染和高漂白效率的特点,使其在纸浆全无氯漂白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朱海龙[3](2014)在《美洲黑杨NL351和2-2的KP法蒸煮、氧脱木质素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洲黑杨是我国积极引种与培育发展较快的优良速生材。为了给优良速生纸浆材的新品种选择、定向培育、推广提供一定的的依据,本文从木材生长性状、纤维形态、化学组成方面,分析评价美洲黑杨南林351与美洲黑杨新品种2-2作为纸浆材的性能,并研究了它们KP法制浆和氧脱木质素特性,优化得到了较合适的KP法制浆工艺和氧漂工艺。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性状。351杨与2-2杨的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0.431m3、0.567m3,因为2-2杨优良的速生性,所以2-2杨也是值得推广的美洲黑杨速生材新品种。351杨与2-2杨的基本密度分别为0.417g/cm3、0.370g/cm3,都适合制高得率浆,也有较好的化学制浆性能。2、制浆材性。从3年至6年再到9年生杨木,351杨纤维长度从0.98mm增至1.11mm再到1.20mm,纤维宽度从20.7μm增至22.1μm再到22.9μm。2-2杨木材纤维长度从1.07mm增至1.18mm再到1.23mm,纤维宽度从21.5μm增至22.7μm再到23.1μm。351杨纤维的长度、宽度以及长宽比值都略小于2-2杨,两者的纤维形态均满足制浆造纸要求,达到中级纤维等级(900至1600μm为中长纤维),长宽比均超过45,因此两种杨木均为较好的造纸纤维原料,纤维交织性能较好。两种美洲黑杨的纤维长宽比在生长的第3年均超过45,且在6年生后均超过50,均为优良制浆造纸纤维原料,3-5年即可成材。351杨与2-2杨比较,综纤维素含量分别为79.81%、77.54%,戊聚糖分别为20.84%、20.17%,总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1.95%、22.77%,两种美洲黑杨的其它化学组成基本相近。综合评价,351杨的总纤维素含量略高,总木质素含量较低,相差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制浆造纸工业生产来说,依然有较大的经济效益,351杨应具有更好的化学制浆性能。两种美洲黑杨的总木质素含量均较低,且综纤维素含量较高,是较好的制浆纤维原料。3、KP法制浆性能。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两种杨木的成浆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用碱量,随后是硫化度。两种美洲黑杨KP法制浆较优工艺条件为:用碱量16.0%、硫化度25.0%、最高蒸煮温度165℃、保温时间90min、液比1:4。在此工艺条件下,351杨KP浆细浆得率51.6%、卡伯值为16.9、黏度36.0mPa·s,2-2杨细浆得率50.7%、KP浆卡伯值17.4、黏度32.0mPa·s。与2-2杨KP浆比较,351杨细浆得率高、KP浆卡伯值低、黏度较高,更适合于KP法制浆,结果符合两种杨木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分析规律。两种杨木均为生产KP浆的优质原料。4、KP浆氧脱木质素性能。两种美洲黑杨相近蒸煮终点KP浆进行氧脱木质素工艺优化。351杨KP浆氧脱木质素较佳工艺为:用碱量1.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0min,氧压0.5MPa;2-2杨KP浆氧脱木质素较佳工艺为:用碱量1.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0min,氧压0.7MPa,其它工艺条件均为:浆浓10%,MgSO4用量0.5%。351杨KP浆氧脱木质素后性能为得率98.3%,卡伯值8.0,黏度26.7mPa·s;2-2杨KP浆氧脱木质素后性能为得率98.4%,卡伯值8.5,黏度26.6mPa·s。
张倩[4](2014)在《纸浆清洁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草酸盐结垢是漂白车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会造成输浆管道及洗涤筛等设备的阻塞,影响生产操作的正常运行。为此,研究者对控制和减少草酸盐结垢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草酸根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机械浆草酸根形成规律及机理方面,对化学浆和废新闻纸浆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机理及控制的研究甚少。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以废新闻纸浆、硫酸盐竹浆及化学热磨机械浆为原料,对其清洁漂白(主要是二氧化氯漂白、过氧化氢漂白及氧脱木素等)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规律、机理及控制草酸根形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深化草酸盐结垢问题的认识,控制草酸盐结垢的形成,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证生产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上述目的,论文首先研究了硫酸盐竹浆二氧化氯漂白中草酸根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草酸根形成量与二氧化氯用量呈现线性关系。当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时,草酸根含量逐渐增加且达到平衡状态,约为0.17g/kg。在研究草酸根形成量与纸浆卡伯值的关系时,发现草酸根形成量的增加与卡伯值降低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选用常见的木素模型物(香草醛、藜芦醛和愈创木酚等)与二氧化氯反应进行模拟实验,其草酸根的形成规律与纸浆二氧化氯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规律相似。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香草醛形成的草酸根最多。通过对废新闻纸浆(ONP)和阔叶木化学机械浆(CTMP)过氧化氢漂白中草酸根的研究,结合本论文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过氧化氢浓度的新方法,揭示了草酸根形成的规律,阐述了过氧化氢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漂白温度、时间及硫酸镁用量等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以ONP为原料时,草酸根形成量随着过氧化氢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及温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当增加漂白时间时,草酸根形成量先快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对于CTMP的草酸根形成规律,除温度外,其余规律与ONP相似,升高温度,草酸根含量先增加后当达到稳定;在相同实验条件下,CTMP产生的草酸根比ONP多。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CTMP过氧化氢漂白中草酸根含量及漂后纸浆白度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H2O2用量6%,时间120min,温度90°C,NaOH用量1.5%。在此工艺条件下,草酸根产生量为0.90g/kg,纸浆白度为69.00%ISO。此外,研究了控制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的方法,探讨了氢氧化镁部分代替氢氧化钠作为漂白中的碱源、木聚糖酶预处理剂及硼氢化钠和亚硫酸氢钠预处理等方法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氢氧化镁取代氢氧化钠能够有效减少草酸根的形成,尤其是溶解性草酸根所占总草酸根的比例会增大;木聚糖酶用量为15U/g时,总草酸根含量最低,沉淀性草酸根含量可以忽略不计;硼氢化钠与亚硫酸氢钠混合预处理的控制效果优于分别处理。同时,揭示了硫酸盐竹浆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规律,探讨了氧脱木素工艺条件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竹浆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与用碱量呈线性关系。随着氧脱木素过程的进行草酸根的含量先逐渐增加,然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氧脱木素的温度对草酸根形成有显着的影响,提高温度会增加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而氧压对草酸根的形成影响不大。草酸根含量的增加与纸浆卡伯值的减少呈现直线关系。控制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氢氧化镁取代氢氧化钠,草酸根形成量随着氢氧化镁取代率的增加而线性减少,但漂白后纸浆白度也会随之下降。最后对草酸根在ECF和TCF漂白序列形成情况进行研究。在单段漂白中,(OP)及(PO)形成的草酸根量较多,对比O和(OP),表明在氧脱木素过程中添加过氧化氢对草酸根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OP)D漂序生成的草酸根最多;DP和OO生成的草酸根含量相似。OQP、DQP和DED在化学药品用量相同时,草酸根形成量相差无几,都少于(OP)DP产生的。对于三多段漂白OQP来说,O的草酸根最多,在Q段也会有草酸根生成,可能是这些草酸根在O段已经形成,没有释放出来,经过螯合阶段后,草酸根释放出来。在D(EOP)D中,(EOP)段产生的草酸根较多。
刘刚[5](2013)在《鸡腿菇漆酶降解马尾松硫酸盐浆残余木质素能力》文中提出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可氧化降解酚型木质素结构单元,若存在能够传递电子的小分子作为介体,可氧化降解非酚型木质素结构单元。真菌因生长环境或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差异表达、分泌漆酶同工酶,真菌漆酶多以基因家族编码的同工酶形式存在。目前有效的漆酶介体大都由人工合成,这些介体的价格昂贵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具有很强的毒性,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在这一背景基础上,本研究首先利用来源于鸡腿菇的多组分漆酶LHNLC和单一组分漆酶LLNHC处理马尾松硫酸盐浆,优选漆酶LHNLC/介体体系处理未漂马尾松硫酸盐浆的主要条件,比较研究了漆酶LHNLC和LLNHC降解纸浆中残余木质素的能力,评价四种介体ABTS,TEMPO,HBT和VIO对漆酶LHNLC降解纸浆中残余木质素能力的影响。此外,为了替代价格昂贵的介体,分别利用草菇、滑菇、黑木耳、平菇和凤尾菇固体培养稻草的抽提液与鸡腿菇漆酶复配,研究了抽提液对漆酶降解马尾松硫酸盐浆残余木素的影响。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漆酶LHNLC/VIO体系降解马尾松硫酸盐浆中残余木素的优选条件为温度50℃、pH4.2、处理时间5h和酶用量20IU/g绝干浆。2.漆酶LHNLC降解未漂马尾松硫酸盐浆残余木素能力优于LLNHC,但差别不大。单独使用漆酶,漆酶LHNLC木质素脱出率为30.4%优于漆酶LLNHC的25.7%;VIO作为介体时,漆酶LHNLC和漆酶LLNHC木素脱除率分别是34.7%和31.0%,介体对提高漆酶LLNHC脱木质素效果更加明显。3.不同介体与鸡腿菇漆酶构成的体系降解残余木素能力不同,其中ABTS和TEMPO效果优于HBT和VIO。4.5株白腐菌固体培养稻草抽提液与鸡腿菇复配降解马尾松硫酸盐浆残余木素的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滑菇效果最好,复配后处理浆料可将卡伯值从32.9降低到25.6,其降解木素效果优于介体VIO、HBT,与介体TEMPO和ABTS效果相近。
陈艳希,黄六莲,吴姣平,陈礼辉[6](2013)在《碱性木聚糖酶辅助漂白马尾松硫酸盐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降低邵武纸厂的D1/C段有效氯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在马尾松硫酸盐法纸浆OD1/CEopD2漂白工艺过程中,进行了碱性木聚糖酶辅助漂白(X)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有OD1/CEopD2漂白流程相比,碱性木聚糖酶用量为5.50 IU.g-1,在其它漂白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OXD1/CEopD2漂白流程,马尾松硫酸盐浆漂后白度由85.3%(ISO)提高至87.3%(ISO);在漂后浆目标白度为85%(ISO)时,与OD1/CEopD2漂序相比,OXD1/CEopD2漂序的D1/C段有效氯用量减少31%,漂白废水中AOX可降低25%。
戴铠[7](2012)在《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技术,确定了合适的麦草蒸煮终点,系统研究了黑液回用蒸煮和深度氧脱木素,探索了解决传统草浆黑液污染、碱回收和脱木素选择性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Design-Expert实验设计软件,XRD,FQA,FT-IR,碱性硝基苯氧化,臭氧解,SEM,HPLC等技术手段,研究新型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处理麦草浆的选择性和酶处理前后纸浆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物化特性、纤维表面多孔性、未漂浆滤水性以及漂白特性的变化,揭示了木聚糖酶预处理改善ECF和TCF漂白以及滤水性能的机理和应用潜在性,为建立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麦草Soda-AQ蒸煮优化工艺为用碱量17.0%,蒸煮温度150℃,液比4.5:1,保温时间60min,AQ用量0.05%,可得到得率为48.9%,卡伯值13.3,粘度27.3mPa·s,白度37.8%ISO的纸浆。蒸煮终点的控制对纸浆的性能影响较大,在优化的蒸煮工艺下,45~60min的保温时间控制卡伯值在13~15的纸浆是较合适的蒸煮终点,此时纸浆达到较好的深度脱木素,有利于后续漂白,同时可保持较好的纸浆强度。ODQP、OQ(PO)1(PO)2和OD0EpD1D2都是选择性较高的麦草化学浆漂白方法。2.回用黑液蒸煮过程可降低纸浆中化学组分的溶出,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剥皮反应。当黑液替代率在50%60%时,纸浆得率可达到51%左右,卡伯值和粘度结果与常规蒸煮相近。由纤维筛分、FQA、SEM和木质素结构特性分析可知,回用黑液蒸煮对纸浆纤维形态、滤水性能和手抄片性能,以及木素缩合程度和β-O-4醚键结构特性影响不大。3.麦草浆单段氧脱木素率在50%左右,单段H2O2强化氧脱木素和两段氧脱木素率均超过60%且比较相近。通过FT-IR、SEM、XRD和木素结构特性分析可知,氧脱木素可能断裂部分LCC联接键,促进木素的溶出及后续反应,减少缩合木素含量和甲氧基含量,同时断裂侧链(芳基甘油-β-芳醚)结构,氧脱木素过程主要作用于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对纤维形态影响不大。H2O2的加入,强化了脱木素的过程,同时两段氧脱木素较单段氧脱木素和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选择性高。4.高纯度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对木聚糖有较强的吸附性和专一降解性,在pH7.0~9.5,温度60℃~80℃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Design-Expert设计中心响应面实验分析,建立了酶预处理纸浆漂白的回归模型。通过得到的回归方程并进行验证,纸浆酶预处理在pH7.0~8.0,温度75℃~85℃,时间1.0~1.5h,浆浓10%~13%,酶用量2.0~4.0IU/g,初始卡伯值在13~15之间,经过D0EpD1D2漂白可以得到累积得率90%左右,粘度降低率约5%,白度88%ISO左右的漂白浆。5.酶预处理可以改善纸浆的漂白性能,终漂浆白度接近90%ISO;当漂到参照浆白度(87%ISO)时,酶处理可减少D0段23.5%的ClO2用量,约节省相当于总ClO2用量的14%,同时漂白废水中的污染负荷较低。通过HPLC、XRD、FT-IR、SEM和木素结构特性等分析可知,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专一地降解半纤维素,一定程度脱除木质素、己烯糖醛酸和其它化学组分,对木素结构特性影响较小。酶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剥蚀和多孔结构,纤维横断面的内层出现密集而均匀的裂纹,疏松的纤维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漂剂的可及度,并易于漂白剂的渗透和低分子量木素的溶出。5.酶预处理在pH8.0,温度80℃,时间1.0h,浆浓10%,酶用量2.0~4.0IU/g条件下,可以改善纸浆的滤水性能,纸浆的游离度可提高约11%~14%,保水值可降低约3%。酶预处理降低了纸浆阳离子电荷需求和纤维润湿性能,对纤维素结晶区没有破坏,纤维表面出现明显的裂隙,纤维层状结构松散。酶处理磨浆后,较原浆可降低28.6%的磨浆能耗。然而过多的酶用量导致纤维表面的破损,易在磨浆过程中产生纤维切断,对纸浆的强度性能不利。7.通过系统研究麦草Soda-AQ制浆的关键技术及其机理,建立了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体系:在优化的Soda-AQ蒸煮工艺下,选择适宜的深度脱木素蒸煮终点纸浆(卡伯值在13~15左右),进行高选择性的两段氧脱木素,脱木素率可达到60%以上;经过氧脱木素后的纸浆进行高纯耐热耐碱酶预处理,酶预处理纸浆得率约为95%,卡伯值有一定程度下降,粘度基本不变;预处理后纸浆的滤水性能和可漂性能均得到改善,经过ECF和TCF漂白,漂白浆的累积得率90%左右,粘度降低率约5%,白度90%ISO左右,同时可减少漂白化学品消耗,漂白废水中的污染负荷远低于传统的漂白方法;蒸煮黑液可以适当进行回用蒸煮,减少化学品消耗和黑液碱回收压力,同时在保持纸浆性能的基础上得率提高约4%。
陈双双[8](2012)在《麦草低温碱氧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文中提出麦草是我国造纸工业最丰富的非木材纤维原料。然而,由于麦草制浆废液黏度大,碱回收困难,使得传统制浆技术受到一定的限制。NaOH-AQ/O2两段蒸煮是一种适于麦草且环境友好的制浆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麦草碱-氧碱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技术。通过对麦草进行一段碱法蒸煮后,所得浆料不经洗涤,直接通入氧气进行第二段氧碱蒸煮。对麦草氧碱蒸煮段用碱量、氧压、温度和时间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在用碱量02%(NaOH计)、氧压0.20.6MPa、温度70100℃和时间3090min内,得到用碱量对得率的影响最大,时间对其影响最小;麦草氧碱蒸煮后,浆料黏度下降并不明显;用碱量对浆料卡伯值的影响最大,氧压对其影响最小。由此得到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用碱量1%(NaOH计),氧压0.6MPa,温度85℃,时间60min。在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下氧碱蒸煮结果为:浆料得率52.6%;浆料黏度为1042mL/g,比单段碱法蒸煮后浆料黏度(1099mL/g)降低5.2%;浆料卡伯值17.9,比单段碱法蒸煮后浆料卡伯值(20.3)降低11.8%;黑液黏度为3.4mPa.s,比单段碱法蒸煮黑液黏度(5.1mPa.s)降低33.3%。对麦草进行碱-氧碱两段蒸煮,所得草浆在较低温度(80℃)下进行压力过氧化氢漂白。漂白后浆料卡伯值从17.9降至9.411.9;H2O2用量在0%5%范围内,纸浆白度从37.1%ISO升高至45.6%ISO60.6%ISO,且与卡伯值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白度增加︱=︱卡伯值降低︱х1.57;浆料得率在86.6%89.5%之间,同时,得率降低与卡伯值减少之间具有较为标准的线性关系:︱浆料得率降低︱=︱卡伯值降低︱х0.19。麦草氧碱浆压力H2O2(Ppt)漂白,在NaOH用量4%,Na2SiO3用量3%时的脱木素及漂白效果较好,卡伯值从17.9下降至6.7,下降了62.6%,白度从36.2%ISO上升至73.6%ISO。表明Ppt漂白的脱木质素及漂白效果明显。对压力过氧化氢漂白后的浆料不经螯合直接进行H2O2补漂,以及螯合处理后漂白的对比试验,均可将麦草氧碱纸浆漂至白度80%ISO左右,而采用Ppt-Q-P漂白比Ppt-P漂白的纸浆的白度高4.0%ISO左右,且浆料黏度在929.6mL/g1025.0mL/g。
熊林根[9](2012)在《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生活的崇尚,人们对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粘胶纤维具有自然可降解性,人们对粘胶纤维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但面对“粮棉争地”的尴尬,以非棉粘胶纤维代替棉纤维的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枫香树材为原料,制备符合粘胶纤维行业的浆粕。论文主要研究了枫香树材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硫酸盐蒸煮工艺技术和蒸煮反应机理、二甲基二环氧乙烷漂白工艺技术及碱精制工艺。主要工艺技术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纤维形态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枫香木纤维平均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分别较三倍体毛白杨高14.6%和6.2%。;从化学组分来看,枫香树材的Klason木素含量比尾叶桉低8个百分点,而综纤维素含量却比尾叶桉高出3个百分点,可见,枫香树材比尾叶桉更适合制化学浆。2)通过对枫香树材硫酸盐蒸煮的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发现:用碱量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大,硫化度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小。在所选的工艺水平范围内,其适宜蒸煮工艺为:用碱量17%(以Na2O计),硫化度20%,最高温度165℃,保温时间60min,液比1:6;蒸煮结果:得率49.87%,卡伯值26.77,残碱3.44g/L。而添加蒽醌(AQ)的枫香树材硫酸盐法蒸煮结果:得率50.60%,卡伯值24.41,残碱7.41g/L。因此,枫香树材添加AQ的硫酸盐法蒸煮,不仅可以保护碳水化合物,而且能改善脱木素的选择性。3)对枫香树材热水预水解处理结果表明,水解后水解液pH值为3.61,水解液中的固形物含量为30.23g/L。与未预水解处理的木片相比,预处理后木片戊聚糖含量下降了60%左右, Klason木素含量下降了7.1%,灰分下降到0.11%,综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4)水预处理的木片再经过硫酸盐蒸煮结果表明,经预处理木片可以降低用碱量。在相同硫酸盐蒸煮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比未水解硫酸盐浆卡伯值降低了10个单位,α-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纸浆黏度降低了240ml/g左右,得率损失了2.7个百分点。5)通过丙酮和过硫酸氢钾试验结果表明,丙酮能催化过硫酸氢钾的漂白,其作用非常明显,中间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二甲基二环氧乙烷(DMD)。DMD具有活化浆中残余木素的功能,放在氧脱木素之前,可提高浆粕的木素脱除率,改善氧脱木素的选择性。6)对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氧脱浆(W-MO)和未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浆(U-MO)进行碱处理(E),碱浓从6%增加到12%,W-MO浆粘度下降了10ml/g,U-MO浆粘度却下降了72ml/g.要使浆料达到相同α-纤维素含量(95%),W-MO浆只需8%的碱浓,U-MO浆需要10%的碱浓。7)在对浆粕进行过氧化氢漂白时,W-MOE浆粕粘度几乎没变化,而U-MOE浆粕一直在下降,要漂到相同的白度(83%ISO)时,后者浆粕需要4%H2O2,而前者只需2%H2O2。8)预水解硫酸盐法蒸煮浆经过MOEP漂白,可以达到使用的品质要求,浆粕中α-纤维素含量达到98%、白度达到85%(ISO)以上、而只含有0.06%的灰分。
关庆芳[10](2011)在《硫酸盐硬杂木浆助剂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对各种纸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纸制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造纸行业在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限制造纸发展的瓶颈问题。原料尤其是优质原料的短缺即是其中之一,而同时国家出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出台的一系列禁伐政策在客观上也加剧了造纸行业对原料尤其是优质原料的竞争。针对这种状况,许多造纸企业开始寻找传统制浆原料的替代品或考虑扩大原来不被重视的浆料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品质,而硬杂木由于具有资源丰富、来源可靠等优点就被许多造纸企业尤其是南方诸省造纸企业纳入了原料来源的视野。本文探讨了硫酸盐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优化工艺条件,通过将效果较好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以作为氧脱木素助剂,探讨了添加助剂的氧脱木素优化工艺条件,及后续的清洁漂白。为硬杂木浆氧脱木素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理论依据。首先优化了硬杂木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工艺条件。硬杂木浆卡伯值24.1,粘度1135ml·g-1,白度30.9%ISO,优化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2.5%、氧压0.6Mpa、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0min、MgSO4用量0.5%和浆浓10%,氧脱木素后,硬杂木硫酸盐浆卡伯值13.3,脱木素率44.8%,粘度1003.3 ml·g-1,粘度损失11.6%,白度41.7%ISO。通过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并经过各类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复配,找出不同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时的最佳组合方式(阴离子-阴离子-非离子)、组合比例(6:2:2),以及最适宜的添加量(0.5%),得到对改善氧脱木素效果较好的复配表面活性剂X进行后续的漂白实验。通过研究几种可以用于改善氧脱木素效果的氧化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并经过它们与复配表面活性剂X的配合应用,找出与复配表面活性剂X具有良好协同作用的氧化剂-硝酸钠,并探讨了二者配合使用时的最佳添加比例,以及最适宜的添加量,得到对改善氧脱木素选择性较好的氧脱木素助剂进行后续的漂白实验。优化了复配表面活性剂X与硝酸钠强化氧脱木素工艺条件:浆浓为10%,助剂X0.5%,硝酸钠0.2%,MgSO4用量0.5%,反应温度90℃,氧压0.7Mpa,其用碱量3.5%,反应时间80min;氧脱木素后,氧脱浆卡伯值为8.3,粘度为998.8 ml/g,白度为64.6%ISO,脱木素率为65.6%。粘度降低率为12.0%。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助剂强化后的氧脱木素脱木素率要比传统氧脱木素提高了20.8%,选择性也提高了1.7,白度升高22.9个百分点;添加助剂后强化氧脱木素与常规氧脱木素相比,最佳反应温度降了10℃,保温时间增长了20 min。硬杂木浆氧脱木素后,用次氯酸钠进行氯化处理,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浆浓7%,温度40℃,时间90min,次氯酸钠用量2.0%;硬杂木浆在过氧化氢漂白前用活化剂M进行活化处理,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值57,温度60℃,时间45min,M用量0.3%,浆浓6%;过氧化氢漂白适宜的工艺条件为:H2O2用量2.0%,NaOH用量0.8%,Na2SiO31.5%,MgSO4 0. 1%,温度90℃,时间2h,浆浓10%。硬杂木浆氧脱后,进行HMP漂白,能将浆料漂至85%ISO白度以上,并保持较好的粘度,且纸浆白度OX+NHMP >OXHMP>ONHMP>OHMP;纸浆粘度OX+N HMP >ONHMP>OXHMP>OHMP;在硬杂木浆的OHMP漂白过程中,在O段加入复配表面活性剂与硝酸钠助剂后,能提高脱木素选择性,极大地增加漂后浆料的白度,并且强度性能也提高了;与传统的含氯CEH漂序相比,硬杂木浆经氧脱木素后再进行HMP漂白,其浆料的强度性能,如裂断长、撕裂指数和耐破指数都与CEH工艺漂白至75%ISO白度时相当,打浆度与CEH漂白浆相当,返黄值也低得多,白度稳定性好。
二、马尾松硫酸盐浆单段氧脱木质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硫酸盐浆单段氧脱木质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剂法制备溶解浆机理及其产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溶解浆的制备方法及发展趋势 |
1.2.1 酸性亚硫酸盐法 |
1.2.2 预水解硫酸盐法 |
1.2.3 直接水解硫酸盐纸浆 |
1.2.4 溶解浆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1.2.5 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解浆制备 |
1.3 溶解浆原料来源 |
1.4 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改善研究进展 |
1.4.1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1.1 树种的影响 |
1.4.1.2 溶解浆化学组分的影响 |
1.4.1.3 分子量或聚合度的高低和分布均一性 |
1.4.1.4 纤维形态和孔隙结构 |
1.4.2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表征方法 |
1.4.2.1 过滤性能法 |
1.4.2.2 Fock法 |
1.4.2.3 Kw值法 |
1.4.3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 |
1.4.3.1 机械处理 |
1.4.3.2 酶处理 |
1.4.3.3 碱萃取 |
1.4.3.4 离子液体处理 |
1.4.3.5 酸处理 |
1.4.3.6 臭氧处理 |
1.4.3.7 组合处理 |
1.5 溶解浆的应用 |
1.5.1 纤维素酯 |
1.5.2 微米纤维素和纳米纤维素 |
1.5.3 其他应用和趋势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辐射松制备高性能溶解浆机理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纤维原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
2.2.4 预水解液的成分测定 |
2.2.5 PHK法溶解浆制备 |
2.2.6 溶解浆质量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化学组分研究与讨论 |
2.3.2 预水解对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影响 |
2.3.3 PHK过程对未漂浆的影响 |
2.3.4 氧脱木质素、漂白过程中浆料性能的变化 |
2.3.5 溶解浆质量的综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_2O/p-TsOH体系木质素溶出机理及溶解浆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木质素样品制备 |
3.2.4 木质素表征 |
3.2.5 化学组分分析 |
3.2.6 H_2O/p-TsOH体系超声辅助的溶解浆制备 |
3.2.7 溶解浆质量特性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H_2O/p-TsOH体系对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3.2 木质素综合表征 |
3.3.3 H_2O/p-TsOH体系溶解浆性能综合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深共溶剂体系木质素溶出机理及溶解浆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化学组分分析 |
4.2.4 预水解处理 |
4.2.5 超声波辅助的DES处理 |
4.2.6 溶解浆的制备 |
4.2.7 溶解浆质量分析 |
4.2.8 溶出木质素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预水解对木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2 超声波处理 |
4.3.3 DES处理的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 |
4.3.4 溶解浆质量综合评估 |
4.3.5 提取木质素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主要缩写名称 |
(2)DMD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MD的制备与性能 |
1.1 DMD的制备 |
1.2 DMD的性质 |
1.3 DMD与木质素的反应 |
2 DMD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 |
2.1 DMD作为漂白剂单独用于纸浆漂白 |
2.2 DMD作为活化剂和其他氧化剂结合用于纸浆漂白 |
3 结语 |
(3)美洲黑杨NL351和2-2的KP法蒸煮、氧脱木质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制浆造纸业现状简述 |
1.1.2 中国造纸原料结构与调整 |
1.1.3 速生丰产纸浆材 |
1.1.4 中国主要杨树速生材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美洲黑杨的研究与育种发展 |
2.1.1 美洲黑杨的种源 |
2.1.2 意大利的美洲黑杨育种研究成果 |
2.1.3 我国美洲黑杨的引种发展 |
2.2 美洲黑杨作为速生纸浆材的培育研究 |
2.2.1 杨树工业用材定向培育研究 |
2.2.2 美洲黑杨纸浆材研究现状 |
2.3 杨木制浆方法 |
2.3.1 杨木化学法制浆 |
2.3.2 杨木高得率法制浆 |
2.3.3 硫酸盐法制浆 |
2.4 氧脱木质素 |
2.4.1 氧脱木质素化学 |
2.4.2 氧脱木质素工艺 |
第三章 原料与方法 |
3.1 原料来源 |
3.2 美洲黑杨生长性状测量 |
3.3 美洲黑杨木材的基本密度测量 |
3.4 纤维形态分析 |
3.4.1 备料 |
3.4.2 纤维解离 |
3.4.3 纤维测定 |
3.5 化学组成测定 |
3.6 KP 法蒸煮 |
3.7 氧脱木质素 |
3.7.1 原料 |
3.7.2 工艺设计与实验 |
3.8 纸浆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美洲黑杨生长性状 |
4.2 两种美洲黑杨的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 |
4.2.1 纤维形态 |
4.2.2 化学成分 |
4.3 美洲黑杨 NL351 与 2-2 KP 法蒸煮特性 |
4.3.1 用碱量对脱木质素的影响 |
4.3.2 硫化度对脱木质素的影响 |
4.3.3 保温时间对脱木质素的影响 |
4.3.4 最高蒸煮温度对脱木质素的影响 |
4.3.5 工艺验证 |
4.4 美洲黑杨 KP 浆氧脱木质素特性 |
4.4.1 用碱量对氧脱木质素的影响 |
4.4.2 351 杨 KP 浆氧脱木质素 L9(34)正交试验分析 |
4.4.3 2-2 杨 KP 浆氧脱木质素 L9(34)正交试验分析 |
4.4.4 工艺验证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4)纸浆清洁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前言 |
1.1 纸浆清洁漂白技术 |
1.1.1 二氧化氯漂白 |
1.1.2 过氧化氢漂白 |
1.1.3 氧脱木素 |
1.2 草酸和草酸钙 |
1.3 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的产生及其来源 |
1.4 草酸根的研究现状 |
1.5 草酸根的危害 |
1.6 草酸根的控制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过氧化氢浓度快速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2.1 快速测定过氧化氢浓度新方法的研究 |
2.1.1 实验 |
2.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3 小结 |
2.2 漂白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2.2.1 实验 |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3 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规律的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1.3 漂白实验 |
3.1.4 废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
3.1.5 漂白后纸浆白度的测定 |
3.1.6 漂白后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纸浆中草酸根含量的分析 |
3.2.2 二氧化氯用量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3.2.3 漂白时间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3.2.4 温度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3.2.5 二氧化氯与木素模型物反应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与控制的研究 |
前言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1.3 过氧化氢漂白实验 |
4.1.4 废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
4.1.5 漂白后纸浆白度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纸浆中草酸根含量的分析 |
4.2.2 漂白因素对 ONP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4.2.3 Mg(OH)_2取代 NaOH 对 ONP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4.2.4 NaBH_4和 NaHSO_3预处理对 ONP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4.2.5 CTMP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规律 |
4.2.6 Mg(OH)_2部分代替 NaOH 对 CTMP 过氧化氢漂白中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4.2.7 镁盐对 CTMP 过氧化氢漂白中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4.2.8 木聚糖酶预处理对 CTMP 过氧化氢漂白中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4.2.9 木素模型物与过氧化氢反应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形成与控制的研究 |
前言 |
5.1 实验 |
5.1.1 原料及药品 |
5.1.2 氧脱木素实验 |
5.1.3 氧脱木素废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
5.1.4 纸浆白度的测定 |
5.1.5 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纸浆中草酸根含量的分析 |
5.2.2 时间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3 温度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4 用碱量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5 氧压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6 卡伯值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7 Mg(OH)_2部分取代 NaOH 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8 镁盐对草酸根形成的影响 |
5.2.9 木素模型物草酸根的形成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CF 和 TCF 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规律的研究 |
前言 |
6.1 实验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6.1.3 漂白实验 |
6.1.4 废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单段漂白中草酸根形成的规律 |
6.2.2 两段漂白中草酸根形成的规律 |
6.2.3 多段漂白中草酸根形成的规律 |
6.2.4 漂序中每个漂段草酸根的形成量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鸡腿菇漆酶降解马尾松硫酸盐浆残余木质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2 研究的内容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物漂白 |
1.2.1.1 木聚糖酶的研究 |
1.2.1.2 木素酶的研究 |
1.2.1.3 漆酶/介体在漂白中的应用 |
1.2.1.4 漆酶在其它领域的其它应用 |
1.2.2 漆酶结构与催化机理 |
1.2.3 漆酶的研究进展 |
1.2.3.1 漆酶的诱导研究 |
1.2.3.2 漆酶/介体体系脱木素的研究 |
1.2.3.3 介体的研究 |
2 鸡腿菇漆酶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菌种活化及固体培养 |
2.2.2.2 浆料的制备 |
2.2.2.3 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
2.2.2.4 漆酶的制备 |
2.2.2.5 漆酶酶活测定 |
2.2.2.6 纸浆的酶处理 |
2.2.2.7 浆料的碱抽提 |
2.2.2.8 处理液吸光度的测定 |
2.2.2.9 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
2.2.2.10 木质素含量测定 |
2.2.2.11 己烯糖醛酸含量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漆酶处理条件的优选 |
2.2.1.1 温度对漆酶处理的影响 |
2.2.1.2 pH 值对漆酶处理的影响 |
2.2.1.3 酶用量漆酶处理的影响 |
2.2.1.4 酶处理时间的影响 |
2.2.2 不同组分漆酶降解木质素的比较 |
2.2.3 己烯糖醛酸对漆酶/介体脱木质素的影响 |
2.2.4 几种介体对漆酶脱木质素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5株白腐菌处理稻草抽提液促进漆酶降解木素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处理稻草培养基制备 |
3.1.2.2 微生物处理稻草酶液提取 |
3.1.2.3 漆酶酶活测定 |
3.1.2.4 过氧化物酶酶活测定 |
3.1.2.5 锰过氧化物酶活测定 |
3.1.2.6 纤维素酶活测定 |
3.1.2.7 鸡腿菇漆酶酶液制备 |
3.1.2.8 抽提液与漆酶复配处理浆料 |
3.1.2.9 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草菇处理稻草抽提液对漆酶复配脱木素的影响 |
3.2.2 滑菇处理稻草抽提液对漆酶复配脱木素的影响 |
3.2.3 黑木耳-7#处理稻草抽提液对漆酶复配脱木素的影响 |
3.2.4 平菇处理稻草抽提液对漆酶复配脱木素的影响 |
3.2.5 凤尾菇处理稻草抽提液对漆酶复配脱木素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4.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7)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制浆造纸行业现状 |
1.1.2 麦草纤维资源的重要性 |
1.1.3 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
1.2 立题依据 |
1.2.1 麦草制浆漂白技术现状 |
1.2.2 深度氧脱木素及漂白技术 |
1.2.3 生物酶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发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文献综述 |
1.6.1 麦草制浆 |
1.6.2 氧脱木素 |
1.6.3 环境友好漂白 |
1.6.4 生物助漂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麦草蒸煮终点的选择对纸浆及漂白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原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麦草 Soda-AQ 法蒸煮 |
2.2.3 麦草 Soda-AQ 法蒸煮终点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oda-AQ 法蒸煮工艺优化 |
2.3.2 Soda-AQ 法蒸煮终点的选择 |
2.3.3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氧脱木素 |
2.3.4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的 ECF 漂白 |
2.3.5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的 TCF 漂白 |
2.3.6 麦草化学浆不同漂序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麦草黑液回用蒸煮对纸浆和黑液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原料与方法 |
3.2.1 原料 |
3.2.2 黑液制备 |
3.2.3 黑液回用蒸煮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黑液替代率对蒸煮液化学组成的影响 |
3.3.2 黑液替代率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3.3.3 黑液替代率对纸浆灰分和硅含量的影响 |
3.3.4 黑液替代率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
3.3.5 黑液替代率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3.6 黑液替代蒸煮对黑液性能的影响 |
3.3.7 黑液替代率对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8 黑液替代率对木质素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麦草深度氧脱木素工艺及其机理 |
4.1 前言 |
4.2 原料与方法 |
4.2.1 原料 |
4.2.2 麦草化学浆单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3 麦草化学浆 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4 麦草化学浆两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段氧脱木素选择性 |
4.3.2 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的选择性 |
4.3.3 两段氧脱木素的选择性 |
4.3.4 不同氧脱木素选择性比较 |
4.3.5 氧脱木素动态特性研究 |
4.3.6 氧脱木素对纸浆化学组分的影响 |
4.3.7 氧脱木素对手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8 氧脱木素对纸浆木素结构特性的影响 |
4.3.9 氧脱木素对木素甲氧基含量的影响 |
4.3.10 氧脱木素对纤维素结晶指数的影响 |
4.3.11 氧脱木素纸浆红外光谱分析 |
4.3.12 氧脱木素对纸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酶学特性和预处理工艺 |
5.1 前言 |
5.2 原料与方法 |
5.2.1 原料 |
5.2.2 木聚糖酶 |
5.2.3 木聚糖酶酶学特性 |
5.2.4 木聚糖酶预处理 |
5.2.5 酶预处理麦草浆工艺优化 |
5.2.6 纸浆漂白工艺 |
5.2.7 纸浆性能分析 |
5.2.8 酶解残液还原糖含量分析 |
5.2.9 酶解残液紫外分析 |
5.2.10 酶解残液污染物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酶学特性 |
5.3.2 酶预处理麦草化学浆选择性 |
5.3.3 酶预处理对酶解残液的影响 |
5.3.4 酶预处理麦草浆工艺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辅助麦草化学浆漂白工艺及机理 |
6.1 前言 |
6.2 原料与方法 |
6.2.1 原料 |
6.2.2 木聚糖酶 |
6.2.3 木聚糖酶预处理 |
6.2.4 ECF 漂白 |
6.2.5 TCF 漂白 |
6.2.6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 ECF 漂白的研究 |
6.3.2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 TCF 漂白研究 |
6.3.3 酶预处理对纸浆化学组成的影响 |
6.3.4 酶预处理辅助漂白对废水污染负荷的影响 |
6.3.5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漂白的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对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原料与方法 |
7.2.1 原料 |
7.2.2 木聚糖酶 |
7.2.3 木聚糖酶预处理 |
7.2.4 打浆 |
7.2.5 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酶预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
7.3.2 酶预处理对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7.3.3 酶预处理对纸浆磨浆性能的影响 |
7.3.4 酶预处理对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7.3.5 酶预处理对纸浆电荷特性和纤维结构特性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附表 |
附录二:图目录 |
附录三:LISTSOFFIGURES |
附录四:表目录 |
附录五:LISTOFTABLES |
附录六: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8)麦草低温碱氧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2.1 麦草纤维原料 |
2.1.1 麦草纤维原料的应用现状 |
2.1.2 麦草纤维原料的生物特征及其化学组成特点 |
2.2 非木材纤维原料主要制浆技术及其发展 |
2.2.1 烧碱法(AP 法)制浆 |
2.2.2 硫酸盐法(KP 法)制浆 |
2.2.3 碱性亚硫酸盐-蒽醌法(ASP-AQ 法)制浆 |
2.2.4 碱性亚硫酸盐蒽醌甲醇法(ASAM 法)制浆 |
2.2.5 氧碱法(OA 法)制浆 |
2.3 麦草浆全无氯漂白 |
2.3.1 过氧化氢(H_2O_2)漂 |
2.3.2 氧脱木素 |
三、原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3.1 原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碱-氧碱两段蒸煮 |
3.3 氧碱浆全无氯漂白及其预处理 |
3.3.1 压力过氧化氢漂白 |
3.3.2 螯合预处理 |
3.3.3 常规过氧化氢漂白 |
3.4 浆料及黑液性质的测定 |
3.4.1 黑液黏度的测定 |
3.4.2 残碱的测定 |
3.4.3 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
3.4.4 黑液的 pH 值测定 |
3.4.5 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
3.4.6 纸浆黏度的测定 |
3.4.7 纸张白度的测定 |
3.4.8 纸张强度指标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第一段 NaOH+AQ 蒸煮 |
4.1.1 第一段碱法蒸煮工艺及其结果 |
4.2 第二段氧碱蒸煮 |
4.2.1 氧碱蒸煮工艺对黑液性能的影响 |
4.2.2 氧碱蒸煮工艺对制浆性能的影响 |
4.3 较适宜工艺下氧碱蒸煮结果分析 |
4.4 氧碱蒸煮前后黑液及浆料主要性能对比 |
4.4.1 氧碱蒸煮前后黑液固形物与黏度的关系 |
4.4.2 氧碱蒸煮前后黑液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
4.4.3 氧碱蒸煮前后纸浆的物理强度性能 |
4.5 麦草低温氧碱浆的全无氯漂白 |
4.5.1 H_2O_2用量对漂白性能的影响 |
4.5.2 卡伯值与白度、黏度和得率的相互关系 |
4.5.3 Ppt 段硅酸钠用量的优化 |
4.5.4 氧碱蒸煮浆 Ppt 多段漂白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9)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粘胶纤维的发展历程 |
1.2 粘胶纤维的特性 |
1.3 我国粘胶纤维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1 我国粘胶企业存在的问题 |
1.3.2 我国粘胶企业应对国际新环境的对策 |
1.4 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枫香树种的生物特性 |
2.2 枫香树材的制浆造纸性能 |
2.3 溶解浆 |
2.4 预水解 |
2.5 硫酸盐法制浆方法的研究进展 |
2.5.1 快速置换加热蒸煮技术 |
2.5.2 改良连续蒸煮(MCC)与深度脱木素连续蒸煮(EMCC) |
2.5.3 添加助剂和预处理木片蒸煮 |
2.6 纸浆漂白 |
2.6.1 无元素氯漂白(ECF) |
2.6.2 全无元素氯漂白(TCF) |
第三章 枫香树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组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3.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3.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枫香木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4.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4.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
4.3.2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4.3.3 四因素三水平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4.3.4 四因素三水平对黑液残碱的影响 |
4.3.5 预水解对枫香木片化学成分和水解液的影响 |
4.3.6 预水解对枫香树材硫酸盐制浆的影响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枫香硫酸盐浆漂白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5.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5.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MD 预处理对硫酸盐浆漂白的影响 |
5.3.2 碱浓对 MO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3.3 过氧化氢用量对 MOE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硫酸盐硬杂木浆助剂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现状 |
1.1.2 制浆造纸工业的环保压力 |
1.1.3 低、少污染漂白技术的进展 |
1.2 制浆造纸工业原料 |
1.2.1 制浆造纸纤维原料的发展 |
1.2.2 硬杂木制浆造纸的开发与利用 |
1.3 氧脱木素 |
1.3.1 影响氧脱木素的因素 |
1.3.2 氧脱木素的反应机理[55,56] |
1.3.3 氧脱木素选择性的改善 |
1.4 螯合 |
1.4.1 金属离子在氧脱木素中的作用机理 |
1.4.2 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
1.5 过氧化氢漂白 |
1.5.1 木素在H_20_2 漂白中的反应 |
1.5.2 碳水化合物与过氧化氢的反应 |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工作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硬杂木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2.2.1 原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aOH 用量对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2 温度对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3 氧压对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5 MgS0_4 用量对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6 浆浓对硬杂木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氧脱木素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表面活性剂的组合使用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2.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复配表面活性剂组合比例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4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顺序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5 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时间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6 复配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配表面活性剂与氧化剂强化的氧脱木素 |
4.1 引言 |
4.2 原料及方法 |
4.2.1 原料 |
4.2.2 实验方法及条件 |
4.2.3 分析测试方法 |
4.2.4 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的氧化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2 氧化剂的用量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3 复配表面活性剂X 和氧化剂配合使用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配表面活性剂与硝酸钠强化氧脱木素工艺条件的优化 |
5.1 前言 |
5.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及计算 |
5.2.1 原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计算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氧脱木素优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助剂强化氧脱木素硬杂木浆的后续漂白 |
6.1 前言 |
6.2 原料和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次氯酸盐漂白(H) |
6.2.3 活化预处理(M) |
6.2.4 过氧化氢漂白(P) |
6.2.5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次氯酸盐漂白 |
6.3.2 活化预处理(M) |
6.3.3 过氧化氢漂白 |
6.3.6 不同助剂强化的硬杂木氧脱木素浆后续HMP 漂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四、马尾松硫酸盐浆单段氧脱木质素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剂法制备溶解浆机理及其产物特性研究[D]. 董元锋. 江南大学, 2020(01)
- [2]DMD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进展[J]. 夏剑雨,曹云峰.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14(02)
- [3]美洲黑杨NL351和2-2的KP法蒸煮、氧脱木质素特性研究[D]. 朱海龙.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4]纸浆清洁漂白过程中草酸根形成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D]. 张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鸡腿菇漆酶降解马尾松硫酸盐浆残余木质素能力[D]. 刘刚.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6]碱性木聚糖酶辅助漂白马尾松硫酸盐浆的研究[J]. 陈艳希,黄六莲,吴姣平,陈礼辉.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3(01)
- [7]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D]. 戴铠.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8]麦草低温碱氧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D]. 陈双双.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9]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D]. 熊林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10]硫酸盐硬杂木浆助剂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D]. 关庆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