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水到渠成

勘察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水到渠成

一、保护勘察设计知识产权将水到渠成(论文文献综述)

薄宏涛[1](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黄泽茂[2](2018)在《浅论新形势下工程公司的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抢得先机、赢得持续发展的优势,工程公司必须结合自身特长建立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探讨新形势下工程公司要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秉承"技术是核心,管理是关键,人才是保障"的宗旨,根据战略目标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顺时而动,优化管理模式,使之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杨戈[3](2017)在《科技筑就通向世界的路——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一名年轻的野外勘测队员到全球顶尖的设计大师,再到引领行业领域不断进步的带头人,从青丝到华发,王争鸣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铁一院,与中国铁路的发展紧密地交融在了一起,用科技和汗水筑就了越来越多通向世界的路。

曹洋[4](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张黎[5](2016)在《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公共资源交易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其存在的体制官办不分、操作不规范、管理不统一、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出现,极大影响了我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长远发展。如何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大数据作为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为公共资源交易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遭遇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分析框架,举例说明具体的方法。首先本文系统研究了公共资源交易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公共资源交易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指出当前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变革目标及挑战。然后本文在分析大数据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资源交易与大数据,分析了两者的共通点,联系实际,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的分析趋势,分析了其必要性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析框架。最后本文在前文基础上,以A市为例,具体分析基于大数据应用框架的,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分析方法,从而为其他省市做好基于公共资源交易分析提供借鉴。

陈婷[6](2015)在《试论我国沿海城市设计指数体系创建的必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沿海城市作为国家经济隆起带,面临着发展途径创新转型的问题,传统发展方式过于依赖资源、环境的情况在当代背景下需要被一种新的发展推动力所替换,一个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核心竞争力已经开始有所不同。设计力由其内在的创新性以及跨领域的融合能力所决定,能够在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在当代背景下,通过研究分析设计力与城市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可以得出设计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设计指数作为一种评估发展现状的衡量工具和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的操作指南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出沿海城市在创新发展进程中对于构建设计指数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城市多元化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对于设计指数的差异化应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综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从设计力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角度支撑论文观点;并运用归纳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针对众多城市发展案例与地域文化个案进行综合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发展进程与设计推动力之间的互动联系并根据两者的内在关系提出设计指数建构的核心指标元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设计指数的差异化运用的设想并加以论证。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通过对设计概念的动态变化分析得出设计力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关联,对目前设计指数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设计指数建构以及体系的片面性等问题做出分析。第二章:对于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案例进行综合阐述并分析设计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生关系,进而提出构建沿海城市差异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并细分为文化资源、科学技术、创意能力、设计管理与消费需求五个环节进行归类总结以引导城市设计指数体系的细化延伸。第三章: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对设计力如何与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技术、创意能力等要素进行实践结合进行探讨,推导出如何从城市自身环境出发,协调已有发展要素与设计力结合形成城市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第四章:综合以上三章研究,系统借鉴设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总结出在我国沿海城市发展过程中设计指数的独特性与指导意义,并提出对于设计指数的运用应根据城市发展情况的不同而差异化运用,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发展面貌与城市性格。

任重远[7](2014)在《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升级研究 ——从产业链到创新网络》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以其低污染、高附加值、融合渗透力强、“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等特色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几乎所有的国际大都市,都将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更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得到全国各地的追捧。上海作为中国改革的先锋,更是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管理。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集聚理论的层面上,或是从宏观的角度针对某一地区的所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分析论证。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有不同的产业门类,每一种产业门类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特征。基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对创意设计产业的分类,即工业设计业、时尚设计业、建筑设计业、网络信息业这四个子门类,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细分研究。选取创意设计产业集中度高的园区定义为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并根据四个不同的产业门类,针对其发展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创意设计业是上海文化创意十大类产业中的重点门类,无论在空间规模上,还是收入贡献上,还是从业人员总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可以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好坏。本文以创意设计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百家上海市级挂牌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实地走访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服务功能三个角度对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典型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当前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继而从空间扩展、产业升级、政策扶持这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意设计产业园区提出具体升级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大部分处于1.0产业型到2.0经济型的过渡阶段,也有少量发展成熟的园区正实现由2.0经济型向3.0社会型园区的演进。2、不论是产业链的延伸还是创新网络的建设,最终目的都是增强园区企业的科研创新和市场对接能力。对于处于1.0向2.0过渡阶段的园区,其升级路径是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对于2.0向3.0过渡的园区,其升级路径是加强与周边机构的合作,加速创新网络的建设。3、上海应通过自身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升级,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发展。改变长三角地区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的现状,实现向科技研发和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

彭娟鹃[8](2010)在《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提升了两者的市场影响力,也产生了一系列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问题。技术标准中专利未获专利权人许可导致标准使用者侵权、专利权人不完全披露相关专利信息而在标准实施后主张权利、技术标准中采用非必要专利侵害标准使用者利益、专利权人联合抵制、拒绝许可、超高定价等是技术标准采用专利后出现的常见问题表现形式。国外对于上述问题主要是依据反垄断法进行事后救济,这是基于其法律传统以及标准化体系结构形成的应对策略。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该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垄断法方面。通过反垄断法来进行救济无疑具有非凡意义,但这种救济需要等到损害行为已经发生之后才能启动,也使标准使用者处于随时被诉的风险中,甚至得损害行为已经给标准使用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后才能寻求救济,不利于标准的稳定和推广。如果能同时从源头上预防上述系列问题的出现,显然更有效率。因此解决此类问题,首先理顺和完善我国标准化体系。我国现行标准化体系中,标准的制定行政色彩浓厚,难以及时纳入核心必要专利,难以代表专利权人的利益。应在我国国情基础上有条件地借鉴国外标准化体系,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功能定位,发展以“政府监管、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其次,完善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将专利权人的披露义务、许可原则、必要专利的确定、专利的有效性等关键问题清晰化、具体化可有效避免日后出现纠纷。再次,应针对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出现的法律问题对《专利法》及用其实施细则进行完善,制度设计上尤其要注意与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配套协调。最后,要妥善解决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出现的法律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专利行政主管部门、法院以及民间标准化组织的力量,完善整个配套法律体系,保证其相关立法、行政、司法措施的相互协调。

李喆[9](2009)在《创意劳动论 ——基于马克思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创意产业被首次提出以来,创意产业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通过发掘本国文化特质、构建具有国家和地域特色的创意产业体系,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升本国软实力的最显着经济趋势。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劳动价值论方面的研究,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价值源泉和生产劳动问题争论之后的理论研究低潮期。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尤其是《资本论》的研究之中,既有“清醒的评价”,又有“恶毒的攻击”。在众多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反对声中,以“《资本论》过时论”最为引人注目。而进行反驳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以劳动价值论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拉入实践之中,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正在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由基本经济制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决定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必定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所不同。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拉入到“现实”之中,不仅包含了整个当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还应当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现实。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仅在形式上呼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实化和中国化,更是从理论的深层次逻辑之中,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理论体系。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之下,本文针对创意劳动在我国当代经济活动中的特殊性,构建一个以创意劳动为核心概念、以马克思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为基本理论框架的创意劳动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是沿着“劳动——价值决定与价值构成——价值分配或产品分配”的逻辑步步推进的。具体表现为:在创造性的界定创意劳动概念以及完成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现实中创意产业的具体特征,将广义创意劳动划分为一个以核心层创意劳动为圆心的圈层结构。并在一个发展了的马克思生产劳动概念体系内,分别研究了我国创意产业圈层中各种不同类型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属性。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范畴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一种依赖知识产权制度而存在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理论模型。并利用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构成一般公式,分析和研究了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模式。并针对创意劳动产品的特殊性,对马克思商品价值构成公式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产权制度价值决定模型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构成公式。在分配部分,本文在批判的继承了学术界提出的创造性知识劳动产品价值应按“创”分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按要素分配和按创分配相结合的二元分配方式,并在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框架内论证了这种分配关系的成立性。总体而言,本文初步完成了基于马克思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创意劳动理论框架的构建工作。由于本文将论证狭义创意劳动的成立性及其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和分配方式,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于创意产业中其他类型、在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广义创意劳动,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研究。这是对创意劳动的研究未能完成的部分。笔者一定会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专门针对广义创意劳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蔡西阳[10](2008)在《企业位势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趋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变革。在多变、剧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企业需要设计适合市场竞争的发展战略。本文综合当前各学派的现代企业战略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企业位势理论。基于该理论,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的成长,研究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企业战略和企业竞争力,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论文提出当前在研究企业竞争时,更多地是在研究企业竞争力。但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企业位势的比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企业位势的提出来源于物理位势,是积聚各种资源后经过合理组织和优化而形成的势能。企业位势的形成则来源于企业规模、企业素质、企业市场导向程度和“三位一体”的优化整合。(2)本文从企业位势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企业规模、企业素质和企业市场导向程度对企业位势的影响,并以企业规模、企业素质和企业市场导向程度为维度形成的三维坐标,提出了等位势曲面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类型下的企业位势均衡,论述了产品市场边界和企业位势边界的关系。根据企业位势和企业成长的关系、企业成长的资源理论,本文认为企业位势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位势积聚期、位势膨胀期、位势平稳期,分析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位势的关系,阐述了企业位势的性质。(3)本文通过分析企业规模、企业素质、企业市场导向程度和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位势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企业位势指标体系,并根据企业位势成长理论,提出了提升企业位势的措施: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MORP的实施、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企业的联盟和并购。(4)最后本文以企业FSDI(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为背景,对企业位势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初步证明了企业位势对现实企业的指导意义。

二、保护勘察设计知识产权将水到渠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勘察设计知识产权将水到渠成(论文提纲范文)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2)浅论新形势下工程公司的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公司所处新形势
2 工程公司发展的新思路
    2.1 树立竞争意识, 科学规划
    2.2 研究核心技术, 保证持续发展
    2.3 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优化管理模式
    2.4 重视人才培养, 制定人才方案
3 结语

(4)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5)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本文研究方法
2 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公共资源交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2.3 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变革目标及挑战
3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框架构建
    3.1 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大数据
    3.2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析趋势
    3.3 利用大数据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分析的必要性
    3.4 利用大数据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分析的价值
    3.5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析框架
4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析
    4.1 背景介绍
    4.2 总体架构设计
    4.3 数据分析要点
    4.4 统计方式的建立
    4.5 数据展示样式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试论我国沿海城市设计指数体系创建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范围界定
    1.1 设计指数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1.2 “创意指数”与“设计指数”研究综述
    1.3 设计指数概念提出的目的与意义
    注释
第二章 设计指数核心指标创建的理论分析
    2.1 设计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关系
    2.2 构建沿海城市差异性发展的主要设计指标原型
    2.3 设计指数核心因素的分类构建
    注释
第三章 我国沿海城市设计指数体系创建的实践价值
    3.1 设计力如何利用差异性文化资源禀赋
    3.2 科学技术与设计产业有机结合
    3.3 营造提高创意能力的创意磁场
    3.4 设计管理保障设计力良性发展
    3.5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结论
    4.1 设计指数不同于创意指数的独特性与指导意义
    4.2 设计指数的差异化运用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升级研究 ——从产业链到创新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产业链理论综述
        一、产业链理论
        二、价值链理论
        三、产业链与价值链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产业区位理论
        三、新竞争优势理论
        四、交易费用理论
        五、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三节 创新网络理论综述
        一、国外创新网络理论综述
        二、国内创新网络理论综述
    第四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升级理论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理论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3.0理论模型
        三、本文的理论应用及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二、创意设计产业收入贡献分析
        三、创意设计产业增长速度分析
        四、创意设计产业各子门类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一、中心城区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二、郊区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三、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空间特征总结
    第三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功能服务现状分析
        一、园区间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水平不均衡
        二、不同类别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差异大
        三、创意设计类活动丰富多彩
第四章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产业定位同质化现象突出
        二、创意设计类人才结构性匮乏
        三、针对创意设计类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匮乏
        四、创意设计产品品牌推广能力薄弱
    第二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空间利用问题分析
        一、园区空间“形式”大于“功能”
        二、园区空间开放度不够
    第三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政策扶持问题分析
        一、管理部门条块分割
        二、政策内容相对单一
        三、现有政策的落实力不够
第五章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升级路径
    第一节 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产业升级路径
        一、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
        二、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创新产业组合模式、发挥越界联动效应
        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多主体合作机制
        五、鼓励园区提供差异化经营服务
    第二节 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空间升级路径
        一、强化消费体验式园区的建设
        二、“腾笼换鸟”整合园区内部产业链
        三、加快与城市规划功能区的融合进度
        四、实现空间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五、重视顶层设计,扩大已有创意街区的影响力
    第三节 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政策升级路径
        一、科学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二、多举措保护知识产权
        三、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管理部门
        四、加强市区两级政府的协同管理职能
        五、健全覆盖多层次的系统性扶持政策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升级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部门所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上海各区县创意设计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附录2

(8)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之产生
    2.1 技术标准与专利的概念界定与功能价值
    2.2 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必然性
        2.2.1 技术标准对专利的依赖
        2.2.2 专利权人追求利益最大化
        2.2.3 专利技术标准化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趋势
    2.3 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产生的问题及理论根源
第3章 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之形式与原因
    3.1 技术标准中专利未获专利权人许可
    3.2 专利权人不完全披露相关专利信息
    3.3 非必要专利与搭售
    3.4 专利权人联合抵制必要专利的流入和流出
    3.5 专利权人拒绝许可
    3.6 技术标准中专利许可的超高定价
第4章 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之解决
    4.1 完善我国标准化体系
        4.1.1 我国标准化体系的现状
        4.1.2 国外标准化体系的借鉴
        4.1.3 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完善
    4.2 完善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
        4.2.1 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的核心内容
        4.2.2 国外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的借鉴
        4.2.3 我国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的现状与完善
    4.3 完善我国专利法规
        4.3.1 完善我国的专利审查时间制度
        4.3.2 我国专利信息披露与专利新颖性矛盾的合理处理
        4.3.3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与"拒签禁令"条款的设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创意劳动论 ——基于马克思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本文的研究起点
        1.2.1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
        1.2.2 创意劳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国内外研究工作中的几个理论空白以及本论文的研究起点
    1.3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创意劳动的概念及成立性论证
    2.1 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阐释
        2.1.1 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
        2.1.2 创意劳动的特征
        2.1.3 创意劳动与其它劳动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2 创意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
        2.2.1 马克斯对黑格尔对象化劳动观点的继承
        2.2.2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2.2.3 本真的劳动——马克思对未来劳动的构想
第三章 创造商品的创意劳动二重性
    3.1 作为具体劳动的创意劳动与体验型使用价值
        3.1.1 创意劳动的具体劳动特质
        3.1.2 创意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3.2 创意劳动的抽象劳动属性与价值创造
        3.2.1 创意劳动的抽象劳动属性
        3.2.2 创意劳动产品凝聚巨大价值量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创意劳动的圈层结构
    4.1 创意产业类型与结构划分的研究现状
    4.2 本文对创意劳动的圈层结构划分
        4.2.1 核心层创意劳动
        4.2.2 中间层创意劳动
        4.2.3 拓展层创意劳动
第五章 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属性
    5.1 生产劳动特殊在不同经济关系中的不同标准
        5.1.1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5.1.2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5.2 商品性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5.2.1 核心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研究
        5.2.2 中间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研究
        5.2.3 拓展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5.3 非商品性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界定
第六章 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6.1 研究背景及基本假设
        6.1.1 制度背景
        6.1.2 依制度背景而并存的两种类型创意劳动产品
    6.2 两种形态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6.2.1 知识产权商品的价值决定
        6.2.2 复制模式中的物质生产劳动时间对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6.3 纵向整合中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
        6.3.1 雇佣关系中的创意劳动产品
        6.3.2 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的此类创意劳动产品价值
    6.4 公共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6.4.1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6.4.2 非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的本质
第七章 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
    7.1 研究前提
        7.1.1 研究对象
        7.1.2 基本假设
        7.1.3 两种形态创意劳动产品
    7.2 纵向整合中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构成
        7.2.1 不变资本价值部分
        7.2.2 可变资本价值部分
        7.2.3 可变资本增殖了的价值部分
    7.3 未实现纵向整合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构成
        7.3.1 权利商品(W_IP)的价值构成
        7.3.2 有形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
第八章 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分配方式
    8.1 按创分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8.1.1 按创分配的研究思路及其缺陷
        8.1.2 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分配方式的启示
    8.2 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分配方式
        8.2.1 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分配方式
        8.2.2 公共性创意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
    8.3 现实中创意劳动产品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8.3.1 核心层创意劳动者收入差距悬殊
        8.3.2 其他行业核心层创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悬殊
        8.3.3 原因分析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理论展望:不断推进中的创意劳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企业位势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2.2 论文研究对象及有关概念界定
        1.2.3 论文研究方法
2.企业战略理论和位势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
        2.1.1 经典战略理论
        2.1.2 基于外部环境的战略理论
        2.1.3 基于内部资源的战略理论
    2.2 位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2.3 小结
3.企业位势内涵、等位势曲面及位势均衡
    3.1 企业位势的内涵
        3.1.1 企业素质
        3.1.2 企业规模
        3.1.3 市场导向
        3.1.4 企业素质、规模和市场导向
    3.2 等位势曲面
    3.3 不同市场下的企业位势均衡
    3.4 产品市场与企业位势边界
    3.5 企业位势的性质
    3.6 小结
4.企业位势、竞争优势和企业成长
    4.1 企业位势的形成
    4.2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位势
    4.3 竞争优势和企业位势
    4.4 企业位势与企业成长
    4.5 企业位势和绩效
    4.6 小结
5.企业位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企业位势的提升
    5.1 企业位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企业位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5.1.2 企业位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3 企业位势评价的方法
        5.1.4 企业位势评价方法的算例
    5.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1 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
        5.2.2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5.2.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位势的措施
    5.3 实施MORP
        5.3.1 MORP的提出
        5.3.2 MORP的相关理论
        5.3.3 MORP的模块构成
    5.4 构建学习型组织
        5.4.1 组织学习
        5.4.2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5.4.3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5.5 企业战略联盟与并购
        5.5.1 战略联盟
        5.4.2 并购
    5.6 小结
6 企业位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基于FSDI的分析
    6.1 FSDI概况
    6.2 FSDI外部环境分析
        6.2.1 宏观环境分析
        6.2.2 行业环境分析
    6.3 FSDI变革前后位势比较
        6.3.1 FSDI变革前企业位势分析
        6.3.2 FSDI提高企业位势的变革措施
        6.3.3 FSDI位势变革效益
    6.4 小结
7.结论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保护勘察设计知识产权将水到渠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2]浅论新形势下工程公司的发展思路[J]. 黄泽茂. 化工设计, 2018(04)
  • [3]科技筑就通向世界的路——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鸣[J]. 杨戈. 科学中国人, 2017(22)
  • [4]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5]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析[D]. 张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6]试论我国沿海城市设计指数体系创建的必要性[D]. 陈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5(01)
  • [7]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升级研究 ——从产业链到创新网络[D]. 任重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02)
  • [8]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研究[D]. 彭娟鹃. 湖南大学, 2010(04)
  • [9]创意劳动论 ——基于马克思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研究[D]. 李喆. 西北大学, 2009(08)
  • [10]企业位势理论及应用研究[D]. 蔡西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勘察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水到渠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