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层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错层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错层住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陆帅[1](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装配式住宅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装配式住宅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多质量问题,如构件安装定位准确性、节点接缝可靠性等。对常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设计工作是其起点,并且设计对工程寿命期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目前设计普遍缺乏全寿命期理念。基于此,本研究从装配式住宅设计内涵出发,将全寿命期理念引入设计工作,制定全寿命期设计准则,识别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及其实现障碍,制定相应策略,旨在为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提供指引。首先,对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进行内涵分析,总结其具有三点设计特征:模块化、高集成性、生产-施工间的顺次相互依赖性。依据传统结构设计准则结合装配式住宅特征制定11条全寿命期设计准则,为可生产性设计、可运输性设计、可吊装性设计、可施工性设计、设计专业间协同性设计、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人性化设计、可维护性设计、空间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环境友好型设计、全寿命期费用优化设计。随后,以国家、行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规范标准为基础来源进行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的识别,共识别出39个一级指标、6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并对设计关键要素进行内涵分析。接着,运用Q方法,得出影响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工业化设计能力不足、规范标准存在空白且适用性不佳、供应链协同设计机制缺乏、住宅通用体系未完整建立,并基于上述障碍分析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最后,对案例项目进行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程度和障碍分析,对比案例分析结果和实际结果,验证了设计关键要素设置和实现障碍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将全寿命期理念引入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制定了全寿命期设计准则,并进行了设计关键要素的识别及实现障碍分析,丰富了装配式住宅设计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在于识别出的设计关键要素和基于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制定的策略可以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工作提供具体指导,从而达到提升设计质量、规范行业发展的效果。

李阔[2](2019)在《绿色建筑理念下济南坡地住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号召,不断更新绿色建筑理念下的要求和规范。坡地居住的设计相比平地更加复杂,不同坡向、坡度位置其风场状况和日照情况都不尽相同,以及山地景观设计、建筑单体和山体的关系等。本文在此背景下选取济南坡地建筑为核心点,全文展开探究济南坡地居住区如何满足和实现绿色建筑理念中节地、节材、节能等要求。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第一章,基础背景部分,首先着重探究绿色建筑和坡地建筑的发展和必然性,确定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去了解绿色建筑和坡地建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发展。第二章,调研整理部分,整理绿色建筑的要素。主要分析济南市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山体排布,通过调研对周边小区的排布形式和朝向有着初步的了解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济南的特殊的气候特征根据热舒适度的标准进行分类,确定出每个时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并根据问卷和实地调研分析整理济南坡地区域的采暖制冷特点以及维护结构的现状分析,为后期的节能计算变量提供参考。第三章,规划布局模拟研究部分。首先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细则整理出对居住区规划布局层面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从济南山体出发,首先探究坡地和平地对建筑布局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坡地风环境和光环境的进行控制变量模拟,找到不同坡地不同坡向、坡度对规划布局通风、日可照时间和容积率的影响,在提高室外舒适度质量的同时,达到了节地的目标。第四章,单体模拟研究部分。在绿色建筑规范要求下,探究建筑形体与山体的关系,通过软件辅助对比整理平面设计,并通过能耗模拟去整理济南坡地区域各个热工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墙传热系数、外墙面吸收系数、外窗遮阳系数、外窗传热系数等)对能耗的变量比率,进而可以为之后的节能成本优化提供节能层面的参考。第五章,实际案例的优化,对济南西蒋峪西苑小区进行基于绿色建筑理念下的优化,主要从规划布局、室内舒适性和围护结构节能方面,为之后依一些项目的案例提供参考价值。

杨娇[3](2019)在《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住宅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活动空间,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住宅室内度过,居住空间环境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空气污染,环境恶化,西安市人民的居住环境品质面临严重挑战。大量封闭式的居住建筑淡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居民日常锻炼的空间被严重压缩。暴露出既有住宅设计缺乏对人体心理及生理健康需求的积极关注,居住环境(如住区用地、住宅室内空间、空气质量、声、光、热、绿化等)的健康需求与社会环境(道德、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健康需求的发展不平衡,缺乏相关的设计理论。因此,研究旨在阐明西安城市住宅中存在的影响人体健康的空间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空间优化,实现健康住宅在本地区的发展。首先,通过实地访谈和广泛的问卷调查,并以《健康住宅评价标准(2017年版)》中与空间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为依据,总结出西安城市住宅现状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住宅室内舒适性较差,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邻里交往空间缺失,缺乏积极的健身活动场所。其次,基于调研结果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健康居住需求,从住宅建筑空间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出发,分析了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健康设计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住宅现状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分别从提高室内空间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建立多层次交往空间、营造丰富的健身活动场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从西安城市住宅现状中影响居住健康的问题出发,并以问卷和实地调研为基础,探索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建筑师提供从健康的角度进行住宅空间设计的思路,为西安市健康居住环境的改善做出有益贡献。

郭婧[4](2018)在《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设计探究》文中指出自住房商品化以来,城市住宅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住户从只关心居住面积的大小到对住宅的细部、人性化、环境的舒适程度等设计方面的关注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大量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高层住宅可以用最高效的方式利用土地,为居民提供更多住房,因此提升高层住宅的品质,改善人居是建筑师面对的重要问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住宅设计与建设对全国的住宅市场都有示范作用,同时不断引领着户型的创新。高层住宅的露台正是提升住宅品质所创造的住宅内私有的室外空间。将露台与高层住宅相结合,正是对高层住宅居住环境提升所做出的实践。它可以为岭南地区的高层住宅住户提供更好的采光和通风;在住宅内建造露台花园为人们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留下一片放松心灵之地。将露台进行合理的绿化,可以增加住区的绿地面积,美化建筑立面,从而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但另一方面,露台的设计也是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住宅空间,因为其一度不算面积的规定导致露台成为开发商“偷面积”的手段,以至于深圳对露台的政策从开放,到灵活控制到最后的收缩控制。文章首先对现代住宅露台的出现、发展及实践案例进行概述,并对深圳市高层住宅的露台发展进行简述,并阐述露台的基本特点及影响露台的的设计因素。回顾了深圳市对于露台历年来的政策变化和生活需求影响下的露台使用的发展,并对不同层次家庭、不同面积住宅对露台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住户对露台的使用感受及需求,并对露台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对通过对露台的设计原则、露台的形式及功能、多元化设计等方面,希望使露台回归“私有的外部空间”的本质,从而促进露台设计和使用的良性发展。露台虽然不是住宅必须的空间,但一个设计合理的露台却关系着住宅的整体性能和品质。文章最后通过露台的空间设计、露台与住区景观的整体性设计,和对规范的建议,希望有助于设计出更符合人们生活模式的人性化、精细化的露台。

蒋四龙[5](2014)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住宅建筑是人们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住宅建筑设计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使用者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本文中对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以及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对提高我国住宅建筑设计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宝山[6](2014)在《完善住宅设计提高居住品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住宅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将对这些误区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提高住宅居住品质的主要设计方法,包括创新思路、体现文化和注重实用等。

席佳[7](2012)在《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球有限土地资源下的高速城市化进程这一背景之下,从“人人有房住”到“人人有住房”,发展至今又回到了“让住着有其屋”,实现“住有所居”的原始状态。“蚁族”、“蜗居”、“房奴”赋予了居住空间新的概念与时代意义,极小型居住空间主要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廉租房,以及一部分面积较小的普通商品房,这是适应于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新居住需求的一种居住模式,也是对我国当前住房结构的一种补充。如何改善当前这类居住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的研究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文章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说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目的,并在我国住宅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的背景之下,阐述极小型居住空间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通过对相关概念、规范、标准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进行了概念界定。继而通过对若干国内外典型的案例平面类型和设计手法的研究,并从使用主体人群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心理极限以及居住意向等方面对万汇楼进行实态调研,以此作为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在现状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提高舒适度、满足集约性、高效利用空间为目标,针对套内建筑面积40平米以下的极小型居住空间展开研究。首先,从居住心理与居住需求,居室数量与套内建筑面积的角度对极小型居住空间进行分为九个类型,以此作为极小型居住空间研究的分类标准;其次,通过对组成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各个功能空间所需的基本家具,人体空间动作尺寸的分析得出各个功能空间的极限平面布局与取值,以此为套内功能空间组合基础;再次,按照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分类,依据各个功能空间的的极限平面布局与取值,对套内各个功能空间进行组合,得出各类型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典型平面,并对其进行户型组合。通过对公共交通空间极限面积研究,扩展到对整个标准层的户型组合方式、交通组织形态与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的探讨,比较不同标准层平面的优缺点。最后,立足于整体,从功能复合、回路空间、空间分隔、跃层空间、2+X空间和模块空间六个方面,总结出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策略,所作的分析和研究期望会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起到有益的作用。

王振邦[8](2011)在《浅议住宅设计动静分区的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和物质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住宅已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简单的满足人的吃住等生理要求的场所,它应是在满足人们生理要求的同时,还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这也是健康住宅的基本要求之一。住宅的动静分区可以避免动静干扰,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安静、舒适的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心理要求,提高居住质量。文章对近些年来各种动静分区的方法从设计、施工及使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找出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在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在选择动静分区方式时,还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

王志刚[9](2010)在《小的应该是美好的 ——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住宅的生产和消费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动态缩影。我国的人口密度及资源状况等国情决定了发展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论文以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为核心,通过建立宏观与微观、短期和长期、集约与舒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其全面实现和持续发展做了系统研究和积极探索。论文上篇对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进行了系统论证。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与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发展紧凑型居住模式的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集约高效地利用空间是紧凑型居住模式的根本属性,其定义和研究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实践中涉及住区规划和户型设计两个方面。进而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结合现阶段问题和契机,分析了紧凑型居住模式的规律和趋势。论文中篇对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住区规划中的密度策略和户型设计中的尺度策略,提出了整体性、立体性原则,以及“复合院落”、“灵活台阶”、“户内分层”、“户间交错”等方法,将居住环境还原为一个三维的有机整体,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推敲户内外空间的利用,使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实现更为完整与合理。论文下篇对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阐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时间定位和“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价值定位,提出了灵活性、舒适性原则,以及“网络结构”、“用户参与”、“生态聚居”、“健康蜗居”等策略,将居住环境还原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及多元生态系统,探索了紧凑型居住模式在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岳顺利[10](2007)在《承德地区山地住宅设计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承德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数也达到了历史的最大值,但由于承德四周环山的特殊地形限制,市区仅17.5平方公里,减去避暑山庄和河流,可用面积仅5平方公里左右,居住用地十分紧张。为解决承德人口对居住建筑的不断要求和缓解建筑用地的紧张状态,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占承德土地总面积近80%的山地的自然条件如何作为城镇居民开发住宅利用,并探讨在山地住宅建筑中如何体现承德的地域性特征。本文对当代山地住宅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借鉴了中国传统山地住宅的特点和设计方法,重点分析了承德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山地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承德的历史、文化等影响山地住宅设计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这些承德的地域性条件,尝试性地给出适合承德地区的山地住宅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探索适应承德地质地貌条件的山地住宅接地方法、承德山地住宅形态景观的地域性表现和山地住宅设计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如交通设计、填挖方问题和挡土墙设计。本文还分析了承德市的城市规划及其中一些典型的山地住宅小区实例,并通过介绍实际参与的承德市上河新村的规划项目,对前面结论进行印证。本论文通过对承德山地居住建筑的研究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启示,可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二、错层住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错层住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环境—政府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
        1.1.2 行业现状—高速发展伴随质量问题频发
        1.1.3 本文选题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全寿命期理论
        1.2.3 装配式住宅研究现状
        1.2.4 装配式住宅设计研究现状
        1.2.5 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内涵分析
    2.1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阶段定义
    2.2 装配式住宅设计特征分析
        2.2.1 模块化
        2.2.2 高集成性
        2.2.3 生产-施工间的顺次相互依赖性
    2.3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准则
        2.3.1 设计准则的制定
        2.3.2 设计准则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识别
    3.1 设计关键要素初步识别
        3.1.1 设计关键要素识别来源
        3.1.2 设计关键要素识别结果
    3.2 设计关键要素调整修正
        3.2.1 专家访谈
        3.2.2 调整修正结果
    3.3 设计关键要素内涵分析
        3.3.1 可生产性设计(A)
        3.3.2 可运输性设计(B)
        3.3.3 可吊装性设计(C)
        3.3.4 可施工性设计(D)
        3.3.5 设计专业间协同性设计(E)
        3.3.6 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F)
        3.3.7 人性化设计(G)
        3.3.8 可维护性设计(H)
        3.3.9 空间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I)
        3.3.10 环境友好型设计(J)
        3.3.11 全寿命期费用优化设计(K)
    3.4 设计关键要素验证
        3.4.1 焦点小组讨论的适用性
        3.4.2 焦点小组讨论的过程
        3.4.3 焦点小组讨论结果
第四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
    4.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初步识别
    4.2 研究设计
        4.2.1 Q方法的概念与特点
        4.2.2 Q方法的适用性
        4.2.3 Q方法步骤
    4.3 数据分析
        4.3.1 因子分析
        4.3.2 因子负荷
        4.3.3 理想化因子排列
    4.4 结果讨论
        4.4.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
        4.4.2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策略
第五章 南京市丁家庄A28保障房项目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概况
        5.1.1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5.1.2 项目技术结构体系
        5.1.3 项目分析信息来源
    5.2 案例项目分析
        5.2.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程度分析
        5.2.2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分析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绿色建筑理念下济南坡地住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发展
        1.1.2 坡地住宅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理论实践研究现状
        1.4.2 国外内理论实践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坡地住宅绿色建筑设计要素分析
    2.1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要求
        2.1.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定位
        2.1.2 绿色建筑的要求
    2.2 坡地住宅的现状分析
        2.2.1 济南山体分布与山体特点
        2.2.2 坡地住宅的布局方式
        2.2.3 坡地住宅规划布局设计策略
    2.3 室内外热舒适度分析
        2.3.1 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2.3.2 室内外热舒适分析
        2.3.3 不同时期的热舒适状况
        2.3.4 室内外热舒适度设计策略
    2.4 制冷和采暖特点
        2.4.1 住宅制冷与采暖方式
        2.4.2 开启空调的房间
        2.4.3 制冷与采暖时段
    2.5 坡地住宅围护结构现状
        2.5.1 窗墙比及体形系数
        2.5.2 外围护结构现状
    2.6 本章小结
        2.6.1 坡地住宅设计重点
        2.6.2 坡地住宅设计策略
第三章 济南坡地住宅规划布局设计
    3.1 绿建规范对规划布局的要求
        3.1.1 绿色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
        3.1.2 绿色评价细则中相关要求
    3.2 建筑选址
        3.2.1 济南山地风环境分析
        3.2.2 济南山体风场分析
        3.2.3 坡地区域日照条件
        3.2.4 坡地地质条件特征
    3.3 坡地区域住宅布局探究
        3.3.1 建筑布局形式
        3.3.2 坡地布局形式与自然通风
        3.3.3 坡地布局形式与日照
        3.3.4 立面形态设计
    3.4 建筑朝向
        3.4.1 建筑朝向与能耗
        3.4.2 建筑朝向与自然通风
    3.5 室外环境的优化
        3.5.1 道路规划与自然通风
        3.5.2 植物系统的布局和选择
        3.5.3 水系设计
        3.5.4 下垫面和围墙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坡地住宅单体设计研究
    4.1 绿建规范对住宅单体设计要求
        4.1.1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4.1.2 绿色评价标准细则的要求
    4.2 坡地住宅建筑体形系数
        4.2.1 建筑形体与通风
        4.2.2 建筑形体与日照
        4.2.3 建筑体形系数与能耗
    4.3 坡地住宅平面设计
        4.3.1 住宅平面布局设计
        4.3.2 改善平面的室内通风质量
        4.3.3 平面采光系数的要求
        4.3.4 住宅户型设计因素
    4.4 坡地住宅单体形态设计
        4.4.1 建筑的不定基面
        4.4.2 建筑的接地手法
        4.4.3 天井设置
    4.5 坡地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4.5.1 外墙
        4.5.2 屋顶
        4.5.3 外窗
    4.6 太阳能技术
        4.6.1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4.6.2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4.6.3 太阳能板的位置和朝向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西蒋峪西苑小区的分析及优化
    5.1 项目概况和选址解析
        5.1.1 绿色建筑理念的要求
        5.1.2 项目概况
        5.1.3 基地分析
    5.2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布局分析及优化
        5.2.1 山体风场分析
        5.2.2 日照与太阳辐射量
        5.2.3 建筑布局的分析和改善
    5.3 建筑单体分析及优化
        5.3.1 项目单体分析
        5.3.2 平面优化
        5.3.3 围护结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空间设计与健康的关系
        2.1.3 健康住宅的理念
    2.2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2.3 国内外健康住宅标准概况
        2.3.1 健康住宅评价内容
        2.3.2 健康住宅评价要求
        2.3.3 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2.4 中国健康住宅试点项目分析
        2.4.1 西安华远·君城
        2.4.2 北京三环新城(一期)
        2.4.3 中山奥园-爱琴湾
        2.4.4 上京·新航线
    2.5 小结
3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西安地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2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发展状况
    3.3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的健康现状调研
        3.3.1 调研范围
        3.3.2 调研内容及具体方法
        3.3.3 调研结果统计及分析
    3.4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存在的健康问题
        3.4.1 室内空间舒适性较差
        3.4.2 室内环境污染严重
        3.4.3 交往空间缺失
        3.4.4 缺乏健身活动空间
    3.5 小结
4 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1 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居住需求
        4.1.1 居民生活方式
        4.1.2 健康居住需求
    4.2 住宅空间的生理健康因素
        4.2.1 功能与空间
        4.2.2 室内无障碍设计
        4.2.3 锻炼活动场所
        4.2.4 居住空间环境
        4.2.5 空间的灵活性
    4.3 住宅空间的心理健康因素
        4.3.1 交往空间
        4.3.2 空间私密性
        4.3.3 安全设施
        4.3.4 自然环境
    4.4 小结
5 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策略
    5.1 提高室内空间舒适性
        5.1.1 细化居家功能空间
        5.1.2 良好的视觉景观
        5.1.3 完善无障碍设施
        5.1.4 保障空间私密性
        5.1.5 空间功能灵活可适
    5.2 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5.2.1 减少空气污染源
        5.2.2 加强室内自然通风
        5.2.3 室内噪声控制
    5.3 建立多层次交往空间
        5.3.1 室内交往空间
        5.3.2 公共交往空间
    5.4 营造丰富的健身活动空间
        5.4.1 室内健身活动空间
        5.4.2 楼栋健身活动空间
    5.5 基于健康的住宅空间改进设计
        5.5.1 住宅基本请况
        5.5.2 住宅现状的主要问题
        5.5.3 改进设计实践
        5.5.4 健康设计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西安地区城市住宅空间健康性调查
    附录2:健康住宅试点项目汇总
    附录3:西安地区城市住宅空间健康性调查实地访谈记录
    附录4:图录
    附录5: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露台发展及概述
    2.1 露台发展
        2.1.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
        2.1.2 国内露台研究与实践
        2.1.3 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的发展
    2.2 高层住宅露台的类型
        2.2.1 按立面组合方式
        2.2.2 按平面组合方式
    2.3 高层住宅露台的特征分析
        2.3.1 私人性的外部空间
        2.3.2 灰空间的空间特质
        2.3.3 良好的采光通风
        2.3.4 开阔的景观视野
        2.3.5 丰富立面造型
        2.3.6 私密性不足
    2.4 影响露高层住宅台设计的因素
        2.4.1 岭南气候特征
        2.4.2 居住观念的变化
        2.4.3 房地产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有关高层住宅露台的政策演变及影响
    3.1 政策的演变
    3.2 露台设计的阶段性变化
        3.2.1 高端化社区的大面积露台设计
        3.2.2 90/70政策时期的露台设计
    3.3 政策影响下的露台设计产生的问题
        3.3.1 对容积率的影响
        3.3.2 空间资源的侵占
        3.3.3 对住宅设计的影响
        3.3.4 住宅商品同质化趋势严重
    3.4 露台建成后的改造问题
        3.4.1 各种改建手法
        3.4.2 露台搭建的危害
    本章小结
第四章高层住宅露台使用状况调研分析
    4.1 问卷调研
        4.1.1 问卷调查结果
        4.1.2 调研问卷分析
    4.2 入户调研
        4.2.1 调研小区选择
        4.2.2 入户观察及访谈
    4.3 对问卷调查结果及入户调研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住宅露台设计研究
    5.1 露台的设计原则
        5.1.1 对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借鉴的设计原则
        5.1.2 营造心理舒适感的环境
        5.1.3 合理的空间尺度设计原则
        5.1.4 生态化的设计原则
        5.1.5 与户型相匹配的露台设计
    5.2 露台的平面设计
        5.2.1 空间朝向
        5.2.2 平面造型
        5.2.3 平面尺寸
        5.2.4 空间组织
    5.3 露台的细部设计
        5.3.1 围护结构
        5.3.2 生态化设计
        5.3.3 遮阳降噪
        5.3.4 附属设施
    5.4 规避私密问题的设计做法
        5.4.1 私密性的干扰因素
        5.4.2 改善露台私密性的设计方法
    5.5 露台违建的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未来露台设计的展望
    6.1 露台作为私人的外部空间成为住宅的核心
    6.2 露台景观设计策略展望
        6.2.1 将露台设计为立体化园林体系
        6.2.2 露台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6.2.3 通过露台设计加强俯视角度的景观性
        6.2.4 露台景观设计增加生态多样性
    6.3 对制定露台相关规定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使用情况问卷
致谢

(5)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建筑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1.1 过分错层设计
    1.2 滥用跃层设计
    1.3 随意管线布置
    1.4 风格不伦不类
2 住宅建筑适用性优化措施
    2.1 合理空间设计
    2.2 合理平面布局
    2.3 科学厨卫布置
    2.4 注重适宜风格
3 住宅建筑设计还应注意的细节
    3.1 以人为本
    3.2 舒适需求
    3.3 空间结构
    3.4 外部交通
    3.5 人居关系
4 结语

(6)完善住宅设计提高居住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
    1.1 住宅外观抄袭成风
    1.2 住宅空间设计不合理
    1.3 厨卫布置有细节问题
2 提高住宅居住品质的设计方法
    2.1 创新设计思路
    2.2 融入当地文化、艺术和环境
    2.3 充分考虑居住的实用性
3 结语

(7)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图片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一战之后极小住宅的兴起
        1.2.1.2 二战之后公共住宅的发展
        1.2.1.3 各国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香港公屋
        1.2.2.2 我国保障性住房
    1.3 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极小型居住空间产生的背景
    2.1 建国以来我国住宅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
        2.1.2 改革开放初期至 2000 年
        2.1.3 2000 年至今
    2.2 我国极小型居住空间产生的背景
        2.2.1 社会背景
        2.2.1.1 快速城市化
        2.2.1.2 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
        2.2.1.3 房产市场的发展与国民收入水平失衡
        2.2.1.4 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2.2.2 技术背景
        2.2.2.1.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
        2.2.2.2 轻质隔断
        2.2.2.3. 整体厨卫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定义
    3.1 相关概念
        3.1.1 大中小户型
        3.1.2 超小户型
        3.1.3 紧凑型住宅
        3.1.4 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3.1.5 酒店式公寓、产权式酒店
        3.1.6 其他概念式住宅
        3.1.7 其他国家住宅
        3.1.8 国际公共住房
    3.2 相关规范
    3.3 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研究
    3.4 国内外研究成果或实例的面积标准总结
    3.5 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定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实例分析及实态调研
    4.1 国内外典型实例分析
        4.1.1 保障性住房
        4.1.1.1 香港公屋
        4.1.1.2 新加坡组屋
        4.1.1.3 宁波市鄞州区人才公寓
        4.1.2 普通住宅
        4.1.2.1 北京荣丰 2008
        4.1.2.2 深圳丽阳天下 CONDO
        4.1.2.3 西安万科城
        4.1.3 独立式住宅
    4.2 居住实态调研
        4.2.1 调查概况
        4.2.1.1 调查项目的选择
        4.2.1.2 调查项目概况
        4.2.2 居住实态调查结果及分析
        4.2.2.1 居住概况与人员构成
        4.2.2.2 居住现状及居住评价
        4.2.2.3 居住意见及建议
        4.2.3 调查结论
        4.2.3.1 极小型居住空间的设计难点
        4.2.3.2 极小型居住空间的调查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极小型居住空间尺度与组合设计
    5.1. 套型模式分类与特征
        5.1.1 按居住心理和居住需求划分
        5.1.1.1 安置型
        5.1.1.2 经济型
        5.1.1.3 舒适型
        5.1.2 按居室数量与套内建筑面积分
        5.1.2.1 一居室
        5.1.2.2 两居室
        5.1.2.3 三居室
        5.1.2.4 四居室
    5.2 各功能空间平面尺度极限取值及设计难点
        5.2.1 卧室
        5.2.1.1 安置型卧室
        5.2.1.2 经济型卧室
        5.2.1.3 舒适型卧室
        5.2.2 起居室
        5.2.2.1 一居室中的起居室
        5.2.2.2 二居室、三居室中的起居室
        5.2.2.3 四居室中的起居室
        5.2.3 厨房
        5.2.3.1 开放式厨房
        5.2.3.2 封闭式厨房
        5.2.4 卫生间
        5.2.5 阳台
        5.2.6 储藏空间
        5.2.6.1 玄关储藏空间设计
        5.2.6.2 客厅储藏空间设计
        5.2.6.3 卧室储藏空间设计
        5.2.6.4 厨房储藏空间设计
        5.2.6.5 卫生间储藏空间设计
        5.2.6.6 阳台储藏空间设计
    5.3 套内功能空间组合分析
        5.3.1 套内功能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5.3.1.1 功能分区
        5.3.1.2 功能复合
        5.3.1.3 交通流线
        5.3.1.4 面积配比
        5.3.2 套内功能空间组合分析
        5.3.2.1 一居室
        5.3.2.2 二居室
        5.3.2.3 三居室、四居室
    5.4 标准层设计
        5.4.1 户型组合设计
        5.4.1.1 户型间的组合拼接
        5.4.1.2 两个小户型单元的组合
        5.4.2 公共交通空间设计
        5.4.2.1 公共交通空间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度研究
        5.4.2.2 公共交通空间极限面积研究
        5.4.2.3 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的估算
        5.4.2.4 不同标准层平面的优缺点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策略
    6.1 功能复合设计策略
        6.1.1 二维平面上的功能复合
        6.1.2 三维空间层次上的功能复合
    6.2 回路空间设计策略
        6.2.1 房间——阳台——房间
        6.2.2 起居室——卫生间——房间
        6.2.3 房间——卫生间——房间
        6.2.4 厨卫——阳台——房间
    6.3 空间分隔设计策略
        6.3.1 空间分隔的灵活性
        6.3.2 空间分隔的多功能性
    6.4 跃层空间设计策略
        6.4.1 半复式型
        6.4.2 错层跃层型
    6.5 “2+X”空间设计策略
        6.5.1 厨卫集中设置
        6.5.2 厨卫分开设置
    6.6 模块空间设计策略
        6.6.1 套内的无固定模数设计
        6.6.2 套型的模块化设计
    6.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图书文献
    学术期刊文献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技术标准
    网络资源
附录:万汇楼调查问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浅议住宅设计动静分区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的基本组成
2、住宅的功能分区
3、住宅的分隔方式
4、现就目前住宅设计中动静分区的几种形式进行分析, 并提出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4.1 利用上下层分区的复式住宅
    4.2 利用不同标高楼面分区的跃层式住宅和错层式住宅
        4.2.1 跃层式住宅
        4.2.2 错层式住宅
    4.3 平面组合方式分区的普通住宅
5、结语

(9)小的应该是美好的 ——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论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1.2.2 家庭规模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1.2.3 住宅产品供应与需求的错位
        1.2.4 聚居文化和居住氛围的缺失
        1.2.5 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实践
        1.3 文献综述
        1.3.1 紧凑型住区规划
        1.3.2 紧凑型户型设计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视角
        1.4.1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全面视角
        1.4.2 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动态视角
        1.4.3 效率与品质相结合的辩证视角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与多尺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2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研究框架
        1.6 概念界定
        1.6.1 居住模式
        1.6.2 紧凑型居住模式
        1.6.3 高密度住区
        1.6.4 小户型住宅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实践意义
        1.8 研究创新点
        1.8.1 空间定位与整体性原则
        1.8.2 时间定位与灵活性原则
        1.8.3 价值定位与舒适性原则
    第二章 我国城市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城市住宅发展概述
        2.1.1 满足基本需求的时期(1949~1978)
        2.1.2 质与量并举的时期(1978~1998)
        2.1.3 快速与多样化的时期(1998~至今)
        2.2 我国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发展契机
        2.2.1 发展模式——“节能省地”
        2.2.2 套型面积——“国六条”
        2.2.3 居住品质——“性能评价”
        2.2.4 新的实践——“高密度”与“小户型”
        2.3 我国紧凑型居住模式的现有问题
        2.3.1 缺乏整体性
        2.3.2 缺乏灵活性
        2.3.3 缺乏舒适性
    第三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3.1 日本公有住宅的发展历程
        3.1.1 创建时期(1946~1960)
        3.1.2 发展时期(1960~1973)
        3.1.3 质变时期(1973~1990)
        3.1.4 全新时期(1990~至今)
        3.2 日本公有住宅的主要特点及经验总结
        3.2.1 实用性
        3.2.2 灵活性
        3.2.3 精细化
        3.2.4 经验总结
        3.3 香港公共房屋的发展历程
        3.3.1 消除房荒阶段(1954~1973)
        3.3.2 条件改善阶段(1973~1986)
        3.3.3 长远战略阶段(1986~至今)
        3.4 香港公共房屋的主要特点及经验总结
        3.4.1 尺度最小化
        3.4.2 密度最大化
        3.4.3 功能复合化
        3.4.4 经验总结
    本篇小结
中篇: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实现
    第四章 密度策略——紧凑型住区规划的实现
        4.1 密度相关评价标准
        4.1.1 容积率
        4.1.2 建筑密度
        4.1.3 节地性能
        4.2 住区规划布局
        4.2.1 加大建筑密度
        4.2.2 提高平均层数
        4.2.3 调整空间布局
        4.3 住宅单体处理
        4.3.1 加大平面进深
        4.3.2 降低住宅层高
        4.3.3 调整体形特征
        4.4 整体性密度策略
        4.4.1 理论探索
        4.4.2 创新实例
    第五章 尺度策略——紧凑型户型设计的实现
        5.1 尺度相关评价标准
        5.1.1 面积
        5.1.2 系数
        5.2 户内空间设计
        5.2.1 减少绝对数量
        5.2.2 深化细部处理
        5.3 户间组合设计
        5.3.1 压缩公摊总量
        5.3.2 提高公摊效率
        5.4 立体化尺度策略
        5.4.1 理论探索
        5.4.2 创新实例
    本篇小结
下篇: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发展
    第六章 时间定位——紧凑型居住模式的保持
        6.1 居住模式的时间因素
        6.1.1 生命周期
        6.1.2 时间定位
        6.2 紧凑型住区的灵活性
        6.2.1 混合理论和意义
        6.2.2 混合方式和方法
        6.3 紧凑型户型的灵活性
        6.3.1 适应理论和意义
        6.3.2 适应方式和方法
        6.4 开放与动态的时间定位
        6.4.1 理论探索
        6.4.2 创新实例
    第七章 价值定位——紧凑型居住模式的普及
        7.1 居住模式的价值因素
        7.1.1 适用性能
        7.1.2 价值定位
        7.2 紧凑型住区的舒适性
        7.2.1 公共空间与绿化设施
        7.2.2 住区舒适性的改善
        7.3 紧凑型户型的舒适性
        7.3.1 物理性能与空间感受
        7.3.2 户型舒适性的改善
        7.4 人性与生态的价值定位
        7.4.1 理论探索
        7.4.2 创新实例
    本篇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政策与法规
    2、研究与设计
    3、建造与使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承德地区山地住宅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功能的意义
        1-2-2 人文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
        1-3-2 分析总结与实践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山地住宅设计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山地
        2-1-2 地貌
        2-1-3 地形
        2-1-4 地肌
    2.2 中国传统山地住宅研究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地自然观
        2-2-2 中国传统山地住宅的形态表现因素
        2-2-3 中国传统山地住宅的形态分类
        2-2-4 对中国传统山地住宅的学习和借鉴
    2-3 国内外山地住宅研究动态
        2-3-1 国际组织对山地问题的关注
        2-3-2 国内山地人居环境研究动态
第三章 影响承德山地住宅建设的地域性因素
    3-1 自然环境因素
        3-1-1 复杂的地质构成
        3-1-2 奇特的丹霞地貌
        3-1-3 典型的北方气候与山地气候特征
    3-2 人文环境因素
        3-2-1 承德的历史沿革
        3-2-2 承德的历史建筑构成
        3-2-3 承德的历史建筑特点及对承德山地住宅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探索适合承德地区山地住宅的设计方法
    4-1 承德山地住宅的接地设计
        4-1-1 山地住宅接地手法类型的研究
        4-1-2 山地住宅的接地原则
        4-1-3 适合承德山地住宅的接地手法
        4-1-4 避免错误的接地思维
    4-2 承德山地住宅的形态设计
        4-2-1 承德山地住宅与山地环境的和谐
        4-2-2 承德山地住宅形态的地域性表现
    4-3 承德山地住宅的相关技术设计
        4-3-1 山地住宅的交通设计
        4-3-2 水平基面的营造
        4-3-3 档土墙的设置
第五章 承德山地住宅的考察与实践分析
    5-1 承德市山地住宅的考察与分析
        5-1-1 承德市近期的城市规划特征
        5-1-2 对承德市近期山地住宅小区的考察
    5-2 承德市上河新村的设计实践
        5-2-1 设计背景与条件
        5-2-2 尊重山地环境的规划设计
        5-2-3 山地合院住宅的创造
        5-2-4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错层住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D]. 陆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2]绿色建筑理念下济南坡地住宅设计研究[D]. 李阔.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3]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研究[D]. 杨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设计探究[D]. 郭婧. 深圳大学, 2018(07)
  • [5]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 蒋四龙.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10)
  • [6]完善住宅设计提高居住品质[J]. 张宝山. 江西建材, 2014(15)
  • [7]极小型居住空间设计探讨[D]. 席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浅议住宅设计动静分区的方法[J]. 王振邦.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4)
  • [9]小的应该是美好的 ——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D]. 王志刚. 天津大学, 2010(05)
  • [10]承德地区山地住宅设计探索[D]. 岳顺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错层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