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开放型教师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曹监平,冯颂妹,武斐婕[1](2021)在《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将人才培养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和目标相结合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度不高、课程设置尚未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教学科研与内陆开放型经济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科研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才能实现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雷焕平[2](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职业院校建设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思想,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双方积极探索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职业院校自身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要求,以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水平,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文章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接着梳理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途径,分析了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张天宇[3](2021)在《高一学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素养”是当今数学教育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大力倡导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迫切。但是目前还未出现关于高中数学创新题与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性的研究,以此为契机,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来说明高中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如何编制具有合理的信度、效度的高中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的调查问卷?(2)如何编制数学创新题、准确测量出高中生创新题解题水平?(3)高中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数学创新题的解题能力和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问卷研究以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高中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相关性,基于此结论,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创新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入手,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创新题的融入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对于数学创新题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注重常规型数学题的教学;(2)重视创新题知识的产生过程;(3)借助教材中的创新类型题目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4)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5)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6)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完整性
吕竹[4](2021)在《基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结构不良问题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世纪我国更加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对人才有着更高要求,强调公民应具备面对复杂任务时创新性思考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阶段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应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现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教学,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因此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在问题式教学课堂中,教师自身应提高运用结构不良问题的意识,提升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能力,使问题具有开放性。现阶段如何在问题式教学中进行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对“问题式教学”与“结构不良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确定研究内容与方法。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厘清结构不良问题包括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情境开放四类,并对结构不良问题的特点、功能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根据研究主题,对课堂观察和教学设计分析的样本进行筛选和确定。通过对教师问题式教学中结构不良问题设计现状的调查以及视频、文本案例分析,归纳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结构不良问题设计与应用存在的不足:教师相关理论储备不足、情景素材来源有限、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问题设计趋于良好、结构不良问题设计不熟练,为本文后续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问题设计策略,包括:依据课程标准,设置问题核心要点;根据学生认知差异,设计问题层次;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追求问题质量;选择合适素材,进行问题研究;提升创新思维,设计多样化问题。结合以上研究,选取《土壤的形成》一节进行教学设计,为高中地理教师进行结构不良问题设计提供参考。
付雪[5](2021)在《历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国逐渐从“知识本位”时代过渡到“素养本位”时代。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既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归属点。鉴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历史是一门思维学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而问题意识正是历史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探究能力,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落实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在现阶段历史教学中,探究历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问题意识和历史核心素养做出相关概念界定,并分析问题意识与历史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情况以及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分别立足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依据调查结果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此,笔者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助三个环节,结合历史教学案例系统分析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最后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课例,具体论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以希望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一些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的参考,从而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陈纵[6](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孟[7](2020)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师改大”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师改大”运动即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掀起的一场旨在将高等师范学校通过改组、合并或升格的形式转型为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的运动。这是一场深受国外师范教育思想变革影响的运动,也是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师范学校在师资培养中的垄断地位,开始实现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开放型模式。本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等师范学校转型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综合大学、合并或升格为师范大学的转型形式为切入点,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高师改大”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尾声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对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改大历程的考察,呈现了“高师改大”运动的基本态势,概括总结了“高师改大”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民国“高师改大”运动的历史影响,分别从“高师改大”运动对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高师改大”运动对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高师改大”运动的背景,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制度以及国内外师范教育变革历程的分析,梳理总结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和教育背景。第二部分以“高师改大”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兴起、展开与尾声三个方面。兴起部分为运动发生的思想酝酿过程与制度落实过程;展开以民国时期全国独立设置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为例逐一论述;尾声介绍“高师改大”运动的消退和结果。第三部分探讨“高师改大”运动的历史影响。作为一次教育改革运动,“高师改大”运动的发生对民国高等师范教育与高等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李红清[8](2020)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站在时代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被赋予新的使命,教师专业生活被给予新的期待,在接受新使命的同时,教师当下的专业生活境况如何,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自觉提高、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在专业生活中不断奋斗、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法,选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C老师为具体而又典型的研究对象,以实地研究为主,嵌入C老师专业生活,透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展现C老师专业生活真实图景。本论文主要由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语等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对研究目的和价值进行阐述,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核心概念。正文第一章明确以生活世界理论和“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论作为本研究的立论基础,观照特级教师专业生活过程和意义。第二章阐述了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的“准备工作”,实地研究的具体过程以及四项研究原则。第三、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重点对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特级教师专业生活进行深描和建构,大量诠释了C老师专业生活中的鲜活故事。第五章从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主体交往出发,呈现C老师与家人、同行以及社会公众的互动情境。第六章旨在探讨C老师品质专业生活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普通教师专业生活提供借鉴机理:引发普通教师在专业生活中增强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将专业生活的目标与过程相结合,提升专业生活实践中的理论意识,挖掘普通日常生活的教育因子,实现专业生活理性与感性相统一,追求品质而体面的专业生活。研究最后通过回顾C老师专业生活的研究历程,对整个研究进行反思。
张蕾[9](2020)在《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曾多次出现相应的写作任务设计。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注重创设一种具有明确作者、读者、目的与话题的真实或拟真情境,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更是一种真实写作。基于该写作范式下的教学实施将是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本研究选取质的研究取向,结合江西省J高中,深入探索当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实施现状。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论述“质的研究取向下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探析部分。主要介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要素与理论基础。第三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设计部分。以质的研究取向与个案研究法为研究依据,选取J高中15位语文教师,围绕“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主题进行半开放型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及Nvivo12对访谈转录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及质性分析,整合构建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研究框架。第四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现实样态部分。依据前章研究框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原始访谈文本资料对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的意识取向、影响因素、理想愿景展开具体论述,包括“三促进、三培养”的意识取向,“高考、外界、教师”三大机制来源的实施影响因素以及J高中语文教师的切实理想愿景。第五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结论与启示部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总结构建“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总体框架,从制约实施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高考写作命题,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2)回归高考教育本体功能,唤起外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3)打造终身学习者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而后,从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选取三则写作任务进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探索。借助质的研究取向与扎根理论的文本分析方法,研究以客观的态度尝试探究当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真实实施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与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基础教育写作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孟晓红[10](2020)在《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训师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培训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类群体。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份可供自己支配时间的工作,自由培训师便成了这自由职业大军中的一份抢手职业。在校外实践中,笔者有幸接触到了自由培训师这一群体,在深入了解了这一群体之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国内外研究中,培训师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如此之多,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否恰好吻合自由培训师所需呢?在这其中对自由培训师而言最为核心的能力有哪些呢?这些核心能力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选取了三位较为典型的自由培训师个案,探究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的内涵、形成方式、形成机制及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三位研究对象的叙事探究,最终构建出了包括自由培训师核心行业知识、核心方法技术以及核心价值理念三个要素在内的核心能力结构图。其中,核心行业知识中包括成人学习和培训知识以及实务经验;核心方法技术包括课程开发与优化能力、课程推广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个人运作能力;核心价值理念则是包括增权赋能培训理念、职业使命感、内外平衡以及追求卓越。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则是在心态的指引下,通过交流、实践以及学习三条路径形成,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内容、职业特性以及生存环境等三个因素。通过对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的研究,能够对丰富当前培训师领域的研究,同时为培训师的学习和培养提供借鉴和启发。
二、浅析开放型教师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开放型教师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不足 |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协同度不高 |
(二)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色要求 |
(三)教学和科研活动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融合度较低 |
(四)师资队伍服务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 |
三、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的主要举措 |
(一)制定服务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
(二)构建适应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 |
(三)创新满足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教学与科研模式 |
(四)打造服务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
四、结语 |
(2)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 |
(一)粤港澳大湾区 |
(二)开放型实训基地 |
(三)产教深度融合 |
二、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
三、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
1. 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
2. 形成了“育训结合”的动态调整实习机制 |
3. 管理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
4.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
(二)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1. 缺乏国家指导性文件 |
2. 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
3. 运行经费严重不足 |
4.“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
5. 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不足 |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
(一)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 |
(二)多渠道开展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 |
(三)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四)加强开放型实训基地制度建设 |
(3)高一学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8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创新题研究 |
2.2 数学素养的研究 |
2.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4 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理论研究 |
3.1 对数学创新题的认识 |
3.2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
3.3 理论基础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工具 |
4.3 测试题 |
4.4 测试题评价框架 |
4.5 解题过程与表现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创新题解题水平 |
5.2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
5.3 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 |
6 教学建议 |
6.1 注重常规型数学题的教学 |
6.2 重视创新题知识的产生过程 |
6.3 借助教材中的创新类型题目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6.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6.5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
6.6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完整性 |
7 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结构不良问题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变革发展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
(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鼓励基于问题的教学 |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
(四)地理课堂教学中结构不良问题应用不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问题式教学 |
(二)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问题 |
(二)问题式教学 |
(三)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问题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结构不良问题概述 |
一、结构不良问题特点 |
(一)开放性 |
(二)指向性 |
(三)相对性 |
(四)复杂性 |
二、结构不良问题分类 |
(一)条件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 |
(二)策略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 |
(三)结论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 |
(四)情境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 |
三、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功能 |
(一)促进高级知识获取 |
(二)增强学习内部动机 |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四)加强获取及解读信息能力 |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 |
(六)提高实践能力 |
第四章 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 |
一、问卷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问卷结构及内容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文本与视频案例中问题设计分析 |
(一)视频分析 |
(二)文本分析 |
三、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教师相关理论储备不足 |
(二)情境素材来源有限 |
(三)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 |
(四)问题设计趋于良好 |
(五)结构不良问题设计不熟练 |
第五章 问题式教学中结构不良问题设计策略 |
一、依据课程标准,设置问题核心要点 |
(一)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
(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
二、根据学生认知差异,设计问题层次 |
(一)掌握认知水平 |
(二)明确认知风格 |
三、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追求问题质量 |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
(二)积累丰富教学经验 |
四、选择合适素材,进行问题研究 |
(一)勤于收集整理素材 |
(二)建立问题素材库 |
五、提升创新思维,设计多样化问题 |
(一)条件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设计 |
(二)策略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设计 |
(三)结论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设计 |
(四)情境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设计 |
第六章 问题式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设计案例 |
二、教学设计评析 |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问题结构研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历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问题意识研究概况 |
2.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概况 |
3.核心素养下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一、历史核心素养与问题意识的概述 |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
1.核心素养的内涵 |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二)问题意识的相关概念界定 |
1.问题 |
2.问题意识 |
3.理论依据 |
(三)历史核心素养与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 |
1.问题意识是历史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基础 |
2.历史核心素养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问题成因探究 |
1.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 |
2.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 |
3.不当学习观念的影响 |
4.有效提问方法的缺失 |
三、历史核心素养下培养高中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
(一)课前准备环节 |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情分析中判断问题意识 |
2.注重核心素养的观念,在学案设计中引发学生思考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前预习中构建知识框架 |
4.转变不当的学习观念,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
(二)课堂教学环节 |
1.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
3.运用多样的教学资源 |
4.教授学生提问的方法 |
(三)课后辅助环节 |
1.注重历史核心素养下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
2.注重历史核心素养下的开放型作业的设计 |
四、历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案例分析——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 |
(一)教学研究案例 |
1.课前系统 |
2.教学过程 |
(二)案例设计分析 |
1.问题引导活跃气氛,使学生敢于提问 |
2.情境创设引发思考,使学生乐于提问 |
3.多样资源辅助学习,提供问题来源 |
4.课堂延伸开放作业,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
(三)教学活动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问卷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学案 |
致谢 |
(6)“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师改大”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高等师范学校转型是当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
(二)“高师改大”运动是高等师范学校转型的历史实践 |
(三)“高师改大”运动为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转型实践提供启示借鉴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师改大”运动的研究 |
(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转型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高师改大”运动 |
(二)“高师改大”相关概念 |
(三)高等师范学校转型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高师改大”运动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师范教育变革的带动性 |
二、国内靠教育求发展的迫切性 |
第二节 运动产生的政策背景 |
一、学制改革与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要求 |
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案之学校改革 |
第三节 运动产生的教育背景 |
一、师范教育的困境与“高师改大”的现实需要 |
二、“高师改大”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
第二章 “高师改大”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高师改大”运动的兴起 |
一、思想酝酿过程:“高师改大”思想的生成轨迹 |
二、制度落实过程:“高师改大”运动的制度依据 |
第二节 “高师改大”运动的展开 |
一、师范区划分与全国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立 |
二、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的改大历程 |
三、“高师改大”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高师改大”运动的尾声 |
一、“高师改大”运动的消退 |
二、“高师改大”运动的结果 |
第三章 “高师改大”运动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高师改大”运动对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影响 |
一、“高师改大”运动促进了民国师范教育培养层次的提升 |
二、“高师改大”运动开启了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共同参与师资培养的师范教育新模式 |
三、“高师改大”运动促进了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 |
四、“高师改大”运动促进了民国师范院校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 |
第二节 “高师改大”运动对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高师改大”运动所形成的的机构改革实践丰富了民国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 |
二、“高师改大”运动促进了民国高等师范学校的综合化发展 |
三、“高师改大”运动促进了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
结语 对当前我国师范教育转型发展的一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四、文献综述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教师专业生活的立论基础 |
第一节 生活世界理论 |
第二节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论 |
第二章 研究现场的进入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三节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四节 研究原则 |
第三章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历时态体验 |
第一节 “非关注”阶段 |
第二节 “虚拟关注”阶段 |
第三节 “生存关注”阶段 |
第四节 “任务关注”阶段 |
第五节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第四章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共时态解读 |
第一节 永无止境地学 |
第二节 坚持不懈地思 |
第三节 充满激情地教 |
第五章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主体间交往 |
第一节 家庭生活的冲突与调节 |
第二节 同行交流的互助与成长 |
第三节 社会公众的支持与信任 |
第六章 研究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中的“关键” |
第二节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启示 |
第三节 研究者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2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探析 |
2.1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要素 |
2.1.1 作者与作者意识 |
2.1.2 读者与读者意识 |
2.1.3 写作目的与目的意识 |
2.1.4 写作话题与话题意识 |
2.2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基础 |
2.2.1 功能语言学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2.2.3 接受美学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3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设计 |
3.1 研究策略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 研究过程 |
3.3.1 访谈对象的选取 |
3.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
3.3.3 研究资料的分析 |
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3.5 研究伦理 |
3.5.1 自愿原则 |
3.5.2 保密原则 |
3.5.3 公正合理原则 |
4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现实样态 |
4.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意识取向 |
4.1.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三促进 |
4.1.2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育人三维度 |
4.2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高考层面:根本指挥机制 |
4.2.2 外界层面:外在推力机制 |
4.2.3 教师层面:内驱动力机制 |
4.3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理想愿景 |
5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结论与启示 |
5.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总体框架 |
5.2 基于研究结果的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建议 |
5.2.1 强化高考写作命题,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 |
5.2.2 回归高考教育本体功能,唤起外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 |
5.2.3 打造终身学习者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 |
5.3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探索 |
5.3.1“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1 |
5.3.2“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2 |
5.3.3“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3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研究邀请同意书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选择研究方法 |
二、获取研究资料 |
三、确定研究对象 |
四、形成研究思路 |
五、分析研究资料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自由培训师 |
二、核心能力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培训师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自由职业者的相关研究 |
三、个体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Q老师:精准洞察企业痛点 |
第一节 Q老师经历素描 |
一、跨专业—“不是太专心上课的好学生” |
二、换行业—“一个人运作的状态” |
第二节 Q老师案例分析 |
一、Q老师核心能力的内涵概述 |
二、Q老师核心能力的形成方式 |
三、Q老师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四章 F老师:学员是前行路上的伙伴 |
第一节 F老师经历素描 |
一、爱读书的台湾女孩 |
二、邂逅绘本与读书会 |
第二节 F老师案例分析 |
一、F老师核心能力的内涵概述 |
二、F老师核心能力的形成方式 |
三、F老师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L老师:以别人的发展为己任 |
第一节 L老师经历素描 |
一、初遇培训:小童星的演员梦 |
二、拥抱培训:培训路上的追梦人 |
第二节 L老师案例分析 |
一、L老师核心能力的内涵概述 |
二、L老师核心能力的形成方式 |
三、L老师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自由培训师的跨个案分析 |
一、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结构 |
二、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 |
三、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发展的建议 |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二、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第三节 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反思 |
一、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浅析开放型教师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J]. 曹监平,冯颂妹,武斐婕.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06)
- [2]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雷焕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21(11)
- [3]高一学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研究[D]. 张天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结构不良问题设计研究与实践[D]. 吕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历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 付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师改大”运动研究[D]. 王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D]. 李红清.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 张蕾.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自由培训师核心能力研究[D]. 孟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