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比组织人大代表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

呼图比组织人大代表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

一、呼图壁组织人大代表楂查婚姻法执行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孙玉琴,范佳富[1](2019)在《代表委员有关民政的建言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关键词脱贫攻坚//刘劲松(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发挥公益基金会作用引导民企参与脱贫攻坚2015年以来,为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组织7.64万家民营企业帮扶到8.5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973.04万建档立卡贫

刘刚[2](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叶萍[3](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国勇[4](2012)在《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和谐社会”是我国古代先哲的社会理想,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问题以及民族、宗教、生态建设等方面,这些理论探讨较少涉及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少有的涉及也仅是零碎的、分散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系统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上,“民主政治”是千百年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既是人类的政治理想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孜孜不倦探求的政治实践活动。在当今时代,民主政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标尺,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民主化进程?民主政治建设中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特殊性?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党和政府采取哪些举措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等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发了笔者的关注和深思。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和评述学界研究现状及研究文献,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等。第二章对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涵义进行探讨,探析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总结西部民族地区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及经验,阐述构建和谐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章首先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特殊性;其次从现实出发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提出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第四章对政府能力进行理论研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对策措施。第五章阐述族际政治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共生性,探究西部民族地区族际政治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思路。第六章首先对公民政治参与理论进行概述,其次解析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第七章是结语,是对论文论述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集中的阐述。本文认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共生互动关系;发展人民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蒋佳妮[5](2010)在《民族乡法制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乡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是结合中国民族情况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举。民族乡制度的创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民族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民族乡制度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这其中也有过曲折和倒退。由于同属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民族乡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共性的一面。首先,民族平等是保障民族乡少数民族权益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民族平等始终是处理民族矛盾、制定民族政策和法律必须首先坚持的原则。其次,民族发展是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核心。因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一切人权存在的基础,民族乡制度首要和核心任务必然也是保障民族乡少数民族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权益。再次,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乡制度的目标。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维护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散居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共同繁荣的目标。最后,民族问题在我国必须采取特殊手段。这是我国多民族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要求。尽管民族乡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基本原则上存在着共性,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仅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当前形势下已经难以全面处理民族问题,完善民族乡制度以保障其少数民族成员的权益绝非仅仅是某几个区域、某几个民族成员或某几个民族的个别问题。我们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不可能进一步完善民族乡制度。当前民族乡制度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民族乡制度的意义还未能够得到应有的认识。本文作者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相关学科的理论观点为基础,借鉴和吸收我国民族乡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试图通过民族法学界对于民族乡概念的认识入手,具体分析民族乡的性质、法律内涵、作用、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究民族乡法制化治理的必要性的正当合法的理论依据,接着通过民族乡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回顾和民族乡法制化进程的现状分析,反思民族乡法制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并进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对未来的发展展望等。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推进民族乡法制化的不断完善而共同努力。但是碍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专业理论功底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因素,能否达到上述写作目的,文中观点是否妥当,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期使该论文日臻完善

张翠[6](2010)在《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 ——基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歌德在《浮士德》结尾的诗句中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也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这个国家对待女性的态度”。的确,通过一国女性的生存现状考察,便能清晰地看到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文明程度。女性是一个神秘的性别,她时而被尊崇、时而被践踏;她时而被塑造成美、爱情、伟大、丰饶的象征,时而又被塑造成诱惑、罪恶、堕落、无能的象征。翻开人类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的百态风姿与千种哀愁……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女性如同男性一样,是人类的另一半,而且同男性一样举足轻重。没有女性的存在和女性的伟大功绩,人类将不复存在,何谈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正视女性存在的真正价值和应享有的地位,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唯有男女两性共同的进步才是全民族、全人类的真正进步。对女性的关注,特别是对女性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女性的关注,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政治地位与政治参与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地位、生育状况与健康状况,理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有了同男性一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但是,各种传统观念和固有习俗仍然禁锢人们的头脑,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和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学术界予以关注和研究,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其真正的解放。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女性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也有一些研究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专家学者,但是从少数民族女性参政状况入手,进而研究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状况和权益保护问题的还不多见。女性人类学的尊重差异、强调多元的研究范式正是为本文在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参政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视角。基于这种多元的视角,笔者将具有特定历史积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利益观念的少数民族女性群体的参政状况与我国汉族女性的参政状况区别研究,透过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状况(因为“政治参与”状况和程度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其中一个“正向指标”),同时也是以研究少数民族女性参政状况和社会参与状况为切入点,进而探究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其权益保护问题。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女性参政状况的考察,为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最终走上真正解放的道路,尽力探寻现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法。本文运用了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外、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研究现状与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对相关基本概念(诸如:“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妇女参政”、“女性人类学”)进行了界定,以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妇女参政的女性人类学视界。女性人类学的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到多元的视角、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以及对女性地位及其生存状况的考察,均为本文在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参政与妇女解放的考察、女性主义对女性参政权的争取等女性参政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考察。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历程,包括近代中国女性参政意识的觉醒、现代中国女性争取参政权的进程和建国以来妇女参政的历史进步。第二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包括旧社会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的政治地位、近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运动的初起和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历史性飞跃。第四部分是对当代中国不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状况的考察,主要考察了少数民族女性参与全国及民族地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及民族地区各级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的情况,还对少数民族女干部、各行各业的女精英状况进行了统计。最后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是探寻了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现状的成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客观原因主要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性别观念、宗教妇女观、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培养选拔机制不够健全和家庭的拖累与牵制等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有女性自身的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和嫉妒心理等。第六部分是对完善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主要从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妇联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女干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发出少数民族参政女性的呼声为女性同胞谋福利、大力发展教育、借鉴国外提升女性参政水平的有益经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最后是笔者的思考,认为少数民族女性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去“追随自己的心”,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同胞,也是全国女性同胞的共同愿景。第七部分是附录部分,主要是笔者关于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访谈,主要包括对话内蒙古、宁夏、新疆自治区的妇联主席,以及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访谈。还有凸显妇女权益保障的当代国际公约、当代中国有关妇女权益保障和参政援助的法律、政策依据。作为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政治参与状况的研究,进而研究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权益保护问题,使本课题既具有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也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探究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方面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汪亚光[7](2010)在《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我们习惯上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新中国。之所以称之为新中国,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很多制度和观念上都对传统的中国做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观和民族关系的改变则是众多变化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而民族观和民族关系的变化都是由于新中国初期的民族法制建设带来的。作为中国民族法制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改变整个中国民族法制历史的一环,新中国初期的民族法制建设,其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其建构的法制体系、以及其走过的曲折的路程,都是民族法学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大致花了17年的时间,即自建国的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这一个17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族政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开创性时期。那么,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在这之前的中国民族法制的状况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民族法制的思想和理论来源是什么?在这个创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进行了怎样的选择?民族法制建设的成果是什么?然而又为什么会走上曲折的道路?凡此种种,学界虽然有过零星涉猎,但都是轻描淡写,缺乏系统探讨和深入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利用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通过宏观分析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动态考察与静态描述相结合、历史梳理与法学思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尽可能详尽地解答这些问题,以期对当下的民族法制建设进行源头上的思考,提供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认识。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是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新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开始,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二千年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华夷两分的民族观转而向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友爱的民族观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过程,源于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崛起革命运动,即新民主主义运动。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经过对西方传来的启蒙时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法治思想和民族理论,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的接触、学习和借鉴,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断随着革命和建设情况的转变对民族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凝练出新中国的民族法制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后就解决民族问题所得出的最适合中国民族实际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和运用源于对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的摒弃。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确立开始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型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个过程就是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过程,也是新中国民族法制框架形成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使得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状况得到最根本的改善,派出民族访问团进行了大量的访问,在民族聚居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在展开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和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对国家的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正。然而,当运用法律的理性对新中国的民族法制框架进行深入的分析时,我们发现,新中国的民族法制框架存在很严重的体系缺陷。从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领导人指示的对比上我们发现,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中,法律制度的建设仅仅停留于框架层面,而没有形成有机的法律体系。而相反,大量的民族问题都是通过行政规章和领导人指示来进行“一事一议”式的解决,法律制度和行政规章及领导人指示的比例严重失调。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有其快速高效的好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弊端则是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或者个人崇拜的产生。后来的历史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担心是完全必要的,而这种问题和缺陷就是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软肋,是当下中国民族法制建设需要吸取的教训。通过历史的梳理和法学理性的讨论,通过框架的分析,通过微观的数据分析与宏观的比较,我们对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这一问题得以呈现了出来。总之,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状况,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新生。正是由于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探索和努力,才得以使得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得以建立现在这样团结繁荣的民族关系。这都是源于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但是,我们也更要清醒得认识到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仔细的分析,才能够防止我们未来的民族法制建设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并促进我国民族法制建设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这一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对现行的民族制度得以正本清源的了解,也使我们对今后的民族法制建设得以更良好的展望。

阿曼姑丽·艾孜则[8](2009)在《《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办报理念、编辑思想、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它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报道疆内外、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的呼声,保证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正确地引导了舆论,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为新疆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它的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本论文根据新闻学、传播学、报纸编辑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个案研究、比较分析、抽样分析等方法,对《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为进一步办好该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欧世平[9](2006)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期。这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走向以社会养老为主的现代养老保障提供了经济条件。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这又为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政治和社会条件。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供给和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已十分必要和紧迫。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体系的变化主要有: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来自市场、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挑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经历一段曲折历程后,开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所恢复;农村五保户供养已经从2006年3月开始,实现了由农民集体内部互助共济制向国家财政供养为主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也体现了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户养老的财政支持。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体系的现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并存,并且国家养老的比重在逐步加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体系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国家和社区必须尽快负起更大责任,通过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体系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精神慰藉已成为农村养老保障需求的重要方面;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经济供养需求和照料服务需求也在日益上升。 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不足分析后,基于我国的“人口红利期”机遇稍纵即逝等原因,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那么如何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呢?笔者的观点是构建以需求为中心的复合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以需求为中心来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因为:从目前国内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现状来看,整个研究体系的立足点是以供给为中心,是一种“供给中心论”;忽视了对农村养老保障需求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需求决定供给。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现实需求,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因此,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可能更值得重视,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尝试着在本文中对既有研究的这一不足略有补益。

呼韧[10](2003)在《呼图壁组织人大代表楂查婚姻法执行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日,呼图壁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雀尔沟、石梯子两个牧区乡镇贯彻执行婚姻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深入乡镇、农牧民家中,采取问、听、查、议等形式,实地了解查看牧民生活情况后,召开了由人大代表及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代表们认为,全县牧区哈萨克群众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物质生活和精神

二、呼图壁组织人大代表楂查婚姻法执行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图壁组织人大代表楂查婚姻法执行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代表委员有关民政的建言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脱贫攻坚//
    刘劲松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
        发挥公益基金会作用引导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王国海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织牢社会保障网助力脱贫攻坚
    余留芬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
        当好群众“主心骨”奋力追梦新时代
    张桂平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环球集团董事长)
        民营企业应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社会救助//
    台盟中央
        加强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
    全国总工会
        精准发力做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关键词儿童关爱//
    柴会恩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
        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刘卫昌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曙光学校校长)
        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保护网络
    方燕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 (西安) 律师事务所主任)
        完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政策及法规
    朱永新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提高入学率维护残障儿童的基本权益
    俞敏洪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多部门统筹保障适龄残障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
    刘晓庄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
        在社区开展“短时看护”服务
//关键词残疾人福利//
    张海迪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做好托养服务造福重度残疾群体
    杜明燕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副市长)
        强化对残疾人的兜底保障
//关键词慈善事业//
    刘伟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
        推动人工智能和慈善民生的“跨界合作”
    张本才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建议对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给予立法解释
    赖秀福 (全国人大代表、银保监会信托监管部主任)
        落实公益信托税收优惠政策
    徐涛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雷锋车队队长)
        建立公益“供需”平台加强志愿者培训力度
    翟美卿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
        完善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
    毛宗福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养老事业
    耿遵珠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提供多元养老产品和服务
    张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
        养老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郭建仁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
        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解决城市养老用地难题
    刘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
        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养老顾问制度建设
    李宗胜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防范打击涉老诈骗案件维护老年人权益
    刘丽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丽行公益慈善会发起人)
        多管齐下解决社区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
    郭乃硕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主委)
        完善失独老人救助机制鼓励各地差异性补贴
    杨蓉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二中队副中队长兼金刚里社区民警)
        尽快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制度
    陈勇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副主席)
        大湾区应发展先进养老体系
    徐文光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委书记)
        “老有所养”既要生活照料也需情感慰藉
    程萍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
        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实现“积极养老”
    李楠楠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护理员)
        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孙洁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
        加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养老机构风险防范
    朱晓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破解老年人“求学难”
    连介德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副主席)
        农村养老服务滞后问题亟待解决
    陈百灵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
        落实老有所养共享美好生活
    安阿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养老不是产业是事业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
    张喆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
        健全失智失能老人服务体系
    王红玲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推广学养融合养老新模式
    虞梅 (全国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南门分院院长)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融合力度
    石文先 (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陈怡霓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与养老服务合作
//关键词婚姻登记//
    丁列明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修订法定最低婚龄为男20岁女18岁
//关键词殡葬服务//
    张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尽快将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关键词社会工作//
    袁红梅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东关街道东方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
        社工和社工项目应更接地气
    余雪琴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企业社工)
        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
    李霭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设立全国志愿服务管理中心
//关键词社区治理//
    杨伟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社区矫正中的参与作用
    潘晓燕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诚和诚律师事务所主任)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多元解纷
    方中华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总支书记)
        规范村级权力建立监督机制
    余梅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社区无小事点滴皆文章
    李生龙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力促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严可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主委、福建省福州市副市长)
        依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岳喜环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
        制定新政策吸引人才向村居流动
    王冰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完善村规民约遏制农村陋习
    李华栋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主委)
        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2)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四) 历史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査问卷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3)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四、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成就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特殊性
    二、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提升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政府能力理论概述
    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族际政治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西部民族地区族际政治关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公民政治参与相关理论概述
    二、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第七章 结语
    一、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共生互动关系
    二、发展人民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四、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五、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六、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推进力量
参考文献
后记

(5)民族乡法制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民族乡法制化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民族乡概述
        一、民族乡的概念
        (一) 民族乡的定义
        (二) 民族乡的法律内涵
        二、民族乡政府的职权
        (一) 与一般乡政府的比较
        (二) 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比较
        三、民族乡概况
        (一) 分布概况
        (二) 经济发展概况
        (三) 社会文化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族乡法制化的理论基础
        一、民族乡法制化的含义
        二、民族乡法制化的理论基础
        (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二) 法学理论
第二章 民族乡法制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民族民主联合政权的建立(1949-1954)
    第二节 "政策—法制":民族乡的建立和曲折发展
        一、民族乡的建立(1954年-1958年)
        二、民族乡的曲折发展(1958-年-1978年)
    第三节 民族乡的重建与再发展(1978年至今)
        一、民族乡的重建
        二、民族乡的再发展
第四章 民族乡法制化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民族乡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层面
        (一) 宪法对于民族乡的具体规定
        (二) 宪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法律层面
        (一) 法律层面的具体规定
        (二) 法律层面的问题
        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一)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二)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四、散见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有关民族乡的规定
    第二节 民族乡行政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乡行政执法的现状
        二、民族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民族乡政府行使职权欠缺充足的法律依据
        (二) 相关民族政策本身缺乏时效性、针对性与可行性
        (三) 民族乡政府执法能力不高
    第四节 民族乡法律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加快推进民族乡法制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节 推进民族乡立法进程
        一、制定立法规划
        二、完善立法
        (一) 宪法层面
        (二) 法律层面
        (三) 行政法规层面
        (四) 地方法规、规章层面
    第二节 加强民族乡行政执法力度
    第三节 完善民族乡法律监督体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 ——基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对"民族地区"的界定
        二、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界定
        三、对"妇女参政"的界定
        四、对"女性人类学"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理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第一章 妇女参政的女性人类学视界
    第一节 妇女参政的女性人类学视界
        一、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到多元的视角
        二、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
        三、对女性地位及其生存状况的考察
    第二节 妇女参政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参政与妇女解放的考察
        二、女性主义对女性参政权的争取
第二章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历程
        一、近代中国妇女参政意识的觉醒
        二、现代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进程
        三、建国以来妇女参政的历史进步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
        一、旧社会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的政治地位
        二、近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运动的初起
        三、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历史性飞跃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不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状况考察
    第一节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状况考察
        一、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全国及民族地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情况
        二、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全国及民族地区各级政治协商会议情况
        三、少数民族妇女参与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情况
        四、少数民族女干部配备情况
        五、少数民族女领导、女精英在社会各行业中的情况
    第二节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素质偏低、参政意识较为淡薄
        二、少数民族女干部比例偏低,"三多三少"现象仍然存在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参政程度较低
        四、妇联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女性干部过程中力不从心
第四章 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现状的成因探寻
    第一节 客观因素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二、宗教妇女观的影响
        三、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四、培养选拔机制不够健全
        五、家庭的拖累与牵制
    第二节 主观因素
        一、女性的自卑心理
        二、女性的依赖心理
        三、女性的嫉妒心理
第五章 完善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节 完善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具体建议
        一、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良好环境
        二、充分发挥妇联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女干部中的重要作用
        三、切实发出少数民族参政女性的呼声,为女性同胞谋福利
        四、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各方面的人才
        五、借鉴国外提升妇女参政水平的有益经验
    第二节 "认识自我","追随自己的心" #199——完善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思考
附录一关于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访谈
    第一节 对话民族自治区妇联主席
        一、对话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妇联主席
        二、对话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妇联主席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主席访谈节录
    第二节 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访谈
        一、对话"挂满荣誉勋章"的回族女纪检委书记
        二、对话"从教育战线上脱颖而出"的回族女人大常委副主任
        三、对话美丽温柔的满族女人大主任
        四、对话和蔼可亲的蒙古族女编办主任
        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访谈节录
附录二凸显妇女权益保障的当代国际公约
附录三中国有关妇女权益保障和参政援助的法律、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当下中国的民族法制研究简述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理论来源和社会背景
    第一节 近代西方的民族关系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近代西方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和思想
        三, 民族理论和民族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与旧中国的民族关系
        一, 中国的民族和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二,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状况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开端
        一, 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共同纲领》关于国家结构的选择和规定
        二, 《共同纲领》确立的民族法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建国初期主要领导人的民族思想
        二,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
        三, 新中国初期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现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确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体系结构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对新中国民族法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原因和思路
        一, 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曲折和偏差——分析的原因
        二, 法的制定、体系、实施和监督——分析的思路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的体系结构
        一,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的制度体系
        二, 新中国民族法制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 对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特点
        二,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立法的内容
    第一节 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 民族立法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 中央的民族立法
        一, 中央民族立法综述
        二, 中央的民族立法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
        一,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综述
        二, 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发展阶段
        一, 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创立阶段(1949.10——1957)
        二, 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缓慢发展阶段(1957——1966)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分析
        一,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成就
        二,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缺陷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启示与反思
        一, 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二,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三, 协调民族法制体系的逻辑关系
结语——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反思与前瞻
    一, 对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反思
    二, 对未来中国民族法制发展的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的发展概述
    1.1 解放前的新疆日报《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
    1.2 解放后的《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
2 《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的办报宗旨及其报道主题
    2.1 办报宗旨
    2.2 办报方针
    2.3 报道主题
3 《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3.1 版面及版面内容设置
    3.2 原创性新闻报道
    3.3 新闻报道内容
    3.4 国际、国内和本地新闻报道
    3.5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3.6 新闻体栽的使用情况
4 《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的版面分析
    4.1 版面安排
    4.2 专版专栏
    4.3 版面风格
5 《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的办报队伍
6 《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管理情况分析
    6.1 组织管理
    6.2 经营状况
7 办好《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的几点建议
    7.1 进一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7.2 加强队伍建设
    7.3 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升竞争力
    7.4 加快网络建设,推出网络版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含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现状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体系的现状
    一、家庭养老
    二、国家养老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章 现行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分析
    三、国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中国“人口红利期”仅剩十年,建立新社保体系的机遇稍纵即逝
    二、抗击“入世”后农业风险,需要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五、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 构建以需求为中心的复合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一、以需求为中心的复合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内涵
    二、以需求为中心的复合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三、构建以需求为中心的复合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
    四、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呼图壁组织人大代表楂查婚姻法执行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代表委员有关民政的建言建议[J]. 本刊编辑部,孙玉琴,范佳富. 中国民政, 2019(06)
  • [2]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3]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4]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D]. 王国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5]民族乡法制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 蒋佳妮.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6]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 ——基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D]. 张翠.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7]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D]. 汪亚光.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8]《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发展现状研究[D]. 阿曼姑丽·艾孜则. 新疆大学, 2009(01)
  • [9]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 欧世平. 安徽大学, 2006(12)
  • [10]呼图壁组织人大代表楂查婚姻法执行情况[J]. 呼韧. 新疆人大, 2003(01)

标签:;  ;  ;  ;  ;  

呼图比组织人大代表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