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因应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朱新荣[1](2017)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趋势。中韩建交25年来,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由“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经济合作更是令世人瞩目,双方贸易额增长40倍,往返中韩两国的航班和轮船每天超过100班次,两国公费派遣留学生年约6万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完成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日之间用了30年,中韩之间只用了13年。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典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中韩两国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有力促进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一体化。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韩自贸协定创新性地引入了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5年12月9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交换外交照会,中韩双方共同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中韩自贸协定(FTA)终于落地生根。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会极大刺激双边贸易,专家预计五年内双方的贸易规模就会突破4000亿美元。目前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自贸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领域最多的自贸协定。今天的中韩关系已经不是20年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扩大对外开放而吸引“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的资本和技术输出那种简单的互利互惠关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两国经济互补空间不断缩小,经济竞争态势越发明显,因此,两国围绕历史、领土争端、捕鱼权、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以及跨境犯罪问题,加上美、俄、日、朝等国的牵制,近年来龃龉不断,从而给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趋于复杂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投资不仅在山东威海十分顺利,在江苏苏州也取得了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断推进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符合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为此,应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是韩国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也是韩国朝野达成的共识。从李明博政府到朴槿惠政府,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与中美两国同时交好,使韩国左右逢源,符合韩国的最大利益,也是中韩经济合作的最大动因。然而,2016年1月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在此前后还试射了一系列导弹,且放言,导弹试射的目标包括韩国领海和主要机场,韩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朝鲜的不断挑衅终于耗尽了韩国的耐心,2016年6月,韩国宣布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威胁到中国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萨德”反导系统,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中韩关系急转直下。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破坏了中韩经济合作的基础,中韩经济合作面临严峻考验。
占坡强[2](2016)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区之一,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由于该区历史原因、地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更新规划建设理念,建设成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是摆在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绿色技术又被称作环境友好技术或生态技术,本质上也是要求对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相吻合,所以,绿色技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而如何结合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特点等,对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的目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研究成果基础;其次,对新型城镇化、绿色技术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特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绿色技术是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选择,并对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介绍,为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然后,对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道路交通规划、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绿色建筑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具体化的研究;最后,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规划和绿色建筑技术做进一步实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贡献一份力量。
蒋国洲,余升国,张雪佳[3](2013)在《欧债危机视角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探讨了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构建了中欧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对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盟人均GDP的增加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人均GDP提高对进口影响显着,对出口影响并不显着;是否加入WTO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均产生负向冲击,对进口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着。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欧债危机下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吴熊[4](2012)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越发激烈的国际绿色竞争,以“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原则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否选择合适的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关系着企业能否顺利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能否赢得绿色竞争优势。因此,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绿色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及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本文在论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特点及现有模式和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现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应该以高科技开发和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群优势,辅以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同时开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原始创新。文章最后通过中关村科技园一个典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该创新模式所取得的成效来实证分析这种基于官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陈萍[5](2012)在《绿色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注意到,在国际贸易进程中,各个国家在发展各自经济的同时,也在关注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或者忙于制定一些可以扶持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相关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面对发达国家建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包括四川省在内的中国农产品遭遇了什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如何为四川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这都需要一系列的应对思路,因此,如何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绿色贸易壁垒,消除其不利的影响,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就成为当前四川省对外贸易领域和农业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借用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做指导,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在与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尝试着探索出能将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降到最低,并且促进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良性发展的策略。本文首先界定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而就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及成因进行分析;其次对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相关限制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以及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相关限制的不利与有利的双重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再次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对策,即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四川省农产品免遭绿色贸易壁垒,且畅通贸易渠道的有利措施。
宋扬阳[6](2010)在《中国发展绿色出口贸易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的问题。人类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中国在生态环境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全球经济与贸易的绿化趋势,这迫使中国必须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出口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经济理论以及绿色贸易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对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经济环境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中国将面临的绿色挑战,以及现阶段采取的影响绿色贸易相关措施的情况,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贸易发展将面临的困难。本文以食品行业为例,选取了占现代食品制造业主要地位的乳业为案例研究,分析了伊利集团及三鹿集团发展理念对出口贸易的有利及不利影响,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乳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并对中国发展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本文提出应以发展绿色出口贸易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为基础,遵循绿色贸易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以重视有机食品生产、扶植绿色出口企业、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施绿色营销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为主要内容,针对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出口贸易发展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推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推动绿色企业节能减排以及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建立健全相关的投融资、科技、法律、行政手段为支撑,提出构建绿色出口贸易体系的整体发展思路,最终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虞安平[7](2008)在《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今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研究进行比较综述,为读者展现贸易与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理论相互冲突之处。
丁吉磊[8](2008)在《基于绿色壁垒的新疆企业国际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作用逐渐减弱,西方发达国家如欧盟、美、日等国环保法规日益完善,标准日渐严格,绿色壁垒应运而生。面对广大的发达市场,新疆对外贸易在立足中亚的基础上应加大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因此新疆企业应该构建适合自己的营销体系,寻求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发展。实施绿色营销是21世纪国际营销的大趋势,新疆企业要面对全世界注重环保的绿色顾客,在“绿色壁垒”以其技术高、灵活多变并对新疆企业参与世界竞争造成了压力的今天,实施绿色营销是企业必然的选择和制胜的法宝。在对绿色壁垒、绿色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现状阐述的基础上,文章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新疆的绿色壁垒和绿色营销状况,建议政府采用“环境外交”、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建立绿色壁垒信息数据库和预警机制等措施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推动企业绿色营销;与此同时,企业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综合采用绿色产品策略、绿色定价策略、绿色渠道策略、绿色促销策略和绿色认证策略构建绿色营销的策略体系应对绿色壁垒,开展国际营销活动。
袁泉[9](2007)在《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多样化,绿色国际竞争力正成为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赋予了竞争力新的内涵。我国企业的绿色国际竞争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对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还构建了以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在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绿色会计等概念在内的系统概念,由多种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并对这一概念建立了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归纳了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其次,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对影响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因素、所需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我国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绿色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和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再次,对构成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三个分战略分别进行了研究。绿色生产管理在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首要研究的对象,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管理等内容。在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这一环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在这一章中进行了深入探讨。文中分别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实施的基本手段、内部化效应的模型进行了分析。绿色营销也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之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影响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前提。本文对绿色企业文化结构层次进行了分析。将绿色企业文化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将每一个的层次识别系统与传统企业文化进行了区分。最后,在分析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几大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促使中国企业在绿色国际竞争中夺得最终胜利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措施中,包括加强环境标准认证和管理,试办“绿色银行”,建立有利于环境的投资和信贷政策,实行专项补贴政策,全面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开展绿色营销等改革建议,希望可以对有关部门和企业起一些参考作用。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认识,通过建立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
李友忠[10](2007)在《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更多地面临来自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本文简要分析了绿色壁垒的成因、特征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或商会三个层面重点论述了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旨在为相关管理机构的研究、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为我国出口企业提高应对绿色壁垒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二、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因应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因应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述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相互依存论 |
一、相互依存论的定义 |
二、相互依存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三、相互依存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地缘经济学 |
一、地缘经济学理论概述 |
二、地缘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
三、地缘经济学理论和缺陷与发展趋向 |
第二章 中韩经济合作及其成就与问题 |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意义 |
一、中韩经济合作是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 |
二、中韩经济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源 |
三、中韩经济合作是分化美日韩同盟关系的重要选项 |
四、中韩经济合作是倒逼台湾与大陆相向而行的有效手段 |
五、中韩经济合作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推动半岛和平统一的基础 |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历程 |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萌芽阶段(1979--1984) |
二、中韩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1985--1991) |
三、中韩经济合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1992--1997) |
四、中韩经济合作的调整阶段(1998--2001) |
五、中韩经济合作的成熟阶段(2002--) |
第三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成就和问题 |
一、双边贸易方面 |
二、相互投资方面 |
三、金融合作方面 |
四、旅游观光方面 |
五、产业合作方面 |
第四节 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 |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
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的谈判与缔结 |
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章 中韩经济合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治外交良性互动 |
一、互相了解和探索 |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三、构建并打造“新的中韩关系” |
四、“萨德”入韩的考验 |
第二节 经贸投资迅猛发展 |
一、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二、两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逆差增大 |
三、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
四、中韩签署自贸协定 |
第三节 人文交流屡破新高 |
一、两国建交重启文化交流大门 |
二、“韩流”强劲,“汉风”渐起 |
三、人文交流进入常态化和制度化 |
第四节 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
一、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推动军事合作 |
二、联合军演深化军事合作 |
三、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 |
第四章 深化中韩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领土争议 |
一、苏岩礁归属 |
二、黄海划界 |
三、东海划界 |
四、防空识别区划设 |
第二节 渔业纠纷 |
一、中韩渔业纠纷由来 |
二、中韩渔业纠纷频发的原因 |
第三节 企业非法撤资 |
一、韩国企业非法撤资情况 |
二、韩国企业非法撤资的原因 |
第四节 民族宗教历史认识差异 |
一、韩国狭隘民族主义作祟 |
二、韩国民间宗教团体在中国从事非法活动的问题 |
三、韩国历史认识混乱 |
第五节 国际因素 |
一、美国因素 |
二、俄罗斯因素 |
三、日本因素 |
四、朝鲜因素 |
五、“萨德”问题 |
第五章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实践 |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
一、贸易合作 |
二、投资合作 |
三、经济活动平台合作 |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取得成功的原因 |
一、良好的投资环境 |
二、齐全的产业配套 |
三、睦邻友好的两国关系 |
四、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推动 |
第三节 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苏州经验 |
二、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推进中韩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
一、加强政治互信,夯实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政治基础 |
二、减少贸易摩擦,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
三、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互相认同 |
第二节 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
一、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强三国政治信任 |
二、充分认识中日韩自贸区的重要意义 |
三、完善磋商机制,缩小分歧形成共识 |
第三节 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
一、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
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制度性保障 |
三、深耕人文社会交流,形成东亚认同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大韩民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
附录二 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 |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
附录四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 |
后记 |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新型城镇化研究现状 |
1.3.2 绿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城镇化建设中绿色技术运用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新型城镇化概述 |
2.1.1 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
2.1.2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
2.1.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
2.2 绿色技术概述 |
2.2.1 绿色技术概念的界定 |
2.2.2 绿色技术的特征 |
2.3 相关基本理论 |
2.3.1 生态城市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况 |
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特征 |
3.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位置 |
3.1.2 气候条件 |
3.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再生能源状况 |
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3.2.1 区域经济生产状况 |
3.2.2 区域人口发展与就业状况 |
3.2.3 区域产业布局状况 |
3.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3.4 绿色技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 |
3.5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72] |
3.5.1 国外城镇化规划建设发展实践 |
3.5.2 国内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发展实践 |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相关绿色技术的研究 |
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绿色技术 |
4.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交通绿色建设 |
4.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园林绿化建设 |
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的规划 |
4.2.1 建设用地的构成 |
4.2.2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
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建筑技术 |
4.3.1 建筑的体形和朝向 |
4.3.2 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
4.3.3 绿化节能技术 |
4.3.4 节水技术 |
4.3.5 太阳能利用 |
第五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实证分析 |
5.1 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分析 |
5.1.1 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发展由来 |
5.1.2 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发展定位和规划 |
5.1.3 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分析 |
5.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建筑技术节能模拟分析 |
5.2.1 模拟基本内容的介绍 |
5.2.2 模拟结果分析 |
5.2.3 模拟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欧债危机视角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贸易引力模型运用的研究 |
(二) 关于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
二、欧债危机视角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 |
(一) 政治因素 |
(二) 经济因素 |
三、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一) 贸易引力模型 |
1. 变量选取。 |
2. 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二) 计量分析 |
1. 基于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 |
2. 基于进口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
(4)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框架 |
1.2.2 论文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 |
2.1.2 绿色技术创新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理论模式 |
2.2.1 按照创新来源划分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
2.2.2 按照创新诱因划分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
2.2.3 按照创新组织划分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
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现有模式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
3.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现有模式分析 |
3.2.1 选用数据说明 |
3.2.2 创新模式现状分析 |
3.2.3 创新模式间的关联性分析 |
3.2.4 现有创新模式总结 |
4 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 |
4.1 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综述 |
4.2 美国的自主创新模式 |
4.2.1 硅谷的集群创新模式 |
4.2.2 美国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扶持 |
4.2.3 集群创新模式案例分析 |
4.3 日本的模仿创新模式 |
4.3.1 战后初期开始的模仿创新模式 |
4.3.2 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引进再创新模式 |
4.3.3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集成创新模式 |
4.3.4 从80年代开始的原始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
4.4 国外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5 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 |
5.1 构建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的依据 |
5.2 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的整体框架 |
5.2.1 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
5.2.2 高新技术生态集群的模式 |
5.2.3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
5.2.4 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模式 |
5.2.5 政府扶持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
5.3 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的整合 |
6 恒业公司绿色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 |
6.1 恒业公司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 |
6.1.1 公司简介 |
6.1.2 绿色技术创新现状 |
6.2 恒业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6.2.1 官产学研合作创新 |
6.2.2 集群区域内的合作创新 |
6.2.3 企业内部的绿色技术创新 |
6.2.4 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 |
6.2.5 政府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
6.3 案例总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绿色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点 |
2. 绿色壁垒理论概述 |
2.1 绿色壁垒概念的界定与判断 |
2.2 绿色壁垒的特征 |
2.3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
2.4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2.5 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2.6 国际贸易受绿色壁垒影响的经济分析 |
3. 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绿色壁垒 |
3.1 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演变 |
3.2 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特点 |
3.3 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4. 绿色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4.1 四川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
4.2 四川省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
4.2.1 内部因素 |
4.2.2 外部因素 |
4.3 绿色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贸易的不利影响 |
4.3.1 农产品出口数量降低 |
4.3.2 提高国际市场准入标准 |
4.3.3 扩散效应使遭受巨大损失 |
4.3.4 削弱国际成本优势 |
4.4 绿色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影响 |
4.4.1 绿色产品市场兴起 |
4.4.2 农产品结构优化 |
5. 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建议 |
5.1 四川农产品贸易的宏观对策 |
5.1.1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
5.1.2 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结构 |
5.1.3 积极应对贸易救济案件 |
5.2 四川农产品贸易的微观对策 |
5.2.1 增强环保意识 |
5.2.2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
5.2.3 加强产品的国际认证 |
5.2.4 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
5.2.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5.2.6 铸造绿色品牌 |
6.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发展绿色出口贸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绿色出口贸易理论综述 |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2.1.1 古典理论 |
2.1.2 现代理论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3 绿色经济理论 |
2.3.1 理论阐述 |
2.3.2 概念分析 |
2.4 绿色贸易相关理论 |
2.4.1 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
2.4.2 绿色贸易理论 |
2.5 绿色出口贸易理论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
3.1 出口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
3.1.1 出口对环境的影响 |
3.1.2 环保对出口的影响 |
3.2 出口面临的绿色挑战 |
3.2.1 全球化的挑战 |
3.2.2 WTO的挑战 |
3.2.3 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
3.3 绿色出口的影响措施 |
3.3.1 经济增长方式 |
3.3.2 出口结构调整 |
3.3.3 企业节能减排 |
3.3.4 交通运输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绿色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4.1 案例研究——以乳制品为例 |
4.1.1 出口概述 |
4.1.2 案例研究 |
4.2 发达国家绿色乳业出口的经验介绍 |
4.2.1 新西兰 |
4.2.2 美国 |
4.3 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情况的整体分析 |
4.3.1 发展概述 |
4.3.2 出口环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体构想及政策建议 |
5.1 指导思想和原则 |
5.1.1 内涵及特征 |
5.1.2 指导思想 |
5.1.3 指导原则 |
5.2 目标与主要内容 |
5.2.1 总体目标 |
5.2.2 主要内容 |
5.3 政策建议 |
5.3.1 发展绿色出口贸易 |
5.3.2 推进绿色食品出口 |
5.3.3 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
5.3.4 发展绿色交通 |
5.3.5 建立健全相关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绿色壁垒的新疆企业国际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一、有关绿色壁垒的研究现状 |
二、绿色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大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框架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主要研究框架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疆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疆开展绿色营销的现状 |
一、绿色产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
二、绿色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
三、绿色产品营销监管工作不断完善 |
四、绿色营销网络不断健全 |
五、新疆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提上日程 |
第二节 新疆企业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环保产业发展滞后 |
二、环境资源监督体制不力外部不经济现象大量存在 |
三、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绿色营销观念淡薄 |
四、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物质基础薄弱 |
五、企业组织规模化程度低营销组合不配套 |
六、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 |
第三节 新疆绿色营销发展趋势 |
一、向规模化、多品种方向发展 |
二、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
三、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
四、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
第三章 绿色壁垒对新疆企业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绿色壁垒对新疆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新疆企业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出口国别范围分析 |
二、绿色壁垒对新疆企业各类商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分析 |
三、绿色壁垒对新疆企业总体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分析 |
第二节 绿色壁垒对新疆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 |
一、绿色壁垒的积极影响 |
二、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绿色营销战略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一节 绿色营销中政府主导的必然性 |
一、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政府的环保职责 |
二、由企业绿色营销的外部性、“逆向选择”等问题决定 |
第二节 政府在发展绿色营销中的措施建议 |
一、运用大市场营销理念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
二、培育绿色市场建立健全各级绿色组织 |
三、积极为绿色营销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
四、建立绿色壁垒信息数据库和预警机制 |
第五章 国际营销中新疆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的运用 |
第一节 绿色产品策略 |
一、绿色产品的设计 |
二、塑造整体绿色产品 |
第二节 绿色定价策略 |
一、绿色定价的依据 |
二、绿色产品定价的策略 |
第三节 绿色渠道策略 |
一、绿色渠道的选择原则 |
二、绿色渠道的选择 |
第四节 绿色促销策略 |
一、实施绿色产品广告宣传 |
二、运用大市场营销理念开展“绿色公关” |
第五节 加强绿色认证策略 |
一、积极申请绿色认证跨越绿色壁垒 |
二、实施绿色会计制度构建新的比较优势 |
第六节 新疆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的实践 |
一、加大技术研发进行绿色产品创新 |
二、广开营销渠道由国内进入国际 |
三、主动参与标准制定狠抓认证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1.2.2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1.2.3 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三种理论假设和两大派别 |
1.2.4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1.3 论文的结构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及企业环境观念的转变 |
2.1 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 |
2.2 企业环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章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分析 |
3.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
3.2 提升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
3.3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理论分析 |
3.3.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3.3.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
3.3.3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般规律 |
3.4 绿色竞争力与传统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
3.4.1 绿色竞争力与传统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
3.4.2 绿色竞争力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系模型 |
第四章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4.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4.1.1 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经历的几个阶段 |
4.1.2 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2.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步骤 |
4.2.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分析框架 |
第五章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 |
5.1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内容与特征 |
5.1.1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内容 |
5.1.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战略的特征 |
5.2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所需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 |
5.2.1 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所需的组织文化 |
5.2.2 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所需的组织结构 |
5.3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分析 |
5.3.1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反应函数 |
5.3.2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
5.3.3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5.4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5.4.1 制定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目标 |
5.4.2 制定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规划 |
5.4.3 选择本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战略类型 |
5.4.4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类型的转变及影响因素 |
5.4.5 实施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
5.4.6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结构图 |
第六章 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 |
6.1 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的内容 |
6.1.1 绿色设计 |
6.1.2 清洁生产 |
6.1.3 绿色管理 |
6.2 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的核心——环境成本内部化 |
6.2.1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内涵及实施的基本手段 |
6.2.2 环境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
6.2.3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第七章 绿色营销分战略 |
7.1 影响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的内外部因素 |
7.2 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
7.2.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征 |
7.2.2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7.3 WTO的绿色规定 |
7.3.1 WTO绿色规定的内容 |
7.3.2 评价 |
7.4 企业利用绿色营销的具体措施 |
第八章 绿色企业文化分战略 |
8.1 绿色企业文化体系的作用和内容 |
8.1.1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作用 |
8.1.2 绿色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 |
8.2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 |
8.2.1 绿色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建设 |
8.2.2 绿色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建设 |
8.2.3 绿色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 |
第九章 我国企业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
9.1 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
9.1.1 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
9.1.2 制约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9.2 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
9.2.1 宏观对策和措施 |
9.2.2 微观对策和措施 |
第十章 实证分析:神华集团的绿色国际竞争力 |
10.1 神华集团概况 |
10.2 神华集团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
10.3 神华集团绿色国际竞争力效果评价 |
10.4 主要成就和荣誉 |
第十一章 总结 |
11.1 总结 |
11.2 论文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因应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D]. 朱新荣. 苏州大学, 2017(04)
-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D]. 占坡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2)
- [3]欧债危机视角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J]. 蒋国洲,余升国,张雪佳.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03)
- [4]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探讨[D]. 吴熊.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5]绿色壁垒对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D]. 陈萍.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6]中国发展绿色出口贸易的研究[D]. 宋扬阳. 北京工业大学, 2010(10)
- [7]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 虞安平. 特区经济, 2008(08)
- [8]基于绿色壁垒的新疆企业国际营销研究[D]. 丁吉磊. 新疆财经大学, 2008(06)
- [9]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D]. 袁泉.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2)
- [10]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策略研究[J]. 李友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