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效的分销网络

北京有效的分销网络

一、北京地区有效发行网(论文文献综述)

何明星[1](2021)在《《毛泽东选集》伦敦英文版的世界传播》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毛泽东选集》伦敦英文版世界传播的历史梳理,总结了中英出版成功合作的国际背景特点、中英双方的互补因素,指出这一长期在党史领域研究的案例,是新中国最早进行国际出版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出版走出去具有颇多的启示与借鉴。

吴赟[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图书发行事业:关键节点、规律分析与前瞻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图书发行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党和国家的每个重要发展阶段、转折时期和战略步骤中,党领导的图书发行事业都未曾缺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社、新华书店等出版发行机构和党领导的进步书业机构,是推广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党的理念主张、唤起民众的传播利器,出版物发行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早期领导人曾将进步书店称为"共产党的细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探索前行的计划经济阶段,还是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图书发行业均是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忠实见证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了强大力量。文章拟探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图书发行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内在规律,将发行事业与党的事业间的关系纳入历史视野中进行考察,分析新时代、新态势、新环境下的图书发行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完善文化引领机制、内在动力机制,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张坷[3](2020)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交通工作的创建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中共党、政、军各机关均建立了独立的交通组织,担负着各自系统内的交通联络任务。与此同时,具备普遍性和群众性特点的报刊发行网也在太行根据地广泛建立起来。随着根据地政治、军事形势的逐步稳定,中共的政权建设也不断加强,推动这些分散的交通组织集中起来,并与发行网相互融合,实现了交通工作的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民邮业务得以拓展,有资寄递开始实行。民邮业务的开办不仅为根据地广大军民的通信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对交通工作的建设以及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宋燚锦[4](2020)在《太行区邮政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表明太行区的邮政工作是太行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太行区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担负了支援战争、密切前后方联络、传递公文信件的任务,又在社会通信、宣传,群众动员、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太行区的邮政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太行区的邮政是如何从战时邮政逐步发展为人民邮政的,而且可为我们当今邮电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文章首先考察了太行区邮政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简要叙述了太行区成立前党政军民通讯组织和中共宣传工作的建设情况,并对太行区邮政建设的必要性加以分析。第二章以邮政的发展为主线,探讨了太行区邮政机构的变迁阶段和发展特点,通过不断健全邮政机构来为邮政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第三章梳理了太行区邮路和业务的建设情况。太行区内外四通八达的邮运网络、邮政业务和报纸发行业务在相应邮路制度和业务制度的规范下,相互配合完成战时通讯宣传工作,并逐步扩大以群众为主体的服务范围,向人民邮政的方向迈进。第四章从太行区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邮政人员的待遇管理来探究太行区邮政队伍的建设,指出邮政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与保护。最后在前四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总结太行区邮政系统的特点和贡献。中共就是通过邮政组织在太行区形成了与农村、与群众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促进了太行区人民与中共之间的联系。在此部分,也揭示了太行区邮政的不足。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试图将太行区邮政建设的真实历史进程完整的展现出来,并藉此阐释太行区邮政为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罗屈兰[5](2020)在《中央苏区报刊媒介批评话语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面对“内忧”,共产党积极组织和带领红军开展反“围剿”战争;面对“外患”,共产党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反帝”运动,大力呼吁“反帝”,并开展武装斗争,尤其是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地区建立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此后,在中央苏区,许多“红色报刊”“应运而生”。面对国民党报纸和日本报纸的污蔑与造谣,中央苏区报刊的撰稿人、编者等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应地澄清,并对它们展开了批评,让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得以了解事情的真相,从而提高了人们开展斗争的积极性,促进了战争的胜利,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此外,中央苏区报刊的媒介批评主体秉承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不仅对国民党的报纸以及国外的报纸展开了媒介批评话语实践活动,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进行了批评;这两种批评可简要概括为“批评其它报纸”与“自我批评”。他们所撰写的媒介批评文本都刊登在了中央苏区报刊上,其内容主要为:赞扬“我们的报纸”(中央苏区报刊以及其它党报党刊)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指出“我们的报纸”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改善不足的一些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批评国民党报纸和国外报纸造谣、新闻报道失实等媒介行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报刊的媒介批评话语实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媒介批评者与媒介批评对象属于同一阶级阵营,这使得媒介批评话语实践带有很浓厚的“自我批评”色彩。此外,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媒介批评话语实践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且充满着强烈的斗争性。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中央苏区报刊的媒介批评文本内容、体裁与样式及其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进而总结出了其时代特征、历史价值与局限性。本文主要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关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中外媒介批评实践概况等内容;第二章介绍相关概念,如中央苏区、媒介批评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依据;第三章介绍中央苏区时期的媒介批评生态;第四章分析部分中央苏区报刊上的媒介批评文本,主要是详细分析其议题、内容,总结其体裁与样式、批评话语的感情色彩;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媒介批评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其时代特征,并从宏观上分析其存在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通过梳理与分析中央苏区报刊的媒介批评文本内容、体裁与样式、表现出的感情色彩,笔者进而总结出当时媒介批评的时代特征、历史价值与局限性。通过研究与分析中央苏区报刊的媒介批评文本,可以发现,媒介批评主体秉承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列宁新闻观为指导,开展媒介批评话语实践活动,他们的这种实践不仅促进了苏维埃新闻事业的发展、报刊的进步,还有利于革命与战争取得胜利。

张京京[6](2020)在《《青年实话》的新闻实践研究 ——以扩红运动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实话》是共青团中央苏区的机关报,1931年创刊于江西龙岗,该报以领导苏区团的工作和群众工作为宗旨,将列宁“报刊是不仅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党报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团结、动员和组织青年群体,将青年凝聚在团中央的周围。《青年实话》力求“文字作风青年大众化”,用符合青年群体的文字风格和青年化的工作方式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不仅在介绍国内外革命局势、宣传与动员革命、探讨工作原则与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对青年群众的组织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苏区时期的群众动员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国共产党将党、政府和军队的工作与社会动员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组织动员模式,将分散在各地的群众集中起来,促进了革命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壮大。研究这一时期群众动员和组织的历史经验,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动员工作、号召人民群众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充足的军队是扩大和巩固苏区,并将它建设成为抗日根据地的必要力量。在蒋介石反复、大规模对苏区进行围剿的严峻形势下,汇聚相当数量的兵力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党中央进行了两次扩大正规军、一次发展赤少队等地方部队的运动。为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青年实话》报对群众进行了长期的动员、组织和具体指导,并及时表彰先进、批评落后,对“扩红”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择《青年实话》对“扩红”运动的宣传与组织进行个案研究,探讨《青年实话》是如何落实列宁的党报新闻思想的,并对该报的新闻实践活动做历史评析与理论思考。研究发现《青年实话》对“扩红”运动的动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报道党和团中央关于“扩红”运动的会议决议、战争形势和红军抗战消息以及扩大红军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等等,以此发挥宣传和鼓动作用;第二是以扩大红军为核心的组织功能,如发起扩充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工人队和少共国际师等运动来扩大红军数量,以及发起青年礼拜六、节省运动等拥护红军、巩固“扩红”运动成绩等实际性的组织活动。本文结尾部分对《青年实话》在根据地语境下组织青年群众的新闻实践进行历史评析,指出深入的政治动员、青年化的工作方式和重视与读者间联系对党报发挥宣传、鼓动和组织功能的重要意义,以及“左”倾宣传对扩红运动以及苏区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魏玉山[7](2020)在《新中国农民阅读史(1949—1966)》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早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1949年6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又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采取

邱蕊[8](2019)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研究 ——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时就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三年内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社会实现稳定、人民政权得到巩固。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改变了原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过渡构想。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首次作了比较完整地表述,但是对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没有做具体说明。1953年9月24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式宣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中宣部拟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最终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为了使广大社会民众广泛深入地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全体人民群众中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高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基本实现了国家对社会民众的意识塑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中一次成功的实践。刘少奇在七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强调:“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获得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使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内树立了压倒一切的优势,使资本主义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批判。”(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中一次较为成功的范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党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中心进行考察,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正文内容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相关问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中国社会民众的心态。一是介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二是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三是梳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过程及其提出的理论依据。最后,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工人、农民、资本家这三部分主要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心态。第二章主要是研究对工人、农民、资本家这三部分主要社会阶层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过程。第一部分是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农村的宣传教育。首先是介绍过渡时期北京市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概况,然后分析对农村党员干部、团员和农民群众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哪些内容的宣传教育,最后总结宣传教育取得的效果。第二部分是研究在工矿企业中如何对工人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包括对工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最后取得的效果。第三部分研究的是对资本家的宣传教育,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间进程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对资本家展开宣传教育工作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媒介和方式方法。包括报纸、书籍的出版发行及对“一化三改”的宣传,广播电台在过渡时期的建立和完善及在总路线宣传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各种文艺形式、典型示范以及回忆对比算账的方式方法在整个宣传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是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有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工、青、妇群众组织的积极配合。本章主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研究的是过渡时期党的宣传机构及宣传网的建立和完善。第二个问题研究的是过渡时期党组织和工、青、妇群众组织的巩固和完善以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三个问题研究的是党员干部如何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五章总结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第一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总结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现实启示。

陈龙[9](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说明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雨点[10](2019)在《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出版活动研究》文中指出通俗读物编刊社,是一个创办于抗战时期的出版机构,它专门面向普通民众,尤其是社会底层中文化程度较低甚至不识字的民众,前后出版了600多种、5000多万册的书刊,影响甚着。在通俗读物编刊社成立以前,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这样群策群力专心一致地潜心去为下层民众创作的机构。本文围绕通俗读物编刊社展开研究,试图理解非常时期以顾颉刚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对国家、民众与民众读物的态度,理解编刊社在抗战时期如何发挥抗战动员功能,实现其出版文化价值,并借此获得对当时社会状况与出版环境的认知。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活动既反映了抗战救国下的时代共性,同时又呈现出其自身的差异性。民间传统与五四传统的交汇,凝聚力量抗战救国的时代潮流,构成了通俗读物编刊社成立的外在环境,与此同时,希冀通过出版印刷通俗读物,唤起民众成为抗战的一支强大力量,则是创办编刊社的重要内在动因,其中反映了通俗读物编刊社独特的民众观与出版观。在“唤醒民族意识,鼓励抵抗精神,激发向上意志,灌输现代常识”的出版宗旨之下,以顾颉刚为首的三位社长带领社内编辑成员,切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通俗读物的生产与传播活动。纵观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历程,这群知识分子具备强烈的民众意识,在编印、推广的路径与方式的选择上,十分重视择取合适的宣传内容与形式,以及知识思想扩散、下渗的方式与渠道。无论是满足与引导民众精神需求、旧瓶装新酒式地改良读物、贴近民众的阅听习惯与心理,还是排印符合民众习见之样式、出版物价格上贴近旧式读物,又或是利用传统固有的分销渠道、多方联络传播推广之中介者、采用多种方式的传播手段,无不以走近民众、唤醒民众为目标。在鼓词唱本、通俗故事丛书、期刊、图画及副刊等典型出版物的具体编创实践中,均体现出编刊社知识分子鲜明的出版意识。总体而言,通俗读物编刊社的个案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时代的痕迹,反映民众与国家、知识分子与国家、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历史关联。在实际编刊工作中,通俗读物编刊社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新的出版尝试,他们兼顾编写、印刷、发行各方面的工作,切实将民众读物送到目标读者的手中。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进步的新型的民众读物,来取代旧式民众读物在群众的影响,既在内容上靠近新式读物,又在民众接受层面上取旧式民间读物之长,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对比较成功。与此同时,通俗读物编刊社成员的态度与贡献,体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与坚定的出版信念,该社的公益性的书刊出版活动,在出版史上应当具备一种出版类型上的价值。另一方面,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面貌,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合力影响的结果。它在面向民众创作读物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其中的原因既有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也有客观原因的无奈,这些因素使得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目标未能全然实现。在某种程度上,经济问题对于出版机构长远发展的影响、出版工作与政治的密不可分,以及抗战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从事民众改造的文化实践存在的局限性,不仅揭示了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民众读物的改良与创作过程中的困境与不足,亦反映出特殊社会形势下民众读物出版主体的历史角色与工作特点,成为我们了解当时出版生态环境的窗口。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抗战期间经历重重困难,却仍然做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它专门为广大下层民众创作出版了大量通俗的新文学作品,引导民众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与思想,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抗战精神在下层社会中的传播以及文学创作方法的融合发展,均作出极大的贡献。尽管通俗读物编刊社后来消失在历史之中,但其社会价值却是显着的,于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二、北京地区有效发行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地区有效发行网(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选集》伦敦英文版的世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选集》伦敦英文版的出版背景
二、《毛泽东选集》伦敦英文版的全球传播
三、中国书刊在伦敦的发行合作
四、对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启示
    启示一:廓清国际出版的跨文化传播本质、规律认识
    启示二:借鉴历史教训,发扬文化传统,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国际出版之路

(2)中国共产党百年图书发行事业:关键节点、规律分析与前瞻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图书发行事业发展轨迹的关键节点:与时代、社会共进
    1.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图书发行事业:作为“笔杆子”重要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图书发行事业:高度计划性、政治化的文化事业分支
    3.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图书发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主力军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图书发行事业发展的主要规律分析
    1.图书发行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要板块,二者同向同行、密不可分
    2.不同历史时期的图书发行体制、模式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高度同构
    3.图书发行事业曾长时期与报刊出版发行紧密结合,在历史情境中体现了媒体融合的特点
    4.完备的发行网络是图书发行实现传播效果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5.优良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理念是推动图书发行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图书发行事业演进历程的前瞻启示
    1.完善图书发行的行业制度和出版发行产业法律体系
    2.借助技术赋能深入推进图书发行业现代化
    3.媒体融合潮流中图书发行业应通过融合发展重塑价值链,实现转型升级

(3)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交通工作的创建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实现“统一”前的根据地交通组织概况
    二、报刊发行网的创建及其推动“组织统一”的作用
    三、由“分散”到“统一”的交通工作体系的形成
    四、推进民邮建设的努力及其影响
结 论

(4)太行区邮政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邮政研究状况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邮政研究状况
        (三)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的邮政研究状况
    三、概念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研究对象界定
第一章 太行区邮政建立的背景
    一、太行根据地的开辟
    二、太行区邮政建立的必然性
        (一)太行区通讯工作的需要
        (二)太行区宣传工作的需要
    三、太行根据地的邮政基础
第二章 太行区邮政机构建设
    一、冀太联办交通总局管理时期(1940.9-1941.9)
        (一)初步建立时期
        (二)初步调整时期
    二、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管理时期(1941.9-1945.9)
        (一)太行区各交通分局
        (二)太行区各交通分局督察处
    三、太行区交通管理局和邮政局管理时期(1945.9-1949.9)
        (一)太行区交通管理局
        (二)太行中华邮政管理局
        (三)太行区邮政管理局
第三章 太行区邮路建设与业务建设
    一、邮路建设
        (一)区内交通干线
        (二)区外的主干线建设
        (三)邮路制度
    二、业务建设
        (一)邮发业务
        (二)邮票
        (三)业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 太行区邮政职工队伍建设
    一、干部的教育和培训
        (一)干部在职教育
        (二)干部脱产教育
    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一)邮务员(交通员)在职教育
        (二)邮政职工的自我教育
        (三)交通员学校教育
    三、人员待遇与人事管理
        (一)邮政人员供给
        (二)邮政人员待遇
        (三)邮政人员管理
第五章 太行区邮政的特点和影响
    一、太行区邮政的特点
        (一)邮与政的结合,官邮与民邮的统一
        (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三)邮发合一的特色邮政
    二、太行区邮政的影响
        (一)太行区邮政的作用
        (二)太行区邮政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央苏区报刊媒介批评话语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中外媒介批评实践概况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界定
    2.1 中央苏区
    2.2 中央苏区报刊
    2.3 媒介批评
    2.4 话语实践
第3章 中央苏区时期的媒介批评生态
    3.1 媒介批评的主体
    3.2 媒介批评的客体
    3.3 媒介批评的外在环境
第4章 中央苏区报刊媒介批评话语实践剖析
    4.1 批评的议题分布
    4.2 批评的内容分布
    4.3 批评的体裁和样式
    4.4 批评话语的情感色彩
第5章 中央苏区报刊媒介批评话语实践的时代审视
    5.1 时代特征
    5.2 历史价值
    5.3 历史局限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红色中华》
附录B 《斗争》
附录C 《青年实话》
附录D 《红星》
附录E 《福建红旗》
附录F 《实话》
附录G 《红校斗争》
附录H 《无线电日讯》
附录I 《战士》
附录J 《革命与战争》

(6)《青年实话》的新闻实践研究 ——以扩红运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扩红运动的相关研究
        二、报刊组织功能观的研究现状
        三、《青年实话》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报刊是集体的的组织者
        二、扩红动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青年实话》概述
    第一节 《青年实话》的编发特色
        一、内容丰富,文字作风青年大众化
        二、完备的通讯员网和发行网
    第二节 《青年实话》发动的主要运动
        一、扩大与拥护红军
        二、经济战线上的运动
        三、发展与巩固苏区运动
    第三节 《青年实话》的编辑阵容
第二章 “扩红”运动与《青年实话》的扩红动员
    第一节 苏区时期党的“扩红”运动
        一、“扩红”运动的背景
        二、“扩红”运动的发展
        三、“扩红”运动的动员
    第二节 《青年实话》在扩大红军中的推动作用
        一、“扩红”主题突出,统一党团思想
        二、多种活动方式协同作用,统一党团组织
第三章 《青年实话》对扩大红军的“宣传鼓动”作用
    第一节 报道战争形势,渲染扩红的紧急性
        一、国际战争形势紧张,扩红反帝拥苏
        二、抵御国民党疯狂围剿,扩红保卫苏区
        三、报道红军战况,激发青年加入红军热情
    第二节 宣传党和团中央的决议鼓动扩红
        一、坚持党性,传达党团会议决议
        二、宣传鼓动扩红
    第三节 统一青年思想,扎实革命理论
        一、加强对青年的政治文化教育
        二、肃清错误思想,监督不良行为
第四章 《青年实话》对扩大红军的“组织”作用
    第一节 多种扩红路径协同作用,强化扩红效果
        一、根据团的指示,组织全苏区的扩红
        二、拥护与巩固红军
    第二节 《青年实话》对扩红的“组织”方式
        一、成立宣传队深入政治动员
        二、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热情
        三、建立地方与红军的联系制度
第五章 《青年实话》新闻实践的历史评析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深入的政治动员
        一、深入的政治动员
        二、肃清错误思想
    第二节 发起和创造青年化的工作方式
        一、多重“组织”工作协同作用
        二、发起青年化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 以读者为导向,青年化的扩红宣传
        一、形式: 文字作风青年化
        二、互动: 与读者建立互动机制
    第四节 《青年实话》新闻实践的不足之处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新中国农民阅读史(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阅读的基本背景
二、开展与普及农民阅读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扫盲运动与识字运动
        1.中共中央发布系列指示,指导识字运动
        2.建立各级组织机构,领导识字运动
        3.推荐识字法,编写识字课本,辅导识字运动
    (二)建立农村图书室
    (三)组织农村出版物的出版与发行
        1.建立面向农村与农民的书刊出版机构
        2.组织面向农民的通俗读物、农村读物出版
        3.建立辐射农村的基层发行网络
    (四)开展全国读书活动

(8)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研究 ——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文献概述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背景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原因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及过程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社会民众的心态
        (一)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的心态
        (二)工矿企业工人的心态
        (三)私营工商业者的心态
第二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主要领域的宣传教育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农村的宣传教育
        (一)建国初北京市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概况
        (二)对农村党团员和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工矿企业的宣传教育
        (一)对工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对工人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
        (三)对工人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私营工商业的宣传教育
        (一)从资产阶级上层开始的宣传教育
        (二)公私合营阶段对资本家的宣传教育
        (三)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宣传教育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报纸书籍的宣传
        (一)报纸的宣传
        (二)相关书籍刊物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台的宣传
        (一)过渡时期广播收音系统的建立
        (二)广播对“一化三改”的宣传
    三、其它的宣传形式
        (一)树立典型
        (二)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
        (三)回忆对比算账的方法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一、党的宣传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健全各级党委宣传机构
        (二)建立党的宣传网
    二、党群组织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过渡时期党组织建设的加强
        (二)工、青、妇群众组织在宣传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党员干部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五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基本经验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主要教训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把握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权,提高党的宣传能力
        (二)宣传工作要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注重满足宣传对象的现实利益
        (三)宣传工作要坚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9)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出版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厘定
2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缘起与概略
    2.1 成立编刊社的原因及目的
        2.1.1 民间传统与五四精神交汇
        2.1.2 鲜明的民众观与出版观
        2.1.3 编刊社的出版宣言
    2.2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人员
        2.2.1 编刊社的三位社长
        2.2.2 编刊社主要编辑成员
3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行为与策略
    3.1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历程
        3.1.1 三户书社经营初探
        3.1.2 北平时期的兴盛发展
        3.1.3 战乱中的六次迁徙
    3.2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出版策略
        3.2.1 为民众编创适当的读物
        3.2.2 尽心尽力推广通俗读物
        3.2.3 创作上的发展与研究
    3.3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具体实践
        3.3.1 出版鼓词唱本
        3.3.2 编创通俗故事丛书
        3.3.3 发行定期出版物
        3.3.4 重视图画及副刊
4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编辑出版活动评价
    4.1 独特的民众读物出版尝试
        4.1.1 以全方位的实践影响民众
        4.1.2 出版理念突破已有读物
        4.1.3 具备出版类型上的价值
    4.2 提供民间公益性出版的反思
        4.2.1 经济问题关乎长远发展
        4.2.2 出版工作与政治密不可分
        4.2.3 民众改造实践存在局限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通俗读物编刊社宣言
附录二 :通俗读物编刊社书目
致谢

四、北京地区有效发行网(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选集》伦敦英文版的世界传播[J]. 何明星. 出版发行研究, 2021(06)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图书发行事业:关键节点、规律分析与前瞻启示[J]. 吴赟. 编辑之友, 2021(06)
  • [3]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交通工作的创建与发展[J]. 张坷.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太行区邮政研究(1940-1949)[D]. 宋燚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央苏区报刊媒介批评话语实践研究[D]. 罗屈兰. 南昌大学, 2020(01)
  • [6]《青年实话》的新闻实践研究 ——以扩红运动为中心[D]. 张京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新中国农民阅读史(1949—1966)[J]. 魏玉山. 新阅读, 2020(03)
  • [8]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研究 ——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D]. 邱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 [10]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出版活动研究[D]. 刘雨点. 武汉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北京有效的分销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