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佳,张慧琪[1](2021)在《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巯嘌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 研究组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 记录患者血红蛋白(Hb)开始回升时间、血小板(PLT)开始回升时间和首次完全缓解时间;统计随访5年内患者病情复发及死亡情况,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b开始回升时间、PLT开始回升时间和首次完全缓解时间[(19.56±2.61)d、(20.42±2.73)d、(1.74±0.45)个月]均显着短于对照组[(28.42±3.85)d、(30.63±4.02)d、(3.31±0.69)个月](t=10.328、9.746、8.521, 均P<0.001);研究组患者随访1年内和5年内复发率(11.37%和21.67%)显着低于对照组(28.33%和41.67%)(χ2=5.208、5.546, P=0.022、0.019), 且研究组患者随访5年内病死率(8.33%)显着低于对照组(25.00%)(χ2=6.000, P=0.014);研究组患者各类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33%)与对照组(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 P=0.838)。结论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缩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缓解周期, 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 且安全性较高。

杨雪[2](2021)在《干扰素通路及干扰调节因子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治疗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和生物学上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一种特殊类型。98%的APL患者存在15号和17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PML-RARα(PR)融合基因,以早幼粒细胞阶段分化阻滞和髓系干/祖细胞自我更新的表型为特征。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的联合应用使绝大多数APL患者治愈,但仍有少数患者对联合治疗耐药或出现缓解后的复发。除了 PML-RARα中PML和RARα的点突变作为常见原发及获得性耐药的原因以外,患者携带PML-RARα以外的不典型RARα融合基因也可能出现对ATRA和ATO的标准治疗方案不敏感。融合基因TBLR1-RARα(TR)是我们实验室在2014年发现的新型APL融合基因(Blood,2014)。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较之于野生型RARα,TR可以募集更多转录抑制复合物,从而对RARα靶基因产生抑制作用。在ATRA的作用下,TR融合蛋白能够被ATRA降解,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并诱导细胞分化。随后我们成功构建了 TBLR1-RARα可移植小鼠模型,验证了 TR融合基因在造血干/祖细胞层面的分化阻滞和自我更新表型,通过连续传代证实了TR融合基因具有独立的致白血病能力。研究目的:虽然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ATRA可以诱导TR白血病细胞分化,但在小鼠模型体内实验中2.5mg/kg的单药ATRA或联合ATO均不能延长TR小鼠的生存。与此类似,临床上携带TR融合基因的APL患者亦无法在ATRA和ATO的经典治疗方案下获得完全缓解。因此,研究TR白血病的药物表型,挖掘TR白血病独特的分子通路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回答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TR白血病为何对ATRA和ATO的经典治疗方案“无效”?(2)靶向其他分子通路的药物联合ATRA治疗能否改善TR白血病的预后?通过和经典的PR白血病进行多层次对比,可以更全面地理解TR白血病的“耐药”表型;探索TR白血病独特的分子通路,目的在于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弥补TR白血病“耐药”情形下治疗领域的空缺。研究罕见RARα融合基因的分子通路机制,有助于改善TR-APL患者的临床预后,同时为此类携带罕见RARα融合基因的AP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推动APL成为真正意义上可被“治愈”的白血病。研究方法:我们构建了可诱导表达TR和PR两种融合蛋白的白血病细胞系模型,以更有效地挖掘TR融合基因直接调控的分子通路。可诱导表达系统的优势在于:(1)可逆性、灵活性、可重复性好;(2)高转染效率和高度特异性,几乎不激活靶点以外的基因;(3)背景异质性极低,可在早期瞬时表达目的基因并体现目的基因表达后的直接结果。我们对诱导表达24h和48h的TR和PR白血病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基于生信分析数据探索TR白血病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分子通路。通过体外功能表型实验多角度验证对比TR和PR白血病的药物表型,最后利用TR小鼠模型在体内验证靶向分子通路药物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显示干扰素(IFN)通路在TR白血病中显着下调,而此现象则未见于PR白血病。同时ChIP-seq结果显示TR的表达诱导了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转录因子的显着富集,提示IFN通路在TR白血病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我们使用TypeⅠ IFNs和IFNγ治疗TR和PR白血病细胞,并对比标准方案中ATRA和ATO的疗效。研究结果如下:(1)融合蛋白的降解层面:ATRA对TR和PR融合蛋白均有降解作用,但ATO只能降解PR融合蛋白,而不能降解TR融合蛋白。ATRA剂量的增加可进一步促进TR融合蛋白的降解。Type Ⅰ IFNs和IFNγ可上调PML和PR融合蛋白,但不会上调TBLR1和TR融合蛋白。IFN增加PR融合蛋白的表达提示在PR白血病中使用IFN治疗需谨慎,因为融合蛋白的增加可能加重白血病的进展。而在TR中IFN则不会引起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提示在TR白血病中使用IFN治疗相对安全。此外,IFN在TR中还可通过上调野生型PML发挥抑癌作用。(2)白血病表型层面:TypeⅠ IFNs和IFNγ单药均不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但在TR白血病中IFN协同100nM ATRA可促进分化且达到和1μM ATRA相近的终末分化水平。ATO可促进PR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但不能引起TR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相反,TypeⅠ IFNs和IFNγ单药即可促进TR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较高剂量的ATRA和TypeⅠ IFNs均可降低TR小鼠白血病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IFNγ和ATO似乎会在较早或较晚阶段增加集落的数量或大小。(3)小鼠生存体内实验:15mg/kg和25mg/kg的ATRA可以显着延长小鼠生存。ATRA联合IFNγ组较之于DMSO组无生存优势,和体外集落形成实验结果一致,推测IFNγ可能增加了 TR白血病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Type Ⅰ IFNs联合ATRA虽能延长TR小鼠的生存,但较之于单药ATRA并没有彰显明显优势。一方面可能和干扰素未达到发挥疗效的足够血药浓度有关;另一方面,TR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并不完全依赖I型IFN通路的激活水平。研究结论:1)第一,ATO在TR白血病中是“无效”的。ATO不能促进TR融合蛋白的降解、细胞凋亡和自我更新的丢失。ATO的耐药可能和TR中不存在PML NB的破坏,因此ATO无法通过促进PML NB恢复的途径来激活p53和降低自我更新有关。2)第二,ATRA在TR白血病中是“不够”的。虽然低剂量ATRA就足以促进细胞分化,但提高ATRA的剂量可促进融合蛋白的降解,并减少TR白血病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最终带来生存获益。在TR白血病中,高剂量ATRA降低自我更新的潜能显然不依赖于PR中的PML NBs重组,其中原因需更多探索。3)第三,I型干扰素在TR白血病中是“有希望”的。一方面,IFN治疗不会上调融合蛋白表达因而加重白血病的进展。另一方面,IFN治疗诱导了细胞的凋亡、协同ATRA促进分化并表现了自我更新降低的潜能,体现了抗白血病的疗效。这可能和IFN上调了抑癌基因PML的表达有关。研究背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是一类参与调控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转录因子。IRFs转录因子家族包括IRF1~IRF9共9个成员,其N端为具有高度同源性的DNA识别结构域(DBD),主要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的靶基因,C端包含不同类型的IRF相关结构域(IAD),主要介导特异性IRF与其他家族成员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较之于IRFs家族其他成员,IRF9由于相关研究较少曾被称作“被遗忘的干扰素调节因子”。I型IFN通路中IRF9主要通过和STAT1和STAT2构成ISGF3复合体进而激活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发挥作用。IRFs依赖的通路异常(激活或抑制)与肿瘤和炎症相关,提示IRFs这类蛋白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其中一些IRFs参与调控白细胞的发育,因此和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也密切关联。此外,在携带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干扰素(IFN)通路和维甲酸(RA)通路存在多种交互对话。部分IRFs的启动子调控区同时有干扰素反应元件和维甲酸反应元件的存在,可同时作为IFN靶基因和RARα靶基因发挥作用。IRF9是否直接参与RA通路的转录调控目前暂无相关研究。研究目的:研究IRF9在APL中的作用及其与RARα的调控关系,探索APL中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构建可诱导表达IRF9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系模型,在体外验证IRF9过表达后的白血病细胞表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IRF9基因启动子序列可能有RARα转录因子的结合并扩增了相应启动子片段并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结果:IRF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下调。基于我们此前构建的TBLR1-RARα和PML-RARα可诱导表达模型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我们在IFN通路中发现IRF9可同时被TR和PR两种RARα融合基因诱导下调,且这种下调可被ATRA挽救。IRF9的诱导表达可促进NB4细胞分化且与较低剂量ATRA(10nM和100nM)有协同促分化作用,并降低NB4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未发现IRF9被RARα或RARα融合基因直接调控的证据,不排除存在远端调控或间接调控的可能。

林海玲[3](2020)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与APL的治疗疗效是否有相关性的许多因素尚未被证实,本文对药物等可能影响APL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并以期构建一个可以预测影响APL疗效的相关因素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9年在甲医院及乙医院初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01例的临床资料,以APL患者的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多种统计方法构建预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的模型,并且对构建的预测模型实行正确率的验证,选择其中正确率最高的模型。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二分类疗效与住院天数和不同治疗方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显示疗效与住院天数和不同治疗方案有相关性。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疗效可能有影响的临床因素:年龄(OR=1.039,P=0.041)和住院天数(OR=1.173,P=0.001)。年龄每增加1岁,疗效为“好转缓解”的概率可能增加1.039倍。住院天数每增加1天,疗效为“好转缓解”的概率可能增加1.173倍。模型两分类疗效平均预测正确率89.1%。3.多因素逐步判别回归模型:筛选出4个与早幼粒白血病疗效有关的临床因素:住院天数、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天数、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使用天数、年龄。代进判别函数的这4个临床因素对早幼粒白血病疗效的准确分型都是有影响的(均P=0.001)。交互验证法对早幼粒白血病疗效的平均正确判别率80.2%。4.神经网络模型:筛选出前15个因素的正态化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早幼粒出血>联合维甲砷红(维A酸片+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联合用药)>联合喋呤胞苷可的松(甲氨喋呤+阿糖胞苷+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用药)>维A酸片>联合喋呤胞苷(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粉针联合用药)>出入院PLT差值>联合喋呤可的松甲氨喋呤+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用药)>止血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作用年龄性别>甲氨喋呤>盐酸柔红霉素>制霉素>出血。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早幼粒白血病疗效的准确率,训练集是88.9%,测试集是96.6%。结论:建立了一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的预测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在诊疗指南用药基础上,加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并建议关注出血风险,必要时使用止血敏进行止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得到更好的疗效。

黄媛媛[4](2020)在《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居家护理现状的基础上,成立居家护理小组,制定居家护理干预方案,探讨居家护理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时间连续性设计,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3月1日在威海市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接受治疗后出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时间3个月,干预方式包括电话随访、家庭访视(与奥马哈系统相结合)、健康教育讲座。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4.0,并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收集资料。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和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得分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减标准差描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及各维度得分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为(91.51±5.97),呈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自我概念(2.24±0.25)分、自我护理责任感(2.14±0.30)分、自我护理技能(2.13±0.18)分、健康知识水平(2.05±0.21)分。(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60.30±4.60)分,呈正态分布,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功能状况(2.38±0.43)分、生理状况(2.22±0.26)分、社会/家庭状况(2.17±0.30)分、情感状况(2.15±0.24)分。(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状况、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干预前(91.51±5.97)分,干预 1 个月(114.06±3.56)分,干预 3 个月(130.40±2.52)分,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提升到高等水平(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得分干预前(60.30±4.60)分,干预1个月(73.87±3.12)分,干预3个月(81.19±4.69)分,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居家护理干预逐渐提高到较高的水平(P<0.01)。结论:(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居家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水平。(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居家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余巧燕[5](2020)在《复方黄黛片单药序贯化疗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黄黛片(RIF)单药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序贯联合化疗对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本实验为回顾性研究,收集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血液科治疗的23例复发AP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8年中国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诊疗指南的诊疗标准,且均为骨髓象复发患者,23例患者中,包括15例男性和8例女性,中位年龄岁40(17-63)岁;其中23例行PML-RARα基因呈阳性,2例染色体t(15;17)阳性。其中复发前应用维甲酸(ATRA)治疗12例,三氧化二砷(ATO)治疗1例,联合化疗6例,RIF治疗3例,且患者资料可供分析。口服RIF单药诱导缓解治疗,RIF(0.25g/片),饭后,每次0.751.25g,每日3次;若患者胃肠道症状明显时,则加用泼尼松40-60mg/d,在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逐渐减量直至停服;若患者口服药物困难,可先用小剂量HA方案:高三尖杉脂碱(H)1mg/d,VD;阿糖胞苷(Ara-c)10-20mg/d,VD,或予ATO注射液10mg/d,共1-2周,可进食时,则改服RIF治疗直至患者获得CR。获得CR的患者接受RIF与联合化疗交替治疗。联合化疗2周为1疗程,RIF4周为1疗程。初始每个疗程中断1个月,10个疗程后,每疗程中断4个月,然后治疗5个疗程,缓解后治疗共维持5年。缓解后治疗RIF用法用量同诱导缓解治疗。化疗方案如下:获得CR的患者接受RIF与联合化疗交替治疗。联合化疗2周为1疗程,RIF4周为1疗程。初始每个疗程中断1个月,10个疗程后,每疗程中断4个月,然后治疗5个疗程,缓解后治疗共维持5年。缓解后治疗RIF用法用量同诱导缓解治疗。化疗方案如下:1、HAC:H 2mg/d,VD,d1-d2;Ara-c 100mg/d,VD,d1-d3;环磷酰胺(CTX)800-1200mg/d,VD,d3。2、HAD:H 2mg/d,VD,d1-d2;Ara-c 100mg/d,VD,d1-d3;柔红霉素(DNR)40mg/d,VD,d3)。3、HAE:H 2mg/d,VD,d1-d2;Ara-c 100mg/d,VD,d1-d3;足叶乙甙(VP-16)100mg/d,VD,d1-d3。4、HAM:H 2mg/d,VD,d1-d2;Ara-c 100mg/d,VD,d1-d3;米托蒽醌(MIT)6mg/d,VD,d3。结果:1、23例患者,22例获得骨髓象完全缓解(BM CR),BM CR率95.65%,获BM CR中位时间为47.5(21-70)天。2、23例PML-RARα基因阳性,20例获分子学完全缓解(MCR),MCR率86.96%,获MCR中位时间为6.2(3.2-8.6)月。3、在RIF治疗期间1例患者死亡,时间为治疗期间的第21天,死亡原因为脑出血。4、23例患者随访时间至2019年8月,其中2例(8.7%)予RIF诱导缓解后再复发,复发中位时间25(23-27)月,予RIF再次诱导缓解后再获CR。5、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9(1-169)月,5年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5.65%,79.71%。结论:单药RIF诱导缓解、序贯化疗治疗复发APL患者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CR率及OS、DFS率,副作用较少,可做为复发APL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张芮铭[6](2019)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中医特有的“理、法、方、药”系统角度,进一步探索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药。1.从中医“理、法、方、药”中“理、法”的角度,本研究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舌象特征为切入点,以期达到能够更精确的阐述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2.同时又从中医“理、法、方、药”中“方、药”的角度,本研究选取在临床实验中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有较好治疗作用的中药雄黄(As4S4)作为切入点,通过其对NB4白血病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蛋白Cyt-C、Bcl-2、AIF、Bax表达的影响作用,来探索雄黄对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的靶向调节作用,为雄黄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提供一定的实验证据,以期为开发研制新型中药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患者舌象特点的研究分析:筛选复合入选条件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老年发热患者(门诊就诊或住院时间:2013年1月-2018年2月),拟观察病例80例,其中低热组(腋下体温大于等于37℃,小于38℃)40例,中高热组(腋下体温大于等于38℃)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主编:张之南、沈悌)相关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参照《白血病证型诊断标准(试行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制定的《虚劳(急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方案》(2012年版试行版)。分析其中医证型并如实填写舌象观察表(见附录),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的舌象特点舌象的内容包括:舌体颜色、舌体形状、舌苔颜色、舌苔厚度、舌苔性质等方面。2.中药雄黄(As4S4)对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1)运用CCK-8法检测雄黄在梯度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的增值影响,并检测出相应的IC50值。(2)雄黄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72h、0.075mg/ml As4S4),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检测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的表达水平。(3)培养NB4细胞株,雄黄在梯度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的表达水平。结果: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患者舌象特点的研究分析:(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气阴两虚型23例(57.5%),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毒热炽盛型28例(70.0%);(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低热组中舌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淡白舌16例(40.0%),依次降低为淡红舌10例(25.0%),红舌7例(17.5%),暗紫舌7例(17.5%),绛舌0例(0%);舌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正常舌体20例(50.0%),依次降低为肿胀舌12例(30.0%),瘦瘪舌5例(12.5%),短缩舌3例(7.5%);舌苔厚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苔20例(50%),依次降低为:薄苔8(20.0%),厚苔7例(17.5%),无苔5例(12.5%);舌苔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色21例(52.5%),依次降为:黄色12例(30.0%),灰色4例(10.0%),黑色3例(7.5%);舌苔性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燥苔23(57.5%),依次降低为;润苔10例(25.0%),腻苔7例(17.5%)。(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中高热组舌色频率最高的是绛舌19例(47.5%),依次降低为红舌7例(17.5%),暗紫舌6例(15%),淡红舌5例(12.5%),淡白舌3例(7.5%);舌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瘦瘪舌19例(47.5%),依次降低为正常舌体14例(35.0%),短缩4例(10.0%),肿胀舌3例(7.5%);舌苔厚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苔18例(45%),依次降低为薄苔9例(22.5%),无苔7例(17.5%),厚苔6例(15.0%);舌苔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黄色21例(52.5%),依次降低为白色9例(22.5%),黑色7例(17.5%),灰色3例(7.5%);舌苔性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燥苔28例(70.0%),依次降低为:腻苔6例(15.0%),润苔6例(15.0%)。2.中药雄黄(As4S4)对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1)CCK-8结果:雄黄(As4S4)可抑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急性髓系早幼粒细胞NB4细胞株的增殖,并与作用的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呈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荧光法结果:雄黄(As4S4)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法结果:雄黄(As4S4)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有一定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气阴两虚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毒热炽盛型;(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舌象临床主要表现为舌色淡白、舌体正常、少苔、舌苔白、燥苔,其舌象多符合气阴两虚型舌象;(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舌象临床主要表现为舌色绛、舌体瘦瘪、少苔、舌苔黄、燥苔,其舌象多符合毒热炽盛型舌象;2.雄黄(As4S4)单药在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细胞活性,对急性髓系早幼粒细胞NB4细胞株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结果提示线粒体很可能是雄黄促进NB4细胞凋亡的重要靶点。

张帅[7](2019)在《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复方黄黛片是纯中药复方制剂,其中雄黄为君药,主要成分为硫化砷。2009年复方黄黛片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证书(国药证字Z20090053),现已成为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共识的一线用药。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对心、肝、肾等脏器的影响,总结处理对策,为复方黄黛片临床安全应用及APL疗效地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198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7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收治的2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研究对象,以复方黄黛片治疗前、治疗中/完全缓解(CR)后的不良反应、血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为研究指标,分析及总结复方黄黛片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心电图的影响及处理对策。结果:1、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时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便秘、皮疹、黄疸、皮肤瘙痒、眼睑水肿、面部水肿,其中胃肠道反应最多见,发生率达58.7%;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9.00%、19.04%、5.63%、5.19%。经对症治疗均获缓解。2、入院时WBC≤10×109/L者,经复方黄黛片(10.4±5.7)d的治疗,90.04%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22.11%的患者白细胞超过10×109/L,最高达220×109/L;复方黄黛片继续治疗(15.1±6.9)d后可降至正常;治疗前WBC>10×109/L者,治疗(18.4±9.1)d时,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3、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前34例患者肝酶异常,发生率14.72%,其中ALT≥80U/L者5例,最高值为346.0U/L;AST≥80U/L者2例,最高值为80.6U/L。复方黄黛片治疗过程中或CR时31例患者出现肝酶异常,发生率13.42%,其中ALT≥80U/L者10例患者,最高值为256.0U/L;AST≥80U/L者10例,最高值为93.7U/L。治疗前后肝酶异常者经保肝治疗均恢复正常。复方黄黛片治疗前后ALT分别为19.2±6.2U/L、23.8±7.9U/L,两者间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黄黛片治疗前后AST分别为16.5±5.8U/L、19.3±6.3U/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前Cr、BUN高于正常检测值上限者分别为3例、1例;低于正常检测值下限者均为2例,治疗期间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Cr分别为63.9士16.6μmol、54.6士13.2μmo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UN分别为4.5士1.6mmol、3.8士1.5mmo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前15.59%的患者QT间期≥440ms,其中5例于CR时恢复正常;治疗中/CR时5.50%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且≥440ms,均未给予治疗。治疗前后QT间期分别为421.36士19.4ms、419.39士26.44ms,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黄黛片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2、在诱导缓解过程中,复方黄黛片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增高,但无类似维甲酸综合征的出现;3、复方黄黛片引起可逆性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AST、ALT增高,给予保肝治疗可恢复正常,复方黄黛片无需减量或停服;4、诱导治疗APL过程中,复方黄黛片对肾功能无影响,对心脏无明显毒性作用;5、复方黄黛片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王黎,秦桂芳,柯鸿,魏广民[8](2019)在《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SCID beige小鼠30只,将其中2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5×106个/只的方法建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10只。另10只不造模作为对照组。3周后实验组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治疗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观察治疗前后3组小鼠外周血涂片中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凝血指标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和模型组降低、生存时间延长(P <0.05);凝血指标中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和凝血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P <0.05),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降低(P <0.05),与模型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明显改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延长小鼠生存时间。

王诗琪[9](2019)在《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特殊的亚型,其特点是出血倾向严重,病程中极易引发出血和栓塞,易并发DIC,且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早期病死率高。随着近年来对APL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深入,APL的治疗在白血病治疗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或ATO)及中药砷剂等药物的临床应用,使APL成为化疗可治愈的恶性血液疾病。目前的APL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的缓解率,故APL患者缓解后的长期生存已成为关注的重点。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第967医院(原解放军210医院)研究的复方黄黛片是纯中药复方制剂,其中雄黄为君药,主要成分为硫化砷,现已成为APL治疗的一线用药。本研究通过复方黄黛片治疗APL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以期客观评估复方黄黛片的疗效及APL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进而为降低接受复方黄黛片治疗的APL患者复发率,延长其生存期,提高治愈率提供可信依据。方法对198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以复方黄黛片为诱导缓解治疗、以复方黄黛片与化疗序贯交替为缓解后治疗方案的231例AP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入院时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预后分层、早幼粒细胞细胞形态学分型、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例、合并DIC与否、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治疗疗程数、CR1天数作为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了解其CR、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对可能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自198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231例APL患者,经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均获得CR,复发率为13.33%,复发后死亡12例,死亡率为60%;再次获得CR的7例,CR2率为35%。5年OS率为91.37%,5年RFS率为86.33%。2.CR后治疗<10疗程的RFS率为66.76%,OS率为78.52%,CR后治疗≥10疗程的RFS率为94.44%,OS率为97.22%,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性别、入院时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预后分层、早幼粒细胞细胞形态学分型、CR1天数、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例、合并DIC与否对APL长期生存期均无影响(P>0.05)。结论1.以复方黄黛片为诱导缓解治疗,复方黄黛片与化疗序贯交替的缓解后方案是APL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治疗方案。2.坚持CR后治疗≥10疗程可有效提高RFS率和OS率,是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3.年龄、性别、入院时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预后分层、早幼粒细胞细胞形态学分型、CR1天数、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例、合并DIC与否等因素对接受复方黄黛片治疗的APL患者长期生存不产生影响。

张慧琪,杨宇佳[10](2018)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化疗治疗,并将化疗治疗与全反式维甲酸交替实施;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三氧化二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完全缓解率、早期死亡率、复发率及第1年、第2年、第3年的总生存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头痛、轻度皮肤黏膜干燥、消化道症状、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平均完全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年、第2年、第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头痛、轻度皮肤黏膜干燥、消化道症状、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及全反式维甲酸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三氧化二砷疗效确切,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更好更快缓解,完全缓解率高,复发风险明显降低,且不会增加患者消化道症状、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理想。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干扰素通路及干扰调节因子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治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TBLR1-RAR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耐药表型和靶向干扰素通路的治疗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一) PML-RARA融合蛋白的致白血病机制
        (二) ATRA和ATO治疗APL的作用机制
        (三) APL新融合基因TBLR1-RARα的功能表型
        二.干扰素信号通路和肿瘤免疫
        (一) 干扰素信号通路
        (二) 干扰素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二) 药物和试剂
        (三) 实验所用质粒
        (四) 实验所用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试剂配制
        (二) 细胞培养
        (三) RNA提取、逆转录cDN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四)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五) 可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六) 可诱导表达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
        (七) 转录组测序(RNA-seq)及生信分析
        (八)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及测序分析
        (九) 体外功能表型实验
        (十) 小鼠体内实验
        (十一)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可诱导表达TBLR1-RARα和PML-RARα白血病细胞系模型的建立
        二.IFN通路相关分子在TBLR1-RARα白血病中下调
        三.IRF motif在TBLR1-RARα白血病中显着富集
        四.IFN对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五.IFN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协同ATRA促进分化
        六.Type Ⅰ IFNs降低TR白血病小鼠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
        七.ATRA单药及联合IFN对TR小鼠生存的影响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RF9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细胞系
        (二) 药物和试剂
        (三) 实验所用质粒
        (四) 实验所用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构建可诱导表达IRF9的慢病毒载体和NB4细胞系
        (二) 体外功能表型实验
        (三)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获取
        (四) 基因组DNA的提取
        (五)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IRF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下调
        二.可诱导表达IRF9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
        三.IRF9表达促进NB4细胞分化并降低集落形成能力
        四.IRF9与RARα的转录调控关系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前世和令生
    参考文献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黏连蛋白复合体突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和建立数据库
    2.2 描述性分析与组间差异比较
    2.3 构建可能影响早幼粒白血病疗效的药物多因素模型
    2.4 分析软件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因素的分类初筛
    3.3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
    3.4 多因素逐步判别回归模型
    3.5 反向神经网络模型(BPNN)
第四章 讨论
    4.1 影响APL疗效的相关因素
    4.2 统计方法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依据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案
    2.5 资料收集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现状
    3.3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现状
    4.2 居家护理对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白血病患者的居家护理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5)复方黄黛片单药序贯化疗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临床情况
    2.疗效评估
    3.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的舌象特点研究分析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1.5 舌象判定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证型分布
        3.2 舌色分布
        3.3 舌形分布
        3.4 舌苔厚度分布
        3.5 舌苔颜色分布
        3.6 舌苔性质分布
雄黄(As_4S_4)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实验药品处理
        2.3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雄黄影响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2.5 Western-blot检测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3.2 免疫荧光法检测雄黄影响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3.3 Western-blot检测雄黄影响NB4 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概述
        1.1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辨证分型与治法治则
        1.4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诊疗策略
        1.5 中医舌象舌诊的历史渊源
        1.6 中医舌象舌诊的现代化研究
        1.7 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发热患者的舌象特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2 线粒体介导的相关凋亡因子及过程研究
        2.1 线粒体凋亡通路
        2.2 Bcl-2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2.3 Bax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2.4 Cyt-C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2.5 AIF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3 中药雄黄(As_4S_4)研究背景分析
    4 中药雄黄(As_4S_4)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的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药与仪器
    1.3 分组与造模
    1.4 干预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治疗前后外周血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各组小鼠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及生存时间比较
3 讨论

(9)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第1年、第2年、第3年总生存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 杨宇佳,张慧琪. 中国基层医药, 2021(11)
  • [2]干扰素通路及干扰调节因子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治疗探索[D]. 杨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 林海玲. 汕头大学, 2020(02)
  • [4]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D]. 黄媛媛. 延边大学, 2020(05)
  • [5]复方黄黛片单药序贯化疗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余巧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D]. 张芮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对策的研究[D]. 张帅.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J]. 王黎,秦桂芳,柯鸿,魏广民. 中国中医急症, 2019(02)
  • [9]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D]. 王诗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 张慧琪,杨宇佳. 中国现代医生, 2018(25)

标签:;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