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双支架治疗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重叠双支架治疗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一、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余笋,时程程,马骥,王玲,张全会,韩新巍,李腾飞[1](2021)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2例颅外段动脉夹层患者(包括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和16例夹层动脉瘤, 夹层位于颈动脉C1或C2段37例、椎动脉V2段5例), 依据夹层的性质、位置、累及范围等采取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如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血流导向装置置入、颅内覆膜支架置入或闭塞载瘤动脉等), 评估术后即刻DSA造影结果及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结果, 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患者中, 3例DSA造影显示血管闭塞, 开通血管后给予序贯支架置入(1例序贯置入2枚Neuroform EZ支架;2例序贯置入1枚Neuroform EZ支架+1枚Wallstent支架);余23例患者分别给予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21例, 其中19例为2枚Wallstent支架, 2例为2枚LVIS支架)或颅内覆膜支架置入(2例, 均为1枚Willis支架)。1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均给予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11例为2枚Wallstent支架, 4例为1枚血流导向装置, 1例为1枚Willis支架)。所有患者术中支架均顺利置入, 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 责任血管血流通畅, 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血管闭塞或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的病变血管均血流通畅, 动脉瘤闭塞完全, 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颅外段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支架的置入应遵循夹层的特点进行个体化选择。

常晗晓,路华,林超,李征,沈榆棋[2](2020)在《编织支架在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编织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介入手术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基底动脉1例,左侧椎动脉8例,右侧椎动脉6例。根据病人术前检查及术中造影评估,行单纯双支架重叠2例,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结果本组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出血及载瘤动脉闭塞;术后1 d头颅CT无明显出血、脑梗死等异常情况。术后3~6个月,12例复查DSA示夹层动脉瘤处血管重塑良好、血流通畅,均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5例,症状完全好转12例,头痛轻度缓解2例,仍有头晕1例。术后3月m 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颅内编织支架(LEO及LVIS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方兴根,程少文,吴丹,李凯,李真保,吴德刚,赖年升,赵心同,袁金龙,刘佳强[3](2019)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附28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Ⅰ级3例(3/5),Ⅱ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Ⅱ级5(5/23)例,Raymond分级Ⅲ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Ⅱ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Ⅲ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贺迎坤[4](201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认为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2012年10月到2018年10月共有69例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直径大于1Omm)纳入该研究,51例接受血管重构介入治疗、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或二者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手术组,18例接受了抗血小板或单纯危险因素控制治疗的患者进入保守组。同时在中文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提取发表的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430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组和保守组与方案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组和保守组死亡事件、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动脉瘤治愈情况等。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所有与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7%和44.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为 0.353(95%CI,0.156-0.801);方案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38.9%,RR值为0.050(95%CI,0.007-0.382);方案相关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2%,RR值为0.088(95%CI,0.011-0.738)。44例手术组病人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治愈率为56.8%(25/44)。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和保守组1年、3年和5年的无死亡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vs 83.3%(P=0.020)、98.0%vs 61.5%(p=0.002)和 98.0%vs 32.8%(P<0.001),5年无严重不良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07),无卒中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治愈率(100%,10/10)高于血管重构介入治疗(40.6%,13/32)(P<0.001),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治愈率(54.2%,13/24)较高(P=0.04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344倍(95%CI,0.119-0.995),缺血起病发生方案相关卒中事件的风险是其他起病方式的4.447倍(95%CI,1.444-13.700),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040倍(95%CI,0.004-0.373),大型动脉瘤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巨大动脉瘤的 0.126 倍(95%CI,0.021-0.772)。试验数据两组结果与文献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发现试验数据手术组方案死亡事件发生率(2.0%)低于文献中手术组结果(13.0%)(P=0.030)。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有较低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能有效预防颅内椎基底大动脉瘤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卒中事件发生,同时能有效预防短期和长期的死亡事件发生;血管解构治疗闭塞治愈率高,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在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闭塞治愈率较高;发病类型是影响卒中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严重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动脉瘤的大小和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死亡的预测因素。

崔艳峰,祖茂衡,顾玉明,刘洪涛,肖晋昌,王洵,徐浩[5](2016)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宋书欣[6](2016)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及相关解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颅内段椎动脉的血管解剖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夹层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2.以解剖为基础研究血管闭塞术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比较其预后。方法:1.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6例(32侧),椎动脉颅内段为椎动脉进入枕骨大孔至汇合成基底动脉间的一段。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颅内段椎动脉的走行、管径、重要分支、供血范围及颅内段椎动脉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并精确测量椎动脉左右两侧的起点、终点的压扁外径,左右两侧椎动脉的长度以及至各重要分支段的长度。2.在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南昌大学二附院脑血管造影显示正常的成人患者中取50例分析其颅内段椎动脉的影像学特点,运用计算机的测量工具测量出颅内段椎动脉管径及长度。3.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南昌大学二附院33例采用血管闭塞术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比较其预后。结果:1.在尸头标本上解剖并观察颅内段椎动脉的起始、分支、走行及变异,并以图片和图表的形式记录。本组颅内段椎动脉均自枕骨大孔处由颅外段椎动脉延续而成,出现率100%。入颅后椎动脉走行于延髓腹侧,在桥延沟处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起始段压扁外径为5.20±0.33mm,左侧椎动脉末端压扁外径为5.05±0.37mm;右侧椎动脉起始段压扁外径为4.80±0.59mm,右侧椎动脉末端压扁外径为4.62±0.77mm,椎动脉左右两侧的起点及终点的压扁外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32.7±1.1mm,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31.8±1.4mm,两侧长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起始段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段长度为17.6±1.2mm,右侧椎动脉起始段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段长度为16.4±1.1mm,两者在统计学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起始段至脊髓前动脉起始段长度为25.4±1.5mm,右侧椎动脉起始段至脊髓前动脉起始段长度为23.8±1.3mm,两者在统计学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2.收纳的50例正常脑血管造影图像中,左侧椎动脉起始段管径为3.20±0.30mm,左侧椎动脉末端管径为2.20±0.30mm;右侧椎动脉起始段管径为3.10±0.40mm,右侧椎动脉末端管径为2.00±0.20mm,椎动脉左右两侧的起点及终点的管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33.50±3.40mm,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32.3±4.10mm,两侧无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起始段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段长度为16.80±2.20mm,右侧椎动脉起始段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段长度为15.9±3.40mm,两者在统计学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起始段至脊髓前动脉起始段长度为23.40±2.50mm,右侧椎动脉起始段至脊髓前动脉起始段长度为22.8±2.70mm,两者在统计学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本次研究的33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5例患者采用血管闭塞技术治疗,其中4例痊愈,1例术后半年复发;28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中26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术后半年复发。采用mRS评分系统对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进行评估,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1.左右侧颅内段椎动脉起止点管径、重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发出部位至颅内段椎动脉起点无明显差异。2.采用血管闭塞术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均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因此血管内治疗术后应定期复查DSA。3.由于颅内段椎动脉发出较多重要分支血管,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累及或毗邻这些分支血管,因此行血管闭塞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有其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能很好的避开栓塞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等颅内段椎动脉重要分支血管,手术适应证广,同时该治疗方式与血管闭塞术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

孙勇,刘振生,王苇,李澄,周龙江,匡雄伟,王家祥[7](2015)在《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不适合栓塞治疗的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仅接受支架植入,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1例复查发现非症状性、局灶性、腔隙性新发梗死,其余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9例植入单支架,6例植入双重叠支架。术后造影随访(750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显示,假腔完全闭塞10例,部分闭塞3例,稳定1例,增大1例。其中双支架组患者瘤腔完全和部分闭塞6例(6/6),单支架组7例(7/9)。结论单纯支架置入术对合适的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任成涛,李冬梅,陈峰,孙淼,贺红卫,贺亚杰[8](2015)在《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个夹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介入术中的支架技术治疗,采用双支架技术18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1例,三支架技术1例。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0例患者中17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3例无明显变化。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结果显示,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22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10个,部分闭塞12个。临床随访3个月3年,17例头晕症状消失,11例行走不稳、声音低哑、饮水呛咳症状消失,4例减轻,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分:0分15例,1分5例。结论多支架技术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具有安全、微创、效果可靠的优点,对缓解相关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桂勇平[9](2015)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后循环动脉瘤的发病特点,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0年3月2015年3月神经外科住院并经血管栓塞治疗后的37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内容为患者的包括一般信息、个人史、Hunt-Hess分级、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中远期随访等并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动脉瘤栓塞后立即行造影,其中完全栓塞30例(81.1%),次全栓塞4例(10.8%),部分栓塞3例(8.1%);在部分栓塞的3例中1例为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为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右侧大脑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瘤,术后血流明显变缓。所有患者在出院时使用改良后Rankin评分法示:34例患者01分,1例2分,2例5分。随访20例结果示:16例(80%)复查完全致密栓塞。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复发,1例小脑上动脉瘤及1例椎动脉瘤瘤颈显影,1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部分栓塞,复查后较术后即刻无明显改变。结论:1、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2、后循环远端动脉瘤行Onyx胶栓塞载瘤动脉是可行的3、夹层动脉瘤较囊状动脉瘤治疗更加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率更低,中远期随访复发率高于囊状动脉瘤。

杨博文,许岗勤,李天晓[10](2015)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并不罕见,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较复杂,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二、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编织支架在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图1)
    1.3 治疗过程(图1)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随访
    2.3 典型病例(图1)
3 讨论

(3)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附2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随访
2 结果
    2.1 总体治疗情况
    2.2 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
    2.3 动脉瘤周邻血管分布情况
    2.4 预后情况
3 讨论

(4)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入组病人基本资料
    2.4 治疗方案
    2.5 随访管理
    2.6 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诊疗方案
    3.2 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
    3.3 试验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特点
    4.2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
    4.3 不良事件及其预测指标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资料
    1.3 药物与材料
    1.4 治疗方法
        1.4.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1.4.2 闭塞受累载瘤动脉
        1.4.3 术后处理
        1.4.4 随访
2 结果
3 讨论

(6)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及相关解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2.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3.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第二部分 颅内段椎动脉的相关解剖基础研究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器械
        2.3 标本准备和灌洗
        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2.5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3.1 颅内段椎动脉的走行
        3.2 颅内段椎动脉的血管结构解剖
第三部分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2.1 正常国人颅内段椎动脉造影特征
        2.1.1 一般资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
        2.2.1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一般性临床资料
        2.2.2 患者就诊时症状
        2.2.3 诊疗过程
        2.2.4 血管内治疗
    第3章 结果
        3.1 颅内段椎动脉的影像学测量
        3.2 颅内段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
        3.2.1 一般性临床资料
        3.2.2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等统计
        3.3 颅内段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结果展示
        3.4 临床预后
        3.5 典型病例展示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8)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及随访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造影随访
    2.3 临床疗效及随访
3 讨论

(9)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1.2 临床表现
        2.1.3 动脉瘤位置分布及大小
    2.2 介入治疗
        2.2.1 围手术期的治疗
        2.2.2 介入手术治疗
第3章 结果
    3.1 术后效果
    3.2 根据动脉瘤位置及大小选用的手术方案
    3.3 并发症
    3.4 随访
第4章 讨论
    4.1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高危险因素
    4.2 椎基底夹层、梭形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4.3 颅内巨大动脉瘤特点及治疗
    4.4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4.5 Onyx胶在后循环远端动脉瘤中的应用
    4.6 并发症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10)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流行病学
2好发部位
3病因
4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
5治疗
6结语

四、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余笋,时程程,马骥,王玲,张全会,韩新巍,李腾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12)
  • [2]编织支架在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 常晗晓,路华,林超,李征,沈榆棋.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0(07)
  • [3]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附28例报告[J]. 方兴根,程少文,吴丹,李凯,李真保,吴德刚,赖年升,赵心同,袁金龙,刘佳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06)
  • [4]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D]. 贺迎坤. 苏州大学, 2019(04)
  • [5]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 崔艳峰,祖茂衡,顾玉明,刘洪涛,肖晋昌,王洵,徐浩. 中国医学创新, 2016(35)
  • [6]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及相关解剖基础研究[D]. 宋书欣. 南昌大学, 2016(01)
  • [7]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疗效评估[J]. 孙勇,刘振生,王苇,李澄,周龙江,匡雄伟,王家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3)
  • [8]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J]. 任成涛,李冬梅,陈峰,孙淼,贺红卫,贺亚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26)
  • [9]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 桂勇平. 南昌大学, 2015(06)
  • [10]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杨博文,许岗勤,李天晓.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05)

标签:;  ;  ;  ;  ;  

重叠双支架治疗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