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脱臭填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旭[1](2019)在《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气体净化的影响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美好生存环境的愿景也愈加强烈。以往我们在研究大气污染指标的时候注重以粉尘为特征污染物,现如今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硫化氢,这一常见恶臭污染中的关键性物质,现已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治理硫化氢恶臭污染的材料及方法各有利弊,有的处理效果不佳,不能根本上解决硫化氢恶臭污染问题;有的价格昂贵,材料获取困难,无法及时获取材料,导致处理失败。针对目前国内除臭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本试验选用蚯蚓粪这种除臭效果好、绿色环保、获取便捷、经济实惠的多孔介质生物吸附材料对硫化氢恶臭气体进行去除。本文试验中以蚯蚓粪作为吸附降解材料,以硫化氢作为检测物质,采用不同湿度蚯蚓粪作对比,在常温常压下的1L血清瓶中模拟蚯蚓粪对硫化氢的去除过程,研究探讨不同湿度蚯蚓粪对硫化氢恶臭气体的处理效果及原因、吸附降解过程及除臭机理,为后续研究以蚯蚓粪作为反应器处理恶臭气体提供数据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试验选用30%、40%、50%、60%、70%五个湿度梯度蚯蚓粪作为硫化氢恶臭气体的脱除基质,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粪湿度为50%-60%时去除硫化氢效果显着,出气浓度基本能够达到国家恶臭污染物一级排放标准。在该湿度范围内,蚯蚓粪含水量适中,吸附性能完好,硫氧化细菌可适应该生长环境并在蚯蚓粪中的数量不断增大。(2)反应前后各个湿度蚯蚓粪pH和原始蚯蚓粪接近,均保持在中性,说明蚯蚓粪对pH变化具有很好的缓冲能力。(3)本试验结束后各个湿度蚯蚓粪电导率EC都较原始蚯蚓粪有所上升,其中湿度为50%蚯蚓粪中EC上升更明显。湿度为50%蚯蚓粪基质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微生物代谢活性较强,微生物作用加速了蚯蚓粪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可溶性矿物盐和无机离子等,因此EC升高。(4)本试验结束后湿度为50%的蚯蚓粪中硫氧化细菌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湿度为30%的蚯蚓粪,水分条件、空隙度、pH条件、营养条件皆适合硫氧化细菌生存,反应消耗硫化氢能力强,全硫含量随之变高;而湿度为30%的蚯蚓粪中水分条件不好,硫氧化细菌未驯化结束就死亡,仅剩物理吸附作用,吸附饱和之后蚯蚓粪处理能力将降为0,完全反应的最终产物为SO42-。(5)在整个去除过程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虽有所降低,但还可满足硫氧化细菌吸收利用,可保持较高的去除能力,因此,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营养元素不是系统除臭过程的限制条件。
徐海滨[2](2018)在《生物法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臭污染指的是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是世界七大典型公害之一。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8月荣成环保局加大了对当地鱼粉加工企业排放恶臭废气的管制,要求当地鱼粉加工企业限期安装脱臭设备,鱼粉加工企业排放的恶臭废气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方可正常生产。为解决鱼粉加工企业排放的恶臭废气污染问题,本课题组在企业内部以实际的鱼粉加工废气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以期探究出一种有效的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工艺方案。本课题提出采用以生物法为主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首先研究了生物法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处理效果,在确定生物法可行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程规模的试验,评价生物法的处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将经生物法处理完毕的鱼粉加工企业废气通入到企业锅炉进行燃烧进一步降低臭气浓度,最终实现了废气的达标排放。首先,采用生物洗涤工艺对鱼粉加工企业废气进行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洗涤塔的运行效率会受到气液比、进气流量以及洗涤液的MLSS等因素的影响,当进气流量为12m3/h,洗涤液喷淋量为6L/h7L/h,即气液比为200左右时,生物洗涤塔的运行效率较高。MLSS对生物洗涤塔的运行效率影响不太明显。在最佳的运行工况下,生物洗涤塔对NH3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对三甲胺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5%左右,对H2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第二,采用生物滴滤工艺对鱼粉加工企业废气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工艺对经生物洗涤预处理的鱼粉加工废气深度处理效果较好,在EBRT=50s,喷淋密度为1m3/(m2·h)的最佳运行工况下,生物滴滤塔对NH3和三甲胺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5%左右,对H2S的去除率可以稳定在90%左右。生物滴滤塔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在入塔废气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生物滴滤塔对鱼粉加工废气中恶臭污染物的去除率始终维持在85%以上,运行的稳定性较高。第三,对工程规模的生物脱臭系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四个月的调试运行过程中生物脱臭系统表现出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高效性,对废气中的恶臭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生物脱臭系统末端废气污染物排放速率已经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但是臭气浓度指标始终维持20000(无量纲)以上,不符合一级标准要求,无法实现直接达标排放。因此将经生物脱臭系统处理完毕的鱼粉加工企业废气通入到厂内锅炉进行燃烧,以达到进一步降低臭气浓度的目的。当地环保部门检测经生物脱臭系统联合锅炉燃烧处理的鱼粉加工废气臭气浓度降低到了2000倍(无量纲)以下,实现了达标排放。该鱼粉加工企业的生物脱臭系统一次性投资为30万,运行总成本为2.60元/km3。相比较于低温等离子以及光催化氧化等其他废气处理工艺,生物法脱臭工艺具有稳定性高、处理效果好以及运行成本低廉等优势,具有较大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宋瑞霖[3](2016)在《关于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几种方法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日渐增加,相应的问题相继产生,其中就有污水处理厂的臭气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大致有鱼腥臭、氨臭、腐肉臭、腐蛋臭、腐甘蓝臭、粪臭以及某些生产废水的特殊臭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臭气产生,主要形成主要是进水泵房,粗细格栅、厌氧处理过程以及污水处置过程中,目前在行业内通过臭气的有效回收,进入臭气处理系统,进行有效的臭气脱除,就污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气,重点介绍了土壤脱臭、化学反应除臭、植物液脱臭、生物脱臭、离子脱臭以及具有前瞻性的脱臭技术的作用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并给出了具体的工程实例。
周伟坚[4](2012)在《高效污水处理同步脱臭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不断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成为城镇空间环境中恶臭污染的一个重要发生源。相对于其他恶臭治理技术,生物法脱臭具有脱臭效率高、系统简单、处理成本低等优势。本文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恶臭气体为治理对象,以生物脱臭技术为治理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筛选分离高效脱硫脱氨菌株,对固定化技术在脱臭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污水处理及脱臭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运行稳定的兼有脱臭功能的曝气生物滤池中分离出1株能同时脱硫脱氨氮的菌株TS-1。根据菌落特征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TS-1为革兰氏阳性菌,杆状,直径>1.01μm;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表面光滑,乳白色半透明;V-P试验阴性,能水解淀粉和明胶,利用柠檬酸盐生长。对其生长性能和脱硫脱氨氮试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30±2)℃、转速为150r/min的条件下,该菌株的最佳生长pH为7.0,对数生长期为12-32h;处理pH7.0、S2-和NH4-N分别为80mg/L和88mg/L的水样40h,硫化物和氨氮的脱除率分别为91.8%和96.6%;且脱除率随底物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过程中,以混和臭气的空气为气源,分别掺入了陶粒和铁炭颗粒的复合填料为载体,同步去除臭气中NH3,研究了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和参数。结果表明,进气臭气浓度对污水处理效率无明显影响,进水容积负荷对污水处理效果、脱除H2S和NH3的影响相对较小。BAF反应器在未投加固定化菌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脱臭效果,H2S能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NH3能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三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臭气中H2S的同步去除可能是通过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形成FeS沉淀来实现的;BAF反应器在投加固定化菌后,NH3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3%和17.7%,能同时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王秋云[5](2012)在《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恶臭污染物进行调查研究,介绍了恶臭污染的主要来源、臭气的基本成分和常用的除臭方法。选取恶臭的主要污染物硫化氢和氨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滴滤塔工艺进行生物除臭。研究了生物滴滤塔的控制运行条件、生物脱臭的机理。为用生物法去除硫化氢和氨气为代表的混合恶臭气体提供了设计和运行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生物膜的培养驯化采用先挂生物膜然后进气驯化的方法,启动挂膜时间为20天。试验表明该法适合实验室小试,对于在中试或实际的工程中,也建议使用该法。2.生物滴滤塔去除硫化氢的运行工况为:在温度25℃,循环液喷淋量为15L/h时,硫化氢进气量为0.5m3/h,进气浓度在600mg/m3以下,去除率在95%以上;当进气量为0.4m3/h时,硫化氢进气浓度在900mg/m3以下,去除率能达到94%以上,当进气量为0.3m3/h时,硫化氢进气浓度在1400mg/m3以下,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在此条件下硫化氢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3.生物滴滤塔去除氨气的运行工况为:在温度为25℃,循环液喷淋量为15L/h时,氨气进气量为0.5m3/h,进气浓度在900mg/m3以下,经过生物滴滤塔处理后,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4.在pH为酸性或中性的条件下都能较好的去除硫化氢,而去除氨气时pH要保持在中性条件下。所以在反应过程中,去除混合气体的循环液的pH值要保持在中性。5.在处理硫化氢与氨气时,循环液喷淋量的对去除率的影响不同。相比之下,相同条件下氨气所需循环液的喷淋量要相对硫化氢去除所需循环液的喷淋量要小的多。6.研究表明:硫化氢的进气浓度在900~1400mg/m3时,粒径为30mm的生物填料更适合反应器的运行,而粒径为15mm的填料在相对低浓度气体的处理中有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在高负荷时由于反应产生大量的硫磺堵塞填料,影响去除效果。7.从试验所测得的结果和试验现象得出:硫化氢的降解过程:H2S(g)—H2S(1)—单质硫S—SO42-。而氨气则经历的过程如下:NH3(g)—NH4+—NO2-—NO3-—N2。在整个过程中会有氮元素的缺失。8.本试验没有对生物滴滤塔的循环液成分进行在线监测,若能对循环液中的物质含量变化进行在线监测,如硫元素、氮元素、碳元素等,即可对微生物的降解理作更进一步的研究。9.根据实验室小试的设计和运行参数,设计了2000m3/d的沼气除硫化氢和氨气的中试生物滴滤塔。
王卫东[6](2012)在《化工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脱除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恶臭污染物已成为目前大气污染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因为恶臭气体成分的复杂等特点,使得恶臭气体的脱除成了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对恶臭气体污染治理技术有了较多的研究,尤其是对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较为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恶臭气体的特点、危害及处理的主要方法,并着重分析了生物处理技术的主要转化机理以及研究较为广泛的生物处理方法。本实验中,以某化工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恶臭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滴滤塔技术进行了恶臭气体的处理工艺研究。主要考察了生物滴滤塔的填料种类、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和挂膜条件、生物滴滤塔的稳定运行工艺条件以及城市污水作为微生物营养液的工艺条件。通过试验选出较佳方案,为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可靠地基础数据。从实验可以得出最佳填料为强化挂膜陶粒与半软性塑料填料组成的组合填料;试验所用的微生物菌群样本定期加入营养液,在生物滴滤塔内通过动态培养挂膜,10天左右可以达到挂膜要求;完成动态培养挂膜后,通入恶臭气体进行动态驯化挂膜,随着生物滴滤塔压力降和恶臭气体脱除率的稳定,15天左右完成动态驯化挂膜;微生物挂膜驯化完成后,H2S、CH3SH、NH3脱除率在90%以上,VOCs脱除率在80%以上。连续运行到第12天左右时H2S脱除率出现波动,降到90%以下,通过更换循环液的措施,使H2S的脱除率恢复到95%以上,其余恶臭组分的脱除率未出现大的波动;以城市污水为营养液,加入适当的营养物质后,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液使用,不但降低了生物滴滤塔装置的运行成本,还利用了生活污水中的碳、氮源和部分微量元素,达到以废治废效果。
李蕊[7](2012)在《生物滴滤塔处理混合模拟制革恶臭气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脱臭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空气污染控制新技术,可分为生物吸收法、生物过滤法和生物滴滤法三个方向。生物滴滤法与前两种工艺相比,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并且具有压降低,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等特点,使其成为生物脱臭研究的主要方法。我国是制革大国,制革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制革过程中所产生的NH3和H2S以及固体废料分解产生的刺激或有毒气体和一些易挥发的恶臭气体不仅损害人体的健康而且造成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革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制革过程中的恶臭气体进行治理。本文针对制革工艺及其污水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污染问题,采用装有多面空心球和沸石混合填料的生物滴滤塔对由NH3和H2S混合模拟的制革恶臭气体进行处理。首先利用人工加入营养物质以及氨氮和硫化物的方法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优化能够处理氨氮和硫化物的细菌群落。其次,将含有优势菌群的活性污泥采用快速挂膜法接种到生物滴滤塔中的填料上。该填料由多面空心球和沸石组成,通过控制合适的挂膜条件,使微生物在填料上生长繁殖并形成生物膜。挂膜结束后,在生物滴滤塔底部通入NH3和H2S混合气体,通过对处理过程中气体流量、进气浓度、填料层高度、溶解氧以及pH等因素的研究,考察生物滴滤塔对恶臭气体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逐渐增加氨氮和硫化物的投加量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最初加入氨氮的浓度为14.09mg/L,测定其去除率为72.05%。微生物对外加污染物质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当驯化15天时,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率趋于平缓,达到95.82%以上,说明微生物已经能够较好地降解氨氮,检测有少量硝酸盐生成。同时,最初加入硫化钠的浓度为2.2mg/L,去除率为16.82%,经过17天的驯化,微生物对硫化钠的去除率达到94.16%。硫酸盐所占总投加硫化物的比例不断升高,驯化15天时,硫酸盐所占比例基本稳定为22.13%。通过以上驯化结果可以看出,氨氮和硫化物能够被驯化的微生物有效地降解。(2)驯化初期,活性污泥的污泥指数(SVI)为82mL/g,逐渐加入氯化铵和硫化钠进行驯化,第10天时,污泥指数升高为129.33mL/g,这是由于氨氮和硫化物的加入使菌胶团凝聚性能下降、解絮,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丝状菌有所增加,使污泥的性能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性污泥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19天时,SVI下降为70mL/g,说明在驯化过程中污泥保持较好的性状。活性污泥填料上挂膜15天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填料表面上活性污泥的挂膜情况,可以看出填料表面附着有大小不一的微生物膜,说明微生物在填料表面生长繁殖较好,能够用以处理恶臭气体。(3)在处理恶臭气体过程中,当温度为23.9-30.8℃,pH为6.17-7.73,湿度在34%-48%之间,气体流量为2L/min,NH3和H2S的浓度范围分别是16.39-80.05mg/m3和0.8-68.04mg/m3,填料层高度为90cm时,NH3和H2S的去除率分别在99.51%和99.82%以上,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厂界标准的处理要求。本研究的填料层高度为45-90cm,随着填料层高度的增加,生物滴滤塔对恶臭气体的去除作用逐渐增强。当填料层高度为70cm时,生物滴滤塔对氨气和硫化氢已经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设置合适的填料层高度,以便节省能源和动力消耗。(4)生物滴滤塔处理恶臭气体时,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综合过程。通过对机理的探索,结果表明,溶解于营养液中的NH3和H2S经过一定的循环利用,能够被附着在填料上的微生物所降解。
陈婷婷,张志贵[8](2011)在《生物处理法防治城市垃圾恶臭》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城市垃圾恶臭的产生、特点及危害,同时通过比较,对生物处理法脱臭技术的优点和机理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生物脱臭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葛洁[9](2011)在《生物滴滤塔净化H2S气体的菌种筛选、填料改性及反应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净化气体有害成份的技术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生物滴滤塔是一个包括气相、液相、固相,涉及填料、微生物、营养液、目标污染物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生物处理系统,已被用于一些自然上的废气处理。其微生物处理能力的提高、单位体积填料有效面积的增加、以及合理的操作参数确定,有利于促进生物反应器净化效率提高并降低运行成本。本文针对工业过程H2S气体污染的问题,研究生物滴滤塔净化H2S气体的优势菌群及其代谢特征,填料载体的性能及改性,以获得的适用于H2S净化的混合菌种、改性陶粒为载体的生物滴滤塔工艺过程特性研究,提出工艺参数并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为生物滴滤塔处理H2S气体提供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主要成果如下:(1)分别从硫酸厂硫铁矿粉堆场土壤、硫酸厂脱硫装置排放废水、焦化厂废水污泥、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泥和西安淀粉厂污水处理曝气池污泥中分离,筛选鉴定出六株脱硫菌株,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优选出两株菌群作为生物滴滤塔挂膜菌种,该两组菌种为:有机化能异养菌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sp2(X2),有机化能营养芽孢杆菌Bacillaceae sp2(B2)。确定了(B2,X2)混合菌种培养液及培养条件,其中pH值对菌种生长量影响最大,最适生长pH值为6.07.0。(2)以1.5mol/L FeCl3溶液为改性剂,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3h制备改性陶粒。陶粒改性后,表面粗糙度增大,空隙率增大6.2%、PI增大4倍以上,挂膜时间缩短了1/3,生物量增加了16%;以改性后陶粒为填料的生物滴滤塔比改性前有较高的H2S去除能力,尤其是在进气浓度12004500mg/m3范围内,去除率为95%以上,比未改性去除率提高9%,持续使用后表面α- Fe2O3晶体结构更清晰。(3)选择G循环喷淋液以葡萄糖作为C源,可以获得较高的(B2,X2)混合菌群优势度,对H2S的去除效果较好。(4)(B2,X2)菌群改性填料生物滴滤塔去除H2S机理初步分析为:在填料改性后,填料表面PI升高,在工况条件下,表面因质子化带正电荷,与微生物表面负电荷正负吸引,增加了单位填料生物膜量,增大生化反应比表面积,加快了体系中传质速率,增加系统去除能力及浓度适应范围。(B2,X2)异养菌群,世代较短,比增殖速率较快,通过细胞增殖与酶合成代谢调节方式去除H2S。(5)异养菌(B2,X2)菌群代谢H2S,部分是将其作为供细胞物质合成的硫源,合成硫键连接的蛋白质参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通过氧化作用将其转化为S0状态的硫单质,此生物膜代谢产物为黄色颗粒,由喷淋循环液洗脱,沉淀在循环喷淋液槽底部。(6)对(B2,X2)菌群改性填料生物滴滤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根据实验数据推荐出该工艺运行操作参数。
袁甲[10](2010)在《复合生物滤床处理石化企业恶臭气体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恶臭所带来的污染更加敏感。目前,一些位于大、中城市的石化企业,其恶臭污染已经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针对石化行业污水处理场“恶臭”污染现状,利用复合生物率床技术对实验室模拟“复合恶臭”气体治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本实验以驯化的活性污泥为脱臭微生物菌种库,从中分离、纯化筛选高效脱臭菌株,通过一系列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对高效脱臭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高效脱臭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将最优化条件下活化的高效脱臭菌株接种至木片、陶粒、活性炭以及浮石填料上挂膜、对比脱臭净化效果及脱臭运行的各种参数变化,并对不同脱臭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实验从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株高效氨氮降解菌株AD-4,一株高效硫化物降解菌株S-5以及一株高效甲苯降解菌株JBJ-3,通过考察确定各菌株最优活化温度、最佳活化pH、最佳活化摇床转速以及最佳活化接种量体积。接种高效脱臭菌株于四种填料之上,木片以及浮石填料挂膜所需时间较短,2223d生物量均达到50nmolP/g填料以上;活性炭以及陶粒填料挂膜所需时间较长,2930d生物量均达到40nmolP/g填料以上;在循环营养液流量2L/h,复合恶臭气体流量0.3m3/h,H2S、NH3以及甲苯进气浓度分别为100mg/m3、100mg/m3以及200mg/m3的条件下,不同挂膜填料对各种恶臭气体的去除效果均在80%以上且并不存在以普通活性污泥挂膜所需的驯化期,这表明人工筛选的高效脱臭菌株在复合生物滤床已经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不同菌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维系脱臭系统的稳定。复合生物滤床装置运行两个月后,填装木片填料的系统压降最低,仅为390pa;装置停运2周后,填装木片填料的系统完全恢复所需时间最短,仅需6h;这说明填装木片填料的脱臭系统对现场工况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人工筛选的高效脱臭菌进行低浓度H2S、NH3以及甲苯复合恶臭气体的处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通过对比不同填料挂膜周期、脱臭净化效果及脱臭运行的各种参数变化筛选出脱臭操作中性能优异的木片填料,可为现场中试试验提供优势菌株以及性能优异的木片填料。因此具有一定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生物脱臭填料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脱臭填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气体净化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恶臭污染概述 |
1.1.1 恶臭污染的概念 |
1.1.2 恶臭物质的分类 |
1.1.3 国内外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
1.1.4 恶臭污染的污染特征 |
1.2 硫化氢简介 |
1.2.1 硫化氢的理化性质 |
1.2.2 硫化氢的危害 |
1.3 恶臭气体净化技术方法 |
1.3.1 生物洗涤法 |
1.3.2 生物过滤法 |
1.3.3 生物滴滤法 |
1.4 蚯蚓粪简介 |
1.4.1 蚯蚓粪的物理性质 |
1.4.2 蚯蚓粪的化学性质 |
1.4.3 蚯蚓粪的生物学性质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蚯蚓粪 |
2.1.2 供试硫化氢气体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试方法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的脱除过程的影响 |
3.1.1 蚯蚓粪湿度为3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
3.1.2 蚯蚓粪湿度为4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
3.1.3 蚯蚓粪湿度为5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
3.1.4 蚯蚓粪湿度为6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
3.1.5 蚯蚓粪湿度为7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
3.2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理化指标的变化 |
3.2.1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pH的变化 |
3.2.2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EC的变化 |
3.3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硫元素的变化 |
3.4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营养元素的变化 |
3.4.1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氮元素的变化 |
3.4.2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总磷含量的变化 |
3.4.3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全钾含量的变化 |
3.5 生物除臭机理 |
3.5.1 硫化氢的氧化途径 |
3.5.2 气液传质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生物法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恶臭污染物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化学氧化法 |
1.2.3 吸收法 |
1.2.4 光催化氧化法 |
1.2.5 等离子体分解法 |
1.2.6 热破坏法 |
1.2.7 生物法 |
1.3 各种除臭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1.4 生物法除臭机理及工艺类型 |
1.4.1 生物法除臭动力学理论 |
1.4.2 生物法除臭的工艺类型 |
1.5 生物法处理恶臭废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生物洗涤预处理鱼粉加工废气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2.1.1 试验装置 |
2.1.2 分析项目和测量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气液比对生物洗涤塔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2 进气流量对生物洗涤塔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3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对生物洗涤塔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物滴滤深度处理鱼粉加工废气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1.1 试验装置 |
3.1.2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生物滴滤塔试运行情况考察 |
3.2.2 空床停留时间(EBRT)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
3.2.3 循环液喷淋量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
3.2.4 生物滴滤塔停运恢复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5 NH3、H2S和三甲胺的降解原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脱臭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废气的工程应用研究 |
4.1 企业概况和鱼粉加工废气的来源和特点 |
4.1.1 企业概况 |
4.1.2 鱼粉加工废气的来源和特点 |
4.2 生物脱臭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
4.2.1 生物滴滤塔的设计 |
4.2.2 生物除臭系统工艺流程 |
4.3 生物脱臭系统对恶臭污染物的去除性能考察 |
4.4 生物脱臭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 |
4.5 锅炉燃烧工艺降低臭气浓度效果的研究 |
4.6 经济分析 |
4.6.1 生物脱臭系统联合锅炉燃烧工艺经济核算 |
4.6.2 社会和环境效益 |
4.6.3 应用前景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高效污水处理同步脱臭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脱臭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2.1 臭气来源及其性质 |
2.1.1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臭气来源及原因 |
2.1.2 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臭气的成分及阈值 |
2.1.3 臭气的排放标准 |
2.2 物化脱臭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2.3 生物脱臭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2.3.1 生物除臭工艺 |
2.3.2 生物除臭工艺运行参数 |
2.3.3 生物脱臭填料 |
2.3.4 脱臭微生物的筛选 |
2.3.5 生物脱臭机理 |
2.4 生物脱臭技术的发展方向 |
2.5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2.5.1 选题的意义 |
2.5.2 主要研究内容 |
2.5.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高效脱臭微生物分离、鉴定及脱臭性能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培养基配制方法 |
3.2.2 样品富集培养和菌种分离纯化 |
3.2.3 菌株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 |
3.2.4 生长性能测定 |
3.2.5 脱除性能研究 |
3.2.6 培养液中硫化物的转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脱臭菌株的获得 |
3.3.2 高效脱臭菌株的筛选和确定 |
3.3.3 高效脱臭菌株的及形态观察 |
3.3.4 TS-1生理生化特性 |
3.3.5 TS-1的生长性能 |
3.3.6 TS-1恶臭脱除性能 |
3.3.7 培养液中硫化物的转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效脱臭微生物固定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方法 |
4.2.1 培养基配制方法 |
4.2.2 菌悬液制备方法 |
4.2.3 固定化小球制备方法 |
4.2.4 固定化小球性能测试方法 |
4.2.5 脱除性能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固定化包埋载体的选择 |
4.3.2 恶臭脱除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AF同步脱臭及污水处理试验研究 |
5.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2 试验装置及方法 |
5.3 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微生物挂膜过程 |
5.4.2 臭气浓度对污水处理效率的影响 |
5.4.3 进水容积负荷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4.4 进水容积负荷对H_2S和NH_3处理效果的影响 |
5.4.5 BAF不同高度段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4.6 固定化菌应用于实际生活污水脱臭中试试验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臭气污染概述 |
1.1.1 污水处理厂臭气分类及组成 |
1.1.2 污水处理厂臭气来源 |
1.1.3 臭气污染的危害特点 |
1.2 常用臭气治理方法 |
1.2.1 常用的物化法治理技术 |
1.2.2 生物脱臭法原理 |
1.2.3 常用生物脱臭方法 |
1.3 国内外生物脱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的设计 |
2.1.1 试验装置和试验流程 |
2.1.2 硫化氢和氨气的生成 |
2.1.3 生物填料的选择 |
2.2 试验分析项目和方法 |
2.2.1 硫化氢的测量 |
2.2.2 氨气的测量 |
2.2.3 硫酸根的测量 |
2.2.4 试验用仪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滴滤塔脱除硫化氢的试验研究 |
3.1 生物滴滤塔的挂膜启动 |
3.2 生物滴滤塔去除硫化氢的影响因素 |
3.2.1 温度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2.2 进气浓度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2.3 不同进气量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2.4 循环液 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
3.2.5 进气负荷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3 循环液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
3.4 循环液中 COD 的变化 |
3.5 填料粒径的选择 |
3.6 生物脱硫反应原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氨气的试验研究 |
4.1 反应器的挂膜启动 |
4.2 生物滴滤塔出去氨气的影响因素 |
4.2.1 对不同浓度的氨气的去除效率 |
4.2.2 温度对氨气去除的影响 |
4.2.3 循环液喷淋量对氨气的去除效果影响 |
4.3 循环液的 pH 变化 |
4.5 生物法去除氨气机理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硫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体试验研究 |
5.1 pH 对脱臭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作用 |
5.2 氨气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5.3 硫化氢对氨气的处理效果影响 |
5.4 硫化氢和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物滴滤塔处理沼气中硫化氢和氨气的中试设计 |
6.1 设计思路 |
6.2 设计依据 |
6.3 配套设备一览表 |
6.4 工艺流程图、结构图及反应器整体图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化工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脱除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生物脱臭基本理论及方法 |
2.1 生物脱臭基本理论 |
2.1.1 硫化氢的转化机理 |
2.1.2 氨的转化机理 |
2.1.3 有机硫化物的转化机理 |
2.1.4 苯系物的转化机理 |
2.2 生物脱臭基本方法 |
2.2.1 土壤法 |
2.2.2 堆肥法 |
2.2.3 生物过滤法 |
2.2.4 生物滴滤法 |
2.2.5 生物洗涤法 |
2.2.6 生物法工艺比较 |
2.3 生物脱臭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基质性质的影响 |
2.3.2 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
2.3.3 氧气浓度的影响和限制 |
2.4 生物脱臭的技术优势 |
第三章 生物法脱除恶臭气体侧线试验研究 |
3.1 试验部分 |
3.1.1 恶臭气体来源及主要组成 |
3.1.2 工艺流程 |
3.1.3 试验装置 |
3.1.4 分析仪器 |
3.1.5 分析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填料的筛选评价 |
3.2.2 微生物旳培养、驯化与挂膜 |
3.2.3 生物滴滤塔稳定运行试验 |
3.2.4 以城市污水为生物滴滤塔循环液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生物滴滤塔处理混合模拟制革恶臭气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恶臭气体的污染特点及危害 |
1.2 处理恶臭气体的方法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生物脱臭的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生物滴滤塔处理恶臭气体概述 |
1.4.1 生物滴滤塔的原理 |
1.4.2 生物滴滤塔的影响因素 |
1.5 制革恶臭气体的特点及污染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生物滴滤塔处理制革恶臭气体中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装置和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微生物的接种与驯化 |
2.2.4 微生物的挂膜 |
2.2.5 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作用 |
2.3.2 污染物质的元素分析 |
2.3.3 污泥性状与微生物显微镜观察 |
2.3.4 微生物的挂膜 |
2.4 本章小结 |
3 生物滴滤塔处理模拟制革恶臭气体工艺条件的研究 |
3.1 引言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3.2.1 装置 |
3.2.2 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流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2 浓度对混合气体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3 填料层不同高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4 生物滴滤塔去除 NH3和 H2S 的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结论及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9)生物滴滤塔净化H2S气体的菌种筛选、填料改性及反应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恶臭气体来源及危害 |
1.2 H_2S 性质及硫循环 |
1.3 恶臭污染控制现状 |
1.3.1 国内外恶臭控制标准 |
1.3.2 恶臭气体处理方法 |
1.4 生物法处理工艺 |
1.4.1 生物法处理原理 |
1.4.2 生物处理工艺分类及其适用范围 |
1.5 生物滴滤塔处理含H_2S 恶臭气体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降解菌种研究进展 |
1.5.2 填料研究进展 |
1.5.3 系统运行与环境条件研究进展 |
1.5.4 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的内容 |
2 研究思路及方案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方案 |
2.2.1 优势菌群的筛选研究方案 |
2.2.2 填料筛选及改性研究方案 |
2.2.3 生物滴滤塔工艺特性研究方案 |
2.2.4 本系统降解机理的实验研究方案 |
2.3 主要参数表征及测定方法 |
2.3.1 微生物筛选,生物膜EPS 成分、代谢产物分析 |
2.3.2 填料筛选及改性评价参数及测定方法 |
2.3.3 生物滴滤塔主要工艺参数表征及计算方法 |
2.4 污染物检测方法 |
2.5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5.1 主要培养基配方 |
2.5.2 主要仪器 |
3 微生物优势菌群筛选及培养 |
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方法 |
3.2 菌种筛选与鉴定结果 |
3.2.1 菌源选择 |
3.2.2 驯化硫源的选择 |
3.2.3 菌种的分离及理化鉴定 |
3.3 菌种对H_2S 降解性能实验 |
3.3.1 单一菌种降解实验 |
3.3.2 单一纯菌系统与活性污泥降解对比实验 |
3.3.3 各菌种复合的降解对比实验 |
3.4 菌株生长条件 |
3.4.1 生长影响因子 |
3.4.2 确定生长条件的正交试验 |
3.4.3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4 填料选择及改性 |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4.1.1 实验装置 |
4.1.2 实验方法 |
4.2 改性基质的选取 |
4.2.1 几种填料的理化性质及去除能力比较 |
4.2.2 改性基质-陶粒物性分析 |
4.3 陶粒改性条件的确定 |
4.3.1 改性剂选择 |
4.3.2 改性方法选择 |
4.3.3 改性剂浓度选择 |
4.4 改性陶粒性能分析 |
4.4.1 物化性能分析 |
4.4.2 改性陶粒表面形态 |
4.4.3 净化性能分析 |
4.4.4 表面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2,X2)菌群改性陶粒生物滴滤塔工艺特性研究 |
5.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5.1.1 实验装置 |
5.1.2 实验方法 |
5.2 生物滴滤塔型设计 |
5.3 循环喷淋液配方选择 |
5.3.1 C 源选择 |
5.3.2 N 源选择 |
5.4 循环喷淋液流量及调控 |
5.4.1 循环喷淋液流量 |
5.4.2 循环喷淋液pH 值 |
5.5 系统负荷 |
5.6 压力损失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B2,X2)菌群改性陶粒生物滴滤塔降解机理初探 |
6.1 实验装置和方法 |
6.1.1 实验装置 |
6.1.2 实验方法 |
6.2 基于(B2,X2)混合菌在改性陶粒表面成膜特性分析 |
6.2.1 改性陶粒表面生物膜形态特征 |
6.2.2 改性陶粒表面成膜性能分析 |
6.3 系统运行工况引起的EPS 响应 |
6.3.1 EPS 分泌量与进气浓度 |
6.3.2 EPS 分泌量与停留时间 |
6.3.3 EPS 分泌量与循环液pH 值 |
6.3.4 EPS 分泌量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6.3.5 EPS 及蛋白质含量与生物滴滤塔处理能力的相关性 |
6.4 生物膜代谢产物 |
6.4.1 生物膜代谢产物形态 |
6.4.2 代谢产物成分 |
6.4.3 代谢产物粒径分布 |
6.4.4 本系统微生物作用机理及产物 |
6.5 本章小结 |
7 反应动力学模型与工艺推荐参数 |
7.1 动力学模型建立 |
7.1.1 净化过程分析 |
7.1.2 (B2,X2)菌群改性填料生物滴滤塔物料衡算动力学模型 |
7.1.3 (B2,X2)菌群改性填料生物滴滤塔宏观动力学模型 |
7.1.4 动力学模型验证 |
7.2 NH_3 同时存在条件下H_2S 气体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
7.3 工艺参数推荐 |
7.3.1 菌种及培养 |
7.3.2 填料 |
7.3.3 生物反应器 |
7.3.4 喷淋循环液 |
7.3.5 运行参数 |
8 结论、建议及创新点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3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复合生物滤床处理石化企业恶臭气体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恶臭的概述 |
1.1.1 恶臭的来源 |
1.1.2 恶臭物质的类别 |
1.1.3 恶臭物质的理化特性 |
1.1.4 恶臭污染的危害 |
1.2 恶臭气体的处理方法 |
1.2.1 物理法对于恶臭气体的处理 |
1.2.2 化学法对于恶臭气体的处理 |
1.2.3 生物法对于恶臭气体的处理 |
1.3 微生物恶臭处理的概述 |
1.4 复合生物滤床填料种类的初步探讨 |
1.5 复合生物滤床挂膜与运行初步研究 |
1.6 复合生物滤床脱臭微生物菌种研究 |
1.6.1 恶臭微生物菌种的筛选 |
1.6.2 复合生物滤床生物群落组成 |
1.6.3 填料上生物膜生物量的考察 |
1.6.4 恶臭物质的降解途径 |
1.7 课题的来源以及背景 |
1.8 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H_2S ,NH_3 以及甲苯混合恶臭气体的生成 |
2.1.2 复合生物滤床装置 |
2.1.3 填料的选择 |
2.2 试验分析方法 |
2.2.1 H_2S ,NH_3 以及甲苯恶臭气体的检测 |
2.2.2 高效脱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
2.2.3 填料上微生物的挂膜及其检测 |
2.3 试验分析仪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效脱臭菌株筛选及生长条件优化 |
3.1 高效氨氮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生长条件优化 |
3.1.1 筛选高效氨氮降解菌所用培养基 |
3.1.2 高效氨氮降解菌的筛选 |
3.1.3 高效氨氮降解菌AD -4 的鉴定 |
3.1.4 培养条件对高效氨氮降解菌AD -4 生长量的影响 |
3.1.5 高效氨氮降解菌AD -4 生长曲线测定 |
3.2 高效甲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生长条件优化 |
3.2.1 筛选高效甲苯降解菌所用培养基 |
3.2.2 高效甲苯降解菌的筛选 |
3.2.3 高效甲苯降解菌JBJ -3 的鉴定 |
3.2.4 培养条件对高效甲苯降解菌JBJ- 3 生长量的影响 |
3.2.5 高效甲苯降解菌JBJ -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 高效硫化物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生长条件优化 |
3.3.1 筛选高效硫化物降解菌所用培养基 |
3.3.2 高效硫化物降解菌的筛选 |
3.3.3 高效硫化物降解菌S -5 的鉴定 |
3.3.4 培养条件对高效硫化物降解菌S -5 生长量的影响 |
3.3.5 高效硫化物降解菌S -5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生物脱臭填料运行操控研究 |
4.1 不同生物脱臭填料挂膜效果比较 |
4.2 不同生物脱臭填料脱臭效果比较 |
4.2.1 不同挂膜填料对于恶臭气体H_2S 的去除效果 |
4.2.2 不同挂膜填料对于恶臭气体NH_3 的去除效果 |
4.2.3 不同挂膜填料对于恶臭气体甲苯的去除效果 |
4.3 不同生物脱臭填料压降变化趋势 |
4.4 装置停运后填装不同填料的系统恢复状况 |
4.5 脱臭系统内微生物的个体生态条件 |
4.5.1 pH 对脱臭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作用 |
4.5.2 温度对脱臭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生物脱臭填料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气体净化的影响试验研究[D]. 李晨旭.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2]生物法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试验研究[D]. 徐海滨.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3]关于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几种方法效果的比较[J]. 宋瑞霖. 科技视界, 2016(17)
- [4]高效污水处理同步脱臭技术的研究[D]. 周伟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5]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的研究[D]. 王秋云. 苏州科技学院, 2012(05)
- [6]化工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脱除试验研究[D]. 王卫东. 兰州大学, 2012(04)
- [7]生物滴滤塔处理混合模拟制革恶臭气体的研究[D]. 李蕊. 陕西科技大学, 2012(10)
- [8]生物处理法防治城市垃圾恶臭[J]. 陈婷婷,张志贵.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1(05)
- [9]生物滴滤塔净化H2S气体的菌种筛选、填料改性及反应动力学分析[D]. 葛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
- [10]复合生物滤床处理石化企业恶臭气体新技术研究[D]. 袁甲.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标签: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工业废气论文; 微生物论文; 硫化氢论文; 氨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