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散件价格传真(参考价)(2000年12月,上海)(论文文献综述)
徐华伟[1](2019)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人类演进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力发挥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这既表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前提,也说明人获得解放的过程同时是人能力得到发展,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类所构造的政治生活是保障其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就是人参与政治生活发展出来的能力,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体现,是确立人在世界中主体地位的主要表征。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互联网席卷全球,新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为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增添了崭新的元素,信息的共享与快速流转无疑极大的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门槛,虚拟社区、网络社团、网络政治动员、网络民意征集、人肉搜索等展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面貌,再一次充分验证了“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历史的有力杠杆”这一论断。基于网络,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态度、政治表达的热情以及采取集体行动的质量有了崭新的提升。在我国引入全功能互联网的20余年时间里,经过国家自上而下的全力推动和公民自下而上的积极应用的相互助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迅速,从纵向上看,公民关注政治生活的范围、理解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处理政治生活问题的方式都有着巨大的突破,从横向上看,公民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和整体协作推动事件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然而,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数字鸿沟、信息泛滥以及网络政治参与失序化与无效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所要显现的问题,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应然”与现阶段的“实然”状态的对立统一关系;两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淀,塑造了我国公民特有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代表开放透明互动共享精神的互联网文化有着矛盾冲突,这是深层次原因;当前政治参与制度对于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的不足则构成了直接原因。有鉴于此,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推进民主建设、开展文化建设、完善制度建设以及推动技术建设的路径,奠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搭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平台,开拓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空间,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增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动力,从而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有效维护公民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杨佳欢[2](2019)在《1978-1979年英国“不满之冬”研究》文中指出1978—1979年冬,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罢工运动席卷英国,史称“不满之冬”。此次罢工运动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战后三十余年,英国一直奉行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以需求管理为手段的经济政策,这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确保了其经济的迅速恢复,但从长远来看却造成了工资与通货膨胀交替上升、工会权势过分扩张等问题,且这些弊端还难以在英国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有效缓解。七十年代末,时任首相卡拉汉(1976—1979年在任)领导下的工党政府又做出了诸如颁行第四阶段收入政策、推迟1978年秋季大选等不合时宜的决策,于是便直接引发了英国福特公司工人的罢工运动。1978年11月福特公司工人罢工的胜利,宣告了卡拉汉政府政策的脆弱性,加剧了公、私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标志着“不满之冬”正式爆发。在“不满之冬”期间,罢工浪潮从私营经济部门蔓延至公共部门,波及石油运输、公路货运、医疗卫生、教师、公务员等诸多行业,其规模仅次于1926年的大罢工。纵观各行业的罢工运动,主要有三大特点:其一,罢工最初基本是由基层工人代表“自下而上”发起的,并非由工会领导层统一组织的。其二,各行业罢工之初都是非正式的,但随着罢工时间和规模的不断发展,罢工运动均逐渐得到了工会高层的正式认可。其三,受罢工纠察行动的影响,大量想维持正常工作的职工不得不被动参与罢工,其人数远高于主动罢工者。1979年3月28日,卡拉汉政府在议会“不信任案”投票中不幸惜败,“不满之冬”中的一系列罢工运动随之渐趋平息,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未止步。同年5月3日,撒切尔抓住“不满之冬”给保守党带来的良好契机赢得了大选,并在此后连续执政近11年,接连推行了货币主义、打击工会、私有化等政策,对英国社会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堪称战后英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能连续赢得大选,保守党政府及其媒体支持者还通过宣传手段将“不满之冬”神话化,并将其塑造成工会运动和社会民主破产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每每提及“不满之冬”,英国民众仍会联想到因大规模罢工而导致的物资短缺、垃圾遍地、医院关门、社会停摆等骇人听闻的情景,遂使“不满之冬”成为了当代英国社会难以抹去的历史记忆。
肖洋[3](2013)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文中指出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88亿元,年均连续增长率远超其他行业。同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并存,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欣欣向荣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出版产业市场主体布局不均衡,产业构成复杂,各产业群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资源禀赋形成等级优势和主体布局的差异,引发盈利模式、技术标准与数字版权等困扰;数字出版产业的资金与人才队伍相比其他产业存在较大瓶颈;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落差。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纷纷出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也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鼓励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事业相结合,培育和打造新形态的文化产业,并集中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文化强国建设、出版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战略时期作出的决策研究,其战略权衡和评估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需求;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转变信息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也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认识、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制定合理战略的重要保障。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稳健发展。本文从结构演变——区域分工——发展阶段三段论的形式来系统构建产而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促进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的中国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推演,即产业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探索涉及结构链式战略、区域分上战略和阶段周期战略三个研究层面,既要对现有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反思,又要构建新的战略体系,以形成连贯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逻辑结构。论文第二章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围绕产业环境、体制格局、产业结构、企业分类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格局,梳理产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存在的瓶颈问题。并选取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实施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战略——产业集群战略、“走出去”战略、竞争力战略,剖析战略实施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指出三战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空问性缺陷和时问性缺陷。第三章定量研究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阐释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构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模型,提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和目标。第四章以区域差距、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产业集群为框架系统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现状。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足出版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差距必然引发优势形成和区域竞争,竞争包括地理区域(不同省份)的产业竞争和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制定的基本任务是要在尊重优势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协调并刺激竞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解决产业链的规范化和利益合理化、资本的有效运作、数字内容资源与技术资源的科学分配等问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内贸易作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的有益补充,需通过创新产品形式,以差异化优质内容拓展贸易,延伸相关市场,以规模经济提升贸易地位,完善层次分工,以国际化商品争取空问。同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也需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支持,驱动贸易结构由产品贸易向资本贸易转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因区域配套资源的不完善制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较长且不均衡影响产业集群分工合作的水平,各地区对产业集群政策的指向性不强苦扰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优化升级的困境。而缓解产业集群问题的压力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集群布局,提高专业协作水平,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推动东西部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第五章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阐释了三个阶段性问题,一是数字出版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展阶段如何,二是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的分布如何,三是数字出版产业生命周期进程和趋势如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发展期,数字报纸、在线音乐处于萌芽期,其余多数业态处于成长期,政府和产业自身应依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其发展战略,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公共服务等指标上有所侧重。现有产业分类中的互联网期刊、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主导产业地位,数字报纸和网络动漫居其次,且近年来随时间推移,产业均衡性和规模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处于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且形成期较为漫长,产业垄断性、市场风险多等状况要持续二十余年。最后一章是在第三、四、五章理论基础上对战略结构性、空间性、时间性缺陷的修复与创新,将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提炼为结构、区域与阶段三大战略,下分九个小项的体系构架。其中,“四跨”、文化创新和人才是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竞争力战略、“走出去”战略、集群战略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构成区域战略的主体,阶段战略则包括产业形成期的梯级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保障内容与人才资源、出版产品与服务、市场、体制、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韩伟[4](2012)在《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产业是一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国际因特网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产业也迅猛地成长起来,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服务于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是电信产业大国,其技术及管理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长期的发展中,美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电信产业的管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电信产业管制的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在进行电信产业一般分析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历史变迁,重点分析了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体系、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领域以及管制改革等重点问题,总结了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主要经验,在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电信产业管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王静[5](2009)在《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交易方式,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持宝钢的国内钢铁排头兵的竞争优势,也为了通过创新性采用新的商务模式,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宝钢集团急需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企业的陆续建立和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及电子商务营销的赢利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日益引起重视。牛鞭效应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特别是电子商务中客户需求波动传递增强的现象。这种效应影响物流过程中库存和运输效率。具有单个分销中心和多个客户的单一产品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系统牛鞭效应分析具有普遍意义。基于H∞控制理论和方法的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控制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牛鞭效应H∞控制策略研究还少有人涉及,开展此研究对于完善网络营销牛鞭效应消除策略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或协作库存管理,或者CRP——连续补充计划)、采购承诺、数量柔性都是基于信息共享的消除牛鞭效应的有效策略。战略合作伙伴间建立跨企业的协同商务平台,综合运用上述多种策略是消除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牛鞭效应的有效措施。就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1)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内第一家钢铁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东方钢铁在宝钢集团企业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东方钢铁的解决方案在宝钢股份等多家企业的成功应用得到了整个钢铁供应链企业的关注,其交易市场平台东方钢铁在线被列为上海市电子商务示范平台,东方钢铁Bsteel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钢铁业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作者主持建设的宝钢营销营销电子商务系统,是宝钢供应链服务的重要载体。该系统通过建设统一的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给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功能,从而统一宝钢营销对外的营销服务,实现统一的服务品牌体系,形成宝钢营销服务的软实力和特有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营销绩效评价既要反映传统的的绩效评价指标——会计、财务,更要反映产品质量、消费者满意程度、市场份额和创新能力等能够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指标组合。信息社会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竞争也使企业在关注内部的同时,更加关注外部,绩效测评指标体系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为此本文提出反映上述特征的电子商务营销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模型,并用此体系和模型评价了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营效果。(3)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系统的牛鞭效应控制问题,建立了具有分销中心和多个客户的动态系统模型。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客户层往往产生需求波动,这里考虑一般条件下,客户层最差需求波动,应用H∞控制理论方法,设计了以订货作为控制变量和抑制牛鞭效应的H∞控制策略。以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对象,进行了抑制牛鞭效应的H∞控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系统的牛鞭效应得到了抑制。(4)研究并综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系统的牛鞭效应研究和控制现状。协同商务和协作库存管理是基于信息共享方式的消除牛鞭效应的主要策略。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宝钢—上海通用协同商务系统,并分析了协作库存管理对牛鞭效应的消除效果。
周其楼[6](2006)在《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与电子商务具有天然的适应性。旅游业是全球最早和最广泛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网络旅游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行业。旅行社是连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纽带,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与饭店业、旅游交通业一起并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进行网络营销,已经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伴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旅行社电子商务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构建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明确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弯路和重复建设,将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 本项研究以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信息产业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在对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经济学因素分析、平台\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以及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文中重点论述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1.在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后,探讨了旅行社电子商务研究的相关理论,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 2.结合对南京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探讨影响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阶段和模式的环境因素。 3.结合对南京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调研,进行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分析、成本分析、赢利分析以及电子商务的平台、系统分析,探讨了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阶段和模式的经济因素和信息化建设因素。 4.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我国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的四个阶段:低介入方式阶段、信息汇总导向阶段、交易集中导向阶段和一体化电子商务导向阶段。 5.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结合案例分析,提炼出我国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六种模式:“水泥”+“鼠标”模式、社区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横向联盟模式、专业信息服务模式、买方主导市场模式,并指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规模旅行社所适合的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6.基于电子商务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分析,给出了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并在分析了南京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为南京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刘建元[7](2002)在《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法则: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我国电子商务曲高和寡,遭遇困境,而网络营销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新经济下中小企业营销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堪忧,中小企业尤其如此。对于如何推进我国的企业网络营销,很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提出了很多观点,但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发展网络营销则研究的较少。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又属于弱势群体,尤其需要关注。本文对中小企业和网络营销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根据网络营销的原理,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网站策略、网络广告策略、个性化策略、弹性定价策略、信誉策略、顾客服务策略及第三方物流策略等网络营销策略,并提出了政府推动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应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观点如下: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情,采取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组合;中小企业应重视网站的定位、域名的注册、网站的设计、网站的推广,注册网络实名有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最短时间创立和保持企业的在线品牌,向同行学习是中小企业网站设计的有效策略,搜索引擎加注、购买排名和访问量是网站推广的可取策略,同时应重视免费宣传策略;在网络广告中,应选择性价比高的广告工具,重视本地在线广告,加强媒体组合;中小企业应实行个性化策略,提供产品定制服务,实现产品形式多样化、产品外观多彩化,采取“焦点策略”,在保持成本和利益平衡中实现个性化平衡;采取实时定价、戴尔三角定价、收益率管理、捆绑销售等弹性定价策略,并应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降低产品的价格灵敏度;主动提供品质线索,迅速建立企业网上信誉,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企业信誉,呼吁建立中小企业商誉识别系统和消费信誉系统;利用网络工具尤其是网上社区,改善提升企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公共关系,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机构是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物流策略的理想选择。
黄荣文[8](2002)在《国际贸易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同步快速增长,国际贸易风险事故也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将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竞争,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有效地防范国际贸易风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有关风险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风险理论,探讨国际贸易风险的有关问题。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的不一致,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称为国际贸易的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可分为国家事故、经济事故和欺诈事故三种,相应地国际贸易风险也可分为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欺诈性风险三种。本文的研究,分八章进行,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对象和重要意义,综述国际贸易风险理论,具体研究了国际贸易的国家性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运输欺诈风险、结算欺诈风险及反倾销风险。提出预测和评估国际贸易风险的方法以及防范风险的措施。
许婷[9](2020)在《M公司锂原料的采购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陆亮英[10](2018)在《民爆企业备件管理系统研究 ——以柳州WQ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民爆行业加快了生产技术改造步伐,民爆产品基本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但是由于频繁进行生产线技术改造,也给各生产企业的备件管理带来了难题:一方面备件库存成本与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备件积压严重;另一方面,设备发生故障时常因缺少备件而导致维修工作中断。可见,目前企业的备件还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如何在保证一定的维修服务水平下,优化备件库存结构,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民爆企业面临的课题。柳州WQ公司是国家定点生产民爆物品的骨干企业,成立至今已有60年,年生产民用炸药近6万吨。该公司2017年后完成了各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也面临着民爆行业普遍存在的备件管理问题。本文以柳州WQ公司为例,开展备件管理系统优化研究,为民爆企业备件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民爆企业的设备及备件的特点和现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民爆设备和备件的特点,对公司在用备件进行分类,并明确控制重点。(2)对于随机性需求备件,建立了贝叶斯预测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运用MATLAB软件结合JAVA编程对备件的近期需求量和中期需求量贝叶斯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贝叶斯方法适用于民爆企业的备件库存需求预测。(3)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确定型备件、快速流动A类、快速流动B类和C类、慢速流动1类、慢速流动2类等不同类别的备件采用差异化的库存控制方法,提高备件周转率,降低备件库存量。(4)应用数据库软件MySQL、Java开发语言、Eclipse开发软件等系统开发工具,开发了 WQ公司备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涵盖了 WQ公司的备件管理工作流程:备件采购计划—备件采购过程—备件库存管理,实现了对公司备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以上备件管理优化工作,WQ公司的备件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统计,2018年1至9月,公司备件库存与优化前同期相比,备件库存资金周转率提高了 24.2%,备件库存流动资金占用率降低了 35.7%,设备维修停机等待备件时间降低了 54.17%。
二、PC散件价格传真(参考价)(2000年12月,上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散件价格传真(参考价)(2000年12月,上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学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研究 |
1.2.2 关于网络民主的研究 |
1.2.3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
2.1 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阐释 |
2.1.1 国外主要政治参与理论概述 |
2.1.2 对国外政治参与理论的小结 |
2.1.3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及其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
2.1.4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
2.2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基本内涵 |
2.2.1 能力的涵义 |
2.2.2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概念界定 |
2.2.3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
2.2.4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构成 |
2.3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现实功能 |
2.3.1 政治作用 |
2.3.2 社会作用 |
第三章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
3.1 网络时代的公民与政治参与 |
3.1.1 网络时代的来临 |
3.1.2 网络时代人的存在方式 |
3.1.3 网络对公民的影响 |
3.1.4 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
3.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
3.2.1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概念 |
3.2.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内涵 |
3.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基本要素 |
3.3.1 基础技术资源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先行保障 |
3.3.2 信息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基石 |
3.3.3 公共性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实施要求 |
3.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特征 |
3.4.1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内生基础:基于网络的政治态度 |
3.4.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外在表现:网络表达 |
3.4.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展现场域:网络公共空间 |
3.4.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展开逻辑: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
3.4.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拓展力量:网络集体行动 |
第四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与评价 |
4.1.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历程 |
4.1.2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特征 |
4.2 历时性视角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考察 |
4.2.1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
4.2.2 能力准备期:1994年——2002年 |
4.2.3 公民网络表达诉求能力发展期:2003年至今 |
4.2.4 公民网络筛选整合信息能力发展期:2006年至今 |
4.2.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协商能力发展期:2007年至今 |
4.2.6 公民移动互联集体行动能力发展期:2010年至今 |
4.2.7 小结 |
4.3 共时性视角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考察 |
4.3.1 利益相关者:“吸引关注”逻辑下的能力呈现 |
4.3.2 网络意见领袖:“提出意见”逻辑下的能力呈现 |
4.3.3 普通网民:“围观”逻辑下的能力呈现 |
4.3.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5.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中的问题 |
5.1.1 数字鸿沟阻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
5.1.2 信息泛滥动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基石 |
5.1.3 泛娱乐化和群体极化破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公共性元素 |
5.1.4 政府整合信息功能不足制约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深入发展 |
5.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根本原因 |
5.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 |
5.2.2 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根本性影响 |
5.2.3 运动式治理的惯性依旧影响重大 |
5.2.4 处于发育期的公民社会制约能力的发展 |
5.2.5 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有待提升 |
5.3 公民文化的薄弱是深层次原因 |
5.3.1 公民文化的涵义 |
5.3.2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 |
5.3.3 公民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
5.4 政治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是直接原因 |
5.4.1 对公民知情权保障的不足 |
5.4.2 对公民参与权保障的不足 |
5.4.3 对公民表达权保障的不足 |
5.4.4 对公民监督权保障的不足 |
第六章 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对策 |
6.1 经济建设,奠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基础 |
6.1.1 大力发展经济,创造缩小数字鸿沟的物质条件 |
6.1.2 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环境 |
6.2 民主成长,搭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平台 |
6.2.1 以网络民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6.2.2 强化网络民主互动平台建设 |
6.2.3 深化基层网络民主发展 |
6.3 文化塑造,开拓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空间 |
6.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参与型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 |
6.3.2 协同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参政文化 |
6.3.3 开展网络公民教育 |
6.4 制度完善,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保障体系 |
6.4.1 创新民主参与制度渠道 |
6.4.2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
6.4.3 加强软法建设 |
6.5 技术推进,增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动力 |
6.5.1 推进网络强国基础设施建设 |
6.5.2 加强信息开放平台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1978-1979年英国“不满之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资料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二、英国“不满之冬”的发生缘起 |
(一)“不满之冬”爆发的背景 |
(二)“不满之冬”爆发的起因 |
1.过于严苛的收入政策 |
2.1978 年秋季大选的推迟及影响 |
3.英国福特公司工人罢工的胜利 |
(三)小结 |
三、“不满之冬”中的罢工浪潮(一) |
(一)私营部门的罢工 |
1.油罐车运输司机的罢工 |
2.公路货运司机的罢工 |
(二)公共部门的罢工 |
1.“国家行动日”及急救人员罢工 |
2.利物浦掘墓人罢工 |
(三)小结 |
四、“不满之冬”中的罢工浪潮(二) |
(一)“情人节协定”的签署 |
(二)公共部门罢工的继续 |
1.护士罢工 |
2.教师罢工 |
3.公务员罢工 |
(三)小结 |
五、“不满之冬”的结束及其神话的形成 |
(一)卡拉汉政府的倒台 |
(二)“不满之冬”神话的形成 |
(三)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辨析 |
1.2.1 数字出版 |
1.2.2 数字出版及相似概念 |
1.2.3 数字出版产业及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与当前发展战略的反思 |
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格局现状 |
2.1.1 产业环境现状 |
2.1.2 体制格局现状 |
2.1.3 产业结构现状 |
2.1.4 企业分类现状 |
2.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产业生产环节 |
2.2.2 产业流通环节 |
2.2.3 产业消费环节 |
2.3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
2.3.1 产业集群战略的结构性缺陷 |
2.3.2 “走出去”战略的空间性缺陷 |
2.3.3 竞争力战略的时间性缺陷 |
2.4 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结构链式战略 |
3.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出版经济增长关系 |
3.1.1 产业结构演变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3.1.2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对出版业的影响 |
3.2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与链式关系 |
3.2.1 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
3.2.2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层次分析 |
3.2.3 基于手机出版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
3.3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 |
3.3.1 产业政策导向 |
3.3.2 数字技术进步 |
3.3.3 读者需求结构升级 |
3.3.4 参与国际分工深度 |
3.3.5 市场资本积累速度 |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趋势 |
3.4.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 |
3.4.2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
3.4.3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
3.4.4 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案例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战略 |
4.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 |
4.1.1 各地区文化消费支出差距 |
4.1.2 各地区互联网基础资源禀赋差距 |
4.1.3 各地区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层面的差距 |
4.1.4 各地区响应数字出版业务的差距 |
4.2 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4.2.1 比较优势下的数字出版产业解析 |
4.2.2 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优势研究 |
4.2.3 电子商务优势下的发行平台案例分析 |
4.3 数字出版产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 |
4.3.1 产业内分工贸易的需求与供给影响 |
4.3.2 产业内分工贸易发展举措 |
4.3.3 战略性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 |
4.3.4 世带给数字出版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
4.4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
4.4.1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的动力与作用 |
4.4.2 以产业基地看集群的区域格局与分布 |
4.4.3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4.5 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阶段周期战略 |
5.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历程 |
5.1.1 第一阶段(1987-1993年):印刷的数字技术应用阶段 |
5.1.2 第二阶段(1994-2000年):游戏出版、网络期刊和互联网广告的发轫阶段 |
5.1.3 第三阶段(2001-2008年):网络游戏市场爆发阶段 |
5.1.4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电子书与手机出版繁荣阶段 |
5.2 产业发展阶段的定位 |
5.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布局 |
5.2.2 产业定位与阶段性调整战略 |
5.2.3 基于数字发行产业发展阶段与市场格局的案例分析 |
5.3 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确立 |
5.3.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和模型 |
5.3.2 数字出版产业分类的主成分分析 |
5.3.3 产业主导地位的启示 |
5.4 差异化的产业生命周期与模型建构 |
5.4.1 产业生命周期 |
5.4.2 数字出版产业的Logistic生长曲线 |
5.4.3 回归模型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启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与重构 |
6.1 坚持“四跨”战略,构建文化创新与人才的结构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
6.1.1 拓宽“四跨”思路,优化数字出版产业供需、技术与贸易结构 |
6.1.2 执行文化创新战略,增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动力 |
6.1.3 实施人才战略,积累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人才资源 |
6.2 提升竞争力与“走出去”内涵,兼顾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协调产业发展 |
6.2.1 以竞争力战略刺激产业竞争优势和塑造品牌化 |
6.2.2 “走出去”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和贸易 |
6.2.3 建立和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功能 |
6.2.4 以非均衡化发展科学协调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6.3 理顺数字出版产业梯级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战略,保障产业发展 |
6.3.1 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 |
6.3.2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电信产业管制的一般分析 |
2.1 电信产业的含义 |
2.1.1 电信以及电信服务的定义 |
2.1.2 电信产业的分类 |
2.1.3 电信市场的分类 |
2.2 电信产业的经济特征 |
2.2.1 网络外部属性 |
2.2.2 规模经济属性 |
2.2.3 范围经济属性 |
2.2.4 普遍服务属性 |
2.2.5 自然垄断属性 |
2.3 电信管制的含义 |
2.4 电信管制的动因 |
2.5 电信管制的执行 |
2.5.1 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 |
2.5.2 电信管制的部门 |
2.5.3 电信管制的方式 |
2.6 小结 |
第3章 电信产业管制相关理论综述 |
3.1 垄断的一般理论分析 |
3.1.1 垄断的含义 |
3.1.2 垄断产生的原因 |
3.1.3 垄断市场均衡分析 |
3.1.4 寡头垄断市场 |
3.2 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
3.2.1 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 |
3.2.2 贝尔特兰模型(Bertrand Model) |
3.2.3 埃奇沃思模型(Edgeworth Model) |
3.2.4 卡特尔寡头垄断模型(Cartel Model) |
3.2.5 价格领导模型(Price Leadership Model) |
3.3 垄断的经济效率 |
3.3.1 不同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比较 |
3.3.2 对于垄断市场经济效率的理解 |
3.4 管制理论分析 |
3.4.1 管制的含义与特点 |
3.4.2 管制的目的与意义 |
3.4.3 管制的措施手段 |
3.5 小结 |
第4章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历史变迁 |
4.1 专利垄断阶段(1877年—1894年) |
4.2 早期自由竞争阶段(1894年—1934年) |
4.3 管制垄断阶段(1934年—1984年) |
4.4 自由竞争阶段(1984年—1996年) |
4.5 全面自由竞争阶段(1996年—至今) |
4.6 小结 |
第5章 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体系及其特点 |
5.1 政府层面的电信产业管制系统 |
5.1.1 立法系统 |
5.1.2 司法系统 |
5.1.3 行政系统 |
5.2 行业层面的电信产业管制系统 |
5.2.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
5.2.2 各州公共事业委员会 |
5.2.3 产业行会等其他机构 |
5.3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特点 |
5.3.1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分权性 |
5.3.2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民主性 |
5.3.3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独立性 |
5.3.4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法治性 |
5.3.5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配合紧密性 |
5.3.6 电信产业管制体系的综合性 |
5.4 小结 |
第6章 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领域 |
6.1 本地业务管制 |
6.1.1 本地电信业务市场垄断结构的形成 |
6.1.2 本地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需求的出现 |
6.1.3 管制机构的本地业务管制政策 |
6.1.4 管制机构的本地业务管制措施 |
6.2 联互通管制 |
6.2.1 互联互通管制的理论分析 |
6.2.2 互联互通管制的产生与发展 |
6.2.3 互联互通管制的内容 |
6.3 电信资费价格管制 |
6.3.1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原因 |
6.3.2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范围 |
6.3.3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权力框架 |
6.3.4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制度的发展 |
6.3.5 电信产业价格管制的原则与措施 |
6.4 普遍服务管制 |
6.4.1 普遍服务的含义及其发展 |
6.4.2 普遍服务项目的实施 |
6.4.3 普遍服务的管理 |
6.5 小结 |
第7章 美国电信产业的管制改革 |
7.1 电信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
7.1.1 电信市场掀起并购浪潮 |
7.1.2 并购对电信产业的深远影响 |
7.2 电信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原因分析 |
7.2.1 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
7.2.2 电信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求 |
7.2.3 电信产业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
7.2.4 电信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结果 |
7.3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改革 |
7.3.1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变革的总体趋势 |
7.3.2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变革原因分析 |
7.4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
7.4.1 引入竞争不是简单的放松管制 |
7.4.2 电信企业的并购浪潮并非是管制改革的倒退 |
7.4.3 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良好配合 |
7.5 小结 |
第8章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对我国的启示 |
8.1 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的经验借鉴 |
8.1.1 电信产业管制机构的设置原则 |
8.1.2 对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 |
8.1.3 以不对称管制方式促进电信市场竞争 |
8.1.4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管制公平公正性的保障 |
8.1.5 其他管制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
8.2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产生与发展 |
8.2.1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发展历程 |
8.2.2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现状与问题 |
8.3 对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政策建议 |
8.3.1 中国电信产业管制的体制与政策选择 |
8.3.2 科学的培育竞争机制 |
8.3.3 健全电信产业管制法律体系 |
8.3.4 完善电信产业管制机构 |
8.3.5 发展电信产业行会组织 |
8.3.6 确定“三网融合”型管制战略 |
8.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钢铁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
1.1.2 国内钢铁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
1.1.3 宝钢电子商务服务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
1.3 问题提出及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3.1 问题提出 |
1.3.2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B2B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B2B电子商务 |
2.1.1 B2B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B2B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 |
2.1.3 国内外B2B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2.1.4 B2B电子商务的优势 |
2.2 B2B电子商务模式 |
2.2.1 B2B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2.2.2 B2B电子商务模式的具体分类 |
2.3 国内外典型的B2B模式介绍及应用代表 |
2.3.1 国外典型的B2B模式 |
2.3.2 国内典型的B2B模式 |
2.4 电子商务与协同商务 |
2.4.1 协同商务的产生及定义 |
2.4.2 协同商务的模型与特点 |
2.4.3 协同商务的应用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
3.1 电子商务系统结构 |
3.1.1 基于多智能体的电子商务系统结构 |
3.1.2 传统电子商务系统结构 |
3.1.3 电子商务系统支撑环境及技术 |
3.2 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
3.2.1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3.2.2 企业和市场需求分析 |
3.2.3 企业自身和信息基础现状分析 |
3.3 宝钢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
3.3.1 宝钢营销供应链的业务介绍 |
3.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3 系统结构设计及功能设计 |
3.4 宝钢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部署与运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 |
4.1 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 |
4.1.1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4.1.2 绩效评价体系组成 |
4.1.3 绩效评价方法 |
4.2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系统设计 |
4.2.1 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
4.2.2 绩效评价的指标内容 |
4.2.3 绩效评价的指标标准 |
4.2.4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
4.3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的绩效评价 |
4.3.1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4.3.2 绩效评价模型 |
4.3.3 评价分析 |
4.4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4.4.1 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4.4.2 宝钢营销电子商务绩效评价BP网络的训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的牛鞭效应及其控制策略 |
5.1 牛鞭效应问题研究现状 |
5.1.1 牛鞭效应的存在和量化 |
5.1.2 牛鞭效应的减弱和控制 |
5.1.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2 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牛鞭效应及H_∞控制应用分析 |
5.2.1 模型 |
5.2.2 H_∞控制应用分析 |
5.2.3 牛鞭效应分析 |
5.2.4 实证研究 |
5.3 牛鞭效应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库存管理控制 |
5.3.1 信息共享 |
5.3.2 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
5.3.3 采购承诺和数量柔性 |
5.3.4 宝钢和上海通用建立战略联盟消除牛鞭效应 |
5.4 宝钢—上海通用协同商务系统设计 |
5.4.1 系统设计目标 |
5.4.2 系统服务的供应链业务情况 |
5.4.3 系统涉及对象 |
5.4.4 系统架构与协同内容 |
5.4.5 系统中的管理创新 |
5.4.6 宝钢—上海通用协作库存管理效果分析 |
5.5 宝钢协同商务系统的应用情况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6)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概述 |
一、旅游电子商务 |
二、旅行社电子商务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选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法律环境 |
二、经济发展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信息技术环境 |
第二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环境分析 |
一、基于主体的分析 |
二、基于规模的分析 |
三、基于供应链的分析 |
第三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旅行社领导的电子商务意识 |
二、企业信息化基础 |
三、内部管理体制 |
四、信息化人才 |
五、员工信息化素质 |
第三章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分析 |
一、旅行社电子商务与旅游消费 |
二、旅行社电子商务与旅游服务提供 |
三、旅行社电子商务与旅游市场运行 |
第二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成本分析 |
一、旅行社电子商务成本构成 |
二、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成本问题分析 |
三、旅行社电子商务应对成本问题的策略 |
第三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赢利分析 |
一、旅行社电子商务赢利现状 |
二、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赢利问题分析 |
三、旅行社电子商务应对赢利问题的策略 |
第四章 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分析 |
第一节 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分析 |
一、旅游网站 |
二、移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
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与旅游电子商务的整合 |
三、旅行社电子商务后台支持系统框架 |
第五章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第一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
一、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
二、旅行社电子商务现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春秋国旅—春秋旅游网 |
二、案例二:广东家园旅行社—Gogo家园网 |
三、案例三:江苏省中旅旅行社有限公司—江苏中旅旅游信息网 |
第三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
一、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
二、旅行社适合模式分析 |
第四节 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
一、政府层面 |
二、社会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四、技术层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关键词 |
1 引言 |
1.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1.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1.1.1.1 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办法 |
1.1.1.2 中国中小企业的确认情况 |
1.1.1.3 广义的中小企业 |
1.1.2 网络营销的定义 |
1.2 网络营销的起源及发展 |
1.2.1 网络营销的起源 |
1.2.1.1 技术的巨变改变了营销 |
1.2.1.2 个性消费的回归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
1.2.2 网络营销的发展 |
1.2.2.1 网络、网络在线用户规模不断增长 |
1.2.2.2 用户对网络逐渐产生依赖 |
1.2.2.3 企业争相应用网络技术 |
1.2.2.4 企业网络营销概况 |
1.3 网络营销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网络营销研究概况 |
1.3.2 我国网络营销研究概况 |
1.3.2.1 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概念逐渐清晰 |
1.3.2.2 适合在网上营销的产品 |
1.3.2.3 网络营销的层次 |
1.4 网络营销,中小企业划时代的营销方式 |
1.4.1 在营销手段上有利于与大企业开展同步竞争 |
1.4.2 在市场进入条件上的机会均等 |
1.4.3 是中小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方式 |
1.4.4 其它方面 |
2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
2.1.1 优势 |
2.1.2 劣势 |
2.1.3 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内部因素 |
2.1.3.1 规模及经济指标 |
2.1.3.2 企业成长潜能 |
2.1.3.3 资金及信用程度 |
2.1.3.4 人才与管理水平 |
2.2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
2.3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意义 |
3 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
3.1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概况 |
3.1.1 上网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 |
3.1.2 网络营销已获初步应用,但网络营销水平总体较低 |
3.1.2.1 网络竞争意识总体不强,对网络营销认识不一 |
3.1.2.2 网络营销水平好坏不一 |
3.1.2.2.1 网站质量不一 |
3.1.2.2.2 网站推广不力 |
3.1.2.2.3 营销策略单一,效果不佳 |
3.1.2.3 投入力度小,投入结构不合理 |
3.1.2.4 管理体制不顺 |
3.2 网络营销发展主要障碍 |
3.2.1 网络发展水平 |
3.2.1.1 网络基础设施的规模和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 |
3.2.1.2 网络资源的可获得性 |
3.2.1.3 网络营销应用系统 |
3.2.2 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
3.2.3 观念障碍 |
3.2.4 信誉障碍 |
3.2.5 隐私权的障碍 |
3.2.6 付费机制与配送渠道不完善 |
3.2.7 人才缺乏 |
3.3 积极因素 |
3.3.1 网络营销一般环境趋于成熟 |
3.3.1.1 拥有数量较大的用户群,网络营销价值可观 |
3.3.1.2 网络用户结构已趋于合理,具备相当的消费能力 |
3.3.1.2.1 以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低收入用户不断增加 |
3.3.1.2.2 用户教育程度以本科和大中专为主,高中以下的低学历用户不断增长 |
3.3.1.2.3 用户年龄分布范围不断加大 |
3.3.1.2.4 用户性别趋于平衡,女性比例不断上升 |
3.3.1.2.5 用户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用户比例逐渐上升 |
3.3.1.2.6 用户职业背景丰富 |
3.3.1.2.7 已婚网络用户比率逐渐增加 |
3.3.1.3 信息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
3.3.1.4 网络内容不断丰富 |
3.3.1.5 网络已成为重要媒体 |
3.3.2.6 网络营销观念有望为大众接受 |
3.3.2 通信、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
3.3.3 政府积极支持 |
3.3.4 加入WTO带来的机遇 |
4 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
4.1 网站策略 |
4.1.1 网站阶段定位 |
4.1.2 域名策略 |
4.1.3 网站设计策略 |
4.1.3.1 影响网页浏览数的网站设计因素 |
4.1.3.2 企业网站设计原则 |
4.1.3.3 中小企业应重视网站外观设计 |
4.1.3.4 向同行学习是中小企业网络设计的有效策略 |
4.1.3.5 多语种策略 |
4.1.4 建站平台选择策略 |
4.1.5 网站宣传推广策略 |
4.1.5.1 搜索引擎加注 |
4.1.5.2 购买客户访问量 |
4.1.5.3 互相链接 |
4.1.5.4 E-MAIL宣传 |
4.1.5.5 “免费”宣传 |
4.1.5.6 网上社区发布 |
4.2 网络广告策略 |
4.2.1 广告工具性价比优先 |
4.2.1.1 EMail广告 |
4.2.1.2 网络寻呼广告 |
4.2.1.3 互联网广播广告 |
4.2.1.4 网上页面广告 |
4.2.1.5 商业分类广告 |
4.2.2 重视本地在线广告 |
4.2.3 加强媒体组合 |
4.3 个性化策略 |
4.3.1 个性化定制 |
4.3.2 焦点策略 |
4.3.3 新产品开发个性化 |
4.4 弹性定价策略 |
4.4.1 降低价格灵敏度策略 |
4.4.2 实时定价策略 |
4.4.3 戴尔三角策略 |
4.4.4 收益率管理策略 |
4.4.5 捆绑销售定价策略 |
4.5 信誉策略 |
4.5.1 主动提供品质线索,迅速建立企业网上信誉 |
4.5.2 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企业信誉 |
4.5.3 建立中小企业商誉识别系统和消费信誉识别系统 |
4.6 顾客服务策略 |
4.6.1 在线社区 |
4.6.2 网上售后服务 |
4.6.3 利用网络建立关系 |
4.7 第三方物流策略 |
5 结论与讨论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际贸易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 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意义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国际贸易风险理论综述 |
一、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
二、 风险研究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
三、 风险理论综述 |
四、 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
第二章 国家性风险 |
一、 国家性风险概述 |
二、 国家性风险的评估 |
三、 国家性风险的防范 |
第三章 汇率风险管理 |
一、 汇率风险概述 |
二、 汇率风险的识别与计量 |
三、 汇率风险的管理 |
第四章 价格风险管理 |
一、 价格风险概述 |
二、 价格风险的预测 |
三、 价格风险的管理 |
第五章 国际贸易合同欺诈风险 |
一、 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 |
二、 国际贸易合同主体形态欺诈 |
三、 对国际贸易合同主体欺诈的防范 |
四、 利用国际贸易合同条款欺诈 |
五、 对国际贸易合同条款欺诈的防范 |
第六章 国际贸易海上运输欺诈风险 |
一、 买方自谋的国际海事欺诈风险 |
二、 卖方自谋和卖方与船东共谋的国际海事欺诈风险 |
三、 船东自谋的鬼船欺诈 |
四、 国际海事欺诈的防范 |
第七章 国际贸易结算欺诈风险 |
一、 商业信用结算方式的风险 |
二、 银行信用的信用证结算风险 |
三、 信用证欺诈种类 |
四、 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原因 |
五、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
第八章 国际贸易反倾销风险 |
一、 如何认识反倾销 |
二、 进口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基本特点 |
三、 对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预防 |
四、 对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的应诉对策 |
五、 如何应对和防范国外产品对我国的倾销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民爆企业备件管理系统研究 ——以柳州WQ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备件分类研究 |
1.2.2 备件库存控制策略研究 |
1.2.3 备件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标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柳州WQ公司备件管理现状 |
2.1 柳州WQ公司简介 |
2.2 柳州WQ公司外部环境与经营状况 |
2.3 柳州WQ公司设备管理现状 |
2.3.1 柳州WQ公司设备构成 |
2.3.2 柳州WQ公司设备和备件特点 |
2.3.3 WQ公司设备备件管理框架 |
2.3.4 柳州WQ公司备件库存结构和资金占用情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柳州WQ公司备件管理优化研究 |
3.1 柳州WQ公司备件存储控制优化的说明 |
3.2 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 |
3.2.1 备件管理概述 |
3.2.2 备件分类方法 |
3.2.3 备件需求预测方法 |
3.3 柳州WQ公司备件库存管理优化 |
3.3.1 设定备件库存控制目标 |
3.4 备件分类 |
3.4.1 本文研究对象和备件分类原则 |
3.4.2 备件分类流程 |
3.5 备件需求预测 |
3.5.1 贝叶斯备件需求预测模型步骤 |
3.5.2 贝叶斯备件预测模型实例分析 |
3.6 随机型快速流动备件库存决策模型分析与构建 |
3.6.1 Ⅱ-A类备件采购与库存控制策略 |
3.6.2 Ⅱ-B和Ⅱ-C类备件采购与库存控制策略 |
3.7 随机型慢速流动备件库存决策模型分析与构建 |
3.8 备件库存管理优化效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柳州WQ公司备件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 用户角色划分 |
4.4 系统流程分析 |
4.4.1 备件采购计划管理流程 |
4.4.2 备件采购管理实施流程 |
4.4.3 备件库存管理流程 |
4.5 各模块流程分析 |
4.5.1 采购计划管理 |
4.5.2 采购过程管理 |
4.5.3 库存管理 |
4.5.4 统计与查询 |
4.5.5 基础信息管理 |
4.5.6 系统管理 |
4.6 系统信息模型设计 |
4.7 数据库设计 |
4.7.1 备件信息表 |
4.7.2 备件分类表 |
4.7.3 Ⅰ类备件采购计划编制表 |
4.7.4 Ⅰ类备件采购申请表 |
4.7.5 Ⅱ/Ⅲ类备件采购计划表 |
4.7.6 Ⅱ/Ⅲ类备件采购申请表 |
4.7.7 采购合同表 |
4.7.8 一级库入库表 |
4.7.9 一级库领料申请表 |
4.7.10 一级库出库表 |
4.7.11 二级库入库表 |
4.7.12 二级库领料申请表 |
4.7.13 二级库出库表 |
4.7.14 一级库Ⅰ类退库表 |
4.8 原型系统开发与测试 |
4.8.1 系统开发环境 |
4.8.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与测试 |
4.8.3 系统应用情况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C散件价格传真(参考价)(2000年12月,上海)(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研究[D]. 徐华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1)
- [2]1978-1979年英国“不满之冬”研究[D]. 杨佳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D]. 肖洋. 南京大学, 2013(08)
- [4]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D]. 韩伟. 吉林大学, 2012(04)
- [5]钢铁企业营销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及其评价研究[D]. 王静. 东北大学, 2009(06)
- [6]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D]. 周其楼.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7]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D]. 刘建元. 中南林学院, 2002(02)
- [8]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 黄荣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9]M公司锂原料的采购成本控制研究[D]. 许婷. 天津大学, 2020
- [10]民爆企业备件管理系统研究 ——以柳州WQ公司为例[D]. 陆亮英. 广西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