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特点及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包骐豪[1](2020)在《基于动态信息的变概率ART测试方法及其在OOS测试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不断结合,人类与软件之间也越来越密不可分。而自从软件问世以来,其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每年因为软件质量造成的损失更是数以亿万计。为此,众多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希望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测试方法。如今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方法是随机测试(Random Testing,RT),随机测试凭借实现快、操作简单的特点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青睐。但随机测试也存在着检测效率较低的缺点,通过多年研究,TY Chen等人针对程序错误普遍连续的特性,在随机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提出了一种名为自适应随机测试(Adaptive Random Testing,ART)的高效算法。ART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输入域中使生成的测试用例尽可能均匀地散布,从而提高检测软件缺陷的效率。基于该思想,许多ART算法也被提出,其中变概率ART算法是目前其中检测效果最好的算法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中一种变概率ART算法——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ART算法(Adaptive Random Testing through Test Profile,ARTTP),该方法通过已执行测试用例生成一个概率密度函数,并利用逆变换法得到下一个测试用例。本文在分析了ARTTP算法后,针对该算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并将其应用到面向对象程序测试中,最后实现了一个基于两种算法的测试原型系统并进行实验,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ARTTP算法对程序动态信息利用不足的缺陷,本文在该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两种回归测试中的变概率ART算法(Probability Adaptive Random Testing based on Regression Testing,PARTRT)。PARTRT-A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首先随机生成大量的测试用例并执行,通过插桩等方法获取它们的语句覆盖和分支覆盖信息,之后在回归测试中在变概率ART算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动态信息选择不同的比较方式进行挑选测试用例,以此改进ART算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它的检测效果。PARTRT-B算法的主要思想则是利用变概率ART算法生成测试用例并执行,在获取动态信息后通过比较不同的动态信息进行挑选测试用例,从而提高检测软件缺陷的效率。通过对不同实际程序的测试,并与其他相关算法比较,结果表明两种PARTRT算法在检测效果上都具有更高的优越性,且时间开销也不是特别大。2.由于面向对象程序的众多优点,现在面向对象程序越来越普及,然而现在面向对象程序测试方法还依旧不够成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针对面向对象程序的ARTTP算法(Adaptive Random Testing through Test Profile for Object-Oriented Software,ARTTP-OO)。由于面向对象测试用例结构复杂,无法简单地将一个测试用例数值化一个点从而生成概率密度函数。为此我们提出在输入域边缘生成一个测试用例,利用OMISS度量公式计算面向对象测试用例间的距离。通过距离生成概率密度函数,从而能够挑选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实现了ARTTP算法在面向对象程序中的应用。通过对实际面向对象程序的测试,ARTTP-OO算法在不降低检测效果的情况下,具有较少的时间开销。3.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上述变概率ART算法的测试原型系统。通过将本文算法继承在系统中,实现了算法测试的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数值型程序测试和面向对象程序测试两个模块,每个模块下有各自的子模块。利用该系统进行算法测试,证明了该原型系统能较好地实现本文算法,并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
陈江南[2](2020)在《面向对象程序的类测试方法研究和设计》文中提出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提供了继承、封装、多态的特性,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安全性、维护性,给开发人员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给软件测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动态绑定和多态性,使得程序可执行的路径急剧增加,方法间、类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给传统的类测试方法带了巨大的挑战,面向对象程序具有较高的复用率,更需要严格测试,避免错误的繁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路径的类测试方法,围绕该模型本文做了以.下研究:(1)针对类的继承、多态特性引起的类间测试不充分问题,提出一种类成员方法扩展控制流图(Class Member Method Control Flow Graph,CMMCFG)结构。首先通过静态分析构建类的抽象表示模型,然后基于传统的控制流图进行节点替换和扩展,得到适用于面向对象程序的控制流结构。(2)针对由于类动态绑定特性而导致的可执行路径突增问题,提出面向类成员方法路径生成算法。通过将一条完整路径拆分成实例化子路径和基本子路径,采用路径组合的方式精简了路径数量,改善路径爆炸问题。(3)针对面向对象程序复杂路径约束提取和求解的问题,提出了面向路径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采用符号执行技术完成成员方法路径分析,通过抽象内存建模精准提取路径上变量的语义和约束,并引入分支限界算法加快约束求解的速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面向对象程序类测试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类间测试的充分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路径选择,并为类成员方法自动生成有效的测试用例。
周敏敏[3](2019)在《ART中内存选择技术及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面向对象编程OOP(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对象软件OOS(Object-Oriented Software)应运而生,其可靠性和质量问题一直倍受用户的关注。随机测试RT(Random Testing)作为一种常用的软件测试方法,其测试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此,T Y Chen等人在改进RT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随机测试ART(Adaptive Random Testing),其研究结论表明ART相比于RT具有更好的缺陷检测效果。ART的核心原理是:在测试执行过程中,需使得测试用例在整个输入域上达到尽可能均匀的分布。ART执行时一般会生成两个集合:已执行测试用例集和候选测试用例集,采用特定的距离度量机制计算候选测试用例集到已执行测试用例集的距离,再从候选集中挑出距离已执行测试用例集最远的测试用例以生成后续测试用例,并将测试执行后未引发程序失效的测试用例添加到已执行测试用例集中。由此可知,已执行测试用例集将伴随测试执行不断膨胀,进而导致测试开销的增加及缺陷检测效果的降低等问题。为解决测试用例池伴随测试执行不断膨胀所引发的问题,本文聚焦于研究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方法,以提高ART中内存选择技术即k均值聚类技术在OOS测试中的测试效果。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方法以及一种ART中k均值聚类的最佳聚类数k值的确定方法,并分别展开实验分析论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OOS测试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缺陷检测有效性。同时,本研究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kOOSTT(k-means clustering Object Oriented Software Testing Tool)测试原型系统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平台。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阐述如下:1.在掌握基于ART的OOS测试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关注到测试用例距离度量机制在基于ART的OOS测试中的重要作用,在充分分析OO测试用例自身特点的情况下,本研究着重考虑了OO测试用例的方法序列中方法调用顺序信息对于OO测试用例距离度量的影响,并基于此认知提出了一种基于IWT(Improved Wavelet Transform)的OOS测试用例距离度量机制。本研究通过将所提度量机制应用在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中,继而提出一种新的OOS测试算法即IWTClustering-ART(ART with Clustering based on Improved Wavelet Transform)算法,该算法运用基于IWT的OOS测试用例距离度量公式计算测试用例之间的距离,用于指导后续测试用例的挑选,使得挑选出的后续测试用例在缺陷检测过程中发挥较好的测试效果。本研究将所提IWTClustering-ART方法的缺陷检测效果与现有的WClustering-ART(ART with Clustering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OMISS-ART(ART with Object and Method Invocation Sequence Similarity)、ARTOO(Adaptive Random Testing for Object-Oriented Software)以及RT-ms(RT with method sequence)方法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方法IWTClustering-ART具有最好的缺陷检测效果。2.提出ART中k均值聚类的最优聚类个数k值的确定方法,并进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实验过程的最优k值确定方法,该方法包含一个基于实验过程确定最优k值的求解模型以及一个适用于ART中k均值聚类的最优k值确定算法即kValue算法,该算法针对具体的被测类库为测试方法IWTClustering-ART的聚类过程确定最佳的聚类个数k。最后,本研究基于所提的最优k值求解模型和最优k值生成算法kValue进行大量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论证了所提ART中k均值聚类的最优聚类个数k值确定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使用所提方法确定出的k值能够进一步提高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的方法的缺陷检测效果且对后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测试原型系统kOOSTT。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类图录入模块、参数分析模块、k值确定模块、测试执行模块以及结果分析模块等。kOOSTT系统为本研究所提方法提供了实验平台,且其中部分功能模块已经能够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本研究基于该系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在OOS自适应随机测试中的有效性。
童晓翠[4](2017)在《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软件开发行业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软件质量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软件测试作为项目过程的最后环节,决定了产品质量能否符合需求、设计能否达到标准、功能能否全面实现,是保障软件顺利开发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在测试项目中,尤其是在大型的测试项目组织实施中,可能都会遇到测试需求变化频繁,测试用例复用性低,测试缺陷分析不够深入、自动化测试程度不高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第三方测试以手工方式为主,信息系统介入程度不够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支撑手段保证测试工作按流程实施。因此,这就需要一个测试管理系统,在提升测试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测试项目进行管理,进一步保证软件的质量和测试机构的高效运行。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在统一建模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SSH开发框架和MVC分层模式,设计并实现软件测试管理系统,在系统建模方法和系统设计实现等方面,提出具体实现路径,以提升测试管理系统适应性为目的进行优化。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现有面向对象分析方法,重点针对软件测试管理系统,分析相关业务过程和流程,进一步分析和建立功能模型、行为模型和结构模型,形成系统整体需求分析,为后续设计和开发打下基础。(2)研究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基于MVC设计模式和SSH框架,提出构建松耦合、分层管理的系统架构方式。在分层模式下,分析层间逻辑关系、调用关系、信息传递方式等内容,确定具体技术架构,以及各层之间的关联和调用关系,形成完整的系统架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3)基于面向对象技术、SSH框架开发软件测试管理系统,实现主要功能实现,以及系统界面的展示方式。目前,论文成果已在具体系统设计和开发中实现,系统的工程化实施进一步考证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周敏刚,封演利[5](2016)在《面向对象测试技术在航空软件测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的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面向对象程序的特点及其对软件测试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模型,并结合航空软件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测试航空软件的可行性,为航空软件测试人员提供了软件测试的新思路。
何伟[6](2013)在《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面向对象软件自动化集成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控制论旨在探讨软件工程与控制科学的交叉应用。以软件控制论为指导,可以将控制理论应用于软件工程领域,以软件过程作为被控对象,通过分析和优化软件过程中的反馈机理,达到改进软件过程、提高软件质量的目的。集成测试是指将多个软件模块按照软件规格说明的要求组装为一个完整系统时进行的测试,重点检查各模块间的交互是否正确。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但也给软件的集成测试带来了新的挑战。方法消息路径是由消息连接起来的方法执行序列,可以很好地体现面向对象软件中模块之间通过消息传递机制实现方法调用的交互过程。因此,深入研究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方法对于提高面向对象软件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从软件控制论角度着手,将面向对象软件的集成测试过程视为被控对象,探讨如何针对方法消息路径利用优化技术实现面向对象软件的自动化集成测试。研究重点围绕方法消息路径的自动生成、方法消息路径生成中搜索空间的约简、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以及集成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等关键技术展开,以提高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归纳如下:1、结合现有程序分析技术探讨了一种基于调用图的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方法,并针对类层次分析和安德森指向分析这两种典型调用图构建算法就方法消息路径的生成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安德森指向分析较类层次分析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为后续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2、对于复杂的面向对象软件,利用程序分析技术生成方法消息路径时,搜索空间会急剧膨胀,导致方法消息路径生成效率下降。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两种搜索空间约简策略,通过约简面向对象软件外部类库代码对应的调用图节点以及约简异常处理代码对应的控制流图节点,以减小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搜索空间。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搜索空间约简策略是确实可行的。3、考虑到面向对象软件的多继承类系和非公有方法给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提出一种演化算法与强化学习机制相结合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通过强化学习机制执行同构替换操作并计算相应操作的累计效益,指导演化算法搜索满足测试覆盖目标的集成测试用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为面向对象软件生成集成测试用例。4、对于已有测试用例库的面向对象软件,为利用现有测试用例提供的大量方法调用信息,指导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提高测试生成的有效性和可读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模式挖掘技术的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策略。该策略通过挖掘测试用例库获取常用的方法调用子序列——序列模式,并以所得序列模式为基础构建新的集成测试用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能够生成有效且可读性良好的集成测试用例。5、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冶炼、核能发电、武器装备等关键领域。将本文提出的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面向对象软件自动化集成测试方法应用于open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的集成测试中,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生成其方法消息路径;以方法消息路径为测试覆盖目标,能够有效地生成集成测试用例,实现open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的集成测试。
刘颖莲[7](2013)在《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产业已经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正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因如此,软件产品的质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软件测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面向对象技术的诞生,使得软件工程人员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软件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由传统的面向过程开发转变为面向对象开发,使软件工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面向对象技术的三大特点封装、继承和多态使得传统的集成测试方法不再适用于面向对象软件的集成测试。这些特点对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软件测试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传统软件的测试策略出发,结合面向对象软件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切片技术的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策略。该策略以传统单元测试中的程序切片技术为核心,将程序切片的理念应用到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中,用对有向图的切片替代了对程序代码的切片,使得对整体的测试转化为对若干个体的测试,从而降低测试的复杂度。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切片技术的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详细描述了策略中包含的各种权值计算方法和优先级算法。最后结合实际项目,采用本策略对一个实时计算系统进行了集成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对策略进行了验证,并和已有的集成测试策略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其有效性。
丁娜[8](2012)在《带OCL约束的活动图多态测试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基于UML模型的软件测试是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UML是一种流行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其活动图模型具有描述系统工作流程和并行活动的能力,是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的重要依据。但是UML是一种半形式化建模语言,在提供灵活的建模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精确的描述系统模型的问题。而且UML模型不能直接描述系统中的多态特性,所以目前的测试研究大多忽视了多态性。本文在上述背景下,研究基于活动图生成多态测试用例的方法,实现对面向对象软件中多态性的测试,这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UML约束扩展机制出发,利用对象约束语言OCL描述模型元素的约束信息,从而获得精确的UML模型。接着为了能够从UML模型中提取多态测试用例,本文研究了类图、活动图的结构信息,以及在类图中加入OCL约束的方式,提出了类图、活动图的形式化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形式化定义。深入研究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多态性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类图中继承信息、Liskov替换原则和OCL约束信息,提取出多态性信息—多态性方法类集(CSPM)。根据活动图中的活动节点与类中方法的对应关系,将方法的约束信息加入到活动图中,并利用CSPM寻找和扩展活动图中的多态的节点,得到带OCL的多态扩展活动图模型。对多态扩展活动图中多态节点,分支、循环和并发结构进行分析并给出在构造测试线索时的覆盖策略。设计测试用例覆盖准则,利用覆盖准则遍历多态扩展活动图获取多态测试线索。结合OCL约束信息应用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法,为多态测试线索中需要输入的活动构造测试数据集合,设计测试数据的组合策略,将组合测试数据与多态测试线索结合得到完整的多态测试用例。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本文设计了基于活动图的多态测试框架,对该框架的主要模块和实现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开源建模工具ArgoUML模型文件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基于该框架的活动图多态测试用例生成工具原型。最后利用该工具针对实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给方法生成的测试用例能够对系统中的多态性进行有效的测试,这对于提高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充分性有着重要意义。
陈雷[9](2011)在《基于UML协作图的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推动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在“十二五”软件服务业规划助推下,软件产品将会被大量的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于软件产品质量的关注也必将持续升温。然而种类繁多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平台的差异、硬件基础平台的不同以及软件规模的不断膨胀使得软件质量的保障变的十分困难,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障的关键将最终决定软件产品是否能够成功。本文以此为背景,以UML为工具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分析软件测试中测试序列的生成方法。UML协作图描述了在系统协作中参与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和交互行为,以其为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UML协作图生成测试序列的方法,通过分析协作图中不同类型信息流的处理方法,总结出一系列的覆盖准则;并针对测试序列生成算法—IRCFG算法在方法调用方面的局限性对其进行类方法的多态性扩展;采用改进后的算法描述协作图中对象间的信息交互,生成对应的测试序列;最终完成集成测试序列生成工具的设计。本文的研究是对软件自动化测试的一个深入的实践过程,是为提高软件测试效率、保障软件质量所做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王敏[10](2011)在《面向对象分层测试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面向对象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成为人们首选的开发模式。但在这种开发模式给用户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其特性,例如继承、多态、封装、抽象等,让面向对象软件各个模块之间关系更加复杂以及结构难以理解,最终给软件测试带来新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软件测试技术将不能直接应用于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过程,这就需要人们结合面向对象技术的特性,研究新的测试理论、方法来与之相适应。本论文的目标是研究一种进行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策略。这种策略基于Kung等人提供的测试支持工具对象关系图进行研究,此图用于展现类间的继承、聚合和关联关系。但基于对象关系图的测试研究只考虑软件的静态结构,未对动态结构进行展现,而且已有的对象关系图环路破坏算法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论文都将对此进行改进。文章关于面向对象测试策略的研究是基于类间依赖关系的分析而进行的。首先,根据选择测试程序的不同时期,类间依赖关系分为静态依赖和动态依赖。目标类的依赖关系包括目标类依赖类的集合和依赖目标类的集合。然后,根据类间依赖关系分析结果,论文定义测试层次和研究其生成过程,并形式化的表示每个类所处的层次。接下来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行测试顺序的定义和生成过程研究。测试顺序将以下标的形式来定义,其中包括一级下标(代表测试层次),二级下标(代表主顺序)和三级下标(代表簇内顺序)。最后,文章通过方法复用验证和属性复用验证对一种测试策略进行效率考证。本文案例将选择零码平台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测试,应用论文研究的测试策略得到测试顺序。最后通过测试效率验证方法和同传统测试之间的对比考证其效率。
二、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特点及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特点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动态信息的变概率ART测试方法及其在OOS测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随机测试 |
1.2.2 自适应随机测试 |
1.2.3 基于ART的 OOS测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
2.1 软件测试 |
2.1.1 测试方法 |
2.1.2 回归测试 |
2.1.3 程序动态信息 |
2.1.4 失效区域类型 |
2.1.5 算法有效性度量 |
2.2 自适应随机测试 |
2.2.1 自适应随机测试基本思想 |
2.2.2 自适应随机测试主要算法 |
2.2.3 ART在 OOS中的对象距离度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回归测试中变概率自适应随机测试算法 |
3.1 变概率自适应随机测试 |
3.2 动态信息的利用 |
3.2.1 覆盖信息的获取 |
3.2.2 程序覆盖率的比较 |
3.3 回归测试中变概率自适应随机测试算法 |
3.3.1 算法描述 |
3.3.2 算法流程图 |
3.3.3 时间复杂度分析 |
3.4 实验分析 |
3.4.1 目标程序 |
3.4.2 实验评估标准 |
3.4.3 实验设置 |
3.4.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概率ART算法在面向对象程序中的应用 |
4.1 测试用例距离度量机制 |
4.1.1 距离表现形式 |
4.1.2 距离的运算 |
4.2 测试用例距离度量 |
4.2.1 测试用例的结构 |
4.2.2 测试用例距离度量公式 |
4.2.3 案例分析与验证 |
4.3 基于变概率ART算法的面向对象测试算法 |
4.3.1 算法描述 |
4.3.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3.3 测试流程 |
4.4 实验分析 |
4.4.1 目标程序 |
4.4.2 F-measure和 Fm-time实验结果分析 |
4.4.3 E-measure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测试流程和界面设计 |
5.1.1 测试流程 |
5.1.2 界面设计 |
5.2 系统模块分析 |
5.2.1 数值型程序测试模块 |
5.2.2 面向对象程序测试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2)面向对象程序的类测试方法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单元测试概述 |
2.2 静态建模相关技术 |
2.2.1 抽象语法树 |
2.2.2 控制流图 |
2.2.3 符号执行 |
2.2.4 区间运算 |
2.3 面向对象程序测试 |
2.4 类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对象程序类测试相关问题分析 |
3.1 类间测试不充分问题 |
3.1.1 问题描述 |
3.1.2 继承关系构建 |
3.2 控制流结构表示问题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类的结构化存储 |
3.2.3 类成员方法控制流图 |
3.2.4 扩展优化处理 |
3.3 面向类成员方法选路问题 |
3.3.1 问题描述 |
3.3.2 路径生成技术 |
3.3.3 路径组合方法 |
3.4 面向类成员方法路径测试用例生成问题 |
3.4.1 问题描述 |
3.4.2 分支限界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路径的类测试方法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2 核心模块设计 |
4.2.1 模块流程设计 |
4.2.2 模块类设计 |
4.3 类的静态建模相关算法 |
4.3.1 继承关系构建算法 |
4.3.2 类成员方法控制流图生成算法 |
4.4 类成员方法路径生成相关算法 |
4.4.1 基本子路径生成算法 |
4.4.2 实例化子路径生成算法 |
4.4.3 完整路径生成算法 |
4.5 面向路径的测试用例生成相关算法 |
4.5.1 路径约束分析算法 |
4.5.2 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类控制流图实验 |
5.2.2 选路及测试用例生成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ART中内存选择技术及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 |
1.2.2 基于ART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 |
1.2.3 与内存选择技术相关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ART与基于ART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 |
2.1 自适应随机测试 |
2.1.1 ART的基本思想 |
2.1.2 ART的基本算法 |
2.1.3 ART算法的距离度量 |
2.1.4 ART算法的有效性度量 |
2.1.5 ART中的内存选择技术 |
2.2 基于ART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 |
2.2.1 Randoop |
2.2.2 ARTOO |
2.2.3 ART-Gen |
2.2.4 OMISS-ART |
2.3 小结 |
第三章 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方法 |
3.1 ART中基于k均值聚类的OOS测试用例生成框架 |
3.1.1 已执行测试用例子集生成模块 |
3.1.2 固定大小的候选测试用例集生成模块 |
3.1.3 测试用例距离度量模块 |
3.1.4 聚类模块 |
3.1.5 下一个测试用例挑选模块 |
3.2 测试用例距离度量模块 |
3.2.1 现有度量及其不足 |
3.2.2 基于IWT的OOS测试用例距离度量机制与距离计算公式 |
3.3 k均值聚类模块 |
3.4 算法描述 |
3.4.1 ART-kClustering算法 |
3.4.2 IWTnextTC算法 |
3.4.3 算法举例说明 |
3.5 实验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实验评估标准 |
3.5.3 k值确定方法 |
3.5.4 实验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ART中 k均值聚类的最优k值确定方法 |
4.1 面向对象被测类库的数据分析 |
4.1.1 面向对象被测类库聚类标准 |
4.1.2 基于面向对象被测类库的k均值聚类分析过程图 |
4.2 ART中最优k值确定方法 |
4.2.1 现有的最优k值确定方法 |
4.2.2 基于实验过程的最优k值确定方法 |
4.2.3 基于实验过程的最优k值求解模型 |
4.2.4 最优k值生成算法 |
4.3 实验分析 |
4.3.1 实验设置 |
4.3.2 实验评估标准 |
4.3.3 k值确定方法 |
4.3.4 实验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执行流程与界面设计 |
5.1.1 测试系统执行流程 |
5.1.2 系统界面设计 |
5.2 系统模块设计 |
5.2.1 类图录入模块 |
5.2.2 参数分析模块 |
5.2.3 k值确定模块 |
5.2.4 测试执行模块 |
5.2.5 结果统计模块 |
5.3 系统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1 J2EE技术架构 |
2.2 MVC设计模式 |
2.3 SSH框架 |
2.4 面相关对象开发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与建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测试需求分析 |
3.1.2 测试计划制定 |
3.1.3 测试执行 |
3.1.4 缺陷管理 |
3.1.5 测试分析管理 |
3.1.6 测试人员管理 |
3.2 需求建模 |
3.2.1 功能模型 |
3.2.2 行为模型 |
3.2.3 结构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开发架构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SSH框架设计 |
4.4.1 控制层设计 |
4.4.2 业务层设计 |
4.4.3 DAO层设计 |
4.4.4 持久层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开发工具 |
5.2 系统模块 |
5.3 主要功能实现 |
5.3.1 JSP页面实现 |
5.3.2 Action调度 |
5.3.3 拦截器实现 |
5.3.4 权限管理 |
5.3.5 数据访问 |
5.3.6 业务功能实现 |
5.4 系统实现界面 |
5.4.1 系统管理 |
5.4.2 需求管理 |
5.4.3 计划管理 |
5.4.4 执行管理 |
5.4.5 缺陷管理 |
5.4.6 报表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面向对象软件自动化集成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件控制论 |
1.2 软件测试的可控性 |
1.3 面向对象软件的自动化集成测试 |
1.4 面向对象软件自动化集成测试的研究进展 |
1.4.1 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研究概述 |
1.4.2 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研究现状分析 |
1.4.3 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概述 |
1.4.4 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对象软件自动化集成测试相关技术 |
2.1 程序分析技术简介 |
2.1.1 调用图分析 |
2.1.2 控制流分析 |
2.2 智能优化技术简介 |
2.2.1 演化算法 |
2.2.2 强化学习机制 |
2.3 序列模式挖掘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程序分析技术的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方法研究 |
3.1 方法消息路径的自动生成 |
3.1.1 方法消息路径的定义及实例说明 |
3.1.2 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的难点 |
3.2 基于程序分析技术的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方法 |
3.2.1 基于程序分析技术的方法消息路径生成方法概述 |
3.2.2 原子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算法 |
3.2.3 复合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算法 |
3.2.4 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算法复杂度分析 |
3.3 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1 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的可行性验证 |
3.3.2 生成方法消息路径的效率分析 |
3.3.3 生成方法消息路径的搜索空间规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搜索空间约简策略 |
4.1 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搜索空间组合爆炸问题 |
4.1.1 外部类库代码对搜索空间的影响 |
4.1.2 异常处理代码对搜索空间的影响 |
4.2 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搜索空间约简策略 |
4.2.1 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搜索空间约简策略概述 |
4.2.2 针对外部类库节点的搜索空间约简策略 |
4.2.3 针对异常处理节点的搜索空间约简策略 |
4.3 方法消息路径生成的搜索空间约简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1 搜索空间约简策略的可行性验证 |
4.3.2 约简前后搜索空间的变化分析 |
4.3.3 约简前后方法消息路径生成效率比较 |
4.3.4 约简前后方法消息路径的有效性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智能优化技术的方法消息路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研究 |
5.1 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问题 |
5.1.1 多继承类系对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的影响 |
5.1.2 非公有方法对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的影响 |
5.2 基于演化算法与强化学习机制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 |
5.2.1 基于演化算法与强化学习机制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概述 |
5.2.2 方法调用序列的表示 |
5.2.3 遗传算子的设计 |
5.2.4 同构替换操作的设计 |
5.2.5 Q值的计算 |
5.3 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1 集成测试用例的分支覆盖效果分析 |
5.3.2 不同规模被测软件的适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技术的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策略 |
6.1 集成测试用例的自动再生成 |
6.1.1 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用例库 |
6.1.2 集成测试用例的自动再生成问题 |
6.2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技术的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策略 |
6.2.1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技术的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策略概述 |
6.2.2 测试用例库的序列模式挖掘算法 |
6.2.3 基于序列模式的测试用例再生成算法 |
6.3 集成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1 挖掘测试用例库获得序列模式的数量 |
6.3.2 挖掘测试用例库获得序列模式的时间与空间消耗 |
6.3.3 基于序列模式再生成集成测试用例的分支覆盖效果 |
6.3.4 基于序列模式再生成集成测试用例的可读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自动化集成测试方法在open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上的应用 |
7.1 open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简介 |
7.2 openSCADA软件的自动化集成测试及结果分析 |
7.2.1 openSCADA软件的方法消息路径自动生成结果分析 |
7.2.2 openSCADA软件的集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结果分析 |
7.2.3 openSCADA软件的集成测试用例自动再生成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7)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面向对象技术 |
2.1.1 对象 |
2.1.2 类 |
2.1.3 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 |
2.2 统一建模语言 |
2.2.1 统一建模语言概述 |
2.2.2 UML图 |
2.2.3 标准建模语言UML的应用 |
2.3 软件测试技术 |
2.3.1 软件测试概述 |
2.3.2 软件测试分类 |
2.3.3 集成测试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切片技术的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策略 |
3.1 设计原则 |
3.2 设计思想 |
3.3 策略具体方案 |
3.3.1 利用UML类图生成有向图 |
3.3.2 节点权值计算 |
3.3.3 两种有向图切片方法 |
3.3.4 切片拆分 |
3.3.5 切片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策略实施与验证 |
4.1 策略实施 |
4.1.1 节点权值的度量 |
4.1.2 有向图切片 |
4.1.3 切片内部及外部集成测试 |
4.2 策略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带OCL约束的活动图多态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基础 |
2.1 软件测试的基础概念 |
2.1.1 软件测试的定义 |
2.1.2 软件测试的目的 |
2.1.3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
2.1.4 软件测试方法 |
2.1.5 软件测试流程 |
2.2 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介绍 |
2.2.1 模型简介 |
2.2.2 模型在测试中的应用 |
2.3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 |
2.3.1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
2.3.2 面向对象三大机制及其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
2.3.3 面向对象测试模型 |
2.4 自动化软件测试 |
2.4.1 自动化软件测试理论知识 |
2.4.2 自动化软件测试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 UML 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 |
3.1 UML 概述 |
3.1.1 UML 发展 |
3.1.2 UML 的主要组成 |
3.1.3 UML 模型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中的应用 |
3.1.4 UML 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中的优势 |
3.2 UML 类图与活动图 |
3.2.1 类图 |
3.2.2 活动图 |
3.3 对象约束语言 OCL |
3.3.1 OCL 的简介 |
3.3.2 OCL 在 UML 模型中的使用 |
3.3.3 OCL 约束对基于 UML 模型测试用例生成的影响 |
3.4 基于 UML 模型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活动图多态测试用例的生成 |
4.1 多态测试用例生成的相关知识 |
4.1.1 在 UML 模型中添加 OCL 约束 |
4.1.2 Liskov 替换原则与多态性的判定 |
4.1.3 测试用例的形式化描述 |
4.1.4 多态测试用例生成的基本流程 |
4.2 构造多态扩展活动图模型 |
4.2.1 类图模型的形式化定义及多态性信息的提取 |
4.2.2 活动图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
4.2.3 对抽象活动图模型进行多态扩展 |
4.3 非结构化处理及测试用例的覆盖准则设计 |
4.3.1 非结构化处理 |
4.3.2 测试覆盖准则的设计 |
4.4 多态测试用例的生成 |
4.4.1 多态测试线索的生成 |
4.4.2 测试用例的生成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1 多态测试框架的设计 |
5.2 工具的选择 |
5.2.1 建模工具 |
5.2.2 开发平台 |
5.2.3 开发语言 |
5.3 测试框架的实现 |
5.3.1 模型文件的解析 |
5.3.2 模型信息的提取 |
5.3.3 测试线索的生成 |
5.4 系统实验 |
5.4.1 实验模型 |
5.4.2 模型文件解析结果 |
5.4.3 多态测试线索的生成 |
5.4.4 测试用例的生成 |
5.4.5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基于UML协作图的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
1.2 研究领域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软件测试技术概述 |
2.1 软件测试重要性 |
2.2 软件测试的目的 |
2.3 软件测试的原则性 |
2.4 软件测试的过程 |
2.5 软件测试的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 |
3.1 面向对象软件的特点 |
3.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新要求 |
3.3 面向对象的测试过程 |
3.3.1 单元测试 |
3.3.2 集成测试 |
3.3.3 确认测试 |
3.3.4 系统测试 |
3.3.5 验收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 |
4.1 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的特点 |
4.2 软件测试的模型 |
4.2.1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模型测试 |
4.2.2 基于状态图的模型测试 |
4.2.3 基于活动图的模型测试 |
4.2.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模型测试 |
4.2.5 基于UML 模型的软件测试 |
4.2.6 基于语法模型的软件测试 |
4.3 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的优势 |
4.4 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的劣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UML 协作图的软件测试研究 |
5.1 协作图的语义 |
5.2 协作图中的组成元素 |
5.2.1 协作图中的对象 |
5.2.2 协作图中的链 |
5.2.3 协作图中的消息 |
5.3 基于协作图的测试序列生成方法 |
5.3.1 IRCFG 的类信息扩展 |
5.3.2 带类信息的IRCFG 的多态性扩展 |
5.3.3 基于PCIRCFG 的测试序列生成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协作图的测试序列生成工具设计 |
6.1 数据库表的设计 |
6.2 界面设计 |
6.3 编码设计 |
6.4 测试序列覆盖率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总结 |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面向对象分层测试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面向对象测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面向对象测试基础 |
2.1 软件测试基本概述 |
2.1.1 软件测试目的 |
2.1.2 软件测试策略 |
2.1.3 软件测试步骤 |
2.1.4 软件测试方法 |
2.2 面向对象技术对测试的影响 |
2.2.1 封装性与信息隐藏 |
2.2.2 依赖关系 |
2.2.3 多态性和动态绑定 |
2.3 面向对象测试 |
2.3.1 面向对象测试重要性 |
2.3.2 面向对象测试策略 |
2.3.3 面向对象测试与传统测试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象关系图的表示和算法改进 |
3.1 基于对象关系图的软件测试 |
3.1.1 对象关系图定义 |
3.1.2 类连锁墙 |
3.1.3 簇和破坏 |
3.2 已有的环路破坏算法 |
3.2.1 Kung的解决办法 |
3.2.2 Tai的解决办法 |
3.3 改进的环路破坏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对象测试层次和顺序 |
4.1 分析类间依赖关系 |
4.1.1 完全对象关系图 |
4.1.2 依赖关系 |
4.2 测试层次 |
4.2.1 层次定义和计算 |
4.2.2 层次划分准则 |
4.2.3 层次划分算法 |
4.3 测试顺序 |
4.3.1 顺序定义 |
4.3.2 顺序制定算法 |
4.4 测试效率研究 |
4.4.1 方法复用验证 |
4.4.2 属性复用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研究和结果分析 |
5.1 案例背景与实现 |
5.1.1 案例背景介绍 |
5.1.2 测试策略应用与实现 |
5.2 结果分析 |
5.2.1 测试效率验证 |
5.2.2 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特点及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态信息的变概率ART测试方法及其在OOS测试中的应用[D]. 包骐豪. 江苏大学, 2020(02)
- [2]面向对象程序的类测试方法研究和设计[D]. 陈江南.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ART中内存选择技术及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中的应用研究[D]. 周敏敏. 江苏大学, 2019(12)
- [4]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童晓翠.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5]面向对象测试技术在航空软件测试中的应用[A]. 周敏刚,封演利. 2016第五届民用飞机航电系统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6
- [6]基于方法消息路径的面向对象软件自动化集成测试方法研究[D]. 何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6)
- [7]面向对象软件集成测试策略研究[D]. 刘颖莲.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8]带OCL约束的活动图多态测试方法的研究[D]. 丁娜. 重庆大学, 2012(03)
- [9]基于UML协作图的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D]. 陈雷.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
- [10]面向对象分层测试的方法研究[D]. 王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6)
标签:集成测试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测试用例设计论文; 程序测试论文; 面向对象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