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组便血130例病因分析

不同年龄组便血130例病因分析

一、130例不同年龄组便血的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姣,钟雪梅,宫幼喆,马昕,朱丹,王美娟[1](2021)在《单中心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临床及结肠镜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LGIB)的临床特征及非感染性病因特点, 探讨电子结肠镜在其诊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消化病房收治的311例LGIB患儿, 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男女比例1.47∶1, 患儿平均年龄(4.67±3.99)岁, 学龄前儿童占67.85%。97.75%儿童存在肉眼血便, 以单纯血便为主。主要伴随症状有腹痛(31.19%)、腹泻(24.11%)。便潜血检测阳性率55.26%, 结肠镜检查阳性率86.49%。儿童LGIB的常见病因为肠息肉、结直肠炎、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及美克尔憩室。结肠息肉(P<0.001)、结肠炎(P=0.020)、溃疡性结肠炎(P<0.001)、过敏性结肠炎(P<0.001)、过敏性紫癜(P=0.031)及白塞病(P=0.033)在不同年龄阶段分布比例不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敏性结肠炎高发于1~6月龄患儿,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 炎症性肠病为11~16岁患儿首要病因。全部患儿经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 便潜血检测阴性出院, 其中治愈130例(41.80%), 好转181例(58.20%)。结论儿童LGIB病因复杂, 病因和发病年龄相关。肠道息肉及结直肠炎为主要病因, 高发于各年龄段。结肠镜检查安全高效, 在儿童LGIB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孙小杰[2](2021)在《CFIm25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癌症正在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约有1930万新的癌症病例发生,其中结直肠癌以10%的高发率排名第三。而在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结直肠癌以9.4%的比例居于第二位,仅次于肺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该病的高度异质性,起病隐匿、发展迅速等特点,许多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往往需要联合化疗和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尽管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于结直肠癌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并应用于中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但治愈率仍较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依然是结直肠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对结直肠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基因水平寻找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指标,目前发现了许多结直肠癌相关的突变基因及信号通路,这些发现促进了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如靶向KRAS野生型的结直肠癌患者的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展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彰显了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性。针对结直肠癌的相关差异基因的分析可以筛选出结直肠癌关键基因,进一步对关键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将能为结直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结直肠癌的344例5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资料与随访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原发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情况、CEA、CA19-9、Ki-67、p53、手术方式、接受化疗/放疗/生物治疗情况等。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44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利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预后分析。2.以从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下载的数据集作为研究对象。得到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miRNA。选取靶基因集合,对靶基因编码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PPI及可视化分析,选取关键子模块中的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关键子模块内的基因的表达与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找到影响结直肠癌生存的关键基因,并进行文献检索。3.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对临床21例成对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样本中CFIm25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FIm25在结直肠癌细胞及正常结肠细胞中的表达。4.体外实验:(1)应用慢病毒感染技术,以CFIm25表达较高的HT-29细胞系及表达较低的DLD-1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敲减和过表达CFIm25的结直肠癌细胞系。将HT-29细胞系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组)和感染si-CFIm25组(si CFIm25组);将DLD-1细胞系分为两组:空载质粒组(Vector)和感染CFIm25组(CFIm25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T-29和DLD-1各组细胞中CFIm25的表达水平。(2)通过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检测高/低表达CFIm25后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通过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高/低表达CFIm25后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4)应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高/低表达CFIm25对细胞周期及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高/低表达CFIm25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E-钙黏蛋白)、N-cadherin(N-钙黏蛋白)和Vimentin(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变化。(5)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FIm25对JNK和p38 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再向HT-29和DLD-1各组细胞中分别加入两种通路的抑制剂,通过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进一步验证CFIm25通过以上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的能力。5.体内实验: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注射si CFIm25组和Control组HT-29细胞及CFIm25组和Vector组DLD-1细胞,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测量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并做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50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42.87岁,常见症状包括腹痛(42.7%)、排便习惯改变(38.4%)、便血(31.1%),肿瘤最好发于左半结肠,58.2%的患者诊断时为III、IV期,88%诊断为经典腺癌,90.4%的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52.9%的患者接受了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辅助治疗。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CA199水平、是否进行辅助治疗是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为IV期,病理分型为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CA199≥27U/ml,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是50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2.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共得到542个差异表达miRNA。使用miRDB预测了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共得到464个靶基因。对靶基因编码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PPI及可视化分析,选取关键子模块中69个基因进行深入研究。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富集在胞质、质膜、核质相关功能区域。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肿瘤相关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PPI网络中关键子模块内69个基因的表达与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NUDT21、FNBP1L、SLC30A9、UNC5D等4个基因的表达与总生存期之间存在关联(P<0.05),通过文献检索发现,NUDT21(CFIm25或cpsf5)对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调控作用,而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尚未见报道。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FIm25蛋白在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结直肠癌组织,在正常结肠细胞NCM460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结直肠癌细胞。在结直肠癌细胞中,HT-29细胞表达相对较高,DLD-1细胞表达相对较低。4.体外实验:(1)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成功构建了CFIm25表达下调的HT-29细胞系和CFIm25表达上调的DLD-1细胞系。(2)与Control组相比,si CFIm25组HT-2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与Vector组相比,CFIm25组DLD-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3)细胞划痕实验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i CFIm25组伤口闭合更快,即迁移能力更强。而CFIm25组比Vector组伤口闭合更慢,迁移能力下降。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CFIm25下调后HT-29细胞发生迁移和侵袭的数量比Control组增加,而CFIm25过表达的DLD-1细胞发生迁移和侵袭的数量比Vector组减少。(4)与Control组相比,siCFIm25组HT-29细胞S期细胞分布比例增加,Cyclin D1、CDK4表达增加。与Vector组相比,CFIm25组DLD-1细胞S期细胞分布比例减少,Cyclin D1、CDK4表达下调。相比于Control组,si-CFIm25组的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减少,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增多,相比于Vector组,CFIm25组的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增多,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减少。(5)与Control组相比,si CFIm25组JNK/c-Jun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升高;与Vector组相比,CFIm25组JNK/c-Jun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加入通路的抑制剂SP600125或SB202190后,由过表达CFIm25引起的增殖和转移抑制得以恢复。5.体内实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与Control组相比,si CFIm25组移植瘤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明显增加。与Vector组相比,CFIm25组移植瘤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明显降低。结论:1.肿瘤分期为IV期,病理分型为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CA199≥27U/ml,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是50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2.CFIm25、FNBP1L、SLC30A9、UNC5D是本研究筛选出的关键基因。3.CFIm25在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表达下调。4.敲减和过表达CFIm25能够分别促进和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5.CFIm25参与调控细胞周期、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并且可以通过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6.CFIm25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单瑞[3](2021)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缺血性肠病是肠壁局部缺血和缺氧性损伤的疾病,可由各种引起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血管本身病变的原因引发。由于急剧加重的消化道症状与轻微的腹部体征不相符,且常规实验室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有限,故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明确其发病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1:1的比例选取同期收治的以腹痛和(或)便血为首发症状就诊的非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患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各个危险因素的OR值,进行加权,建立评分系统,进一步利用R语言p ROC包绘制评分系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计算各诊断指标。结果:最终纳入缺血性肠病患者90例,老年组(≥60岁)60例(66.67%),非老年组(<60岁)30例(33.33%)。两组在分型占比、常见表现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缺血性结肠炎为最多见病变类型;腹痛为最常见表现,便血次之。两组在病变范围方面差异显着(P<0.05),老年组病变多侵及多个肠段,非老年组病变多局限在单个肠段,即非老年组患者肠镜下缺血性肠病的病变范围小于老年组。缺血性结肠炎75例(83.33%),急性肠系膜缺血11例(12.22%),慢性肠系膜缺血4例(4.45%),三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腹胀不适更多见,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常发生休克。实验室检查中,66例(73.33%)静脉血糖升高,57例(63.33%)粪隐血试验阳性,36例(40.00%)血白细胞计数升高,32例(35.56%)D-二聚体升高。肠系膜上动脉造影(DS A)、CTA、CT/增强CT、超声及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68.42%,63.64%,19.05%,82.22%。79例仅行保守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治疗,10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坏死肠段。4例长期卧床者因合并感染及其他脏器衰竭死亡,4例术后死亡,余患者症状缓解后出院。在对缺血性肠病患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66,P=0.020)、高血压病(OR=2.395,P=0.028)、动脉硬化(OR=2.321,P=0.024)、糖尿病(OR=1.992,P=0.049)是其患病危险因素。各个危险因素根据OR值进行加权后的分值分别为3、2、2、2分,评分系统的总分为9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临界值为2.5(P<0.001)。评分系统对缺血性肠病发病预测的灵敏度为82.20%,特异性为62.20%,阳性预测值为68.50%,阴性预测值为77.80%,阳性似然比为2.176,阴性似然比0.286,诊断0R值为7.618,准确率为0.722,错误率为0.278。结论: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多累及左半结肠,老年人的肠道病变范围大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情凶险,更易引发休克,实验室检查特异性低,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有诊断价值。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肠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的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黄毅[4](2021)在《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在不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时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病位、病性证素情况,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中挖掘出有关联的影响因素,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临床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POP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生活干预,为该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临床经验及参考思路。研究方法在证素辨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四诊合参、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和临床资料收集等,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采用POP-Q对POP的女性患者进行分度,根据不同的POP-Q分度进行分组,然后应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分析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病位、病性证素情况,并利用医学统计、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1.运用“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四诊信息采集表”,使用填写问卷的方式采集POP女性患者的四诊信息、临床资料。并将采集到的138例不同POP-Q分度的女性POP患者的四诊信息、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记录。2.通过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POP-Q分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将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分组,即POP-QⅠ度的POP患者为A组,POP-QⅡ度的POP患者为B组,POP-QⅢ度的POP患者为C组,POP-QⅣ度的POP患者为D组。3.采用证素辨证分析研究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应用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研究基地研发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来分析POP女性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及分布。4.研究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差异性分析。应用统计、生物信息方法,使用SPSS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筛选、公式计算、图表等诸功能,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分析挖掘出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有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共收集POP患者138例。包括POP-QⅠ度(A组)43例,POP-QⅡ度(B组)35例,POP-QⅢ度(C组)44例,POP-QⅣ度(D组)16例。女性POP的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在年龄、BMI、会阴裂伤史及新产、手术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次、子宫肌瘤史、高脂血症史、痔疮史的差异不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患者的多发年龄在36-49岁以及60-69岁,平均BMI为23.95,平均产次约为2次;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与年龄、BMI、产次呈正相关(P<0.05),与会阴裂伤史、痔疮史及新产、手术史呈负相关(P<0.05)。2.POP女性患者的证素贡献度的不同分级之间在病位证素肾、脾、肝、胞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性病性证素气滞、血瘀、痰、湿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陷、气不固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脾、肝、心、心神、大肠、筋骨。A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脾、胞宫、心、心神;B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胞宫、脾、心、心神、筋骨;C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肝、脾、心神、心、大肠;D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肝、脾、心。病位证素“肝”在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热、寒、阳亢、精亏。A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B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湿、痰;C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D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5.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虚性证素频数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A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气不固、血虚、气陷;B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C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陷、气不固;D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气陷、阴虚、血虚。病性证素“气陷”、“气不固”在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证素组合性质(虚性证素、实性证素、虚实夹杂性证素)的分布中,不同性质的证素组合分布以虚性证素、虚实夹杂性证素分布为主。研究结论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2.年龄、BMI、产次、会阴裂伤史对POP-Q分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新产、手术史及痔疮史对POP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史没有明确对POP-Q存在影响。3.POP在发生和发展中常常累计数个病位、病性,且相关病位、病性病变的程度因人而异。POP患者的病位相对集中在肾,病性相对集中在气滞、气虚。其中POP-QⅠ度的病位有肾、肝、脾、胞宫、心、心神,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阴虚、气不固、血虚、气陷;POP-QⅡ度的病位有:肾、肝、胞宫、脾、心、心神、筋骨,病性有气滞、血瘀、湿、痰,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POP-QⅢ度的病位有肾、胞宫、肝、脾、心神、心、大肠,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陷、气不固;POP-QⅣ度的病位有肾、胞宫、肝、脾、心,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气陷、阴虚、血虚。4.不同POP-Q分度的POP的病性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其中POP-QⅠ度至POP-QⅢ度的虚性病性比例不断提高,虚实夹杂病性比例不断降低;POP-QⅣ度的虚实夹杂病性比例较前提高。

谢家群[5](2021)在《儿童型“脾约”证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小儿儿童型“脾约”证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归纳其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以及了解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是否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方法:选择于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南宁市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范围内的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各25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在6个月-14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由调查者对小儿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问询并填表。后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南宁市四城区范围内医院儿科门诊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为15.3%。男孩与女孩、城市与农村之间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14岁儿童中,不同年龄间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有差异,6个月-3岁、3-8岁、8-14岁三组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7.5%、7.9%,其中6个月-3岁、3-8岁组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高于8-14岁组。出汗类型为自汗的有39例(25.7%),盗汗的有61例(40.1%),自汗合并盗汗的共有52例(34.2%),黄汗、战汗类型均无。头面部汗出明显的有73例(48.0%),颈及后背部汗出明显的有53例(34.9%),手足心汗出明显的有11例(7.2%),遍身汗出明显的有15例(9.9%)。小便量正常的有64例(42.1%),较前稍减少的有81例(53.3%),明显减少的有7例(4.6%)。小便次数正常的有72例(47.4%),较前稍减少的有75例(49.3%),明显减少的有5例(3.3%)。小便颜色为淡黄色的有66例(43.4%),为黄色的有78例(51.3%),为深黄色的有8例(5.3%)。舌淡红,苔薄白的有42例(27.6%);苔红,苔白厚的有57例(37.5%);舌红,苔白厚腻的有31例(20.4%);其他类型舌像共有22例(14.5%)。经统计学分析,儿童型“脾约”证的相关症状中,腹胀、腹痛、厌食、口臭、口干口渴、踢被、磨牙及俯卧等症状有统计学差异。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南宁市四城区范围内的医院儿科门诊的6个月-14岁小儿中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为15.3%。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有年龄差异。6个月-3岁、3-8岁组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率高于8-14岁组。2.儿童型“脾约”证的临床表现为汗多、大便硬,可伴有腹胀、腹痛、厌食、口臭、口干口渴、踢被、磨牙及俯卧等症状,汗多以盗汗或自汗合并盗汗、头面部及颈背部汗出为主,小便量及小便频次未见明显改变,小便色淡黄或色黄,舌红,苔白厚。3.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史璐菲[6](2021)在《保定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位居胃肠道恶性肿瘤排行第二位[1-2],且其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专家预测,CRC发病率在不久以后将会超过胃癌,成为消化道肿瘤中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结构西方化,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变化,CRC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CRC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着提高其五年生存率[3]。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发病情况不尽相同,中国不同地区CRC患病情况亦存在显着差异[4]。随着保定地区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生活、饮食习惯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推进,保定地区CRC患病情况亦会出现相应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保定地区不同年龄阶段CRC患者患病情况,了解其内在规律与特征,为本地区CRC诊治工作提供更多理论及参考依据。目的:通过对比保定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CRC患者患病情况,为当地CRC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1705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CRC患者人数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人数随年份的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构成、文化程度、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临床资料(发病部位、首发症状、合并息肉情况、确诊时有无远处转移)、病理特征(病理类型、腺癌分化程度、大体类型、TNM分期),血液检查(确诊时HGB变化、确诊时CEA变化、确诊时CA19-9变化)等方面的差异。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三个样本间的比较采用R×C列联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定义P<0.0167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随着年龄增长,CRC患病人数逐渐增多,CRC患者人数与年龄呈正相关性(P<0.05)。2.随着年份的增长,青年、中年、老年三组CRC患者人数及总人数均呈现出增多趋势,患者人数与年份呈正相关性(P<0.05)。3.一般资料比较3.1不同年龄组CRC患者男女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3.2老年组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于青、中年组(P<0.05),青、中年组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3.3老年组体重正常者所占比例高于青、中年组(P<0.05),青、中年组超重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3.4不同年龄组CRC患者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3.5不同年龄组CRC患者饮酒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3.6青年组有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4.临床资料比较4.1青年组右半结肠癌发生率高于中、老年组(P<0.05),直肠癌发生率小于中、老年组(P<0.05)。4.2青年组首发症状以腹痛最多见(P<0.05),腹胀者所占比例亦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以便血或便潜血阳性最多见(P<0.05)。4.3老年患者息肉发生率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4.4不同年龄组CRC患者确诊时远处转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5.病理特征比较5.1青年组黏液腺癌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5.2青年、中年低分化腺癌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5.3三组患者CRC大体类型都以溃疡型为主,青、中年肿块型比例高于老年(P<0.05),老年浸润型比例高于青、中年(P<0.05)。5.4 TNM分期方面,老年组Ⅰ、Ⅱ期患者比例高于青、中年组(P<0.05),青、中年组Ⅳ期患者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6.血液检查结果比较6.1确诊时老年组HGB下降者所占比例高于中年组(P<0.05)。6.2不同年龄组CRC患者确诊时CEA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6.3不同年龄组CRC患者确诊时CA19-9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CRC患者人数逐渐增多,保定地区青年、中年、老年CRC患者人数均逐年增高,不同年龄阶段的CRC患者在文化程度、体重指数、家族史、发病部位、首发症状、合并息肉情况、病理类型、腺癌分化程度、大体类型、TNM分期、确诊时HGB情况等方面均表现出差异性。本地区CRC患者文化程度不高,患者就诊时病理分期偏晚,应加强对本地区CRC知识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吸烟、饮酒的危害,本地区人群体重指数有增高的趋势,应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避免超重和肥胖。青年组CRC患者症状隐匿,病理类型较差,分化程度偏低,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晚,恶性程度高,应提高对青年人患CRC的认识,采取综合的检测手段,达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的目的。

王煜晔[7](2021)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DBE)是一种诊治小肠疾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在不同年龄患者之间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其次筛选出因怀疑小肠出血而进行DBE检查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接受DBE检查的患者,将纳入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年龄≤40岁)和中老年组(年龄>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DBE镜下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20年8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因怀疑小肠出血行DBE检查的患者。将纳入患者分为DBE阳性组和DBE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院内再出血、随访期再出血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707例患者,共接受851次DBE检查;其中,青年组患者共276例,中老年组患者共431例。DBE总诊断率为67.21%(572/851)。两组患者的检出结果中,糜烂溃疡性病变的阳性诊断率均居首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5.4%vs 19.4%,P>0.05)。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有着更高的小肠息肉(12.3%vs 3.5%,P<0.0001)、炎症性肠病(7.6%vs 3.5%,P=0.014)诊断率,更低的占位/肿瘤诊断率(5.8%vs 12%,P=0.006)。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均有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0.7%vs 0.5%,P=0.652),但无显着差异。2.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68例因怀疑小肠出血进行DBE检查的患者。DBE阳性组患者128例,DBE阴性组患者40例。DBE镜下发现最常见的病变分类是糜烂溃疡性病变。与DBE阴性组相比,DBE阳性组患者末次出血距DBE检查时间间隔更短(7天vs 10天,P=0.041)、呕血率更低(1.56%vs12.5%,P=0.00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更长(35.90秒vs 33.10秒,P=0.022)、手术治疗率更高(27.3%vs 5.0%,P=0.003)、DBE检查后院内再出血率更高(19.5%vs 5.0%,P=0.029)、住院花费更高(23465.47元vs 17902.36元,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末次出血距DBE检查的时间间隔较短(OR=0.919,95%CI=0.848-0.997,P=0.041)和憩室病变(OR=3.190,95%CI=1.037-9.814,P=0.043)是DBE检查后院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克罗恩病变(OR=4.408,95%CI=1.207-16.099,P=0.025)是随访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腺癌病变(OR=27.864,95%CI=2.255-344.267,P=0.009)是随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DBE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率,青年和中老年的疾病谱略有不同。DBE术后并发症较少,其安全性能良好,年龄不应作为DBE的禁忌症。2.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更早进行DBE检查,阳性诊断率更高,最常见的病变分类是糜烂溃疡性病变。末次出血距DBE检查的时间间隔较短和憩室病变是DBE检查后院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克罗恩病变是随访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腺癌病变是随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丹[8](2020)在《胆汁反流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Correa模型指出,GC的尤其是肠型GC的发生遵循“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GC”的模式,其中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又被称为GC的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GC最重要的可控性危险因素。然而,根除H.pylori只能部分降低GC的发病风险,这提示还有其他重要危险因素参与GC发生发展。胆汁反流(bile reflux,BR)与上消化道炎症、肠化生以及残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BR在GC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BR与GC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判断BR是否是GC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GC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回顾性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研究: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行普通胃镜检查的30465例患者,记录患者的ID号、性别、年龄、胃镜时间、诊断和BR等级。将患者根据诊断分为慢性胃炎组(27807例),癌前病变组(1943例)和GC组(715例)。根据胃镜检查将BR分为0级、I级、II级和III级。卡方检验和分层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横断面研究: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15日到2019年10月1日期间就诊的行胃镜检查且符合纳排标准的1162例患者,进行病理活检和问卷调查(含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疾病史、用药史、消化症状等),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慢性胃炎组(668例)、癌前病变组(411例)和GC组(83例),其BR分级同回顾性研究。对调查问卷中的各个因素与GC和癌前病变的关系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回顾性研究:(1)共有6236例患者被诊断为BR,BR检出率为20.46%;(2)18-27岁的患者的BR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01);(3)不同月份和季节的BR检出率没有差异(p=0.240,p=0.213);(4)上午和下午的BR检出率存在显着差异(p<0.001);(5)慢性胃炎、癌前病变和GC三组的BR检出率分别为18.4%、36.4%、57.3%,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并且不受性别、年龄和检查时间的影响;(6)胃黏膜疾病的严重程度与BR分级呈正相关(rs=0.171,p<0.001)。横断面研究:(1)将慢性胃炎组和癌前病变组合并作为对照组,对GC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与性别、年龄、BMI、婚姻状况、长期居住地、文化程度、工作类型、每周休息时间、收入、饮水、反酸、烧心、腹胀、纳差、呕吐、便血、高盐饮食、吸烟、隔夜菜、腌制食品、辣椒、新鲜蔬菜摄入、喝茶和BR相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婚姻状况、纳差、便血、辣椒摄入、喝茶和BR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2)以慢性胃炎组为对照组,对癌前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前病变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类型、每周休息时间、饮水、呃逆、恶心、呕吐、腹泻、便血、GC家族史、冠心病、H.pylori感染史、隔夜菜、腌制食品、BR相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GC家族史、H.pylori感染史和BR是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BR与GC家族史和H.pylori感染史无关(p>0.05)。【结论】BR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从慢性胃炎到癌前病变再到GC逐步升高和加重,BR是GC及其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BR是促进胃黏膜病变演进和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控和阻止BR可能是GC病因预防的重要策略。

陈桂菊[9](2020)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并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并探讨二者异同。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9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124例住院IC患者和107例住院活动期UC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整理并分析124例IC的临床资料,并与107例U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IC的人口学因素:124例IC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82例(男女比例0.51:1);发病年龄最小27岁,最大85岁,平均(61.27±11.44)岁,其中小于50岁22例(17.74%),50岁及以上102例(82.26%),60岁及以上73例(58.87%)。2.基础疾病:IC患者存在一种及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或疾病的有84例(67.74%);腹部手术史31例、便秘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急性左心衰1例、银屑病6例。3、临床特征:124例IC患者中温暖季节和寒冷季节发病例数分别是51 例(41.13%)和 73 例(58.87%);111 例(89.52%)急性起病,慢性起病急性加重者13例(10.48%);118(95.16%)例有腹痛及大便急迫感,血便116例(93.55%),110(88.71%)例腹痛后依次出现便血,其中54例依次出现腹痛-黄色大便-血便(43.55%),8例仅有腹痛(6.45%),6例以血便为唯一表现(4.84%);主要阳性体征为左侧腹部及下腹部压痛72 例(58.06%),反跳痛 14 例(11.29%)。4.辅助检查:结肠镜检查发现IC病变部位以脾曲、乙状结肠、降结肠为主,累及上述三个部位之一及以上共111例(89.52%),直肠9例,横结肠47例,升结肠21例,盲肠7例;病变与周围粘膜界限清楚,多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溃疡、肠腔狭窄、表附白苔等;124例IC患者中30例行CT检查,24例表现结肠壁增厚水肿,强化不均匀,伴不同程度的周围脂肪间隙毛糙,11例不同程度的腹盆腔积液。27例行CTA检查,15例(55.6%)可见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粥样斑块。5、转归及随访结果:124例IC患者中122例好转出院,2例患者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随访60名患者,随访率48.39%,时间2个月到9年,5例(8.33%)明确复发。6、IC与UC的比较:①IC组发病年龄显着大于UC组(P<0.05)。②IC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性便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着高于UC组(P<0.05)。③IC多起病急,病程短,而UC多起病缓,病程长;IC组腹痛、单纯血便、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较UC组高,而UC组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发生率较IC组高(P<0.05)。④IC组白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UC组(P<0.05);UC组血小板显着高于IC组(P<0.05)。⑤UC组结肠镜下表现为粘膜粗糙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的例数显着多于IC组(P<0.05);IC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与周围粘膜界限多清楚,而UC多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UC组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的例数明显多于IC组(P<0.05)。⑥病理学检查UC组隐窝炎或隐窝脓肿,坏死或糜烂的例数显着多于IC组(P<0.05)。结论:1、老年女性是IC的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便秘、腹部手术史可能与IC有密切关系;寒冷季节可能是IC的诱发因素。2、急性起病可能是IC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痉挛性腹痛、大便急迫感和便血,尤其是突发腹痛后依次出现便血可能是IC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之一。3、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C的重要手段,镜下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渗血和溃疡等,病变多与周围粘膜界限清楚;降结肠、乙状结肠和脾曲好发;病理改变缺乏特异性。4、CT检查对IC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TA可发现腹腔血管粥样斑块,直接提示动脉硬化的存在,腹部平片对IC与其它急腹症的鉴别诊断或许有意义。5、IC总体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预后良好。6、IC好发于老年女性,而UC好发于中青年。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便秘可能与IC有密切关系,而与UC无明显关系。7、急性起病、痉挛性疼痛和单纯血便是IC的重要特点,而缓慢起病、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是UC的临床特点;血小板计数可能对鉴别活动期UC和IC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对鉴别UC和IC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肠镜下直肠受累、病变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粘膜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可能是肠镜下UC有别于IC的重要特征,组织学表现隐窝炎或隐窝脓肿可能是UC区别于IC的重要病理学特征。

方莹,杨洪彬,韩亚楠,任晓侠,党永辉[10](2019)在《消化道出血患儿316例病因分析和治疗对策》文中认为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各年龄段病因不同。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16例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较为熟知的病因,对一些不常见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16例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多见,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以肠息肉、急慢性腹泻病和麦克尔憩室常见。肠息肉高发于1~<4岁组,牛奶蛋白过敏更多见于28 d~<1岁组,麦克尔憩室更多见于4~<7岁组。此外,IBD致小儿消化道出血也应引起儿科医师重视。

二、130例不同年龄组便血的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0例不同年龄组便血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CFIm25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概述
        1.1.1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概况
        1.1.2 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
        1.1.3 转移性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CFIm25 在实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2.1 CFIm25及APA概述
        1.2.2 CFIm25 在实体肿瘤中的肿瘤抑制作用
        1.2.3 CFIm25 在白血病和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不同作用
第2章 50 岁以下结直肠癌的回顾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资料收集
        2.3.2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50 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2.4.2 50 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2.4.3 50 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结直肠癌差异miRNA筛选及靶基因预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差异表达miRNA筛选
        3.3.2 miRNA靶基因预测
        3.3.3 PPI网络构建与分析
        3.3.4 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5 生存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数据集筛选
        3.4.2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3.4.3 miRNA靶基因预测
        3.4.4 PPI网络的构建及关键子模块筛选
        3.4.5 GO功能注释
        3.4.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7 生存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结直肠癌中CFIm25 的表达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病理标本
        4.2.2 实验细胞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试剂及耗材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传代
        4.3.3 细胞冻存
        4.3.4 细胞复苏
        4.3.5 Western blotting
        4.3.6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CFIm25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4.4.2 CFIm25 在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CFIm25 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5.3 实验方法
        5.3.1 病毒感染结直肠癌细胞
        5.3.2 CCK8 实验
        5.3.3 克隆形成实验
        5.3.4 细胞划痕实验
        5.3.5 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
        5.3.6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处理
        5.3.7 实验数据统计
    5.4 实验结果
        5.4.1 CFIm25 的干扰和过表达
        5.4.2 CFIm25 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5.4.3 CFIm25 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5.4.4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CFIm25 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流式细胞术
        6.3.3 统计学方法
    6.4 实验结果
        6.4.1 CFIm25 对结直肠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6.4.2 CFIm25 对结直肠癌细胞EMT的影响
        6.4.3 CFIm25对JNK、p38 信号通路的影响
        6.4.4 CFIm25 调控JNK、p38 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增殖转移的验证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缺血性肠病组(病例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非缺血性肠病组(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2.收集指标
    3.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1.1 不同年龄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
        1.2 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
        1.3 实验室检查
        1.4 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
        1.5 治疗及转归
    2.缺血性肠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建立评分系统
四、讨论
    1.临床特征
    2.危险因素及评分系统
        2.1 危险因素
        2.2 评分系统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1.正文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危险因素分析
    2.参考文献
八、附录
九、致谢

(4)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POP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流行病学
        1.2.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1.3.诊断
        1.4.治疗
    2.POP的传统医学研究概况
        2.1.病因病机
        2.2.中医治疗
    3.立题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诊断标准
        1.4.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信息采集
        2.1.基本信息采集
        2.2.体格测量指标
        2.3.POP的确诊及进行POP-Q分度
        2.4.四诊信息采集
    3.数据库的建立
    4.统计学的处理
    5.研究结果
        5.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分布情况
        5.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5.3.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BMI分布情况
        5.4.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孕产分布情况
        5.5.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相关病史分布情况
        5.6.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
        5.7.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POP患者的POP-Q分度的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分析
    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分析
    3.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BMI分布特点分析
    4.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孕产分布特点分析
        4.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产次分布特点分析
        4.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会阴裂伤史分布特点分析
    5.POP患者的相关病史分布特点分析
    6.POP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6.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6.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7.本次研究对POP治疗方面的指导意义
    8.总结与感悟
    9.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的地方
        9.1.本研究的创新点
        9.2.本研究不足的地方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盆腔器官脱垂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儿童型“脾约”证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临床资料采集
        2.6 数据录入
        2.7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儿童型“脾约”证发生情况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1.2 研究对象中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情况
        1.3 不同性别间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情况
        1.4 不同年龄组间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情况
        1.5 不同居住地来源儿童型“脾约”证的发生情况
        1.6 确诊为儿童型“脾约”证的次症
        1.7 研究对象中其他相关症状发生的情况
        1.8 研究对象中的睡眠情况
        1.9 研究对象中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中医方面对于“脾约”证的认识
        1.1 “脾约”的相关论述
        1.2 “脾约”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医家观点
        1.2.2 现代医者见解
        1.3 从“脾约”角度出发治疗疾病
        1.4 脾约丸的临床应用
    2 中医方面对儿童型“脾约”证的认识
        2.1 儿童型“脾约”证的定义来源
        2.2 儿童型“脾约”证的相关研究
        2.3 从“气血津液”辨析儿童型“脾约”证
        2.3.1 “气血津液”与汗证
        2.3.2 “气血津液”与“便秘”
        2.3.3 “气血津液”临床应用研究
        2.4 从脏腑学说辨析儿童型“脾约”证
        2.4.1 脾主运化,脾失揆度
        2.4.2 肺主行水,肺宣降失常
        2.4.3 肝主疏泄,主藏血
        2.4.4 肾主水
        2.4.5 心主藏神
        2.5 从部位三焦辨析儿童型“脾约”证
    3 西医方面对儿童型“脾约”证的认识
        3.1 儿童多汗症
        3.1.1 儿童多汗症的分类
        3.1.2 儿童多汗症的流行病学
        3.1.3 儿童多汗症的治疗方法
        3.2 儿童功能性便秘
        3.2.1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
        3.2.2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4.麻子仁丸合玉屏风散药物组成分析
    5.研究结果分析
        5.1 儿童型“脾约”证发生率分析
        5.1.1 不同性别间儿童型“脾约”证发生的差异
        5.1.2 不同年龄间儿童型“脾约”证发生的差异
        5.1.3 不同居住地来源儿童型“脾约”证发生的差异
        5.2 儿童型“脾约”证的次症分析
        5.3 儿童型“脾约”证的相关症状分析
        5.4 儿童型“脾约”证的睡眠情况分析
        5.5 儿童型“脾约”证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性分析
    6.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儿童型“脾约”证调查资料表
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6)保定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饮食预防大肠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图表
前言
研究一:双气囊小肠镜对不同年龄患者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8)胆汁反流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胆汁反流与食管疾病
    2.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
    3.胆汁反流与消化性溃疡
    4.胆汁反流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第一部分 回顾性研究
    1.研究方法和内容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横断面研究
    1.研究方法和内容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并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124例IC的临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
第二部分 IC与UC的对比分析
    1 结果
    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四、130例不同年龄组便血的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临床及结肠镜特征分析[J]. 王姣,钟雪梅,宫幼喆,马昕,朱丹,王美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11)
  • [2]CFIm25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孙小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D]. 单瑞.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4]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黄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儿童型“脾约”证的流行病学调查[D]. 谢家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保定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大肠癌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D]. 史璐菲.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D]. 王煜晔.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8]胆汁反流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D]. 李丹.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并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比较研究[D]. 陈桂菊.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10]消化道出血患儿316例病因分析和治疗对策[J]. 方莹,杨洪彬,韩亚楠,任晓侠,党永辉. 中华消化杂志, 2019(12)

标签:;  ;  ;  ;  ;  

不同年龄组便血130例病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