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手回春 图片再现(论文文献综述)
陆地[1](2021)在《“新冠”疫情中医疗专家媒介形象研究》文中指出
冯帆[2](2021)在《重庆桥梁媒介形象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以华龙网和新浪微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向静[3](2021)在《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交通、医疗等行业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医疗行业的象征——医护群体的媒介形象也处于不停的变化中。从古至今,医护群体在公众心里一直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形象。但是随着医疗行业的脚步迈向市场化,医患矛盾与日俱增,医护群体媒介形象从“白衣天使”转为“黑心医生”,在媒体的报道中越来越负面化,甚至有被“妖魔化”的趋势。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相关新闻报道在舆论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此特殊时期的医护群体媒介形象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疫情期间医护群体敢为人先、勇敢无畏的治病救人形象冲破了黑心医生的形象禁锢,打破了大众对医护群体的刻板偏见,医护群体的媒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塑。文章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相关问题。主要用五个部分阐述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的媒介形象重塑: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总体概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类型、转变及其相关价值。第三部分分别从疫情期间医生形象失衡的背景,医生发声意识增强的现状和媒介技术的助力阐述了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成因。第四部分则对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分别分析了媒体、受众和医护群体自身这三个层面。第五部分探讨了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
刘铭[4](2020)在《纪录片《人间世》的话语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6月,上海卫视播出的纪录片《人间世》收获无数好评,并获得多个国际纪录片奖项。时隔两年,《人间世》第二季于2019年1月1日在东方卫视和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凭借对医患场域的真诚纪录和对现实的观照,播出后热度不减。这是医疗纪录片制播的胜利,也是纪录片话语建构和呈现获得的胜利。从创作语境来看,《人间世》的创作离不开医患冲突事件频发、医疗改革尚未完成的社会背景以及现有医疗纪录片创作困境的深层次动因。作为系列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是对医患关系的沉浸式体验,第二季跳脱出了医患关系,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观照。在《人间世》的话语建构上,主流话语的文化书写、精英话语的理性表达与大众话语的影像言说三足鼎立。借助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法,《人间世》的话语建构策略包括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宏观层面主要通过初级命题、微观命题等构成的多层级命题框架结构实现,微观层面主要通过影像修辞、剪辑修辞、声音修辞来进行建构与呈现。《人间世》在话语建构策略上的成功运用,帮助受众在对生命认知的“共鸣”中建立认同,深刻感受主流文化的价值、死亡文化的重构与生育权的困境,并通过传统风俗的现代观念置换与疾病隐喻的社会疗愈价值,在对传统文化的“想象”中重塑观念。
周甜美[5](2020)在《“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提高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对其传承和保护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对红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逐渐消失,面临断层的威胁,给我们敲醒警钟。红色文化的展陈设计研究是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然而,近年来千篇一律的博物馆、纪念馆室内展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何让运河支队红色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实现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以及保护等功能的同时,提升参观者整体的体验感受,是我国红色文化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运河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苏鲁边界的一支抗日武装游击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运河支队红色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基本介绍,增强读者对运河支队的了解和认识,并分析总结出运河支队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价值。依据场所理论,提出:(1)尊重历史,营造红色氛围;(2)注重体验性,提高场景互动;(3)打造艺术性,深化文化主题三大设计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项目基地——山东省枣庄市牛山村的现有状况,通过红色故事线索的确定和展陈环境的设立,以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展陈设计方法,对牛山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展示陈列。同时,提出“一个核心、三个片区,一个环道”的总体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展陈空间设计。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首先,梳理和完善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的史料信息数据库。对山东省枣庄市进行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询以及相关人物视频查看,收集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的历史资料,补充现有史料信息库,挽救逐渐消亡的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其次,为山东省枣庄市牛山村提供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牛山村深厚的民俗文化,将“运河支队”红色文化作为展陈设计线索,与乡村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个核心,三个片区,一个环道”的总体布局模式,完善牛山村的发展。最后,为其它红色文化的展陈设计提供崭新的设计方法。结合不同场所内的各个要素对红色文化进行展示,注重观众的参与体验性和审美性需求,满足受众不断提高的精神世界,丰富红色文化展陈设计的理论宝库。
王昕[6](2019)在《从身体到国族 ——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文中研究指明西医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晚清旅欧文人的游记中占据着一个颇为醒目的位置。西医外科惊悚血腥的医疗场景和改造人体、重赋新生的现代/西方医学叙事形成的冲突,使其成为旅欧文人书写海外见闻时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西医又因其相对快捷的疗效和蕴含的近代科学观念,成为晚清旅欧文人自我认知的一面他者之镜。本文在收集、梳理并解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作为研究对象,在跨文化语境中,探讨西医给晚清国人带来的种种现代性体验,以及他们对近代中国的身体、国族等问题的困惑和思考。无论旅欧文人对西医的的论述方式是排斥还是支持,都折射着他们在欧洲旅行时形成的比较视野中的自我期许。
陈思睿[7](2019)在《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教育“素养时代”的到来,如何让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成为教育研究的新问题。“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向素养的课堂教学形态的设计重构,为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提供了实现的路径,成为世界各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方向。以“深度学习”、主题教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从理论、设计、实施三部分对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中学历史主题教学展开研究,以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落地”的有效路径。理论部分在充分把握“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寻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契合点,结合深度学习理论的要求、主题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归纳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特点;设计部分结合教学设计一般原理、步骤,阐述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方法及步骤,并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将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中学历史主题教学划分为以历史概念为中心、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心、历史线索为中心、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中心四类,结合典型课例进行展示说明;实施部分提出实施策略建议,展示课例对比,并进行实施效果检测及评价分析,从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三个方面指出其实施价值。
刘茵[8](2019)在《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医生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媒介在尖锐对立的医患关系报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澎湃新闻作为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专业聚合热点议程与网民智慧,具有强大的公信力。以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传播视角出发,分析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现状及所构建的医生形象、问题、影响因素和策略,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通过界定相关概念、划分报道类目和回顾澎湃新闻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出医患关系报道的现状即医生形象的呈现方式:数量稳中有升,医方信源为主;医患专栏凸显,深度报道居多;负面报道略多,立场客观中性;图文融合传播,增强视觉效果。其次,通过对正面、中立和负面医生媒介形象的分类,阐释了“尊医重卫”的正面性、去除标签的真实性、渴求关注的小众性以及抱怨颇多的情绪化的医生群体形象表征。最后,总结出澎湃新闻医生形象的构建存在着医学人文素养缺失、不平衡的医患话语以及报道呈现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些问题受到了受众定位、报道角度以及报道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针对问题,给出了重点提升医学报道人文素养、全面均衡医患话语权、探索多样化呈现方式的策略,以构建医生客观真实的媒介形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以澎湃新闻中构建的医生形象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细读报道文本,概述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的现状,凝练出报道中所构建的医生媒介形象,进而为未来媒体医患关系的真实报道和医生媒介形象的客观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意义。
陈丹玮[9](2019)在《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人间世》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民健康,健康中国”的目标也有了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加之医疗卫生此类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国家重视,百姓关心,各类媒体的目光自然转向了该领域,一时间创作出大量有关医疗题材的电视栏目、影视剧和纪录片作品,医院影像密集呈现,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业界的繁荣也推动着学界对此类型题材纪录片的关注。本研究从叙事伦理学视角出发,以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优秀代表《人间世》为例,综合伦理学、符号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运用影片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人间世》展开具体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小见大观照我国当前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作品特点与发展现状,展望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创作和伦理表达的未来。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的基础上,从叙事伦理学、医疗题材纪录片、纪录片伦理和纪录片创作这四个主题出发对相关论着和期刊论文进行文献梳理归纳。第二章从宏观层面考察医疗题材纪录片:纵向上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深受纪录片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历经了起步、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横向上比较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影响。第三章从微观层面对《人间世》进行叙事伦理的故事(内容)伦理研究,在分析纪录片主题内容及社会映射的基础上,揭示该片饱含对自然生命伦理的尊重、对精神生命伦理完善的追求、对情感伦理的释放这三大个体伦理,以及医疗行业伦理、人道主义这两点人民伦理。第四、五章分析了《人间世》的叙述(形式)伦理,其中第四章从叙事出发,总结《人间世》的叙事视角、策略和结构特点,提出这些叙事手法对纪录片的伦理阐扬起到了强化、推进、突破的作用。第五章则从视听语言分析着手,认为该片对画面造型、拍摄手法、声音、剪辑等手段的多元化综合运用,既体现了影片的纪实性和艺术美感,又弥补了《人间世》关于医学伦理、生命伦理以及纪录片创作伦理等伦理内涵的表达。最后,基于前文对《人间世》的叙事伦理分析,第六章归纳了该片创作的叙事机制特点、暗含的伦理意蕴以及存在的不足,从宏观层面出发,探讨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叙事和伦理表达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未来可行方向提出建议。本文以《人间世》这一我国优秀医疗题材纪录片为案例,选择医疗题材纪录片这一极具伦理困境的纪录片种类展开叙事伦理分析,既为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叙事伦理学引入纪录片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
米拉依·艾白都拉[10](2018)在《媒介视角下的医生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今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再加之一些对医方的大肆报道,让人们对于医生这一原本高尚的职业充满了疑惑,原本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形象瞬间崩塌,转而变成了人们心中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正是由于媒体的一些不良报道,对医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进一步将原本脆弱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敏感化。由此可见,研究媒体对医生的形象建构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以此为选题,运用文本分析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具体医患纠纷事件中的医患关系新闻报道样本进行探究,以医患关系报道样本词语为最小分析单位,探究样本报道的各项元素特征,例如:词汇、体裁、篇幅、配图及立场倾向等,以此充分探究纸媒中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找出报道框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从三大主流媒体对医患关系、医生形象等相关事件的报道现状来看,可以知道医闹事件的程度越大,报道的篇幅数量越多,描写的笔墨也越多,同时引发的关注量也是最大的;从《健康时报》的情况来看,报道当中加强了一些主观色彩;从《南方都市报》来看,报道当中持中立立场来看待问题的较多,其次是宣传医生的正面形象,负面的报道有所降低,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雷达”,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常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这一导向就是媒介议程设置。二、媒介报道下呈现的医生形象大体可以归为四类:分别为医生——防治疾病的工作人员形象,医“尚”——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形象,医“商”——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医“殇”——患者怨气的“承受者”形象。三、媒介视角下的医生形象构建当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医生及其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报道失真、标题党现象严重,后续报道不足、院方的失语与消极应对、非理性网络舆论力量过大等;针对媒介对医生形象构建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可以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报道内容保持客观真实,加强后续报道、院方重视沟通宣传维护合法权益、理性看待问题等方面来完善媒体对医生形象构建当中存在的不足。
二、妙手回春 图片再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妙手回春 图片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3)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医护群体媒介形象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医护群体 |
二、媒介形象 |
三、重塑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框架理论 |
二、污名化理论 |
三、形象修复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呈现与重塑 |
第一节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类型 |
一、救死扶伤形象 |
二、英勇逆行形象 |
三、积极乐观形象 |
四、情感丰富形象 |
五、背负高压形象 |
第二节 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转变 |
一、从白衣天使到黑心医生 |
二、从黑心医生到抗疫英雄 |
第三节 疫情期间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价值 |
一、增加医患交流,弱化受众刻板印象 |
二、缓解医媒矛盾,媒介形象更加真实 |
三、提高职业认同感,强化正面形象塑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社会基础 |
第一节 疫情期间网络舆论场中医生形象失衡 |
一、遭持续污名化的医生形象 |
二、医护群体媒介形象亟待修复 |
第二节 疫情期间医护群体发声意识增强 |
一、疫情中医护群体发声意识的转变 |
二、疫情环境助力医护群体发声 |
第三节 媒介技术助力医护群体重塑形象 |
一、5G远程精准诊疗,医患沟通高效顺畅 |
二、人工智能助力报道,灵活再现一线医生形象 |
三、大数据辅助医生诊疗,强化医生专业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路径 |
第一节 媒体:坚持正面取向的主流报道框架 |
一、恪守积极正向的报道主题 |
二、构建形式丰富的新闻体裁 |
三、遵循主流框架的报道基调 |
四、坚持客观精准的消息来源 |
第二节 受众:摒弃刻板印象,理性看待医患关系 |
一、抛弃固有成见,客观评价医护群体 |
二、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标签对象 |
第三节 医护群体:加强自身建设,密切与媒体和受众沟通 |
一、利用自媒体平台展现个性医生的媒介形象 |
二、医护群体针对媒体失实报道主动发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问题 |
一、过度夸张宣传造成对医护的失实追捧风气 |
二、模式化的叙事架构塑造出脸谱化的医护形象 |
三、过度拔高形象极易引发受众对医护的反感 |
第二节 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对策 |
一、加强报道思辨性,减少过度煽情 |
二、改进报道方式,立体化呈现医护群体 |
三、对接时代特征,塑造带有“烟火气”的鲜活人格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纪录片《人间世》的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人间世》的创作语境与制作传播 |
第一节 《人间世》的多维创作语境 |
一、风险社会中医患冲突频发 |
二、医疗改革在争议中稳步推进 |
三、现有医疗纪录片的伦理困境 |
第二节 《人间世》的创作及传播 |
一、珠玉在前:第一季对医患关系的沉浸式体验 |
二、青胜于蓝:第二季对医患外社会现实的观照 |
第二章 《人间世》的多元话语呈现 |
第一节 引领与推动:主流话语的文化书写 |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复刻式投射 |
二、医患和解的策略性再生产 |
第二节 解说与我说:精英话语的理性表达 |
一、编导对医患场的缝合性书写 |
二、真实医学的有限效力再现 |
第三节 创新与改观:大众话语的影像言说 |
一、病患个体价值的立体化图解 |
二、苦痛家属的生存状态认知 |
第三章 《人间世》的话语建构策略 |
第一节 多层级命题的话语框架建构 |
一、《人间世》的分集文本图式结构 |
二、文本的表层骨架:从初级命题到宏观命题 |
三、文本的内部组织:从初级命题到微观命题 |
第二节 微观话语的多样化修辞策略 |
一、视像修辞:显露深层意蕴 |
二、剪辑修辞:传达隐性情感 |
三、声音修辞:弥合镜头裂缝 |
第四章 《人间世》话语建构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一节 在对生命认知的“共鸣”中建立认同 |
一、主旋律声音的凸显与遮蔽 |
二、对死亡记忆的消解与重构 |
三、生命孕育权的自由与异化 |
第二节 在对传统文化的“想象”中重塑观念 |
一、传统风俗的现代观念置换 |
二、疾病隐喻的社会疗愈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研究 |
2.1 关于“运河支队” |
2.1.1 成立背景 |
2.1.2 发展历程 |
2.2 “运河支队”红色文化资源 |
2.2.1 独特的地域优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2.2 深厚的历史底蕴——“史载鲁南英雄乡” |
2.2.3 伟大的精神财富——“敢于在鬼子头上跳舞” |
2.3 “运河支队”红色文化价值 |
2.3.1 历史价值 |
2.3.2 思想价值 |
2.3.3 教育价值 |
2.3.4 旅游价值 |
第三章 “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设计理论与原则 |
3.1 场所理论 |
3.1.1 场所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3.1.2 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 |
3.1.3 场所理论在红色文化展陈中的应用 |
3.2 设计原则 |
3.2.1 尊重历史性,营造红色氛围 |
3.2.2 注重体验性,提高场景互动 |
3.2.3 打造艺术性,深化文化主题 |
第四章 “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内容 |
4.1 方案概述 |
4.1.1 以红色故事为线索 |
4.1.2 设定展陈空间 |
4.2 展陈设计内容 |
4.2.1 展示红色之物 |
4.2.2 再现战争场景 |
4.2.3 衍生红色产品 |
4.3 展陈大纲 |
第五章 “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设计方案 |
5.1 项目概况 |
5.1.1 地理区位 |
5.1.2 牛山村资源总述 |
5.1.3 村庄红色文化资源提炼 |
5.2 牛山村“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设计理念 |
5.2.1 设计定位和目标 |
5.2.2 设计方法 |
5.3 牛山村总体布局与方案特色 |
5.3.1 总体布局 |
5.3.2 方案特色 |
5.4 牛山村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空间设计 |
5.4.1 “运河支队”主题公园——唤醒红色记忆 |
5.4.2 “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回顾红色生活 |
5.4.3 “孙氏宗祠”艺术中心——烘托红色氛围 |
5.4.4 “黄桃生产”示范园区——衍生红色产品 |
5.4.5 “秘密交通”安全线路——重温红色路线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从身体到国族 ——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 |
第一章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身体 |
第一节 医疗场景与身体观 |
第二节 脉搏与世界观 |
第二章 身体伦理的跨文化收编 |
第一节 西医的选择性呈现与情感“转译” |
第二节 发现道德化的中国身体 |
第三章 身体与国族的文化转喻 |
第一节 医学话语中的中国身体 |
第二节 西方身体作为欲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深度学习 |
2.主题教学 |
3.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中学历史主题教学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1.关于深度学习 |
2.关于主题教学 |
3.关于历史学科的主题教学与深度学习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研究基本认识 |
(一)深度学习、主题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1.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追求目标 |
2.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路径 |
3.主题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特点 |
1.高阶目标:培育历史思维,涵养核心素养 |
2.立场转变:以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立场” |
3.内容统整:聚焦“关键概念”,升华历史学习主题 |
4.过程开放:在项目学习与情境体验中感悟历史 |
5.评价多元:持续性评价与反思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设计分析 |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设计的原则 |
1.科学性 |
2.适切性 |
3.整体性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及方法 |
1.凝练历史教学主题,生成教学“灵魂” |
2.提炼核心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核心” |
3.创设历史情境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搭建学习“支架” |
4.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进行学习反馈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分类 |
1.历史概念为中心 |
2.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心 |
3.历史线索为中心 |
4.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中心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实施分析 |
(一)实施策略 |
1.巧设“问题链”,引入主题 |
2.拓展历史材料,深入主题 |
3.运用历史细节,烘托主题 |
4.历史链接现实,升华主题 |
(二)实施案例展示 |
(三)实施效果及评价 |
1.教学效果 |
2.评价 |
(四)实施价值 |
1.有效教学,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 |
2.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 |
3.素养育人,帮助素养在历史课堂中“生长” |
结语 |
附录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医生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
四、研究创新与特色 |
第一章 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的沿革 |
第一节 医患关系报道与医生形象 |
一、医患关系报道的定义 |
二、医生形象的定义 |
三、医患关系报道与医生形象 |
第二节 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的发展进程 |
一、报端互动的联动式医患关系报道(2014-2016) |
二、报端一体的融合式医患关系报道(2017-2018) |
第三节 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的现状 |
一、数量稳中有升医方信源为主 |
二、医患专栏凸显深度报道居多 |
三、负面报道略多立场客观中性 |
四、图文融合传播增强视觉效果 |
第二章 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类型及表征 |
第一节 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医生形象类型 |
一、正面医生形象类型 |
二、中立医生形象类型 |
三、负面医生形象类型 |
第二节 医患关系报道所构建的医生群体形象表征 |
一、“尊医重卫”的正面性 |
二、去除标签的真实性 |
三、渴求关注的小众性 |
四、抱怨颇多的情绪化 |
第三章 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的思考 |
第一节 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构建的问题 |
一、医学人文素养缺失 |
二、不平衡的医患话语 |
三、报道呈现方式单一 |
第二节 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构建的影响因素 |
一、定位高端的目标受众 |
二、社会影响的报道角度 |
三、原创严肃的报道思想 |
第三节 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构建的策略 |
一、提升报道的医学人文素养 |
二、平衡报道的医患话语权 |
三、促进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索引 |
附图索引 |
致谢 |
(9)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人间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1.4.1 影片分析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文献分析法 |
1.4.4 内容框架 |
1.5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1.5.1 理论梳理 |
1.5.2 文献综述 |
1.5.3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演变 |
2.1 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演变概况 |
2.1.1 起步 |
2.1.2 发展 |
2.1.3 繁荣 |
2.2 其他国家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
2.2.1 美国 |
2.2.2 英国 |
2.2.3 日本 |
第三章 《人间世》的叙事伦理内涵分析 |
3.1 主题内容分析 |
3.1.1 选题 |
3.1.2 主题内容分析 |
3.1.3 悬置 |
3.2 社会映射 |
3.2.1 对医患关系认识的理性回归 |
3.2.2 医疗资源的紧张与滥用 |
3.2.3 医疗科技发展与生命尊严 |
3.2.4 传统文化与信仰 |
3.3 伦理表达与诉求 |
3.3.1 个体伦理 |
3.3.2 人民伦理 |
第四章 《人间世》的叙述伦理之叙事分析 |
4.1 叙事视角 |
4.1.1 全知视角 |
4.1.2 限知视角 |
4.2 叙事策略 |
4.2.1 纪实性 |
4.2.2 故事性 |
4.3 叙事结构 |
4.3.1 总体叙事结构 |
4.3.2 分集叙事结构 |
第五章 《人间世》的叙述伦理之视听分析 |
5.1 影像分析 |
5.1.1 画面造型与拍摄手法 |
5.1.2 画面构成 |
5.1.3 长镜头与空镜头的运用 |
5.2 声音分析 |
5.2.1 解说词 |
5.2.2 同期声 |
5.2.3 音乐 |
5.3 剪辑分析 |
5.3.1 叙事性剪辑 |
5.3.2 表现性剪辑 |
第六章 结论与探讨 |
6.1 结论:《人间世》的叙事伦理特色与不足 |
6.2 探讨: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伦理表达之展望 |
6.2.1 观照社会反思生活 |
6.2.2 忠于真实基础上的故事化表达 |
6.2.3 大众媒介的伦理约束和社会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媒介视角下的医生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一、纸媒选择 |
二、文本选择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医生媒介形象 |
二、医患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形象修复理论 |
二、媒介再现理论 |
第二章 三大媒体对医患报道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人民日报对医患报道的现状分析 |
一、报道数量分析 |
二、报道篇幅分析 |
三、报道版面分析 |
四、报道体裁分析 |
五、图片使用分析 |
第二节 健康时报对医患报道的现状分析 |
一、报道词汇分析 |
二、报道立场倾向分析 |
三、报道体裁分析 |
四、报道配图分析 |
第三节 南方都市报对医患报道的现状分析 |
一、报道词汇分析 |
二、报道立场倾向分析 |
三、报道体裁分析 |
四、报道配图分析 |
第三章 媒介报道下呈现的医生形象及其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媒介报道下呈现的医生形象 |
一、医生——防治疾病的工作人员形象 |
二、医“尚”——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形象 |
三、医“商”——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 |
四、医“殇”——患者怨气的“承受者”形象 |
第二节 媒介视角下医生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医生及其行业水平参差不齐 |
二、报道失真、标题党现象严重,后续报道不足 |
三、院方的失语与消极应对 |
四、非理性网络舆论力量过大 |
第四章 媒介视角下医生形象的重构策略 |
第一节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
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
第二节 媒体要忠实记录事实,全面平衡报道 |
一、坚持真实准确原则,坚持平衡报道原则 |
二、报道内容保持客观真实,增强专业素养 |
三、加强后续报道 |
第三节 院方要重视沟通宣传维护合法权益 |
一、完善沟通机制,清除意见分歧 |
二、重视宣传沟通,保障信息透明 |
第四节 理性看待问题,提升媒介素养 |
一、正确辨别媒介信息,规范传播行为 |
二、加强监管,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妙手回春 图片再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中医疗专家媒介形象研究[D]. 陆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重庆桥梁媒介形象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以华龙网和新浪微博为例[D]. 冯帆.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研究[D]. 向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纪录片《人间世》的话语建构研究[D]. 刘铭.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展陈设计研究[D]. 周甜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从身体到国族 ——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D]. 王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研究[D]. 陈思睿.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8]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医生形象研究[D]. 刘茵.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人间世》为例[D]. 陈丹玮.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媒介视角下的医生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米拉依·艾白都拉.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