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冰上课运动损伤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霍富坤[1](2021)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健康战略的角度提出“体医融合”,加强非医疗手段对于健康的干预,重视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重要价值。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已是全民共识,但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却要科学的指导,体医融合有利于借助体育与医疗的优势解决好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有效性、运动的可持续性三个核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职体育如何在体医融合理念及实践探索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改革成为重要课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中职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德尔菲法选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部分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基本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1、体医融合背景下合格的中职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包含四个领域共323个知识点:体育卫生领域分为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不同人群体育卫生四部分内容;医务监督领域分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两部分内容;运动创伤与防治领域分为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伤害急救,运动损伤三部分内容;运动康复领域分为按摩,常见慢性病运动疗法及运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法三部分内容。2、中职体育教师对于体医融合关注度不高,所掌握的体育保健知识不均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不足。3、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李赟鹏[2](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车佩锦[3](2021)在《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调查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4月下旬,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连续发生三起校园体育猝死事件。也正因如此,当年7省市连发通知取消中考体育。体育安全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2019年,太原市第二届小篮球联赛,创下省内篮球赛事参与人数的新高。身体接触多和对抗性强是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安全意识弱和安全能力差是少儿阶段学生的特征之一,无形中增添了少儿参与运动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少儿篮球教练员作为中国篮球金字塔底层力量的服务者和支撑者,既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参与篮球运动少儿的生命安全,也对保障少儿安全的参与篮球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需求现状,分析影响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水平的因素,以探索提高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可行措施。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访谈法确定了论文的选题和完成了本研究所需要的问卷。2020年10月-2021年1月对太原市20所篮球培训机构的144名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教练员基本情况;二,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调查和运动损伤急救技能的自我评价;三,教练员急救知识学习意愿的调查。结论:1.太原市少儿篮球教练员的年龄与教龄偏年轻化,急救培训参与率低,有82.64%人未参加过培训。获得救护员资格证书的人偏少,仅有11.11%人获得了证书。2.教练员运动损伤的急救知识水平整体较差,有待提高。144名调查对象中,知识部分及格率仅为27.78%;在急救技能自我评价中,表现为教练员急救技能掌握薄弱,特别是对于心肺复苏急救和创伤止血技能亟需提高。3.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不均衡。对于常见的闭合性损伤和运动性病症的急救知识掌握较好,而对于开放性创伤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掌握较差。对于轻微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存在懈怠思想。4.教练员对于学习损伤急救知识与技能有很高的意愿。75%人愿意参与急救相关培训,并认为其很有必要。但他们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较为缺乏,学习急救知识的自主意识比较薄弱,47.92%的人认为自己学习急救知识的主动性不足。5.所学专业不同和是否获取救护员资格证书是影响教练员急救知识水平的重要因素。获取救护员资格证书有助于教练员急救知识水平的提升,体育专业教练员的急救知识成绩优于非体育专业教练。建议:对教练员的建议:(1)教练员应加强对掌握运动损伤急救知识与技能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急救培训,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2)全面均衡的提高自身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和技能;(3)向学生传授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处理知识。对培训机构的建议:(1)新教练的入职培训中渗透运动损伤急救知识;(2)定期培训教练员急救知识与技能;(3)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宣传和普及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知识。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谢思远[5](2020)在《吉林省高校滑雪课运动损伤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雪是一项充满激情、刺激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浪漫、优美的运动,深受当代人的追捧,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在即,国家越来越重视冰雪运动的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战略任务。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滑雪基地,滑雪课进入吉林省各所高等院校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本文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从初级滑雪课、中级滑雪课、高级滑雪课三个方面的损伤部位、损伤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同时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因素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具体如下:1.吉林省高校开设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部位多产生于臀部、膝部和腰部,而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主要在初级滑雪课。2.滑雪课教学过程中受伤部位排前三的是臀(21.6%)、膝(20.8%)、腰(19.9%);受伤性质排前三的是肌肉拉伤(52.34%)、肌肉挫伤(31.87%)、韧带损伤(20.16%)。3.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主要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具体是:教师业务水平因素和学生安全意识因素,客观因素具体是:滑雪场地天气因素、滑雪器材结构特征因素和滑雪技术特征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为后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的作用,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到高校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为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提供预防和应对策略,同时也让广大的滑雪爱好者了解滑雪中产生的运动损伤,做到可以妥善应对在滑雪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问题。
蔡子冰[6](2020)在《“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社会背景下,医疗界逐步从传统的治疗研究转向治疗和预防一体的研究,体育干预正是预防最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现阶段社会需要能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论型人才,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有效的体育医务监督和科学的体育指导。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为研究对象,在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的前提下,以担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师、2016-2018级本科生、近五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参与调查的任课教师11名、体艺在读本科生353名、体艺毕业生345名。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开设现状,探讨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结论如下:(1)在读体艺学生和体艺毕业生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存在较为相似的需求。对运动时人体机能规律的变化、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以及康复指导的理论知识的需求存在的差异性较大。(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有缩减,其他三个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类的课程均无缩减,但存在课程数目偏少的情况,且各专业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均偏少。(3)体育艺术学院四个专业的学生中,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和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认为一般且不太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专业和表演专业。(4)60%以上的在读体艺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缺乏重视、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思想陈旧、师生缺乏沟通等主要问题。在毕业生中的调查也存在师生缺乏沟通、课程缺乏重视等问题。(5)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途径是通过同事之间相互探讨、培训、课本自学等方式。且体艺毕业生对自身掌握满意度较大的两个方面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
何素艳[7](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曹活[8](2020)在《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之“国粹”,随着国家对武术的重视,武术套路与散打课程在全国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但是,由于武术散打项目具有较强的对抗性与激烈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掩藏着一定安全风险。因此,有必要针对高校散打教学安全问题与防控策略进行研究。尤其是高校散打课程起步较晚的湖南省,做好散打教学风险认知与防控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德尔菲法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散打教学风险因子进行筛选,分析了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因素的认知情况。旨在总结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现状,研究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策略,为今后湖南省高校散打课程的开展,提供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经验与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高校散打教学风险因素指标分类表:是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73个三级指标组成。2.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现状:1)教师方面风险主要是教学工具与技术的错用、教学内容单一与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现场指挥经验不足与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等共13个首要因素;2)学生方面风险主要是自身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较差、练习散打年限较短、自身抗击打能力较弱、运动技术动作的不规范与自我管控能力较差等共9个首要因素;3)环境方面风险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大、拳脚靶等护具质量不合格、个人情感与情绪波动问题、散打场地质量与身体素质训练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共5个首要因素;4)制度方面风险主要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不够、面对突发事件的急救经验不足与运动损伤急救药物不齐全共3个首要因素。3.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策略:(1)损伤前的风险规避;(2)损伤后的损伤控制、风险转移与风险承担。
陈正书[9](2020)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越式跳高是一种在杆子上形成背弓姿势,跟随身体的摆动动作向上摆动并越过横杆,过杆时需挺髋、倒肩使背部先着垫的跳高方式。是目前跳高竞赛普及的一种运动技术,也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技术。为了使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广大教师和教练员经过长期摸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与训练经验。随着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普遍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微信已在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中普及。如何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根据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呈现独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通过课上分小组拍摄小视频,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达到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质量提高的目的,并探讨普修班学生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的影响,为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实践依据,使其得到推广及应用。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普修班体教2班和体教3班,设计实验对象为52人,实验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进行16个学时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验研究得知,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2)实验后达标成绩、技术动作评定得分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3)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易于掌握背越式跳高理论知识。(4)两种教学方法对身体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促进效果更明显。(5)通过实验发现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更受到学生的青睐。(6)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只是线上的教学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线下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起主导作用。
王瑶瑶[10](2020)在《武汉市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与干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校园足球发展如火如荼,各地区都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除了每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各省市也都组织各种不同层次的校园足球比赛,参赛队伍庞大,学生热情高涨。足球运动属于同场对抗项目,具有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竞争激烈、运动强度大等特点,在运动中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和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281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校园足球运动风险为研究对象,对校园足球运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旨在分析导致风险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并结合实验干预的方法,对中学生运动损伤知识、风险态度、风险行为等方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验干预,从而减少具有风险行为发生,促进校园足球运动更好的发展。实验干预前后运用卡方、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研究结果:1.校园足球运动风险因素依次为学生自身因素占28.88%、场地环境因素占24.97%、体育教师因素占15.42%、管理因素占10.69%、自然环境因素占10.38%、其他因素占9.66%。2.学生自身因素主要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意识和足球运动安全知识等;场地因素主要是场地湿滑或有尖锐物、不是塑草或草坪等软场地;体育教师因素主要是对运动伤害事故风险的预见性不强、非足球教师授课等;管理因素主要是对学生的医务监督不力、没有定期对场地进行维护及检查;然环境因素主要是突发恶劣天气现象(如暴雨、大雪);其他因素是运动性猝死。3.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受伤率运用卡方得出P=0.10(P>0.05)两组间无差异;运动损伤知识、运动风险态度、运动风险行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P值都为0.000(P<0.001),呈现出非常显着差异。实验组前后对比受伤率明显下降;运动损伤知识、运动风险态度、运动风险行为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值都为0.000(P<0.001),呈现出非常显着差异。对照组前后对比受伤率无明显变化;运动损伤知识、运动风险态度、运动风险行为得分都有提高,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值依次为0.11、0.09、0.02(P<0.05),对照组前后运动风险行为有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中学生校园足球运动风险因素主要有学生和体育教师因素、场地环境、管理因素。2.通过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知识、态度、行为方面都有显着性变化。3.针对校园足球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法,加强学生对运动风险的认知,能有效降低校园足球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高校学生冰上课运动损伤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冰上课运动损伤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体医融合综述 |
2.1.1 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
2.1.2 国外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
2.1.3 国内体医融合发展研究 |
2.1.4 体医融合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研究 |
2.2 教师知识结构综述 |
2.2.1 教师知识研究 |
2.2.2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
2.2.3 体育保健知识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构建 |
4.1.1 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文本结果 |
4.1.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补充结果 |
4.1.3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4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5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
4.2 山东省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
4.2.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自评结果 |
4.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5.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 |
5.1 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5.2 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 |
5.3 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4 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 |
5.5 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案例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
4.1.6 小结 |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
致谢 |
(3)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调查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 |
1.1.2 少儿体育安全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教练员 |
1.3.2 运动损伤 |
1.3.3 运动损伤的急救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据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基本情况统计 |
3.1.1 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个人基本情况 |
3.1.2 教练员运动损伤经历和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经历情况 |
3.1.3 教练员救护员证书的获取情况 |
3.2 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
3.2.1 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总得分情况 |
3.2.2 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各维度得分情况 |
3.2.3 运动损伤急救技能掌握的自我评价得分情况 |
3.3 教练员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
3.3.1 教练员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
3.3.2 影响教练员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因素 |
3.4 教练员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意愿 |
3.4.1 教练员对于学习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兴趣程度 |
3.4.2 教练员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意愿调查 |
3.5 不同特征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差异性分析 |
3.5.1 不同学历教练员急救知识的差异性分析 |
3.5.2 不同专业教练员急救知识的差异性分析 |
3.5.3 不同兴趣程度教练员急救知识的差异性分析 |
3.5.4 有无救护员证书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差异性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对教练员的建议 |
4.2.2 对培训机构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调查和对策研究》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能力调查和对策研究》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吉林省高校滑雪课运动损伤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滑雪等级对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 |
3.1.1 吉林省高校各滑雪课受伤人数分布 |
3.1.2 吉林省高校初级滑雪课产生运动损伤的分析 |
3.1.3 吉林省高校中级滑雪课产生运动损伤的分析 |
3.1.4 吉林省高校高级滑雪课产生运动损伤的分析 |
3.2 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产生的运动损伤因素分析 |
3.2.1 主观因素分析 |
3.2.2 客观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二 学生问卷 |
附录三 教师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6)“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运动人体科学的概念 |
2.1.2 体医结合的概念 |
2.1.3 体育艺术的概念 |
2.1.4 知识需求的概念 |
2.2 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损伤的研究 |
2.3 现状研究 |
2.3.1 运动人体科学类主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
2.3.2 “体医结合”国内研究现状 |
2.3.3 “体医结合”国外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统计分析 |
4.1.1 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必要程度分析 |
4.1.2 各级指标的筛选 |
4.1.3 指标的因子分析 |
4.1.4 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
4.2 体育艺术学院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
4.2.1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4.2.2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培养规格与主要课程分析 |
4.2.3 体育艺术学院人才培养就业意向分析 |
4.2.4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总体结构分析 |
4.2.5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学分、学时分析 |
4.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分析 |
4.3.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4.3.2 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时、学分分析 |
4.4 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的其课程(学科)分析 |
4.4.1 专项训练课程分析 |
4.4.2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形体训练课程 |
4.4.3 舞蹈动作创编课程 |
4.4.4 体育教学课程 |
4.4.5 各专业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科学依据的其他课程分析 |
4.5 体育艺术学院在读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情况分析 |
4.5.1 体艺学生的基本情况 |
4.5.2 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类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 |
4.6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
4.6.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师资队伍分析 |
4.6.2 任课教师对体艺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评价 |
4.7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毕业生反馈情况分析 |
4.7.1 体艺毕业生工作现状情况分析 |
4.7.2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运用的分析 |
4.7.3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反馈分析 |
4.7.4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专家问卷 |
附录 B 任课老师问卷 |
附录 C 体艺毕业生问卷 |
附录 D 体艺在读本科生问卷 |
附录 E 专家效度问卷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
1.2.2 风险沟通研究 |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2 资料分析方法 |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
3.1.1 引言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
3.2.1 引言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
3.3.1 引言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问卷调查法 |
4.2.2 数理统计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
4.5 小结 |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
5.1.1 引言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假设 |
5.2.3 研究方法 |
5.2.4 结果与分析 |
5.2.5 讨论 |
5.2.6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
6.1.1 问题的提出 |
6.1.2 分析方法 |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
6.1.5 讨论 |
6.1.6 小结 |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
6.2.1 实践问题 |
6.2.2 具体建议 |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
6.3.1 实践问题 |
6.3.2 具体建议 |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
6.4.1 相关提案 |
6.4.2 提案效果评价 |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散打 |
2.1.2 散打教学 |
2.1.3 风险 |
2.1.4 风险防控 |
2.2 体育教学风险方面的研究 |
2.3 高校散打教学研究 |
2.4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方面研究 |
2.5 高校散打教学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 |
2.6 个人见解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的特征 |
4.1.1 散打运动项目的特征 |
4.1.2 散打教学风险的特征 |
4.2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来源与分类 |
4.2.1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来源分析 |
4.2.2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来源分类 |
4.3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因素指标筛选 |
4.3.1 风险因素指标筛选的步骤 |
4.3.2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因子分析 |
4.3.3 高校散打教学风险因子检查表 |
4.3.4 咨询专家的选择 |
4.3.5 专家咨询后的结果 |
4.4 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现状调查与分析 |
4.4.1 教师因素 |
4.4.2 学生因素 |
4.4.3 环境因素 |
4.4.4 制度因素 |
4.5 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策略 |
4.5.1 损伤前风险防控策略 |
4.5.2 损伤后风险防控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9)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微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
2.1.1 微信及其功能特点 |
2.1.2 微信群及其特点 |
2.1.3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
2.2 国内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基础性分析与教学实验设计 |
4.1.1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优势分析 |
4.1.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 |
4.1.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设计 |
4.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背越式跳高掌握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10)武汉市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与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支持下校园足球运动发展迅速 |
1.1.2 中学生运动损伤及安全防护知识缺乏 |
1.1.3 校园足球运动中伤害情况发生频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校园足球 |
2.1.2 风险 |
2.1.3 风险识别 |
2.1.4 风险评估 |
2.1.5 干预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运动风险研究 |
2.2.2 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的研究 |
2.2.3 校园足球运动损伤风险预防研究 |
2.2.4 校园足球风险干预方面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体育运动风险研究 |
2.3.2 足球运动风险的研究 |
2.3.3 足球运动风险干预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的识别 |
4.1.1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识别的方法 |
4.1.2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的来源 |
4.1.3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因素识别与检查条目 |
4.2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 |
4.2.1 列表排序法 |
4.2.2 帕累托分析法 |
4.3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 |
4.3.1 学生因素 |
4.3.2 体育教师因素 |
4.3.3 环境因素 |
4.3.4 管理因素 |
4.3.5 其他因素 |
4.4 小结 |
5 实验干预的理论依据与干预方案思路 |
5.1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干预的知信行理论 |
5.2 知信行理论的应用 |
5.3 知信行理论及学校安全教育干预的研究 |
5.4 本研究干预方案设计思路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干预对中学生受伤发生率的影响 |
6.2 实验干预对中学生运动损伤知识的影响 |
6.3 实验干预对中学生运动风险态度的影响 |
6.4 实验干预对中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生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识别表》(学生) |
附录2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表》(学生) |
附录3 《中学生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识别表》(体育教师) |
附录4 《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表》(体育教师) |
附录5 校园足球运动风险知信行调查问卷 |
附录6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高校学生冰上课运动损伤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D]. 霍富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太原市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调查和对策研究[D]. 车佩锦. 山西大学, 202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吉林省高校滑雪课运动损伤调查报告[D]. 谢思远. 延边大学, 2020(05)
- [6]“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D]. 蔡子冰.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8]湖南省高校散打教学风险防控策略研究[D]. 曹活.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D]. 陈正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武汉市中学校园足球运动风险评估与干预实验研究[D]. 王瑶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