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

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

一、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宇[1](2021)在《基于F-H模型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要求,推进一体化发展,唱响“双城记”。当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通过对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水平、发展规划、推进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本文选取成渝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2010-2019年相关经济金融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根据研究目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阐述区域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地理理论和区域金融增长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对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发展基础进行描述,并且从货币化率和金融相关率、金融聚集力、金融辐射力三方面对圈内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详细分析;第四,运用F-H模型对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第五,借鉴国内其他经济圈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重要经验借鉴;第六,在前文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提出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成都市与重庆市作为金融中心城市,金融聚集力最强,但圈内的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2)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成都市与重庆市的金融辐射范围不广,不能完全覆盖圈内其他14个城市。(3)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水平很低,并且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金融一体化发展;第二,共建高效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助力金融中心建设;第三,打造特色金融产业,发挥各市比较优势;第四,打造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第五,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细化交通网路布局。

成新轩,韩艳林[2](2020)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及其推进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011—2018年京津冀地区劳动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发现,在总体上,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但2017年和2018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之2016年有所降低。将京津、京冀和津冀三个区域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比较后发现,京冀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最高,而津冀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最低。对2017年及2018年城镇私营单位与非私营单位劳动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差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因此,应以促进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弱化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为重点,促进京津冀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

王海南,崔长彬[3](2020)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完善对策》文中指出利用2009—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私营部门与非私营部门18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平均工资数据,对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提高,其中京冀一体化程度最高、京津次之、津冀最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与体制性因素基本呈反向变化趋势,反映了三地体制性因素的生成和消解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中发挥主要作用。2016年后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略有下降,体制性因素影响有所增强。为推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应建立京津冀素质型劳动力自由流动长效统筹机制,加快教育、社保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落户及相关居住制度。

廉涛[4](2020)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产业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一体化是实现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阶段的跃升和内涵的演变,其业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长三角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支撑体育强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剖析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程,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现象,并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规划政策的研制提供参考,论文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经济——地理——制度”三个视角、“动力——行为——结构——模式”四个内容的综合框架对该现象的有关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引入,打破行政边界,消除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阻碍,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合理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过程,其本质是促进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动因为追求体育市场结构性失灵所引起的潜在利润,根本属性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依据可以收敛为共同市场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实现标志是区域体育共同市场的形成;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则是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是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和阶段升级自然演化的结果。第二,当前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适应性嬗变和企业跨地区发展,三者构成了一种互动累积循环关系的动力结构;它的行为主体涉及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个体和企业),其中地方政府是初级行为主体,其他为次级行为主体;而受益于近些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升级和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共识、产业基础、市场基础等愈发稳固、底座更加坚实,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也驱动着长三角体育产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可划分为正式启动、不断拓展和国家战略加持三个历史阶段,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搭建合作框架、稳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合作、推动次级行为主体向企业拓展、联合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等基本特征。未来,其制度创新应该沿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机制和构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接轨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等方向展开。第三,近11年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滞后于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总体呈现“先放大后收窄”的演变特征;约束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具有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风险。从空间结构看,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当前处于“极核型”发展阶段,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的“星形网络”结构特征;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不足,尤其上海的“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示范价值尚待激发。第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刚性约束、制度创新现实瓶颈和时代发展质量诉求等问题的多重制约,为此,应将“初级行为主体与次级行为主体协同作用”模式作为目标路径模式,通过打造一体化发展实操空间、激发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强化一体化发展制度保障、加强合作项目建设和增进一体化发展群众基础等途径破除障碍,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示范价值,上海应恪守制度创新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竞争桥头堡和区域发展辐射源的功能定位,构筑利润动力机制、行政动力机制、政策动力机制和竞争动力机制的动力结构,并将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作为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予以推进。

马锦怡[5](2020)在《京津冀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2004年京津冀三省份的发改部门达成“廊坊共识”开始,京津冀区域全面启动合作,迸发出了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京津冀一体化逐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是目前是实现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关键,因此准确认识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仅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还对完善我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运用京津冀区域2000-2018年的经济层面的面板数据,首先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其次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评估方法与指标;然后采用合成控制法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净政策效应”进行“剥离”,以探究其政策实施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同时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实施前后的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对外开放三个维度的政策效应进行对比,检验出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是否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从经济增长层面看,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分省检验显示: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北京和经济增长有显着促进作用;对河北的经济增长未达到预期效果。(2)从创新发展层面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区域整体创新发展有促进作用,分省的检验显示:北京和天津创新发展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河北政策效应未达预期效果。(3)从对外开放层面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区域整体对外开放发展有促进作用,分省的检验显示:对北京和天津有促进作用但是不显着,对河北未达预期效果。最后,通过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京津冀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就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耿蕊[6](2020)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减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则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是新旧动能转化、多方协同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经济福利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但总福利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社会福利的变化。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变化直接关系着社会福利的提升、环境的改善,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关乎当地群众的切实利益,还对全国其他区域的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尤其是河北地区,工业发展对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大,加之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过程是否能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难以定论。研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影响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机制、作用方向,对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协同地方合作,形成新的减排路径,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机制,发现区域分工、产业集聚及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关联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影响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因素。故此,本文在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及污染物排放水平进行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哈肯模型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程的主要参序量;利用面板回归方法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减排效应进行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对京津冀区域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进行研究;利用双重差分法对有关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的减排效应进行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有:(1)区域分工是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程的主要参序量,但上一阶段不合理的分工会阻碍下一阶段分工的合理性;(2)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不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会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但当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减排。考察期内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分工合理性、产业集聚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3)目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提高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以及废水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刚刚步入成长期,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4)京津冀污染物排放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污染关联网络中,部分城市与其他城市关联密切,受技术水平限制,产品绿色化水平低,产品流通过程中建立了产出地与消费地的污染联系。(5)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实施增加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但对废水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着。结合研究结论,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愿景,并从区域协作、生态补偿、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四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并由此实现污染物排放降低的相关建议。希望在区域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生态补偿和技术进步缩小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经济、环境差距,降低京津冀污染关联网络密度;通过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更好的推动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的社会、环境效应。

吴欣静[7](2019)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三地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在稳步推进,目前已初显成效。但无论是京津冀农产品流通规模,还是农产品批零企业营运速度和效益都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是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因而,从流通效率角度对京津冀农产品进行研究,了解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把握其流通效率的真实水平,明晰其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高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其流通体系创新,促进京津冀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聚焦于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在投入—产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市场整合理论、关系契约理论、供应链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流通现状进行了分析,宏观把握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SEDEA—面板回归的综合方法分两步研究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首先对流通效率进行测算,创新性将市场整合因素作为投入指标之一融入投入—产出体系;其次以流通效率值为因变量,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回归,探究影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市场分割指数、农产品批零从业人员、批零业利润率对流通效率呈负面影响,交通里程、批零系数、批零业集中度对流通效率呈正面影响。基于对各因素影响机制的分析,本文提出市场整合、物流协同、规模发展三大提高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最后,根据全文结论对政府和企业提出可行性建议。

张海行[8](2019)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的今天,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才是发展经济的不二选择;而决定一个地区GTFP水平的两个核心方面——经济活力和生态环境影响,又都与该地区的产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量化分析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影响,进而寻求进一步提高本地区GTFP的现实途径就显得必不可少。文章以京津冀相较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缓慢、经济活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为出发点,以2004-2016年为样本分析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影响,并与长三角进行对比分析,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和绿色发展献言献策。考虑到区域产业一体化是一种区域内既分工又合作的状态,文章首先从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分工两个方面对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与长三角对比分析,从这两方面挖掘京津冀一体化进展缓慢的症结所在;其次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京津冀GTFP变动值,并分析其与长三角的差异性;最后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影响,并探究与长三角在这种影响上的差异性。通过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京津冀在一体化政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三分钟热度”问题;京津冀在市场一体化上的一直落后和产业分工上的“原地踏步”是导致其产业一体化水平不及长三角的原因。(2)在绿色发展上,河北省各个地市问题严重,需要向北京、天津学习借鉴;样本期间多数年份京津冀的GTFP提高程度要高于在不考虑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下的生产率提高程度,京津冀在节能减排方面确实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无论是否考虑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问题,在样本期间的多数年份京津冀的生产率提高程度高于长三角。(3)在GTFP的影响因素方面,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GTFP有不显着的负向作用;外商投资对京津冀GTFP有不显着的正向作用,“污染天堂”假说在京津冀成立;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对GTFP有显着的负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GTFP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与长三角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影响的显着性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方向两个方面上。根据上述结论,文章最后对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和绿色发展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艾小鹏[9](2019)在《京津冀金融资本流动对产业一体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分重视。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区域产业一体化,即以协议性分工理论为指导,以地区间生产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为保障,以产业转移作为主要实现途径,协调区域市场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研究受到国内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需要金融资本良好流动,金融资本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会发生区域集聚,产生集聚效应,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因此,本文从金融资本流动的视角研究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本文系统梳理有关区域产业一体化与金融资本流动的研究文献,提出了金融资本流动影响区域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集聚。论文分别从产业转移、市场一体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对区域产业一体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本流动进行简单的描述。将时间分为2000-2016年、2000-2009年以及2010-2016年三个时间段,分析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一体化、产业转移以及三变量的综合指标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本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产业转移,即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本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京津冀金融资本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程度。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本流动对于产业一体化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产业转移、市场一体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程度。基于本文分析结果和京津冀区域实际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推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增强金融机构影响力等。

张晋[10](2019)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凸显。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关键。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提出,京津冀三地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但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产业分工与协作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因此正确的看清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空间主体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在空间、产业和市场等方面的自由流动、合作互补。本文从京津冀空间、产业和市场三个方面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京津冀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一体化方面,京津冀整体的空间经济联系呈上升趋势,空间一体化水平逐年稳定提高,但京津冀城市间的经济差异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以河北为主的部分市区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低,京津冀区域在空间经济联系上呈现较为明显的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中心-外围”格局,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带动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2.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整体的产业一体化水平在稳定的提升,但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产业一体化水平降低,原因是在产业转移方面,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转移以北京为主,天津与河北担任着承接者的角色,两者在承接北京转移出的产业时形成了竞争。3.在市场一体化方面,京津冀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了影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因素依然存在且活跃,其中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最低。分析发现导致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降低的消费价格指数因素主要为居住类、衣着和交通通信类等。

二、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H模型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路径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和不足
        1.3.1 主要的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金融一体化理论研究
        2.1.2 金融一体化测度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金融一体化理论研究
        2.2.2 金融一体化测度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3.1.1 区域金融差异理论
        3.1.2 区域金融合作理论
    3.2 区域金融地理理论
        3.2.1 区域金融聚集理论
        3.2.2 区域金融辐射理论
        3.2.3 区域金融地域系统理论
    3.3 区域金融增长理论
        3.3.1 区域金融带动储蓄量增长
        3.3.2 区域金融提升资本形成效率
第4章 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4.1 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发展基础
        4.1.1 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金融发展基础
        4.1.2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各市金融发展基础
    4.2 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发展水平
        4.2.1 成渝双城经济圈货币化率与金融相关率
        4.2.2 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聚集力水平
        4.2.3 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辐射力水平
第5章 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水平测度
    5.1 模型选择与介绍
    5.2 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
    5.3 平稳性检验
    5.4 基于F-H模型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水平
        5.4.1 无条件的F-H模型测度
        5.4.2 有条件的F-H模型测度
第6章 国内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6.1 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
    6.2 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
    6.3 粤港澳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潜在约束
        7.2.1 圈内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
        7.2.2 圈内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7.2.3 圈内金融联动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7.2.4 圈内交通网路建设不足
    7.3 政策建议
        7.3.1 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金融一体化发展
        7.3.2 共建高效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助力金融中心建设
        7.3.3 打造特色金融产业,发挥各市比较优势
        7.3.4 打造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7.3.5 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细化交通网路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2)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及其推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二、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
    (一)理论基础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2.测度方法
        3.实证结果分析
三、推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质”的发展,提升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质量
    (二)科学引导劳动力流动,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三)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促进京津冀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3)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完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内涵
    (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测算及研判
三、测度方法与数据选择
    (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方法
        1.理论基础。
        2.市场一体化指数构造方法。
    (二)数据选取及说明
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结果与评价
    (一)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整体状况
    (二)京津、京冀、津冀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特点
    (三)三地在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中的特点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1.加快完善促进京津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长效机制。
        2.加快教育制度改革。
        3.推进社保制度的协同。
        4.完善人才落户及相关居住制度。

(4)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一体化是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
        1.1.2 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1.3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国家倡导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其空间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空间范围
    1.4 文献综述
        1.4.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1.4.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1.4.3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评述
        1.4.4 产业部门层面的区域一体化研究评述
        1.4.5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基础
    2.1 理论依据
        2.1.1 共同市场理论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分析框架
    2.3 基本内容
        2.3.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动因与概念界定
        2.3.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实现标志
        2.3.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动力结构
        2.3.4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行为主体
    2.4 发展基础
        2.4.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共识愈发稳固
        2.4.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产业基础愈发坚实
        2.4.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市场基础不断增强
        2.4.4 区域发展不平衡驱动长三角体育产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主导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3.1 发展历程
        3.1.1 正式启动阶段(2012-2013年)
        3.1.2 不断拓展阶段(2014-2017年)
        3.1.3 国家战略加持阶段(2018年至今)
    3.2 基本特征
        3.2.1 以政府为主体搭建合作框架
        3.2.2 稳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2.3 以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合作
        3.2.4 推动次级行为主体向企业拓展
        3.2.5 联合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
    3.3 制度创新取向
        3.3.1 加强顶层设计
        3.3.2 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3.3.3 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机制
        3.3.4 构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接轨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演变特征
    4.1 测度方法评价与选择
    4.2 相对价格法及其理论模型
        4.2.1 理论模型——冰山成本模型
        4.2.2 测度方法——相对价格法
    4.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4 测度结果与分析
        4.4.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滞后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4.4.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呈现“先放大后收窄”的演变特征
        4.4.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具有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风险
        4.4.4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水平存在显着个体差异
        4.4.5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作用显着不一.
        4.4.6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演变特征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步
    4.5 政策启示
        4.5.1 进一步提升行动能级
        4.5.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动力作用
        4.5.3 完善体育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
    5.1 研究设计
        5.1.1 引力模型引入
        5.1.2 社会网络分析法引入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城市体育产业个体特征
        5.3.2 长三角体育产业空间联系水平
        5.3.3 长三角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5.4 政策启示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实现途径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模式
        6.1.1 市场主导型
        6.1.2 政府主导型
        6.1.3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有效配合型
    6.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6.2.1 外部环境的刚性约束
        6.2.2 制度创新的现实瓶颈
        6.2.3 时代发展的质量诉求
    6.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选择与实现途径
        6.3.1 路径模式选择
        6.3.2 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作用
    7.1 功能定位
        7.1.1 制度创新的先行区
        7.1.2 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7.1.3 国际竞争的桥头堡
        7.1.4 区域发展的辐射源
    7.2 动力结构
        7.2.1 源自政府自利性的利润动力机制
        7.2.2 源自政府公共性的行政动力机制
        7.2.3 源自中央政府的政策动力机制
        7.2.4 源自全球化的竞争动力机制
    7.3 使命方向
        7.3.1 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
        7.3.2 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7.3.3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
        7.3.4 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
        7.3.5 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5)京津冀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1.2.1 区域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1.2.2 区域一体化测度的研究
    1.3 京津冀一体化文献综述
        1.3.1 京津冀一体化治理机制的研究
        1.3.2 京津冀一体化各领域发展的研究
        1.3.3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方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内生产总值
    2.2 产业结构
    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4 外商直接投资额
    2.5 交通基础设施
    2.6 人口与城镇化
    2.7 科技与教育
3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评估内容与方法
    3.1 评估内容
    3.2 评估指标
    3.3 评估方法
        3.3.1 合成控制法
        3.3.2 双重差分法
4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效应检验
    4.1 政策经济增长效应检验
        4.1.1 变量、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4.1.2 实证结果分析
        4.1.3 稳健性检验
    4.2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经济动力效应检验
        4.2.1 变量、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4.3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经济开放效应检验
        4.3.1 变量、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结论和可能的解释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评估主要结论
        5.1.2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减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2.1.1 关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
        2.1.2 关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研究
        2.1.3 关于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
    2.2 减排效应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推动力量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2.2.2 京津冀产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
    2.3 国内外学者研究简评
第3章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3.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的理论基础
        3.1.1 有关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3.1.2 减排的理论基础
    3.2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的作用机制
        3.2.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静态的角度
        3.2.2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动态演进的角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现状分析
    4.1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分析
        4.1.1 京津冀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分析
        4.1.2 京津冀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4.2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测算
        4.2.1 建模思路
        4.2.2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2.3 哈肯模型结果分析
    4.3 京津冀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变化
        4.3.1 京津冀区域减排历程
        4.3.2 京津冀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4.3.3 京津冀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4.4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下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效应
        5.2.1 京津冀污染网络空间关联分析
        5.2.2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减排的空间计量分析
    5.3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与污染物排放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绿色协同发展愿景
    6.1 宏观层面:构建完善的区域分工网络
    6.2 中观层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
    6.3 微观方面:企业视所处行业类型进行差异化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强区域协作能力,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7.2.2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7.2.3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合理布局产城融合
        7.2.4 推进区域技术进步,实现高效减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农产品流通方面
        1.2.2 京津冀流通体系建设方面
        1.2.3 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方面
        1.2.4 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与测度方面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梳理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
        2.1.2 流通及农产品流通
        2.1.3 农产品流通效率
        2.1.4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
    2.2 理论基础梳理
        2.2.1 投入—产出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市场整合理论
        2.2.4 关系契约理论
        2.2.5 供应链理论
        2.2.6 理论梳理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3.1 农产品生产基本状况
        3.1.1 农业产值总体情况
        3.1.2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3.2 农产品消费基本状况
    3.3 农产品流通基本状况
        3.3.1 农产品流通规模
        3.3.2 农产品流通速度及效益
    3.4 农产品流通现状及问题
        3.4.1 京津冀农产品供销一体化具备供需互补条件
        3.4.2 京津冀农产品内部流通规模小,未来前景广阔
        3.4.3 北京市高农产品流通规模伴随高流通成本
        3.4.4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速度及效益有待提高
第4章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
    4.1 数据包络原理及方法介绍
    4.2 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
        4.2.1 市场分割指数的测量及投入产出体系的构建
        4.2.2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值
    4.3 测度结果
第5章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5.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5.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5.3 实证结果
第6章 理论释因及路径选择
    6.1 实证结果的理论释因
        6.1.1 市场整合度
        6.1.2 农产品流通从业人数
        6.1.3 交通综合里程
        6.1.4 批零系数
        6.1.5 批零业集中度
        6.1.6 批零业利润率
    6.2 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路径
        6.2.1 市场整合路径
        6.2.2 物流协同路径
        6.2.3 规模发展路径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7.1.1 降低壁垒,促进农产品市场整合
        7.1.2 整体布局,统一规划,促进物流协同
        7.1.3 加快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形成紧密协作供应链
    7.2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7.2.1 规模化发展
        7.2.2 注重流通质量,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一体化的研究
        1.2.2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一体化理论基础
        2.1.1 共同市场理论
        2.1.2 协议性分工理论
    2.2 经济增长因素与方式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
        2.2.2 经济增长方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3 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2.3.1 促进要素流动
        2.3.2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2.3.3 推动区域合作
        2.3.4 可能导致能耗及污染排放量上升
第3章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3.1.1 产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2 数据说明、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3.1.3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分析
    3.2 京津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现状分析
        3.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方法
        3.2.2 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
        3.2.3 京津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结果分析
    3.3 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3.3.1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比较分析
        3.3.2 京津冀与长三角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比较分析
第4章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说明
    4.2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1 多重共线性的处理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生成与空间相关性检验
        4.2.3 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形式的选取
    4.3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4.4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比较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京津冀金融资本流动对产业一体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产业一体化文献综述
        1.2.2 金融资本流动文献综述
        1.2.3 资本流动影响产业一体化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2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和金融资本流动的理论
    2.1 区域产业一体化理论
    2.2 金融资本流动理论
    2.3 金融资本流动影响产业一体化的路径—集聚
    2.4 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与金融资本流动的现状
    3.1 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的现状
    3.2 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本流动的现状
    3.3 小结
第4章 京津冀金融资本流动影响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4.1 区域产业一体化影响因素选择
    4.2 金融资本流动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4.3 金融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4.4 金融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4.5 金融资本流动对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方法及指标
    2.1 空间一体化研究
    2.2 产业一体化研究
    2.3 市场一体化研究
第三章 京津冀空间一体化评价
    3.1 城市“质量”测算
    3.2 城市“距离”测算
    3.3 京津冀空间一体化评价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评价
    4.1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分析
    4.2 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评价
    5.1 京津冀区域消费价格分析
    5.2 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评价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四、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H模型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D]. 刘星宇.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及其推进对策研究[J]. 成新轩,韩艳林.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0(05)
  • [3]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完善对策[J]. 王海南,崔长彬. 经济纵横, 2020(08)
  • [4]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廉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京津冀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马锦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减排效应研究[D]. 耿蕊. 辽宁大学, 2020(01)
  • [7]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欣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 张海行.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京津冀金融资本流动对产业一体化影响研究[D]. 艾小鹏.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研究[D]. 张晋. 天津理工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京津市场一体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