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油稳定工艺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华[1](2020)在《基于能耗分析的原油外输系统经济运行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是油田一直以来持续开展的系统性工作。特别是连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更需要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同时,加大力度开源节流、做好降本增效工作,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原油外输系统在整个油田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外输管道由起点首站,途径增压站、加热站等,终点输至油库。整个系统运行成本、维护费用极其高昂。随着开发时间的变化,油田将进入高含水期采油阶段,产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递减,此时原油外输的管道工艺计算就是要妥善解决管道沿线能量消耗和能量供应这两个主要矛盾,来达到既安全又经济地完成原油输送任务,为降低原油外输系统的运行成本提供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大庆油田S原油外输系统,开展外输系统能耗分析,利用PipePhase软件模拟计算,对外输系统优化运行经济界限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季节流程不同这一特性进行现场试验,采集相关运行参数,通过产量递减规律,按照该采油厂产量预测,对该外输系统中间增压站停运时间点提供数据支持,计算出该外输系统的最低输量,并提供外输系统经济运行的改造方案。
孟祥涛[2](2019)在《中原油田原油稳定系统绿色低碳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中原油田原油稳定系统进行绿色低碳优化研究,按照"压缩规模、优化工艺、提高系统效率"的原则,分析和论证了"在柳屯油库新建1座年处理量100万t原油稳定系统,替代目前6座联合站原油稳定系统进行生产"的可行性,可以有效解决地面集输系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系统整体能效水平,促进绿色企业行动建设。
魏丽坤[3](2019)在《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油气集输已经成为国家石油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控制石油和天然气的集输运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本文油气集输管理改进措施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典型的中石油管理的DQ油田采油二厂油气集输N2联合站进行分析,从联合站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管理、低碳节能降耗管理、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及人员管理、系统效率管理四大方面入手,分析地面工艺及人员和环境管理中的不足,进而制定出管理改进措施。论文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油气集输系统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N2联合站内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以及管理情况;第三部分对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N2联合站目前缺少环境风险管理模型和低碳经济的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在地面工艺流程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第四部分针对于N2联合站的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油气集输相关的管理改进措施。其中在集输过程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的改进建议,在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方面提出了提升全员低碳节能意识、让全员参与低碳节能分析的管理改进建议,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改进措施。在处理过程管理中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使风险识别常态化,并不断更新风险体系内容的建议,制定了全员经营、自我管理的管理体系模式。在系统效率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相关设备的管理改进建议。
冯其玲[4](2019)在《中原油田东濮老区集输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原油田东濮老区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集输系统运行效率低。随着原油产量的逐年递减,现有的6座联合站的原油产量不足1套原油稳定装置的设计处理能力。同时,各个联合站至油库的净化油管道的输量低于临界最小输量。本文研究了原油稳定优化改造以及净化油管道的低输量输送优化。原油稳定工艺改造提出整体集中稳定和局部集中稳定两个方案。整体集中稳定方案将各联合站的未稳定原油密闭输送至集中处理站,在集中处理站新建原油稳定系统。本文利用Aspen HYSYS软件对油品进行油品表征,分别建立模型模拟负压闪蒸工艺和微正压闪蒸工艺。局部集中稳定方案停运部分联合站的原油稳定装置,将未稳定的原油分别就近密闭输送至临近联合站进行局部集中处理。通过能耗和经济对比,选择集中稳定的原油稳定方案负压闪蒸工艺流程。针对净化油管道输量低、管线超温运行的问题,研究了输送低含水油、设置中间加热站、小管径输送和掺气输送四种方案。利用Pipephase V9.5软件对净化油管道的热力状况、水力流态进行模拟分析,得出输送低含水原油方案为最佳方案。
高乾[5](2019)在《新疆油田某区块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联合站目前的原油脱水流程普遍采用开式流程,造成脱水过程中轻组分大量挥发,使得原稳收益效果不佳。为了降低油气损耗、增加生产收益,本论文基于新疆油田已有的密闭改造经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X联合站处理工艺进行了密闭改造。通过对站内的储罐进行了VOC和蒸发损耗量的测量试验,经计算对比后明确了对处理站进行密闭改造的必要性;再对进站原油进行了全烃色谱分析实验,发现油品轻组分过高,需要进行稳定处理;对原油进行了脱水实验以及破乳剂的筛选。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两套密闭处理方案并通过HYSYS软件对流程进行了模拟,综合对比能耗与运行费用后,采用将井区采出液分开处理的脱水工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加热闪蒸与负压闪蒸两套原稳方案,通过软件模拟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两套方案的最优操作参数并对设备进行了选型。通过两套方案的净收益对比,确定了负压闪蒸为原油稳定方案。经改造后,联合站变为全密闭处理流程,全站无蒸发损耗;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操作简单投资低,净收益可达4522万元/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技术经济一体化,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节能降耗,为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王可佳[6](2019)在《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文中指出本课题来源于新疆油田某联合站改扩建工程。由于该联合站老区原油脱水系统采用大罐敞口工艺,导致油气挥发损耗严重,既污染环境,也不符合原油处理系统全密闭的要求;且新开发的M井区原油需管输至该联合站进行处理,但站内原油处理规模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因此本论文对老区原油脱水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并设计新建一套原油脱水与原油稳定工艺用于处理M井区原油。主要设计要求为:原油处理规模210×104t/a,处理后原油含水率不大于0.5%,稳定后原油在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气压不高于当地大气压0.7倍,且外输温度为50℃。本论文通过分析原油脱水实验数据,并结合实际经验和规范要求,确定了老区原油脱水工艺采用“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联合脱水工艺,脱水温度为50℃,需要新建三相分离器2台,相变加热炉2台,压力脱水罐2台;确定了M井区采出液选用“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联合脱水工艺,脱水温度为60℃。并且为了实现油田滚动生产,M井区原油脱水系统采用3列装置并联的操作,单列装置设压力缓冲罐1座、提升泵3台、相变加热炉1台、压力脱水器1座和电脱水器1座。论文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了设计计算和选型。根据原油性质和规范要求,与M井区原油脱水工艺统筹考虑,本论文分别设计了负压闪蒸和微正压闪蒸两套原油稳定工艺流程,并应用Hysys软件进行了流程模拟,确定负压闪蒸进料温度55~60℃,操作压力0.07MPa(a);微正压闪蒸进料温度85~90℃,操作压力0.15MPa(a)。根据工艺比选结果,负压闪蒸流程简短,所需设备少,能耗较低;且负压闪蒸工程投资可节省1829.69万元,年加工费用节省405.85万元,年收入高出452.41万元。故选定负压闪蒸工艺为稳定工艺。单列设备为负压闪蒸塔1座;无油螺杆压缩机1台;塔顶气换热器2台;稳定油换热器2台;三相分离器1台。论文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了设备计算和选型。最后根据工艺流程,结合《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 0048-2016》的要求,完成了站区总图布置;并提出了控制污染源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措施,保证工艺运行安全环保。
丁凯,邓道明,何卓,黄璞,赵天葳[7](2019)在《气提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模拟研究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使原油稳定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了经济模型,以某处理站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实验数据及现场实际运行工况为基础,利用HYSYS流程模拟软件对常规负压稳定工艺进行模拟,分析了稳定塔操作压力及温度对原油稳定、轻烃回收量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导入经济模型,得出结论,即以降低稳定塔操作压力和提升稳定塔操作温度来提高原油稳定深度与轻烃回收量,从实际情况与经济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在常规负压稳定工艺的基础上,引入气提技术,利用HYSYS软件对其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导入经济模型,结果表明气提负压稳定工艺无论从稳定深度、分离效果、轻烃回收量、经济效益都优于常规负压闪蒸稳定工艺;同时研究了气提气量及不同气提组分对稳定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提气组分越贫,气提效果越明显,影响气提效果的主要是气提气中的C1~C5的含量,气提气中N2和CO2的含量对气提效果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刘爱国[8](2018)在《原油处理站原油稳定工艺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源于新疆油田采油二厂原油处理站安全隐患治理工程项目。由于该原油处理站原油稳定系统因设备老化、设施陈旧等因素停运至今,造成原油在集输过程中存在大量蒸发损耗、污染环境和安全隐患的情况,故需新建一套原油稳定工艺。本文针对站内原油处理规模200×104t/a原油稳定系统进行设计,保证稳定原油外输温度下饱和蒸气压不高于当地标准大气压的0.7倍,外输原油温度为55℃。根据测得的采出油气物性,结合相关文献及规范要求,确定站内分别设计负压及微正压闪蒸余热回收两套原油稳定工艺。通过绘制的工艺流程图,利用Hysys软件对两套工艺进行模型搭建,根据项目要求和拟选工艺参数,模拟出两套工艺流程的进塔温度、塔操作压力的边界值,其中负压温度5665℃,压力0.060.08MPa(A),微正压温度8090℃,压力0.10.115MPa(A)。结合设计规模,对两套工艺进行物料衡算,完成设备选型,选出两套工艺的稳定设备均为Φ3000mm×11500mm的闪蒸塔,负压、微正压稳定工艺压缩设备分别为110kW、90kW无油喷液螺杆压缩机,微正压稳定工艺加热设备选用3000kW相变加热炉。以增加油田开发经济效益为核心,分别对两套工艺进行参数优化,并对两套工艺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性的比选。结果表明在两套工艺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负压稳定工艺具有流程简单、设备种类数量少、管理方便的优势,且比微正压稳定工艺工程投资少584.69万元,运行费用每年节省15.9万元,每吨处理节省能耗0.106kgce/t。故选用负压闪蒸原油稳定余热回收工艺作为该原油处理站原油稳定系统的工艺。根据设计的工艺流程,分析负压闪蒸原油稳定余热回收工艺的能耗,并对其实行保温防腐和环境保护等措施。本文可为稀油原油稳定工艺中涉及负压及微正压闪蒸稳定工艺的设计和设备计算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艳艳[9](2018)在《新疆某油田1号联合站节能降耗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号联合站是新疆油田采油二厂东油区最大的稀油处理站。该处理站采用两段式热沉降脱水工艺,目前无原油稳定装置,因此存在蒸发损耗量大、污染环境等问题。为了降低集输能耗、满足环保要求,本文对1号联合站进行了节能降耗工艺研究。首先对原油组分进行了全烃色谱分析实验,其次对集输系统的蒸发损耗量进行了室外实验,最后对脱水系统进行了破乳剂评价实验和电脱水实验。实验表明:脱水系统中一段沉降罐呼吸损耗量最大,是进行密闭的关键环节;原油轻组分含量高,满足原油稳定的条件;因此提出了脱水工艺的密闭改造方案和原油稳定工艺方案。脱水系统密闭改造方案中,分析了改造前后的运行费用和能耗,对设备进行了优化选型;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方案中,通过HYSYS软件研究了进塔温度、进塔压力等因素对原油稳定深度的影响,确定了基本的运行参数,对设备进行了选型计算,根据经济模型确定了最优方案。结果表明:脱水工艺密闭改造后,运行费用减少169万元/年,单位油气处理能耗降低17.5%;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操作简单,投资较低,净收益可达2865万元/年;工艺改造后,动态投资回收期为4-5年,内部收益率为32%,方案经济可行。1号联合站经过工艺改造,解决了集输系统蒸发损耗量大、不环保的问题,为新疆油田公司综合利用油气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节能降耗提供了理论依据。
郄海霞[10](2018)在《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与设备橇装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有效地利用伴生气资源,提高伴生气回收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降低油田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各大油田着力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在对长庆油田伴生气收集、处理现状调研和伴生气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工艺对比分析确定了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的主体工艺,即丙烷制冷-低温冷凝分离工艺;然后通过工艺对比分析确定了伴生气轻烃回收的五项辅助工艺,即配套负压原油稳定、活塞机增压、分子筛脱水、丙烷制冷等辅助工艺,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伴生气轻烃回收总体工艺;最后在总体工艺的基础上,以长庆油田已建伴生气轻烃回收装置的设计情况作为参考并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开展了关键工艺设备的选型工作,形成橇装为主,模块化为辅的成橇研究成果。从长庆油田目前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来看,丙烷制冷-低温冷凝分离工艺具有能耗低、投资省的优点,可以有效的回收伴生气中的凝液,工艺高度优化、运行能耗低、回收率高,十分适宜长庆油田装置规模小、伴生气组分富的特点。轻烃回收的设备均采用橇装化、模块化设计,节约占地,能够很好的满足长庆油田目前的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要求,适应长庆油田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的特点,有利于长庆油田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推进伴生气轻烃回收项目的发展。
二、原油稳定工艺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油稳定工艺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能耗分析的原油外输系统经济运行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庆油田S外输系统能耗调研 |
2.1 外输系统简介 |
2.2 外输系统能耗调研 |
2.2.1 首站外输泵能耗 |
2.2.2 首站外输炉能耗 |
2.2.3 增压站增压泵能耗 |
2.3 外输系统主要存在问题 |
第三章 输油管道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分析 |
3.1 输油管道运行的能耗分类 |
3.2 外输管道运行过程的热能消耗 |
3.3 外输管道运行过程的压能消耗 |
3.4 PipePhase软件在油田管道计算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停运增压站经济界限研究 |
4.1 中间增压站建站背景 |
4.2 停运增压站理论计算 |
4.2.1 管道内径校核 |
4.2.2 运行增压站管道热力、水力计算 |
4.2.3 停运增压站管道热力、水力计算 |
4.2.4 停运增压站临界输量计算 |
4.3 停运增压站现场试验 |
4.4 判断增压站停运时间 |
第五章 外输系统达到最低输量时的经济运行改造方案 |
5.1 外输系统最低输量计算 |
5.2 达到最低输量时的改造方案 |
5.2.1 管道加降凝剂可行性分析 |
5.2.2 建设中间加热站可行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2)中原油田原油稳定系统绿色低碳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状 |
1.1 生产负荷严重偏离设计值 |
1.2 运行效率低 |
1.3 能耗和碳排放量大 |
1.4 运行成本高 |
1.5 装置安防点多,管理难度大,风险等级高 |
2 技术优化研究 |
2.1 技术思路 |
2.2 装置选址 |
2.3 工艺类型 |
2.4 工艺流程 |
3 效果评价 |
3.1 能耗评价 |
3.2 经济评价 |
4 结论 |
(3)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2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及集输中的管理现状 |
2.1 油气联合站集输及管理现状 |
2.1.1 油气联合站概况 |
2.1.2 油气联合站集输情况 |
2.1.3 油气联合站集输管理介绍 |
2.2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概况 |
2.2.1 N2 联合站总体现状 |
2.2.2 地面工程技术现状 |
2.2.3 工艺流程现状 |
2.2.4 人员配置现状 |
2.3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中的管理情况 |
2.3.1 集输过程管理情况 |
2.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情况 |
2.3.3 处理过程管理情况 |
2.3.4 系统效率管理情况 |
第3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集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人员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3.4 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集输管理改进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
4.1.1 管理改进的目标 |
4.1.2 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 |
4.2 集输管理改进的具体措施 |
4.2.1 集输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的改进的措施 |
4.2.3 处理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4 系统效率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原油田东濮老区集输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集输系统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1 集输系统中原油稳定工艺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2 集输系统中管道低输量输送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集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案提出 |
2.1 原油稳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案 |
2.1.1 原油稳定系统运行现状 |
2.1.2 原油稳定系统存在的问题 |
2.1.3 原油稳定系统优化改造方案 |
2.2 净化油管道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案 |
2.2.1 净化油管道运行现状 |
2.2.2 净化油管道存在的问题 |
2.2.3 净化油管道运行优化改造方案 |
第3章 原油稳定整体集中优化方案研究 |
3.1 Hysys软件的油品表征 |
3.1.1 WY联合站油品表征 |
3.1.2 PS联合站油品表征 |
3.1.3 MY联合站油品表征 |
3.1.4 MZ联合站油品表征 |
3.1.5 WE联合站油品表征 |
3.1.6 HZ联合站油品表征 |
3.1.7 模拟结果分析 |
3.2 原油稳定方案比选 |
3.2.1 原油稳定工艺类型 |
3.2.2 工艺方案比选 |
3.3 负压闪蒸工艺模拟 |
3.3.1 工艺流程 |
3.3.2 流程模拟 |
3.3.3 联合站内改造 |
3.3.4 集中稳定处的主要设备选型 |
3.4 微正压闪蒸工艺模拟 |
3.4.1 工艺流程 |
3.4.2 流程模拟 |
3.4.3 集中稳定处的主要设备选型 |
第4章 原油稳定局部集中优化方案研究 |
4.1 工艺流程 |
4.2 各联合站改造方案 |
4.2.1 WY联合站改造 |
4.2.2 PS联合站改造 |
4.2.3 MY联合站改造 |
4.2.4 MZ联合站改造 |
4.2.5 WE联合站改造 |
4.2.6 HZ联合站改造 |
4.3 主要设备选型 |
第5章 原油稳定优化方案比选 |
5.1 各方案能耗对比 |
5.2 各方案经济估算 |
5.3 各方案综合对比 |
第6章 管道低输量输送方案优化比选 |
6.1 输送低含水原油 |
6.2 设置中间加热站 |
6.3 小管径管道输送 |
6.3.1 新建小管径管道 |
6.3.2 内穿插非金属管材 |
6.4 掺伴生气后油气混输 |
6.5 方案优选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疆油田某区块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密闭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
1.2.2 联合站原油脱水工艺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X联合站密闭改造必要性分析 |
2.1 基础资料 |
2.1.1 气象资料 |
2.1.2 地质资料 |
2.1.3 原油物性 |
2.1.4 生产指标预测 |
2.2 挥发性有机物检 |
2.3 大罐挥发气损耗测量 |
2.3.1 挥发气损耗量计算 |
2.3.2 挥发气损耗量现场测量 |
2.3.3 油品组分测定 |
2.4 原油脱水实验 |
2.4.1 实验测定条件 |
2.4.2 破乳剂筛选试验 |
2.4.3 原油加破乳剂电脱水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X联合站地面集输系统现状 |
3.1 原油处理、稳定系统现状 |
3.1.1 原油处理系统现状 |
3.1.2 原油稳定系统现状 |
3.2 联合站改扩建工程 |
3.2.1 系统能力平衡及改扩建规模 |
3.2.2 扩建规模及技术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X联合站原油密闭处理改造方案 |
4.1 改造方案一 |
4.1.1 主体工艺流程 |
4.1.2 新老流程调整情况简述 |
4.1.3 辅助流程 |
4.1.4 模拟流程工艺分析 |
4.1.5 主要设备能力核算 |
4.1.6 主要工程量 |
4.2 改造方案二 |
4.2.1 主体工艺流程 |
4.2.2 模拟流程工艺分析 |
4.2.3 主要设备能力核算 |
4.2.4 主要工程量 |
4.3 方案比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X联合站原油稳定设计方案 |
5.1 稳定工艺要求及可实施性 |
5.2 稳定方案一 |
5.2.1 工艺流程 |
5.2.2 模拟分析 |
5.2.3 加热闪蒸操作参数优化 |
5.2.4 设备选型 |
5.2.5 主要工程量 |
5.3 稳定方案二 |
5.3.1 工艺流程 |
5.3.2 模拟分析 |
5.3.3 负压闪蒸操作参数优化 |
5.3.4 设备选型 |
5.3.5 主要工程量 |
5.4 方案比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X联合站油品全烃色谱分析表 |
附录 B X联合站原油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
致谢 |
(6)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油田联合站简介 |
1.2 原油脱水工艺概述 |
1.2.1 原油脱水的简介 |
1.2.2 热化学脱水工艺 |
1.2.3 电化学脱水工艺 |
1.2.4 热化学-电化学联合脱水工艺 |
1.3 原油稳定工艺概述 |
1.3.1 原油稳定的简介 |
1.3.2 原油闪蒸稳定法 |
1.3.3 原油分馏稳定法 |
1.3.4 原油稳定工艺的选择 |
1.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章 联合站基础资料 |
2.1 联合站工程概况 |
2.1.1 联合站现行工艺流程简介 |
2.1.2 存在的问题 |
2.2 联合站油区基础资料 |
2.2.1 站区气象资料 |
2.2.2 站区工程地质情况 |
2.2.3 联合站采出液油、气性质 |
2.2.4 联合站井区产量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脱水工艺设计 |
3.1 原油脱水实验分析 |
3.1.1 破乳剂的筛选 |
3.1.2 热化学脱水参数确定 |
3.1.3 电化学脱水参数确定 |
3.2 老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密闭改造设计 |
3.2.1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2 老区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
3.2.3 设备设计和选型 |
3.3 M井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设计 |
3.3.1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2 M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
3.3.3 设备设计和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 |
4.1 闪蒸稳定工艺模拟模型介绍及验证 |
4.1.1 工艺模拟软件及主要模型 |
4.1.2 模型的验证 |
4.2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模拟 |
4.2.1 方案一:负压闪蒸原油稳定工艺 |
4.2.2 方案二:微正压闪蒸原油稳定工艺 |
4.3 原油稳定工艺方案比选 |
4.3.1 原油稳定产品收益对比 |
4.3.2 加工费用及能耗对比 |
4.3.3 方案综合比选 |
4.4 设备设计和选型 |
4.4.1 负压闪蒸塔 |
4.4.2 负压压缩机 |
4.4.3 换热器 |
4.4.4 三相分离器 |
4.4.5 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平面布置及专篇设计 |
5.1 总平面布置 |
5.2 环境保护 |
5.2.1 主要污染源 |
5.2.2 污染控制 |
5.3 安全设施 |
5.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5.3.2 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 |
5.4 消防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艺设备及仪表标识图 |
附录B 老区原油脱水工艺PFD图 |
附录C M区原油脱水工艺PFD图 |
附录D 负压闪蒸工艺PFD图 |
附录E 负压闪蒸塔部分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附录F 负压闪蒸压缩机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附录G 负压闪蒸换热器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附录H 负压闪蒸三相分离器及轻烃外输部分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致谢 |
(7)气提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模拟研究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模型建立 |
2 常规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模拟 |
2.1 工艺参数与模型建立 |
2.2 稳定塔操作压力对工艺的影响 |
2.3 稳定塔操作温度对工艺的影响 |
3 气提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模拟 |
3.1 工艺简介与模型建立 |
3.2 气提工艺的影响分析 |
3.2.1 气提气流量对气提工艺的影响 |
3.2.2 不同气提气组分对气提工艺的影响 |
4 结论 |
(8)原油处理站原油稳定工艺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油气集输地面工程概述 |
1.2 原油稳定工艺概述 |
1.2.1 原油稳定的实质和意义 |
1.2.2 原油稳定技术发展及现状 |
1.3 原油稳定的方法 |
1.3.1 负压闪蒸法 |
1.3.2 微正压闪蒸法 |
1.3.3 正压闪蒸法 |
1.3.4 分馏稳定法 |
1.3.5 其他稳定方法 |
1.4 原油稳定工艺方法选择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原油处理站基础资料 |
2.1 工程概述 |
2.2 原油处理站油区基础资料 |
2.2.1 原油处理站工艺流程简介 |
2.2.2 站区气象资料 |
2.2.3 站区工程地质情况 |
2.2.4 处理站油、气性质 |
2.3 油品物性表征计算 |
2.4 原油处理站进液情况 |
2.4.1 站区进液 |
2.4.2 原油稳定系统进液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稳定工艺方案设计 |
3.1 方案一:负压闪蒸原油稳定余热回收工艺 |
3.1.1 负闪蒸余热回收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 |
3.1.2 负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流程 |
3.1.3 负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流程模拟 |
3.1.4 主要设备选型 |
3.2 方案二:微正压闪蒸原油稳定余热回收工艺 |
3.2.1 微正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 |
3.2.2 微正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流程 |
3.2.3 微正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流程模拟 |
3.2.4 主要设备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方案的优化和比选 |
4.1 方案的优化 |
4.1.1 负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的优化 |
4.1.2 微正压闪蒸余热回收工艺的优化 |
4.2 方案的比选 |
4.3 保温防腐 |
4.4 能耗 |
4.5 环境保护 |
4.5.1 主要污染源 |
4.5.2 环境影响分析 |
4.5.3 污染的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疆某油田1号联合站节能降耗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站的工艺流程发展现状 |
1.2.2 联合站的优化运行研究 |
1.3 研究方案 |
第2章 1号联合站地面工程现状 |
2.1 基础资料 |
2.1.1 气相资料 |
2.1.2 资源预测 |
2.1.3 流体物性 |
2.2 原油稳定可行性研究 |
2.2.1 蒸发损耗量计算 |
2.2.2 实验法测蒸发损耗量 |
2.2.3 油品组分测定 |
2.3 原油脱水实验 |
2.3.1 实验测定条件 |
2.3.2 破乳剂评价实验 |
2.3.3 电化学脱水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脱水工艺密闭改造方案 |
3.1 1号联合站脱水工艺流程 |
3.1.1 两段式原油脱水系统 |
3.1.2 原油脱水工艺流程分析 |
3.2 联合站密闭改造工艺措施 |
3.2.1 密闭工艺改造方案 |
3.2.2 主要设备选型 |
3.2.3 主要工程量 |
3.3 健康、安全与环保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方案 |
4.1 方案一:负压闪蒸稳定工艺 |
4.1.1 工艺流程 |
4.1.2 模拟条件 |
4.1.3 影响因素分析 |
4.1.4 主要设备选型 |
4.1.5 主要工程量 |
4.2 方案二:加热闪蒸稳定工艺 |
4.2.1 工艺流程 |
4.2.2 模拟条件 |
4.2.3 影响因素分析 |
4.2.4 主要设备选型 |
4.2.5 主要工程量 |
4.3 最优经济方案的确定 |
4.3.1 经济模型 |
4.3.2 负压闪蒸最优经济方案 |
4.3.3 加热闪蒸最优经济方案 |
4.3.4 确定最终经济方案 |
4.4 方案的经济评价 |
4.5 健康、安全与环保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油品全烃色谱分析表 |
附录 B 原油脱水实验数据表 |
附录 C 1号联合站平面布置图 |
致谢 |
(10)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与设备橇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伴生气轻烃回收及橇装化现状 |
1.2.1 轻烃回收现状 |
1.2.2 轻烃回收设备橇装化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长庆油田伴生气收集现状与伴生气组成分析 |
1.3.2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研究 |
1.3.3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辅助工艺研究 |
1.3.4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要设备选型及成橇研究 |
第二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收集现状与伴生气组分分析 |
2.1 长庆油田井组及站场伴生气集气工艺应用现状 |
2.1.1 井组集气工艺现状 |
2.1.2 站场集气工艺现状 |
2.2 长庆油田各单位伴生气收集工艺应用现状 |
2.2.1 总体现状 |
2.2.2 各单位集气工艺现状汇总 |
2.3 伴生气组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研究 |
3.1 基础数据 |
3.1.1 设计规模 |
3.1.2 不同来源伴生气的组成 |
3.2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研究 |
3.2.1 轻烃回收主体工艺概述 |
3.2.2 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的优选及流程描述 |
3.3 小结 |
第四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辅助工艺研究 |
4.1 原油稳定工艺 |
4.1.1 未稳定原油来源 |
4.1.2 原油稳定工艺优选 |
4.1.3 原油稳定工艺优化 |
4.2 原料气增压工艺 |
4.3 脱水工艺 |
4.3.1 脱水方法 |
4.3.2 分子筛类型 |
4.3.3 脱水压力 |
4.4 制冷工艺 |
4.5 分馏工艺 |
4.5.1 产品指标 |
4.5.2 脱乙烷工艺 |
4.5.3 脱丁烷工艺 |
4.6 总体流程图 |
4.7 小结 |
第五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要设备选型及成橇研究 |
5.1 主要工艺设备设计及选型 |
5.1.1 压缩机 |
5.1.2 换热器 |
5.1.3 分离器 |
5.2 工艺装置模块划分及成橇设计 |
5.2.1 原则 |
5.2.2 工艺装置橇块模块划分 |
5.2.3 工艺装置橇块模块设计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原油稳定工艺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耗分析的原油外输系统经济运行改造方案研究[D]. 张梦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2)
- [2]中原油田原油稳定系统绿色低碳优化研究[J]. 孟祥涛.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9(05)
- [3]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D]. 魏丽坤.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中原油田东濮老区集输系统优化研究[D]. 冯其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新疆油田某区块原油处理站密闭改造工艺研究[D]. 高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D]. 王可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气提负压闪蒸稳定工艺模拟研究与效益分析[J]. 丁凯,邓道明,何卓,黄璞,赵天葳.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9(04)
- [8]原油处理站原油稳定工艺优化设计研究[D]. 刘爱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新疆某油田1号联合站节能降耗工艺研究[D]. 王艳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与设备橇装化研究[D]. 郄海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