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 New Collagenase Ointment(Iruxol~R mono)on Debridement and Wound Healing in the Burn Wounds(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胜,罗高兴,袁志强[1](2021)在《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是烧伤早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和治疗难点之一。目前认为, 局部缺血缺氧, 持续性炎症反应, 感染, 失衡的局部微环境, 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等是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主要机制。近年来, 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多种防治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主要包括:正确冷疗、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早期清创、改善创面微环境、防治创面感染、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创面氧化应激等。本文着重对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以期为烧伤创面治疗提供参考。
姜耀男[2](2020)在《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基于组织工程技术的角质形成细胞膜片移植为修复创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常规的自体角质形成细胞膜片移植存在制备成本高、制备周期相对较长(3~4周)、移植存活率不稳定以及病毒传播风险等。本研究基于传统角质形成细胞膜片体外构建理论,尝试以低温氧气等离子体改性聚氨酯膜为载体,以未经生长停滞处理、来源于幼儿包皮组织的异体成纤维细胞为滋养层,在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中高效扩增人源异体角质形成细胞,从而快速构建含有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并进一步通过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其在II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第一部分:基于低温氧气等离子体改性聚氨酯膜构建含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膜片研究目的:以经低温氧气等离子体改性处理的聚氨酯膜为载体,构建含有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研究方法:为实现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含有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膜片的体外构建,本课题组从新生儿到7岁儿童包皮术后获取的包皮组织中分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并进一步传代扩增,建立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库。为保证组织来源的安全性,须在包皮环切术前,对捐赠者本人进行内科体检、外科体检、包皮真菌涂片学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HIV1/HIV2、乙肝两对半、HCV、巨细胞病毒、EB病毒、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病原学检查。随后以聚氨酯膜为细胞培养、移植载体,对聚氨酯膜行激光打孔及低温氧气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以进一步增强膜片的引流性、生物相容性。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源成纤维细胞以2×105/cm2接种于经上述处理的聚氨酯膜表面,待细胞贴壁后以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数量比为1:8~1:10的比例继续种植角质形成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粘附情况。待细胞完全融合后即完成细胞膜片的制备,并对细胞膜片进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等检查。研究结果:经低温氧气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聚氨酯膜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当人源成纤维细胞以2×105/cm2的密度接种且两种细胞接种比例为1:8和1:10时,细胞完全融合后角质形成细胞集落形成面积可达80%以上,体外培养扩增周期约2~3天。纵切面组织学检查该细胞膜片具有1~3层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界限清晰,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包裹角质形成细胞集落。从而快速构建含有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研究结论:成功构建了以低温氧气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聚氨酯膜为载体,同时含有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该膜片在制备过程中在特定接种密度比例的条件下未发现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现象,且在适当提高细胞接种密度时可实现细胞膜片的快速制备。第二部分:含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安全性、传染病风险检测及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研究目的:检测含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的生物安全性以及传染病传播风险,并提交相关材料至本单位伦理审查部门进行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国家标准(GB/T16886.5、GB/T16886.10),选取构建的含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每位皮肤捐赠者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成功培养后,取第0代细胞培养液送医院检验科进行传染病风险检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梅毒)。随后递交临床研究方案以及安全性评价材料至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结果:生物安全性检测以及传染病风险检测结果表明,细胞膜片无细胞毒性,且对试验动物无皮肤刺激性,无迟发性超敏反应发生。经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细胞膜片临床试验方案以及相关安全性检测资料后,同意通过含人源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的临床试验方案。第三部分: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治疗II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临床评价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方法:以低温氧气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聚氨酯膜为载体构建含人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于2016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对具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阳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拟入组40个Ⅱ度烧伤早期创面,选择的单个创面≥10cm×10cm,≤5%体表总面积(TBSA),将创面均分为2个区,采用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分别纳入细胞膜片组和常规治疗组创面。细胞膜片组创面内层覆盖细胞膜片、外覆无菌纱布,视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于治疗开始后每1~3天更换外层纱布,每7天更换1次细胞膜片。常规治疗组创面内层覆盖涂抹磺胺嘧啶银霜的纱布,外敷无菌纱布,视创面渗出情况每1~3天更换内外层纱布。分别于治疗5、7、10、14天,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总次数、治疗期间创面感染情况;首次换药时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伤后6~12个月,随访创面瘢痕形成情况。观察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距(M(P25,P75))表示,对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研究结果:(1)共入选43例患者,其中3例脱落。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1~57岁,烧伤总面积为2%~26%TBSA。(2)治疗5、7、10、14天,细胞膜片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细胞膜片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7(5.75,8.5)天,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1(7,14)天(Z=4.219,P<0.05)。细胞膜片组创面换药总次数为1(1,2)次,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的6(4,7)次(Z=5.464,P<0.05)。(3)31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在首次更换细胞膜片前创面即已愈合,9例患者细胞膜片治疗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1(0,1)分,4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2(1,3)分。40例患者2组创面完全愈合前均未见有明显感染发生。试验结束后,9例患者随访显示,6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与常规治疗组创面均未见瘢痕形成,细胞膜片组创面与正常肤色基本接近,仅见常规治疗组创面少量色素沉积;另3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仅有色素沉积,而常规治疗组创面瘢痕形成明显。(4)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波动主要随烧伤病程演进及创面愈合自行缓解,未见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异常表现。研究结论:含人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可减少Ⅱ度烧伤创面换药次数、加速创面上皮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换药疼痛,且因细胞膜片组创面愈合更快,可能有利于减轻后期瘢痕形成。其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马晓峰[3](2020)在《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壳聚糖水凝胶由于其具有高的吸水率、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非细胞毒性和非抗原性被广泛用作医用伤口敷料。而慢性伤口部位会产生高浓度的副产物H2O2等活性氧(ROS)以及促炎介质,ROS产生过多会导致氧化应激,从而导致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功能受损;慢性伤口创面大量的渗出液极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人体组织生理功能紊乱。显然传统壳聚糖水凝胶并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本论文将良好的抗菌性、抗氧化性和力学性能赋予到壳聚糖水凝胶,制备出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以其作为医用敷料促进伤口愈合。首先将谷胱甘肽(还原型)(GSH)接枝到羧甲基壳聚糖(CMCS)分子链上(CMCS-GSH),赋予其抗氧化性;然后将其与丙烯酰胺(AA)和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成水凝胶,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最后将铜离子以铜基MOF(HKUST-1)形式负载到水凝胶内部,制备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并进行一系列表征。具体内容包括:(1)首先将谷胱甘肽(还原型)(GSH)接枝到羧甲基壳聚糖(CMCS)分子链上,制备具有抗氧化性CMCS-GSH,然后将不同质量比CMCS-GSH/AA和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壳聚糖基抗氧化水凝胶。利用其体外清除自由基,显现随着GSH接枝率提高,壳聚糖基抗氧化水凝胶抗氧化性提高;通过流变测试不同质量比的CMCS-GSH/AA对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影响;借助SEM、溶胀率、水保留率和细胞增殖来评估水凝胶作为医用敷料基材的能力。(2)评估溶液法合成大小不均一的铜基MOF(HKUST-1)纳米粒子,然后将其作为抗菌剂负载到水凝胶中,制备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通过体外抗菌表征不同浓度的HKUST-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抗菌性,当浓度大于3.12μg/m L时,HKUST-1对S.aureus和E.coli抑制率接近于100%表明HKUST-1是优异的抗菌剂;并运用SEM、溶胀率、水保留率和流变表征HKUST-1对水凝胶性能的影响。(3)通过表征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体外抗氧化性、体外抗菌性、细胞毒性和体内伤口愈合来证明其作为医用敷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铜离子以铜基MOF(HKUST-1)形式负载入水凝胶可以使得铜离子缓慢释放,药物释放周期达到48h以上;水凝胶内HKUST-1浓度浓度为500μg/m L时,超过8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被杀死;水凝胶内HKUST-1浓度浓度为1000μg/m L时,几乎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被杀死;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明显加快伤口愈合,在7天时,伤口基本愈合。
杨倩[4](2019)在《MEBO联合rhEGF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治疗,并在临床上观察其相对于单用MEBO治疗与单用rhEGF治疗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探寻一种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创面的愈合,同时为MEBO与rhEGF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按中华烧伤学会制定的烧伤深度“三度四分法”,面积大小“九分法”诊断标准,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病区就诊的Ⅱ°烧伤患者90例作为受试对象。将全部纳入对象完全随机分为3组,依次为:MEBO组、rhEGF组、联用组,每组30例。rhEGF组治疗患者直接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MEBO组治疗患者直接创面涂MEBO湿润烧伤膏,。联用组治疗患者先用rhEGF溶液局部均匀喷湿创面,待创面吸收后再涂抹MEBO。分别比较三组创面愈合的时间、创面的愈合率、瘢痕形成以及色素沉着情况,得出相关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基本资料的比较rhEGF组、MEBO组以及联用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面积、致伤因素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2.愈合时间的比较在对三组患者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共90例患者,失访5人:其中rhEGF组失访2人,MEBO组失访1人,联用组失访2人。在剩下的85例患者中,三组患者浅Ⅱ°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rhEGF组8.66±1.63d,MEBO组9.58±1.31d,联用组7.64±1.21d。三组患者深Ⅱ°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rhEGF组16.54±2.29,MEBO组18.13±2.75 d,联用组15.85±1.71 d。对于浅Ⅱ°创面和深Ⅱ°创面,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用组<MEBO组<rhEGF组。3.治疗疗效的比较三组患者共85例,其中41例浅Ⅱ°创面,44例深Ⅱ°创面。三组患者用药7d后浅Ⅱ°创面痊愈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三者痊愈率有差异。三组患者深Ⅱ°创面用药14天后,联用组创面痊愈率明显高于rhEGF组和MEBO组,而rhEGF组与MEBO相比,尚不能认为二者创面痊愈率有差异。深Ⅱ°创面用药21天后,联用组创面痊愈率明显高于rhEGF组和MEBO组,而rhEGF组与MEBO相比,尚不能认为二者创面痊愈率有差异。4.瘢痕及色素沉着情况85例患者中,41例浅Ⅱ°创面中:MEBO组有2例色素沉着,rhEGF组有1例色素沉着,联用组未见明显色素沉着,三组均未见明显瘢痕形成。44例深Ⅱ°创面中:rhEGF组有2例色素沉着,2例瘢痕形成明显,MEBO组有3例色素沉着,1例瘢痕形成,联用组有2例色素沉着,1例瘢痕形成。结论:在治疗Ⅱ°烧伤创面时,联合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有效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痊愈率,且明显优于单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或单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于杰[5](2017)在《基于RAS/RAF/ERK信号通路探讨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艾灸促进压疮组织创面愈合的作用;阐明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临床艾灸治疗压疮,乃至皮肤溃疡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自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2~3期压疮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0只SD雌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35只。每组根据干预时间的长短再分为1d、3d、5d、7d、10d五个亚组,每个亚组分别纳入7只实验大鼠。将35只正常健康大鼠不予造模处理,在模拟其他两组大鼠造模部位处给予碘伏处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d、3d、5d、7d、10d五个亚组,每个亚组纳入7只大鼠。模型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只给予碘伏常规处理,捆绑方式同其他两组。艾灸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先给予碘伏常规处理,而后施以艾灸干预,采用直接艾灸压疮局部,以压疮创面为中心,1cm长度为半径,进行回旋灸操作,其中艾条燃烧端距压疮创面3cm左右。每日艾灸治疗1次,每次持续15min。通过非接触式电子温度仪及时调整艾条燃烧端与压疮创面的距离,使温度计的显示数值控制在(40℃~42℃)的适宜范围内,每0.5min测量一次创面的皮肤表面温度,温度仪探头距离创面中心3cm左右。自造模第5d开始对造模成功的实验大鼠进行干预方法的介入,分别于1d、3d、5d、7d、10d五个时间点取材前对压疮创面进行面积的测定以及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测定。采用HE染色法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压疮创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压疮皮肤组织的超微结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压疮创面组织中CD31+PCNA+(即新生血管)的数量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RAS、P-ERK1/2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技术从基因层面对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 mRNA、VEGFR2 mRNA、RAS mRNA、RAF-1mRNA 以及 ERK mRNA 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从蛋白层面对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VEGFR2及RAS蛋白表达水平、RAF-1与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压疮创面愈合率比较发现,治疗1d后,各组组间进行压疮创面愈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3d、5d、7d、10d四个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压疮损伤出现后,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组内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模型组组内趋势与艾灸组大致相同,两组均在7d时降至最低血流灌注量,但艾灸组在10d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已接近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而模型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恢复至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所需时间明显超过1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1d~5d三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在7d~10d两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3d、5d两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艾灸组在1d、7d、10d三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在1d~10d五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与碘伏处理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艾灸组大鼠在1d~10d五个时间点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治疗后即刻血流灌注量均显着提升,两者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肉眼观察压疮创面的愈合过程可以发现,压疮大鼠创面中肉芽组织无论是在出现时间点方面,还是在其生长状态方面,艾灸组较模型组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艾灸组大鼠压疮创面一般在治疗3d后出现肉芽组织,而模型组在碘伏处理7d左右出现,艾灸组大鼠压疮创面中肉芽组织的生长状态也优于模型组,同时艾灸组大鼠压疮创面收缩速度更快,面积缩小更为明显。通过HE染色观察压疮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的炎症细胞浸润高峰提前,成纤维细胞出现时间点更早,其增生程度及数量更为明显,肉芽组织出现时间提前,新生血管形成及表皮结构恢复的时间更早。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艾灸干预对大鼠压疮创面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表皮脱落或萎缩,原有正常皮肤结构发生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对于表皮结构的修复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5d后可见表皮结构,部分完整,部分仅可见基底层及棘层,在7d后可见表皮的完整全层结构。而模型组在碘伏处理10d后少部分表皮结构完整,大部分未见全层表皮结构,仅见基底层及棘层,未见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艾灸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随着艾灸干预刺激的累积,5d~10d组中基底细胞及棘细胞的线粒体的结构、数量、形态由损伤后的肿胀、数量较少、不丰富、结构不清逐渐向修复后的不肿胀、数量较多、丰富、结构清晰的方向发展转变。模型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呈现了压疮创面损伤及经碘伏处理后自身修复中的基本病理状态变化,直至碘伏处理10d后,基底细胞及棘细胞的线粒体仍呈肿胀、数量较少、不丰富、大而空的形态特点。在炎性细胞的镜下改变方面发现,艾灸组从1d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d中等量的中性粒细胞,5d的不新鲜、陈旧性中性粒细胞,7d吞噬细胞及淋巴细胞,10d的淋巴细胞。模型组在碘伏处理5d后为急性炎症的高度浸润阶段,模型组的炎症细胞浸润期延长。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从整体上提前急性炎症浸润的高峰,从整体进程上缩短压疮创面修复时间。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1d~10d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创面组织中CD31+PCNA+(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两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d~7d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的CD31+PCNA+(新生血管)数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其增高的程度各有不同,由1d的显着→3~5d的极显着→7d的不显着,10d后,模型组的压疮创面组织中CD31+PCNA+(新生血管)数量高于艾灸组,但其增高程度不明显,差异不显着。艾灸组与模型组两组组内CD31+PCNA+(新生血管)均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但两组组内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前者的组内CD31+PCNA+(新生血管)数量高峰出现于治疗5d后,而后者则为碘伏处理7d后。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EGF蛋白在压疮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部位位于细胞浆中,在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中均有表达。1d~10d五个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d~5d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7d~10d,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低于模型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RAS蛋白在压疮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部位位于细胞浆中。1d~10d五个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RA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3d~10d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RA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艾灸组与模型组两组组内RAS蛋白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ERK1/2蛋白在压疮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部位位于细胞浆中。3d~10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升高,于3d~5d呈显着增高,7d~10d呈略微升高。艾灸组与模型组两组组内P-ERK1/2蛋白表达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但两组组内表达高峰值存在区别,艾灸组组内高峰值出现在治疗3d后,而模型组组内高峰值出现在碘伏处理5d后。7.通过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1d~10d五个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d~5d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7d~10d,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m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低于模型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VEGFR2 mRNA结果与VEGF mRNA整体上相似,体现了 VEGF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前提是与其受体结合,VEGF与受体VEGFR2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分裂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1d~10d五个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RAS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3d~10d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RAS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分别进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艾灸组与模型组组内RAS mRNA表达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当压疮损伤出现后,创面组织中RAF-1mRNA、ERKmRNA表达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经过艾灸干预后,各组组间均未见明显变化。8.通过WesternBlot结果显示,1d~10d五个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d~5d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7d~10d,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低于模型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VEGFR2蛋白结果与VEGF蛋白整体上相似,体现了 VEGF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前提是与其受体结合,VEGF与受体VEGFR2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分裂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1d~1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RAS蛋白、磷酸化RAF-1(ser338)/总RAF-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3d~10d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RAS蛋白、磷酸化RAF-1(ser338)/总RAF-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着。模型组组内RAS蛋白、磷酸化RAF-1(ser338)/总RAF-1表达水平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艾灸组组内RAS蛋白亦呈逐渐升高趋势,磷酸化RAF-1(ser338)/总RAF-1表达水平则为1d-7d升高,7d~10d降低。3d~10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压疮创面组织中磷酸化ERK1/2/总ERK1/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压疮创面组织中磷酸化ERK1/2/总ERK1/2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升高,于3d~5d呈显着增高,7d~10d呈略微升高。艾灸组与模型组两组组内磷酸化ERK1/2/总ERK1/2表达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但两组组内表达高峰值存在区别,艾灸组组内高峰值出现在治疗3d后,而模型组组内高峰值出现在碘伏处理5d后。结论:1.艾灸能够有效促进压疮创面的愈合。2.艾灸对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艾灸干预即刻后能够显着增加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3.艾灸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加新生血管的数量,促进压疮组织的血管新生。4.艾灸干预分别从蛋白、基因层面上调压疮创面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水平。5.RAS/RAF/ERK信号通路参与压疮的修复过程,艾灸干预通过激活RAS/RAF/ERK信号通路,上调RAS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促进RAF-1蛋白与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强RAS/RAF/ERK信号通路的活性,发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6.RAS/RAF/ERK信号通路是艾灸干预作用的重要靶点,可能是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魏庆双[6](2015)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电针傍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电针傍刺促进小鼠皮肽创伤组织愈合的作用;阐明电针傍刺对皮肤创伤修复促进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小鼠背部皮肤切除伤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傍刺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五组。每组干预前,先给予碘伏消毒。模型组只给予碘伏常规治疗;电针治疗组,模型处理后即开始给予电针傍刺治疗;电针方法:造模后当日即开始针刺;针刺前稍给异氟烷吸入麻醉,然后将动物固定于针刺操作台上,选取创面中心和正常皮肽距离创面边缘0.5cm处各一点给予毫针(0.20mm×13mm)针刺并连接微电流电刺激仪(MICRO PlUSTM,BioMedical Life Systems,Inc),正极在外,负极在内,采用电流500 1a A,频率0.5Hz,持续30分钟,每日1次。电针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造模前及每次电针治疗前,给予腹腔注射PI3K特异性阻断剂WOrtmannin 1.4mg.kg-1[1-4].实验一,我们用求积仪透绘法检测了模型组、电针傍刺组、电针抑制剂组皮肤创伤小鼠在1d,3d,7d,10d,14d时的愈合率;并记录、比较了创面愈合时间;实验二,对五组皮肤创伤小鼠创缘组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下游信号分子eNOS蛋白及磷酸化的caspase9蛋白在创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Image-pro plus6.0软件分析计算免疫组化图片的IOD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三中,对五组皮肤创伤小鼠创缘组织,用Realtime-PCR法检测eNOSmRNA和caspase9mRNA的表达,选择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确定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扩增效率均接近100%,且相差在5%以内后,用2-ΔΔCT。法计算各组样本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变化;实验四中,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了t-Akt,p-Akt,eNOS,p-caspase9 (Serl96)的蛋白表达情况,选择β-actin作为内参蛋白,用ImageJ软件分析条带的10D值,计算目的蛋白与内参蛋白10D值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发现,在愈合时间和愈合率上,电针傍刺组明显优于模型组,而应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后,愈合时间被延长,愈合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电针对小鼠皮肤创伤有着确切的疗效,并且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也参与并促进了小鼠皮肤创伤的修复。为了观察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对电针傍刺治疗作用的影响,我们分别从组织层面,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进行了以下的研究。第二部分免疫组化实验研究发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傍刺能提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重要细胞因子,可以产生NO,而NO是促进血管生成的十分强大的介质,血运的改善意味着为创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电针傍刺组p-caspase9(Ser196)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caspase-9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促凋亡因子,活化的Akt可以导致caspase-9蛋白的Ser196位点发生磷酸化而失去促凋亡作用,caspase9磷酸化水平提高,可以起到减弱凋亡,保护受损组织的作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的应用使得电针的作用被减弱。第三部分Realtime-PCR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傍刺能抑制caspase-9基因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电针傍刺组eNOS和Ak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而抑制剂组caspase-9基因表达上升,eNOS和Ak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电针傍刺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caspase-9基因表达水平上升,eNOS和Akt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均有显着差异(P<0.05)。第四部分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傍刺组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p-Akt(Ser473)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量升高显着,经磷酸化失活的促凋亡信号因子p-caspase-9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傍刺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p-Akt(Ser473),eNOS,p- caspase-9(Ser196)表达量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的应用可以有效阻断小鼠皮肤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1.电针傍刺可以有效地促进小鼠皮肤创伤的修复,缩短创伤愈合所需要的时间。2.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并促进小鼠皮肽创伤的修复,应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会延长创伤愈合的时间。3.电针傍刺可以活化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其通过使Akt蛋白发生磷酸化,促进下游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进而发挥促进创伤修复作用;Akt的活化还可磷酸化促凋亡因子caspase-9,使其失去促凋亡作用,发挥保护受损组织的作用。4.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是电针傍刺作用的重要靶点,并且是电针傍刺促进小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之一。
岳立明[7](2014)在《rhGM-CSF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评价联合应用rhGM-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与藻酸盐敷料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有关作用机制,评估将其作为一种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非手术疗法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设计,选择于2011-05至2013-05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60例,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各15例。分组如下:rhGM-CSF凝胶+藻酸盐敷料+凡士林纱布治疗组(A组);rhGM-CSF凝胶+凡士林纱布治疗组(B组);藻酸盐敷料+凡士林纱布治疗组(C组);凡士林纱布常规治疗组(D组)。试验周期设为8周。观察记录各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2,3,4,5,6,7,8周各时相点的创面渗液量、创面色泽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情况、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率,以及治疗后8周各组的创面痊愈率、有效率。结果1.创面渗液量:入组治疗前各组创面渗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治疗后,各组创面渗液量均呈减少的趋势,各时相点组间创面渗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周,A组和C组创面渗液量均少于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8周,A组、B组和C组创面渗液量均少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体观察:入组治疗前各组创面色泽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治疗后,各组创面基底均呈现出由黄白色苍老肉芽向鲜红色新鲜肉芽转变的趋势,治疗后3-8周,各组间创面色泽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4周,A组和B组在创面色泽、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情况方面均好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8周,A组、B组和C组在创面色泽、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情况方面均好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创面疼痛程度:入组治疗前各组间创面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治疗后,各组创面疼痛程度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各时相点组间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周,A组和C组创面疼痛程度均低于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5-8周,A组、B组和C组创面疼痛程度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创面愈合率:治疗后1周,各组间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8周,各组间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D组,其中A组创面愈合率最高,其后依次为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8周各组的创面痊愈率及有效率:治疗后8周,各组间创面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创面痊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D组,其中A组创面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试验过程中各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GM-CSF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有协同互补作用,不仅能刺激肉芽组织增生,加速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还能明显减少创面渗液量,减轻换药时创面疼痛,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日常生活护理质量;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将其作为一种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的非手术疗法既安全又有效,具有临床可行性。
谭家祺[8](2013)在《负压联合局部给氧治疗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性坏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烧伤是一种动态的损伤。烧伤创面不是完全固定不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使创面加深扩大。烧伤创面加深扩大的本质是瘀滞区的细胞死亡,原因有三:炎症细胞的浸润,血流的改变和氧自由基的损伤。传统上认为烧伤瘀滞区细胞死亡有凋亡和胀亡两种,但未见由自噬引起死亡的报道。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已广泛应用于平时和战时的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中,其作用机理也被逐渐揭示,主要是去除水肿,引流渗出液,改善局部血运。近年报道的局部氧疗方法(Topical oxygen therapy,TOT),虽然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但文献报道其对创面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本室张自鹏和刘海波先后将两者联合应用促进缺血创面愈合的研究,效果明显,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实验拟建立深II度烧伤模型,探讨瘀滞区细胞死亡的原因,进一步探索负压和局部给氧在治疗创面的作用机理,为两者联合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共分以下五个部分:1.按文献报道用铜梳的突出部分别接触大鼠背部脱毛区12s,16s,20s,24s,28s形成烫伤创面,以烫伤区之间的间隙区作为瘀滞区。利用图像分析和HE染色方法,观察测量间隙区创面面积和烧伤创面深度的变化,结合大体和镜下观察进行分析。结果:铜梳烫伤时间20s可形成深II度烧伤创面,且48h内间隙区会发生进行性坏死,符合瘀滞区动物模型的研究要求。2.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自噬标记物Beclin1和TUNEL法检测瘀滞区组织凋亡细胞,使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自噬和凋亡共调节蛋白Bcl-2与Bax的蛋白表达量变化,并探讨两种细胞死亡方式在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坏死的意义。结果:自噬和凋亡相比,自噬发生较早,2h即出现,12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主要分布于真皮深层的毛囊;而凋亡出现较晚,12h开始出现,48h才有明显表达,主要分布在表皮层。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随着时间下降,促凋亡Bax的蛋白表达量随着时间上升。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对于烧伤创面进行性坏死的早期针对性治疗应将自噬考虑在内。3.应用负压联合局部氧疗实验性治疗大鼠背部深II度创面。分为单纯负压组(持续负压75mmHg,4小时),单纯氧疗组(单纯给予40%±5%湿化纯氧,90min),负压氧联合组(负压治疗同时给予40%±5%湿化纯氧,4小时)和对照组(单层油纱布+干燥无菌纱布包扎),均隔日换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6、8天取材,观察四种治疗对瘀滞区的影响。结果:负压联合给氧组瘀滞区面积下降最少(P<0.05),创面深度减少最多(P<0.05)。除对照组外,2d-8d的治疗周期内,其余三组面积变化无显着差别,P>0.05,说明各治疗组抑制瘀滞区扩大的作用主要在2d内。4.观察四种治疗方法对大鼠深II度创面瘀滞区组织相关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同实验3进行分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天取瘀滞区组织,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该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物(SOD)和过氧化物酶(CAT)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负压氧联合组各时间点的SOD和CAT活性,MDA水平与其余三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改善深II度创面的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最佳。5.同上分组治疗深II度创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天取材瘀滞区组织,利用qRT-PCR的方法检测NOS,XOD,NOX三者mRNA表达量。结果:从治疗开始负压氧联合组的NOS,XOD,NOX mRNA表达量持续下降(P<0.05),显示其对瘀滞区抗氧化保护作用优于其他各组。结论:铜梳烫伤模型是一个可靠的可重复的用于研究烧伤进行性坏死的模型。沸水加热5分钟后,铜梳接触皮肤时间控制在20s可形成深II度创面,创面深度进行性加深,未直接烫伤的间隙区皮肤会在48h内损伤进行性坏死。自噬、凋亡均与瘀滞区细胞死亡相关,但发生影响的时间和部位有别。自噬发生较早,主要集中于真皮层毛囊,而凋亡出现较晚,多出现在表皮层。负压联合局部给氧治疗深II度创面可明显抑制创面的加深和扩大。由于自噬的发生时间在伤后2h,故治疗时间理论上应不晚于2-3h,且至少维持48h。负压治疗能够清除坏死组织、减轻水肿和改善血运,氧疗刚直接向创面弥散氧,两者联合使SOD, CAT活性提高,MDA含量降低,使ROS相关的NOS, XOD, NOX的mRNA表达量降低,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限制瘀滞区进行性坏死,这可能是负压联合局部给氧疗法的协同作用机制之一。
石凯[9](2013)在《压疮的病理分型及分子细胞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疮(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的一类疾病,多见于截瘫、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积烧伤及深度昏迷等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既往将其视为特殊部位的皮肤创面,在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只简单地考虑压疮的深度分度,并没有考虑到压疮处于何种病理时期,所以在临床上常出现创面迁延不愈、扩大加深、感染加重、植皮或皮瓣与受区难以愈合,甚至导致皮瓣渐进性坏死。压疮的致病因素很多,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包括局部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局部湿度、温度等;内源性因素包括营养、感觉、年龄与性别、自主活动等等。在临床工作中同样也发现切口裂开发生率很高,除了术前准确的临床评估、加强预防措施、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技术水平等,有少数报道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PDGF-BB)用于压疮创面的治疗,但未发现更多的文献报道压疮在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为此我们亦从分子细胞学的角度研究,探讨切口裂开发生的细胞因子方面的原因。本研究中,术前、术后及正常部位标本存留完整,术后创面愈合者入组,首先,我们对不同分期的压疮患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病理特点判断创面的临床病理分期。最终根据病理类型确定变质期患者16人、渗出期患者9人及增生期患者7人进入本项研究中。其次,我们对标本中的IL-8、EGF、TGF-β、β-FGF、PDGF-BB、VEGF等细胞因子进行了检测。(1)检测16人变质期患者标本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患者标本中IL-8、EGF、TGF-β、β-FGF、PDGF-BB、VEGF等细胞因子的含量。(2)检测9人渗出期患者标本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患者标本中IL-8、EGF、TGF-β、β-FGF、PDGF-BB、VEGF等细胞因子的含量。(3)检测7人增生期患者标本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患者标本中IL-8、EGF、TGF-β、β-FGF、PDGF-BB、VEGF等细胞因子的含量。(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7.0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试验获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通过病理确诊16例变质期患者,其标本中IL-8≥(5570.2±124.7)pg/ml、β-FGF≥(1076.9±131.1)pg/ml、PDGF-BB≥(3240.7±211.2)pg/ml,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参考IL-8、β-FGF及PDGF-BB等细胞因子的指标,急诊扩创手术控制感染,待创面没有进一步恶化时,参考创面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植皮、局部皮瓣、肌皮瓣、游离皮瓣等手术方法,限期手术修复创面。(2)通过病理确诊9例渗出期患者,标本中β-FGF≥(1432.2±124.6)pg/ml、PDGF-BB≥(1736.1±145.9)pg/ml,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参考β-FGF和PDGF-BB等细胞因子的指标,参考创面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植皮、局部皮瓣、肌皮瓣、游离皮瓣等手术方法,可行限期手术修复创面。(3)通过病理确诊7例增生期患者,标本中PDGF-BB≥(1234.5±134.2)pg/ml,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参考PDGF-BB等细胞因子的指标,参考创面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直接闭合、局部皮瓣、肌皮瓣、游离皮瓣等手术方法,择期手术一期闭合创面。结论:对Ⅲ期和Ⅳ期压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检查后确定临床病理分期,而后检测IL-8、β-FGF、PDGF-BB可以做为手术参考指标,进一步证实临床病理分期,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切口裂开率和复发率,节约医疗费用。
酒淑玲[10](2011)在《广痛消泡沫气雾剂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广痛消泡沫气雾剂在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方面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共观察9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按照病人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原始创面面积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麻,手术方式均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一天开始用药,每日换药一次,试验组予广痛消泡沫气雾剂喷入给药,以纱布外敷,胶布固定。对照组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适量涂抹创面(覆盖创面),纱布外敷,胶布固定。除换药之外,两组的其他干预措施保持一致。观察治疗后创面红活程度、肉芽生长情况、术后第7、14、21天的创面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试验组创面红活比率为84.4%,对照组为66.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有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肉芽水肿,对照组有1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肉芽水肿。两组患者创面肉芽水肿程度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1天试验组治愈率66.7%,对照组治愈率46.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广痛消泡沫气雾剂能够减少术后创面肉芽水肿的发生,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二、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 New Collagenase Ointment(Iruxol~R mono)on Debridement and Wound Healing in the Burn Woun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 New Collagenase Ointment(Iruxol~R mono)on Debridement and Wound Healing in the Burn Wounds(论文提纲范文)
(2)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低温氧气等离子体改性PU膜构建含人源KC及 Fb的细胞膜片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含人源KC及Fb的细胞膜片安全性、传染病风险检测及临床试验伦理审查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含异体KC及 Fb的细胞膜片治疗II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案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总结 |
文献综述 细胞悬液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3)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皮肤伤口概述及愈合理论 |
1.2.1 皮肤伤口概述 |
1.2.2 伤口愈合过程 |
1.2.3 伤口愈合理论 |
1.3 医用敷料 |
1.3.1 医用敷料概述 |
1.3.2 医用敷料分类 |
1.3.3 医用敷料选用 |
1.3.4 壳聚糖基水凝胶敷料 |
1.4 抗菌剂 |
1.4.1 抗菌剂概述 |
1.4.2 抗菌剂分类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壳聚糖基抗氧化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材料制备 |
2.3.1 CMCS-GSH的制备 |
2.3.2 壳聚糖基抗氧化水凝胶的制备 |
2.4 壳聚糖基抗氧化水凝胶的性能表征 |
2.4.1 核磁共振频谱测定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
2.4.3 流变性能表征 |
2.4.4 溶胀和水保留性能测试 |
2.4.5 抗氧化性能测试 |
2.4.6 细胞学表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1H-NMR分析 |
2.5.2 SEM分析 |
2.5.3 流变性能分析 |
2.5.4 溶胀和水保留性能分析 |
2.5.5 抗氧化性能分析 |
2.5.6 生物相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材料制备 |
3.3.1 铜基MOF的制备 |
3.3.2 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制备 |
3.4 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性能表征 |
3.4.1 X射线衍射测试 |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
3.4.3 溶胀和水保留性能测试 |
3.4.4 体外抗菌性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XRD分析 |
3.5.2 SEM分析 |
3.5.3 溶胀和水保留性能分析 |
3.5.4 体外抗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性能表征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性能表征 |
4.3.1 体外药物释放测试 |
4.3.2 体外抗菌性测试 |
4.3.3 细胞毒性测试 |
4.3.4 体内伤口愈合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体外药物释放分析 |
4.4.2 体外抗菌性分析 |
4.4.3 细胞毒性表征 |
4.4.4 体内伤口愈合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MEBO联合rhEGF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所需药品及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愈合时间的比较 |
2.3 治疗疗效的比较 |
2.4 瘢痕及色素沉着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RAS/RAF/ERK信号通路探讨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对压疮的研究 |
1. 压疮的概述 |
2. 压疮的病因病机 |
3. 压疮的辨证分型 |
4. 压疮的治则治法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压疮的研究 |
1. 压疮的概念 |
2. 压疮的分期 |
3. 压疮的发病因素 |
3.1 外源性因素 |
3.2 内源性因素 |
3.3 加剧性因素 |
4. 压疮的防治 |
4.1 压疮的预防 |
4.2 压疮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观察艾灸对压疮大鼠损伤修复中创面愈合率以及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
一、观察艾灸对压疮大鼠损伤修复中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二、观察艾灸对压疮大鼠损伤修复中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RAS/RAF/ERK信号通路探讨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
一、观察艾灸对实验大鼠压疮创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二、观察艾灸对实验大鼠压疮创面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电镜结果 |
4. 实验小结 |
三、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观察艾灸对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中VEGF、RAS以及P-ERK1/2蛋白表达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 mRNA、VEGFR2 mRNA、RAS mRNA、RAF-1 mRNA以及ERK mRNA表达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六、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VEGFR2、RAS、P-RAF-1以及P-ERK1/2蛋白表达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压疮模型实验动物种属及性别的选择 |
2.1 种属的选择 |
2.2 性别的选择 |
3. 大鼠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过程及应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
4. 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重要性 |
5. 对影响艾灸治疗压疮疗效发挥相关因素的分析 |
5.1 选择优质的艾条 |
5.2 确定施灸操作种类 |
5.3 有烟艾灸发挥疗效的作用机理 |
6. 规范艾灸干预的操作过程,量化影响艾灸疗效的相关因素 |
7. 对皮肤损伤后创面修复过程的分析 |
8. 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 |
8.1 对创面愈合率与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分析 |
8.2 对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压疮创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超微结构的分析 |
8.3 从蛋白层面对RAS/RAF/ERK信号通路中关键靶蛋白的分析 |
8.4 从基因层面对RAS/RAF/ERK信号通路中关键靶基因的分析 |
8.5 对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观测压疮创面修复中新生血管形成的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严格把控艾灸干预温度 |
9.2 多角度探究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机制 |
9.3 完善面积的测定手段 |
9.4 完善新生血管的定量分析手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电针傍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关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1.1.1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 |
1.1.2 皮肤创伤修复的病理生理学 |
1.1.3 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 |
1.1.4 现代医学对创伤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学关于皮肤创伤修复认识的历史沿革 |
1.2.2 皮肤创伤修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 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2.1 PI3K/AKT信号通路总述 |
2.2 PI3K/AKT信号通路各信号分子的结构与作用 |
2.3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 |
2.4 PI3K/AKT信号通路与损伤修复血管再生的关系 |
实验一 电针对皮肤创伤愈合率和愈合时间的观察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情况 |
2.2 动物造模方法 |
2.3 动物电针傍刺治疗方法 |
2.4 透绘法求积仪测定皮肤创伤愈合率 |
2.5 皮肤创伤愈合时间的测定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皮肤创伤愈合率变化 |
4.2 皮肤创伤愈合时间变化 |
5 实验小结 |
实验二 电针影响皮肤损伤组织eNOS,p-caspase-9表达的免疫组化实验 |
1 材料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取材 |
2.3 PV两步法免疫组化法检测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eNOS的表达 |
4.2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p-caspase-9的表达 |
5 实验小结 |
实验三 电针傍刺对皮肤创伤组织Akt,eNOS,caspase-9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情况 |
2.3 提取总RNA |
2.4 引物设计 |
2.5 逆转录反应 |
2.6 Real-time PCR反应 |
3 数据处理 |
4 统计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Akt mRNA的表达 |
5.2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eNOS mRNA的表达 |
5.3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caspase9 mRNA的表达 |
6 实验小结 |
实验四 电针傍刺对皮肤创伤组织Akt,p-Akt,eNOS,p-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分组情况 |
2.3 溶液的配置 |
2.4 提取蛋白样品 |
2.5 检测样品蛋白浓度 |
2.6 SDS-PAGE电泳 |
2.7 转膜 |
2.8 免疫反应 |
2.9 化学发光压片曝光 |
2.10 数据处理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皮肽创缘组织中p-Akt,Akt蛋白的表达 |
4.2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eNOS蛋白的表达 |
4.3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p-caspase9蛋白的表达 |
5 实验小结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傍刺法对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 |
3. 电刺激参数的选择 |
4.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选择 |
5. 研究成果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rhGM-CSF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负压联合局部给氧治疗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性坏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大鼠背部深 II 度烫伤创面模型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自噬和凋亡在大鼠烧伤深 II 度创面瘀滞区细胞死亡的作用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NPWT+TOT 治疗大鼠深 II 度烧伤瘀滞区面积和深度的变化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NPWT+TOT 治疗大鼠深 II 度烧伤对瘀滞区组织相关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NPWT+TOT 治疗大鼠深 II 度烧伤瘀滞区 NOS,NOX 和 XOD mRNA 的表达 |
引言 |
5.1 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9)压疮的病理分型及分子细胞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压疮的历史回顾 |
1.3 压疮易发部位的解剖特点 |
1.3.1 不同体位时压疮的易发部位 |
1.3.2 骶尾部解剖 |
1.3.3 大转子处解剖 |
1.3.4 坐骨结节处解剖 |
1.4 压疮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危险因素的评估表 |
1.4.1 代谢障碍学说 |
1.4.2 缺血性损伤 |
1.4.3 再灌注损伤学说 |
1.4.4 细胞变形学说 |
1.4.5 通常采用的各种危险因素量表 |
1.5 压疮的分期 |
1.6 压疮的治疗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7 压疮治疗设想与展望 |
第2章 正文 |
2.1 压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统计学分析 |
2.1.5 实验结果 |
2.1.6 小结 |
2.2 压疮的临床研究 |
2.2.1 压疮患者的病例资料 |
2.2.2 手术方法的适应症 |
2.2.3 手术前评估与准备 |
2.2.4 外科治疗的原则 |
2.2.5 不同病理分期的病理照片 |
2.2.6 结合病理分型进行临床分期: |
2.2.7 临床典型病例 |
2.2.8 小结 |
2.3 讨论 |
2.3.1 白细胞介素 8(IL-8) |
2.3.2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
2.3.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 |
2.3.4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
2.3.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 |
2.3.6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
2.3.7 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
2.3.8 压疮的预防 |
第3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广痛消泡沫气雾剂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 |
1.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2.痔的病因病理 |
3.影响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
4.创面愈合机理 |
5.现代医学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传统医学促进痔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 |
1.中医学促进痔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现状 |
2.外用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 New Collagenase Ointment(Iruxol~R mono)on Debridement and Wound Healing in the Burn Wounds(论文参考文献)
- [1]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 李海胜,罗高兴,袁志强.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2)
- [2]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姜耀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铜基MOF功能化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马晓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MEBO联合rhEGF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倩. 延安大学, 2019(09)
- [5]基于RAS/RAF/ERK信号通路探讨艾灸促进压疮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 于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6]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电针傍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魏庆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1)
- [7]rhGM-CSF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中老年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D]. 岳立明. 山东大学, 2014(11)
- [8]负压联合局部给氧治疗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性坏死的实验研究[D]. 谭家祺.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4)
- [9]压疮的病理分型及分子细胞学的相关性研究[D]. 石凯. 吉林大学, 2013(08)
- [10]广痛消泡沫气雾剂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酒淑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