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5kA铝电解槽停开槽系列不停电装置的研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道隆,庞贝[1](2019)在《现代铝电解技术的开拓者——梁学民》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电解铝产量从每年不足40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600多万吨,从依赖进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铝大国,产能占世界57%。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电解铝正以强劲的步伐走出国门,显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技术!是谁铸就了这把利剑?是梁学民和他所代
李猛[2](2016)在《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叙述了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工艺方法,即短路口机械同步开闭法、短路口换流开关降压法及综合集成法的特点及应用,其中综合集成法由于实现了短路口换流开关与机械开闭机构的一体化集成,可以远距离操作短路口分合,故最安全可靠。文中针对不停电停(开)槽技术应用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靳宏臣[3](2015)在《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铝大国,2013年原铝产量达到了 2400万吨。电解铝工业是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已经成为电解铝企业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生产中降低电解槽的直流电.耗,只有通过尽力降低平均电压和提高电流效率来实现。现在铝电解生产主要的节能技术有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技术、新型阴极钢棒电解槽技术、高导电性阴极钢棒技术,开槽阳极、穿孔阳极应用等技术,随着近些年节能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电解槽的电耗在逐步降低。本文主要从电解槽理论电耗率、能量利用率、氧化铝可逆分解电压、能量平衡等方面阐述了铝电解的节能理论,接着从降低平均电压和提高电流效率两个方面进行了节能分析。选用某铝厂350kA普通铝电解槽、新型阴极钢棒电解槽和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新型阴极钢棒电解槽和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这两种槽型的节能原理。两节能型电解槽均通过优化阴极内衬结构来实现节能,新型阴极钢棒电解槽的特点是:通过在阴极钢棒上开槽,将钢棒按照一定比例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同时改变阴极钢棒导电面积,使电解槽内电流走向更合理,水平电流减少。所以槽内铝流波动会降低,铝液面的稳定性提高,为实现低电压生产创造了条件。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特点是:可以降低出液流速和波动,提高铝液稳定性,增加有效极距,实现槽内有序流速场,再辅以内衬保温设计,可以实现低电压、低耗生产。木文主要研究这两种节能型电解槽实际应用情况,从电压平衡、热平衡、炉膛内型、分子比控制、保温技术、槽控系统、阳极效应、主要参数测量以及作业标准化和精细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索出适宜的技术条件和操作要求,总结了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打下基础。实践数据表明,与实行了低电压生产技术的普通槽相比.新型阴极钢棒槽吨铝节电439 kWh/t-AI,201新型阳极电解槽节电626 kWh/t-AI,从研究分析和实际应用效果看,这两种节能槽实际节电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刘正华[4](2014)在《铝电解槽熔体流动和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铝电解槽是铝冶金工业的重要生产设备,随着国内外电解铝工业的迅猛发展,能耗低、环保、高效的铝电解槽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在电解铝工业生产过程中,铝电解槽内熔体流动状况和稳定性是铝电解槽运行性能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与铝电解槽的电流效率密切相关,对其的研究将对铝电解槽的设计和生产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对铝电解槽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在铝电解槽电磁流耦合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熔体流场进行了稳态计算,重点研究了铝电解槽内的熔体流动规律,在考虑流场和电场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了铝电解槽磁流体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阳极预热的方法优化角部换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某厂175kA铝电解槽,建立了铝电解槽电磁流场顺序耦合计算模型,对标准工况下的电流分布、磁场分布和熔体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2)在铝电解槽电磁流耦合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电磁场分布,然后将电磁场计算得到的电磁力导入流场模型中计算了铝电解槽内的稳态熔体流动。计算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界面变形对电磁场的影响时,不同方向的磁场作用下的熔体流速场是不一样的;极距对熔体流速影响不大,极距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界面变形量的增加;随着铝液高度的增加,铝液流速有微弱的增大,铝液高度过低引起水平电流的增大,会导致界面向上变形增加;换极对流场影响较大,不同部位的换极对铝电解槽的溶体流动影响是不同的,角部阳极更换相对于其它位置的阳极更换对熔体流动扰动的更大,垂直磁场和水平电流的共同作用是导致熔体流场变化的原因;最后根据稳态模型模拟了不均匀电流分布下的熔体流动,表明不均匀电流对铝电解槽内熔体影响较大。(3)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N-S方程建立了铝电解槽磁流体计算模型,实现了电磁场和流场的双向耦合计算。应用本模型分析了x方向磁场作用下的磁流体流动,计算结果表明:在x方向磁场作用下出电侧换极影响比进电侧换极大;极距的降低会导致铝液界面波动和隆起,极距的增加会加强铝电解槽的熔体流动稳定性;磁场强度的增大会加剧铝电解槽内熔体的波动。(4)根据铝电解槽稳态计算结果,针对角部换极引起的铝电解槽生产过程中的熔体流动不稳定性,提出了预热槽的优化方案。对优化方案分别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得出了最终的预热槽阳极布置方式。
梁学民[5](2012)在《大型预焙铝电解槽节能与提高槽寿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电解节能与提高槽寿命是我国铝业界高度关注的技术研发主题。本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项目的支持下,以实现铝电解过程大幅度节能和提高铝电解槽寿命为目标,从电解槽内衬材料、电解槽结构以及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装置与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1)针对大型铝电解槽内衬破损的特征,研究设计了一种可压缩的阴极内衬结构,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抗电解质渗透的阴极内衬材料—高效抗渗砖,并提出了可压缩材料的应用技术条件。工业应用试验表明,可压缩阴极结构及材料的应用可有效延长电解槽寿命。(2)开发出一种400kA级高能效铝电解槽技术,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通过对电解槽物理场配置进行优化,并采用双排烟技术、两段逆流烟气干法净化技术和净化系统的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如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电流强度:400±10%kA;槽工作电压:≤3.85V;吨铝直流电耗:≤12328kWh/t-Al;电解槽集气效率:≥99%;阳极效应系数:≤0.015;总氟排放量:≤0.6kg/t-Al;总尘排放量:≤1.Okg/t-Al。(3)提出了一种“静流式”铝电解槽结构。该种电解槽采用阴极垂直出电的方式代替目前水平出电方式,从而大幅度降低铝液层中的水平电流,大幅度削弱电磁力对槽内熔体的影响,进而减小铝液流动和波动;同时,对电解槽母线配置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一种可使磁场分布最优的母线结构。应用该种母线配置的400kA铝电解槽的垂直磁场最大值为8.963Gs,平均值为3.602Gs,远低于同规格普通电解槽,从而可望提高电解槽运行稳定性,为大幅度降低极距,实现大幅度节能创造条件。(4)开发了一种大型铝电解槽系列全电流条件下停/开槽技术,研制出由分置式多点分流、同步运行开关组装置和可变电阻分流装置等构成的不停电停开槽装置,解决了电解系列不停电条件下实现电解槽停开操作的技术难题,消除了停开槽导致的系列停电对整流装置及电网的冲击,改善了电解系列的运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电解槽寿命和能源利用率。
王伟,李章存[6](2011)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电解铝工业蓬勃发展的节能减排技术》文中指出中国的原铝产量自2001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产铝国,一直到2011年仍保持了这一位置,但是中国却远远达不到电解铝工业强国的标准,整体装备水平、主要原材料质量和诸多技术经济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07年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2008年二季度开始波及中国,工业全行业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国的电解铝工业更是"首当其冲",短时期内产量急剧下滑,效
王伟,李章存[7](2011)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电解铝工业蓬勃发展的节能减排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从铝电解槽型设计、铝电解槽阴极阻流技术、智能多环优化控制铝电解槽各项技术条件、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技术、铝电解操作改进、铝电解装备和工具创新等方面论述了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铝电解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王丽[8](2011)在《铝电解槽不停电开停槽装置在200kA预焙槽上的应用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不停电停、开槽技术实现了200 kA预焙电解槽不停电停槽、开槽作业,保证了全电解生产系列电流的稳定供电,在降低电解槽效应系数和节能减排方面效果显着。实践证明,该铝电解槽不停电开停槽装置安全、可靠,满足电解槽的不停电停、开槽作业要求。
于智[9](2011)在《铝电解槽焙烧分流技术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铝电解槽的预热焙烧启动工艺是影响槽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槽寿命又直接关系到铝电解生产的经济效果,尤其是对大型化预焙阳极电解槽,焙烧分流装置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现今,各电解铝厂都非常重视电解槽的焙烧过程,一般在焙烧过程中都会采用控制电流技术。但是,由于焙烧过程中的系列电流过大,加之当前相关技术本身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的分流装置和操作过程都非常原始,多采用人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分流量小,分流过程不可控等诸多缺陷。本课题依托我校在机械、电子、自动化方面的优势,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铝电解槽的焙烧分流装置。通过设计的焙烧分流装置能够通过控制分流开关的闭合和断开达到准确分流,实现最优的焙烧效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的铝电解焙烧分流的现状基础之上,针对目前课题组所具备的实验条件,拟出了论文的研究路线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本文在实验室设计和开发了一个能够模拟铝电解焙烧过程的实验平台,其中包括能输出2万安培的直流电源和大功率负载电阻柜。通过了对大功率电阻柜进行试验性研究,确定了采用大功率电阻柜模拟铝电解槽的技术路线;根据拟分流的电流量和要求,提出并完成了焙烧分流装置的系统设计、功能设计,给出了全部的CAD图纸,并完成了样机的加工、调试等工作。通过实验平台完成了焙烧分流装置和分流片在各种电流负载下的实验性研究,实现了最大输出电流可达2万安培的实验功能;并通过分流量和热载荷的计算,验证了该焙烧分流装置具有较大的分流量和良好的散热效果,达到了实验预期的分流效果。通过反复调试,目前,该实验平台已经能够稳定、可控地模拟铝电解槽的工作过程。
脱鹏[10](2011)在《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压降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民生产生活中铝需求量不断增加,铝工业的规模发展十分迅速。铝电解行业是耗能大户,在世界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对其进行节能降耗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国内铝电解槽阳极铁-碳压降过高的现状,本文以ANYSY有限元软件为平台,建立了铝电解槽阳极热场、应力场、电场耦合模型,对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压降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不同磷生铁膨胀性对接触压降的影响、不同质量的阳极炭块与磷生铁膨胀匹配性,并运用所建模型模拟计算了碳碗尺寸、形状的改变对阳极接触电阻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含接触电阻的铝电解槽阳极热场、应力场和电场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正确性验证。2)讨论了影响接触电阻的各项因素,得出影响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电阻的主要因素为接触压力。针对接触压力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接触电阻计算公式,通过仿真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确定铁-碳接触的接触电阻系数Kc,从而实现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电阻的计算。3)运用仿真的手段确定某铝厂最佳磷生铁膨胀系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膨胀系数的调整,可以降低阳极接触压降20.4 mV。4)通过不断调整磷生铁膨胀系数,得到不同磷生铁膨胀系数下阳极炭块应力及阳极压降,拟合出膨胀系数与阳极压降的匹配曲线。对各个铝厂不同质量阳极炭块采取不同的磷生铁膨胀系数进行匹配,以期最大限度的减小铁-碳接触电阻。5)针对阳极碳碗尺寸对接触压降的影响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分别对碳碗直径增大、深度增加进行了热场,应力场和电场研究,并与传统碳碗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不同改造方式对降低阳极接触压降的贡献。6)针对阳极上开槽技术,本文对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并与传统阳极进行比较,确定其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并分析了上开槽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75kA铝电解槽停开槽系列不停电装置的研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5kA铝电解槽停开槽系列不停电装置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铝电解技术的开拓者——梁学民(论文提纲范文)
崭露头角攻坚铝电解槽物理场研究 |
勇担重任开发180kA、280kA大型铝电解槽推动电解铝大型化“中国模式” |
偏向虎山行投身一线, 破解世界难题 |
整装再出发把电解铝节能减排进行到底 |
(3)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铝电解的发展状况 |
1.2 我国铝工业发展现状 |
1.3 铝电解生产能耗情况 |
1.4 铝电解的节能措施及应用情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铝电解节能理论 |
2.1 采用活性炭阳极的理论电耗率 |
2.2 能量利用率 |
2.3 氧化铝的可逆分解电压的EREV |
2.4 铝电解槽的能量平衡 |
2.5 铝电解槽的热损失形式 |
2.6 铝电解槽的节能分析 |
2.6.1 提高电流效率 |
2.6.2 降低平均电压 |
2.6.3 小结 |
第3章 节能技术电解槽应用实践 |
3.1 铝电解槽阴极内衬设计 |
3.2 节能型电解槽的应用研究 |
3.2.1 电压平衡测试及槽电压管理 |
3.2.2 热平衡测试和槽温管理 |
3.2.3 电解槽炉膛内型 |
3.2.4 电解槽分子比控制 |
3.2.5 电解槽的保温技术 |
3.2.6 电解槽控制系统 |
3.2.7 阳极效应系数 |
3.2.8 电解槽主要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
3.2.9 标准化操作及和精细化管理 |
第4章 节能技术应用的效果和取得的成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铝电解槽熔体流动和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电解工业的发展概况 |
1.2 我国铝电解工业发展现状和提高电流效率的途径 |
1.2.1 我国铝电解工业发展现状 |
1.2.2 提高铝电解槽电流效率的途径 |
1.3 铝电解槽电磁流场稳态数值仿真及其运用研究进展 |
1.3.1 电磁场仿真研究进展 |
1.3.2 铝电解槽熔体流动研究进展 |
1.4 铝电解槽熔体稳定性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铝电解槽电磁流场模型及验证 |
2.1 铝电解槽电磁场数学模型 |
2.1.1 母线电流计算数学模型 |
2.1.2 电磁场数学模型 |
2.2 铝电解槽流场数学模型 |
2.2.1 基本控制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2.3 体积力源项 |
2.2.4 相间作用力 |
2.2.5 边界条件 |
2.3 多场耦合计算流程 |
2.4 铝电解槽电磁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2.5 模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工况下的铝电解槽熔体流动数值仿真 |
3.1 单个方向磁场作用下的流场 |
3.2 极距对熔体流场的影响 |
3.3 铝水平对熔体流场的影响 |
3.4 换极对铝电解熔体流场的影响 |
3.4.1 换极情况下的流场分布 |
3.4.2 换极时的铝液和电解质界面变形 |
3.4.3 换极时的电流和磁场分布 |
3.5 不均匀电流对铝电解槽电磁流场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电解槽磁流体稳定性数学建模及应用 |
4.1 铝电解槽磁流体稳定性机理 |
4.2 铝电解槽磁流体计算数学模型 |
4.2.1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
4.2.2 电场计算模型 |
4.2.3 磁流体耦合计算流程 |
4.3 铝电解槽磁流体数值仿真 |
4.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换极时的磁流体界面波动 |
4.5 极距变化对磁流体界面波动的影响 |
4.6 磁场强度对磁流体界面波动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电解槽磁流体优化研究 |
5.1 概述 |
5.2 优化方案的提出 |
5.3 预热槽的数值仿真计算 |
5.3.1 预热槽电磁场分布 |
5.3.2 预热槽流场和界面变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大型预焙铝电解槽节能与提高槽寿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铝电解工业概况 |
1.2 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多物理场分布特性及其优化技术 |
2.1.1 铝电解槽电—热—应力场的仿真研究进展 |
2.1.2 铝电解槽电-磁-流场仿真进展 |
2.2 大型铝电解槽早期破损与槽寿命关系 |
2.2.1 铝电解槽早期破损 |
2.2.2 延长铝电解槽寿命的对策 |
2.3 铝电解槽停/开槽技术与装备 |
2.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三章 铝电解槽可压缩内衬结构及新型抗渗材料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解槽内衬热应力、钠膨胀应力分析与可压缩内衬 |
3.3 新型抗渗材料制备及性质 |
3.4 新型阴极导电结构研究 |
3.5 可压缩内衬结构工业实验研究 |
3.5.1 可压缩内衬结构设计 |
3.5.2 可压缩内衬热场仿真 |
3.5.3 电解槽工业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3.6 小结 |
第四章 400kA级高能效铝电解槽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
4.1 引言 |
4.2 技术路线及主要目标 |
4.2.1 技术路线 |
4.2.2 主要目标 |
4.3 400kA级高能效铝电解槽研究技术开发与设计 |
4.3.1 电解槽磁流体稳定性研究与母线装置设计 |
4.3.2 电解槽热电场研究与内衬结构优化设计 |
4.3.3 净化系统排烟管网优化设计 |
4.4 400kA级铝电解槽运行评价 |
4.4.1 预热焙烧启动 |
4.4.2 启动后期管理 |
4.4.3 正常期管理 |
4.5 电解槽物理场测试分析 |
4.5.1 电解槽电平衡测试结果 |
4.5.2 磁场测试结果 |
4.5.3 热场测试结果 |
4.5.4 铝液流速场测试结果 |
4.5.5 槽罩内烟气流速场测试结果 |
4.5.6 磁流体稳定性测试结果 |
4.5.7 物理场测试总结 |
4.5.8 电流效率测试 |
4.6 综合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静流式”铝电解槽及其设计与优化 |
5.1 引言 |
5.2 槽体结构设计与优化 |
5.2.1 主体结构参数 |
5.2.2 阴极系统 |
5.2.3 槽底垂直钢棒周围的保温和防渗结构 |
5.3 母线配置与优化 |
5.3.1 母线初步配置方案 |
5.3.2 多物理场优化 |
5.3.3 最优化母线配置 |
5.3.4 母线安装 |
5.4 槽壳优化 |
5.4.1 材料性能 |
5.4.2 槽壳应力有限元模型 |
5.4.3 两种结构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5.4.4 应力优化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型铝电解槽不停电停/开槽技术与装置研发 |
6.1 引言 |
6.2 铝电解槽停、开槽过程计算与分析 |
6.3 铝电解槽不停电停、开槽研究思路及方案 |
6.4 “低电压大电流转移”试验与分析 |
6.4.1 试验条件 |
6.4.2 试验分析 |
6.4.3 试验过程 |
6.4.4 试验数据及分析 |
6.4.5 试验结果 |
6.5 大型铝电解槽系列全电流条件停、开槽装置研制与试验 |
6.5.1 试验样机的研制 |
6.5.2 试验样机的制造与试验 |
6.5.3 改进型样机的研制与试验 |
6.5.4 成套装置在320KA电解槽上的工业试验 |
6.5.5 成套装置及技术的推广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电解铝工业蓬勃发展的节能减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铝电解槽槽型设计技术的发展 |
2 铝电解槽阴极阻流技术的发展 |
3 智能多环优化控制铝电解槽各项技术条件节能技术的发展 |
4 新型结构铝电解槽节能技术的发展 |
5 铝电解阳极节能技术的发展 |
6 铝电解操作改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
7 铝电解装备和工具创新节能技术的发展 |
(8)铝电解槽不停电开停槽装置在200kA预焙槽上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不停电停开槽装置 |
2.1 不停电开停槽装置的特点 |
2.2 换流开关 |
2.3 液压推杆 |
2.4 控制柜 |
3 停开槽作业 |
3.1 开槽作业 |
3.2 停槽作业 |
4 应用效果 |
5 操作要求和优缺点 |
6 经济效益分析 |
6.1 产铝量计算 |
6.2 无功耗电量计算 |
6.3 经济效益 |
7 结论 |
(9)铝电解槽焙烧分流技术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1.1.2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 |
1.3 本章小结 |
2 铝电解槽的焙烧 |
2.1 铝电解槽焙烧目的 |
2.2 几种焙烧方法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3 实验平台的构建 |
3.1 实验平台功能及组成 |
3.1.1 实验平台组成 |
3.1.2 实验平台实现功能 |
3.2 实验平台电源 |
3.2.1 IGDJ-15000A/15V电源 |
3.2.2 台湾电源致茂Chroma大功率模组式直流电源 |
3.2.3 电源性能对比及结论 |
3.3 大功率负载电阻柜 |
3.3.1 RZG-200介绍 |
3.3.2 RZG-200可控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焙烧分流装置设计 |
4.1 总体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 |
4.1.1 焙烧分流设备的工作原理研究 |
4.1.2 焙烧分流设备总体设计方案 |
4.1.3 本文技术路线 |
4.2 焙烧分流开关设计 |
4.2.1 分流开关设计方案 |
4.2.2 动触头单元设计 |
4.2.3 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
4.3 分流片设计 |
4.3.1 基本理论 |
4.3.2 分流片尺寸计算 |
4.3.3 不同材料影响 |
4.3.4 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5 焙烧分流设备的实验测试 |
5.1 分流片夹具耐热性实验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内容 |
5.1.3 实验结论 |
5.2 电流密度测试实验 |
5.2.1 软连接电流密度与温升关系实验 |
5.2.2 铜排电流密度与温升关系实验 |
5.2.3 结论 |
5.3 分流片温升实验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内容 |
5.3.3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压降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电解原理 |
1.2 铝电解工业现状 |
1.3 铝电解技术现状 |
1.4 铝电解槽阳极接触压降概述与研究现状 |
1.4.1 铝电解槽阳极接触压降概述 |
1.4.2 铝电解槽阳极接触压降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铝电解槽阳极数学模型及数值求解方法 |
2.1 铝电解槽阳极简介 |
2.2 铝电解槽预焙阳极数学模型控制方程 |
2.3 铝电解槽阳极热场、应力场、电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
2.3.1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
2.3.2 有限差分解法 |
2.3.3 有限元解法 |
2.3.4 数值计算方法的选择 |
2.3.5 耦合方法的选择 |
2.3.6 铝电解槽阳极热场、应力场、电场数值仿真基本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电解槽阳极热场、应力场和电场仿真模拟计算 |
3.1 铝电解槽阳极模型建立 |
3.1.1 阳极建模及网格划分 |
3.1.2 边界条件 |
3.2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2.1 阳极热场仿真结果分析 |
3.2.2 阳极热应力场仿真结果分析 |
3.2.3 阳极电场仿真结果分析 |
3.3 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面接触电阻系数确定 |
4.1 接触电阻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
4.2 铝电解槽阳极接触电阻影响因素讨论 |
4.2.1 接触电阻影响因素总结 |
4.2.2 铝电解槽阳极接触电阻主要影响因素讨论 |
4.3 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电阻K_C系数的确定 |
4.3.1 阳极铁-碳压降的测量 |
4.3.2 铁-碳接触电阻系数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电解槽阳极接触压降的仿真及优化 |
5.1 磷生铁热膨胀性对阳极接触压降的作用规律探讨 |
5.1.1 某铝厂炭块许用应力下的磷生铁最优热膨胀性能研究 |
5.1.2 磷生铁热膨胀性能对阳极接触压降的影响规律探索 |
5.2 碳碗尺寸改变对接触压降的影响规律探讨 |
5.2.1 加大阳极碳碗直径对阳极接触压降的影响 |
5.2.2 加深阳极碳碗高度对阳极接触压降的影响 |
5.3 上开槽预焙阳极的数值仿真研究及节能效果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有待完善之处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75kA铝电解槽停开槽系列不停电装置的研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铝电解技术的开拓者——梁学民[J]. 陈道隆,庞贝.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9(06)
- [2]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技术的应用与实践[J]. 李猛. 中国有色冶金, 2016(04)
- [3]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应用研究[D]. 靳宏臣. 东北大学, 2015(07)
- [4]铝电解槽熔体流动和稳定性研究[D]. 刘正华. 中南大学, 2014(03)
- [5]大型预焙铝电解槽节能与提高槽寿命关键技术研究[D]. 梁学民. 中南大学, 2012(02)
- [6]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电解铝工业蓬勃发展的节能减排技术[A]. 王伟,李章存. 经济策论(上), 2011
- [7]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电解铝工业蓬勃发展的节能减排技术[J]. 王伟,李章存. 轻金属, 2011(S1)
- [8]铝电解槽不停电开停槽装置在200kA预焙槽上的应用实践[J]. 王丽. 有色设备, 2011(04)
- [9]铝电解槽焙烧分流技术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于智. 北方工业大学, 2011(08)
- [10]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压降仿真与优化研究[D]. 脱鹏.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