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条巨鲸在通州搁浅(论文文献综述)
杜梦驰[1](2021)在《约翰·巴罗的中国观:对清代中国的观察与想象》文中研究表明
于韬[2](2018)在《新乡贤参与下的民间信仰重塑研究 ——以河北省唐山市蚕沙口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河北省唐山市蚕沙口村新乡贤为田野对象,就新乡贤在农村文化重建和民间信仰重构中的积极作用及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探究他们价值实现的过程与文化的关系,为新乡贤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现象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上的范本。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强心力”的群体,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乡贤返乡这一文化现象存在其理论依据,并彰示着社会发展脉络的内在肌理。作为北方少有的具有妈祖信仰的村落,蚕沙口村具有独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民间信仰对于当地民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妈祖信仰等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在本村的在地化过程,具有其独特性和必然性。本文结合新乡贤群体产生的文化背景,依托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空间理论,得到他们在村治中的作用以及逐渐远去和最终以新乡贤的形式回归的内生性原因。对蚕沙口村新乡贤的采访和口述史整理,利用卡里斯玛精英理论对这一群体的价值追求与自我实现方式展开探究,对新乡贤在村治中参与信仰重塑的实践路径进行学理性的探索。通过探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对新乡贤参与下的民间信仰重塑的实践路径进行可行性探讨。本文认为乡贤体系存在其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还须将“新乡贤治理模式”放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进行文化上的升华,才能将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究。在费孝通先生与冯骥才先生不同时期所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下审视本田野点,蚕沙口的例子可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民间信仰的重塑过程是以乡贤主导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的可行性的有效实践。在顺应“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也可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张娟娟[3](2006)在《近代中国博物馆源起探析》文中指出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是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随着中国和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出使或留学的人员日益增多,他们通过实地参观,对各国博物馆有了亲身感受,随之把西方有关博物馆的思想带回国内。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中,创建博物馆成为中国维新志士所提倡的“开民智”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一举措迟迟未能付诸实施。在这一时期,一些西方人士已将博物馆带到中国,他们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博物馆。直到1905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完整的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诞生,才开始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篇章。南通博物苑的建立,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开风气之先,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拟对近代中国博物馆源起做一个深入的探析,揭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期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对后世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所启示及帮助。
李绍华[4](2001)在《一条巨鲸在通州搁浅》文中指出
穆烜[5](1980)在《从“鱼骨桥”说到黄海之鲸》文中研究指明 世界上有用动物骨胳做成的桥吗?这似乎不可思议。可是在南通地区的地方志上,却有“鱼骨桥”的记载。最早的见于明嘉靖《海门县志》的《古迹》篇:鱼骨桥在旧县东北,每闰岁东海出此鱼,乘潮而上,潮落则涸于沙。但所涸无方,亦不常得也。乡人取其二腮骨作桥,长五尺余,经百年不朽。到了清朝,南通地方志关于“鱼骨桥”的记载更为具体,说是每逢闰年,必有一条大鱼随潮抵岸,所以名为闰鱼。这鱼长十余丈,人们取它的肉熬油,用来点灯,十分明亮。又说海门在元朝就有“鱼骨桥”,后来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坍没于江中。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南江沙涨,发现两根一丈八尺余长的鱼骨。人们认为这正是往年坍没于江中的,就把它置于儒学前市河之上,仍名“鱼骨桥”。
二、一条巨鲸在通州搁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条巨鲸在通州搁浅(论文提纲范文)
(2)新乡贤参与下的民间信仰重塑研究 ——以河北省唐山市蚕沙口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0.1.1 选题源起 |
0.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0.1.3 “新乡贤”的文化内涵 |
0.2 关于乡贤与乡村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0.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0.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一章 远去与回归——乡贤与新乡贤 |
1.1 田野点的概况 |
1.1.1 曹妃甸概况 |
1.1.2 蚕沙口:龟背上的村庄 |
1.2 历史上的乡贤与乡村治理 |
1.2.1 传统意义的乡贤 |
1.2.2 “渐渐远去”的乡贤 |
1.3 新乡贤的回归 |
1.3.1 新乡贤返乡的目的 |
1.3.2 民间权威:创新性的当代建构 |
1.3.3 历史的传承:乡贤回归的内生因素 |
第二章 在地与建构——蚕沙口的民间信仰 |
2.1 蚕沙口村历史及信仰的同构化过程 |
2.1.1 蚕沙口的妈祖信仰 |
2.1.2 妈祖信仰的在地化 |
2.1.3 文化空间的重建:天妃宫的变迁和现状 |
2.2 民间信仰重塑的价值 |
2.2.1 当地村民的信仰生活 |
2.2.2 重塑民间信仰的意义 |
2.2.3 文化体系的建构 |
第三章 思考与实践——“新乡贤”主导下的信仰重塑 |
3.1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内涵 |
3.1.1 乡村治理的客观需求 |
3.1.2 对本村文化建构的影响 |
3.1.3 公司化管理 |
3.2 新乡贤治理与民间信仰的交叉点 |
3.3 新乡贤参与信仰重塑的实践路径 |
3.3.1 参与信仰的重塑 |
3.3.2 参与基础建设 |
3.3.3 参与村民生活其他方面的建设 |
第四章 实现与振兴——“新乡贤”文化自觉的借鉴作用 |
4.1 新乡贤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路径 |
4.1.1 文化上的支撑作用 |
4.1.2 政治上的带动作用 |
4.2 新乡贤文化自觉的发展意义 |
4.2.1 恢复“乡贤文化”的意义 |
4.2.2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意义 |
4.2.3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田野调查提纲 |
附录B 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近代中国博物馆源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选题的确定 |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本文思路、拟解决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国人开始接触博物馆 |
第一节 中国与西方的接触 |
第二节 中国人有关博物馆早期接触的零星记录 |
第三节 官方正式接触博物馆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人办博物馆的舆论准备与筹划 |
第一节 外国人在中国办博物馆的情形 |
第二节 中国人与外国博物馆的广泛接触 |
第三节 中国人对中国办博物馆的呼吁与筹划 |
第三章 近代中国人办博物馆的标志——南通博物苑 |
第一节 张謇及其个人经历 |
第二节 南通博物苑的创立 |
第三节 南通博物苑的沿革及影响 |
结语 |
主要参考资料 |
后记 |
四、一条巨鲸在通州搁浅(论文参考文献)
- [1]约翰·巴罗的中国观:对清代中国的观察与想象[D]. 杜梦驰. 辽宁大学, 2021
- [2]新乡贤参与下的民间信仰重塑研究 ——以河北省唐山市蚕沙口村为例[D]. 于韬. 天津大学, 2018(06)
- [3]近代中国博物馆源起探析[D]. 张娟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4]一条巨鲸在通州搁浅[J]. 李绍华. 中国水产, 2001(01)
- [5]从“鱼骨桥”说到黄海之鲸[J]. 穆烜. 化石, 19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