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药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琪[1](2021)在《民国药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明清时期欧风东渐,西药跟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就进入我国,但其最初只是作为传教的附带品,还谈不上与中国本土的中药抗衡。发展至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大量倾销,在医药领域西药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发展至1929年,当中药废止制度提出后,西药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剧增。在西药洪水滔天的冲击下,传统中药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生死抉择的背景下,中药企业意识到药品宣传销售中商标设计的重要性。于是在现实性与紧迫性的双重压力下,中药的商标设计中大量将本土化的符号与西方的设计语汇进行融合,从而开辟了近代药品商标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众多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寓意鲜明、时代风格突出的优秀药品商标设计。从目前遗留的民国药品商标中,可以清楚直观地捕捉到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种种探索和创新精神。清末民初的药品商标倾向于传统民族风格,发展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药普及、商标法颁布,药品商标出现了对于西方设计语言的模仿和借鉴。为此,本文通过对民国药品商标图形的比较与分析,论述民国时期商标法的不完善和人们对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以至于药品商标设计中出现了近似、冒用、混用等设计杂象。与此同时,归纳整理民国商标设计中对传统符号和现代符号重新塑造的过程与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民国商标设计风貌和历经的摸索历程,以此改变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中商标设计研究不足的现状,希望对当今中国药品领域的商标设计有所参考和启发。
樊星[2](2021)在《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在专利制度下的平衡 ——美国模式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药品的试验数据独占保护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议即为试验数据独占保护与专利制度在理论和实务功能上的平衡关系。从制药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专利制度在仿制药简易上市程序出现后便开始在制药产业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着提供药品研发诱因的实质功能。而当制药产业已经存在有此一强力的诱因机制时,为何制度上还需要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来提供更多的诱因,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本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药品试验数据和试验数据独占保护的基本理解,并通过与商业秘密的对比发现药品试验数据的不平衡性,从而引出试验数据独占保护制度的价值。第二章首先介绍了试验数据独占保护制度的诱因作用和平衡理论,结合仿制药上市程序的影响来说明药品研发诱因的降低,其次引出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对新药研发的诱因作用,最后通过不同制度视角的切换进行法理分析,突出了在专利制度并行下的试验数据独占权的利益平衡作用。第三章结合前文的讨论着重探究了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与专利制度的互动关系。首先是对两种制度的异同比较,从中引出专利保护的要件。其次,对专利要件带来的局限性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分析。再次,接着上文对局限性的讨论,从技术发展、专利挑战和研发诱因三个方面分析了试验数据独占权对专利的协调作用。最后,在分析了两者平衡协调关系之余,谈及试验数据独占权的不足之处,以其在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求得到更加全面地启示与借鉴。第四章则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和讨论热点谈及国内制度现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分析不足,并结合前述美国模式给出借鉴建议。
党晓晶[3](2020)在《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传统工业由于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大批工业企业面临着停产、合并、关闭或外迁,传统工业所在的工业区出现了一定衰退,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目前传统工业区改造所涉及到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除国家公布的保护名录和利用导则外,各地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保护利用条例,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改造的规范程度。当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成功实现衰落工业地区的经济恢复以及物质环境更新,由此可见,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对于推动传统工业区改造升级,推动城市更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区域,首先探讨了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理清和归纳了西安市的工业历史进程以及工业遗产共性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工业遗产进行评估和分级;最后,依据价值评价结果对西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体系以及规划内容进行探讨,并针对不同的保护等级提出城市更新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安市现存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大庆路工业区、韩森寨工业区、纺织城,目前工业遗产所在工业区都存在工人失业、服务性商业缺乏、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并且工业遗产所在地区的居民多半不了解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的保留与否多数持无所谓态度。(2)参照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从工业企业价值、工业建筑价值、经济价值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包含有建成年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地域认同感、推动社会发展、企业文化、行业代表性、生产技术代表性等19个评价因子的工业遗产综合价值评价体系。(3)根据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等级进行划分,最终评价出两处一级工业遗产,七处二级工业遗产,六处三级工业遗产,四处一般性工业遗存。由此在西安市内形成了“两片、四点”的基本工业遗产格局。(4)结合案例及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等级,建议一级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为工业博物馆,二级工业遗产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或打造城市公共空间,三级工业遗产则侧重于商业综合开发,而一般性工业遗存根据建筑的保存情况进行商业综合开发或用地置换。
苏有升[4](2020)在《生物滴滤法处理制药厂恶臭及VOCs的运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引起了光化学烟雾、雾霾、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人为源VOCs排放量超过了3000万吨。因此VOCs污染防控迫在眉睫。某制药厂污水处理设施MSBR逸散的废气及生产车间综合废气中含有低浓度甲苯、正庚烷、二甲基硫等VOCs,具有恶臭气味,严重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从技术经济、净化程度等角度考虑,生物法具有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中低浓度的VOCs废气方面备受关注。本研究利用废气生物净化中试装置处理某制药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产车间产生的综合废气,考察中试装置在实际工况运行条件下净化废气的性能,探讨了工艺参数对净化性能的影响,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填料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旨在探究生物法处理该类实际废气的可能性,为生物除臭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并获得如下结论:1)研究作为中试,VOCs浓度与处理气量相比类似报道研究较低,但运行费用少、BTF整体上对恶臭和VOCs具有良好的净化性能,而且对甲苯等疏水性VOCs也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性。2)试验最佳处理风量为1000 m3·h-1~2400 m3·h-1,对应停留时间为46.8s~112s。当停留时间为56s时,VOCs的最大去除负荷2.003 g·m-3·h-1,此时对应的进气负荷为2.119 g·m-3·h-1。3)进气浓度(恶臭值)在改变的同时,系统p H的自发下降会使填料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成为优势菌种,短期内显示出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喷淋强度对生物净化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该生物滴滤装置能较好应对实际废气浓度和气量的波动以及主要成分的改变,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能。4)对该装置中填料上的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发现Metallibacterium、Thiomonas、Fluviicola、Cloacibacterium和Acidiphilium为优势菌种,属于这些菌属的微生物对于污染物的净化及系统的运行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霞[5](2020)在《《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以来,西医传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接受过西医教育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为医学传播的主力。医学报刊的宗教色彩明显减弱,文化与教育功能更趋鲜明。1939年8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健康杂志》正式刊行,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黄子方担任该杂志主编。《中华健康杂志》作为近代通俗性医学刊物的典型代表,不仅是这一时期医疗社会状况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西医传播历程中的长期践行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中华健康杂志》尚未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中华健康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创办始末及人员变动情况,全面把握其刊行状况。同时围绕杂志内容展开分析,探究这一西医科普类杂志的传播方式及特点。本文重点关注杂志中的群体表达,剖析医师作为知识中介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构建面向,考察民众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医疗看法与疾病认知,同时思考《中华健康杂志》的社会意义,展现医师群体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大环境之下所做出的改变与调适。本文对《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表明:该杂志的栏目设计与知识呈现,实际上是一系列包括专业与通俗、教育与乐趣、普及与利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结果,医学知识的专业化与通俗化贯穿杂志发展的始终。在战乱的情势下,预防医学得到重点提倡,医师群体依据社会状况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而又经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另外,医师作为杂志文章的创作主体,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也试图借助杂志这一宣传平台为自身“正名”,他们一方面着意强调西医的“科学性”特征,为其学科正当性辅以证明,同时从自身角度出发辨析医患纠纷、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为塑造现代化的病人而努力。此外,杂志也并没有隐去民众的声音,一系列读者栏目的开设,为民众提供了反馈渠道与发声平台,医患双方相辅相成,最终展现并丰富了民国医学社会化进程的时代内涵。
刘梦婷[6](2020)在《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以来,传教士的东来打开了我国医学传教的窗口,社会上层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清中期广州地区成为传教士医学传播的策源地,医学开始向下发展,推进了西医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进程。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繁荣发达的上海社会、日渐兴起的文人群体、不断完善的报刊行业,推动了近代上海新闻传播业发展。在传教士的示范作用下,教会医院、西医人才数量增多,国人学习西医、开业行医、创办医校的规模也日渐壮大。报刊传播西医、宣扬西医知识成为主流,在中西医冲突背景下,蓬勃发展。1927年至1937年是近代上海医药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医药报刊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思想交织碰撞。其中以政府主导的《卫生月刊》、药商创办的《新医药刊》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引导的《申报·医药周刊》在这一时期别具一格,开创西医知识传播的新平台,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有助于沟通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医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从传播主体的转变看,早期由国外医学传教的传教士引入,并主导传播。伴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医药社团的组织创办,国人开始学习、传播西医日益成为近代上海西医传播的主流。从传播的内容来看,专业深奥的西医知识逐渐被民众日常的卫生知识、健康知识所取代,西医知识的大众化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趋势,民众开始参与医药知识的讨论,并影响医药刊物的编辑方针和志向。从传播的受众看,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过程中,其受众主要包括近代上海乃至全国的中西医师、身患疾病的患者、报刊订户以及依靠报刊进行商品营销的广告商等,通过读者来函或医药问答的方式,传递作为读者的疑问与诉求。从传播的效果看,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受众有限,停留于医患关系以及商业利益表面,能够阅读刊物的也仅是一些具备阅读水平和医学经验的知识分子,广大的普通老百姓仍游离于知识传播的范围内。但我们亦不可忽略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价值。报刊传播西医知识传递了科学准确的西医专门知识,干净清洁的公共卫生观念,形成了医师在开业行医过程中的规范,转变了民众的就医观念和就医行为,对近代上海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陈凌[7](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王震[8](2020)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制备了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通过实验评估了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抗菌活性及组织相容性为后续实验提供依据。(2)本研究以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复合材料为支架,负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构建复合体。通过体外实验评价该复合体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药物释放特性。(3)构建兔脊柱结核实验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分别从脊柱结核病灶骨缺损处的组织修复效果及药物疗效两方面综合评估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为临床治疗脊柱结核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方法:(1)以利福喷丁为目标药物,聚乳酸为药物载体,通过优化复乳-溶媒挥发法制备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检测微球粒径、包封率及载药率,检测微球体外释放能力及抑菌能力;通过倒置显微镜、CCK-8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测定、茜红素染色方法检测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粘附、增殖、成骨及理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及溶血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2)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了多向分化能力的考察。本研究以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复合材料为支架,负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构建复合体。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评价该复合体药物释放能力。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BMSCs)、诱导组(IBMSCs)、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诱导组(IBMSCs+RPSMs)、复合体诱导组(IBMSCs+RPSMs+HA/β-TCP)。通过碱性磷酸酶及茜红素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评价各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3)建立脊柱结核病灶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对模型进行X线、核磁共振、HE染色及细菌学评价。利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在术后6周及12周时,通过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评估复合体组对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治疗效果;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Nilsson组织学评分综合评价证实复合体组对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组织修复效果。采用HPLC法对组织中药物的浓度进行检测,评价复合体的体内释药特性及分布。结果:(1)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外观呈砖红色,粉末状;在光镜及电镜下,呈圆球形,均匀分散;平均粒径为27.67±2.05μm;包封率为78.11±1.16%,载药率为35.57±0.85%。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体外持续释放药物达到48天。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共培养时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与无微球组对比,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迁移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溶血率为1.60%。(2)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所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鉴定标准,细胞具备向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方向分化能力。本研究构建的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体外释放实验显示药物释放更加稳定,释放时长为58天。复合体诱导组碱性磷酸酶及茜红素染色为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证明,与其他三组相比,复合体诱导组I型胶原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复合体诱导组骨钙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微球诱导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复合体诱导组I型胶原和骨钙素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1)。(3)脊柱结核模型组X线及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感染节段脊柱融合、畸形及结核脓肿形成。HE染色发现结核结节等特征性病变,细菌学培养发现结核分支杆菌。利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结果显示12周时复合体组的血沉、CRP、TNF-α,对比结核感染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免疫组织学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2周时,复合体组的缺损区由新生的骨组织替代,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界限。Nilsson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6、12周时复合体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体内药物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复合体药物稳定释放达60天,与体外释放结果一致,且其他组织中无明显药物积聚。结论:(1)制备的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具有较高包封率及载药率,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体外释放实验证实药物释放过程中对细胞增值、分化无不良影响,组织相容性好。(2)本研究构建的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药物释放更加稳定、缓释时间更长,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3)兔脊柱结核病灶缺损动物模型成功构建;使用复合体对脊柱结核模型进行治疗,显示出了良好的药物治疗效果及组织修复效果;复合体体内药物释放稳定与体外释放结果类似。
刘宇航[9](2020)在《生物制药厂房的多隔间压差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清洁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制药洁净厂房的数量及规模均快速增加。由于洁净厂房的高洁净度要求,而制药洁净厂房中不同区域对洁净度要求不尽相同,为防止不同等级的洁净区空气环境出现交叉污染,洁净房间内的压差控制尤为关键,是洁净空调技术领域的一大难点和重要研究方向。(1)本文以制药洁净厂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实地调研,总结出目前制药厂房压差控制情况,设计并建立一个多隔间压差控制的实验室。其目的是弥补目前对于典型厂房环境及工况认识的不足,同时可以在实验平台上测试不同扰动、不同工况下,压差控制情况。(2)在某制药厂房进行实际调研,通过测量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余风量和压差的关系--二次方关系,以后可以通过检测余风量来控制压差。(3)在制药洁净厂房当中,对于压差控制选择合理的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快速、高效的响应,减少风量冗余而节能,也能更好地在有扰动的情况下保障环境参数。本文对典型洁净车间进行数学建模,并借助Simulink作为仿真研究工具,设置了三种常见的、典型的车间内部泄压情况((1)被控对象开门扰动;(2)走廊开门扰动;(3)受扰动房间对其他房间的影响),并使用自抗扰控制算法对洁净车间内部进行压力调控,最后对仿真效果做出分析评价,证明了自抗扰控制调节方式在洁净室空气环境控制上的可行性。(4)针对本工程洁净实验室大小不同的两类房间建立模型,应用Airpak仿真模拟软件,模拟B级洁净度下两种典型的气流组织形式,即顶送侧回和侧送侧回,同时为大房间引入孔板这一影响因素,分析在主流工作区的气流均匀度,结果表明:选择顶送下侧回作为小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而大房间由于高度限制和考虑FFU预留空间的问题则采用孔板夹层内侧送侧回的形式,为后续研究气流组织和压差控制的关系作铺垫。
王瑞红[10](2020)在《Z制药厂仓储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以及要求也越来越多,国家在大力推进医药改革的同时,对药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大批外国药企和国内中小制药企业的大量涌入,Z制药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一直不是很受重视的仓储环节在节约成本、为企业贡献利润方面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篇论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充实了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Z制药厂仓储管理各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管理中出现的可能导致管理效能低下、管理成本高以及对管理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全面分析,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从操作规范、多种管理系统集成、ERP系统模块建设、建立仓储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探寻解决问题、改进管理方法、改善管理环境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能够“对症下药”,真正地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为提升Z制药厂的仓储管理能力提拱帮助。而且本中还提出了为了保障策略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所需采取的措施。在解决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为企业领导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为企业降成本,降损耗,增效益起到助推的作用。作者通过对Z制药厂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希望不仅能够对Z企业在仓储管理上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存在类似问题的同类企业起到借鉴作用。
二、制药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药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药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关于选题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期刊、硕博论文类 |
1.2.2 国内相关着作文献综述 |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民国时期的药品市场 |
2.1 本土国药 |
2.1.1 国药发展历史 |
2.1.2 民国国药市场 |
2.1.3 知名本土品牌 |
2.2 外来药品 |
2.2.1 西药的发展历史 |
2.2.2 西药输入中国市场 |
2.2.3 知名西药品牌 |
2.3 商标立法 |
2.3.1 商标法的颁布 |
2.3.2 法规的不平等性 |
2.3.3 法规的争议性 |
3 民国药品商标的设计 |
3.1 本土文化下的设计 |
3.1.1 以中国汉字为主 |
3.1.2 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主 |
3.1.3 中国传统风格图文结合 |
3.2 .外来文化下的设计 |
3.2.1 以外来文字为主 |
3.2.2 以外来风格图形为主 |
3.2.3 外来文化图文结合 |
3.3 中外融合下的设计 |
3.3.1 以中外文字结合为主 |
3.3.2 以中外图形融合为主 |
3.3.3 中外图文结合 |
4 民国药品商标设计杂象 |
4.1 商标设计的近似与相似 |
4.1.1 西文发音字形相似 |
4.1.2 中文发音文字近似 |
4.1.3 不同属性商品中文发音及字形相似 |
4.1.4 药品商标图案近似 |
4.1.5 同属性药品图案相似 |
4.1.6 不同属性商品图案近似 |
4.2 商标的冒用与混用 |
4.2.1 商标的冒用 |
4.2.2 商标的混用 |
4.3 防伪标志出现与应用 |
4.3.1 文字防伪 |
4.3.2 更新注册防伪 |
4.3.3 广告宣传商标防伪 |
4.3.4 增加多种商标防伪 |
4.3.5 注册系列商标防伪 |
4.3.6 重复图案防伪 |
4.3.7 版纹防伪 |
4.3.8 肖像防伪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出处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在专利制度下的平衡 ——美国模式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药品试验数据与独占保护 |
第一节 药品试验数据的起源与不平衡性 |
一、药品试验数据的起源 |
二、药品试验数据的“不平衡性” |
第二节 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的起源与平衡性 |
一、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的起源 |
二、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的平衡性 |
第二章 从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的诱因作用到平衡理论 |
第一节 药品研发诱因问题的出现 |
一、仿制药上市程序的成效 |
二、原创药研发诱因的降低 |
第二节 新药研发的诱因机制 |
一、药品专利制度 |
二、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 |
第三节 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的平衡理论 |
一、ANDA对于试验数据商业秘密性质的影响 |
二、反不正当竞争视角下的试验数据独占权 |
三、试验数据独占权在制药产业中的实质功能 |
四、美国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的利益平衡 |
第三章 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与专利制度的互动关系 |
第一节 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与专利之异同 |
一、权利内容 |
二、保护对象及要件 |
第二节 专利要件带来的局限性 |
一、“新颖性”带来的局限 |
二、“非显而易见性”带来的局限 |
第三节 药品试验数据独占权对专利的协调作用 |
一、试验数据独占权在技术发展中的协调 |
二、试验数据独占权在专利挑战中的协调 |
三、试验数据独占权在研发诱因中的协调 |
第四节 试验数据独占权的不足之处 |
一、仿制药上市期程的延滞 |
二、挑战与弹性机制的缺乏 |
三、药研发诱因功能的局限 |
四、试验数据不公开的弊端 |
第四章 药品数据保护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我国的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 |
第二节 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对制药产业的影响 |
一、对仿制药成本的影响 |
二、对原创药研发的影响 |
第三节 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未来发展和建议 |
一、新成分新药 |
二、非成分新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
1.1.2 传统工业区成为城市更新重点 |
1.1.3 国内重视工业遗产保护 |
1.1.4 西安市工业遗产亟需更新改造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城市更新 |
1.2.2 工业遗产保护 |
1.2.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1.3 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 |
1.3.1 研究区域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理论基础与实践 |
2.1 概念内涵 |
2.1.1 城市更新 |
2.1.2 工业遗产 |
2.1.3 传统工业和传统工业区 |
2.2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探究 |
2.2.1 城市更新引发工业遗产保护 |
2.2.2 工业遗产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更新 |
2.2.3 工业遗产保护推动传统工业区更新 |
2.2.4 工业遗产保护重塑城市特色 |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实践 |
2.3.1 博物馆型——中国工业博物馆 |
2.3.2 文化创意产业型——北京798艺术区 |
2.3.3 景观公园型——纽约高线公园 |
2.3.4 商业开发型——大华·1935 |
2.3.5 工业遗产旅游型——德国鲁尔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市传统工业发展分析 |
3.1 西安市工业历史沿革 |
3.1.1 起步阶段(1869~1948年) |
3.1.2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年) |
3.1.3 深化改革阶段(1978~2000年) |
3.1.4 转型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
3.2 西安市工业遗产现状概况 |
3.2.1 工业遗产分类 |
3.2.2 工业遗产分布 |
3.2.3 工业遗产保存现状 |
3.3 传统工业区现状问题分析 |
3.3.1 传统工业经济衰落 |
3.3.2 商业服务设施匮乏 |
3.3.3 公园绿地空间不足 |
3.3.4 工业遗产保护意识低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 |
4.1 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
4.1.1 历史价值 |
4.1.2 社会价值 |
4.1.3 艺术价值 |
4.1.4 科学价值 |
4.1.5 经济价值 |
4.2 工业遗产评价原则 |
4.2.1 真实性 |
4.2.2 完整性 |
4.2.3 代表性 |
4.3 工业遗产评价方法 |
4.2.1 评价目的及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方法 |
4.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4.3.1 评价指标体系 |
4.3.2 指标权重计算 |
4.3.3 评价指标赋值 |
4.5 价值评价及保护等级划分 |
4.4.1 工业企业整体评价 |
4.4.2 分项评价结果分析 |
4.4.3 保护等级划分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对策 |
5.1 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
5.1.1 工业遗产保护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
5.1.2 保护规划体系构建 |
5.1.3 保护规划内容 |
5.2 西安市工业遗产更新模式 |
5.2.1 建立工业博物馆 |
5.2.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5.2.3 打造城市公共空间 |
5.2.4 实施商业综合开发 |
5.2.5 加强与旅游产业融合 |
5.3 保护与更新实施机制 |
5.3.1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
5.3.2 提高工业遗产保护意识 |
5.3.3 加强公众参与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西安市工业遗产概况表 |
附录2: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表 |
附录3: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打分结果表 |
附录4:工业遗产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5: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得分表 |
致谢 |
(4)生物滴滤法处理制药厂恶臭及VOCs的运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制药行业现状及污染 |
1.1.2 恶臭与VOCs的来源与危害 |
1.2 嗅觉阈值与臭气指数 |
1.3 恶臭及VOCs处理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4 生物法净化恶臭与VOCs研究进展和现状 |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5.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装置设计 |
2.2 填料的选择 |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3.1 试验仪器 |
2.3.2 药品与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主要测试项目与方法 |
2.4.2 挂膜方式及菌源 |
第三章 进出口废气成分分析及恶臭的表征评价 |
3.1 废气成分谱 |
3.2 进出口废气组分与浓度分析 |
3.3 恶臭的表征 |
3.3.1 稀释前后的传感器等级值关系 |
3.3.2 恶臭去除情况的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滴滤法对恶臭和VOCs的去除 |
4.1 BTF的启动和长期运行 |
4.2 影响BTF去除臭气气味值和VOCs的工况参数 |
4.2.1 喷淋液pH |
4.2.2 喷淋强度 |
4.2.3 处理风量 |
4.2.4 进气负荷 |
4.3 运行费用及经济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生物分析 |
5.1 生物膜形貌特征 |
5.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5.2.1 填料物种注释与评估 |
5.2.2 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5.3 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5.3.1 物种组成分析 |
5.3.2 群落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作者简介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2 学术史回顾 |
2.1 医学史研究 |
2.2 近代医学观念研究 |
2.3 近代医疗卫生社团、杂志研究 |
2.4 关于《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 |
3 资料使用情况 |
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4.1 创新之处 |
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华健康杂志》概况 |
1.1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背景及缘起 |
1.1.1 西医群体与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
1.1.2 医学社团与专业医刊的发展 |
1.1.3 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 |
1.2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刊与宗旨 |
1.3 《中华健康杂志》的发行概况 |
1.3.1 酝酿与发展:初创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
1.3.2 责任与担当:沦陷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
1.3.3 复兴与坚持:战后的《中华健康杂志》 |
1.4 《中华健康杂志》编撰群体介绍 |
1.4.1 杂志主编群体介绍 |
1.4.2 杂志作者群分析 |
1.5 《中华健康杂志》的经费来源 |
1.6 出版环境对杂志定价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营销策略与编辑特色 |
2.1 杂志的营销与设计风格 |
2.1.1 杂志的宣传营销手段 |
2.1.2 封面的设计与变化 |
2.1.3 杂志广告的刊登情况 |
2.2 杂志传播的内容特征 |
2.2.1 医学知识的通俗化传达 |
2.2.2 医学内容的专业化保持 |
2.3 杂志中的故事文本探析 |
2.3.1 多样化的故事形态 |
2.3.2 故事中作者的价值倾向 |
第三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健康关怀 |
3.1 聚焦热点:为社会“开药方” |
3.1.1 备受关注的传染病防治 |
3.1.2 妇婴健康的着重强调 |
3.1.3 工人疾病与社会保障 |
3.2 立足实际:经济视域下的健康生活建构 |
3.2.1 预防医学: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考量 |
3.2.2 困难条件下的营养问题 |
第四章 《中华健康杂志》中的“医患”表达 |
4.1 文化的中介者:医师的塑造与表达 |
4.1.1 “伪科学”的中医与“科学”的西医 |
4.1.2 塑造“合格”的病人 |
4.1.3 维护神圣的医护形象 |
4.2 文化的接收者:杂志读者的反馈与建议 |
4.2.1 《中华健康杂志》的读者特征 |
4.2.2 读者栏里的社会镜像 |
4.3 何为“健康”:医患群体共同的“健康”塑造 |
4.3.1 医师的专业化建构 |
4.3.2 病患的经验性传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结构安排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上海西医知识传播缘起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西医传播 |
一、西医传播的社会环境 |
二、传播者身份的转变:从传教士到上海西医 |
第二节 医药报刊的探索与发展 |
一、科学报刊与早期西医传播 |
二、西医刊物的概述与分类 |
小结 |
第二章 报刊传播中的西医知识 |
第一节 政府与卫生:《卫生月刊》中的西医传播 |
一、由《卫生季刊》到《卫生月刊》 |
二、以“卫生”为导向的知识传播 |
三、西医知识的多元讲述方式 |
第二节 商业与营销:《新医药刊》中的西药传播 |
一、新亚制药厂和《新医药刊》 |
二、相时而动:星牌药品的宣传与营销 |
第三节 媒介与健康:《申报·医药周刊》所见西医知识 |
一、《申报·医药周刊》概况 |
二、西医知识的介绍、宣传 |
三、医学论争:关于煤油治肺痨的个案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西医知识传播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反响 |
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二、编读之间的互动化 |
第二节 西洋医学技术的传播和接纳——以X光技术为例 |
第三节 近代上海的医学观念变迁 |
一、西医知识传播与卫生观念的普及 |
二、传统医药观念与中医科学化 |
三、医师道德的社会规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
一、思考缘起 |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
小结 |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
小结 |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
小结 |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制备、理化性质及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 |
1.2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抗菌能力和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多向分化能力 |
1.2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及释药性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2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兔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释药性质研究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生物制药厂房的多隔间压差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国内制药工业发展现状 |
1.1.1 洁净厂房能耗问题日益突出 |
1.1.2 洁净室分类及其空调特点 |
1.1.3 制药洁净厂房的建筑特点和布局 |
1.1.4 制药厂房工艺流程 |
1.2 国内外制药洁净厂房的研究及工程应用现状 |
1.2.1 空气处理及冷热源 |
1.2.2 洁净室环境营造方面 |
1.2.3 制药洁净厂房压差设计及控制的关键问题 |
1.3 MATLAB控制算法简介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研分析 |
2.1 调研项目简介 |
2.2 洁净室介绍及分区 |
2.2.1 洁净室的控制要求 |
2.2.2 洁净室的压差控制 |
2.3 压差与余风量的关系 |
2.3.1 压力达标与波动情况 |
2.3.2 压差与余风量的关系 |
2.4 风量与压差调节模式的探讨 |
2.4.1 风量调节模式探讨 |
2.4.2 压差调节模式探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台搭建 |
3.1 实验需求 |
3.2 洁净室施工项目技术方案 |
3.2.1 具体施工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扰动对压差控制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数模拟方法 |
4.3 典型制药厂房洁净室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4.5 分析与讨论 |
4.5.1 R_A对不同功能区压力的影响 |
4.5.2 R_E对不同功能区压力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算法对于典型制药洁净厂房环境控制的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数学建模及Simulink压力建模 |
5.3 模型验证 |
5.4 仿真分析与讨论 |
5.4.1 被控对象开门扰动 |
5.4.2 走廊开门扰动 |
5.4.3 受扰动房间对其他房间压力的影响 |
5.4.4 “影响因数”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气流组织模拟 |
6.1 模拟方案 |
6.2 模型简化及湍流方程的选定 |
6.3 模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Z制药厂仓储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Z制药厂仓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Z制药厂基本情况概述 |
2.2 Z制药厂仓储管理现状 |
2.2.1 软硬件配置现状 |
2.2.2 作业活动管理现状 |
2.2.3 库存控制管理现状 |
2.3 Z制药厂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1 岗位SOP更新及时性和适配性不完善 |
2.3.2 多种管理系统并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
2.3.3 ERP系统不健全 |
2.3.4 仓储管理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 |
2.4 Z制药厂仓储管理问题成因 |
2.4.1 对规范文件修订的重视不够 |
2.4.2 新旧系统衔接不到位 |
2.4.3 ERP系统细节管理不到位 |
2.4.4 人员培训和流动性欠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制药厂仓储管理改进策略 |
3.1 完善岗位SOP管理细则 |
3.1.1 明确修订周期 |
3.1.2 细化岗位SOP适用范围 |
3.1.3 细化岗位SOP操作流程 |
3.2 整合管理系统 |
3.2.1 全面投入使用自动温控系统 |
3.2.2 发货系统与物流系统整合 |
3.2.3 质检报告确认查询系统与ERP系统整合 |
3.3 健全ERP系统仓储管理模块中子模块建设 |
3.3.1 建立近效期物料及成品近效期预警机制 |
3.3.2 建立库存上下限控制管理 |
3.3.3 建立辅助决策模块 |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3.4.1 加强技能培训 |
3.4.2 建立综合考评机制 |
3.4.3 实行轮岗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制药厂仓储管理改进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1 管理者对仓储管理的重视及相关部门的配合 |
4.1.1 提高管理者对于仓储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
4.1.2 配置适合系统运行的硬件设施 |
4.1.3 仓储管理改进流程梳理 |
4.2 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平台 |
4.2.1 建立合理化建议上报和反馈快速通道 |
4.2.2 建立各部门员工信息交流平台 |
4.3 宣传开展培训学习活动 |
4.3.1 加强员工自我能力提升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
4.3.2 定期开展技能比赛 |
4.3.3 支持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 |
4.3.4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制药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药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D]. 王雪琪.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药品试验数据独占保护在专利制度下的平衡 ——美国模式及其启示[D]. 樊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D]. 党晓晶. 西北大学, 2020(02)
- [4]生物滴滤法处理制药厂恶臭及VOCs的运行实践研究[D]. 苏有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D]. 徐霞. 河北大学, 2020(08)
- [6]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D]. 刘梦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D]. 王震.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生物制药厂房的多隔间压差控制方法的研究[D]. 刘宇航.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10]Z制药厂仓储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 王瑞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