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因的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洋[1](2021)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病例特点,MRI诊断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组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伴脊髓损伤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1.0±12.3)岁。其中车祸伤为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损伤8例。46例患者中,40例存在颜面擦皮伤。术前进行ASIA分级,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必须有脂肪抑制序列。根据术前MRI影像结果判断间盘存在撕裂的可能,并记录能判断间盘撕裂的MRI影像信号特征,术式采用前路损伤节段的ACDF手术。所有前路手术患者全麻后,颈部摆过伸位,透视,部分间盘撕裂的节段,会呈现上位椎体向后方移位。如术前检查没有发现颈椎间盘损伤,则在术中探查;如术前高度怀疑间盘撕裂而术中未见撕裂,则术中给予椎间盘造影。将术前MRI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痛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根据术前的ASIA分级,46例患者B级2例,C级7例,D级26例,E级11例,术后末次随访D级1例,E级45例,病例特点为神经损伤轻,而且术后恢复效果好。根据术前MRI影像特征及术中实际探查间盘损伤结果分析,将间盘撕裂的MRI特征表现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两种类型。全麻下后颈部后伸位透视及术中间盘造影及对判断间盘损伤有一定辅助意义。术中发现46例患者并不都是一个节段间盘撕裂,2个节段间盘撕裂的有12例,3个节段间盘撕裂的有3例,共有74个间盘撕裂。前路ACDF手术治疗间盘撕裂疗效满意。46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为6.0±1.3个月(4-8个月)。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着性改善(P<0.05)。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患者脊髓损伤轻,术后神经恢复较好,MRI检查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能明确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颈椎前路ACDF手术是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满意。
王润生,钟睿,黄承军,王继,唐成,杨嘉,薛鸿[2](2021)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行ACDF治疗36例,采用显微镜辅助手术(显微镜组)和未采用显微镜辅助(非显微镜组)各18例。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12~18(平均1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末次随访ASIA分级、JOA评分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率及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了解内固定情况,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10(3~48)h。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4例,D级3例,JOA评分(2.5±1.0)分。非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10例,D级5例,JOA评分(2.8±1.5)分。伤后8 h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伤后3 h内,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并予维持量24 h,伤后3~8 h,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予维持量48 h。伤后超过8 h,予颅骨牵引制动,并予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周后行手术治疗。显微镜组手术时间(110.0±25.5)min、出血量(50.0±15.5)ml,非显微镜组手术时间(90.0±28.5)min、出血量(70.0±19.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间融合器松动、移位、下沉,显微镜组1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非显微镜组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经治疗均好转。显微镜组末次随访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2例、D级16例、JOA评分(13.0±2.1)分,非显微镜组为C级4例、D级14例、JOA评分(12.0±2.8)分;末次随访CT提示所有病例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宜早期行手术治疗,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ACDF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等优势。
赵海洋,李野,陈晶,陈漩,朱庆三[3](2019)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病例特点,MRI诊断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我组自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伴脊髓损伤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1.0±12.3)岁。其中车祸伤为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损伤8例。46例患者中,40例存在颜面擦皮伤。术前进行ASIA分级,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必须有脂肪抑制序列。根据术前MRI影像结果判断椎间盘存在撕裂的可能,并记录能判断椎间盘撕裂的MRI影像信号特征,术式采用前路损伤节段的ACDF手术。所有前路手术患者全麻后,颈部摆过伸位,透视,部分椎间盘撕裂的节段,会呈现上位椎体向后方移位。如术前高度怀疑椎间盘撕裂,术中未见撕裂,则术中给予次椎间盘造影。将术前MRI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痛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46例患者B级2例,C级7例,D级26例,E级11例,术后末次随访D级1例,E级45例,病例特点为神经损伤轻,而且术后恢复效果好。根据术前MRI影像特征及术中实际探查椎间盘损伤结果分析,将椎间盘撕裂的MRI特征表现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两种类型。全麻下后颈部后伸位透视及术中椎间盘造影及对判断椎间盘损伤有一定辅助意义。术中发现46例患者并不都是一个节段椎间盘撕裂,2个节段椎间盘撕裂的有12例,3个节段椎间盘撕裂的有3例,共有74个椎间盘撕裂。前路ACDF手术治疗椎间盘撕裂疗效满意。46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为6.0±1.3个月(4~8个月)。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着性改善(P<0.05)。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患者脊髓损伤轻,术后神经恢复较好,MRI检查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能明确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颈椎前路ACDF手术是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满意。
李洪[4](2019)在《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统计2007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并且接受手术治疗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2个可能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手术疗效的各因素,最终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均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相关(P<0.05)。对筛选出来的因素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按照作用强度,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依次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脊髓损伤ASIA分级(P<0.05)。结论: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疗效的因素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脊髓损伤ASIA分级(P<0.05),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和长度。
鲍卫国[5](2018)在《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探讨ROI-C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入我院的9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资料,全部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我们依据所植入内固定物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38例采用ROI-C行融合术治疗,B组57例采用传统钢板固定+cage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着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相同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时,A组手术节段融合率为88%,B组为90%;末次随访时,A、B组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出现内植物移位、断裂、神经症状加重、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等并发症。在术后1月和3月随访时,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3%和0,B组分别为32%和14%,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B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和2%,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I-C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安全、有效;与传统钢板固定加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相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
杨林雨[6](2017)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比较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以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的9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患者,分别由我院脊柱外科4位主任医师主刀,根据受伤患者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组,分别是A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B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CF);C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D组:颈前后路联合手术。统计并分析四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每一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其JOA改善率。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到84名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33岁-76岁,平均年龄55.17岁;包括门诊随访39例,电话随访45例,出院后失访12例,随访率达87.5%,随访时间为3-31月,平均时间为22.72个月。通过x片/ct检查,发现颈椎生理前突无明显变化20例,退变致颈椎生理前凸消失者54例,轻度反曲有10例。颈椎椎体的前后缘有骨质增生52例,颈椎椎间隙狭窄48例,后纵韧带骨化3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有16例。mri检查提示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使颈脊髓腹侧受压迫者72例(单节段患者24例,双节段患者38例,3节段及以上者10例)。广泛性颈椎管狭窄伴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颈脊髓腹背部均明显受到压迫的患者22例。黄韧带肥厚10例。脊髓mrit2呈现高信号、t1呈现低信号46例。脊髓mrit2呈现高信号、t1呈现出等信号28例。脊髓信号没有见到明显变化的有10例。所有的患者都成功手术。a组手术方式22例手术持续时间60-120分钟,平均88.72±10.15分钟,出血量50-200ml,平均96.76±12.5ml。b组40例手术持续时间60-210分钟,平均120.45±18.25分钟,出血量50-300ml,平均148.56±28.05ml。c组16例手术时间150-270分钟,平均190.18±34.75分钟,出血量150-500ml,平均295.67±36.35ml。d组6例手术时间210-300分钟,平均260.18±44.75分钟,出血量300-700ml,平均456.67±56.35ml。术后随访到的8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过伸性损伤7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6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有68例。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在a、b、c、d四组的两两相互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对于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四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a、b、c、d组四种手术方式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ASIA分级、NDI评分、SF-36评分增加的幅度,ABC三组组间上述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SIA分级、NDI评分增加的幅度明显分别高于ABC三组,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突出,退变性或发育性的颈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解剖基础。针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若手术方式选择合适,ACDF、ACCF、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前后路联合术四种手术均能明显使颈脊髓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颈前路手术(ACDF、ACCF)在手术持续时间和出血量等方面优于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综合疗效优于颈前路手术(ACDF、ACCF)及颈后路手术。
吴增志,赖茂松,熊浩,罗鹏刚,林伟文,夏雄超,凌华军,钟思龙[7](2017)在《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Zero-P)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4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8岁。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5例,C级18例,D级5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零切迹椎间融合术,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记录Fran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除3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14个等级。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5.3±1.5)分,改善率为(56.8±15.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8±1.5)分,改善率为(66.0±13.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疗效确切,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严凤翔[8](2017)在《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 cation)即国际上统一命名的无放射影像学异常的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 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CSCIWOR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特指颈部受到外伤后,经X线、CT等检查手段,颈椎未发现明显骨折或脱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占颈髓损伤的37%52%。此病对于成人而言,由于既往颈椎存在基础病变,如椎管狭窄致储备空间减小、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以及后纵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等病变,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可致颈髓损伤,尤其是颈椎过度后伸及屈曲时,椎管矢状径变窄、椎间盘突出加重以及黄韧带皱褶向椎管内突出都可致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由于CSCIWORA的隐匿性以及症状滞后性的特点,漏诊率较高,且X线、CT无阳性表现,只有通过MRI才能发现颈髓损伤,因此对临床医师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果不及时诊断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都会产生严重后果。CSCIWORA的病因仍然没有研究透彻,多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直接的致伤因素多为摔伤、坠落伤以及事故伤等,其共同点是头颈部受到外力均不大。目前其治疗方法多数学者也各抒己见,缺乏理论性依据,本文应用相关评分标准及统计学方法对其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CSCIWORA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对已经实施手术CSCIWORA患者根据MRI椎前信号进行分组,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的功能评分对比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MRI椎前信号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80例,根据MRI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和神经功能分级及JOA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对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出院、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时评分并分别计算出其JOA增加幅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比其结果;然后应用国际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分级标准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随访时进行功能评价,应用秩和检验,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所得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椎前高信号组与无椎前高信号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别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入院P>0.05(无显着性差异),出院P<0.1;三个月P<0.05;六个月P<0.05(有显着性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时、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的JOA评分增加幅度与无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JOA评分增加幅度相对比,结果P<0.05(有显着性差异)。运用ASIA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在入院及出院六个月随访,并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并应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出院后六个月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陈启明[9](2016)在《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7岁(18-83岁)。选择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治疗时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个可能对非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对预后有显着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脊髓损伤ASIA分级(P均<0.05)。结论: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MRI脊髓损伤类型及范围,同时与有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程度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相关。对于选择非手术治疗需谨慎,仅适用MRI检查提示脊髓信号无改变或水肿程度轻且范围局限者,其余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孟凡涛[10](2016)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MRI信号强度比值与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CSCIWFD)患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它不仅能显示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学改变,还能反映脊髓损伤的程度。然而MRI信号强度能否预测CSCIWFD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目前仍然无统一意见。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MRI T2WI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与手术治疗CSCIWFD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减压手术治疗的33例CSCIWFD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在MRI工作台上进行以下操作:设定面积为0.05cm2的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s,ROIs)采集患者脊髓矢状位T2WI信号增强最明显处的信号强度值(A)(若信号无明显增强,则采集压迫最明显处信号强度值),然后以ROIs为0.3 cm2采集C7-T1间盘水平脊髓信号强度值(B),将A和B的比值定义为SIR。所有数据均由同一位研究者采集并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分析数据。依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的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计算JOA恢复率(JOA recovery ratio JOARR)。另外,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脊髓损伤运动指数(ASIA motor score,AMS)评分标准,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分,计算AMS恢复率(AMS recovery ratio,AMSRR)。统计分析术前与术后脊髓功能评分,并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MRI T2WI SIR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和术后恢复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结果:所有患者中男26例,女7例;年龄28-71岁,平均49.33±12.20岁;随访时间13-19个月,中位数为16(14.5,18)个月。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JOA评分中位数为8(4,12),术后末次随访时增加到12(8,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2,P=0.003),JOARR为45.45(29.67,58.57);术前AMS评分中位数为67(30,87),术后末次随访时增加到90(68,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1,P=0.004),AMSRR为58.33(30.86,69.79)。颈椎术前SIR平均值为1.58±0.20。SIR与术前JOA评分(rs=-0.583,P=0.001)、术前AMS评分(rs=-0.490,P=0.004)、JOARR(rs=-0.490,P=0.015)及AMSRR(rs=-0.486,P=0.004)具有相关性,且当术前SIR较大时,术前JOA评分、术前AMS评分、JOARR及AMSRR较小。结论:手术治疗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有效,术前MRI T2WI SIR与术前脊髓功能及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而且,当术前SIR较大时,术前脊髓功能及术后脊髓功能改善较差。
二、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因的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因的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手术治疗 |
2.1.1 前路手术 |
2.1.2 后路手术 |
2.1.3 手术时机 |
2.2 非手术治疗 |
2.2.1 药物治疗 |
2.2.2 细胞移植 |
2.2.3 基因疗法、组织工程 |
2.2.4 神经刺激、机器人技术 |
2.3 结论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 病例临床表现 |
3.3 影像学特征表现 |
3.4 麻醉后及手术方式 |
3.4.1 麻醉后处理 |
3.4.2 术中处理 |
3.5 随访及评价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特点 |
5.2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手术的必要性 |
5.3 MRI及术中影像对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价值 |
5.4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特征表现 |
1.4 麻醉后处理及手术方式 |
1.4.1 麻醉后处理 |
1.4.2 手术方式 |
1.5 随访及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特点 |
3.2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手术的必要性 |
3.3 MRI及术中影像对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价值 |
3.4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
(4)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观察及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3.1 整体疗效 |
3.2 术后评价与并发症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接收的论文 |
致谢 |
(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7)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手术方法 |
1.2.3 术后处理 |
1.2.4 疗效评定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3.2 零切迹椎间融合术优势及其临床疗效 |
(8)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一般资料研究法 |
2.3 手术治疗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方案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技术对比 |
3.2 成人SCIWOR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3 椎前高信号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
3.4 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椎前高信号与颈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4.2 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与颈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预后评判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及损伤机制 |
4.2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目的与方法 |
4.3 非手术治疗颈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
4.4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非手术治疗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MRI信号强度比值与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因的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D]. 赵海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2]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分析[J]. 王润生,钟睿,黄承军,王继,唐成,杨嘉,薛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1)
- [3]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J]. 赵海洋,李野,陈晶,陈漩,朱庆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09)
- [4]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疗效的多因素分析[D]. 李洪. 川北医学院, 2019(03)
- [5]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D]. 鲍卫国. 苏州大学, 2018(01)
- [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杨林雨.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7]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J]. 吴增志,赖茂松,熊浩,罗鹏刚,林伟文,夏雄超,凌华军,钟思龙. 实用骨科杂志, 2017(04)
- [8]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D]. 严凤翔. 长江大学, 2017(02)
- [9]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陈启明. 浙江大学, 2016(02)
- [10]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MRI信号强度比值与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D]. 孟凡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