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孕妇和儿童的乘车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刘豆[1](2021)在《地铁站内公共休憩设施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站内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休憩设施作为地铁站内服务设施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地铁站内因休憩设施不足或缺失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现象时常发生。论文以弹性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TRIZ发明原理,致力于解决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的设置既不影响人流疏散又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论文首先对弹性设计及TRIZ理论的概念、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弹性设计与TRIZ理论应用于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设计中的可行性。其次分析了地铁空间特征、人流动线和人流密度,为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提供参考。继而分析了地铁空间中用户行为模式,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了地铁空间对休憩设施的设计要求,并挖掘了用户对休憩设施的需求。基于地铁空间对休憩设施的设计要求及用户对休憩设施的需求,引入弹性设计,得出了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要素,并依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原则及策略。同时,将弹性设计与TRIZ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弹性创新设计流程,基于该流程获取了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参数并确定了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设计所需的发明原理,依据发明原理来指导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的设计。最终构建了3种不同类型的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结构元素库,并从不同的结构元素库中提取不同的构件,组合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休憩设施,该休憩设施的不同状态可以满足用户及空间的不同需求。论文所提出的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原则和策略及构建的弹性创新设计流程,为休憩设施如何满足用户休憩需求的同时又不影响人流疏散两者之间的矛盾找到平衡点,同时也丰富了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的形态、功能。弹性创新设计流程也为封闭性空间中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单文顶[2](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研究指明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王潇潇[3](2020)在《北京与华沙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市有残疾人62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4%;此外预计至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而目前为止,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尚未完善。华沙作为东欧国家波兰的首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尤其二战后的城市恢复,使得其公共设施建设得更加现代化以及人性化。因此,对华沙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的调查研究,将对我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北京的四座商业建筑、一座交通建筑和华沙的三座商业建筑、一座交通建筑作为调查对象,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商业建筑的出入口、公共卫生间、通道与电梯、标识系统、低位服务设施以及交通建筑的包括出入口、购票窗口与通道、电梯、卫生间、标识系统等无障碍相关设施进行了调查。并对两类建筑中的轮椅使用者、推婴儿车者的父母行为动线进行了跟踪观察调查,了解弱势群体在商业建筑与交通建筑使用中的行为特点与需求。在对北京和华沙商业建筑、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比较分析以及对问题点、可借鉴之处等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建议,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设计建议如下:对于商业建筑建议(1)无障碍出入口应分散设置且出入口门宜设置为自动门;(2)无障碍电梯宜与商业建筑通道结合设置在中庭附近;(3)卫生间厕位应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4)标识系统在导向标识上应设计图案、箭头以及文字,且不同功能应使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对于交通建筑建议(1)无障碍出入口的安检通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2)无障碍电梯宜设置在入口处附近或用自动人行道代替自动扶梯;(3)候车大厅的座椅宜设置开放式座椅;(4)公共卫生间宜设置行李存放空间且无障碍厕所内部洗手池宜与坐便器成对角线布置;(5)无障碍标识应根据远视距中视距以及近视距设置标识且应加以颜色区别。
崔峰[4](2020)在《基于智能网络背景下的天津公交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的产生,使得城市人口的出行更为便捷。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公交车站人机尺度关注点逐渐向人的精神层次发展,新时代天津公共交通系统应让车联网技术在市民公共出行中发挥出全面作用,提升公交出行服务质量,为市民创造美好的出行体验。本文是通过新时代技术背景下对公交车站系统做出展望,通过观察和询问等调研方法总结出人们在公交车站的等候过程中影响人等候心理及生理行为的因素。并以乘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时产生的行为活动及心理活动为研究视角,探寻车联网技术将会对公交车站系统和人们出行模式产生的影响。
侯益轩[5](2020)在《妊娠中期饮食运动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内科合并症之一,会对母婴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挑战。高龄、孕前超重肥胖、一级亲属糖尿病家族史等是GDM的高危因素。目前,关于是否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干预降低GDM高危孕妇发病率的meta分析没有一致性结果,同时,由于纳入的研究质量低、研究人群、干预方案、干预强度、持续时间、结果评价异质性大,相关meta分析的代表性及指导临床实践能力均较差。因此,进一步meta分析无法改善证据的质量,也无法解决在研究人群、干预方案等方面存在的异质性。为此,有必要探讨饮食运动干预是否可以预防GDM高危孕妇发生GDM和不良妊娠结局,为医院产科或营养科门诊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目的:探讨饮食运动干预对GDM高危孕妇GDM的预防效果;对孕期体成分(体脂率,细胞外水分、水肿指数等)增长的干预效果;对孕期体重适宜增长的干预效果;对分娩方式的干预效果;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及巨大儿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选取在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妊娠8~13周GDM高危孕妇,共9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7),属于类实验性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研究者会为孕妇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并且每天在微信群督促方案实施、定期收集孕期(饮食运动)日记。具体的干预形式包括门诊和微信干预,从孕13周开始,每两周进行一次门诊干预,无法抵达门诊的,采取线上微信干预,直到孕24~28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共7次。研究对象在孕13周测量体重,在孕24~28周测量体重、体成分、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在分娩前测量体重、分娩后一周内记录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情况。结果:1.孕24~28周,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6名和47名孕妇测定OGTT、体重;分别有38名孕妇测定体成分。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23.9%)、细胞外水分增长(0.75±0.42L)、水肿指数增长(0.003±0.004%)均低于对照组(51.1%,1.02±0.42L,0.005±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2.孕29周~分娩,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1和43名孕妇测定体重、记录妊娠结局。两组体重增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中期饮食运动干预可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细胞外水分及水肿指数增长;对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及对妊娠期体重增长的干预效果需进一步验证。
吕姿璇[6](2020)在《郑州市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视觉导向系统在复杂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舒适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人情,还是衡量一座城市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和人性化体现。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和视觉导向系统这两个概念出发,梳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郑州市的实地调研和国内外导向系统设计的优秀案例研究,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方法。旨在完善郑州市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探寻导向设计在满足导向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基础理论分析,包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和视觉导向系统的定义、发展、分类及设计原则的分析,并探讨构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的目的及意义。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章节,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笔者按照分类研究路线,将城市空间大致分为公共交通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商业空间和文教体育场馆四大类。通过对不同功能空间导向设计应用现状的调研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继而进行问题解决型设计。在整个设计研究过程中,笔者始终保持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关注与学习,采用比较分析法明晰本设计的优势。在保证导向功能的基础上应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凸显地域特色,传播城市文化。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论点。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语,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张金星[7](2020)在《地铁无障碍智慧出行的最优路径分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出行优先选择的交通工具之一。如今,我国残疾人群体仍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其出行高度依赖无障碍环境,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地铁无障碍环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市场提供的商业软件,如高德地图APP、百度地图APP等,为乘客规划的地铁出行路径基本满足普通乘客的需求,但仍然无法达到对无障碍环境高度依赖的特殊群体的出行需要。所以,迫切需要对地铁无障碍出行路径优化进行研究,并开发一款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地铁无障碍出行服务系统。本论文通过分析既定网络状态下的乘客出行行为特征,并分析无障碍设施对不同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对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提升地铁出行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现有的地铁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地铁无障碍设施进行分类,为研究无障碍设施如何影响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提供技术基础。其次,分析地铁乘客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定量化分析,并构建广义费用函数。与此同时,分析无障碍设施对不同乘客路径选择的影响。然后,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性及乘客出行行为特征,对有效路径约束条件进行定义。分析传统最短路径算法及有效路径搜索算法的优劣性,对其进行改进,以适用于地铁网络特征的最短路径及有效路径搜索,并提出了地铁出行路径优化流程。最后,基于武汉轨道交通网络相关数据,设计并实现了武汉地铁无障碍出行系统,并与高德地图APP、百度地图APP等商业软件提供的地铁出行路径规划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结合地铁无障碍设施数据规划的最优出行路径,可以同时满足普通乘客和乘坐轮椅者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
许秀文[8](2020)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文中提出尽管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都是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国家既有制度构建起来的,但社会保障的思想和措施绝不是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虽然我国古代没有“社会保障”这个语汇,但是历朝历代由国家主持、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养老育幼、施医恤病等丰富的思想和活动,都在事实上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其活动性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纷乱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自然灾害和疫病频发,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有迫切的被救助的需求。这样的乱世让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否、即或存在作用又能发挥几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其他断代相比较略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翻阅史料可知,与人民希望被救助的需求相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存在,而且内容庞杂丰富,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帝王诏令中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纪传经文中也有若干救助、抚恤、慈善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医疗机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肯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适应社会需要,佛教、道教宗教组织、民间的宗族组织甚至个人广泛参与和开展慈善救助,作用凸显,成为政府保障的有益补充。中国历史上的纷争动荡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意识活跃、旧制度衰亡、新制度开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制度措施上如果有所发展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值得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其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地位加以明确。本文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首先,从日常和自然灾害、战乱和疫病背景下帝王发布的诏令、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佛教与道教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和活动以及宗族救助的事例中总结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基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本着大体符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分类习惯,同时参考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分类标准的思路,将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划分为五个类别,即政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宗教慈善和民间救助,由社会保障思想及这五类活动构成魏晋南北朝多元主体社会保障研究的体系架构。再次,对政府、宗教、宗族三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对各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活动方式、效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相关探讨,力求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样貌。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进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社会优抚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制度与实践,宗教组织主体进行的佛教、道教慈善实践以及宗族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民间救助。政府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按其救助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医疗救助三类,以灾害救助为主,分别讨论政府在每一类救助中采取了哪些常规性和应急性救助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实施中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政权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均有一套历代承袭的制度化举措,不可避免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但也有一些制度的确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社会优抚制度从军功封爵、休假制度、抚恤制度三方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对于兵源的要求比较迫切,因而在优抚制度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优抚思想与实践内容都开始变得比较丰富。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非常复杂,优抚制度也体现出等级性特点,比如兵士与将士的抚恤等级不同,北朝汉人服役性质的兵士待遇完全不能和鲜卑本民族军士相提并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尊老、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若是群体的基本保障福利以及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的身份性福利。有些社会福利已经制度化,尤其是在养老和身份性福利方面,其它福利则更多地体现出随机性和随意性特征。宗教慈善即当时的佛教和道教慈善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顺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相结合,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宣传其慈悲精神、因果报应思想、福田布施思想,劝导人们止恶从善、劝善化俗,通过济贫救灾、施医给药等慈善实践,为魏晋南北朝慈善思想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去恶、救穷周急等慈善思想也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之一,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诸如医疗等救济举动展现出它的功能,发展信众,救济社会,社会效果明显。以家族、宗族为主的民间救助历史悠久,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人民大流徙的背景凸显了宗族的重要。同宗血缘关系成为当时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对各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分类探讨的基础上,从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进行该时期社会保障研究的整体归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分析三种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间的联系与冲突。由于动乱社会一些国家的官方社会保障缺失,客观上对民间救助提出了要求,宗族互助、宗教慈善等民间救助赈济活动便应运而生。这是该时期社会保障多元体系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是该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与先秦至秦汉较单一的政府保障相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主体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并不像一些既有研究认为的那样作用和影响不及秦汉,远输隋唐,在这样的乱世,对社会保障的得失和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明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障层次也较低,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当运用这一体系的政权,重视民生,保障到位,救助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起到了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并统治长久;对社会保障不予重视的政权,穷兵黩武,忽视民生,社会保障缺失,在民心向背、社会秩序得失乃至国运长短上也有明显体现,社会保障与政权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够虚夸,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成效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治乱、国力盛衰、帝王贤愚、吏治好坏、经济强弱等情势无一不影响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朱晓敏[9](2020)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航业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国家重要战略产业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关键任务就是着力推进民航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以服务促提升,用质量促发展,大力提升民航服务质量,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民航强国。随着广大民众对交通出行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民航服务水平的提升速度远远未赶上广大民众对服务需求提高的脚步,同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交通出行选择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机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品质服务,而特殊旅客作为机场运输服务的重要对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机场的品牌形象、客户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了机场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重视和响应行业服务需求,增加特殊旅客服务标准的柔性,提高特殊旅客服务满意度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现行的特殊旅客服务项目和综合满意度测评成绩后,以PZB的服务质量差距理论和SERVQUAL量表评价法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进行研究。本文将特殊旅客进行细分,包含病残旅客、孕妇旅客、无成人陪伴儿童、无成人陪伴老人等,参照PZB对SERVQUAL量表的修正,并根据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特点,设计出一套适用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不同类别特殊旅客调查问卷,在深圳机场进出港最后一个服务流程节点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评价信息分析结果找到特殊旅客在安全性、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6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完善服务管理、补齐服务短板、创新服务产品三个层面制定具体提升措施:一是健全特殊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先树立特殊旅客服务理念,健全特殊旅客服务标准,再强化特殊旅客服务培训,提高员工满意度,其次建立特殊旅客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提高服务考核奖惩标准,最后严格管控特殊旅客安全、服务风险,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二是补齐特殊旅客服务短板,夯实特殊旅客服务基础。先是完善特殊旅客基础设施,优化特殊旅客服务设备,再改进现行特殊旅客服务产品,打造一支专业化特殊旅客服务团队,其次提高航班延误补救服务,更新深圳机场服务承诺白皮书;三是打造具有深圳机场特色的特殊旅客创新服务品牌。开发“飞鱼环梦,一路相伴”和“飞鱼环梦,智慧相伴”两项创新产品。最后对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效果进行预测。本文的研究过程对国内千万级大型机场的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具有可借鉴意义。
赵珂[10](2019)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文中指出长沙地铁是市区大运量交通工具,其车站建筑是由多方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包括站体周边环境、基础功能、建造成本和技术,因此车站方案本身不存在原则性问题。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为视角探讨长沙地铁站的现状,总结出适应乘客需求的设计方法,提出一些相应的设计思路。环境行为学研究的范围不仅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是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再上升到建筑设计层面。其中,车站空间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可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而车站物理环境和站内艺术设计可影响使用者感官体验。基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办法得出长沙地铁车站客观真实的发展现状,以问卷调研方法记录乘客的真切感受,再结合行为学理论总结指导车站空间设计的方法,以具体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实地调研长沙现有地铁站的空间环境,梳理出建筑方案相关的图文信息。自绘、自摄、自制图表达190余张,形成较丰富的研究资料。基于环境行为学所强调的重点,对长沙地铁车站的布局、构造、功能、文化等相关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全文脉络如下:1.先阐明研究背景、对象和相关领域文献,确定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最后制定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2.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扭转“环境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性对车站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对车站中不同人群的生理、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3.分析国内外地铁站发展动态,基于环境行为学针对性地对长沙地铁所有车站进行调研,用真实数据反应车站现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乘客真实使用情况和感受。4.基于环境行为学和实际调研情况总结长沙地铁站公共空间普适性的设计要点及个性化的设计方法。以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指导车站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的布局与设计,以使用者的感知标准指导车站物理环境和艺术环境。5.以实例验证指导方法。以长沙阜埠河站为例,结合第四章的设计方法加以分析和验证,期待为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具体的参考意见。
二、关注孕妇和儿童的乘车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孕妇和儿童的乘车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站内公共休憩设施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现状分析 |
1.3.2 弹性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1.3.3 TRIZ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研究及应用分析 |
2.1 弹性设计理论概述及应用分析 |
2.1.1 弹性设计的定义 |
2.1.2 弹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2.1.3 弹性设计在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2.2 TRIZ理论的概述及应用 |
2.2.1 TRIZ理论解决问题过程及工具 |
2.2.2 TRIZ理论在休憩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2.3 弹性设计和TRIZ理论结合在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设计中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设计要求及用户需求分析 |
3.1 地铁空间构成及特征分析 |
3.2 地铁空间中人流分析 |
3.2.1 地铁空间人流动线 |
3.2.2 地铁空间人流密度 |
3.3 地铁空间用户行为分析 |
3.3.1 通行行为 |
3.3.2 滞留行为 |
3.4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问卷发放与数据分析 |
3.4.2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存在问题及原因 |
3.5 地铁空间对休憩设施的设计要求及用户需求获取 |
3.5.1 地铁空间对休憩设施的设计要求分析 |
3.5.2 地铁空间中用户对休憩设施的需求获取 |
3.6 本章小结 |
4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设计策略及设计流程构建 |
4.1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要素分析 |
4.2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原则及策略 |
4.2.1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原则 |
4.2.2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策略 |
4.3 弹性创新设计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设计实践 |
5.1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最佳化弹性设计参数获取 |
5.1.1 地铁站内公共休憩设施样本确定 |
5.1.2 地铁站内公共休憩设施意象语义词条的萃取 |
5.1.3 因子分析 |
5.1.4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最佳化弹性设计参数提取 |
5.2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弹性创新设计应用 |
5.2.1 最佳化弹性设计参数与TRIZ工程参数的映射研究 |
5.2.2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发明原理的确定 |
5.3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方案设计研究 |
5.3.1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人机尺寸分析 |
5.3.2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结构元素库的构建 |
5.3.3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组合设计方案 |
5.3.4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布局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Ⅰ 图片索引 |
附录Ⅱ 表格索引 |
附录Ⅲ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调查问卷 |
附录Ⅳ 地铁站内休憩设施意向语义问卷 |
(2)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学前儿童 |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北京与华沙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本概念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无障碍设施研究的必要性 |
1.2.2 国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经验的借鉴意义 |
1.2.3 研究范围界定 |
1.2.4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的关系 |
1.3 相关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1.7 论文构成 |
第二章 调查概要 |
2.1 调查对象 |
2.1.1 调查对象选取原则 |
2.1.2 调查对象建筑概要 |
2.1.3 调查人群概要 |
2.2 调查时间、内容与调查方法 |
2.2.1 调查时间及内容 |
2.2.2 调查方法 |
第三章 北京与华沙商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 |
3.1 北京商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 |
3.1.1 无障碍出入口 |
3.1.2 无障碍通道 |
3.1.3 无障碍电梯 |
3.1.4 公共卫生间 |
3.1.5 标识系统与低位服务设施 |
3.1.6 商业建筑内顾客行为动线追踪调查 |
3.2 华沙商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 |
3.2.1 无障碍出入口 |
3.2.2 无障碍通道 |
3.2.3 无障碍电梯 |
3.2.4 公共卫生间 |
3.2.5 其他无障碍服务设施以及标识系统 |
3.2.6 商业建筑内顾客行为动线追踪调查 |
3.3 北京和华沙商业建筑的比较分析 |
3.3.1 .出入口比较分析 |
3.3.2 无障碍通道比较分析 |
3.3.3 无障碍电梯比较分析 |
3.3.4 公共卫生间比较分析 |
3.3.5 无障碍标识系统与低位服务设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与华沙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 |
4.1 北京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 |
4.1.1 出入口 |
4.1.2 购票与通道 |
4.1.3 候车空间与检票口 |
4.1.4 电梯 |
4.1.5 卫生间 |
4.1.6 无障碍标识系统 |
4.1.7 推婴儿车父母以及肢体障碍者空间利用实态 |
4.2 华沙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现状 |
4.2.1 出入口 |
4.2.2 购票与通道 |
4.2.3 候车空间与检票口 |
4.2.4 电梯 |
4.2.5 卫生间 |
4.2.6 无障碍标识系统 |
4.3 两市交通建筑的比较分析 |
4.3.1 出入口比较分析 |
4.3.2 通道与购票设施比较分析 |
4.3.3 电梯比较分析 |
4.3.4 候车空间与检票比较分析 |
4.3.5 卫生间比较分析 |
4.3.6 无障碍标识系统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商业建筑以及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未来发展建议 |
5.1 对于北京市商业建筑无障碍设施未来发展建议 |
5.2 对于北京市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未来发展建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4)基于智能网络背景下的天津公交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绪论 |
(一) 、课题研究背景 |
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
2. 课题研究的技术背景 |
3. 课题研究的地域背景 |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 、论文研究的方法 |
(四) 、论文整体框架 |
(五) 、本章小结 |
二、 城市公交系统概述及车站种类分析研究 |
(一) 、国外着名公交系统分析研究 |
1. 国外优秀公交系统案例分析 |
2. 国外优秀公交车站类别分析 |
(二) 、国内公交系统分析 |
1. 国内公交系统现状概述 |
2. 国内优秀公交车站案例分析 |
3. 我国现用智能公交车站功能全分析 |
4. 天津公交车站应用分析 |
(三) 、本章小结 |
三、 天津市民公交出行现状的分析研究 |
(一) 、选择公交出行时的客观状况分析 |
1. 环境综合因素 |
2. 公交系统服务现状的分析 |
(二) 、选择公交出行的人群状况分析 |
1. 弱势群体 |
2. 青少年群体 |
(三) 、乘客的行为状态分析 |
1. 乘客候车时的行为状态分析 |
2. 乘客在乘坐公交车时的行为状态分析 |
(四) 、乘客的需求分析 |
1. 乘客生理需求分析 |
2. 乘客精神需求分析 |
(五) 、本章小结 |
四、 未来天津公交系统服务的升级方向研究 |
(一) 、车联网技术深入分析研究 |
1. 车联网技术的功能层次分析 |
2. 车联网的技术体系构成 |
(二) 、我国车联网发展现状及其对天津智能公交系统的影响 |
(三) 、公交设施的优化升级方向 |
1. 车站功能智能化升级 |
2 、车站服务人性化升级 |
3. 车站秩序规范化升级 |
(四) 、公交车设施的优化升级方向 |
1. 公交汽车操作无人化 |
2. 车内功能分区明确化 |
(五) 、本章小结 |
五、 天津公交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
(一) 、设计方案进程 |
1. 草图分析阶段 |
2. 电脑模型绘制阶段 |
3. 电脑模型渲染阶段 |
4. PS渲染阶段 |
(二) 、车站整体设计方案分析 |
1. 功能分区分析 |
2. 车站人机尺寸和具体功能分析 |
3. 视觉系统讲解 |
(三) 、公交车整体方案分析 |
(五)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妊娠中期饮食运动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假设 |
四、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GDM高危孕妇概述 |
(一) GDM定义 |
(二) GDM发病率 |
(三) GDM高危孕妇 |
(四) GDM筛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
(五) GDM对母儿的影响 |
二、饮食、运动干预预防GDM高危孕妇发生GDM的研究现状 |
(一) 饮食、运动与GDM的关系 |
(二) 饮食、运动干预预防GDM高危孕妇发生GDM的效果 |
(三) 饮食、运动预防GDM高危孕妇发生GDM的干预方法 |
三、饮食、运动调查方法 |
(一) 饮食调查方法 |
(二) 运动调查方法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一) 研究人群 |
(二) 样本量计算 |
(三) 分组方法 |
三、干预内容及方法 |
(一) 干预组 |
(二) 对照组 |
四、指标和测量工具 |
(一) 一般资料 |
(二) 饮食、运动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
(三) GDM预防效果评价指标和测量工具 |
(四) 妊娠期母体体重增长评价指标和测量工具 |
(五) GDM高危孕妇妊娠结局评价指标和测量工具 |
(六) 测量时间表 |
五、资料收集 |
六、质量控制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八、伦理考虑 |
第四章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 |
二、妊娠24~28周干预组和对照组GDM发病率的比较 |
三、妊娠24~28周干预组和对照组体成分数据的比较 |
四、干预组和对照组孕期体重增长的比较 |
(一) 妊娠24~28周干预组和对照组孕期体重增长比较 |
(二) 干预组和对照组孕期体重总增长比较 |
五、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娩方式比较 |
六、干预组和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比较 |
七、干预组依从性的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二、干预组和对照组GDM发病率分析 |
三、干预组和对照组体成分数据的分析 |
四、干预组和对照组孕期体重增长分析 |
五、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娩方式比较分析 |
六、干预组和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分析 |
七、干预组依从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三:孕前饮食、运动评估 |
附录四: 混氧增肌训练 |
附录五: 饮食日记 |
附录六: 运动日记 |
致谢 |
(6)郑州市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与导向系统设计概论 |
第一节 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 |
第二节 导向系统设计概述 |
一 导向系统设计的概念 |
二 导向系统设计的发展历程 |
三 导向系统设计的分类 |
第三节 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 |
一 功能性原则 |
二 规范性原则 |
三 统一性原则 |
四 地域性原则 |
第四节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郑州市公共交通区域视觉导向设计研究 |
第一节 郑州市公共交通区域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一 公交车站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二 地铁站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公共交通区域导向设计分析——以地铁空间为例 |
一 北京地铁导向设计分析 |
二 上海地铁导向设计分析 |
第三节 郑州地铁1号线导向设计分析 |
一 地铁1号线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二 地铁1号线导向设计现存问题及对策 |
三 地铁1号线导向系统优化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视觉导向设计研究 |
第一节 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一 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概况 |
二 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导向设计现存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导向设计分析 |
一 国内同行业导向设计现状调研 |
二 国外医院导向设计发展的成熟经验 |
第三节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向设计分析 |
一 郑大一附院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二 郑大一附院受众人群对导向系统的需求分析及使用反馈 |
三 郑大一附院导向系统优化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郑州市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研究 |
第一节 郑州市商业空间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一 郑州市商业空间导向设计现状调研 |
二 郑州市商业空间导向设计现存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空间导向设计分析 |
一 国内商业空间导向设计分析 |
二 国外商业空间导向设计分析 |
第三节 郑州市丹尼斯大卫城导向设计分析 |
一 丹尼斯大卫城导向系统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二 丹尼斯大卫城导向设计现存问题及对策 |
三 丹尼斯大卫城导向系统优化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郑州市文教体育场馆视觉导向设计研究 |
第一节 郑州市文教体育场馆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一 文教区域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二 体育场馆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文教体育场馆导向设计分析 |
一 德国科技博物馆导向设计分析 |
二 广东时代美术馆导向设计分析 |
三 国家体育场导向设计分析 |
第三节 郑州市文教体育场馆导向设计分析——以河南博物院为例 |
一 河南博物院导向设计现状分析 |
二 河南博物院导向设计现存问题 |
三 河南博物院导向系统优化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向系统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B 丹尼斯大卫城商场导向系统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地铁无障碍智慧出行的最优路径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铁无障碍出行相关概念 |
2.1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 |
2.2 地铁无障碍设施及分类 |
2.3 有效路径与最优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地铁乘客路径选择因素分析 |
3.1 乘客出行行为定性分析 |
3.2 无障碍设计服务对象出行行为特征分析 |
3.3 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
3.4 广义费用函数的构建 |
3.5 无障碍设施影响乘客路径选择定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乘客出行有效路径筛选及路径优化 |
4.1 基本概念 |
4.2 有效路径约束条件 |
4.3 最短路径算法 |
4.4 有效路径搜索算法 |
4.5 地铁出行有效路径搜索及路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武汉轨道交通网络概况 |
5.2 地铁无障碍出行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 主要着力点及创新点 |
五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
一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概况 |
(二)天谴灾异说 |
(三)仁政思想 |
(四)民本思想 |
(五)宗族互助思想 |
二 佛教的慈善思想 |
(一)佛教的传播 |
(二)慈悲精神 |
(三)因果报应 |
(四)福田思想 |
三 道教的慈善思想 |
(一)《太平经》中的慈善思想 |
(二)其他经书中的慈善思想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社会救助 |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概况 |
二 灾害救助措施 |
(一)下诏罪己,检讨政策 |
(二)削减开支,节用救荒 |
(三)整顿吏治,省刑赦罪 |
(四)赈济救恤,救荒活民 |
(五)蠲免赋役,减轻负担 |
(六)兴修水利,防御灾害 |
(七)南朝时期水灾与救助的个案考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
三 贫弱群体救助 |
(一)皇帝登基、改元救助 |
(二)立后、立太子救助 |
(三)皇帝出巡救助 |
(四)朝廷日常和重大事件救助 |
(五)地方政府官员救助 |
(六)其他救助 |
四 疫病救助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病 |
(二)颁书办学,普及医学常识 |
(三)发放药物,医治疾疫 |
(四)埋骨助葬,防控疾疫 |
(五)隔离消毒,重视预防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优抚 |
一 优抚制度古已有之 |
二 脱籍封爵制度 |
三 休假制度 |
四 抚恤制度 |
(一)三国抚恤制度 |
(二)晋朝抚恤制度 |
(三)南朝抚恤制度 |
(四)北朝抚恤制度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
一 尊老恤老福利 |
(一)“养老”对象的界定 |
(二)大赦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
(三)日常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
(四)三老五更之礼 |
(五)行乡饮酒礼 |
(六)存留养亲制度 |
(七)版授高年制度 |
(八)赐几杖制度 |
二 妇女儿童福利 |
(一)妇女福利 |
(二)儿童福利 |
三 残疾人福利 |
(一)残疾人日常救助 |
(二)残疾人免役制度 |
四 官员致仕福利 |
(一)致仕年龄 |
(二)致仕福利 |
五 官办福利机构 |
(一)六疾馆 |
(二)孤独园 |
(三)别坊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慈善 |
一 佛教慈善活动 |
(一)佛教慈善的宣传 |
(二)魏晋南朝的佛教慈善活动 |
(三)北朝佛寺的慈善活动 |
二 道教慈善活动 |
(一)以医疗救助促进道教传播 |
(二)葛洪的医疗慈善 |
(三)鲍姑的医疗慈善 |
(四)陶弘景的医疗慈善 |
(五)其他道教慈善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 |
一 宗族慈善救助 |
(一)宗族救助的基本内容 |
(二)宗族安全救济 |
(三)宗族贫困救济 |
(四)宗族养老育幼 |
二 个人慈善救助 |
(一)赈灾救荒 |
(二)医疗救济 |
(三)施棺助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基本古籍 |
二 学术着作 |
三 学位论文 |
四 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北魏汉译佛经所见“布施”词例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民航服务业迎来良好发展环境 |
1.1.2 提升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是机场的必然选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服务与服务质量理论 |
2.1.1 服务的概念 |
2.1.2 服务质量理论 |
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
2.2.1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2.2.2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2.3 特殊旅客概念和界定 |
2.3.1 特殊旅客概念 |
2.3.2 特殊旅客范围 |
2.3.3 特殊旅客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
3.1 深圳机场简介 |
3.1.1 深圳机场概况 |
3.1.2 深圳市机场地面服务公司简介 |
3.1.3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3.1.4 深圳机场旅客服务满意度测评情况 |
3.2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
3.2.1 缺乏独立的特殊旅客全流程服务保障团队 |
3.2.2 缺少针对性的特殊旅客创新型服务产品 |
3.2.3 缺失特殊旅客服务测评数据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 |
4.1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4.1.1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4.1.2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4.1.3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分类选取 |
4.1.4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评价的实施步骤 |
4.2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调查问卷评价 |
4.2.1 设计深圳机场特殊旅客调查问卷 |
4.2.2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调查数据统计 |
4.2.3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调查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及效果预测 |
5.1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的原则与目标 |
5.1.1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的原则 |
5.1.2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的目标 |
5.2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
5.2.1 建立特殊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
5.2.2 补齐特殊旅客服务短板 |
5.2.3 打造具有深圳机场特色的特殊旅客创新服务品牌 |
5.3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效果预测 |
5.3.1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效果预测方法 |
5.3.2 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效果预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深圳机场病残旅客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2 深圳机场孕妇旅客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3 深圳机场无人陪伴儿童旅客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4 深圳机场无人陪伴老人旅客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5 深圳机场特殊旅客回访调查问卷 |
(10)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2.1 范围界定 |
1.2.2 区域界定 |
1.2.3 客群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3.3 总结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车站乘客特征 |
2.1 行为学理论解析 |
2.1.1 环境行为学 |
2.1.2 感知、认知理论 |
2.1.3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1.4 行为活动的研究 |
2.2 行为学理论与车站建筑设计方法 |
2.3 车站乘客行为和心理特征研究 |
2.3.1 车站使用人群及行为概述 |
2.3.2 通勤乘客 |
2.3.3 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 |
2.3.4 老年乘客 |
2.3.5 儿童乘客 |
2.3.6 残疾人乘客 |
2.3.7 女性乘客 |
2.4 换乘站乘客行为和心理需求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长沙地铁站建筑调研分析 |
3.1 国内外地铁站调研分析 |
3.1.1 国外地铁车站 |
3.1.2 国内地铁车站 |
3.2 长沙地铁站实地调研分析 |
3.2.1 长沙地铁车站现状概述 |
3.2.2 针对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车站空间调研 |
3.2.3 针对使用者感官需求的车站环境调研 |
3.3 长沙地铁站问卷调研分析 |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3.2 受试者在车站行为需求情况 |
3.3.3 受试者对车站环境的感受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法 |
4.1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车站空间设计方法 |
4.1.1 通达性——车站的选址布局 |
4.1.2 舒适性——车站空间结构与尺度把控 |
4.1.3 便捷性——车站交通流线和节点设计 |
4.1.4 科学性——车站换乘设计 |
4.1.5 接驳性——车站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 |
4.1.6 公平性——车站“关怀“性设计 |
4.2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公共配套设施布设方法 |
4.2.1 舒适性——车站座椅的布控 |
4.2.2 科学调控——车站铁马栏杆的布局 |
4.2.3 资源优化——无性别如厕设计 |
4.2.4 引导性——标识系统设计 |
4.3 基于使用者五官感知的物理环境设计方法 |
4.3.1 声环境——车站降噪设计 |
4.3.2 光环境——车站光照设计 |
4.3.3 空气环境——车站通风设计 |
4.4 基于使用者感知、认知的艺术环境设计方法 |
4.4.1 削弱使用者被“骚扰”担忧的设计 |
4.4.2 融入个性化元素的设计 |
4.4.3 融入地方文脉的设计 |
4.5 长沙地铁车站与湖湘文化的体现 |
4.5.1 湖湘元素提取 |
4.5.2 色彩提取 |
4.6 小结 |
第5章 长沙地铁阜埠河站实证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车站简介 |
5.2 阜埠河站空间布局设计 |
5.2.1 车站出入口分布 |
5.2.2 车站空间结构分析 |
5.2.3 车站内部交通分析 |
5.2.4 车站换乘节点分析 |
5.2.5 车站接驳设计分析 |
5.2.6 车站关怀性空间分析 |
5.3 阜埠河站公共配套设施 |
5.3.1 车站座椅与铁马布设 |
5.3.2 车站公共卫生间布设 |
5.3.3 车站导视标识布设 |
5.4 阜埠河站物理环境 |
5.4.1 车站声环境 |
5.4.2 车站光环境 |
5.4.3 车站空气环境 |
5.5 阜埠河站空间氛围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沙地铁站出入口布局统计表 |
附录B 长沙地铁站公共区空间尺度与结构统计表 |
附录C 长沙地铁换乘站规划统计表 |
附录D 长沙地铁站照度检测表 |
附录E 长沙地铁站台噪声检测表 |
附录F 长沙地铁车站空气检测表 |
附录G 长沙地铁车站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关注孕妇和儿童的乘车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站内公共休憩设施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D]. 刘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北京与华沙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比较研究[D]. 王潇潇.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智能网络背景下的天津公交设施设计研究[D]. 崔峰. 天津美术学院, 2020(12)
- [5]妊娠中期饮食运动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干预效果的研究[D]. 侯益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郑州市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 吕姿璇. 郑州大学, 2020(02)
- [7]地铁无障碍智慧出行的最优路径分析技术研究[D]. 张金星. 长江大学, 2020(02)
- [8]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D]. 许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殊旅客服务质量提升研究[D]. 朱晓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D]. 赵珂. 湖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