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飞[1](2019)在《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目的:随着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CCTA)的广泛普及和发展,CCTA不仅能清楚显示解剖结构细节,而且能提供血管的弹性功能信息。本研究旨在应用640层容积CT探讨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及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主肺动脉(main pulmonary artery,MPA)、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rtery,LPA)、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RPA)的弹性特点及相关性,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行64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CCTA)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共有42名受检者纳入研究,并分为2组:A组,年龄≤45岁;B组,年龄>45岁。比较两组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指标动脉扩张度(AD)和动脉顺应性(AC)。结果:1.肺动脉的AD值和AC值按以下顺序依次降低:MPA,RPA和LPA。2.不同血管之间不同弹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不同。AA与DA,AA和MPA,DA和MPA,RPA和MPA,LPA和MPA,RPA和LPA的A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20,0.393,0.329,0.579和0.534(P<0.05)。上述6组AC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P<0.05),0.470(P<0.05),0.249(P>0.05),0.190(P>0.05),0.441(P<0.05)和0.409(P<0.05)。3.AA,DA,MPA,LPA的AD值和A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低(P<0.05),但RP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640层容积CT可以很好地显示AA,DA,MPA,LPA和RPA的弹性特征以及各血管间的弹性相关性,AA和DA,AA和MPA,LPA和MPA,LPA和RPA之间的弹性存在相关性。2.AA,DA,MPA和LPA的血管弹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对于弹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行640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的病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常规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非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组(wide-volume组);每组30例。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CTP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各组呼吸运动伪影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扫描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时间:非门控组、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依次为(3.7±0.2)s,(11.5±1.6)s,(5.8±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wide-volume组(82.7±14.1)次/分显着高于门控组(68.1±12.1)次/分(P<0.05)。2.图像评分:三组CTPA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88例,占97.9%。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评分明显优于非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控组与wide-volume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TPA图像在心脏搏动伪影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心电门控CTPA能有效消除心脏搏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三组CTPA图像在呼吸运动伪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有效辐射剂量依次为(4.0±1.1)mSv、(7.9±2.8)mSv、(5.3±1.8)mS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并不大幅度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还可进行后续的心功能分析及肺动脉弹性分析。第三部分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的肺动脉弹性特点及其在评估APE患者危重程度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疑诊APE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检查的患者,以CTPA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依据,将APE患者根据其疾病的危重风险程度分为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并收集与APE患者基本资料相匹配的无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比(RVEDV/LVEDV)、右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RVESV/LVESV),以及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P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PAmin)、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大横截面积比值(PA/A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小横截面积比值(PA/AAmin),并探讨AD值与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确定以上各参数诊断APE危重程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对照组、低风险组、高风险组AD值依次为7.877±2.637(×10-3mmHg-1),6.121±2.054(×10-3mmHg-1),4.333±1.776(×10-3mmHg-1),逐渐减小,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Amax、PAmin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A/AAmax、PA/AAmin在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R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LVEDV、RVESV/L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低危组和高危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AD值和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PA/AAmax、PA/AAmin外,AD值和右心其他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轻至中度负相关性(r=-0.277-0.573),其中PAmin与AD值的相关性最好(r=-0.573,P<0.05)。4.AD值、PAmax、PAmin、PA/AAmax、PA/AAmin、RVEDV、RVEDV/LVEDV、RVESV/LVESV识别高风险APE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其中PAmin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2,临界值为568.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及56.3%。A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临界值为4.13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及93.8%。结论:1.随着APE危重程度的增加,肺动脉干弹性指标AD值减低。2.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测量所得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能够较准确地评价APE危重程度及其右心功能情况,有助于识别APE高风险患者,从而为APE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
齐晓伟[2](2018)在《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呼吸道系统慢性破坏性疾病,该病且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完全的气流可逆受限为COPD患者共有症状。通常表现呼吸系统方面疾病(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COPD虽为呼吸道疾病,但至今仍然没有彻底有效的阻止患者肺功能下降趋势的措施,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COPD的病因有很多,目前对于其机制还没完全清楚,作为基层医院的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大多数病患的教育水平偏低,对COPD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了解,预防及治疗的意识不高,治疗依从性较低,他们往往只注意急性发作期疾病的治疗,但不注意稳定期疾病的长期维持治疗及预防,导致基层医院慢阻肺治疗控制率偏低。另外基层医生对哮喘和慢阻肺等疾病认认知不足,基层医疗单位诊疗设备不普及,新型有效的治疗药物没有及时到达基层医院也是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控制率偏低主要原因。目的:采取Wells和改良Geneva评分法对195例患者进行评分,对临床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病情程度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进行临床分析与比较,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肺栓塞的认识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收治AECOPD患者900例,其中195例患者的急性加重(憋喘较前加重,伴有胸闷、心悸,咳嗽,咳痰量较前无明显增多,伴或不伴有发热)无法解释疾病缘由,按照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结果将195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ECOPD组患者136例,AECOPD合并PE组患者59例,对两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等分别进行汇总分析。并以改良Geneva三水平评分、Wells评分方法对其患肺栓塞的风险度分级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可能3组。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评分方法对195例患者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价值,以CTP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各组患者的肺栓塞确诊率进行分析。结果:(1)改良Geneva评分<3分肺栓塞可能性40.37%(44/109);4-10分89.19%(66/74);≥11分100%(14/14)。肺栓塞的增加的可能性与评分成正相关,(P<0.001)。Wells评分0-2分的肺栓塞可能性67%(69/103),2-6分78.41%(69/88),>6分100%(9/9),肺栓塞可能性与Wells评分高低有关,(P<0.001),其中改良的Geneva评分ROC的AUC为0.8597±0.07018(P=0.001206<0.01),以≥6.5分预测的灵敏度为62.3%,特异性为92.3%;Wells评分预测肺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69±0.09911(P=0.02009<0.05),以≥2分预测肺栓塞,其灵敏度为61.6%,特异性为98.4%;两组线下面积AUC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AECOPD组和AECOPD合并PE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69.12±9.86岁和67.20±10.73岁,大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胸闷、气短、心悸,部分患有头痛,腹痛、腹泄,咯血等症状,两组在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3)体格检查发现两组患者均出现双下肢不对称水肿现象,但并PE组8例(13.56%),无PE组2例(1.47%),有显着性差异;(4)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PaCO2与PaO2无统计学意义但PaCO2低于基线值者无PE组16例(27.12%),并PE组12例(9.56%),具有显着差异;对于D-dimer含量分别为(263±59)μg/L及(612±192)μg/L,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X线胸片检查无统计学意义;(6)心电图检测:根据Daniel心电图评分标准,无PE组和并PE组的正常者无明显差异,异常患者在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胸导联ST-T等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但SIQIII TIII特征者分别为25例(18.38%)和32例(54.24%),具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在合并肺栓塞59例患者中,其中53例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症状,显示患有右肺动脉显影不均有6例患者(8)59例病PE组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直接征象20例具有右心系统栓子症状,间接征象表现有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超声有56例,频谱多普勒显示4例伴重度三尖瓣返流伴随肺动脉压增高,其中53例为中度肺动脉高压,6例为轻度肺动脉高压。(9)136例COPD组患者中有20例(14.71%)患者发现血栓者,对59例合并PE组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血栓大多分布在髂静脉及股静脉,且携带血栓高达45例(76%),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汇总,合并PE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手术史、血栓栓塞既往史等,Wells和改良Geneva评分对PE的诊断也具有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血气分析、D-Dimer、超声心动图及下肢静脉超声等检查可作为方便快捷的筛选指标,CTPA对诊断PTE准确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基层医院就诊病人大多为普通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较低,对肺栓塞的缺乏认识,预防意识差,诊治不及时、配合意识低下,基层医院及基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典型的AECOPD患者,应谨慎地对其进行肺栓塞的风险评估,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使肺栓塞在发生的早期能够得到及时的相应的检查将有助于患者及时确诊,减少病死率。
黄强[3](2017)在《对急性肺栓塞所致猝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心肺复苏过程中,如何诊断肺动脉栓塞是引起猝死的可能原因,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于2001年7月至2016年9月间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或住院患者,分析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超声心动图研究室完成检查的患者,在389例患者中其右心室扩大在筛选肺栓塞中的价值,以及其中189例以右心室扩大和左室呈D型、肺动脉高压结合病史在提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中的价值。同时分析对67例中高危急性肺栓塞,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疗效。以上述两个方面为参考,分析在CPR中对17例高度疑诊患者进行高危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和抢救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在389例右心室扩大的患者中,有189例存在右心室扩大和左室呈D型、肺动脉高压,其中有160例患者确诊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以右心室扩大和左室呈D型、肺动脉高压预测急性中高危肺栓塞准确性达84.65%。通过分析67例中高危急性肺栓塞,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86.57%,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效果优于尿激酶(P<0.01)。在对17例高度疑诊患者的CPR中,以右心扩大和左室呈D型为依据诊断高危急性肺栓塞准确性达76.47%。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抢救成功率达58.82%。结论在CPR中,以右心扩大和左室呈D型为依据提示诊断高危急性肺栓塞,然后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是一可行的有效方法。
赵刘凯[4](2016)在《D-二聚体联合CT肺动脉栓塞指数对肺栓塞早期诊疗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发生重大转变、临床诊断意识和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内被确诊为肺栓塞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极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临床早期评估多采用Wells评分和修正Geneva评分量表评分,但仅能预测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不能成为确诊的依据;D-二聚体(D-Dimer,DD)在正常健康人群血浆中DD含量甚微,而当体内凝血酶生成且继发纤溶系统激活时异常增高,是血管微血栓形成的一项敏感指标,但其特异性较低常被用于肺栓塞的早期筛查;伴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肺动脉增强CT扫描具有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等优势,为肺栓塞的确诊提供了方便快捷且诊断明确的检查手段,成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式。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并进一步探析D-二聚体联合CT肺动脉栓塞指数在肺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效果及价值,旨在为今后更早期确诊肺栓塞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方法根据Wells评分和修正Geneva评分量表评分临床评估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中危组和高危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危险因素、基础疾病情况、治疗方案等;同时在入组后12h内行D-二聚体、肺血管成像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CT肺动脉栓塞指数、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心率、RVED/LVED、PASP、EDV、ESV、SV、LVEF、PER)水平变化情况;另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1、肺动脉栓塞在男性且年龄>50岁人群多发,主要为胸痛、咯血、烦躁、惊恐感、晕厥,主要临床体征为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部分患者合并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肺栓塞患者中91.04%有中强等易患因素,而弱易患因素仅为8.96%;此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约占65.01%。且中危患者和高危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患因素、基础疾病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肺血管成像(CTPA)为金标准,D-二聚体阳性548例(66.34%),中危组阳性率36.68%明显低于高危组阳性率82.31%(χ2=175.2045,P=0.0000);本组826例患者平均DD水平为3085.56±1025.38ug/L,高危组平均DD水平为3128.36±1236.58ug/L明显高于中危组的2865.35±1036.54ug/L(t=3.2462,P=0.0012);826例患者平均CTI值为45.38±8.69%,且高危组平均CTI为52.36±10.38%明显高于中危组的30.58±5.64%(t=33.1295,P=0.0000)。3、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心率、RVED/LVED、EDV、ESV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P<0.05),LVEF和PER值均低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P<0.05),而SV值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栓塞患者经治疗后心率、LVEF、PE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中危组患者各项指标增高程度较高危组更为明显(P<0.05);而RVED/LVED、PASP、EDV及ESV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中危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较高危组更为显着(P<0.05)。4、826例患者中单纯抗凝309例,溶栓+抗凝治疗者517例,抗凝药物选择华法林358例、低分子肝素钙305例、利伐沙班122例、阿哌沙班41例,溶栓药物均选择尿激酶,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97%,溶栓+抗凝治疗患者总有效率为81.82%明显高于单纯抗凝治疗患者总有效率60.84%(χ2=44.2004,P=0.0000)。死亡47例,死亡率为5.69%,溶栓+抗凝治疗者死亡率为3.68%明显低于单纯抗凝死亡率9.06%(χ2=10.4568,P=0.0012)。826例患者DD和CT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肺栓塞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50岁且有中强等易患因素者要加强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定期筛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源上降低肺栓塞的发生。2、D-二聚体为肺栓塞筛查一项极为敏感指标,且水平增高越多提示肺栓塞发生可能性越大且病情越严重。CTPA作为一种无创、超速扫描和极短的后处理分析处理;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首选的检查方法,两者联合可更早期明确诊断。3、肺栓塞治疗多采用抗凝和溶栓治疗,但单纯抗凝疗效不甚理想,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为确切,且明显降低死亡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D-二聚体和CTI水平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4、D-二聚体联合CT肺动脉栓塞指数在临床早期诊断肺栓塞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杨盛,张涛[5](2014)在《影像学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是最常见的存在潜在致命性的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等,但是肺栓塞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诊断方法较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各种检查手段各有优劣。该文就肺栓塞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如超声心动图、放射诊断学、放射性核素肺扫描等予以综述,旨在提高肺栓塞的确诊率。
熊国均[6](2011)在《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探讨对急性肺栓塞疑似患者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243例临床急性肺栓塞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有突发呼吸困难、持续呼吸困难突然加重、突然发生的胸膜性胸痛、低血压状态,病史、查体、胸片、心电图及心肌酶等除外比较明确的心肺疾病,上述表现出现在入院前14天之内,入院后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及D-二聚体检测且病例资料完整。使用Wells评分系统及改良Geneva评分系统分别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临床可能性评估,以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作为诊断急性肺栓塞的“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诊断试验常见评价指标评价Wells评分、改良Geneva评分、D-二聚体检测以及这两种临床评分方法与D-二聚体检测相结合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243例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确诊肺栓塞102例。在确诊为肺栓塞的102例患者中高危患者18例,中危患者32例,低危患者52例。肺栓塞患者中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89例(87.3%),胸痛31例(30.4%),心悸62例(60.8%),烦躁或濒死感15例(14.7%),咯血5例(4.9%),晕厥15例(14.7%)。Wells评分、改良Geneva评分高度可能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2%、100%,Wells评分、改良Geneva评分低度可能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88.1%,且Wells评分、改良Geneva评分低度可能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阴性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和97.3%。临床评分和D-二聚体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Wells评分为0.817 (SE:0.028,95%CI:0.763~0.864),改良Geneva评分为0.850 (SE:0.025,95%CI:0.799~0.893), D-二聚体检测为0.773(SE:0.031,95% CI: 0.711-0.835),改良Geneva评分和D-二聚体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Z=2.369, P=0.0178),改良Geneva评分和Well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Z=1.601, P=0.1094), Wells评分和D-二聚体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Z=1.338,P=0.1809)。结论:Wells评分、改良Geneva评分可以对急性肺栓塞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两者之间的预测价值相似。Wells评分、改良Geneva评分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肺动脉CT是一种安全且实用的管理肺栓塞疑似患者的诊断策略,第一步合理的做法是临床可能性评估,对于临床评分三分法低度可能及二分法不太可能的患者一线的检查方法是D-二聚体检测,多层CT (MDCT)是D-二聚体升高患者的二线检查方法。而对于临床评分三分法中度、高度可能及二分法肺栓塞可能的患者MDCT是其一线的检查方法。
陈艳辉[7](2009)在《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治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8年5月可疑肺栓塞患者100例,其中肺栓塞组50例,非肺栓塞组50例。所有患者均留院观察、进行临床评估和D-二聚体检测,病情稳定者行下肢血管超声、螺旋CT肺血管造影。判定标准:诊断标准为2001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疑肺栓塞患者通过进行3个月的随访,了解他们是否有任何关于肺栓塞和深部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表现,判定肺栓塞疑似患者肺栓塞诊断成立或排除肺栓塞。通过肺核素通气/灌注扫描(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核磁共振和超声心动图(UCG)中至少一项确定诊断。临床分类:根据中华医学会PTE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划分大面积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1、体循环动脉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除外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感染中毒症等其他原因所制血压下降。2、影像学检查显示栓塞部位≥2个肺叶或≥7个肺段。非大面积肺栓塞:不符合以上大面积肺栓塞标准的肺栓塞。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 ng/ml有46例,D-二聚体小于500ng/ml有4例,非肺栓塞组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ng/ml有17例,D-二聚体小于500 ng/ml有33例。肺栓塞组大面积肺栓塞组21例,非大面积肺栓塞组29例,D-二聚体含量在肺栓塞患者和非肺栓塞患者人数均有增高,其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在肺栓塞患者更多,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是筛除肺栓塞的良好指标,其医学决定性水平宜在500 ng/ml,其水平的升高对肺栓塞并不是特异的。不同年龄、性别的D—二聚体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D-二聚体在大面积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肺栓塞诊断方面,D-二聚体敏感度较高。D-二聚体在早期抗凝或溶栓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是诊断肺栓塞的经济、快捷的有效指标,可作为排除诊断早期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对肺栓塞的早期诊治有一定的意义。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倪松石[8](2008)在《肺血栓栓塞症早期血液标志物变化及溶栓后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早期诊断肺血栓栓塞症?肺血栓栓塞后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如何?通过何种措施来干预缺血再灌注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分三个部分逐一探讨了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观察了肺血栓栓塞症后早期血LDH同工酶与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通过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在肺动脉中表达的变化,探讨肺动脉局部凝血与纤溶机制;同时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肺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因子的变化探讨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发生机制;此外,应用葛根素作为干预剂研究其在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自体血加凝血酶及自体血加凝血酶加人纤维蛋白原制备的自体血栓由股静脉输入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模型。作螺旋CT检查,栓塞前后做肺血管造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D-二聚体的试剂盒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全自动快速电泳仪测LDH及其同工酶。(2)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动脉组织中t-PA及PAI-1蛋白表达水平。(3)测定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湿/干重比值;行病理及电镜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各组肺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1)栓塞组D-二聚体于栓塞后30分钟明显上升,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明显下降。栓塞组栓塞后2小时至4天LDH3的百分率和绝对值明显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2)t-PA在栓塞后4h表达开始增高, 8h表达进一步增强,24h达高峰。PAI-1在栓塞后4h开始降低,8h降至低谷。PAI-1在栓塞后24h表达有所恢复。(3)病理学及SOD、MDA、肺湿/干重比值结果提示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时发生再灌注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CAM-1在假手术组呈阴性表达,尿激酶溶栓组较单纯栓塞组表达增强,葛根素组较尿激酶溶栓组表达减弱。RT-PCR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基本一致,ICAM-1mRNA表达在尿激酶溶栓组组较单纯栓塞组增强,葛根素组较尿激酶溶栓组表达减弱。【结论】(1)D-二聚体、LDH3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早期有一个相对特征性的动态变化过程,联合检测D-二聚体、LDH3有助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诊断。(2)急性肺栓塞后,t-PA表达水平随时间而逐渐增高,PAI-1表达呈现一过性降低,表明了在肺动脉栓塞早期,机体的纤溶功能明显增强,这与肺血管的t-PA和PAI-1表达平衡变化有关。(3)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时可发生再灌注损伤,粘附分子ICAM-1表达增高;葛根素可能通过抗氧化和抑制ICAM-1的表达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李欣,廖晓星,荆小莉,马中富,唐皓[9](2004)在《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将肺扫描和螺旋CT组成新诊断策略 ,前瞻性评价这一策略对于急性肺栓塞 (PE)的诊断价值和应用前景。方法 以 2 0 0 0 - 10~ 2 0 0 3- 0 3在我院急诊科疑诊P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肺扫描 ,不能诊断或排除PE患者接着进行螺旋CT检查 ,螺旋CT仍不能确立诊断时给予肺动脉造影。结果 肺扫描和螺旋CT组成的诊断策略可使97.8%的患者明确诊断 ,需要行肺动脉造影检查的比率 2 .2 % ,排除PE患者的 3个月PE危险度为 0。结论 肺扫描和螺旋CT组成的诊断策略 3个月PE危险度、需要肺动脉造影的比率均较低 ,值得在国内急诊科推广应用。[3 ]KruipMJ,SlobMJ ,BullerHR ,etal.Aprospectiveclinicalstudyonthefeasibilityandsafetyofacombinednoninvasive/pulmonaryangiogra phystrategyinpatientswithsuspectedpulmonaryembolism :aninterimanalysis[J] .ClinApplThrombHemost,1999,5 :2 2 2 -2 2 5 .[4]CogoA ,LensingAWA ,KoopmanMMW ,etal.Compressionultrasonog raphyfordiagnosismanagementofpatientswithclinicallysuspecteddeepveinthrombosis:prospectivecohortstudy[J] .BMJ ,1998,3 16:17-2 0 .[5 ]PerrierA ,DesmaraisS ,GoehringC ,etal.D -dimertestingforsus pectedpulmonaryembolis
郭丹杰,陈红,吴淳,张虎,陈江天[10](2001)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文中研究表明 1.前言 急性肺栓塞(PE)现存的指南是根据肺循环和右心室功能工作小组提议,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PE工作组起草完成,并于1997年6月17日,经科学和临床委员会推荐,被ESC批准。
二、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640 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肺动脉弹性功能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诊断选用标准 |
2.2 入组方法 |
2.3 Geneva与 Wells评分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诊断方法 |
(1)血气分析(Blood gas analysis) |
(2)血浆D-dimer(D–dimer) |
(3)X线胸片检查 |
(4)心电图(Electrocardoigram,ECG) |
(5)肺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 |
(6)超声心动图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
(7)肺通气及灌注(V/Q)显像及磁共振肺动脉造影 |
2.6 实验仪器 |
2.7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改良Geneva和 Wells评分预测结果 |
3 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 |
4 59 例并PE患者的危险因素 |
5 实验室检查 |
5.1 血气分析 |
5.2 血浆D-dimer |
6 X线胸片检查 |
7 心电图 |
8 肺动脉血管造影 |
9 超声心动图59 例合并PE患者行超声心动图主要测值,见表13: |
10 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
讨论 |
1 Wells评分法、改良Geneva评分法在PE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
2 双下肢浮肿等临床症状的改变对PE患者的提示意义 |
3 血气分析预判AECOPD并 PE的分析 |
4 D-dimer检查在肺栓塞病人的应用价值 |
5 X线胸片与AECOPD并肺动脉栓塞 |
6 AECOPD并 PE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7 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有重要价值 |
8 超声心动图于在肺栓塞病人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
9 双下肢静脉彩超预判肺动脉栓塞 |
10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对急性肺栓塞所致猝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D-二聚体联合CT肺动脉栓塞指数对肺栓塞早期诊疗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临床评估方法及标准 |
5 检查方法 |
6 分组及研究方法 |
7 疗效评价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D-二聚体和CTPA检查结果分析 |
3 超声心动图分析 |
4 疗效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D-二聚体联合CT肺栓塞指数的肺栓塞早期诊疗价值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影像学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
1.1 临床症状及体征 |
1.2 一般实验室检查 |
2 影像学检查 |
2.1 超声心动图 |
2.2 胸部X线检查 |
2.3 肺动脉造影 |
2.4 CT |
2.4.1 CTPA |
2.4.2 双源CT检查 |
2.5 磁共振成像 |
2.6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
3 小结 |
(6)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结果 |
1.2.2 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结果 |
1.2.3 临床评分及D-二聚体对诊断APE的性能评价结果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治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3 治疗和随访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检查资料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肺血栓栓塞症早期血液标志物变化及溶栓后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D-二聚体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动态联合 检测在肺血栓栓塞症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 在肺血栓栓塞症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及防治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着和获奖项目 |
致谢 |
(9)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引言 |
2.1 流行病学和易患因素 |
小结 |
2.2 病理生理学 |
小结 |
2.3 自然病程与预后 |
小结 |
3. 诊断 |
3.1 PE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评价 |
小结 |
3.2 放射性核素肺扫描 |
小结 |
3.3 肺血管造影 |
3.4 计算机螺旋断层摄片术(螺旋CT) |
小结 |
3.5 超声心动图 |
小结 |
3.6 深静脉血栓的检测 |
小结 |
3.7 D-二聚体 |
小结 |
3.8 诊断方法 |
3.8.1 在急诊室怀疑PE |
3.8.2 住院病人怀疑PE |
3.8.3 怀疑大块的PE |
4. 治疗 |
4.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支持 |
小结 |
4.2 溶栓治疗 |
小结 |
4.3 外科取栓 |
小结 |
4.5 抗凝治疗 |
小结 |
4.5 静脉滤网 |
小结 |
5. 妊娠者PE的诊断和治疗 |
小结 |
四、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D]. 杨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D]. 齐晓伟. 青岛大学, 2018(02)
- [3]对急性肺栓塞所致猝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D]. 黄强.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4]D-二聚体联合CT肺动脉栓塞指数对肺栓塞早期诊疗的价值研究[D]. 赵刘凯. 郑州大学, 2016(03)
- [5]影像学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新进展[J]. 杨盛,张涛. 医学综述, 2014(15)
- [6]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D]. 熊国均.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7]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治中的价值[D]. 陈艳辉. 延边大学, 2009(S1)
- [8]肺血栓栓塞症早期血液标志物变化及溶栓后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倪松石. 苏州大学, 2008(04)
- [9]肺扫描联合螺旋CT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李欣,廖晓星,荆小莉,马中富,唐皓. 中国急救医学, 2004(01)
- [10]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J]. 郭丹杰,陈红,吴淳,张虎,陈江天. 中国医药导刊,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