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美“安全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刘昌明[1](2019)在《美国视域中的“印太”:从概念到战略——基于对美国主流智库观点的分析》文中提出在特朗普政府将印太战略作为处理美国与亚洲关系核心原则的背景下,这一战略的多重内涵、实施限度与发展趋向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鉴于智库在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重要影响,本文以美国主流智库发布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从地理概念到区域概念,再到政策和战略概念三个层次的演进,使"印太"成为美国地缘政治中的新话语范式。作为区域概念,"印太地区"反映了美国战略界对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进趋向的捕捉和判断。作为战略概念,"印太战略"是特朗普政府迎合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对美国亚洲战略和对华战略的再调整和再规划。受制于国内可供动员的战略资源不足,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和伙伴国战略利益内在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印太战略的实施尚面临诸多局限。其中,印度作为战略核心伙伴国、东盟作为外部潜在支持力量以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与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是影响该战略能否取得内部支持和外部认可并决定其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
周南[2](2017)在《印度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关系构建 ——以印度电影作为视角》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文化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从文化交流的概况中,我们能探寻到国家之间社会文化关系构建的痕迹,并能以此作为研究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依据。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日益丰富,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大载体,对于国家间社会文化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自十九世纪末诞生的印度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绚丽的视听效果闻名于世,承担起了向外传播印度文化的重要任务。印度电影不仅在海外具有巨大的市场,在一些周边国家民众中也备受追捧。本文以印度电影作为切入视角,来探讨印度电影作为印度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印度与其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关系构建中所取得的成效。本文首先对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理论及其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梳理了印度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所反应的社会文化特点,文章的重点部分则是分析了印度电影在周边的传播现状并得出结论。以国家作为单位,印度电影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情况可分为两类,即传播顺畅的国家和传播受阻滞的国家。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对于印度电影的接受现状也大不相同,周边国家对印度电影的接受程度直接反应了印度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关系构建的成效。
祖彦[3](2011)在《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安全利益是安全环境、国际规范、国家身份和安全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洞悉民族国家间互动态势、博弈过程的重要视角之一,反映民族国家谋求安全、护持利益的源动力。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亦然。本文的写作初衷是探寻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生成机制、基本内涵,阐明其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新变化以及护持问题。论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东北亚安全环境、国家身份、国家安全观念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互动关系,从内涵、重要性和紧迫性三个角度划分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并探讨了东北亚安全环境下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护持模式的选择问题,这是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据此,文章论证了21世纪初东北亚安全格局的特征,东北亚安全格局与大国间安全利益的博弈,推导出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主要挑战因素;分析了在中国崛起进程中,中国国家身份的调整、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新主张及其实践,并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重点和实现手段两个角度诠释其新变化;依据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设定的衡量标准,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最优化的实现目标,并提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四个方面的安全策略;选取钓鱼岛主权问题作为本文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中、日、美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主张、钓鱼岛涉及的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博弈,提出了钓鱼岛主权护持的一些思考和展望。论文最后指出,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遵从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国家安全观,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目标和实现方式是具有建设性和合作性的。在现阶段,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护持过程虽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其最终实现如同中国崛起一样,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向。
袁芳[4](2010)在《冷战后美国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南亚作为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横跨印度洋、位于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东侧的地理位置以及核力量的存在,使其战略重要性不可忽视。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迫于反恐的需要,美国将南亚视作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关注点,不断加强在此地区的军事存在。中国是南亚地区的邻国,无论从国家安全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言,美国在南亚的任何行动都将影响到中国的利益。因此,研究冷战后美国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并探讨中国的战略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奥巴马政府南亚新战略的出台,适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将为中国调整大国外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将分四个部分来探讨冷战后美国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第一部分考察了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美国南亚战略的演变,分析了南亚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美国插手南亚有其战略企图:打击恐怖势力、防止核扩散、防止中俄联印抗美和实施其海洋计划。鉴于南亚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适时调整和发展其南亚战略,从而使美国历届政府的南亚战略有其侧重点。第二部分阐述了冷战后美国南亚战略的主要内容以及制约因素。美国和南亚国家加强了军事和经济合作,进行政治斡旋以缓和南亚紧张的核战略态势;提升与印度的战略关系从而遏制中俄发展并实现其印度洋海洋战略。同时美国南亚战略实施效果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美国的南亚战略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虽然中国和美国在南亚存在共同安全利益,但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仍然不能忽视,并会从军事与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对中国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从战略目标、军事政策和外交政策三个层面预测美国南亚战略的发展趋势,并从军事安全、经济、能源各方面探讨中国的对策。
矫正[5](2010)在《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从未放弃对南亚地区事务的介入。南亚地区在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纵观俄罗斯的历史不难发现,发展与南亚地区的关系,不仅是俄罗斯依据传统理念去争夺出海口的体现,更是体现大国地位的验证。苏联解体后,尽管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是俄罗斯能够及时调整对南亚地区及其主要国家的政策与方针,加强了与南亚地区及其主要国家的合作与交往,逐渐恢复了在南亚地区的作用和影响。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俄罗斯的南亚政策既要面对来自大国因素的影响,又要在印巴对抗中保持战略平衡,同时还要应对正在发展的多边关系的潜在威胁。本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外交、经济和军事政策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俄罗斯南亚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预测了俄罗斯南亚政策的未来走向。此外,本文对于我国制定南亚地区政策、保护我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安全以及在新世纪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和参考。
沈鹤[6](2010)在《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俄罗斯都是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角色。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虽然倒退300年,缩踞亚欧大陆中心内部,转为“一个有区域利益和文明利益的主要大国”,但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雄厚的潜在实力,俄罗斯仍是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倍受关注的因素。而已经正式加入核武器国家俱乐部,身为亚欧大陆南缘的地区大国,正在强力崛起中的印度,也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体系构建中不可忽视而又难以确定的变量。从此意义去看,对当代俄印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走向不可等闲视之,作为两国关系基石的俄印军事合作关系就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了。俄罗斯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军事上的往来,并且这种关系一直持续至今,并成为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石。1962年8月,苏印双方签署了两国间第一份大宗军贸协议这份协议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关系正式建立,俄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在此后整个冷战时期,俄罗斯与印度保持较为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1971年8月9日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这一条约把苏印关系定格为准军事同盟关系,也将苏印军事合作关系推到了历史的新高。这种良好关系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初,即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俄罗斯国内环境和国家实力的变化以及其相应地对外战略的调整,导致印度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处于边缘地位,从而使得一直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处于曲折前进时期。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俄罗斯在亲西方政策上没有奏效,苏联又调整为双头鹰政,使得印度又重新被纳入到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点。从九十年代至今,俄印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丰。从两者军事合作的特点和形式来看,俄印的军事合作关系已经从传统的武器买卖发展成为现在高水平、多层次、双方面的合作。本文通过对1950年至2008年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梳理,从影响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出发,对俄印双方军事合作的动因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观因素从俄印双方各自的战略文化和安全观这两方面来入手,对俄印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的主观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客观方面从战略环境出发,分为国内战略环境和国际战略环境两个部分,其中,在国际战略环境方面,着重讨论了美国和中国因素对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影响。从全文来看,本文以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为框架,在此结构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影响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俄印军事合作的前景进行预测。
何平[7](2009)在《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与中国周边安全》文中认为冷战后,特别是小布什执政后,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印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尤其是防务安全关系发展更为引人注目。美印发展防务安全关系既是两国经济、技术上各有所图的结果,同时,又是战略上相互借重的产物。其中,共同防范中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国际地位显着上升。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固守冷战思维,认为中国日益强大会对其全球主导地位构成威胁和挑战。于是,美国竭尽全力去遏制中国发展,把中国作为其防范的最主要对象。而印度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中国崛起充满猜疑和恐惧。所以,在防范中国方面,两国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利益。美印为此展开了全方位的防务安全合作。这对中国周边安全不能不说是个巨大挑战。而本文通过对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分析,就是使我们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迎接与化解挑战。本文所阐述的美印防务安全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即核安全、军事安全、反恐安全。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综合使用了历史分析法、类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期问题论述得更全面详尽、浅显易懂。在结构和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发展情况。本部分分别从“9·11”事件前、“9·11”事件后到小布什第一任期结束、小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三个不同阶段就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这将会使我们对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文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本部分论述的原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战略上相互借重、经济和技术上各有所图、相似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认同感。不仅如此,本部分还分析了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两国战略目标的不一致性、印度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美巴关系、印度国内的反美情绪。这将会使我们对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实质有个相对完整的理解,以期对我们预测美印关系发展的趋势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第三部分:剖析了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主要是不利影响。本部分分别从美印核协议、美印相互制衡中国、美印在印度洋的合作三个方面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从而可使我们看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为后面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埋下伏笔。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策。针对上述影响,本部分主要提出三方面的对策。一是发展同美印关系,扩大中美、中印共同利益;二是发展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破解中国海上安全难题;三是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维护中国周边安全。这些对策可以说是有的放矢,必将对化解美印防务安全合作给中国周边安全带来的挑战产生积极的作用。总之,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发展并非偶然,有其发展的深层原因。当然,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依然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存在。但是基于目前两国有重大的合作利益,未来两国防务安全关系还将会继续发展和深化。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周边安全与稳定。因而,中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应对。
钟兴兴[8](2008)在《新世纪美国和印度关系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美印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两国关系在本世纪开始前所未有地快速升温。然而,不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两国间都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分歧。美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在美印关系中实现其在南亚的利益,取决于印度对美国利益的屈从。印度在印美关系中的获益多少,也取决于美国对印度在未来国际角色的准允。美印两国利益的实现最终又决定于两国在该地区利益的权衡。从短期看,美印两国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但随着两国“蜜月期”的结束,两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国对诸多彼此间分歧的解决程度。未来美印两国关系最终将会是一种处于某种平衡点上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进入新世纪,美国和印度的关系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升温阶段,这对亚太地区以至全球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本文拟运用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同时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材料,重点对美印在新世纪关系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双方之间的相互利益和各自考量,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刘姣[9](2008)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林顿于1992年11月上台,他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冷战的结束使美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聚变,它既为美国扩展全球霸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也对美国扩展其全球霸权提出了挑战,成功解决美国所面临的这些挑战:美国优势地位相对衰落、地区大国的崛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的威胁、地区冲突,以及向全球推广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既是美国获得霸权地位的关键所在,也同样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由于印度1998年进行了核实验、长期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之争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相冲突,使得美国日益关注这个国家,而印度的市场经济改革,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地缘位置的重要性,又让它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价值上升。正是因为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价值,冷战后美国调整了对印度的政策。本文力图以美国的亚洲政策着眼,来探讨印度在美国亚洲政策中的地位,由印度在美国亚洲政策中的地位又来看美国对印度的政策,从美国的对印政策中,分析美国对印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陈杰[10](2008)在《冷战后中国与印度之东南亚战略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的结束,导致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同时,地区主义和地区化也获得了新发展。印度政府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制定实施了“东向”政策。“东向”政策将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结合起来,成为了印度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东向”政策现已取得显着成效,印度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展开了有效而广泛的合作,为亚洲的地区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面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及亚洲格局的变化,采取了以新安全观为主的睦邻友好政策,消除了冷战期间与东南亚国家的隔阂与冷漠,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构建了一个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运用比较学原理,并借鉴国际战略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及印度的东南亚战略中国际环境、战略目标、战略政策、国家利益、战略文化等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两国东南亚战略对比,归纳出两国东南亚战略的异同点,总结印度东南亚战略中的有益经验,借鉴到我国东南亚战略中,以加强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力及影响,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印美“安全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美“安全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视域中的“印太”:从概念到战略——基于对美国主流智库观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太”:从概念到战略的多维度审视 |
二、虚实之争:印太战略实施的成效与限度 |
三、地区关键行为体与印太战略动向 |
(一) 印度:“短板”能否成为“支柱”? |
(二) 东盟:印太战略何以包容东盟的中心性? |
(三) 中国:作为战略对手的威慑与竞争逻辑 |
四、结 论 |
(2)印度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关系构建 ——以印度电影作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创新之处 |
四、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条件 |
第一章 国家间社会文化关系构建 |
第一节 文化与社会文化 |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文化理论 |
第三节 国家间社会文化关系构建的途径及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印度社会文化中的印度电影 |
第一节 印度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印度电影背后的社会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作为社会文化代表的印度电影在周边的传播 |
第一节 印度电影传播顺畅的国家 |
第二节 印度电影传播阻滞的国家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在中国的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印度电影的视角看印度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关系 |
第一节 印度电影在印度与周边国家社会文化关系构建中的具体成效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一):印度电影幕前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
第三节 理论分析(二):印度电影幕后的文化触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国译制引进的印度电影片目统计 |
附录二:巴基斯坦禁止引进的电影片目统计 |
附录三:中国观众对于印度电影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中国观众对于印度电影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结果 |
后记 |
(3)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核心概念的阐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核心概念的阐述 |
三、论文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容 |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 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二) 归纳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
(三) 系统分析法 |
(四) 历史与预测分析相结合 |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重点 |
(三) 难点 |
第一章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理论透视 |
一、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生成机制 |
(一) 中国东北亚安全环境与国家安全利益 |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身份与国家安全利益 |
(三) 中国的安全观念与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二、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 |
(一)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内容 |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性 |
(三)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紧迫性 |
三、安全机制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一) 均势安全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二) 合作安全与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 |
第二章 东北亚安全格局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
一、东北亚安全格局的特征 |
(一) 美国借助盟友平台固守东北亚海缘安全优势 |
(二) 中俄依托陆缘环境日益成为东北亚新兴势力 |
(三) “均势安全”构成各国安全利益护持的重要模式 |
(四) 大国安全关系主导东北亚安全格局走向 |
二、东北亚安全格局与大国安全利益的博弈 |
(一) 美国实施霸权均势战略谋求安全利益最大化 |
(二) 日本“借船出海”扩张安全利益范畴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主张和平实现地区安全利益 |
三、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挑战 |
(一) 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障碍 |
(二) 朝鲜半岛不稳定局势的威胁 |
(三) 美国东北亚军事同盟的安全压迫 |
(四) 日本对中国东海海底资源开发的紧逼 |
第三章 中国崛起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一、中国崛起与中国东北亚国家身份的变化 |
(一) 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实力评估 |
(二) 中国东北亚区域认同的调整 |
二、中国崛起与中国国家新安全观 |
(一)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新主张 |
(二) 新安全观在东北亚地区的实践 |
三、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新变化 |
(一)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重点 |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手段 |
第四章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护持 |
一、衡量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一)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效用的衡量 |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标准 |
二、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
(一) 中国东北亚政治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
(二) 中国东北亚军事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
(三) 中国东北亚经济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
三、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护持的策略 |
(一) 中国东北亚总体安全战略 |
(二) 中国东北亚军事安全策略 |
(三) 中国东北亚经济安全策略 |
(四) 中国东北亚外交策略 |
第五章 案例分析:钓鱼岛主权的护持 |
一、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对立主张 |
(一) 中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的主张 |
(二)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 |
二、钓鱼岛主权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一) 钓鱼岛主权完全归属中国的依据 |
(二) 钓鱼岛涉及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
三、中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博弈 |
(一) 日本占据钓鱼岛的错误行径 |
(二) 中国护持钓鱼岛主权的策略 |
四、钓鱼岛主权护持的思考与展望 |
(一) 中日应妥善处理钓鱼岛主权问题 |
(二) 中国护持钓鱼岛主权所需采取的举措 |
(三) 钓鱼岛主权护持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冷战后美国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南亚的重要地位与冷战后美国南亚战略的演变 |
1.1 南亚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
1.1.1 南亚是美国反恐的重要地区 |
1.1.2 南亚是美国防核扩散的重要对象 |
1.1.3 扩大在南亚的影响以防止中俄联印抗美 |
1.1.4 控制南亚有利于美国实施海洋计划 |
1.2 冷战后美国南亚战略的演变 |
1.2.1 老布什政府:"等距离外交"政策 |
1.2.2 克林顿政府:从"不偏不倚"到"重印轻巴" |
1.2.3 小布什政府:从"扬印抑巴"到"重巴顾印" |
1.2.4 奥巴马政府:推进"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战略" |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的南亚战略及其发展趋势 |
2.1 美国南亚战略的主要内容 |
2.1.1 加强军事合作促进反恐 |
2.1.2 加强核管制、促进核军控 |
2.1.3 加强与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
2.1.4 形成"包围圈"遏制中俄发展 |
2.1.5 扩大对印度洋的控制范围 |
2.2 美国南亚战略的实施效果 |
2.2.1 美国南亚战略之所"得" |
2.2.2 美国南亚战略之所"失" |
2.3 美国南亚战略的发展趋势 |
2.3.1 战略目标的发展趋势 |
2.3.2 军事政策的发展趋势 |
2.3.3 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美国南亚战略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
3.1 美国南亚战略对中国军事与政治安全的影响 |
3.1.1 对中国西藏地区安全造成威胁 |
3.1.2 阻碍中国解决领土问题的进程 |
3.1.3 核扩散影响中国安全 |
3.1.4 "反恐怪圈"影响中国安全 |
3.1.5 影响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 |
3.2 美国南亚战略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
3.2.1 影响中国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 |
3.2.2 加剧与中国在南亚经济利益的竞争 |
3.3 美国南亚战略的制约因素 |
3.3.1 南亚地区内的制约因素 |
3.3.2 南亚地区外的制约因素 |
3.3.3 美国自身的制约因素 |
第四章 中美在南亚的共同利益和分歧与中国的战略对策 |
4.1 中美在南亚的共同利益和分歧 |
4.1.1 中美在南亚的共同安全利益 |
4.1.2 中美在南亚的利益分歧 |
4.2 美国南亚战略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对策 |
4.2.1 与印巴俄加强安全合作 |
4.2.2 深化与南亚各国的经济交流 |
4.2.3 拓宽能源进口与合作渠道 |
4.2.4 积极配合美国的反恐战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导言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的梳理 |
三、结构设计及其说明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南亚的战略地位与世界大国的南亚政策 |
一、南亚的地缘战略地位 |
二、南亚在俄罗斯地缘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
三、世界主要大国的南亚政策 |
四、南亚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对南亚的外交政策 |
一、叶利钦时期的南亚政策 |
二、普京时期的南亚政策 |
三、梅德韦杰夫时期的南亚政策 |
第三章 冷战后俄罗斯对南亚的经济政策 |
一、俄罗斯对南亚的经济贸易政策 |
二、俄罗斯与南亚在科技和军工领域的合作 |
三、俄罗斯与南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
第四章 冷战后俄罗斯对南亚的军事安全政策 |
一、俄罗斯与印度在军事领域的合作 |
二、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在国际反恐领域的合作 |
三、俄罗斯对南亚的核安全政策 |
第五章 俄罗斯南亚政策的问题与前景 |
一、俄罗斯南亚政策面临的国际挑战 |
二、俄罗斯南亚政策面临的地区问题 |
三、俄罗斯南亚政策的走向 |
四、中俄印战略三角关系及其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6)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 |
第二章 俄(苏)印军事合作的历史进程 |
2.1 苏联时期 |
2.1.1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建立合作期 |
2.1.2 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准军事同盟期 |
2.1.3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曲折前进期 |
2.2 俄罗斯时期 |
2.2.1 九十年代进一步合作期 |
2.2.2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方位合作期 |
第三章 影响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主观因素 |
3.1 战略文化 |
3.1.1 俄罗斯的战略文化 |
3.1.1.1 传统文化因素 |
3.1.1.2 社会因素 |
3.1.2 印度的战略文化 |
3.1.2.1 地缘因素 |
3.1.2.2 历史因素 |
3.1.3 战略文化因素对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影响 |
3.2 安全观 |
3.2.1 俄罗斯的安全观 |
3.2.1.1 冷战时期俄罗斯的安全观 |
3.2.1.2 冷战后俄罗斯的安全观 |
3.2.2 印度的安全观 |
3.2.2.1 冷战时期印度的安全观 |
3.2.2.2 二十世纪末印度的安全观 |
3.2.2.3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安全观 |
3.2.3 安全观对俄印军事合作的影响 |
第四章 影响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客观因素 |
4.1 美国因素 |
4.1.1 俄、美、印三边关系 |
4.1.2 印美军事合作关系的发展 |
4.1.3 美国因素对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影响 |
4.2 中国因素 |
4.2.1 中、俄、印三边关系 |
4.2.2 俄罗斯对印、对华武器出口之比较 |
4.2.3 中国因素对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影响 |
5.1 对俄罗斯的影响 |
5.2 对印度的影响 |
5.3 对南亚地区的影响 |
5.4 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
结论:俄印军事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7)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与中国周边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发展 |
(一) "9·11"事件前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发展 |
(二) "9·11"事件后到小布什第一任期结束时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新发展 |
(三) 小布什第二任期内美印防务安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四) 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特点 |
二、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 |
(一) 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原因 |
(二) 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三、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
(一) 美印民用核协议有可能引发中国周边地区核扩散 |
(二) 美印相互借重防范中国给中国周边造成威胁的范围在扩大 |
(三) 美印在印度洋的合作威胁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 |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
(一) 积极发展同美印关系,扩大中美、中印共同利益 |
(二) 发展同其他周边国家关系,破解中国海上安全难题 |
(三) 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维护中国周边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新世纪美国和印度关系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美国南亚政策调整中的美印关系 |
第一节 美国南亚政策的二次调整 |
第二节 美国全面提升对印度的关系 |
第二章 美国发展对印关系的原因及印度的战略考量 |
第一节 美国积极发展对印度关系的原因 |
第二节 印度的战略考量 |
第三章 美印关系的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
第一节 美印关系的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印关系的发展应采取的因应措施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亚洲政策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亚洲政策 |
第二节 印度在克林顿政府亚洲政策中的地位 |
一 印度在南亚地区居于主导地位 |
二 地缘政治中的印度 |
三 印度在克林顿政府亚洲政策中的地位 |
第二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政策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的概述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的重点 |
一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核政策 |
二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在印巴之间的平衡政策 |
第三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印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的特点 |
一 以合作为主要形式 |
二 以适当遏制为补充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的影响 |
一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
二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目标明确、效果有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冷战后中国与印度之东南亚战略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际战略概念及比较研究的对象与框架 |
2.1 国际战略概念及含义 |
2.1.1 战略的含义与战略思想的发展 |
2.1.2 国际战略的概念及其内涵 |
2.1.3 国际战略的要素与结构 |
2.2 比较研究的对象及框架 |
2.2.1 比较研究的对象 |
2.2.2 比较研究的框架体系 |
第三章 中国与印度国际环境比较 |
3.1 国际环境分析 |
3.1.1 环境的要素 |
3.1.2 环境的特征 |
3.2 冷战后中国与印度的国际政治环境比较 |
3.2.1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冷战后全球政治环境 |
3.2.2 保持了大局上的稳定的中国国际政治环境 |
3.2.3 外交空间缩小的印度国际政治环境 |
3.3 中印国际经济环境比较 |
3.3.1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迅猛发展 |
3.3.2 中国面临喜忧参半的国际经济环境 |
3.3.3 不容乐观的印度国际经济环境 |
3.4 中印国际安全环境比较 |
3.4.1 冷战后大为改观的世界安全形势 |
3.4.2 建国以来最好的中国国际安全环境 |
3.4.3 动荡不安的印度国际安全环境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印在东南亚的国家利益比较 |
4.1 国家利益的内涵 |
4.2 中印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比较 |
4.2.1 以安全利益为主,政治、经济利益为辅的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利益 |
4.2.2 以经济利益为主,政治、安全利益为辅的印度在东南亚国家利益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中印国际战略目标与东南亚政策比较 |
5.1 中印国际战略目标比较 |
5.1.1 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 |
5.1.2 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成为印度的国际战略目标 |
5.2 中印东南亚战略决策(政策)比较 |
5.2.1 强调安全利益的中国东南亚睦邻友好多边主义外交政策 |
5.2.2 以经济利益为先导的印度“东向政策”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中印东南亚战略文化比较 |
6.1 口头上理想主义,行动上现实主义的印度战略文化 |
6.2 理想主义基础上的中国“和合”战略文化 |
6.3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研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印美“安全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视域中的“印太”:从概念到战略——基于对美国主流智库观点的分析[J]. 杨慧,刘昌明.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9(02)
- [2]印度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关系构建 ——以印度电影作为视角[D]. 周南. 暨南大学, 2017(05)
- [3]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 祖彦. 吉林大学, 2011(08)
- [4]冷战后美国的南亚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D]. 袁芳. 中南大学, 2010(02)
- [5]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D]. 矫正. 吉林大学, 2010(08)
- [6]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研究[D]. 沈鹤.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7]小布什时期美印防务安全关系发展与中国周边安全[D]. 何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新世纪美国和印度关系的发展[D]. 钟兴兴. 暨南大学, 2008(03)
- [9]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研究[D]. 刘姣. 云南师范大学, 2008(S1)
- [10]冷战后中国与印度之东南亚战略比较[D]. 陈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