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水面舰艇的发展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何岸[1](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罗木生,张毅,王培源[2](2020)在《空舰导弹应对岛礁环境影响的技战术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空舰导弹打击岛礁环境水面舰艇目标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岛礁环境对空舰导弹飞行航路、目标搜索、目标选择、隐蔽打击和突防效果等5个方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战术、技术两个维度,提出了应对措施。即:一方面,提出了优化空舰导弹射击参数、采取越岛攻击、多弹协同攻击、综合运用电子干扰等战术措施,为空舰导弹打击岛礁环境水面舰艇目标提供了作战运用参考;另一方面,提出了改善空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性能、多模复合制导、岛礁背景的地形匹配等技术措施,为空舰导弹装备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
侯学隆,王伟,沈培志[3](2019)在《越南海军轻快水面舰艇及舰载导弹发展与运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深入分析越南海军潜在的威胁及制海作战方法,深化研究越南海军反舰作战能力及寻求破解对策,系统地梳理了越南海军主战轻快水面舰艇规模及基本性能,重点分析了其舰载反舰导弹与防空导弹的配置与性能。从作战使用特点、可能的反舰作战运用模式,研究了越南海军水面舰艇及舰载反舰导弹作战运用问题。
刘亚灿[4](2019)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分析 ——以《梅波特海军基地最终环境影响报告》(概要和第1章)的汉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日益创新,尤其在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科技翻译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技类文本信息密集,逻辑性强,语言客观,结构凝练,以名词化结构、被动句等为突出特点。以往对名词化结构的传统分类,常见动词派生型、形容词派生型和零派生型三类,或是简单名词化结构、复杂名词化结构和动词或形容词派生而来的三类。本文中笔者主要将名词化结构分为转类型和转级型,前者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包括词缀派生型和零派生型;后者主要包括短语型和小句型,以to do不定式和V-ing两种形式为典型,不只关注词汇层面的名词化现象,同时也考虑到句法层面的名词化。结合翻译材料《梅波特海军基地最终环境影响报告》概要和第一章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笔者共归纳出五种翻译方法。其中,对于“转类型”名词化结构来说,翻译时常采取平铺直叙法、词性转换法和解构重组法;对于“转级型”名词化结构来说,多采用顺句驱动法和分合移位法进行翻译。
成顺利[5](2019)在《空中目标对舰艇威胁的特点与分析》文中认为论文从海军主要作战对象和潜在作战对象现有武器装备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紧紧围绕舰艇防御面临来自空中目标威胁这一个中心问题,详细分析了空中目标发展呈现的诸多特点,并对来自空中目标的威胁做了充分分析,为舰艇如何防御来自空中目标的威胁提供了依据。
陈楚琳,谢勇,桂莉[6](2018)在《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海上作战卫勤保障有其自身特点,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作为海上作战主体,舰艇官兵的自救互救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的调研,从重视程度、与院校联系程度、实战化程度等方面对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需求,提出了优化水面舰艇部队战救训练管理体系、构建水面舰艇部队战救训练内容库,以及引入国际常用标准化课程培训形式等对策建议。
季澄[7](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程建华[8](2018)在《技术引进对我国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经济自主性是衡量主权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强弱的重要指标,是判断一国是否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牢牢把控国家经济自主性成为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逐渐成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天宫、天眼、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然而,虽然当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先进科技集中在航天、互联网+、交通运输业等极少数领域,而在广大民用领域的技术力量仍旧较为薄弱。尤其是在与实体经济相关的技术引进领域,以往单纯依靠引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的旧观念依然存在,企业往往容易忽视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国家经济自主性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技术引进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提升国家经济自主性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技术引进(本文研究的技术引进主要是指民用领域的技术引进)对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影响问题进行剖析,并试着提出合理的建议。第一章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综述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本文涉及的国家经济自主性、技术引进相关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进行阐释和评析。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技术引进对我国国家经济自主性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二是技术再创新能力不足。第四章就技术引进削弱我国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原因,从国家经济自主性意识薄弱、政策局限性、技术出口国与我国的利益目标差异、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制约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提高国家经济自主性意识、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主动参与和推动技术全球化进程等五个方面提升国家经济自主性。
刘杨,宋贵宝,刘泽坤[9](2017)在《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简要介绍了舰空导弹分类与使用特点,详细阐述了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历程对我军舰空导弹发展的启示,可以为我军新型舰空导弹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刘振兴,戴耀[10](2017)在《舰载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作战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分析舰载无人机系统作战使命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舰载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应用领域,得到了典型战术运用方法,并进一步总结了舰载无人机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对策。
二、现代水面舰艇的发展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水面舰艇的发展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任务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战争失败研究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论点 |
二、研究架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价值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
二、舰队与镇守府 |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凡例 |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
参考文献 |
(2)空舰导弹应对岛礁环境影响的技战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岛礁环境对空舰导弹作战的影响 |
1.1 空舰导弹飞行航路的影响 |
1.2 空舰导弹目标搜索的影响 |
1.3 空舰导弹目标选择的影响 |
1.4 空舰导弹隐蔽打击的影响 |
1.5 空舰导弹突防效果的影响 |
2 空舰导弹应对岛礁环境的战术措施 |
2.1 优化空舰导弹射击参数 |
2.2 越岛攻击 |
2.3 多弹协同攻击 |
2.4 综合运用电子干扰 |
3 空舰导弹应对岛礁环境的技术措施 |
3.1 改善空舰导弹雷达导引头的性能 |
3.2 采取多模复合制导方式 |
3.3 探索岛礁背景的地形匹配技术 |
4 结论 |
(3)越南海军轻快水面舰艇及舰载导弹发展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越南海军轻快水面舰艇规模 |
2 越南海军轻快水面舰艇及舰载导弹主要性能 |
2.1 猎豹3.9级 (11661E型) 轻型隐身导弹护卫舰 |
1) 总体性能 |
2) 反舰导弹 |
3) 防空武器 |
4) 电子设备 |
2.2 西格玛级 (SIGMA 9814型) 轻型隐身导弹护卫舰 |
1) 总体性能 |
2) 反舰导弹 |
3) 防空导弹 |
4) 雷达 |
5) 指挥信息系统 |
2.3 黄蜂Ⅱ级 (205Y/205ER型) 导弹快艇 |
2.4 毒蜘蛛Ⅰ级 (1241RE型) 导弹快艇 |
2.5 波克级 (Pauk BPS-500/1241RE改型) 导弹快艇 |
2.6 闪电级 (1241.8型) 导弹快艇 |
3 越南海军轻快水面舰艇反舰作战运用 |
3.1 作战使用特点 |
1) 优点 |
2) 弱点 |
3.2 可能的反舰作战运用模式 |
1) 保卫岛礁时的反舰作战运用模式 |
2) 封锁航道时的反舰作战模式 |
3) 进攻海上战斗舰艇编队时的艇群协同攻击作战模式 |
4) 海空联合制海时的反舰作战模式 |
5) 打击岛岸固定目标时的反舰导弹作战模式 |
4 结束语 |
(4)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分析 ——以《梅波特海军基地最终环境影响报告》(概要和第1章)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翻译任务描述 |
2.1 文本分析 |
2.2 翻译计划 |
2.3 翻译工具 |
3. 名词化结构概述 |
3.1 名词化结构的特点 |
3.1.1 客观 |
3.1.2 简洁 |
3.1.3 连贯 |
3.2 名词化结构的分类 |
3.2.1 转类型 |
3.2.2 转级型 |
4. 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分析 |
4.1 转类型名词化结构 |
4.1.1 平铺直叙法 |
4.1.2 词性转换法 |
4.1.3 解构重组法 |
4.2 转级型名词化结构 |
4.2.1 顺句驱动法 |
4.2.2 分合移位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5)空中目标对舰艇威胁的特点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空中威胁目标分析 |
2.1 反舰导弹 |
2.2 飞机 |
2.3 精确制导武器 |
2.4 直升机 |
3 空中目标对水面舰艇编队的攻击过程 |
4 空中威胁特点 |
4.1 反舰导弹采用多方向、多批次超低空掠海饱和攻击[7~8] |
4.2 战场环境将越来越复杂,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要求将越来越高 |
4.3 高超声速反舰导弹采用高速、灌顶攻击, 严重威胁水面舰艇的安全 |
4.4 以隐身为典型特征的飞机成为空袭主力, 防空反导体系受到严重挑战 |
4.5 无人战斗机系统将逐步取代传统有人驾驶战斗机, 防空反导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
5 结语 |
(6)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
1.1 对战现场急救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
1.2 基层部队战救训练与医学院校教育脱节 |
1.3 战现场急救训练实战化程度有待提高 |
2 需求 |
2.1 学习先进战救理念, 丰富战救训练形式 |
2.2 补充训练器材内容, 强化军医组训能力 |
2.3 统一战救训练标准, 统筹舰员训练时间 |
3 对策 |
3.1 优化水面舰艇部队战救训练管理体系 |
3.2 构建水面舰艇部队战救训练内容库 |
3.3 引入国际常用标准化课程培训模式 |
4 结语 |
(7)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概念界定与探析 |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尾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技术引进对我国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综合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技术引进 |
2.1.2 国家经济自主性 |
2.2 理论依据分析 |
2.2.1 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 |
2.2.2 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三章 技术引进对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影响 |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的概况 |
3.1.1 技术引进的相关政策法规 |
3.1.2 技术引进的类型 |
3.1.3 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 |
3.2 技术引进对我国国家经济自主性影响 |
3.2.1 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削弱了国家经济自主性 |
3.2.2 技术再创新能力不足,降低了国家经济自主性 |
第四章 技术引进削弱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原因 |
4.1 国家经济自主性意识问题 |
4.1.1 技术独立意识淡薄 |
4.1.2 国家经济自主性观念匮乏 |
4.2 政策局限性 |
4.2.1 技术引进门槛较低 |
4.2.2 政策支持力度过大 |
4.2.3 缺乏有效管理 |
4.3 技术出口国与我国的利益目标差异 |
4.3.1 经营目标不同 |
4.3.2 核心技术归属权不同 |
4.3.3 国家利益不同 |
4.4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4.5 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
4.5.1 忽略人才的作用 |
4.5.2 经费投入比例不协调 |
4.6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 |
4.6.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垄断地位 |
4.6.2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依附地位 |
第五章 技术引进过程中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对策 |
5.1 提高国家经济自主性意识 |
5.1.1 强化经济自主发展意识 |
5.1.2 提高技术安全意识 |
5.2 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 |
5.2.1 完善与技术引进相关的法律政策 |
5.2.2 合理引导技术引进投向 |
5.2.3 提高技术引进门槛 |
5.3 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 |
5.3.1 合理调整技术引进结构 |
5.3.2. 增加R&D经费支出 |
5.4 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再创新能力 |
5.4.1 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投入 |
5.4.2. 鼓励企业由技术引进向技术创新转变 |
5.5 主动参与和推动技术全球化进程 |
5.5.1 主动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
5.5.2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技术共享 |
5.5.3 加快培育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舰空导弹概述 |
2.1 舰空导弹概念 |
2.2 舰空导弹分类与特点 |
2.3 舰空导弹防御层次 |
2.3.1 远程、中高空空域层次 |
2.3.2 中程、中低空空域层次 |
2.3.3 近程、低空空域层次 |
2.3.4 末端自卫层次 |
3 国外舰空导弹发展概况 |
3.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3.2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3.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
3.4 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趋势 |
4 对我军舰空导弹发展的启示 |
4.1 利用多种手段, 获取空中信息优势 |
4.2 适应复杂干扰环境, 保证武器作战效能 |
4.3 强化末端舰空导弹超低空反导性能, 做到精确制导、精确打击 |
4.4 提升中近程舰空导弹火力密度, 推进防空反导网络化、一体化与自动化建设 |
4.5 发展舰空导弹执行多任务能力, 提高防空反导作战效率 |
5 结语 |
(10)舰载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作战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舰载无人机系统作战使命任务 |
2 舰载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应用领域 |
2.1 电子对抗侦察 |
2.2 中继通信指挥 |
2.3 远程目标指示 |
2.4 电子干扰 |
3 舰载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典型战术运用 |
3.1 水面舰艇编队防空反导 |
3.2 水面舰艇超视距对海导弹攻击 |
3.3 水面舰艇对岸火力支援 |
4 舰载无人机系统存在的不足 |
5 结束语 |
四、现代水面舰艇的发展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2]空舰导弹应对岛礁环境影响的技战术措施[J]. 罗木生,张毅,王培源.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10)
- [3]越南海军轻快水面舰艇及舰载导弹发展与运用研究[J]. 侯学隆,王伟,沈培志. 飞航导弹, 2019(06)
- [4]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分析 ——以《梅波特海军基地最终环境影响报告》(概要和第1章)的汉译为例[D]. 刘亚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5]空中目标对舰艇威胁的特点与分析[J]. 成顺利. 舰船电子工程, 2019(05)
- [6]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 陈楚琳,谢勇,桂莉. 人民军医, 2018(12)
- [7]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技术引进对我国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程建华. 福州大学, 2018(03)
- [9]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综述[J]. 刘杨,宋贵宝,刘泽坤. 舰船电子工程, 2017(09)
- [10]舰载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作战运用研究[J]. 刘振兴,戴耀. 飞航导弹,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