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麻诗怡,张英,沈月琴[1](2021)在《定性和定编改革对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性和定编改革作为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改变国有林场性质的同时,改善民生,提高职工收入,从林场职工福利的视角来评估国有林场定性和定编改革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现有文献和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2-2018年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山东、四川、吉林、河北、广东、福建10个省125个国有林场的跟踪调查数据,对国有林场改革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定性和定编改革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定性和定编改革政策实施后分别使职工工资收入提高了9.37%和17.42%,政策改革影响显着。(2)从不同岗位来看,定性和定编改革对不同岗位职工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管理岗位职工在国有林场定性和定编改革中受益最大,工勤岗位职工次之,专技岗位职工最小。对此,文章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1)要继续推进定编制度,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针对不同岗位职工收入存在的差异优化管理,合理设定三类岗位比例,加强职工培训,鼓励引进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林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以及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童理邦[2](2021)在《西北地区国有林场职工激励机制创新与完善 ——以甘肃省小陇山国有林场为例》文中认为
魏巍[3](2021)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长期建设和发展期间,国有林场发展和国有林区的生态建设影响力也在随之提高。国有林场的有效建设不仅对于生态环境提供了许多的保护与支持,同时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从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角度上看,国有林场的改革也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国有林场的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利益,同时还涉及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问题。对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益持续发展,文章简要分析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谭鸿华[4](2021)在《试析广西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文中指出围绕广西国有林场的发展进行讨论,分析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及发展的意义,明确当前广西国有林场的发展状况,并探讨推动其改革及发展的思路,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推动广西国有林场的发展。
郭红岩[5](2021)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效果评价及后续配套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承载着重要的保护森林资源任务,作为天保工程政策和人员承载以及黑龙江省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主体,担负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的职责。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6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对国有林区改革部署的要求,黑龙江省委成立了国有林区改革专项小组,下设国有森工改革专班,分“三条线”力推管理体制改革攻坚任务。在改革完成的重要时间点,改革的成效如何?改革中仍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后续配套政策作为保障?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也是林区人员想要了解的问题。在目前的学术界,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涉及较少。为此,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探索,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开展研究,不仅能够填补当前学术界的空白,也能够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借鉴。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梳理,以期探寻目前学术界取得的进展和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改革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20年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管理配套政策不完善、社会行政管理缺乏运行机制、森工企业承接政策和参与市场化经营能力较差等问题。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在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3个准则层选取了部分指标的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对职工生活、心理方面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在后续配套政策方面的不足,创新性地设立了职工心理预期及制度改善方面这一准则层。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4个准则层共计23个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和桥梁。再次,根据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具体程序是:根据客观的熵值法测算指标的权重和发展水平指数,并根据改进的TOPSIS方法评价各个准则层的发展潜力,结果表明:在发展水平方面,2011-2019年间,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指标权重方面,“林业支撑与保障投入”、“森林抚育面积”、“享受养老保险的职工数”是3个影响最大的指标;在发展潜力方面,职工心理预期及制度改善方面准则层的发展潜力最强,民生改善方面紧随其后。最后,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构建后续配套政策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后续配套政策组合、完善后续配套保障机制。
那日苏,苏志成,王琰,刘湃[6](2021)在《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国有林场是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核心,兴办绿色产业的重要依托,弘扬生态文化、展示秀美山川和普及科学技术的坚实基地。文章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现状和改革情况,对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下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路。
王佳[7](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王铁军,李佳祥,刘玲[8](2020)在《我省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文中认为本刊讯(王铁军李佳祥刘玲)2020年8月2日,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袁桐利同志委托,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凤庭在石家庄主持召开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通报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连娇,蔡建国[9](2019)在《湖北省国有林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考》文中提出指出了湖北国有林场改革从探索到全面铺开,逐步解决了制约林场发展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之前的困境,让各林场对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国有林场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制约。基于此,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确保国有林场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同时,持续发挥生态效应,并有效地转化为更为的社会、经济效益。
李思勤[10](2019)在《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基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有林场作为木材储备和产业资源发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就现阶段,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以下简称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情况数据作为基础,从生态、经济、社会的视角动静分析林场各产业经营现状,经系统分析并找到问题切入点,构建林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合理性选择,形成了包含3个结构层次及27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采用经验赋值法取得各层指标基本评分值,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测算各指标权重值,进而计算各结构层次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评定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总结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为监测和分析林场产业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发展方向。(1)基于国有三门江林场森林经营的现状,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指标:生态效益(0.5247)>经济效益(0.3338)>社会效益(0.1415)。林场产业资源经营的障碍因素在于:经营树种和林种结构简单,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较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土地生产力低;多种经营方式和规模不足,可采资源相对匮乏,经营效益较差等。(2)论文对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林场多个产业发展中,按可持续发展大小排序为:油茶产业>森林经营>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提出今后林场发展可偏向加大油茶产业发展比例,促进经营效益提升;注意加大其它产业投资促进均衡发展,使森林经营的多功能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可持续发展效果更加明显。(3)针对产业经营现状,提出实现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化林种结构指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态经济圈,促进林场多元化发展;锐意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升级;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定性和定编改革对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关于国有林经营管理及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 |
2.2 国有林场改革对职工福利的影响研究 |
2.3 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收入的影响研究 |
3 理论分析框架 |
3.1 概念界定 |
3.1.1 定性改革 |
3.1.2 定编改革 |
3.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
4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1 模型构建 |
4.2 变量选取 |
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2 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
5.3 林场职工收入情况 |
6 定性和定编改革对职工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平行趋势检验 |
6.2 相关性检验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国有林场定性改革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 |
6.3.2 国有林场定编改革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基于职工异质性的分析 |
7 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讨论 |
7.3 政策启示 |
(3)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改革国有林场的意义 |
二、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现状 |
(一)政策不到位 |
(二)管理粗放 |
(三)投入相对较低 |
三、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策略 |
(一)注重体制改革 |
(二)注重分配不均衡问题 |
(三)合理设置与完善机构 |
(四)注重富余人员的安排 |
四、结语 |
(4)试析广西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国有林场改革及发展的意义 |
2 广西国有林场的发展现状 |
2.1 产权不明 |
2.2 综合效益不高 |
2.3 经营管理难度大 |
2.4 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 |
3 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及发展的相关思路 |
3.1 创新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 |
3.2 提升林场的综合效益 |
3.3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
3.4 加强林场工作队伍建设 |
4 结语 |
(5)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效果评价及后续配套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管理体制 |
2.1.2 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 |
2.2 研究范围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路径依赖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发展概况 |
3.1.1 自然资源概况 |
3.1.2 经济发展概况 |
3.1.3 社会民生概况 |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
3.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现状 |
3.2.2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重组现状 |
3.2.3 森工企业社会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现状 |
3.2.4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森林资源管理配套政策不完善 |
3.3.2 社会行政管理缺乏运行机制 |
3.3.3 森工企业承接政策和参与市场化经营能力较差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影响因素识别 |
4.3.1 影响因素指标的识别方法 |
4.3.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指标的初步识别 |
4.3.3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初步识别 |
4.3.4 民生改善影响因素指标的初步识别 |
4.3.5 职工心理预期及制度改善方面影响因素指标的初步识别 |
4.3.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4.3.7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
5.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3 评价公式及过程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指标权重测算结果与分析 |
5.4.2 发展水平指数测算结果与分析 |
5.5 各准则层发展潜力指数测算与评价 |
5.5.1 评价方法的设定 |
5.5.2 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后续配套政策的对策建议 |
6.1 构建后续配套政策的原则 |
6.1.1 突出政府的顶层设计 |
6.1.2 契合职工的实际需求 |
6.1.3 注重政策制定的配套性 |
6.2 建立后续配套政策组合 |
6.2.1 推进思想意识转变 |
6.2.2 用好产业发展政策 |
6.2.3 强化法律法规政策 |
6.2.4 完善生态保护政策 |
6.3 完善后续配套保障机制 |
6.3.1 建立政府和森工集团的直通工作机制 |
6.3.2 营造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 |
6.3.3 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6.3.4 开展改革教育宣传活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的现状 |
1.1 自然概况 |
1.2 社会经济条件 |
2 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改革前的状况 |
3 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
4 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改革后的发展思路 |
4.1 全面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
4.2 加快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森林质量 |
4.3 强化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依法管护好国有森林资源 |
4.4 强化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
4.5 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
4.6 继续加强国有林场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
(7)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权制度 |
2.1.2 林权制度 |
2.1.3 制度绩效 |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内生增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
3.3 林权制度现状 |
3.3.1 林权制度目标 |
3.3.2 林权制度设计 |
3.3.3 林权制度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1 指标选取 |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6.3 评价过程 |
6.4 结果分析 |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7.2 分析方法选取 |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
7.3 结果分析 |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8.1.2 分析方法选取 |
8.1.3 分析过程 |
8.2 结果分析 |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9.3.3 健全法治环境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湖北省国有林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进一步深化湖北省国有林场改革的意义 |
2.1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保障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
2.2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提升生态产品供给的迫切需要 |
3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解决历史遗留矛盾的迫切需要 |
4 湖北省国有林场初步改革成效 |
4.1 明确国有林场属性责任 |
4.1.1 定性 |
4.1.2 定编 |
4.1.3 定经费 |
4.2 科学推进林场整合重组 |
4.3 全面落实职工社会保障 |
4.4 逐步分离林场社会职能 |
4.5 改善林场基础设施条件 |
5 把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的和原则 |
5.1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目的 |
5.2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原则 |
5.2.1 巩固现有改革成果 |
5.2.2 确保林场生态优先 |
5.2.3 重视林场的特殊性 |
(1)公益性。 |
(2)稳定性。 |
(3)规律性。 |
6 对策与建议 |
6.1 健全林场法律体系 |
6.2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
6.3 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
(1)人才队伍政策支持。 |
(2)基础设施政策支持。 |
(3)资金政策支持。 |
(4)产业政策支持。 |
6.4 将国有林场全面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7 结语 |
(10)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林业产业资源研究综述 |
1.3.2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研究 |
1.3.3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性 |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国有林场论述 |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 |
2.1.3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
2.2 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
2.3 层次分析评价法应用 |
3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3.1 各类土地面积变化 |
3.2 森林蓄积量变化 |
3.3 主要林种面积变化 |
3.4 主要树种面积、蓄积变化 |
3.4.1 主要树种面积变化 |
3.4.2 主要树种蓄积量变化 |
3.5 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发展现状 |
3.5.1 森林经营产业发展状况 |
3.5.2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
3.5.3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状况 |
3.5.4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3.5.5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
3.6 小结 |
4 构建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
4.2 数据来源依据 |
4.2.1 数据采集方法 |
4.2.2 变量层指标参照值确定方法 |
4.3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4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4.4.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2 权重的计算结果 |
4.5 指标分析 |
4.5.1 经济效益分析 |
4.5.2 生态效益评价 |
4.5.3 社会效益分析 |
4.6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
4.7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主成分综合评价 |
4.8 评价结果问题分析 |
4.8.1 积极造林,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
4.8.2 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
4.8.3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加强,促进资源稳步增长 |
4.8.4 国土资源结构向生态改善转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
4.8.5 技术标准调整对资源统计结果产生的影响 |
4.8.6 商品林经营树种变化显着 |
5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然薄弱 |
5.2 经济结构仍不够完善 |
5.3 生态与经济发展过于失衡 |
5.4 管理及服务体制有待完善 |
5.5 科技创新能力仍不足 |
6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 |
6.1 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6.2 深化林种结构指数,促进产业经济结构升级 |
6.3 优化生态经济圈,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6.4 锐意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升级 |
6.5 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定性和定编改革对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J]. 麻诗怡,张英,沈月琴. 林业经济, 2021(09)
- [2]西北地区国有林场职工激励机制创新与完善 ——以甘肃省小陇山国有林场为例[D]. 童理邦. 西北大学, 2021
- [3]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J]. 魏巍. 中国集体经济, 2021(16)
- [4]试析广西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 谭鸿华. 南方农业, 2021(08)
- [5]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效果评价及后续配套政策研究[D]. 郭红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乌兰察布市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思路[J]. 那日苏,苏志成,王琰,刘湃.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01)
- [7]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8]我省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J]. 王铁军,李佳祥,刘玲. 河北林业, 2020(08)
- [9]湖北省国有林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考[J]. 连娇,蔡建国. 绿色科技, 2019(21)
- [10]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李思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林业论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论文; 国有林场改革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