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悬架系统仿真设计

摩托车悬架系统仿真设计

一、摩托车悬架系统的仿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冉险生,陈凯,赵洪亮,罗领[1](2022)在《基于近似模型的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平顺性优化分析》文中提出针对某运动型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问题提出一种优化方案。通过摩托车在C级路面上的仿真分析得到表征摩托车行驶平顺性的俯仰振动与垂向振动加速度,并将以上两个指标峰值作为目标响应,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与近似建模,基于分析结果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经实车验证,俯仰振动加速度峰值降低了17.21%,前、后车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8.11%和24.18%,改善了摩托车行驶平顺性以及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陈凯[2](2021)在《基于近似模型的摩托车悬架系统垂向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摩托车消费的多元化,大排量摩托车以其突出的动力性而备受人们青睐,因此,在保证大排量摩托车高速行驶动力性的同时,通过对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升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某国产550运动型大排量摩托车为研究对象,在动力学仿真软件Bike Sim中建立完整的摩托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表征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优劣的指标车身俯仰振动加速度和前、后车轮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为目标响应对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和近似建模,进而实现高效便捷的多目标优化,提高大排量摩托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并采用实车实验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经过综合比较分析运用拉格朗日法推导摩托车全局动态方程,在Bike Sim中建立完整的摩托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俯仰振动和垂向振动问题相吻合。(2)针对大排量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俯仰振动问题,为降低大排量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俯仰振动提高摩托车行驶平顺性与乘坐舒适性,提出一种基于动力学仿真、试验设计灵敏度分析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的多学科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由优化后仿真分析可得车身的俯仰振动速度降低至63.15deg/s,俯仰振动加速度降低至52.05deg/s2,该摩托车的俯仰振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3)综合考虑俯仰振动与垂向振动问题,通过摩托车在C级路面上的仿真分析,得到表征摩托车行驶平顺性的俯仰振动与垂向振动加速度,并将以上两个指标峰值作为目标响应,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与近似建模,基于分析结果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应用NSGA-Ⅱ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仿真摩托车的俯仰振动加速度峰值降低了19.20%,前、后车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16.22%和53.85%,改善了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4)应用实车实验对优化后的目标响应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俯仰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峰值经实车验证实际降低了17.21%;前轮垂向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峰值经实车验证实际降低了8.11%;后轮垂向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峰值经实车验证实际降低了24.18%;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国内的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罗领[3](2021)在《基于多工况摩托车稳定性研究及悬架系统优化》文中提出国产摩托车由于早期研发重视程度不足,其在非直线运动工况下动力学性能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差距明显。因此,为提升我国摩托车的产品竞争力,进行非直线工况下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以某国产摩托车为研究对象,针对摩托车在非直线工况下高速行驶时悬架系统的抖动(wobble)和摇摆(weave)问题,建立摩托车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利用灵敏度分析及多目标优化等方法,完成悬架系统参数的优化分析,将优化前、后的目标响应结果进行对比,并运用根轨迹理论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保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控制系统模型,并通过仿真得到建立模型的行驶路径与预设路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从而验证所建立的控制系统模型的正确性。(2)利用拉格朗日方法推导摩托车运动方程,建立摩托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完成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现象与摩托车抖动问题基本符合。(3)针对该摩托车的抖动问题,建立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各优化算法的特点,选择NSGA-II算法完成前悬架系统的优化分析。优化后前轮质心位置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极值分别减少18.1%、36.0%,该摩托车抖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4)综合考虑抖动和摇摆问题,对摩托车前、后悬架系统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识别关键参数。基于灵敏度分析,得出优化设计参数。对比分析各类优化算法,选择NSGA-II算法完成前、后悬架系统设计参数的多目标优化。优化后转向系质心位置侧倾角速度降低了27.1%、转向系质心位置横摆角速度降低了17.6%、整车质心位置侧倾角速度降低了5%、整车质心位置横摆角速度降低了15.2%,该摩托车抖动和摇摆问题得到解决。(5)对比优化前、后摩托车各项性能指标,并利用根轨迹理论对比分析优化前、后摩托车的抖动和摇摆模态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后摩托车抖动和摇摆模态稳定性均优于优化前,且均处于稳定区域,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摩托车前、后悬架系统参数的分析,运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分别影响前、后悬架动力学性能的悬架设计参数。针对前悬架的抖动问题和后悬架的摇摆问题,对前、后悬架设计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解决了非直线工况行驶时悬架系统的抖动和摇摆问题,整车行驶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以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杨静[4](2020)在《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摩托车的功能由早期的代步工具逐渐向娱乐工具转变,动力强劲、操控性能出色的大排量(>250m L)摩托车近年来受到市场青睐。国产大排量摩托车由于早期研发重视程度不足,其性能尤其是中高速行驶时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差距明显。因此,为提升我国大排量摩托车的产品竞争力,进行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以某国产500m L大排量摩托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高速行驶时悬架系统的摆振(wobble)和迂回摆动(weave)问题,建立摩托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利用灵敏度分析、近似建模及多目标优化等方法,完成悬架系统参数的优化分析,并引入根轨迹理论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拉格朗日方法推导摩托车运动方程,建立摩托车模型并完成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现象与摩托车摆振问题基本符合。(2)针对该摩托车的摆振问题,建立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各优化算法的特点,选择NSGA-II算法完成前悬架系统的优化分析。优化后前轮质心位置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极值分别由优化前的323.2deg/s、3.1g(30.4m/s2)变为优化后的0.1deg/s、0.11g(1.1m/s2),该摩托车摆振问题得到明显改善。(3)综合考虑摆振和迂回摆动问题,对摩托车悬架系统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识别关键参数。利用响应面法、径向基神经网络法和Kriging法完成近似建模,通过误差分析确定响应面近似模型精度最高。基于灵敏度分析和响应面近似模型,选择NSGA-II算法完成悬架系统参数的多目标优化。优化后整车质心位置侧倾角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峰值分别由优化前的14.59deg/s、14.33deg/s变为优化后的0.31deg/s、0.43deg/s,前轮质心位置侧向加速度峰值由优化前的2.1g(20.58m/s2)变为优化后的0.95g(9.31m/s2),该摩托车摆振和迂回摆动问题得到解决。(4)对比优化前后摩托车各项性能指标,并利用根轨迹理论对比分析优化前后摩托车的摆振和迂回摆动模态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后摩托车摆振和迂回摆动模态稳定性均优于优化前,且均处于稳定区域,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该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参数的优化分析,解决了其中高速行驶时悬架系统的摆振和迂回摆动问题,整车行驶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研究内容为国内大排量摩托车的设计研发工作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冉险生,杨静,罗领,陈凯[5](2021)在《多任务并行的摩托车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文中认为针对大排量摩托车中高速行驶时前悬架系统摆振(wobble)和后悬架系统迂回摆动(weave)的综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和近似建模的多目标优化方案。建立摩托车模型并完成动力学仿真,以表征摆振和迂回摆动的前轮质心位置侧向加速度、整车质心位置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速度为目标,对悬架系统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和近似建模,基于分析结果完成悬架系统参数的多目标优化,并利用根轨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摩托车的摆振和迂回摆动模态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

冉险生,杨静,黄泽好[6](2019)在《考虑摆振的摩托车前悬架系统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摩托车行驶时前悬架系统摆振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多目标优化方案。建立人-车系统仿真模型,以转向系质心位置侧倾角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为优化目标,对摩托车前悬架系统主要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提取设计变量完成参数的优化匹配,并利用优化前、后的根轨迹图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摩托车转向系质心位置在摆振区间内的侧倾角速度均值和横摆角速度均值分别减小了77.9%和36.3%,摩托车前悬架系统行驶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

彭帅[7](2018)在《基于阻尼控制的摩托车减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摩托车自诞生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目前用户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上面来,摩托车减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减振系统主要包括悬架系统,轮胎等来进行减振,而对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直接影响的便是车辆的悬架系统。本课题来源于宁波赛福汽车制动有限公司的研发项目,针对目前大多数摩托车配备的都是普通双筒式减振器,当应对不同路面时乘骑者的舒适性较低的现状,提出建立阻尼可调减振器来应对不同的路况,用来提升乘骑者的舒适度及车辆的安全性能。本文首先采用了仿真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电磁阀式阻尼减振器的复原行程及压缩行程的数学模型,以及随机路面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随后应用Simulation X建立了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的物理模型,得到了其在不同节流口开度下的示功图及速度特性图,确定了阻尼力的大小;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知识,求出了减振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框图,在Simulation X中建立系统动态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摩托车减振系统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以及跟踪特性曲线,并达到该阻尼减振系统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基本结构特征,对后期摩托车阻尼减振系统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小静[8](2013)在《摩托车减震器阻尼力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摩托车减震器可缓冲、吸收路面传来的冲击及控制加减速时车头俯冲速度,对摩托车的操纵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影响较大。当摩托车行驶在崎岖路面时,减震器受到地面的冲击,活塞与缸筒作相对运动,产生阻尼力,在阻尼力的作用下,振动的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并向外部扩散。正是由于该特性,减震器才可吸收振动。因此,阻尼力的研究成为减震器设计中的重要部分,针对阻尼力的重要性,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课题研究的来源及背景基础上,首先介绍了摩托车悬架的构成、布置形式及基本结构,然后对其振动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阻尼力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及阻尼系数对振动的影响。在ANSYS Workbench中对减震器进行流体仿真,模拟流体与阀片的作用关系,并假设阀片受到均布压力。在阻尼力数学建模过程中,受到均布压力的阀片变形计算是关键点也是难点,通过目前对阀片变形计算方法的了解,本文采用了基于ANSYSWorkbench的大挠度变形计算公式,并通过机械设计手册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PL125型的减震器工作原理及其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了阻尼力数学模型,并与实验台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并进行误差分析,可知仿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由于实验台测试阻尼力的过程中,减震弹簧被去掉,试验台测试结果实际上应包含阻尼力和摩擦力,且摩擦力影响着减震器的性能与寿命,所以根据实验台工作状态,本文对减震器不承受和承受横向载荷下的摩擦力进行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得出可行的结论。

徐中明,杨建国,张志飞,李仕生,李晓灵[9](2013)在《基于多工况并行任务的摩托车悬架参数多目标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摩托车动力学软件BikeSim建立了人-车系统仿真模型,对加速/制动工况下的车身俯仰角和B级路面工况下等速行驶的整车平顺性分别进行了仿真;以加速/制动工况下的俯仰角最大值和等速B级路面工况下的车身垂向、俯仰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为优化目标,以悬架特性参数为设计变量,采用iSIGHT集成BikeSim和MATLAB建立两种工况的并行计算任务,对摩托车悬架系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根据Pareto前沿提出了一种确定目标权重的方法,得到了最优解。优化前后结果对比表明:加速/制动俯仰角和平顺性均有改善。

杨建国[10](2012)在《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匹配研究》文中认为摩托车悬架系统是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的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骑乘的舒适性等都有着很大影响。随着用户对摩托车综合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摩托车悬架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考察摩托车悬架系统对于操纵稳定性的影响,提高摩托车的行驶平顺性和骑乘的舒适性,本文针对某125摩托车悬架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和匹配研究。在操纵稳定性方面。首先对摩托车操纵稳定性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在摩托车动力学专用软件BikeSim中进行摩托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应采取的控制和实现方式。利用BikeSim建立了包含人-车系统的摩托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稳态转向特性试验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采用BikeSim进行操纵稳定性分析的正确性;对方向把脉冲输入下的瞬态响应试验进行了仿真,考察了悬架前伸角对脉冲瞬态响应的影响,得到了影响规律曲线。在舒适性方面。作为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B级路面工况和脉冲路面工况下对平顺性进行了仿真。为了降低B级路面的俯仰和垂向振动,采用iSIGHT集成BikeSim和MATLAB对悬架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到了Pareto最优解集,实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采用先优化后决策的模式,应用偏好结构二元关系的相关理论对Pareto前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悬架特性参数对Pareto前沿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优化前后的俯仰和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功率谱密度以及脉冲仿真试验加速度峰值的结果分析表明,平顺性得到了改善,健康安全性提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车辆平顺性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改善加速/制动和等速B级路面两种工况的舒适性。首先对加速/制动工况进行了仿真,以降低加速/制动工况下的俯仰角最大值、等速B级路面工况下的俯仰和垂向振动为目标,采用iSIGHT集成BikeSim和MATLAB建立了两种工况的并行优化任务,对摩托车悬架系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到了Pareto前沿。根据优化计算结果对Pareto前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确定目标权重的方法,找出了该权重下的最优值;优化前后两种工况下悬架性能的对比表明,制动时的前悬架撞击现象得到了消除,骑乘舒适性得到了提高,为多工况下车辆综合性能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摩托车悬架系统的仿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车悬架系统的仿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近似模型的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平顺性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整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1.1 仿真模型参数的确定
    1.2 C级路面的建立
    1.3 仿真分析
2 灵敏度分析
    2.1 试验设计
3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与误差分析
    3.1 四种近似模型的误差分析对比
4 多目标优化
    4.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优化结果
    4.3 实车验证
5 结论

(2)基于近似模型的摩托车悬架系统垂向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摩托车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近似模型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车建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2.1 摩托车动力学
        2.1.1 牛顿-欧拉法
        2.1.2 拉格朗日法
        2.1.3 摩托车全局动力学方程
    2.2 整车建模
        2.2.1 Bike Sim软件介绍
        2.2.2 整车建模
    2.3 整车动力学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近似模型的摩托车悬架系统俯仰振动优化分析
    3.1 引言
    3.2 俯仰振动仿真分析
    3.3 灵敏度分析
        3.3.1 灵敏度分析理论
        3.3.2 试验设计软件Isight介绍
        3.3.3 试验设计方法介绍
        3.3.4 摩托车悬架系统灵敏度分析
    3.4 构建设计变量与目标响应之间的近似模型
        3.4.1 近似模型理论
        3.4.2 四种近似模型的误差分析对比
    3.5 多目标优化
        3.5.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的构建
        3.5.2 优化算法介绍
        3.5.3 多目标优化结果
    3.6 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俯仰振动、垂向振动问题的悬架系统平顺性研究
    4.1 引言
    4.2 灵敏度分析
    4.3 近似模型构建及误差分析
    4.4 多目标优化
        4.4.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4.2 优化结果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结果实验验证
    5.1 实验理论及相关设备介绍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设备组装及调试
        5.2.2 实车实验
    5.3 优化前后仿真与实车实验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3)基于多工况摩托车稳定性研究及悬架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摩托车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2.1 摩托车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2.2 摩托车动力学建模
        2.2.1 摩托车主要设计参数
        2.2.2 基于BIKESIM的摩托车系统动力学建模
    2.3 摩托车控制系统建模
        2.3.1 基于SIMULINK驾驶员控制系统建立
        2.3.2 控制系统验证
    2.4 摩托车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2.4.1 移线工况仿真
        2.4.2 S型工况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抖动的前悬架系统优化
    3.1 摩托车前悬架系统抖动问题的提出
    3.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2.1 设计变量
        3.2.2 约束条件
        3.2.3 目标函数
    3.3 前悬架系统参数优化
        3.3.1 优化算法选择
        3.3.2 优化仿真平台搭建
        3.3.3 优化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后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
    4.1 考虑抖动与摇摆的悬架系统综合问题
        4.1.1 后悬架系统摇摆问题分析
        4.1.2 抖动和摇摆问题综合分析
    4.2 摩托车前后悬架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4.2.1 灵敏度分析方法
        4.2.2 前后悬架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4.3 前后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
        4.3.1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4.3.2 优化算法选择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
    5.1 根轨迹法结果验证分析
        5.1.1 根轨迹法及评判标准
        5.1.2 根轨迹的结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4)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排量摩托车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2.1 摩托车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2.2 摩托车动力学建模
        2.2.1 摩托车主要设计参数
        2.2.2 基于Bike Sim的摩托车系统动力学建模
    2.3 摩托车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2.3.1 工况设置及仿真
        2.3.2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摆振的前悬架系统参数优化
    3.1 摩托车前悬架系统摆振问题的提出
    3.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2.1 设计变量
        3.2.2 约束条件
        3.2.3 目标函数
    3.3 基于NSGA-II算法的前悬架系统参数优化
        3.3.1 优化算法选择
        3.3.2 优化仿真平台搭建
        3.3.3 优化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任务并行的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
    4.1 考虑摆振和迂回摆动的悬架系统综合问题
        4.1.1 后悬架系统迂回摆动分析
        4.1.2 摆振和迂回摆动问题综合分析
    4.2 摩托车悬架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4.2.1 灵敏度分析方法
        4.2.2 悬架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4.3 摩托车悬架系统近似模型的建立
        4.3.1 近似建模方法
        4.3.2 近似建模及模型精度评价
    4.4 基于近似模型的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
        4.4.1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4.4.2 优化算法选择
        4.4.3 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
    5.1 常规评价方法结果对比
    5.2 根轨迹法结果验证分析
        5.2.1 根轨迹法及评判准则
        5.2.2 基于根轨迹法的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6)考虑摆振的摩托车前悬架系统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1.1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置
    1.2 仿真分析
2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多目标优化
    2.1 设计变量灵敏度分析
    2.2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多目标优化
    2.3 优化结果
3 基于根轨迹图的优化结果验证
4 结语

(7)基于阻尼控制的摩托车减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摩托车减振系统的构成
    1.4 摩托车悬架系统概述
        1.4.1 悬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4.2 悬架的分类
        1.4.3 半主动悬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减振器的分类及选用
        1.5.1 摩托车减振器分类
        1.5.2 电磁阀减振器的作用及特点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减振器的动力学建模
    2.1 减振器的发展历程
    2.2 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减振器的原理及其结构分析
        2.2.1 双筒式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电磁阀式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减振器动态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减振器产生阻尼的过程
        2.3.2 复原行程的建模
        2.3.3 压缩行程的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可变阻尼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动态特性研究
    3.1 悬架系统的作用
    3.2 悬架系统阻尼特性研究
        3.2.1 悬架系统的模型建立
        3.2.2 悬架系统的阻尼特性
    3.3 路面随机输入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imulation X阻尼可调减振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减振器速度特性
    4.2 减振器示功特性
    4.3 阻尼可调减振器Simulation X仿真模型
    4.4 减振系统动态模型建立及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摩托车减振系统评价及结构特性研究
    5.1 摩托车减振系统的性能评价
    5.2 摩托车减振系统的结构特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摩托车减震器阻尼力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摩托车减震悬架及振动模型
    2.1 摩托车减震器的发展历史
    2.2 摩托车减震器悬架系统的作用
    2.3 摩托车悬架的构成
        2.3.1 弹簧
        2.3.2 阻尼器
    2.4 减震器的布置形式
    2.5 悬架的基本结构
        2.5.1 转向与前伸距
        2.5.2 后减震器的杠杆比
        2.5.3 减震器的工作行程
        2.5.4 阻尼力与弹簧特性
    2.6 振动模型分析
        2.6.1 四自由度车辆上下振动模型
        2.6.2 二自由度车辆上下振动模型
        2.6.3 车辆前后方向振动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减震器阻尼力及阀片变形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阻尼力
        3.2.1 示功特性
        3.2.2 速度特性
        3.2.3 悬架阻尼比的选择及阻尼性能的提高
    3.3 减震器阀片变形计算分析
        3.3.1 小挠度变形计算
        3.3.2 大挠度理论
        3.3.3 通过查手册得到变形量
    3.4 基于有限元的阀片变形分析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减震器阻尼力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减震器的工作原理
    4.3 流体理论
        4.3.1 减震器中的流体
        4.3.2 阻尼力建模所用流体理论
    4.4 减震器阻尼力计算
        4.4.1 复原行程阻尼力计算
        4.4.2 压缩行程阻尼力计算
    4.5 减震器阻尼特性的仿真及实验对比
        4.5.1 减震器性能试验
        4.5.2 阻尼力建模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减震器摩擦力建模与仿真
    5.1 引言
    5.2 减震器中的摩擦力
    5.3 不承受横向力的摩擦力分析
    5.4 承受横向力的摩擦力分析
        5.4.1 试验测试
        5.4.2 对后减注油筒组件和活塞杆进行受力分析
        5.4.3 建立数学模型
        5.4.4 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多工况并行任务的摩托车悬架参数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加速/制动与平顺性仿真
    1.1 BikeSim中人-车系统模型的建立
    1.2 路面模型的建立
    1.3 加速/制动工况的设定与仿真计算
    1.4 平顺性工况的设定与仿真计算
2 多工况并行任务多目标优化的实现
    2.1 问题描述
    2.2 多工况并行任务优化平台的搭建
    2.3 参数设置与计算
3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
    3.1 目标权重与最优值的确定
    3.2 优化前后悬架性能比较
4 结 论

(10)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摩托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摩托车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BikeSim 摩托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BikeSim 摩托车动力学建模原理
        2.1.1 BikeSim 软件的介绍
        2.1.2 BikeSim 的理论基础
    2.2 BikeSim 整车模型的组成
        2.2.1 车体模型
        2.2.2 转向系模型
        2.2.3 悬架系统模型
        2.2.4 其他子系统模型
    2.3 摩托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整车模型的建立
        2.3.2 驾驶员模型的建立
        2.3.3 外部环境与工况的设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 BikeSim 的摩托车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仿真
    3.1 摩托车操纵稳定性的特点
        3.1.1 摩托车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区别
        3.1.2 BikeSim 操纵稳定性仿真的实现方式
    3.2 稳态转向特性试验的仿真
        3.2.1 仿真参数的设置与计算
        3.2.2 仿真结果的输出与分析
    3.3 方向把脉冲输入瞬态试验的仿真
        3.3.1 仿真参数的设置与计算
        3.3.2 悬架前伸角对脉冲瞬态响应的影响分析
    3.4 摩托车平顺性仿真
        3.4.1 平顺性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仿真计算与结果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俯仰振动的摩托车平顺性多目标优化
    4.1 多目标优化问题
        4.1.1 Pareto 最优的概念
        4.1.2 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
        4.1.3 优化软件 iSIGHT 的介绍
    4.2 多目标优化的实现
        4.2.1 问题描述
        4.2.2 联合仿真优化平台的搭建
        4.2.3 优化参数的设置与计算
    4.3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
        4.3.1 Pareto 最优解集的讨论
        4.3.2 优化前后平顺性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工况并行任务的摩托车悬架参数多目标优化
    5.1 加速/制动工况下的摩托车动力学仿真
        5.1.1 加速与制动工况的建立
        5.1.2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5.2 并行任务多目标优化的实现
        5.2.1 问题描述
        5.2.2 并行任务优化平台的搭建
        5.2.3 参数的设置与计算
    5.3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
        5.3.1 目标权重与最优值的确定
        5.3.2 优化前后悬架性能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摩托车悬架系统的仿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近似模型的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平顺性优化分析[J]. 冉险生,陈凯,赵洪亮,罗领. 机械强度, 2022(01)
  • [2]基于近似模型的摩托车悬架系统垂向动力学研究[D]. 陈凯.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多工况摩托车稳定性研究及悬架系统优化[D]. 罗领.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优化分析[D]. 杨静.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多任务并行的摩托车悬架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J]. 冉险生,杨静,罗领,陈凯. 系统仿真学报, 2021(05)
  • [6]考虑摆振的摩托车前悬架系统优化分析[J]. 冉险生,杨静,黄泽好. 现代制造工程, 2019(11)
  • [7]基于阻尼控制的摩托车减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与研究[D]. 彭帅.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8]摩托车减震器阻尼力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D]. 刘小静.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9]基于多工况并行任务的摩托车悬架参数多目标优化[J]. 徐中明,杨建国,张志飞,李仕生,李晓灵. 振动与冲击, 2013(04)
  • [10]摩托车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匹配研究[D]. 杨建国.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摩托车悬架系统仿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