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元志辉,萨楚拉,银山[1](2021)在《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变化》文中指出基于近20a MODIS的2种植被指数数据,利用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进行了提取,分析其时空变化,并利用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植被物候对高程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9年间研究区的植被物候呈微弱波动趋势,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返青期(SOS)主要集中在110~140d,枯黄期(EOS)主要集中在250~280d,整体呈微弱推迟趋向(0.28d/a),生长季长度(LOS)主要集中在120~170d,整体呈微弱延长趋向(0.23d/a).在空间分布上,占研究区51.51%的区域植被SOS呈提前趋势;占研究区67.02%的区域植被EOS呈提前趋势,并且占研究区32.98%的区域植被EOS呈推迟趋势.占研究区62.71%的区域植被LOS呈延长趋势.在海拔900~1500m区间,随着海拔升高,SOS显着推迟,EOS不显着提前,LOS显着缩短.前一年11、12月和当年1、2、4月降水量对SOS有提前作用.6、7、8、9月份气温和降水都对EOS推迟有明显的作用.总的来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的相应规律比较复杂,表现出季节性的差别及地形的差异性.
邢晓语[2](2021)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防风固沙空间流动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因素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我国北部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一度出现退化,表现为生产力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沙化土地增多,不仅其供给服务能力降低,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调节服务能力也出现下降,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天气频繁发生,在2000年3-4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扩散到京津地区的沙尘暴就达到12次,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恢复被破坏和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减缓和降低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经过近20年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工程区的生态成效,本文选取2001-2015年为研究时段,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定量计算、驱动力研究以及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分析,揭示了工程区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客观情况,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及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使用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属性等数据,结合多个模型,评估了2001-2015年工程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定量评估的结果为:NPP的年平均总量为1.19×108 t;植被覆盖度的年平均值为59.20%;水源涵养的年平均总量为166.43×108 m3;土壤保持的年平均总量为11.89×108 t;防风固沙的年平均总量为20×108 t;固碳量的年平均总量为0.54×108 t,释氧量的年平均总量为1.45×108 t。本文将研究时段分为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三个时间段,从时间上来看,NPP、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在三个时间段内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防风固沙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均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分区域分阶段来看,鄂尔多斯高原沙化土地区在三个时间阶段内,除水源涵养量是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外,剩余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均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是各项生态系统服务15年间持续向好的区域。(2)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分析驱动力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选取三个因子对模型计算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进行了驱动力分析,得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具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水源涵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影响力随时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土壤保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起伏,但地形起伏对土壤保持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减小;就防风固沙而言,降水为主要影响因素,但降水对防风固沙的影响力要小于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力。风险区探测的结果显示,按照降水和地形起伏分区,五个分区之间差异显着,随着降水的增多,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平均值均呈现增加趋势;按人口分布分区,人口分布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量的增加。此外,在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区域,对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进行了主导因素分析,其中,水源涵养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土地利用的变化,因此水源涵养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较高,对于区域水源涵养的提升考虑加强正向的人为活动干预;土壤保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对于区域土壤保持的提升考虑根据不同年份气候的变化调整相应的措施。(3)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分析根据HYSPLIT模型模拟的气团轨迹结果,结合起沙风速值,模拟出2001-2005年174条、2006-2010年179条、2011-2015年192条,共545条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来源以西北方向为主,大部分都是经过蒙古进入工程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结合三个时间段内防风固沙流动路径的分布频率,以县为单位,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分为五个等级:受风沙轻微影响区、受风沙一般影响区、受风沙中度影响区、受风沙较严重影响区、受风沙严重影响区。同时,根据分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受风沙严重影响区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量均是最低的水平,推荐在该区域加强生态治理。
同丽嘎,宁小莉,张靖,张雪峰[3](2021)在《近30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中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5—2017年浑善达克沙地5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e Cognition 9.0软件,采用面向对象计算机自动分类法,获取沙漠化指数,进行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30 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以2002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由42.1%减少到20.9%后又增加到32.1%,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中度沙漠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20.6%增加到39.0%,分布于中部地区;重度沙漠化土地由30.3%减少到22.6%,而极度沙漠化先增加后减少,由7.0%增加到16.0%后又减少到6.3%,分布于西部及以南逐渐往西北方向移动。沙漠化程度空间上形成由西向东逐渐减轻的趋势。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发展过程受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载畜量、耕地面积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自然因素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沙漠化治理过程中,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休牧等政策,合理开展治沙防沙工程,进一步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王涛[4](2020)在《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中指出土地沙漠化是现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我国浑善达克沙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气象、植被、高程、土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等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量化了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的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揭示了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管理进行了区划,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管理对策。研究能够为区域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逆转趋势。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来看,有林地、灌木林面积分别增加1937.24 km2和675.78 km2,沙地面积减少1141.32 km2;约21.46%的沙地转换为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草地。从沙漠化程度来看,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202.19 km2和4820.58 km2。区域土地沙漠化逆转过程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指标也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显着的变化趋势。区域土壤保持服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000-2015年,区域平均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增加了近3倍,其中多伦县增加比例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15年间随时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格局。多伦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克什克腾旗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2000年以来,区域沙尘天气总日数显着下降。(3)基于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格局,将区域划分为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3个类型区和6个亚区。建议浑善达克沙区采用差异化的管理对策,沙地和草地应根据退化程度采用重点治理、平衡利用或轻度利用措施;同时,应注重“双评价”,科学量化土地承载力,确定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薛頔[5](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赵媛媛,武海岩,丁国栋,高广磊,屠文竹[6](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沙漠化防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的指标、方法和主要发现,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的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于2003年以后突变式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0年是区域沙漠化的快速发展期,之后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沙漠化减缓。气候变化是触发区域沙漠化的关键自然因子,而过度放牧和植被建设是区域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直接人为主导因素。土地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也影响了牧草供给、侵蚀控制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固沙植被的生理特征、不同治沙模式和技术的效益评估等研究为防沙治沙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国家需求,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研究尺度和科学方法,以正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为沙漠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池梦雪[7](2020)在《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沙尘天气是指强风把细小的土壤颗粒物携带到大气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沙尘天气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文明。东亚是全球沙尘的主要源区。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东亚沙尘排放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明确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与起尘地,沙尘源区的空间分布及尘源类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将东亚分为蒙古国、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锡林郭勒草原及科尔沁沙地七个研究分区。利用19年(20002018)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L1B(Level 1B)数据对东亚沙尘天气过程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以探究东亚沙尘天气发生的时空规律;通过MODIS L1B数据与Landsat数据的叠置分析,明确东亚地区的沙尘源类型。研究表明,2000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为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发生最频繁的年份。20002018年19年间,蒙古国、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锡林郭勒草原以及科尔沁沙地七个研究分区分别发生沙尘天气86次、60次、399次、140次、102次、85次和63次,共发生沙尘天气935次;以上研究分区4月份发生沙尘次数分别占沙尘天气总次数的36%、45%、18.3%、27.9%、23.5%、38.8%和34.9%;春季发生沙尘次数分别占沙尘天气总次数的82.6%、86.7%、52.6%、58.6%、49.0%、81.2%和79.4%。由此可见,春季(35月)是东亚地区沙尘频发的季节,4月是沙尘频发的月份。除塔里木盆地外,其余地区冬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仅次于春季,塔里木盆地则表现为夏季(28.3%)次于春季。近些年来,沙尘频次年际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绿化工程有关,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可以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东亚的沙尘源地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与中国西北地区,位于沙漠、戈壁、农牧交错带以及绿洲荒漠交错带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包括蒙古南部、青藏高原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河西走廊西部入口处地区北部及东部、黄土高原西北部、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西北部,共涉及53个旗县区。东亚地区沙尘源的类型主要有干涸湖泊、盐湖、河道、湖床沉积物、山前冲积物、洪积物、活动沙丘、盐碱化土地以及资源开发、农业开发用地等。其中,干涸湖泊、盐湖、水体、河道及河床是东亚共同、普遍的沙尘源类型。由此可见,沙尘源的形成主要与水文条件有关。沙尘源的研究表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影响沙尘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特点、土质条件以及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等;然而多数沙尘源的形成与人口压力剧增、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有关。沙尘天气的遥感监测捕捉了东亚地区沙尘活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高效地识别了沙尘源地、解析了尘源类型,对东亚沙尘源地的生态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娜木日[8](2020)在《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在现代生态研究的多种方法中,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互相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宏观生态研究的新分支。它是将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岩石和土壤作为景观构成的五种因素,并将以它们所构成整体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对景观格局分布、形成和变化的研究,理解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格局形成、分布和变化的作用。景观格局分析则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深入研究景观格局特征将有助于理解人一地关系,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RS与GIS的联合,成为了探究景观格局特征、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的有效分析手段。研究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特征,分别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多角度进行景观格局影响因素分析,有利于了解自然和人文因素在景观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分区,深入了解不同分区的景观格局形成深层原因,对本地区人地关系的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以苏尼特右旗为研究区,利用2017年Landsat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查和社会统计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定量解析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并从多角度探讨了苏尼特右旗不同景观格局形成原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研究区以环境资源景观为主,草地是控制性景观,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以上。⑵研究区三大景观类型中,环境资源和残留景观虽然面积大,但破碎度高。⑶自然因素中不同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类型区景观化程度不高,各类景观分布比例不均匀。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密度和实际载畜量对景观格局具有明显作用。⑷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向干旱地区扩张行为的最根本驱动力。中北部多样化残留景观区水资源开采利用难度最低而历史时期人类最先向这一分区扩张。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开始无法修复原始生态景观,逐渐沙化,形成大面积的沙地景观,长时间高强度持续的人为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以沙地景观为基质的多样化景观;地下水的资源局部特定区域提取条件好,较容易利用的南部破碎化人文景观区吸引后期扩张的人,随之农田、聚落等人为引入景观大量增加,原有的基质景观严重破碎化,出现大面积的裸土景观;出现现代取水抽水技术后开采中南部破碎化草地景观区的深层地下水,形成了现代镇和村落,草原景观的基质上也嵌入了很多分散不均的人为引入景观;地下水埋藏深,水资源奇缺的东北部单一草原景观区是目前干扰最轻,基本保持了荒漠草原景观的完整性,成为仅剩的接近自然生态景观区。可利用水资源是人们行为的最根本的驱动因子,人的行为又是改变原生自然景观结构与格局的直接原因,从而导致景观格局区域差异的这一研究结果在牧民中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
冯学武,吴国玺,王铁军,柴志福[9](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沙质荒漠化过程与动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制约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文中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以2000年荒漠化现状为初始状态,采用逐时段累计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沙质荒漠化时空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整体变化幅度在2697km2,5个时段统计学变异系数为3.0%。统计学分析解释了不同沙丘类型分布面积以固定沙丘变异系数最高为42.3%,半固定沙丘分布面积变化最小(变异系数为23.8)。从沙质荒漠化逆转区与降水量等值线空间关系来看,年降水量差异不是制约荒漠化逆转的限制因素,浑善达克沙地稳定区+逆转区的面积占主导地位,占总面积的82.8%(±4.7%)。在影响沙质荒漠化动态因素方面,年均气温对半流动沙丘面积分布有较大影响(在0.1水平上),年降水量对半固定沙丘有较大影响(在0.05水平上),而牲畜头数(羊单位)与不同类型沙丘面积分布没有显着关系。总的来看,在研究时段内浑善达克沙地总体相对稳定,尚未发生明显的沙质荒漠化扩展。
武洁[10](2019)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漠化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对人类生存产生危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浑善达克沙地地处中国北方沙漠化地区中部,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典型的草原沙漠化地区,该沙地沙漠化状况不仅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阻碍经济发展,对首都在内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上的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研判沙漠化变化过程及主要成因,对促进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治理,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脆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恢复首都生态屏障功能有重要价值。该文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0、1995、2000、2004、2007、2011、2016年共8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参数指标构建沙漠化指数,通过指数分级、Theil-Sen趋势度分析、Mann-Kendall显着性检验方法分析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演化、趋势特征,并以1986-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主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指标,通过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沙地历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数据,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分析气象因子对于沙漠化演变规律驱动作用的时空差异性,并以1986-2016年浑善达克沙地所在旗县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及牲畜数量为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指标,探究人类活动对于浑善达克沙漠化演变规律的驱动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空间分布上,浑善达克沙地东西分布差异明显,沙漠化由西向东程度减轻,这种分布格局在时间上较为稳定,各旗县中沙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位于沙地最西部的苏尼特右旗,最轻的区域位于沙地最东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演化经历了五个时期,1986-1990年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沙地整体处于恢复期;1990-2000年沙漠化开始从西向东扩张,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增加,沙地处于沙漠化发展期;2000-2004年整体沙漠化程度减轻,未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增加,沙地处于沙漠化逆转期;2004-2007年,高等级沙漠化面积快速增加,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增加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26.13%和36.29%,沙漠化处于急剧发展期;2007-2016年沙漠化程度减轻,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降低,沙地处于沙漠化逆转期。(3)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以非显着趋势为主,其面积达到了沙地整体面积的0.73;显着性水平P<0.05的显着变化趋势中上升趋势类型占沙地面积的0.2,其中中北部边界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交界处是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区域,下降趋势类型占沙地面积的0.07,主要分布于沙地西部苏尼特右旗(4)从时间上来说,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是推动沙漠演化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牲畜数量是影响沙漠化最重要的人类活动因素;气象变化与沙漠化演化的相关关系较为微弱,是推动沙漠化的次要原因,且降雨量对于沙漠化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5)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根据气象对沙漠化的影响作用等级及气象作用与人类活动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将沙地划分为气象因素一、二、三级影响作用区域,发现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19.14%的区域是气象驱动作用的一级影响区,气象和人类活动对于沙漠化的驱动贡献率难以衡量,气象的影响强于其它区域,主要分布在沙地北部的苏尼特左旗和阿巴嘎旗相接的区域;73.85%的区域是气象驱动作用的二级影响区,气象对于沙漠化的影响较弱,人类活动因素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均匀;7.01%是三级影响区,气象的影响因素是最弱的,人类活动对于沙漠化的影响覆盖了气象的影响作用,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分布在沙地西部的苏尼特右旗。
二、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防风固沙空间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1.2.2 生态工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1.2.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特征 |
2.1.3 气候特征 |
2.1.4 土壤特征 |
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像元二分法 |
2.3.2 In VEST模型 |
2.3.3 RUSLE模型 |
2.3.4 RWEQ模型 |
2.3.5 固碳释氧计算公式 |
2.3.6 地理探测器 |
2.3.7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 |
第三章 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 |
3.1 工程区土地利用变化 |
3.2 工程区及分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 |
3.2.1 NPP时空分布 |
3.3.2 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 |
3.2.3 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 |
3.2.4 土壤保持时空分布 |
3.2.5 防风固沙时空分布 |
3.2.6 固碳释氧时空分布 |
3.3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与验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分析 |
4.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分析 |
4.1.1 分异及因子探测 |
4.1.2 风险区探测 |
4.2 土地利用变化区主导因素分析 |
4.2.1 情景模拟 |
4.2.2 主导因素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研究 |
5.1 防风固沙空间流动路径分析 |
5.1.1 气团轨迹模拟 |
5.1.2 防风固沙空间流动路径分析 |
5.2 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潜在源分析及等级划分 |
5.2.1 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潜在源分析 |
5.2.2 工程区受风沙影响等级划分 |
5.3 受风沙影响分区生态系统服务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近30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2.1.1 遥感影像数据 |
2.1.2驱动因子数据 |
2.1.3 沙漠化等级划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陆地和水体指数(Land and water index,LWI) |
2.2.2 沙漠化差值指数(Desertification difference index,DDI) |
2.2.3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
2.2.4 Albedo |
2.2.5 沙漠化驱动因素分析 |
2.3 数据精度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化特征 |
3.1.1 沙漠化土地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
3.1.2 沙漠化土地转移变化分析 |
3.2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 |
3.2.1 沙漠化影响因子分析 |
3.2.2 近30 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驱动因子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4)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沙漠化过程研究进展 |
1.2.2 沙漠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1.2.3 浑善达克沙地相关研究进展 |
1.2.4 当前研究不足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植被 |
2.1.5 水文 |
2.2 社会经济特征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评价 |
3.3.3 沙漠化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 |
3.3.4 生态系统修复区划分区方法 |
4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 |
4.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
4.1.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
4.1.2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 |
4.1.3 土地利用转换关系 |
4.2 区域土地沙漠化过程 |
4.3 区域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力 |
4.3.1 气候变化 |
4.3.2 人类活动 |
5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
5.1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
5.2 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 |
5.3 沙尘天气变化趋势 |
6 浑善达克沙区生态修复区划 |
6.1 生态修复区划 |
6.2 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
6.2.1 沙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
6.2.2 草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
6.2.3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7.2.1 开展“双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 |
7.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浑善达克沙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 |
附录B 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 |
附录C 植被因子空间分布 |
附录D 土壤保持因子空间分布 |
附录E 专家打分表及层次分析结构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5)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
1.2.1 栽种试验阶段 |
1.2.2 地理区划阶段 |
1.2.3 定量分析阶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方法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
5.7 本章小结 |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
6.2.2 熵权法定权 |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
6.8 本章小结 |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6)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概况 |
2 文献检索与计量分析 |
3 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 |
3.1 土地沙漠化过程 |
3.2 土地沙漠化驱动力 |
4 土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 土地沙漠化防治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
6 展望 |
6.1 需聚焦国家需求,准确提炼科学问题 |
6.2 需丰富研究尺度,客观理解复杂过程 |
6.3 应耦合科学方法,正确揭示客观规律 |
(7)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3 数据与方法 |
3.1 沙尘天气研究方法 |
3.2 沙尘天气遥感 |
3.2.1 沙尘天气遥感原理 |
3.2.2 影像来源与预处理 |
3.3 方法有效性验证 |
3.3.1 沙尘天气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 |
3.3.2 沙尘天气对能见度的影响 |
3.3.3 沙尘天气对PM_(2.5)、PM_(10) 及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 |
4 沙尘天气时空变化特征 |
4.1 2000 ~2018 年沙尘天气统计及时间分布特征 |
4.2 沙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 |
4.3 小结 |
5 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1 蒙古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2 青藏高原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3 塔里木盆地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4 河西走廊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5 黄土高原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6 锡林郭勒草原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7 科尔沁沙地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
5.8 小结 |
6 沙尘源变化及其成因 |
6.1 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
6.2 沙尘源成因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讨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8)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景观格局内涵及意义研究现状 |
1.2.2 景观格局理论研究现状 |
1.2.3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现状 |
1.2.4 我国草原景观格局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数据、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景观生态学的干扰理论和异质性理论 |
2.2 行为和感应地理学理论 |
2.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3 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3.1.2 社会经济情况 |
3.2 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信息的提取 |
3.2.1 苏尼特右旗景观分类体系的构建 |
3.2.2 苏尼特右旗景观类型信息的提取 |
3.2.3 苏尼特右旗景观指数的计算 |
3.3 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3.3.1 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分析 |
3.3.2 苏尼特右旗景观类型特征分析 |
3.3.3 结论 |
4 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
4.1 地貌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4.1.1 不同地貌类型区 |
4.1.2 地貌类型区景观类型特征分析 |
4.1.3 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
4.1.4 地貌类型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4.2 水文环境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4.2.1 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区 |
4.2.2 水文地质类型区景观类型特征分析 |
4.2.3 水文地质类型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
4.2.4 水文地质类型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4.3 植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4.3.1 不同植被类型区 |
4.3.2 植被类型区景观类型特征分析 |
4.3.3 植被类型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
4.3.4 植被类型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4.4 土壤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4.4.1 不同土壤类型区 |
4.4.2 土壤类型区景观类型特征分析 |
4.4.3 土壤类型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
4.4.4 土壤类型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4.5 不同经济要素的景观格局 |
4.5.1 景观格局主要影响因子以及相互关系 |
4.5.2 结语 |
5 行为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不同景观格局成因研究 |
5.1 景观类型综合分区研究 |
5.1.1 综合分区的目的 |
5.1.2 综合分区的原则 |
5.1.3 综合分区的方法 |
5.1.4 综合分区的结果 |
5.2 行为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类型区景观格局研究 |
5.2.1 南部破碎化人文景观区 |
5.2.2 中南部破碎化草地景观区 |
5.2.3 中北部多样化残留景观区 |
5.2.4 东北部单一草地景观 |
5.3 实证研究 |
5.3.1 问卷内容和样本情况 |
5.3.2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苏尼特右旗景观类型遥感解译精度验证表 |
景观类型遥感解译精度验证野外工作照片 |
关于苏尼特右旗的牧民对景观格局理解与解释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浑善达克沙地沙质荒漠化过程与动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源 |
1.3 沙丘类型分类 |
1.4 沙质荒漠化动态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沙漠化过程 |
2.2 沙漠化动态评估 |
2.3 沙漠化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沙漠化监测研究 |
1.2.2 沙漠化驱动力研究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1 遥感数据来源 |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2.2.3 气象数据 |
2.2.4 地形数据 |
2.2.5 社会经济数据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获取方法 |
3.1.1 沙漠化表征指数获取 |
3.1.2 气象数据时空分布获取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2.1 Theil-Sen趋势度分析 |
3.2.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
3.2.3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
4. 沙漠化时空格局研究 |
4.1 沙漠化指数时空分布 |
4.2 沙漠化指数演化特征 |
4.3 沙漠化指数时空趋势特征 |
4.4 小结 |
5. 驱动因素分析 |
5.1 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
5.1.1 气象因子时空分布 |
5.1.2 气象因子驱动作用时空规律研究 |
5.2 人类活动驱动因素分析 |
5.2.1 人口与经济发展对沙漠化驱动分析 |
5.2.2 农牧业对沙漠化驱动分析 |
5.3 小结 |
6.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变化[J]. 元志辉,萨楚拉,银山. 中国环境科学, 2021(11)
- [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防风固沙空间流动研究[D]. 邢晓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近30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 同丽嘎,宁小莉,张靖,张雪峰. 干旱区地理, 2021(04)
- [4]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王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J]. 赵媛媛,武海岩,丁国栋,高广磊,屠文竹. 中国沙漠, 2020(05)
- [7]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D]. 池梦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娜木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浑善达克沙地沙质荒漠化过程与动态评估[J]. 冯学武,吴国玺,王铁军,柴志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5)
- [10]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D]. 武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