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幼儿加工食品的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曾绮莹,吴志成,郝斌,卢友锋,厉梁秋,蔡玮红,荫士安[1](2021)在《我国婴幼儿辅食监管法规及与国际比较》文中提出婴幼儿辅助食品是婴幼儿重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来源之一,也是我国发展较快的产业。各国为该类产品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法规,并对其进行监管。该文概述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婴幼儿辅助食品法规标准,比较了它们与中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的异同点,包括标准立法机构、适用范围、法规效力、定义、产品类别、原料及要求、成分(必需成分与可选择成分)和质量指标、污染物限量等内容,为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李贻[2](2021)在《4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HPLC和UPLC-Q-TOF-MS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属于特殊膳食食品,它在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婴幼儿配方乳粉仍存在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不同产品中营养素种类和含量也各不相同。维生素B12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之一,也是衡量婴幼儿配方乳粉营养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含量的进行准确测定。本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别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含量,目的是为了建立简单、高效以及快速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含量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优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前处理过程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原料,通过对样品溶液进行蛋白质沉淀实验、调节p H值、超声萃取、膜过滤和冷冻离心等,然后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前处理过程进行优化,最后达到有效提取样品溶液中维生素B12目的。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婴幼儿乳粉中维生素B12的方法实验建立了HPLC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Athena C18-120 A(4.6 mm×250 mm,5.0μm)作为色谱柱,流动相为水(75%)+甲醇(25%),流速0.5 m L/min,洗脱方式为等度洗脱,进样量45μL,柱温40℃,波长361 nm。样品经前处理后过0.22μm滤膜,上机测定。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标准溶液在浓度0.05~2.0μ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8,维生素B12出峰时间为17.006 min,平均回收率为91.3%,检出限为0.6μg/100g,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含量。3、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方法实验建立了UPLC-Q-TOF-MS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Eclise Plus C18(2.1 mm×50 mm,1.8μm)色谱柱,甲醇(25%)+水(75%)比例等度洗脱,进样量5μL,流速0.3 m L/min,柱温45℃。采用正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为100~1600 m/z,参比离子为121.0509 m/z、922.0098m/z。通过MS模式一级质谱扫描找到维生素B12目标离子质荷比689.28 m/z,时间为0.663 min,再通过Target MS/MS定量分析模式对标准溶液中维生素B1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标准溶液在2~5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5,检出限为0.2μg/100g,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含量。4、HPLC和UPLC-Q-TOF-MS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以及方法的比较分析本研究建立了HPLC法和UPLC-Q-TOF-MS法检测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含量,以及两种方法与微生物法的对比分析,样品前处理过程、检出限以及样品溶液中维生素B12出峰时间的比较分析,两种方法与微生物法相比,同时减少了复杂繁琐的实验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UPLC-Q-TOF-MS法检出限和样品溶液中维生素B12出峰时间由于HPLC法,UPLC-Q-TOF-MS法适用于检测维生素B12的含量较低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但HPLC法重复性好,方便简单,可操作性强,同样适用于常见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含量的测定。
魏水华[3](2021)在《中国腊八粥,一部最生动、绵长的叙事小说》文中指出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节令常常对应食物,比如清明对应馃团、中秋对应月饼、重阳对应糕点,而腊八则自然让人想到粥。一碗由多种谷物混煮而成的甜粥,能够在冬令时节提供温暖的温度和饱腹的口感。对中国北方人来说,腊八粥有着尤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喝下这碗粥,阖家团圆、欢庆一年收获的春节也就不远了。究竟是怎样的机缘赋予了腊月初八喝粥的仪式,并在复杂的流传过程中诞生出多姿多彩的表达?腊八粥,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魏哲文[4](2020)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检测方法优化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叶黄素是一种天然色素,是婴幼儿的视觉发育不可缺少的。目前对叶黄素的研究十分广泛,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的研究不够全面,且叶黄素检测国家标准具有普适性,并不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这种基质复杂的特殊膳食食品。因此,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进行深入研究,对婴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检测的HPLC方法进行方法优化,并从生产工艺,原辅料本底值,具有代表性的营养添加物及货架期稳定性等方面,探究对叶黄素的稳定性。为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添加含量提供实际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整检测柱温为35℃,调整流动相配比为甲醇/水(95+5,体积比,含0.1%BHT),采用等度洗脱,优化前处理方式采用多种溶剂(乙醚40+正己烷60)提取,对国标叶黄素检测方法进行优化,达到了改善叶黄素与奶粉中杂质度的分离效果,同时简化了检测过程的目的。对于优化后的方法,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LOD)为2μg/100g,方法定量限(LOQ)为7μg/100g,精密度RSD小于3.0%,精密度试验方法线性范围10%~90%范围内的三个不同梯度,得到平均回收率为101.96%,RSD值均小于2%,不确定度测量结果表述为260±8μg/100g,以上数据均说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2、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均质、高温灭菌、浓缩及喷雾干燥四个阶段取样进行叶黄素含量的实验分析,监控了叶黄素在整个生产阶段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叶黄素的损耗主要发生在高温灭菌阶段(t=19.494,p=0.000)及喷雾干燥阶段(t=10.210,p=0.000),这两个生产阶段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着性,说明这两个条件对叶黄素稳定性结果影响较大,而均质阶段(t=2.977,p=0.031)与浓缩阶段(t=2.786,p=0.039)这两个生产阶段的均呈现出0.05水平的显着性,说明这两个条件对叶黄素的稳定性虽然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不如高温灭菌及喷雾干燥阶段的影响大。通过比较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叶黄素含量的检测结果得出:叶黄素损耗喷雾干燥阶段>高温灭菌阶段>均质阶段>浓缩阶段。3、通过对特征营养强化剂(金属离子、维生素)、温度及不同包装材料对叶黄素的含量影响全面考察了成品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储藏期内高含量的金属离子与维生素类物质会导致叶黄素的损耗加速,低含量的金属离子与维生素类物质对叶黄素损耗影响较小。在冲调过程中温度与存放时间是影响冲调奶粉中叶黄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冲调温度越高叶黄素损失率越高,冲调温度应控制在40℃时能较好的保持叶黄素含量。在温度与包装试验中,储藏温度是最关键影响因素,在常储藏条件下,叶黄素的保留率马口铁罐>PE铝箔软包装>纸袋包装。
梁冠路[5](2020)在《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关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是各国政府重要职责。国外已构建从末端产品检验转向以预防和风险防控为主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中职业检查员制度是发挥预防作用的重要手段。我国以往已建立的兼职检查员队伍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其作用效果受到较大局限,基于此,本课题在所在单位的支持下,开展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度的起草和实施,总结经验和效果,为进一步改善广西食品安全状况发挥积极作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起草制订及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对兼职检查员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职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管理、人员管理等相关内容,为选聘职业检查员提供了依据。2017年先后聘用了12名职业检查员,为开展食品生产检查提供了人员保障。起草制订并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通过结合食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点分析,对职业检查员在开展工作时的职责划分、工作程序、检查内容、纪律要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相应制定检查工作表。工作规范的颁布使得专职检查员的工作具备依据和可操作性。根据食品行业的风险特征,以高风险的乳制品企业作为实施职业检查员制度的实践探索。经过对广西18家乳制品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分别在企业生产许可条件保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检验能力、不安全产品追溯工作职责履行等4个方面开展检查,共计检查出问题项221个,经过职业检查员的持续跟踪整改,乳制品企业生产状况不断改善,2018年全区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0个,不合格率0%。实施职业检查员检查制度对改进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具有明显效果。对比了建立职业化检查制度后,食品监管部门在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方面的变化,表明执行职业化检查制度后,广西食品监管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检查覆盖面提高,对企业形成强大震慑。经过制度的建设和试行实践表明,职业化检查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项有效预防监督措施,具有推广的价值,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陈敏瑶[6](2020)在《G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婴幼儿是弱小敏感人群,其产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性的关注,自事件发生后,乳粉市场的监管和抽查更为严格,因此作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管是为企业的战略性长期发展考虑,还是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都需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如何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重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是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发展问题。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以药品良好质量管理规范、食品良好质量管理规范、ISO质量管理体系、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为基础,拟将多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进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拟改进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融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利于推动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对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高效执行,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还期望通过对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能够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和高效运行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深化我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供给侧改革,提升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作贡献。本文以G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参考国内外对质量管理体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对比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联系及运行的效果,从原料的采购与验收过程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销售过程管理三方面分析G公司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结合监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产品抽样检测及消费者投诉情况,发现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药品GMP,将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有机结合,对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一体化设计,从成立食品安全小组、食品安全体系策划、前提方案和可操作性前提方案的编写、HACCP计划、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管理、实验室控制、原材料与供应商管理、生产与放行管理、文件记录管理、监控质量控制、年度回顾、验证改进方面提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效果前后进行比较,得出G公司高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质量的方法。
岳逦[7](2020)在《公共治理理论视域下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婴幼儿配方乳粉是广大婴幼儿的必需主食,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焦点食品”之一。2008年“三聚氰胺”质量丑闻的曝光,将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一度跌至谷底,对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诘责也相应而生。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痛定思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违法成本等方式,着力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和安全性,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当前,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市场占有率逐步回升,有舆论称,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工作已经“接近满分”。事实是否确然如此?本文以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公共治理理论视角,对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现状、市场占有现状及监管工作现状进行全面审视。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法规制度不够全面系统、方式手段不够有力有效、社会力量作用发挥有限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对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和安全性造成挑战。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前者因生产经营企业的逐利性及其所占据的信息优势所导致,后者产生于政府监管工作自身的不足和对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的顾虑,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工作的意识和素质能力不足等。鉴于此,本文在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下,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当前问题、改进监管工作的思路和建议。具体来说,提出从思想观念入手,推动监管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丰富监管主体,在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媒体、消费者等多主体的能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创新监管工作模式方式,理顺监管工作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全过程监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健全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法规制度的立改和执行。希望有关思路建议,能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质量水平提供启示或借鉴。
邵阳市人民政府[8](2019)在《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邵阳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目录(试行)》的通告》文中研究说明(邵市政发[2019]9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将《邵阳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目录(试行)》予以公布。附件:邵阳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目录(试行)
李京[9](2019)在《高蛋白速溶营养米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米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资源,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0.6%-1.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优质营养食物来源。大米是谷类食品中最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大米蛋白是唯一可以免于过敏实验谷物蛋白,具有低抗原性,不含任何的抗营养因子,并且具有适宜人体吸收的氨基酸组成。由于大米蛋白独特的低抗原性,大米加工制品的工艺及品质研究备受瞩目。速溶米粉作为大米加工制品的一个新品种,因其大米蛋白独特的低过敏性,且营养丰富、速溶、易于调制、方便即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母乳替代品或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或其它辅食营养补充品的主要原辅料或重要基质。我国每年有近2000万婴儿出生,6月龄后断奶期婴幼儿需要大量主辅食品供应,因此,对于高蛋白速溶营养米粉的需求成为一种刚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行业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其产量和细分品种不断增加。但由于受到生产技术、配方技术、基础原料工业生产供应等制约,国内米粉产品大多存在理化指标超标、营养强化不足和产品溶解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国内速溶米粉加工主要是辊筒干燥法和挤压膨化法,这两种加工方法由于淀粉含量高,冲调性差,冲调后的米糊易出现结团等问题,不利于婴幼儿食用。上述产品缺陷的改进和优化迫在眉睫,而酶解法能在不降低米粉能量和营养价值的前提下,降低淀粉含量,使改善米粉的冲调性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米粉的消化吸收,因而成为一个新的主流开发方向。本研究针对上述背景,主要对高蛋白速溶营养米粉的关键生产工艺展开了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适宜的大米预处理工艺条件可以有效提高米粉的溶解度和冲调性,该技术对于速溶米粉产品的综合品质提高是有益的。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大米预处理工艺条件为热处理温度75℃,浸泡时间90min,料液比1:8(g/mL),如此可使米粉溶解度在 78.7g/100g。(2)以米浆DE值为指标,采用α-淀粉酶、β-淀粉酶对米浆复合酶解,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设计实验优化,确定了速溶米粉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复合酶比1:3、复合酶添加量0.52%、酶解温度66.4℃、酶解时间90.7min条件下,米浆的DE值可达29.53%,溶解度(g/100g)平均可达91.5%。(3)利用大米最佳酶解产物为主要基质,辅以高蛋白速溶豆粉,参考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特别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国家标准要求,强化必需的钙、铁、锌营养素等,以米粉溶解度、分散性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最佳工艺配方组成为:大米酶解物50%,速溶豆粉15%,碳酸钙0.75%,营养素铁、锌含量稳定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宁兆君[10](2019)在《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认识的发展,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稳步增长,已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大领域。功能性食品研究已被国外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课题。本研究比较了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定义、分类、法规标准及监管体系,通过剖析国内重大功能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功能性食品的监管提出初步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功能性食品发展新动态。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功能性食品法规标准,提高监管力度,促进功能性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性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功能性食品定义。日本的功能性食品在法规上用“特定健康食品”(FOSHU)来描述,美国绝大部分的保健食品是划为膳食补充剂或者含有功能声称的普通食品。我国功能性食品普遍等同为保健食品,但从广义定义出发,保健食品应从属功能性食品,为促进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有关功能性食品的法律定义有待逐步完善。各国功能性食品发展及相关配套监管法规差异较大,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监管方面无法等同比较。但在从属功能性食品的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食品、健康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婴幼儿食品方面等有着求同存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不同国家功能性食品监管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完善我国功能性食品监管体制,比如推动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入刑”。分析我国典型的功能性食品事件,反映出我国功能性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婴配食品三大方面)监管体制的短板;跨境电商等新兴购物模式的兴起也导致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安全风险系数提高,体现出我国在进口食品多种渠道不同监管模式而导致的必然出现的问题和待激化的矛盾。因此,促进功能性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一方面,监督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督指导作用以促进功能性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业务改革2020框架方案,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进口监管模式。虽然起步慢,市场份额占比少,但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前景良好。寻找新的食品基材、发现新的功能因子,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快功能性食品研发,有利于促进功能性食品发展。综上,功能性食品在我国的发展,无论是从国内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空间。结合新《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认真落实贯彻“必须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市场需求调节修订政策,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风险分析,社会共治,促进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产业化健康化良性发展。
二、婴幼儿加工食品的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加工食品的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婴幼儿辅食监管法规及与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及规定 |
1.1中国大陆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及规定 |
1.1.1中国婴幼儿辅食监管体制 |
1.1.2中国婴幼儿辅食监管要求发展和现状 |
1.1.2.1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
1.1.2.2 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要求 |
1.1.2.3 设定新的镉临时限量值,提高标准要求 |
1.1.2.4 加强监督检查 |
1.2中国大陆婴幼儿辅食法律法规标准 |
1.2.1标准法规管理方式 |
1.2.2 法规标准主要内容 |
1.2.2.1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
1.2.2.2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
1.2.2.3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 |
1.3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 |
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及规定 |
3欧盟及部分成员国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及规定 |
3.1 欧盟 |
3.2 德国 |
3.3英国 |
3.4美国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及规定 |
3.4.1婴幼儿辅助食品安全管理 |
3.4.2婴幼儿辅助食品法律法规 |
4澳新婴幼儿辅助食品安全管理及规定 |
4.1婴幼儿辅食安全管理 |
4.2澳新婴幼儿辅食法律法规标准 |
5部分亚洲国家婴幼儿辅助食品安全管理及规定 |
5.1 日本 |
5.2泰国 |
5.3韩国 |
6国外监管制度及法规标准可借鉴之处 |
(2)4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HPLC和UPLC-Q-TOF-MS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婴幼儿配方乳粉 |
1.1.1 婴幼儿配方乳粉简介 |
1.1.2 婴幼儿配方乳粉研究进展 |
1.1.3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种类 |
1.2 维生素B_(12) |
1.2.1 维生素B_(12)简介 |
1.2.2 维生素B_(12)化学结构 |
1.2.3 维生素B_(12)生物合成途径 |
1.3 维生素B_(12)的来源 |
1.3.1 食物中维生素B_(12) |
1.3.2 抗生素废液中提取 |
1.3.3 工业提取及生产 |
1.3.4 放线菌发酵 |
1.3.5 一体式膜反应器生产 |
1.4 维生素B_(12)的应用 |
1.4.1 应用于医疗领域 |
1.4.2 应用于食品行业 |
1.4.3 应用于饲料行业 |
1.5 维生素B_(12)的检测方法 |
1.5.1 微生物检测法 |
1.5.2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法 |
1.5.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5.4 酶联免疫法 |
1.5.5 电感耦合等离子检测法 |
1.6 LC-Q-TOF/MS工作原理 |
1.6.1 TOF-MS仪器的基本原理 |
1.6.2 Target MS/MS工作模式 |
1.7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8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8.1 研究内容 |
1.8.2 创新点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1 研究目的 |
1.9.2 研究意义 |
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_(12)的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溶液的配制 |
2.3.2 样品前处理 |
2.3.3 液相色谱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
2.4.2 色谱柱的选择 |
2.4.3 流动相的选择 |
2.4.4 流速与柱温的选择 |
2.4.5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4.6 方法验证 |
2.4.7 仪器检出限 |
2.4.8 加标回收率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_(12)的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TOF-MS仪器调协与校正 |
3.3.2 溶液的配制 |
3.3.3 色谱参数条件 |
3.3.4 质谱参数条件 |
3.3.5 样品前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TOF-MS调协结果分析 |
3.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4.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4.4 方法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HPLC和 UPLC-Q-TOF-MS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_(12)的含量以及方法比较分析 |
4.1 HPLC法检测4 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_(12)的含量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样品检测结果 |
4.2 UPLC-Q-TOF-MS法检测4 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_(12)的含量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样品检测结果 |
4.3 HPLC法和UPLC-Q-TOF-MS法与微生物法的比较分析 |
4.4 HPLC与 UPLC-Q-TOF-MS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
4.4.1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
4.4.2 检出限的比较分析 |
4.4.3 样品溶液色谱峰出峰时间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表1 |
(3)中国腊八粥,一部最生动、绵长的叙事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腊八节吃粥的由来 |
南北方对腊八粥的改革 |
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做法 |
(4)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检测方法优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婴幼儿配方奶粉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素 |
1.2.1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营养素分类及含量 |
1.2.2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的作用 |
1.3 叶黄素 |
1.3.1 叶黄素简介 |
1.3.2 生物学功能 |
1.3.3 叶黄素提取方法 |
1.3.4 叶黄素检测分析方法 |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HPLC色谱方法优化 |
1.5.2 加工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
1.5.3 成品的稳定性分析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配制 |
2.3 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HPLC色谱方法 |
2.4.2 奶粉加工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
2.4.3 成品的稳定性分析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婴幼儿奶粉中叶黄素测定方法优化 |
3.1.1 方法优化后高效液相色谱图比对 |
3.1.2 叶黄素标准曲线及相关系数 |
3.1.3 方法检出限、定量限测试 |
3.1.4 精密度试验 |
3.1.5 准确度试验 |
3.1.6 回收率试验 |
3.1.7 不确定度 |
3.2 奶粉加工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
3.2.1 均质阶段 |
3.2.2 高温灭菌阶段 |
3.2.3 浓缩阶段 |
3.2.4 喷雾干燥阶段 |
3.3 奶粉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
3.3.1 不同特征营养添加物对叶黄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2 冲调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
3.3.3 奶粉储藏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附件 |
(5)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际上职业检查员制度的建立情况 |
1.2 我国检查制度的建立情况及存在缺陷 |
1.3 中国乳制品企业政策与产业变化 |
1.3.1 构建全面严格的乳品行业监管制度 |
1.3.2 监管政策出台加速,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 |
1.3.3 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国产品牌做大做强 |
1.3.4 规范国内乳制品流通渠道 |
1.3.5 鼓励创新,产品多元化 |
1.4 广西乳制品行业概述 |
1.4.1 广西乳制品抽检情况 |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建立职业化检查制度的依据与构想 |
2.1 试点职业化检查背景 |
2.2 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 |
2.2.1 起草过程 |
2.2.2 起草难点 |
2.2.2.1 经费及聘用问题 |
2.2.2.2 任职人员所应具备的资质 |
2.2.3 修改完善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 |
2.3 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
2.3.1 起草过程 |
2.3.2 起草难点 |
2.3.2.1 检查程序的设置 |
2.3.2.2 检查表格内容的制定 |
2.3.3 修改完善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
2.4 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的组建 |
2.4.1 发布招聘公告 |
2.4.2 笔试 |
2.4.3 面试 |
2.4.4 培训 |
2.4.5 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情况分析 |
2.5 广西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的意义及特殊性 |
第三章 职业化检查制度在乳制品企业的试行情况及影响 |
3.1 广西乳制品行业体系检查基本情况 |
3.2 乳制品行业体系检查内容 |
3.3 生产许可条件保持情况概述 |
3.3.1 部分企业具体问题示例 |
3.4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概述 |
3.4.1 部分企业具体问题示例 |
3.5 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体问题示例 |
3.6 标签标识管理具体问题示例 |
3.7 企业问题数量情况 |
3.8 分析与讨论 |
3.8.1 体系检查挖掘分析乳制品行业问题 |
3.8.2 促进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 |
3.8.3 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关键在基层 |
3.9 建议 |
3.10 对广西乳制品企业的影响 |
3.10.1 督促企业规范管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3.10.2 提升行业对于法规标准的认知能力引导企业规范管理 |
3.10.3 乳制品抽检不合格率情况 |
3.10.4 对企业起到促进作用 |
第四章 职业化检查对监管部门的影响 |
4.1 工作方式上的改变 |
4.1.1 监管手段力量增强,在高风险品种企业开展体系检查 |
4.1.2 运用检查员队伍撰写行业分析报告为下一步监管提供重点 |
4.2 工作效率上的改变 |
4.2.1 节省抽调人员时间,省级直接下达任务效率更高 |
4.2.2 职业检查更有效,监管深入且彻底 |
4.3 工作效果上的变化 |
4.3.1 专人收集整理检查资料,问题跟踪整改更到位 |
4.3.2 制定《自治区本级食品生产监督检查计划》扩大职业化检查范围 |
4.3.3 注重提升执法效能,从严提出工作新要求 |
第五章 结论 |
5.1 职业化检查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
5.1.1 职业化检查写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 |
5.2 持续推广职业化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5.2.1 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
5.2.2 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流失风险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职业检查员管理办法(试行) |
附录2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体系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G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管理标准 |
2.1.1 质量管理体系定义和内涵 |
2.1.2 ISO质量管理体系 |
2.1.3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
2.1.4 GMP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2.1.5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
2.2 相关质量管理理论 |
2.2.1 朱兰质量管理学说 |
2.2.2 戴明质量管理学说 |
2.2.3 克劳士比质量管理学说 |
2.2.4 费根堡姆质量管理学说 |
2.2.5 休哈特的质量管理学说 |
2.3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综述 |
2.3.1 ISO质量管理体系 |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
2.3.3 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2.3.4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
2.4 国内外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研究 |
2.4.1 国际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研究 |
2.4.2 国内同行业竞争者研究 |
2.5 相关论文研究成果述评 |
2.6 相关理论评述 |
第三章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3.1 G公司发展简介 |
3.1.1 G公司基本概况 |
3.1.2 G公司特点 |
3.2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
3.2.1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3.2.2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质量评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1 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2 检验报告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 市场回应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
5.1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思路 |
5.1.1 药品GMP对比食品GMP的优越性 |
5.1.2 ISO22000 对比ISO9001 的优越性 |
5.1.3 四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
5.2 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
5.2.1 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 |
5.2.2 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 |
5.2.3 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具体设计 |
5.3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5.3.1 成立食品安全小组 |
5.3.2 食品安全体系策划 |
5.3.3 前提方案和可操作性前提方案的编写 |
5.3.4 HACCP计划 |
5.3.5 人力资源 |
5.3.6 基础设施管理 |
5.3.7 实验室控制 |
5.3.8 原材料与供应商管理 |
5.3.9 生产与放行管理 |
5.3.10 文件记录管理 |
5.3.11 监控质量控制 |
5.3.12 年度回顾 |
5.3.13 验证改进 |
5.4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效果前后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7)公共治理理论视域下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对比分析法 |
1.3.3 统计分析法 |
1.4 研究难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婴幼儿配方乳粉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2.2.1 治理和治理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 |
2.3.1 国内研究方面 |
2.3.2 国外研究方面 |
第3章 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监管工作现状 |
3.1.1 质量安全现状 |
3.1.2 政府监管工作现状 |
3.2 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 |
3.2.2 以检测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过于单一 |
3.2.3 社会力量作用发挥有限 |
3.2.4 产业链条中部分环节监管工作缺失 |
3.3 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3.1 市场失灵 |
3.3.2 政府失灵 |
3.3.3 消费者等社会力量缺乏参与意识 |
第4章 欧美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经验借鉴 |
4.1 欧美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情况 |
4.1.1 美国监管情况 |
4.1.2 欧盟监管情况 |
4.1.3 荷兰监管情况 |
4.2 可资借鉴的具体经验 |
4.2.1 监管范围线长面广 |
4.2.2 监管方式丰富多样 |
4.2.3 法律制度健全完善 |
4.2.4 体系机制顺畅高效 |
第5章 加强政府主导下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秉持公共治理理念完善监管工作 |
5.1.1 实现监管工作从“管理”到“治理”转变 |
5.1.2 推动监管工作适时适事做出调整 |
5.2 推动政府主导下监管主体多元化 |
5.2.1 加强政府监管工作 |
5.2.2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5.2.3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
5.2.4 推动消费者广泛参与 |
5.3 加强监管工作模式方式创新 |
5.3.1 理顺监管机制 |
5.3.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5.3.3 强化全过程监管 |
5.3.4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 |
5.4 健全完善法规制度 |
5.4.1 加强法规制度立改 |
5.4.2 强化法规制度执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蛋白速溶营养米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稻米简介 |
1.2 稻米主要营养成分 |
1.3 稻米加工概况 |
1.3.1 稻米的初加工 |
1.3.2 稻米的深加工 |
1.4 速溶营养米粉发展现状 |
1.4.1 国外发展状况 |
1.4.2 国内发展状况 |
1.5 速溶米粉加工方法及特点 |
1.5.1 辊筒干燥法 |
1.5.2 挤压膨化法 |
1.5.3 冷冻干燥 |
1.5.4 喷雾干燥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速溶米粉制备工艺流程 |
2.2.2 速溶米粉工艺操作要点 |
2.2.3 大米浸泡、热处理优化条件的确定 |
2.2.4 酶解工艺优化 |
(1) 复合酶配比对DE值的影响 |
(2) 酶添加量对DE值的影响 |
(3) 酶解温度对DE值的影响 |
(4) 酶解时间对DE值的影响 |
(5)响应面设计实验 |
2.2.5 高蛋白速溶营养强化米粉关键加工工艺优化 |
2.2.6 DE值测定 |
2.2.7 溶解度测定 |
2.2.8 分散性测定 |
2.2.9 冲调性的评价 |
2.2.10 相关指标的检测 |
2.2.11 感官评价 |
2.2.12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米的主要营养成分 |
3.2 大米浸泡与热处理对米浆溶解性的影响 |
3.3 酶解工艺优化结果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1) 复合酶配比对DE值的影响 |
(2) 酶添加量对DE值的影响 |
(3) 酶解温度对DE值的影响 |
(4) 酶解时间对DE值的影响 |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1) 模型与显着性分析 |
(2) 响应面优化与分析 |
3.4 高蛋白高钙质营养强化对米粉速溶性的影响 |
3.4.1 营养强化剂对米粉溶解度的影响 |
3.4.2 营养强化剂对米粉分散性的影响 |
3.4.3 优方案的选取 |
3.4.4 冲调性的评价 |
3.4.5 营养强化米粉营养素测定 |
3.4.6 感官评价 |
4 总结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功能性食品概述 |
1.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1 中国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2 日本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3 美国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4 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5 欧盟地区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6 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7 国内外对功能性食品定义的对比 |
1.2 功能性食品的特性和分类 |
1.2.1 功能性食品的特性 |
1.2.2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 |
1.3 功能性食品的起源和发展 |
1.3.1 功能性食品的起源 |
1.3.2 中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
1.3.3 国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
2 各国功能性食品监管与对比分析 |
2.1 各国“保健食品”监管简述 |
2.1.1 中国保健食品的监管 |
2.1.2 日本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3 美国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4 澳大利亚/新西兰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5 欧盟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6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
2.2 各国“保健食品”监管对比 |
2.2.1 管理初始时间对比 |
2.2.2 监管法规体系对比 |
2.2.3 监管部门及注册备案制度对比 |
2.2.4 允许使用原料对比 |
2.2.5 产品剂型要求对比 |
2.2.6 功能声称及标识对比 |
2.2.7 监管制度对比小结 |
2.3 特医和婴配的对比 |
2.3.1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监管简述及对比 |
2.3.2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婴幼儿食品监管简述及对比 |
2.4 中国对进口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
2.4.1 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现状 |
2.4.2 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
3 案例分析及思考 |
3.1 国内保健食品事件 |
3.1.1 权健事件分析 |
3.1.2 安利事件分析 |
3.1.3 美国FDA开始“打假” |
3.2 国内功能性食品安全思考 |
3.2.1 保健品行业暴露的问题 |
3.2.2 行业整治情况及出台措施 |
3.3 进口保健食品发现问题 |
3.3.1 进口复配营养强化剂屡次遭拒 |
3.3.2 美国“返老还童丹”的真伪鉴别 |
3.3.3 进口功能性食品的问题与对策 |
3.4 新兴购物模式兴起带来的隐患 |
3.4.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监管简介 |
3.4.2 跨境电商购物存在的问题 |
4 功能性食品发展新动态及行业前景 |
4.1 功能性食品的新原料、新功能因子、新食品形式 |
4.1.1 功能性食品新原料 |
4.1.2 新型功能因子 |
4.1.3 新食品形式的功能性食品 |
4.2 功能性食品开发新技术 |
4.3 功能性食品发展展望 |
4.3.1 民众需求促进行业发展 |
4.3.2 政策利好给予产业扶持 |
4.3.3 功能性食品发展展望 |
5 功能性食品监管 |
5.1 功能性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
5.2 功能性食品产业监管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婴幼儿加工食品的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婴幼儿辅食监管法规及与国际比较[J]. 曾绮莹,吴志成,郝斌,卢友锋,厉梁秋,蔡玮红,荫士安.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12)
- [2]4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B12的HPLC和UPLC-Q-TOF-MS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D]. 李贻. 烟台大学, 2021(02)
- [3]中国腊八粥,一部最生动、绵长的叙事小说[J]. 魏水华. 中国食品, 2021(02)
- [4]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检测方法优化及稳定性研究[D]. 魏哲文.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5]广西食品监管职业化检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D]. 梁冠路. 广西大学, 2020(02)
- [6]G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陈敏瑶.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公共治理理论视域下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问题研究[D]. 岳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邵阳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目录(试行)》的通告[J]. 邵阳市人民政府. 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11)
- [9]高蛋白速溶营养米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D]. 李京.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3)
- [10]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D]. 宁兆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食品安全标准论文; 功能性食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