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引力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论文文献综述)
温勇[1](2022)在《根据引力波理论推导万有引力公式及其意义》文中指出本文从引力波性质的途径推导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及对万有引力进行一定的现代逻辑分析;尤其与引力波推导过程相关联,轻易理解出了对6个知识的理论认知——空间两个物体都互自吸引对方,互自吸引对方的引力大小相等,引力波是物体间形成引力的直接唯一关联,引力常数或公式可否修改的新视角分析,关于引力波强度等数据换算,城市居民获得的森林保健效益大小与距离城市森林公园远近的函数关系等。
陈培泽,赵振宇,柏萍,陆建非[2](2021)在《从认知规律视角剖析中澳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差异——以“万有引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高中生物理学习认知规律的视角出发,剖析人教版物理2019年版教材与澳大利亚VCE教材中"万有引力"内容的编写特点。结果发现,人教版教材注重在讲授物理规律的时候渗透人文底蕴,强调生活实践的习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点。VCE教材通过将强关联性的知识点整合来呈现主题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加深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我国在进行物理教材的编写时可进一步优化,平衡实践性与理论性知识点,丰富相关理论性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连贯性,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认知结构。
张凯隆[3](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思维培养现状与实践研究 ——以高中“静电场”教学中类比思维的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类比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高中生物理类比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为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对一线教师开展了类比思维现状的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分析高中物理教材静电场单元中的类比知识后,以此部分内容为例,展开基于类比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最后,利用此教学设计开展实践研究,以探究此教学设计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首先,为获得物理教师对于类比思维和类比教学现状的认识,向40位高中物理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研究表明:(1)教师对类比思维关注度较高;(2)大部分教师认为高中生物理类比思维培养比较重要;(3)多数教师会运用类比教学,但是仅有少数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类比教学体系;(4)教师希望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其次,为对静电场教学中出现的类比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通过梳理静电场单元的类比知识,归纳整理后发现:(1)静电场单元类比知识21处,其中直接呈现的类比知识7处,隐含的类比知识14处;(2)第九章仅有10处隐含的类比知识,第十章直接呈现的类比知识7处,隐含的类比知识4处;(3)物理模型类比9处,物理相似类比8处,物理公式类比仅有4处。随后,基于类比教学模式对“静电场”单元进行三篇教学设计。分别为基于TWA教学模式的“电场强度”和“电容”片段教学设计以及基于FAR教学模式的“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设计。对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后发现:(1)TWA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适合简单类比知识的学习,多为片段化教学设计;(2)FAR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适合系统化的类比知识学习。然后,为检验基于类比教学的教学设计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开展了实践研究。选取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班开展类比教学,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两个多月后测试两个班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对学生访谈。基于测试结果和访谈结果,得出结论:(1)系统的类比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2)系统的类比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3)系统的类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运用类比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对未来的类比教学研究进行展望,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如何开展高质量的类比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提升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弥补类比教学的不足。
谢谦,唐卫斌,刘俊[4](2020)在《高斯定理在万有引力场中的推广及应用》文中认为高斯定理是电磁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处理对称性电场分布时极为简便,在力学中,也有类似于静电场的引力场,遇到此类问题,目前多以传统的力学解题方法求解,这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计算量大而繁琐。鉴于此,借助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加以推广至力学中,旨在寻找一种方法,以解决在力学中对称性引力场的求解问题。通过类比万有引力场和静电场,给出了引力场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出万有引力场中的"高斯定理",并给出了证明。利用它分析了两个具体问题,说明了利用高斯定理可以简化具有对称性的引力场的相关计算。
张恩德[5](2020)在《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设计比较研究——以“万有引力”为例》文中提出教科书设计关涉技术、艺术、价值、逻辑及生命等要素。三国6套不同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万有引力"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涵盖教科书内容体系、教科书表层结构、教科书助学系统、教科书设计思想。理科教科书要在瞻前与顾后、人文与学科中保持平衡;理科教科书要由单一文本式走向多元立体式;理科教科书要体现本土特色与核心素养诉求。
吴昊[6](2020)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认为中学物理教材结构展示了由教材开发者选取的汇聚成书的来自于物理学科内外的各种要素的建构方式。它体现了教材开发者的物理教育理念及其对物理学科和学生心理的理解。分析教材结构,可以使教材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当我们分析的构成教材内容的要素繁芜冗杂,且各要素不具有简单的层级特征,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不太明确时,试图通过一般的方法直接求出各级要素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教材结构可以使得要素层级化和链条化。本研究选择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和英国CIE A-Level物理教材的电磁学部分进行分析与比较。该研究可以显现两国中学物理课程体系和物理教育理念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由此也可以为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教材结构的具体步骤如下:(1)提取要素;(2)建立要素上下位关系;(3)将要素关系形成图转换为邻接矩阵;(4)计算可达矩阵;(5)计算要素层级;(6)绘制要素层级有向图。在分别分析了电场、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四个电磁学模块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而从要素选取,起始要素安排,终了要素安排,要素链四个方面分别比较了中英两套教材的电磁学结构。基于对两套教材电磁学结构的比较,分别从如下四个方面得出结论:(1)教材内容选取的异同性:(1)教材内容选取都重视基础性与前沿性;(2)鲁科版教材内容选取侧重理论性;(3)CIE版教材内容选取侧重应用性;(2)教材内容编排组织的异同性:(1)两版教材的编排组织都力图实现物理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统一;(2)鲁科版教材突出严整性;(3)CIE版教材突出灵活性;(3)教材内容编写风格的异同性:(1)两版教材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风格;(2)鲁科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式的编写风格;(3)CIE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式的编写风格;(4)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两版教材的不同侧重:(1)两版教材都重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2)鲁科版教材更加侧重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与责任;(3)CIE A-Level教材更加侧重物理观念与科学推理。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如下启示:(1)合理的中学物理教材结构应当实现社会结构,物理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统一;(2)优质的高中物理教材应当体现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内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3)中学物理教材既是物理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实践的指南。
赵士伟[7](2020)在《太阳系拉格朗日点研究与可视化表示》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深空探测的不断发展,对拉格朗日点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重视,拉格朗日点的研究也逐步从理论推向了实践。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第三个造访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国家。嫦娥四号成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它通信主要依靠其中继卫星“鹊桥”。“鹊桥”运行轨道为月球背面一侧的地月L2平动点Halo轨道。“鹊桥”卫星在拉格朗日L2点做拟圆周运动,通过定期轨道控制保持轨道的稳定性。中国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也提出方案在日地拉格朗日点L4、L5处搭建中继通讯卫星。各个大国同时也加紧了对拉格朗日点的研究,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在地月拉格朗日点L2出创建空间站,欧洲宇航局(ESA)利用地月拉格朗日点L1捕获小行星来获取太空资源等,各国对拉格朗日点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根据上述的情况并结合我国国情。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拉格朗日点研究以与应用现状,接着分析太阳系中主要星体,研究它们与太阳形成的拉格朗日点,并从理论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上其可视化研究。
喻名彪[8](2019)在《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误差补偿及信号处理》文中认为动基座重力梯度勘探是重力场勘探的最先进技术之一,它能高效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获取地球局部重力场信息。重力梯度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地球重力场建模、地质结构分析、资源勘探、无源导航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民用、国防、科研价值。本文围绕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建模、标定、误差补偿和信号处理开展深入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针对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运动误差传递问题,基于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的结构、原理,综合考虑加速度计安装误差(安装位置误差和输入轴失准误差)、加速度计线性标度系数不匹配、加速度计二阶非线性误差系数、加速度计电路增益不匹配,建立三个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模型: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数值模型,解析模型,简化的解析模型;解析模型,是信号处理、误差补偿、标定、故障诊断等技术的理论基础;数值模型可验证研究技术方案,辅助重力梯度仪研发。针对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带宽内性能测试及万有引力梯度信号提取问题,研究了多频率万有引力梯度激励信号产生、积分幅值解调器建模、设计满足重力梯度仪性能指标(勘探速度、空间分辨率、空间截止频率、时域带宽)的万有引力梯度信号提取模块。根据环境物体位置与重力梯度仪姿态的关系,建立重力梯度仪自梯度模型,给出自梯度模型参数的标定方法;勘探中或勘探后的校正中,根据重力梯度仪的姿态,计算出自梯度,进行自梯度补偿。提出一种利用稳定平台牵连重力梯度仪旋转产生离心梯度标定重力梯度仪标度系数的方法;量化了离心梯度检测精度与陀螺噪声系数间的关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陀螺用于离心梯度的检测和补偿。基于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提出一种重力梯度仪在线误差补偿方法。一方面,通过调节加速度计标度系数、安装角直接减小重力梯度仪误差传递系数,另一方面,检测重力梯度仪的运动参数,反馈微调误差传递系数,产生误差补偿信号,补偿重力梯度仪的各项误差。基于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提出一种事后运动误差补偿方法。利用线性回归,估计重力梯度仪标度系数及运动误差传递系数,计算重力梯度仪输出中的运动误差并进行补偿。该方法能够从低信噪比的重力梯度仪输出中,剔除运动误差,提取万有引力梯度信号。
许洋[9](2019)在《经典场论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这篇论文中,主要研究了经典场论中对称性,经典电磁理论中的介质效应,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引力波探测等内容。在经典场论中,分析了洛伦兹协变性的意义以及具体案例,计算说明了n阶反对称张量和度规张量的协变性。并根据电动力学的具体例子,说明协变性对理论的指导作用。在经典电磁理论中,介质存在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协变性不明确,具体表现为本构关系是分量形式而不是协变形式。研究了历史上对介质存在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利用空间求和方法给出了介质非相对论运动情况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当介质做相对论运动时,利用协变性的方法,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介质存在时的协变形式和波动方程。从波动方程中得到的光速公式满足洛伦兹速度叠加公式。在广义相对论中,研究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内容,包括等效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以及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检验。提出了一种处理介质理论的新方法,并将介质理论推广到了引力理论中,得到了修改过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回答了光速与引力波波速是否相等这一问题。在引力波的探测中,根据固有间隔与坐标间隔的关系,分析了 LIGO测量引力波的原理,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一种测量高频引力波的方法。
何峥[10](2019)在《基于ISM法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反映了编者对知识体系的看法。因为不同教材的编者有着不同的教育经验和教材观,导致不同教材尤其是不同国家间教材较大的差异。ISM法应用于教材研究能够较客观反映教材的知识结构。因此,本文采用ISM法与文本分析法相结合比较中美两国的教材,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梳理了两国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比较两国教材编写的差异,有助于了解两国的教育理念。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简称人教版)的内容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简称3P)与之相应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即ISM)法分析比较两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异同。具体步骤为:(1)绘制出“曲线运动”和“机械能”两个主题的层级有向图,以有向图的形式客观反映教材中知识要素间的形成关系。(2)比较两教材同一主题下的层级有向图中核心要素、起始要素、结点要素和要素间形成关系的异同。其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核心要素的建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以要素的引入、要素的提出和处理、要素的应用为三个分析指标,分别选取两教材中典型的共同要素、起始要素和结点要素分析,比较其优点与不足以及反映的教育理念。研究发现:两教材的知识结构各有特色。通过ISM法分析发现:(1)知识要素选取多样性;(2)要素形成路径多样性。通过文本分析法发现:要素建构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基于调查的发现,本论文对我国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出建议:(1)将要素的引入、提出及应用作为一个整体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2)使用“类比”或“形象化图形”;(3)看待要素的视角应多元化;(4)完善要素的形成路径;(5)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6)采用问题串的引导方式。
二、从引力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引力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论文提纲范文)
(1)根据引力波理论推导万有引力公式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根据引力波推导万有引力公式 |
2 关于牛顿对万有引力公式的推导 |
3 与之引力波推导万有引力公式相关联的意义 |
3.1 空间两个物体都各自吸引对方 |
3.2 两个物体各自吸引对方的引力大小相等 |
3.3 引力波是物体间形成引力的直接并唯一关联 |
3.4 关于引力常数等适用范围的问题 |
3.5 根据波强度等对其他数据进行推测 |
3.6 对其他应用学科的启示 |
结语 |
(2)从认知规律视角剖析中澳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差异——以“万有引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套教材“万有引力”主题内容比较分析 |
(一)知识编排顺序比较 |
(二)知识广度比较 |
1.教材内容的编写主线不同 |
2.教材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素材选取侧重不同 |
(三)知识深度比较 |
(四)例习题设置比较 |
1.课内例题 |
2.课后习题 |
三、结语与展望 |
(3)高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思维培养现状与实践研究 ——以高中“静电场”教学中类比思维的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 |
1.2.1 国外已有研究 |
1.2.2 国内已有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 |
2.1 类比、比拟、比喻 |
2.2 类比思维 |
2.3 类比教学 |
3 高中物理教师类比思维和类比教学认识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高中物理教师类比思维和类比教学认识调查 |
3.3.1 高中物理教师类比思维认知调查 |
3.3.2 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类比思维的态度调查 |
3.3.3 高中物理教师类比教学应用调查 |
3.3.4 高中物理教师对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教学建议 |
3.4 调查结果 |
4 高中静电场单元的类比知识汇总 |
4.1 教材中直接呈现的类比知识 |
4.2 教材中隐含的类比知识 |
4.3 分析结果 |
5 高中静电场教学中注重类比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5.1 基于TWA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5.1.1 类比教学片段1:电场强度 |
5.1.2 类比教学片段2:电容 |
5.2 基于FAR教学模式的“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设计 |
5.2.1 教学分析 |
5.2.2 教学环节 |
5.3 类比教学总结 |
6 高中静电场教学中培养类比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 |
6.1 教学实验的设计方案 |
6.2 样本的选取和实验前的准备 |
6.2.1 样本的选取 |
6.2.2 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 |
6.2.3 实验前补充的物理知识 |
6.3 前测研究 |
6.3.1 前测的目的 |
6.3.2 前测试卷的编制 |
6.3.3 前测数据分析 |
6.4 后测研究 |
6.4.1 后测的目的 |
6.4.2 后测试卷的编制 |
6.4.3 后测数据分析 |
6.5 教学实验实施后的学生访谈 |
6.6 教学建议 |
7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物理教师类比思维和类比教学认识调查 |
附录B 前测试卷2 物理测试题 |
附录C 后测试卷1 逻辑推理题 |
附录D 后测试卷2 物理测试题 |
附录E 访谈记录 |
附录F 两个班物理前测成绩分析 |
附录G 两个班物理后测成绩分析 |
致谢 |
(4)高斯定理在万有引力场中的推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伦定律的比较 |
2 力学中的高斯定理 |
2.1 通过包围质点m的同心球面的引力场通量都等于 |
2.2 通过包围质点m的任意闭合面S的引力场通量都等于 |
2.3 通过不包围质点m的任意闭合面S的引力场通量都等于0 |
2.4 多个质点的引力场通量,等于他们单独存在时的引力场通量的代数和 |
3 引力场中高斯定理的应用 |
3.1 与“填补法”相结合求解空腔内的引力场 |
3.2 地球内部隧道内质点的简谐运动问题 |
4 结语 |
(5)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设计比较研究——以“万有引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高中物理教科书“万有引力”设计比较 |
(一)教科书内容体系比较 |
1.“万有引力”内容体系比较 |
2. 教科书体例结构比较 |
3. 教科书语言比较 |
(二)教科书表层结构比较 |
(三)教科书助学系统比较 |
(四)教科书设计思想比较 |
三、思考与启示 |
(一)理科教科书要在瞻前与顾后、人文与学科中保持平衡 |
(二)理科教科书要由单一文本式走向多元立体式 |
(三)理科教科书要体现本土特色与核心素养诉求 |
(6)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 |
1.4.1 CIE A-Level物理教材 |
1.4.2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 |
1.4.3 电磁学部分 |
1.5 研究模型与方法 |
1.5.1 解释结构模型 |
1.5.2 比较研究法 |
1.6 研究综述 |
1.6.1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1.6.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理教材结构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2.1.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1.3 知识网络理论 |
2.1.4 系统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教材结构 |
2.2.2 关于要素的若干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电学结构分析与比较 |
3.1 电场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3.1.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场模块结构分析 |
3.1.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电场模块结构分析 |
3.1.3 电场模块结构比较 |
3.2 电流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3.2.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流模块结构分析 |
3.2.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电流模块结构分析 |
3.2.3 电流模块结构比较 |
第四章 磁学结构分析与比较 |
4.1 磁场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4.1.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磁场模块结构分析 |
4.1.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磁场模块结构分析 |
4.1.3 磁场模块结构比较 |
4.2 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4.2.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 |
4.2.2 CIE A-Level教材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 |
4.2.3 电磁感应模块结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太阳系拉格朗日点研究与可视化表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拉格朗日点研究历史 |
1.3.2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3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1.3.4 拉格朗日点可视化现状 |
1.4 拉格朗日点可视化及存在的问题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解决方案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太阳系与拉格朗日点可视化相关术语 |
2.1 相关术语和技术介绍 |
2.1.1 太阳系介绍 |
2.1.2 三体问题与拉格朗日点 |
2.1.3 数据可视化 |
2.1.4 希尔球 |
2.2 研究平台 |
2.2.1 Window操作平台 |
2.2.2 国产操作系统 |
第三章 拉格朗日点研究方法 |
3.1 拉格朗日点推导 |
3.2 Blender建模软件 |
3.2.1 Windows安装 |
3.2.2 中标麒麟安装 |
3.3 Python介绍 |
3.4 Python-API接口 |
3.4.1 使用脚本建模 |
3.4.2 Python包扩展 |
3.4.3 Pycharm调试Blender脚本 |
3.4.4 NVIDIA驱动 |
3.5 太阳系可视化表示方案 |
3.5.1 固定轨道模拟太阳系 |
3.5.2 物理规律模拟太阳系 |
第四章 可视化方法 |
4.1 万有引力定律与势能动能守恒定律 |
4.1.1 万有引力定律 |
4.1.2 势能与动能守恒定律 |
4.1.3 龙格-库塔方法 |
4.2 Barnes-Hut算法 |
4.2.1 算法介绍 |
4.2.2 四叉树数据结构 |
4.2.3 构建四叉树 |
4.2.4 计算作用力 |
第五章 太阳系拉格朗日点模拟 |
5.1 单体建模 |
5.2 创建整体太阳系模型 |
5.3 模拟太阳系运行 |
5.3.1 星历表模拟 |
5.3.2 万有引力模拟 |
5.3.3 龙格-库塔方法 |
5.4 拉格朗日点模拟 |
第六章 拉格朗日点应用与预期 |
6.1 探月工程 |
6.2 火星探测 |
6.3 深空探测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误差补偿及信号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力梯度仪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与数值模型 |
§2.1 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与数值模型的研究意义 |
§2.2 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 |
§2.2.1 加速度计安装误差及输出模型 |
§2.2.2 加速度计测量的比力 |
§2.2.3 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 |
§2.2.4 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简化 |
§2.3 重力梯度仪数值模型 |
§2.4 模型验证与评价 |
§2.4.1 仿真多频率实验 |
§2.4.2 动态仿真实验 |
§2.4.3 紊流仿真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频率引力梯度激励信号产生与引力梯度信号提取 |
§3.1 多频率万有引力梯度激励产生 |
§3.1.1 测试质量距离重力梯度仪较远 |
§3.1.2 测试质量距离重力梯度仪较近 |
§3.2 设计万有引力梯度信号提取模块 |
§3.2.1 重力梯度仪的性能指标及带宽 |
§3.2.2 万有引力梯度信号的提取 |
§3.3 本章实验 |
§3.3.1 正交幅度调制解调器提取多频率万有引力梯度半物理仿真 |
§3.3.2 正交幅度调制解调器与积分正交解调器的对比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离心梯度的重力梯度仪标定方法 |
§4.1 离心梯度检测 |
§4.1.1 离心力场 |
§4.1.2 离心梯度检测对陀螺精度的要求 |
§4.2 离心梯度激励重力梯度仪的方式 |
§4.3 自梯度建模 |
§4.3.1 自梯度模型 |
§4.3.2 燃油对自梯度的影响 |
§4.4 离心梯度标定重力梯度仪 |
§4.4.1 重力梯度仪标定模型 |
§4.4.2 重力梯度仪标度系数的标定 |
§4.4.3 自梯度模型参数的标定 |
§4.5 本章实验 |
§4.5.1 标定标度系数半物理仿真实验 |
§4.5.2 自梯度模型标定半物理仿真实验 |
§4.5.3 标定结果的半物理仿真验证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误差补偿 |
§5.1 事后误差补偿 |
§5.1.1 重力梯度仪解析模型 |
§5.1.2 事后误差补偿原理 |
§5.1.3 事后误差补偿仿真验证实验 |
§5.2 在线误差补偿 |
§5.2.1 在线误差补偿总方案 |
§5.2.2 误差传递系数初值标定 |
§5.2.3 线运动误差系数检测 |
§5.2.4 在线误差补偿实例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内容总结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解析模型部分公式推导 |
附录B 积分幅值调制解调器时域模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9)经典场论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协变性在场论中应用 |
2.0. 引言 |
2.1 两个协变性案例分析 |
2.1.1 电磁场协变性质补充 |
2.1.2 n阶反对称张量的协变性 |
2.2 物理公式的协变性 |
第3章 运动介质中协变的电磁理论 |
3.1 引言 |
3.2 非相对论情况下的介质效应 |
3.3 介质电磁理论的协变形式 |
第4章 广义相对论与引力波 |
4.1 引言 |
4.2 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
4.2.1 坐标系与时空观 |
4.3 相对论引力论及其检验 |
4.3.1 引力场方程 |
4.3.2 施瓦兹度规、广义相对论的检验 |
4.3.3 光线偏折 |
4.3.4 引力红移 |
4.4 时空对称性与罗宾逊-沃克几何 |
4.5 处理介质背景的方法 |
4.5.1 引力波介质理论 |
第5章 引力波背景下的激光干涉仪原理 |
5.1 引言 |
5.2 时空度规和引力波 |
5.3 弯曲时空中的干涉原理 |
5.4 与LIGO实验的对比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ISM法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ISM法应用于教材分析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教材结构 |
2.3.2 本研究中涉及的几种要素名称的合集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实施思路 |
3.3 ISM法绘制层级有向图步骤 |
3.4 信度鉴定 |
第四章 两种教材结构分析比较 |
4.1 曲线运动结构分析比较 |
4.1.1 曲线运动整体知识结构分析比较 |
4.1.2 曲线运动核心要素建构过程分析比较 |
4.2 机械能结构分析比较 |
4.2.1 机械能整体知识结构分析比较 |
4.2.2 机械能核心要素建构过程分析比较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3 研究后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从引力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根据引力波理论推导万有引力公式及其意义[J]. 温勇. 科技风, 2022(04)
- [2]从认知规律视角剖析中澳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差异——以“万有引力”为例[J]. 陈培泽,赵振宇,柏萍,陆建非. 课程教学研究, 2021(10)
- [3]高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思维培养现状与实践研究 ——以高中“静电场”教学中类比思维的培养为例[D]. 张凯隆.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斯定理在万有引力场中的推广及应用[J]. 谢谦,唐卫斌,刘俊. 商洛学院学报, 2020(06)
- [5]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设计比较研究——以“万有引力”为例[J]. 张恩德. 教育科学研究, 2020(11)
- [6]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D]. 吴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太阳系拉格朗日点研究与可视化表示[D]. 赵士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8]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误差补偿及信号处理[D]. 喻名彪. 东南大学, 2019(05)
- [9]经典场论若干问题的研究[D]. 许洋.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ISM法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D]. 何峥.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