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色素异常2例

局部色素异常2例

一、限局性色素异常症2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爽,丁杨峰,易雪梅,黄勤珠[1](2020)在《中药黄连膏湿包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中药黄连膏湿包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方法采用信封随机表法将2019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成人中、重度AD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均为20例。对照组给予单一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黄连膏湿包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VAS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VA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瘙痒症状缓解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黄连膏湿包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成人中、重度AD患者,可取得显着效果,操作简便,经济方便,利于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陈小英,郑捷[2](2020)在《胫前黏液性水肿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的建立及实验室、超声相关指标的验证》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建胫前黏液性水肿(pretibial myxedema, 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在PTM临床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采用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并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antibody, TRAb)水平,以验证量表的临床价值。方法:参照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和PTM皮损分期,建立胫前黏液性水肿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诊断为PTM的患者40例,根据其皮损临床表现,进行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进一步分析该评分与患者血清TRAb水平、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间的相关性。结果:对40例患者进行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最高者为11分,最低者为3分,平均分为(7.2±1.9)分。所有患者的血清TRAb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1.75 IU/L),其中31例(77.5%)>40 IU/L,7例(17.5%)在30~40 IU/L之间,2例(5.0%)在20~30 IU/L之间。经超声测量患者的皮损真皮厚度为4.2~10.4 mm,平均厚度为(6.4±1.6) mm。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PTM严重程度及活动度评分与血清TRAb水平、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呈正相关(r=0.616,r=0.680,P均<0.05)。结论: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有良好的临床量化评估PTM严重程度、活动度的价值,其与患者的血清TRAb水平、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呈正相关。

唐佳[3](2020)在《110例儿童白癜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1%,有研究统计约40%的患者在12岁之前发病。由于白癜风皮损尤其是暴露部位的皮损对外貌影响巨大,可严重影响患者社交、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而儿童患者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心理损害,故对儿童白癜风治疗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儿童白癜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旨在为儿童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患者入选标准:(1)明确诊断为白癜风;(2)年龄≤12岁;(3)治疗或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未能按时复诊记录疗效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受累部位、受累面积、分型、分期、进展期的患者的进展时间、白癜风疾病活动度评分、毛发黏膜是否受累、是否有白癜风家族史、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白癜风疾病活动度评分及白癜风相关诊疗共识确定。治疗方法包括:(1)外用药物,包括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糖皮质激素(TCS);(2)光疗,包括311nm-313 nm窄波UVB(NB-UVB)、308nm准分子激光;(3)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口服泼尼松(0.2-0.3mg/kg/d)或地塞米松微量冲击(0.75-2.25mg每周连续口服2天)。开始治疗后每个月复诊,于治疗前、每次复诊时均由同一人员于同一地点用同一相机对皮损部位进行拍照。每三个月记录患者复色、新发等情况以评估疗效。并评估疗效与患者基本情况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将整理后的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纳入研究患儿110例,其中男51例(46.4%),女59例(53.6%);年龄均值为7.1±3.0岁;病程中位数为5个月。受累面积:<1%体表面积76例(69.1%);≥1%且≤2%体表面积27例(24.5%);>2%且≤5%体表面积7例(6.4%)。分期:进展期104例(94.5%);稳定期6例(5.5%)。分型:节段型32例(29.1%);非节段型57例(51.8%),其中散发型45例(78.9%),粘膜肢端型10例(17.5%),限局型2例(3.5%);未定型19例(17.3%);混合型2例(1.8%)。治疗不足1年且治愈者3例(2.7%);疗程1年16例(14.5%);疗程>1年且≤2年54例(49.1%);疗程>2且≤3年25例(22.7%);疗程>3年且≤5年9例(8.2%);>5年3例(2.7%)。疗效方面总体有效率85.4%,显效率64.5%,治愈率15.5%;治疗3个月有效率49%,显效率22.4%,治愈率2.0%;治疗6个月有效率73.5%,显效率37.8%,治愈率6.1%;治疗9个月有效率80.4%,显效率51%,治愈率10.8%;治疗12个月有效率85.6%,显效率61.6%,治愈率13.5%。3、6、9、12个月有效率、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型有效率96.9%,显效率65.6%,治愈率18.8%;非节段型有效率77.2%,显效率56.1%,治愈率8.8%;未定型有效率89.5%,显效率84.2%,治愈率26.3%。节段型与非节段型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989,P<0.05),显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均P>0.05)。初诊疾病活动度评分(VIDA)与总体复色面积呈正相关(OR=0.303,P<0.05);疾病进展时间与总体复色面积呈负相关(OR=-0.245,P=0.013)。对于节段型,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94.4%,显效率66.7%,治愈率22.2%;未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100%,显效率64.3%,治愈率14.3%;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与未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非节段型,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88.9%,显效率66.7%,治愈率11.1%;未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66.7%,显效率46.7%,治愈率6.7%。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显着优于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组(χ2=3.986,P<0.05),显效率及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儿童节段型白癜风有效率高于非节段型白癜风,可能与非节段型白癜风易复发,导致总体评估疗效降低有关。2、就诊时白癜风疾病活动度评分(VIDA评分)与总体复色面积呈正相关;白癜风进展时间与总体复色面积呈负相关,提示白癜风越早期开始治疗,临床疗效越好。3、对于儿童节段型白癜风,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组的有效率及显效率与未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儿童非节段型白癜风,系统使用糖皮质者的有效率高于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郝雅楠[4](2020)在《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neutrophilic urticarial dermatosis,NUD)是一种独立的皮肤病,临床表现以荨麻疹样皮损为特征,组织病理学上属于嗜中性皮病。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许多学者已逐渐接受NUD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关于该病的病例报道及分析仍较少。研究目的分析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的临床特征,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NUD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进行报道。检索自2009年以来发表在中国知网、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关于NUD的文献,提取有完整临床资料的52个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NUD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相关疾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辅助检查及治疗药物情况。结 果我科收治的3例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的病历摘要如下: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岁、30岁、72岁。1例患者首次出现荨麻疹样皮损表现,2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荨麻疹样皮损。临床表现以红斑、风团样皮疹为主,自觉瘙痒明显1例,轻微瘙痒2例;伴发热和乏力症状2例;3例患者均无关节痛,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高,不符合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或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无明确的伴发疾病。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以下共同特点:①表皮大致正常;②真皮血管周围及间质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③有核尘,未见血管炎改变。实验室结果:2例出现外周血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增高,2例出现血沉增快,3例出现CRP升高,2例出现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3例补体均正常。治疗:3例患者均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1例首次出现荨麻疹样皮损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反应佳,皮疹基本消退,无色素沉着,症状缓解;另2例患者皮疹持续存在,激素自行停用后皮疹复发加重,加用中性粒细胞迁移抑制剂后风团样皮损明显消退,部分留有网状淡红斑,症状明显减轻,炎症指标包括WBC、ESR及CRP明显下降或至正常。回顾国外文献中报道的52例NUD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性别与发病年龄:男性患者22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1.36,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最小的患者为新生儿,发病年龄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37岁,中位年龄40岁。NUD好发于20~50岁,在儿童与老年人中少见。2.相关疾病:52例NUD患者中,Schnitzler综合征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9例,成人Still综合征4例,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2例,系统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性风湿病、血清病样药物反应各1例,不伴有相关的系统性疾病的患者4例。3.临床表现:52例患者中41例患者的皮疹为非瘙痒性或轻度瘙痒,8例自觉瘙痒,3例伴刺痛感;3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24例出现关节疼痛;7例出现外周淋巴结肿大。4.组织病理学检查:52例均符合真皮间质内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血管壁无纤维素样坏死的特征;33例伴显着核尘,17例未描述有无核尘,2例不伴核尘;1例出现灶状基底细胞液化变形(SLE患者);3例真皮内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5.辅助检查:14例患者出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增高;12例出现血红蛋白降低;3例出现血清铁蛋白升高;35例出现ESR/CRP升高;16例出现抗核抗体阳性,11例出现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阳性;21例出现单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IgM或IgG),其中20例为Schnitzler综合征,另1例不伴有相关的系统性疾病;4例SLE患者出现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6.治疗:52例患者中曾用抗组胺药治疗16例,有效率31%;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1例,有效率43%;免疫抑制剂治疗12例,有效率25%;系统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有效率100%;氨苯砜和秋水仙碱治疗分别为4例、6例,有效率均为50%;anakinra治疗21例,有效率100%。另外,即使对激素反应良好的患者,大多数都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anakinra治疗后病情可达到完全缓解。结 论1.NUD是一种独立的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以中青年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2.皮疹特点为荨麻疹样皮损,即粉红色至红色的斑疹或轻微隆起的丘疹、斑块;皮肤外表现很常见,尤其是发热、乏力或关节疼痛。3.组织病理学改变以真皮间质内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壁无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通常伴有核尘。4.部分患者对抗组胺治疗没有反应,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需根据患者全身系统性疾病及NUD的病情而定。氨苯砜或秋水仙碱等中性粒细胞迁移抑制剂,以及IL-1拮抗剂是治疗NUD的主要药物选择。5.NUD与系统性疾病联系密切,如Schnitzler综合征、SLE、成人Still病与CAPS等,故临床上应注重筛查。

黄关秀[5](2020)在《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经络皮部理论,通过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明确刺络拔罐疗法在慢性湿疹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出治疗慢性湿疹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氯雷他定片+蛇黄膏),治疗组予以刺络拔罐疗法加基础治疗,疗程共4周。于各观察时点(第0、2、4、8周)记录两组患者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等做好记录。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为10.34%,对照组复发率为34.7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观察时点EASI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8周时较0周相比,对EASI评分均有改善,提示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间比较:在第2、4、8周时,治疗组EASI评分在数值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3)在EASI各分类评分中,各观察时点苔藓样变(L)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着差异(P<0.001);而红斑(E)、硬肿/浸润/丘疹(I)、表皮剥脱(Ex)评分方面,两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4)交互作用对硬肿/浸润/丘疹、苔藓样变存在影响。3.各观察时点瘙痒VAS评分:(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周时较0周相比,对瘙痒VA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在降低瘙痒VAS评分的幅度上大致相当;(2)在第8周时,治疗组瘙痒VAS评分在数值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交互作用对瘙痒VAS评分存在影响。4.治疗前后DLQI评分:(1)两组在治疗前后DLQI评分方面,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改善。(2)第4周时,两组DLQI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较佳,在改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尤其是苔藓样皮损)及瘙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拓宽了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途径,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李胜男,赖建铭,闫淯淳,周志轩,吴凤岐[6](2020)在《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6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资料及治疗转归等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儿中,5例为女性;5例环核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4例出现肾脏损害,其中2例患儿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患儿行肾脏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节段性毛细血管襻坏死或硬化伴新月体形成;6例患儿中5例出现肺部损害。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血液系统(4例)、中枢神经系统(2例)、骨关节系统(2例)损害等。全部病例均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及环磷酰胺免疫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以女性多见,以环核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为主;儿童亦有继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肾脏及肺部受累最常见。早期诊断、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

韩萧迪,方方,李华,刘志梅,石雨晴,王俊玲,任晓暾,丁昌红,陈春红,李久伟,张炜华,邓劼[7](2019)在《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62例的临床和遗传特征》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基因确诊的62例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癫痫控制情况进行随访,按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62例中男33例、女29例,发病年龄为3.38(0~12.00)岁;癫痫发作类型以局灶性运动发作最多(68%,42例),其余依次为全面性或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2%,20例),肌阵挛发作(23%,14例),痉挛发作(7例),强直发作(4例),失神、失张力、阵挛发作各1例;癫痫持续状态16例(26%),其中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例;52%(32例)的患儿有2种或2种以上发作类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29例,Leigh综合征(LS)11例,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6例,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5例,Alpers综合征4例,脑桥小脑发育不良6型、线粒体缺失综合征9型各2例,ACAD9基因缺陷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乏症、进行性空泡脑白质病、生物素酶缺乏症各1例。线粒体DNA(mtDNA)变异40例(65%),其中26例为m.3243A>G变异,6例为m.8344A>G变异,3例为m.8993T>G/C变异,m.3271T>C、m.3481G>A、m.3946G>A、m.13094T>C、m.14487T>C变异各1例;核DNA(nDNA)变异22例(35%),其中编码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7例,POLG基因和编码复合物Ⅰ的基因各4例,SUCLG1、SDHA基因各2例,PDHA1、BTD、TRIT1基因各1例。随访43例,随访时间为20(3~84)个月,其中癫痫治疗有效组19例(44%),无效组24例(56%)。癫痫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起病年龄、发作时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2(0~11.50)岁比0.92(0~9.50)岁,0(0~7.00)年比0(0~4.83)年,t=1.662、0.860,P=0.104、0.395]。有效组与无效组使用抗癫痫药数量<2种的例数分别为12例和9例,≥2种分别为7例和15例、癫痫首发例数分别为13例和15例、非首发分别为6例和9例、mtDNA变异例数分别为14例和11例,nDNA变异例数分别为5例和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94、0.164、3.380,P=0.095、0.686、0.066)。结论 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以局灶性运动发作最常见,其次为全面性或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多数患儿存在2种以上发作类型。MELAS是最常见的临床表型,其次为LS;基因变异以mtDNA变异为主,其中m.3243A>G变异是最常见的热点变异,其次为编码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变异。

李静,屈宝华[8](2019)在《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1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2015年10月就诊于某三甲医院,主诉"发现左下肢前侧凹陷20余天",肌电图、神经电图及有关结缔组织病血液检查均未见异常,按神经源性肌萎缩治疗无效。来我院查体:左下肢股前侧一约7cm×10cm大小凹陷,凹陷区可触及肌肉轮廓和骨骼,皮肤、毛发正常(图A)。左下肢MRI示:左下肢股前部脂肪信号消失,双侧肌肉体积对称,扫描范围内骨骼、肌肉未见异常信号(图B、图

于伶[9](2019)在《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活血化瘀方手部熏洗治疗对伴有雷诺现象、且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及皮肤硬度积分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病程中出现雷诺现象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证的9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不熏洗组、蒸汽熏洗组、中药熏洗组。治疗上分别采用不熏洗双手、蒸汽熏洗双手、活血化瘀方中药熏洗双手,治疗为期3周,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入院后治疗3周)、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中各行一次甲襞微循环检查,同时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指距和皮肤硬度积分。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分析统计,观察各项指标数据的改变情况。结果:1)活血化瘀方熏洗组在治疗3周后及出院三月后的随访中甲襞微循环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治疗前甲襞微循环积分为6.30±2.17,治疗结束后甲襞微循环积分4.42±1.53,与治疗前比较P=0.0003;治疗结束后12周以后甲襞微循环积分4.61±1.45,与治疗前比较P=0.0008;两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2)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管袢数为6.07±0.64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84,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蒸汽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管袢数为5.70±0.79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287,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活血化瘀方熏洗组不仅能增加甲襞微循环的管袢数,且较蒸汽熏洗组效果更明显。3)活血化瘀方熏洗组在治疗结束后畸形管袢数为0.53±0.78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63,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畸形管袢数为0.57±0.73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78,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活血化瘀方熏洗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畸形管袢数。蒸汽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畸形管袢数0.97±0.81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430,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蒸汽熏洗组的效果没有活血化瘀方熏洗组的效果明显。4)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3周后液态积分为0.83±0.46,与治疗前比较P=0.0004,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液态积分为1.04±0.68,与治疗前比较P=0.0107,两者P值均有统计学意义。5)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为23.73±9.86、治疗3周后皮肤硬度积分为15.93±7.12;蒸汽熏洗组在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为17.80±8.41,治疗3周后后皮肤硬度积分为13.40±6.13,两组治疗前后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熏洗组P=0.0009,P<0.01,较蒸汽熏洗组P=0.0241统计学意义更为准确。说明中药熏洗可以比蒸汽熏洗更有效的降低皮肤硬度积分。结论:活血化瘀方熏洗治疗对伴有雷诺现象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异常有显着改善作用,从而也可改善患者的末梢循环。蒸汽熏洗对患者甲襞微循环亦有改善作用,但疗效不及中药熏洗,此疗法可能对SSc患者的雷诺现象和肢端病变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入。

王越,李苏雁,刘亚鲁,孙永承,吴爽[10](2019)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同步ICG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检查,根据ICGA图像确定病灶范围后进行PDT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23.3±11.8)个月,比较患眼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评估患眼治疗前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采用ICGA观察瘤体直径,采用CDI测量瘤体厚度。结果 16例患者行单次PDT治疗,1例有PDT治疗史,1例有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史。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99±0.52、1.09±0.50、0.97±0.53、0.81±0.66和0.79±0.69,CRT分别为(440.76±281.34)、(329.18±175.02)、(274.24±169.55)、(271.53±150.00)和(291.06±201.41)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5,P=0.006;F=8.784,P=0.002)。与治疗前比较,末次随访标准对数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9例,占52.9%;视力浮动在2行以内者7例,占41.2%;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1例,占5.9%。患眼治疗前OCT示SRF均累及黄斑区;治疗后3个月,7眼SRF完全吸收,占41.2%,8眼SRF明显减少,占47.1%;末次随访,12眼SRF完全吸收,占70.6%,3眼SRF明显减少,占17.6%,2眼SRF未吸收,占11.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CRT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眼治疗前FFA及ICGA早期均显示类圆形强荧光,ICGA强荧光的范围大于FFA;末次随访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者15眼,占88.2%。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瘤体厚度分别为(3.80±1.13)mm和(3.4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0)。结论 ICGA引导下的PDT治疗CCH可改善患眼视功能,促进SRF吸收,致瘤体萎缩。大多数患者经单次PDT治疗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限局性色素异常症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限局性色素异常症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黄连膏湿包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
        1.3.2
        1.3.3
        1.3.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对比
    2.2 2组患者VAS、皮疹消退时间、瘙痒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2)胫前黏液性水肿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的建立及实验室、超声相关指标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
    二、血清TRAb水平
    三、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
    四、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量表评分与血清TRAb水平间的相关性
    五、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量表评分与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间的相关性
讨论
    一、PTM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
    二、血清TRAb水平在PTM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三、超声测量皮损真皮厚度在PTM中的应用

(3)110例儿童白癜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儿童白癜风治疗综述
    2.1 光疗
        2.1.1 NB-UVB
        2.1.2 308nm 准分子激光
    2.2 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
    2.3 外用药
        2.3.1 外用糖皮质激素
        2.3.2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2.3.3 维生素D衍生物
        2.3.4 外用光敏性药物
    2.4 外科手术治疗
    2.5 心理治疗
    2.6 总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内容
        3.2.1 评估方法
        3.2.2 治疗方法及评估标准
    3.3 资料处理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
    4.2 治疗疗程
    4.3 疗效
        4.3.1 复色情况
        4.3.2 总体疗效评价
        4.3.3 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评价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作调查表
        3.2 样本量估算
        3.3 试验设计与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法
        3.5 观察方法及疗程
        3.6 观察指标
        3.7 总疗效评定标准
        3.8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3.9 随访与复发情况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基线比较分析
        6.3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 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疹作用浅析
        3.1 蛇黄膏简介
        3.2 组方药物机理研究
    4 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4.1 经络皮部理论概述
        4.2 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5 慢性湿疹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5.1 Th17 细胞/Treg免疫失衡
        5.2 IL-17/IL-23轴与湿疹
    6 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评述
        6.1 协同增效,缓解病情
        6.2 减低复发,改善预后
        6.3 安全可行,以廉促效
附:慢性湿疹患者与Th17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 的关系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古籍对湿疹的论述
        1.1 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湿疹的治疗与调护
        2 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湿疹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3.治疗
        3.1 一般治疗
        3.2 系统治疗
        3.3 局部治疗
        3.4 物理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安全等级评价分级标准
附录3 不良反应表
附录4 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
附录5 瘙痒自评直观模拟尺(VAS)
附录6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7 病例报告表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附录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既往史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查
    2.5 影像学检查
    2.6 治疗
    2.7 随诊
3 讨论

(8)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9)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内容
    1.1 病历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剔除标准
    1.5 疗程
    1.6 随访期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
    2.3 治疗周期及熏洗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所有入组病例的甲襞微循环积分
    3.2 所有入组病例的齿距和指距
    3.3 所有入组病例的皮肤硬度积分
    3.4 实验室指标及特殊检查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员概况
    5.2 甲襞微循环积分分析
    5.3 甲襞微循环各项比较
        5.3.1 清晰度分析
        5.3.2 管袢数分析
        5.3.3 输入枝管径分析
        5.3.4 输出枝管径分析
        5.3.5 袢顶直径分析
        5.3.6 管袢长的分析
        5.3.7 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分析
        5.3.8 甲襞微循环血管运动性分析
        5.3.9 甲襞微循环红细胞聚集情况分析
        5.3.10 甲襞微循环的血色分析
        5.3.11 甲襞微循环的渗出情况分析
        5.3.12 甲襞微循环出血情况分析
        5.3.13 甲襞微循环乳头分析
        5.3.14 形态积分分析
        5.3.15 液态积分分析
        5.3.16 袢周积分分析
    5.4 皮肤硬度积分分析
    5.5 入组病例齿距、指距差异分析
    5.6 入组病例血沉分析
6 讨论
    6.1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甲襞微循环积分影响
    6.2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清晰度影响
    6.3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数影响
    6.4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径的影响
    6.5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长的影响
    6.6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的影响
    6.7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血色的影响
    6.8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渗出和出血情况的影响
    6.9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硬度积分、齿距、指距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1 系统性硬化症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系统性硬化症之雷诺现象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论文

四、限局性色素异常症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黄连膏湿包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 徐爽,丁杨峰,易雪梅,黄勤珠.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06)
  • [2]胫前黏液性水肿严重程度和活动度评分量表的建立及实验室、超声相关指标的验证[J]. 陈小英,郑捷.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03)
  • [3]110例儿童白癜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D]. 唐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4]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3例并文献复习[D]. 郝雅楠. 山东大学, 2020(12)
  • [5]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关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李胜男,赖建铭,闫淯淳,周志轩,吴凤岐. 中国医刊, 2020(03)
  • [7]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62例的临床和遗传特征[J]. 韩萧迪,方方,李华,刘志梅,石雨晴,王俊玲,任晓暾,丁昌红,陈春红,李久伟,张炜华,邓劼. 中华儿科杂志, 2019(11)
  • [8]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李静,屈宝华. 皮肤病与性病, 2019(04)
  • [9]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D]. 于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J]. 王越,李苏雁,刘亚鲁,孙永承,吴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05)

标签:;  ;  ;  ;  ;  

局部色素异常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