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凉血消斑汤为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论文文献综述)
聂昆[1](2017)在《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性地对养血清癜汤结合西医方法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产生的药效学进行评价。方法:在计算机上,运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和文献追溯的方式,查找与本文论题相关的医学参考文献,检索的年限设定在19852016年之间,检索的范围包括PubMed、EMbase、Wanfang data电子数据库等等。检索词:ITP、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养血清癜汤。此外,利用百度、搜狗、360等搜索引擎在Web上查找与内容相关的文献,并查找已被纳入本论文的参考文献,以补充可能遗漏的研究文献。在RevMan 5.2软件中按照Meta分析流程,选择方法计算合并的RR值及95%可信区间,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本文共纳入7个研究,合计474例ITP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养血清癫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优势更明显[RR=1.23,95%CI可信区间为(1.17,1.29),P<0.01],漏斗图图形显示发表性偏倚较小。同时,对ITP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以及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数值也有较好的提升作用,而且,远期疗效十分明显,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结论:通过与对照剂做比较,养血清癜汤结合西医治疗ITP患者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良好的耐受性,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作为临床治疗ITP患者的一个选择。
郭玮[2](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李铁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经验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铁教授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 topenic purpura,ITP)的用药特色,挖掘其临证用药规律及常用药对组合,为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新的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铁专家门诊2015年1月6日—2016年7月6日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详细资料,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选取符合标准病例39例,就诊551诊次,中药处方551首。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实验。用Excel软件对患者性别、年龄、所用中药(药名、功效、归经)、每方的中药味数建立基本数据库,并用Excel统计分析相应的频数、频率。将药物中出现频率30%以上者作为常用药,采用SPSS软件作为数据挖掘库,对常用药物间的关联进行聚类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9例,共就诊551诊次,用方551首。其中男性11人,女性28人,男女比为11:28,平均年龄为46岁。就诊次数在10-20次最多,平均就诊次数为14次。处方药物平均数为16味。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候按就诊频次由高到低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热内蕴>瘀血阻滞。3.涉及单味中药157味,取频率大于30%的药物为常用药,筛选出常用中药22味,用量在10-20g的药物居多。4.按功效分类常用中药,其中补益(气、血、阴、阳)类药物使用最频,清热药次之,其余依次为止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解表药。5.按经络归属分类可见归经涉及肝经、脾经的药物居多,其余依次为心经、胃经、肺经、肾经、胆经、膀胱经。结论:1.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病机,治以凉血止血、养阴凉血、益气养阴、利湿解毒、散血止血为基本大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季节特色进行加减运用。2.用药以补虚(气、血、阴、阳)、清热类中药为主,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辨证理论。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药对的应用尤为重要,统计李铁教授在治疗本病中的经验药对的使用,对临床用药及随症加减有指导意义。
李慧明[3](2013)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文献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总结现有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试验研究中方法学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临床医生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上述数据库中无法下载或者未收录的相关期刊、会议论文、各大院报及校报等。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0软件对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其中中医组24篇,中西医结合组42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及安全性评价如下:1.所有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只有6篇文献的随机分组法是采用随机数字表,1篇文献采用单盲法,所有文献均未交待双盲法、分配方案隐藏;2.Jadad评分表结果显示2分的文献有6篇,0分的文献有7篇,1分的文献有53篇;3.从观察的10篇文献报道与分析的不良反应来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单用西医药低。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优于单用西医药:2.中医药降低血小板抗体PAIgG优于单用西医药;3.对升高血小板计数程度,中医药与单用西医药结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比单用西医药更能有效的升高血小板计数。结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高于单用西医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各个试验存在的偏倚较大,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尚不确定,缺乏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今后的临床研究应注重临床试验设计,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应当盲目过分依赖两者分析结果。
王真[4](2013)在《滋阴降火补气摄血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滋阴降火补气摄血法联合双肾俞穴位贴敷治疗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观察其中医证候疗效、西医疾病疗效、激素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收入院的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临床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导师刘宝文教授临床经验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火旺及气不摄血两个证型,依据滋阴降火补气摄血的治法施治4个疗程,随证加减,联合双肾俞穴贴敷2个疗程,观察其中医证候疗效、西医疾病疗效及激素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以形寒肢冷、各种出血症状、皮肤出血、头晕改善明显。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高,西医疾病疗效显着,具有显着性差异。激素毒副作用治疗后也有一定程度改善,以胃肠不适、感染、失眠、低血钾症和体重增加改善明显。结论:滋阴降火补气摄血法联合双肾俞穴位贴敷治疗方案对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是中医证候疗效还是西医疾病疗效都有显着治疗效果,对既往遗留的激素毒副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唐世锋,杜忠海[5](2013)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e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而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但伴有成熟障碍为特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失调导致血小板免疫性破坏有关。
郎海燕[6](2012)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血液系统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糖皮质激素是其一线治疗首选药物,但一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另有部分患者长期使用产生激素依赖及激素抵抗,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他疗法诸如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等疗效有限,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ITP属于中医“血证”等范畴,临床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为基本病机。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ITP患者以“气血两虚、气不摄血”型为多,结合兼有血瘀的证候特点,确立“益气养血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活血方”为治疗药物,观察治疗了40例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初步总结了临床疗效。根据研究方案,将符合ITP诊断标准与中医“气血两虚、气不摄血”证型标准的45例患者纳入临床观察,疗程结束时,可供统计的有效病例40例。研究结果显示:①按ITP疾病总疗效标准,显效3例,占7.50%;良效16例,占40.00%;进步19例,占47.50%;无效2例,占5.00%;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7.50%与95.00%。②按ITP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1例,占2.50%;显效31例,占77.50%;有效8例,占20.00%;无效0例,占0.00%;证候改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与100.00%。③临床症状总评分从治疗第8周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出血症状各单项症状评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从治疗第6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疗程结束后,各单项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血小板计数从治疗第2周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疗程结束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治疗后骨髓颗粒型、裸核巨核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髓产板型、幼稚型巨核细胞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益气养血活血方对18-60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18岁、>60岁患者,对中度、重度病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轻度病情患者。除此以外,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均无明显影响,P>0.05。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最终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⑦应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过程中,仅10.00%的患者出现咽痛、便秘等不良反应,治疗均未受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ITP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好,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尚待后续试验进一步探讨。
唐志宇[7](2012)在《疏风凉血补肾法对CITP免疫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和(或)内脏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属中医学“血证”、“肌衄”、“发斑”等范畴。ITP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亦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上调或下调维持淋巴细胞处于持续激活状态,又能防止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其表达的失衡可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正性协同刺激分子过度表达可导致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细胞因子异常分泌,进而引起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分泌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负性协同刺激分子则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T淋巴细胞亚群Thl/Th2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能通过自身分泌形式刺激自身的增殖,并相互下调对方的分泌,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换,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其分泌的异常可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旨在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来探讨正性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及Thl/Th2细胞因子(IL-4、IFN-γ)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IT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运用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干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 FCM)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通过检测小鼠CITP模型和患者外周血CD80、CD86、PD-1的表达及与免疫密切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IL-4、FN-γ的水平变化,评价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的疗效,试图从免疫网络调控角度出发阐明疏风凉血补肾法(方)治疗CITP的效应和机制,使有效治疗且避免目前药物副作用成为可能,为其免疫治疗开辟新的方法和思路,为中医治疗CITP提供具有新观点的理论依据,丰富和深化中医药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先行预实验,将SPF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按100u L/20g体重剂量向小鼠腹腔内注入经稀释的1:4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参考杨宇飞造模法改进,注射时间为第1,3,5,7,9,11,13天,共7天,于造模两周后,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分类,以判定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小鼠CITP模型成功建立后,将小鼠CITP模型7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强的松组、疏风凉血补肾法(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并设对照组10只。于造模第6天起按5mL/Kg体重剂量每日1次、连续9天灌胃,灌胃药物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强的松溶液(0.5mg/mL,临床用量的10倍)、疏风凉血补肾法(方)高浓度水煎浓缩液(12.75g/Kg-1.d-1)、疏风凉血补肾法(方)中浓度水煎浓缩液(8.5g/Kg.d-1)、疏风凉血补肾法(方)低浓度水煎浓缩液(5.68g/Kg-1.d-1),于造模第15天取材。观察一般情况、不良反应、死亡情况、血小板计数变化、检测药物治疗后外周血PD-1、CD80、CD86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4的变化情况。2临床研究将符合CITP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A组)、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B组)和强的松组(C组),每组13例。A组予疏风凉血补肾法(方)治疗,B组予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治疗(中药用法同A组,强的松用法同C组),C组予强的松治疗,强的松按lmg·kg·d-1。以上治疗均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后,观察不良反应,疗效,出血症状积分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变化,强的松用量变化,药物治疗前后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PD-1、CD80、 CD86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4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1.1本研究分别在第1,3,5,7,9,11,13天于小鼠腹腔内注射经稀释的1:4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每次按照100μ L/20g体重剂量的标准,可以成功复制小鼠CITP模型,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停止注射后,模型维持时间约为72小时,与既往相关文献报道相符。1.2在PLT计数方面,疏风凉血补肾法(方)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提升小鼠CITP模型外周血PLT计数(P<0.05);疏风凉血补肾法(方)高、中剂量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疏风凉血补肾法(方)低剂量组和强的松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1.3在PD-1表达方面,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各剂量组和强的松组均能明显下调小鼠CITP模型外周血PD-1的表达(P<O.05),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各剂量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强的松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1.4在CD80、CD86表达方面,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各剂量组和强的松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CITP模型外周血CD80、CD86的表达(F<0.05);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各剂量组与强的松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1.5在IL-4、IFN-γ水平方面,外周血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各剂量组和强的松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CITP模型外周血IL-4的水平(P<0.05),提高IFN-γ的水平(F<O.05):与模型组比较,疏风凉血补肾法(方)高剂量组和强的松组IL-4水平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临床研究结果2.1临床疗效方面,三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A组)和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B组)具有疗效高于强的松组(C组)的趋势。在良效率方面,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B组)优于强的松组(C组)(P<0.05)。2.2各组治疗后出血症状有显着性改善,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A组)和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B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强的松组(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3在强的松用量方面,祛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和强的松组治疗三疗程后,强的松使用量都明显减少(P<0.01),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比强的松组用量减少更为显着(P<0.01)。2.4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能明显提高CITP患者外周血PLT计数,治疗前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其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组(P<O.05),和祛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疗效相似。2.5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可以明显下调CITP患者外周血CD80.CD86的表达,治疗后CD80.CD8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6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可以明显下调CITP患者外周血PD-1的表达,治疗后PD-1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7治疗前,各治疗组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L-4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O.01);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治疗后,CITP患者外周血IL-4水平明显低于强的松组和疏风凉血组(P<O.05),体现出协同作用。2.8各治疗组均可以提高CITP患者外周血INF-γ的水平。治疗前,三组INF-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治疗后,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组和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INF-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强的松组INF-γ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和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加强的松组比较差异显着(P<O.05)。结论:CITP免疫功能存在紊乱现象,协同刺激分子(通路)存在异常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漂移,其漂移失衡表现为Thl细胞功能低下,Th2细胞功能占优势为主。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PD-1是参与CITP发病和免疫反应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其过度表达及Th1/Th2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的异常与CITP发病及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疗效机制之一就在于该法(方)能对协同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进行调控,通过上调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以抑制正性协同刺激分子的过度表达,抑制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另一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间的平衡,降低细胞因子IL-4和上调IFN-γ的水平,抑制过度的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因此通过纠正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PD-1的异常表达及Th1/Th2细胞因子IL-4、IFN-γ的水平,调节其免疫失衡状态可能是CITP的治疗策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君诗[8](2012)在《升板方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虚不摄型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升板汤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探讨中药联合激素治疗ITP较单用激素治疗ITP的优势,为进一步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同西药的临床应用更好的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将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升板汤联合泼尼松)和单纯激素治疗组(泼尼松),每组各3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升板汤+泼尼松治疗,升板汤为中药煎剂,早晚各两次;对照组予泼尼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各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起效更快。中医症候疗效起效时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证候疗效起效更快。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LT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都有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PLT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激素治疗能更有效的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治疗前后两组MPV、PDW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治疗都能降低患者的MPV、PDW。治疗后两组MPV、PDW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1),无相关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的治疗均能减少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目,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激素治疗组。结论:中药升板汤联合激素治疗ITP疗效肯定,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与传统的单纯激素治疗比较,优势明显,能更快更高的提升患者血小板数目,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汪井龙[9](2012)在《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治疗ITP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及粘膜不同程度的出血,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血热之邪所致,兼伤及气阴。在治疗上,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毒副作用大、远期疗效差、病情易复发等缺点。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国内着名中医专家梁冰教授,常采用的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在结合西药治疗基础上,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特别是对慢性、难治复发性ITP的治疗,优势更明显。目的:通过大样本回顾性研究,评价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对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本临床研究,收集2007年7月至2012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诊治病人,均属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ITP患者共100例,其中,治疗组51例患者、对照组49例患者。所有患者,在病情危重期,均采用规范的西医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封闭治疗等。治疗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中药汤药治疗,常选用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侧柏叶、卷柏、蛇舌草、仙鹤草、麦冬、太子参等药材组方,日一剂,早晚两次服,至少连续服用4周以上。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情况的变化,进行中医症候积分评估,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值的变化。结果:在血小板计数上升、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能有效促进血小板计数上升、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有提高本病疗效的作用。
岳薇薇[10](2011)在《不同证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激素敏感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证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ITP)对激素的敏感率,为糖皮质激素在不同证型CITP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制定完善的症状观察表,入选符合CITP诊断标准的患者并采集这些患者激素治疗前的详细症状,由试验负责人按统一的辨证标准把入选的CITP患者分为四个证候类型;对入选的CITP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激素治疗,一个月后分别对四个证型CITP患者激素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1.入选的179例CITP患者,男性55例(30.73%),女性124例(69.27%),男:女=1:2.25。年龄最大为84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38.45±19.21岁。其中汉族139例(77.65%),回族11例(6.15%),维吾尔族24例(13.41%),哈萨克族5例(2.79%)。2.入组的179例C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气不摄血型76例(42.46%);阴虚血热型41例(22.91%);瘀血内阻型34例(18.99%);血热妄行型28例(15.64%)。3.入组的179例C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患者125例(69.83%),无效的患者54例(30.17%),其中气不摄血型:有效71例(93.42%)、无效5例(6.58%);阴虚血热型:有效12例(29.27%)、无效29例(70.73%);瘀血内阻型:有效27例(79.41%)、无效7例(20.59%);血热妄行型:有效15例(53.57%)、无效13例(46.43%)。结论:1.糖皮质激素对气不摄血型CITP患者疗效最好,对瘀血内阻型CITP患者疗效次之,对血热妄行型CITP患者疗效第三,对阴虚血热型CITP患者疗效最差。2.为糖皮质激素在不同证型CITP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凉血消斑汤为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凉血消斑汤为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 |
2.2 研究方法 |
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4 研究指标 |
2.5 文献检索 |
2.5.1 计算机检索 |
2.5.2 手动及其他检索 |
2.6 检索式 |
2.6.1 中文检索式 |
2.6.2 英文检索 |
2.7 文献获取 |
2.8 文献筛选与提取 |
2.9 质量评价 |
2.10 观察指标 |
2.11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总有效率比较 |
3.2 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比较 |
3.3 养血清癫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后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数量比较 |
3.4 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5 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远期疗效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4.2 养血清癫汤的组方立论依据 |
4.2.1 依据病因、病机的特点 |
4.2.2 依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
4.3 疗效特点 |
4.4 疗效分析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基于数据挖掘李铁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标准 |
2.1 系统评价文献纳入标准 |
2.2 Meta-分析文献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3.1 系统评价文献排除标准 |
3.2 Meta-分析排除标准 |
4 检索策略 |
4.1 计算机检索 |
4.2 手工检索 |
5 研究方法 |
5.1 纳入文献筛选 |
5.2 检索文献流程 |
5.3 数据的提取与管理 |
5.4 质量评价 |
5.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文献的一般情况 |
2 文献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
3 文献的不良反应报道 |
4 文献的随访、失访情况 |
5 文献的质量评价 |
5.1 JADAD评分表结果 |
6 合并的Meta-分析结果 |
6.1 中医组(纯中医药与西医药比较) |
6.2 中西医结合组(中西医结合与西医药比较) |
7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2 对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
3 证据强度分析 |
4 临床有效性(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滋阴降火补气摄血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临床研究 |
二、研究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专方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述评与展望 |
(6)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预后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中成药的动物实验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既往治疗情况 |
诊疗标准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观察指标 |
3 标本釆集和检测方法 |
4 不良事件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6 伦理学问题 |
结果 |
1 临床症状 |
2 实验室指标 |
3 临床疗效 |
4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古典文献中关于ITP的描述 |
2 “气血两虚、瘀血阻络”病机理论的提出与方药解析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ITP诊断及疗效标准 |
1 ITP的诊断标准 |
2 ITP的分型 |
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4 出血程度分级标准 |
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疏风凉血补肾法对CITP免疫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CITP的相关研究 |
一、CITP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
二、PD-1/PD-L信号通路与CITP的关系 |
三、CD80和CD86与CITP的关系 |
四、Th1/Th2及其细胞因子与CITP的关系 |
五、CITP的西医治疗 |
第二节 CITP的中医研究 |
一、CITP病证的源流 |
二、中医学对CITP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CITP的中医治法研究 |
四、中医药关于CITP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调节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动物实验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检测指标 |
三、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一、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小鼠CITP模型一般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
二、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小鼠CITP模型PLT计数的影响 |
三、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小鼠CITP模型PD-1的影响 |
四、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小鼠CITP模型CD80、CD86的影响 |
五、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小鼠CITP模型IFN-γ、IL-4的影响 |
结论 |
第二节 临床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检测指标 |
三、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一、病例资料分析 |
二、出血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三、临床疗效比较 |
四、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强的松用量的影响 |
五、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
六、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CD80的影响 |
七、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CD86的影响 |
八、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PD-1的影响 |
九、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IL-4的影响 |
十、疏风凉血补肾法(方)对CITP患者INF-γ的影响 |
十一、不良反应及分析 |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CITP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思考 |
二、观察指标及临床意义 |
三、疏风凉血补肾法的理论思考 |
四、疏风凉血补肾法(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五、疏风凉血补肾法(方)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研究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升板方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虚不摄型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 |
一、 临床资料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三) 排除病例标准 |
(四) 病人来源 |
二、 治疗方法 |
(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
(二) 激素治疗组 |
三、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一) 疗效评定标准 |
(二) 观察指标 |
四、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研究 |
一、 主要试剂 |
二、 主要仪器 |
三、 操作过程 |
四、 统计学处理 |
治疗结果 |
一、 临床观察结果 |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二)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的比较 |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 |
(四) 治疗组与对照组症候疗效起效时间的比较 |
(五)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 PLT 比较 |
(六)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 MPV、MPD 比较 |
(七)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毒副作用的观察结果 |
二、 白介素 18(IL-18)测定结果 |
(一) 治疗前各组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 18(IL-18)水平的比较 |
(二)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 18(IL-18)水平的比较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小板(PLT)与白介素 18(IL-18)之间的关系比较 |
讨论 |
一、 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一) 中医有关 ITP 病名的描述 |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辨证论治 |
二、 升板汤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三、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一) T 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 |
(二) MPV、PDW 与 ITP 的关系 |
四、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二) 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分析 |
(三)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四) 中医证候疗效起效时间分析 |
(五) 外周血小板计数分析 |
(六) 外周血 MPV、PDW 分析 |
(七) 外周血清白介素 18(IL-18)水平分析 |
(八)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小板与血清白介素 18 的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9)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治疗IT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ITP的认识 |
1.1.1 病名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 |
1.2 西医对ITP的认识 |
1.2.1 发病原因及机制 |
1.2.2 治疗选择及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慢性ITP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疗效标准 |
2.3.1 西医疗效标准 |
2.3.2 中医证候疗效疗效判定标准 |
2.4 一般资料 |
2.4.1 治疗方法 |
2.4.2 疗效判断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不同证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激素敏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激素治疗效果评定 |
1.4 中医证候调查 |
1.5 纳入病例标准 |
1.6 排除病例标准 |
1.7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量估计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中医证候观察表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致谢 |
四、凉血消斑汤为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血清癜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Meta分析[D]. 聂昆. 南昌大学, 2017(04)
- [2]基于数据挖掘李铁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经验分析[D]. 郭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3]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系统评价[D]. 李慧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4]滋阴降火补气摄血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D]. 王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进展[J]. 唐世锋,杜忠海. 河北中医, 2013(03)
- [6]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D]. 郎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7]疏风凉血补肾法对CITP免疫调控的影响[D]. 唐志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升板方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虚不摄型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 张君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法治疗ITP的临床研究[D]. 汪井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不同证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激素敏感率的研究[D]. 岳薇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标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 中医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显著性水平论文; 补肾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