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勇进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诚[1](2020)在《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变政府职能”是新常态下防风险、控通胀、稳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和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而简政放权又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权威性,更好服务社会公众的基础保障。党的十九四中全会鲜明指出:要赋予地方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支持鼓励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快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由上至下“权责关系清晰、运行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水利部《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创新农业用水方式、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工程管护机制等多项改革举措。上述政策文件为新时代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取消、精简和下放权力是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并以此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社会基本民生的安全网络,就要求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持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实实在在的运用到现实管理中。本文以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灌区“简政放权”改革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整合、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灌区公共资源开发权放权等系列改革的背景、动机和经验做法。研究机构整合后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权责划分和府际关系;审批权限下放后的水资源配置权的分配和审批服务流程的精简,以及灌区水土资源开发放权后的政府监管和市场运作等内容,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参照、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启示,旨在建立一种运转高效、组织有序的灌区行政管理体制,探索一套适合现代化灌区管理的运行模式。本文运用府际关系理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从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个案出发,分析提出以下观点:(1)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减少灌区行政管理的层级,压缩财政支出,提高机构的运转效率,并且对理清上下级水行政管理机构在灌区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边界清晰的权责清单具有积极作用;(2)灌区管理权中水资源的配置权是绝对的核心,也是利益交织的关键点。本文认为在坚持水资源集中统一配置的前提下,推进水资源配置权适度下放给用水户所在的行政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将更好服务用水户,并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节约用水。(3)大中型灌区的水土资源丰富,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依法合理释放部分资源,通过政府和市场合作的模式,实现资源资产化运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拓宽了灌区收益,并且引入的市场化机制对灌区资源的保护也有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在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运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双管齐下,相互促进、约束,能够实现灌区水土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王杰[2](2020)在《滦河河口盐碱区土壤-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修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盐渍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境条件在我国分布广泛,河口三角洲地区是滨海盐碱地分布较多的区域,因其河流、海洋、陆地交汇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成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注的重点之一。滦河河口盐碱地区作为滦河入海口的冲击沉积平原,也是北方地区发育较为完好的中小型河口三角洲的典型代表,土壤盐渍化、耐盐碱植被建设难度大、生态修复困难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盐碱地治理技术的不断成熟,生态修复被认为是盐碱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为使滦河河口这一特殊盐碱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论文对盐碱地区生态修复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遥感影像图进行目视解译;通过本底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区随机选取45个样地、137个样方进行土壤-植物本底调查和0~20cm、20~40cm土层土样采集。采用TWINSPAN方法对盐碱区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进行区系、多样性分析,将采回的土样进行含水盐、养分、离子含量测定;通过统计方法与地统计克里格插值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分布特征;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土壤-植被群落的关系。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区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提出滦河河口盐碱地区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在水平空间分布中,距离海洋越近土壤水盐含量越高,呈递增趋势;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着与海洋距离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在垂直空间分布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养分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升高。(2)研究区内Cl-、SO42-、Ca2+、Mg2+是盐渍土的主要组成成分,其中Cl-、SO42-对土壤盐分组成起主导作用,形成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值偏低,水盐、养分含量差异大;表层土壤变异性较强,变化较为活跃;滦河沿岸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高于滦河岔沿岸。(3)调查区内共有种子植物31科52属67种,菊科、禾本科、藜科为优势科,蒿属为优势属,猪毛蒿、芦苇、藜、柽柳、狗尾草、拂子茅、地肤、盐地碱蓬为优势种。(4)耐盐乔木、灌木种类较少,草本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多样性程度高。TWINSP-AN群落分类将草本层植物分为8个植物群落,以耐盐、耐水湿的植物群落为主,从海岸向内陆空间分布上存在重度耐盐、耐水湿向轻度耐盐、非耐水湿植物演替的梯度变化规律,土壤盐分是影响植被演替的主要动力因素。(5)基于植被、土壤环境现状及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提出滦河河口盐碱地生态修复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规划构想,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修复区域,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修复措施并进行植物配置,实现滦河河口盐碱区生态修复,营造河口盐碱地生态景观。
陈红娟[3](2020)在《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徐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业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目前徐州地区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资金投入不足、农户参与工程管理意识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徐州市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在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内外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调查分析了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现有管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论文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徐州地区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农户参与程度较低,92.46%的受访农户没有参与过水利工程管理活动;但多数农户具有一定的参与意愿,户主文化程度、非农劳动力占比及农业收入占比等是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户主文化程度和农业收入占比与农户参与意愿呈正相关;而非农劳动力占比与农户参与意愿负相关。论文最后对官山镇、首羡镇和土山镇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对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徐州地区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该论文有图3幅,表25个,参考文献52篇。
张建[4](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指出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吴林艳[5](2018)在《查哈阳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且影响社会稳定,水资源是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基础。政府下放了以往过度包揽的管理权,下放至农民用水户协会,在灌区积极推广以农民用水户协会形式的农民用水组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通过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新机制,灌区续建配套进行了有效的巩固,使得工程设施在使用的年限内充分发挥效益,提升了广大用水户自主管理意识,促进水稻增产。本文先对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合作经济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进行说明,奠定理论基础。对查哈阳灌区的9个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对协会主席进行访谈,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进行对查哈阳灌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研究。首先对灌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现状进行说明,内容包括灌区的情况,用水户协会的发展概况以及农民用水户的组建过程的研究,捋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政府、供水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而后研究了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包括产权运行机制、水费运行机制、监督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了解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过程中取得不错的成效:灌溉中提升了水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提升了农户参与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养护工作,形成渠渠有人管局面;民主决策,决策科学化;减轻农民的负担,资金透明化等成果。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反馈的数据发现存在农户认识不足、资金短缺严重和灌溉渠系工程基础薄弱、协会领导人存在能力不足和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影响协会的良好发展。根据对协会的问题,参考国际和国内吉林省的经验,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意见,做好协会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户的参与意识,从思想上提升认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为协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及资金上的支持;选拔有能力的精英型人才,对人才进行培训,为协会发展注入动力;完善协会的后续管理,对协会负责;灌区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力度,及时跟进协会的发展,扶持协会发展的建议,来推进协会更好的发展。
曲玮,李振涛,Eefje 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6](2018)在《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过去20多年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经历了各类制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但是,由于机构设置及其权限制约以及改革目标差异,河西走廊地区的3个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差异化越来越显着,与石羊河流域相比,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的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未完全跳出多头管理体制的窠臼,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管理。通过梳理3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总结农业灌溉用水监管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措施在实践操作中的利弊,进一步探讨流域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和实现路径,寻求普遍适用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办法,保障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的顺利实施。近10 a的实践经验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是内陆河流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为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金星[7](2018)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型灌区生产了超过全国粮食总量1/4的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当时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致使灌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工程设施以及运行管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自2003年始,国家连续15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田水利的支撑,对现代灌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是重要之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延续和深化。由此可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也需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囊括在内。此外,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的结果也具有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以及灌区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现代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灌区同现代灌区间的差异以及现代灌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现代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健康、安全保障、效率与效益五大方面。结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委托的“现代灌区建设管理现状调研分析”课题资料,分析了 12个大型灌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其中8个资料相对翔实的灌区进行综合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效果良好的灌区仅占所有灌区的3/8,表明灌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大投入力度。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收集的指标资料,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评价模型对该灌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抚平原灌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并分析了该灌区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同时,也为该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周春阳[8](2017)在《上海市金山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灌溉取水总量是评价灌区农业灌溉水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灌区节水改造和用水管理状况的具体体现。通过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分析,可以有效指导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合理评估农业节水潜力,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主要依据。本论文以上海市金山区为对象,通过三年的具体试验与数据分析,探讨现阶段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的可行途径和方法,为金山区农业用水管理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指导。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区域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的技术途径和方法;比较了当前依据不同目的要求,采用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同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确定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结合金山区小型提水灌区的实际情况,从区域尺度明确了灌区抽样调查原则与方法,选取向化丰产河北、阿林果园等16个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利用“首尾测算法”对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进行有效测算。(2)在有条件的12个样点灌区,安装超声波流量计自动测量灌溉取水过程,无自动流量计安装条件的灌区则采用流速仪测流,对样点灌区每一次灌水过程进行现场取水量测算;在14个种植水稻作物的样点有代表性的典型田块,采用测筒法测定作物需水过程,确定样点灌区净灌水量,为保证测算结果的可靠性,每灌溉季节安排3次以上重复;对于以蔬菜作物(含大棚蔬菜种植方式)为主的样点灌区,由专门布设在灌区里的小型农业自动气象站采集气象信息,采用彭曼—蒙蒂斯(P—M)作物需水量估算模型,结合周边地区蔬菜作物需水量试验成果,测算蔬菜作物样点灌区净灌溉水量,同时作为种植水稻样点灌区净灌水量测算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两者相比误差仅为2.6%左右。(3)分别采用不同规模样点灌区面积占区域灌溉总面积比重和样点灌区农业灌溉取水占区域总农业灌溉取水的比重两种加权处理的方法,在区域尺度上进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转换,差异不明显。金山区2014年~2016年三年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731、0.741、0.742,呈逐年提高趋势,输配水过程和田间灌水过程水量的浪费同时得到有效控制与该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田间用水管理的加强密不可分;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田间工程建设与管理是未来挖掘灌区农业灌溉水高效利用潜力所在。(4)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文年、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是影响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样是测算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重要依据。由此分析得到的金山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对该区通过定额强化灌溉用水管理,促进科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李娜[9](2016)在《盐池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盐池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盐池县水利建设现状出发,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治区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盐池县自身水利发展需求,在对国内外规划研究的基础上,以实地调查研究为主,通过人饮安全、水土保持、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农田水利、水利信息化六个方面描述了盐池县水利发展现状,并根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对水务的要求,提出了盐池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水利建设和水务发展总体布局,水务发展和改革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投资估算。建立了适合盐池水利规划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规划过程、规划技术体系和手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规划的可持续性六方面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建立了水利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了各方案值的模糊综合评价值,选取最佳方案。
李勇进,陈文江[10](2015)在《从生计脆弱性到生计恢复力的转化——以民勤绿洲为例》文中提出因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实施,民勤边缘绿洲区的农村家庭的生计遭遇了障碍,具有很强的脆弱性。根据社会—生态系统和适应性循环理论,要增加生计系统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将生计脆弱性转化为生计恢复力。来自民勤绿洲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表明,从生计脆弱性到生计恢复力的转化是可以实现的,当地的实践经验具有普遍的政策意义。
二、勇进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勇进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1.1.1 选题思路与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理论基础 |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3.2 府际关系理论 |
1.3.3 多元治理理论 |
1.3.4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案例的典型性说明 |
2.1 我国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
2.1.1 我国大中型灌区概况 |
2.1.2 我国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
2.2 我国大中型灌区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
2.2.1 管理体制混乱,监管无力 |
2.2.2 资源配置无序,矛盾叠加 |
2.2.3 审批权限交叉,效率低下 |
2.3 案例的典型性说明 |
2.3.1 省市两级合力推动改革具有代表性 |
2.3.2 系统变革灌区管理体制具有先进性 |
2.3.3 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 |
第三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描述 |
3.1 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背景 |
3.1.1 龙泉山灌区概况 |
3.1.2 龙泉山灌区管理体制概况 |
3.2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动因分析 |
3.2.1 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的根本改变 |
3.2.2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 |
3.2.3 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有效路径 |
3.3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决策过程 |
3.3.1 谋划阶段 |
3.3.2 启动阶段 |
3.3.3 实施阶段 |
3.3.4 提升阶段 |
3.4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举措 |
3.4.1 明确行政主体,剥离专管机构行政职能 |
3.4.2 突出公益属性,优化灌区专管机构组织体系 |
3.4.3 推动行政权力和工程管理事权下放 |
3.4.4 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灌区公共资源配置 |
3.5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成效 |
3.5.1 管理体制责权清晰、运行顺畅、监督有力 |
3.5.2 行政审批三级联动方便群众办事 |
3.5.3 多元机制提升灌区综合效益 |
第四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权责关系调整分析 |
4.1 权责对等: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基本原则 |
4.1.1 权责一致 |
4.1.2 合理授权 |
4.2 行政权力的承接:省级的放权和市县级的接权 |
4.2.1 省级保留的权力 |
4.2.2 市级承接的权力 |
4.2.3 赋予县级部分事权 |
4.3 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中上下级间关系的调整 |
4.3.1 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 |
4.3.2 行政责任关系的调整 |
4.3.3 水资源配置关系的调整 |
4.3.4 机构隶属关系的调整 |
4.4 龙泉山灌区权责关系调整中府际关系的转化 |
4.4.1 府际关系的类型 |
4.4.2 纵向府际关系的转化 |
4.4.3 横向府际关系的转化 |
第五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路径分析 |
5.1 推进灌区体制机制改革 |
5.1.1 突出灌区管理机构的公益属性 |
5.1.2 实行扁平化行政管理 |
5.1.3 优化灌区绩效考核体系 |
5.2 推进灌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5.2.1 实施业务重组 |
5.2.2 推进流程再造 |
5.2.3 优化一站式服务供给 |
5.3 推进灌区公共产权制度改革 |
5.3.1 灌区公共资源的外部性 |
5.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路:水权改革 |
5.3.3 灌区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
第六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的启示 |
6.1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
6.1.1 机构重组解决乱的问题 |
6.1.2 权限下放解决慢的问题 |
6.1.3 扁平管理解决堵的问题 |
6.2 坚持目标导向优化灌区审批制度体系 |
6.2.1 权责关系调整是审批改革前提 |
6.2.2 政府流程再造是审批改革关键 |
6.3 坚持结果导向创新灌区公共资源开发 |
6.3.1 三权分置促成制度创新 |
6.3.2 市场参与推进永续发展 |
6.3.3 政府监管保障长治久安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成都市不出东区审批事项清单表 |
(2)滦河河口盐碱区土壤-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修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及研究进展 |
2.1.1 盐碱地修复研究进展 |
2.1.2 盐碱地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
2.1.3 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2.1.4 盐碱地植物区系及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
2.1.5 滦河河口三角洲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 |
2.2.1 灌区盐碱地修复——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 |
2.2.2 河口三角洲盐碱地修复——辽宁红海滩风景区翅碱蓬群落修复 |
2.2.3 城市废弃地盐碱地修复—天津桥园生态恢复实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调研结果 |
3.1.1 区位位置及研究区范围 |
3.1.2 自然环境现状 |
3.1.3 社会经济现状 |
3.1.4 生态环境特征及景观现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布设 |
3.2.2 数据采集 |
3.2.3 数据分析 |
第四章 滦河河口盐碱区用地类型分析 |
第五章 滦河河口盐碱区土壤条件分析 |
5.1 土壤水盐空间分布特征 |
5.1.1 不同土层水盐描述性统计 |
5.1.2 土壤水盐空间分布特征 |
5.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
5.2.1 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描述性统计 |
5.2.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
5.3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滦河河口盐碱区植物特征分析 |
6.1 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 |
6.1.1 植物物种组成 |
6.1.2 植物区系组成 |
6.2 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
6.2.1 乔木层、灌木层群落分类结果及分布特征 |
6.2.2 草本层群落分类结果及分布特征 |
6.3 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
6.3.1 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 |
6.3.2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特征 |
6.3.3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布特征 |
6.4 小结 |
第七章 滦河河口盐碱区土壤-植物关系分析 |
7.1 不同植物群落覆盖下土壤因子含量分析 |
7.2 植被多样性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7.3 小结 |
第八章 滦河河口盐碱区生态修复规划 |
8.1 生态修复的限制因素及解决对策 |
8.1.1 生态修复的限制因素 |
8.1.2 解决对策 |
8.2 规划定位和目标 |
8.2.1 规划定位 |
8.2.2 规划目标 |
8.3 指导原则 |
8.4 总体规划 |
8.4.1 空间布局 |
8.4.2 修复分区 |
8.4.3 生态修复措施 |
8.5 改良植被选择和植被景观营造 |
8.5.1 植被物种选择 |
8.5.2 盐碱植物配置方式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总结与讨论 |
9.1.1 总结 |
9.1.2 讨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其激励机制分析 |
2.1 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
2.2 农户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 农户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
3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历程 |
3.2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
3.3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分析 |
4 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国内外借鉴分析 |
4.1 中国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经验借鉴 |
4.2 日本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经验借鉴 |
4.3 美国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经验借鉴 |
4.4 对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启示 |
5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
5.1 调查问卷设计 |
5.2 调查问卷分析 |
5.3 徐州市农户参与式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4 小结 |
6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选择的实例分析 |
6.1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2 承包经营管理模式——以官山镇为例 |
6.3 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以首羡镇为例 |
6.4 承包经营和用水户协会两种管理模式共存——以土山镇为例 |
6.5 小结 |
7 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对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
2.1 区域概况 |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水系基本情况 |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
2.2.1 水系历史 |
2.2.2 水系治理成就 |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
3.1.1 调查范围 |
3.1.2 区域特点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
3.3.2 防洪减灾 |
3.3.3 水土保持 |
3.3.4 水资源保护 |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
3.4 收集资料统计 |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
4.1.1 水库情况 |
4.1.2 供水量分析 |
4.1.3 用水量分析 |
4.1.4 用水水平分析 |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
4.2.1 峪道保护状况 |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
4.3.1 面源污染分析 |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
5.1.1 总体评价 |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
5.2.2 生态水量评价 |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
5.3 水环境评价 |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6.2.3 水环境治理 |
6.2.4 水土保持建设 |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
7.1 流域概况 |
7.1.1 流域自然概况 |
7.1.2 社会经济概况 |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
7.2.1 治理现状 |
7.2.2 存在主要问题 |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
7.4 实施效益评价 |
7.4.1 社会效益评价 |
7.4.2 生态效益评价 |
7.4.3 经济效益评价 |
7.4.4 综合效益评价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查哈阳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灌区 |
2.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
2.3 农民用水户协会 |
2.4 理论基础 |
2.4.1 合作经济理论 |
2.4.2 自主治理理论 |
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现状及其运行管理的研究 |
3.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现状 |
3.1.1 灌区的基本情况 |
3.1.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概况 |
3.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组建 |
3.2.1 做好宣传发动,做好协会组建前期工作 |
3.2.2 制定灌区的改革方案 |
3.2.3 确定协会的组建方案,民主选举成立用水户协会 |
3.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营管理模式简介 |
3.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若干主体的关系 |
3.4.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供水公司的关系 |
3.4.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政府的关系 |
3.4.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关系 |
3.5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取得的成效 |
3.6 本章小结 |
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
4.1 产权运行机制 |
4.2 水费运行机制 |
4.3 管理机制 |
4.4 监督机制 |
4.5 投入机制 |
4.6 激励机制 |
4.7 本章小结 |
5 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
5.1.1 农户参与意识淡薄,认识不足 |
5.1.2 农用水合作组织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
5.1.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渠系工程基础薄弱 |
5.1.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领导人工作能力不强 |
5.1.5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作人员积极性不足 |
5.2 改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对策 |
5.2.1 国内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
5.2.2 优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 |
2 石羊河流域 |
2.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
2.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
3 黑河流域 |
3.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
3.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
4 疏勒河流域 |
4.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
4.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
5 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 |
6 结语 |
(7)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 |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
1.1.3 国内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
1.1.4 现代灌区建设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灌区的内涵 |
1.2.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
1.2.3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
2.1 现代灌区的内涵与特征 |
2.2 传统灌区与现代灌区差异分析 |
2.3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分析 |
2.3.1 基础设施体系 |
2.3.2 管理与服务体系 |
2.3.3 生态健康体系 |
2.3.4 安全保障体系 |
2.3.5 效率与效益体系 |
2.4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4.1 指标选取原则 |
2.4.2 指标的选取 |
2.4.3 指标评价阈值及进程阶段划分 |
2.5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
3.1 综合集成赋权法 |
3.1.1 权重集成原理 |
3.1.2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
3.1.3 熵值法 |
3.2 主成分分析法 |
3.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
3.4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 |
3.5 模糊物元模型 |
3.6 集对分析模型 |
3.7 层次分析法 |
3.8 各方法评述及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
3.8.1 各种方法评述 |
3.8.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四章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 |
4.1 典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
4.1.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分析 |
4.1.2 灌排工程现状分析 |
4.1.3 灌区管理现状分析 |
4.1.4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4.1.5 灌区用水计量情况分析 |
4.2 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
4.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 |
4.3.1 指标资料收集 |
4.3.2 综合集成赋权评价 |
4.3.3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
4.3.4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
4.3.5 模糊可变综合评价 |
4.3.6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 |
4.3.7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 |
4.3.8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第五章 现代灌区评价 |
5.1 加权评价模型 |
5.2 评价体系权重方法选取 |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4 实例分析 |
5.4.1 典型灌区概况 |
5.4.2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
5.4.3 典型灌区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经历 |
附表 五级李克特量表 |
致谢 |
(8)上海市金山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项目区基本情况及样点灌区的选择 |
2.1 项目区基本情况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气象水文 |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
2.1.4 河湖水系 |
2.1.5 农业用水情况 |
2.2 项目区样点灌区选择 |
2.2.1 样点灌区选择依据 |
2.2.2 样点灌区抽取方法 |
2.2.3 样点灌区数量与分布 |
2.2.4 样点灌区代表性分析 |
2.3 典型测试区选择 |
3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 |
3.1 常用测算方法 |
3.1.1 典型渠段测定法 |
3.1.2 首尾测定法 |
3.1.3 综合测定法 |
3.1.4 测算方法比较分析 |
3.1.5 测算方法选择 |
3.2 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3.2.1 净灌溉水量测算 |
3.2.2 毛灌溉水量测算 |
3.2.3 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3.3 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3.3.1 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加权处理 |
3.3.2 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加权处理 |
4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及定额分析 |
4.1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及定额分析 |
4.1.1 项目区作物种植结构布局 |
4.1.2 样点灌区作物净灌溉定额分析结果 |
4.2 样点灌区毛灌溉水量分析 |
4.3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 |
5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评价 |
5.1 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结果分析 |
5.1.1 样点灌区测试过程的可靠性分析 |
5.1.2 样点灌区测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
5.1.3 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
5.2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分析 |
5.3 改进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的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1 |
(9)盐池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水利规划发展现状 |
1.2.1 流域规划 |
1.2.2 区域规划 |
1.3 水利规划评价研究现状 |
1.3.1 水利现代化评价研究 |
1.3.2 农村水利评价研究 |
1.3.3 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利建设发展现状及形势 |
2.1 基本情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区位交通 |
2.1.3 社会经济 |
2.2 水资源及水利发展现状 |
2.2.1 水资源概况 |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 水利工程现状 |
2.3.1 饮水工程现状 |
2.3.2 农村水利现状 |
2.3.3 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 |
2.4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
2.4.1 人饮安全 |
2.4.2 农田水利 |
2.4.3 防汛抗旱 |
2.4.4 水土保持 |
2.4.5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
2.4.6 水利改革与管理 |
2.5 “十二五”建设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
2.5.1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
2.5.2 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
2.6 水利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 |
2.6.1 水利发展的制约因素 |
2.6.2 水利发展的有利因素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
3.1 水利发展的规划范围、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3.1.1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
3.1.2 指导思想 |
3.1.3 基本原则 |
3.2 水利发展规划目标 |
3.2.1 城乡饮水安全 |
3.2.2 农村水利建设 |
3.2.3 防汛抗旱 |
3.2.4 水土保持及水资源保护 |
3.2.5 节水型社会 |
3.2.6 水利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 |
3.3 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
3.3.1 城乡饮水安全 |
3.3.2 农村水利建设 |
3.3.3 防汛抗旱 |
3.3.4 水土保持及水资源保护 |
3.3.5 节水型社会 |
3.3.6 水利信息化建设 |
3.4 水利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
3.4.1 水量预测 |
3.4.2 城乡饮水安全规划 |
3.4.3 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
3.4.4 防汛抗旱规划 |
3.4.5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规划 |
3.4.6 节水型社会建设 |
3.4.7 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
3.5 水利改革管理与保障措施 |
3.5.1 水利改革与管理 |
3.5.2 保障措施 |
3.6 规划投资概算及分年度投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利发展规划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
4.1 引言 |
4.2 水利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3 水利发展规划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4.3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4.3.1 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4.3.2 判断矩阵一致性判断 |
4.4 模糊综合评价 |
4.4.1 规划方案的引入 |
4.4.2 模糊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从生计脆弱性到生计恢复力的转化——以民勤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计脆弱性的多源成因分析 |
(一)自然系统的生计脆弱性成因 |
1.特定的风险性生存环境 |
2.水资源的紧缺退化 |
(二)人文系统的生计脆弱性成因 |
1.制度政策因素 |
2.农户自身资产、权利和能力的缺乏 |
二、从生计脆弱性到生计恢复力转化的思想来源 |
(一)社会—生态系统和适应性循环理论 |
(二)恢复力理论 |
三、从生计脆弱性到生计恢复力的转化机理———生计资本的重组 |
(一)生计资本内部的结构式调整 |
(二)外部政策对生计资本的调节 |
四、结论 |
四、勇进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D]. 彭志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滦河河口盐碱区土壤-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修复规划研究[D]. 王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3]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D]. 陈红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查哈阳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研究[D]. 吴林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J]. 曲玮,李振涛,Eefje 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 冰川冻土, 2018(01)
- [7]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金星. 武汉大学, 2018(06)
- [8]上海市金山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与分析[D]. 周春阳. 扬州大学, 2017(02)
- [9]盐池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及评价研究[D]. 李娜. 宁夏大学, 2016(02)
- [10]从生计脆弱性到生计恢复力的转化——以民勤绿洲为例[J]. 李勇进,陈文江. 鄱阳湖学刊,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