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缢蛏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义[1](2021)在《畦间沟深度对缢蛏池塘养殖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缢蛏养殖池塘的畦间沟深度是决定池塘水体空间大小的重要因素,缢蛏食物的数量与其密切相关,对缢蛏养殖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养殖户仍凭借各自经验设置畦间沟深度,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本研究将8 hm2的池塘改建成4个面积相同的池塘(2 hm2),分别设置畦间沟深度为0.5 m、0.9 m、1.3 m和1.7 m,标记S1、S2、S3、S4,皆播种平均体质量0.24 g的缢蛏苗4.3×105粒/hm2,采用独立供饵,进行了150 d左右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缢蛏平均体质量大小依次为S3(16.93 g)、S2(16.39 g)、S4(15.14 g)、S1(14.07 g),存活率大小依次为S2(71.28%)、S3(68.80%)、S1(68.07%)、S4(61.55%),缢蛏产量高低依次为S2(5 023.6 kg/hm2)、S3(5 008.8 kg/hm2)、S1(4 118.4 kg/hm2)、S4(4 007.2 kg/hm2)。研究表明,畦间沟深度主要通过影响缢蛏的摄食、蛏畦和池塘水质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缢蛏生长与存活;畦间沟过浅或过深,缢蛏养殖效果不理想,设置畦间沟深度0.9~1.3 m,可保持缢蛏养殖池塘环境稳定,摄食生长正常,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代平[2](2014)在《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文中提出文蛤作为我国重要经济贝类之一,其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苗种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一直是文蛤养殖业的焦点,这要求我们选育高产、抗逆并且稳定遗传的文蛤良种。本研究利用开发的微卫星标记,结合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手段,对文蛤不同选育群体进行了遗传测定,另外开发了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标记,以期为文蛤新品系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推动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利用文蛤野生群体构建了一批家系,从中选取3个家系(P1、P2、P3)按3×3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得到9个组合。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9个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统计各个组合中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同一个家系来源的不同亲本间的子代贡献率差异很大,同一个亲本在不同组合中的贡献率也明显不同。根据亲本贡献率估算了有效亲本数量(Ne),发现所有组合的有效亲本数量都有所偏小,Ne/N值从0.58到0.86不等。另外,大部分组合的子代遗传多样性较其亲本都有所下降。从9个组合中选取3个高存活率的杂交组合和3个近交组合分别构成对照组和近交组,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评估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近交组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下降19.4%,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下降20.8%和9.3%。近交组的平均近交系数(FIS)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及野生群体。在12月龄时,近交组在壳长、壳高、壳宽和湿重4个性状上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0.803、0.747、0.826和2.073。另外,通过研究家系P1和其子代组合P1×P1发现,在繁育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遗传漂变现象。模拟分析显示,较大的亲本数量可以控制闭锁群体杂合度的降低。将9个组合的子代分别养殖在室内池和室外池两种环境中,测量其12月龄时的生长数据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着的组合效应、环境效应以及组合环境互作效应。配合力分析显示,3个家系中P2在生长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GCA)最高,P1和P3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最高,而且组合间的反交效应显着。另外,计算了在单个环境内和综合环境间6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MPH)。结果显示,有半数的杂交组合存在有利的杂种优势(>1%)。基于文蛤EST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一批EST-SNP标记,经混合测序验证后,将确认的16个SNPs通过SNaPshot的方法在一个生长优势群体和一个对照群体中分型,利用标记-性状关联分析鉴定出7个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的SNPs(SNPg3、SNPg4、SNPg5、SNPg6、SNPg8、SNPg9和SNPg16)(P<0.05),又利用一个独立群体进行双向选择性分型验证了其中3个标记(SNPg5、SNPg6和SNPg9)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这是首次在文蛤中进行生长相关EST-SNP标记的批量开发,为文蛤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生长差异的群体材料,开展了重要功能基因多态性与文蛤生长的关联分析。从文蛤中克隆到一个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MmeACSL1),全长1867bp,编码475个氨基酸。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了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文蛤该基因的表达,发现MmeACSL1在禁食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进食下的表达水平(P <0.05),提示其参与了文蛤的能量代谢。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直接测序,在此基因中发现2个外显子SNPs和6个内含子SNPs。基于标记-性状关联分析,从这些SNPs中鉴定出5个显着生长相关的SNPs(mmACSLe-2、mmACSLi-2、mmACSLi-3、mmACSLi-5和mmACSLi-4)(P <0.05),而且它们所构建的单倍型也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P <0.05),表明MmeACSL1在文蛤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文蛤生长存在密切联系。克隆获得了文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基因(CDK10),cDNA全长1854bp,编码390个氨基酸。此基因与哺乳动物中CDK10基因的同源性最高,将其命名为MmeCDK10。通过对该基因测序,发现5个外显子SNPs和5个内含子SNPs。利用两个生长差异显着的群体对这些SNPs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4个外显子SNPs(mmCDKe-1、mmCDKe-3、mmCDKe-4和mmCDKe-5)和1个内含子SNP(mmCDKi-1)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P <0.05),提示MmeCDK10参与了文蛤的生长。
黄金田[3](2002)在《目前缢蛏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二、目前缢蛏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缢蛏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畦间沟深度对缢蛏池塘养殖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池塘改建 |
1.2.3 生物饵料培养 |
1.2.4 蛏苗播种 |
1.2.5 日常管理 |
2 结果 |
2.1 池塘水质因子变化 |
2.2 缢蛏生长 |
2.3 缢蛏存活率 |
2.4 缢蛏养殖产量 |
3 讨论 |
3.1 畦间沟深度对池塘水质稳定性的影响 |
3.2 畦间沟深度对缢蛏摄食的影响 |
3.3 畦间沟深度对缢蛏存活率的影响 |
3.4 畦间沟深度对肥料和饲料利用及养殖管理的影响 |
4 结论 |
(2)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 |
1.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业概况 |
2. 贝类遗传育种的理论基础 |
2.1 育种性状的选择 |
2.2 选配制度 |
2.3 遗传力 |
2.4 杂种优势 |
2.5 配合力 |
2.6 近交衰退 |
2.7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
2.8 贝类遗传育种技术路线 |
3. 海洋贝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3.1 选择育种 |
3.2 杂交育种 |
3.3 细胞工程育种 |
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3.4.1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3.4.2 QTL 定位 |
3.5 基因组选择育种 |
4. 分子标记技术 |
4.1 分子标记类型 |
4.1.1 微卫星标记技术 |
4.1.1.1 微卫星概述 |
4.1.1.2 微卫星标记的优缺点 |
4.1.2 SNP 标记技术 |
4.1.2.1 SNP 概述 |
4.1.2.2 SNP 开发 |
4.1.2.3 SNP 检测技术 |
4.2 分子标记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4.2.1 贝类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2 贝类亲缘关系研究 |
4.2.3 贝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4.2.4 贝类 QTL 定位 |
4.2.5 贝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
5. 文蛤遗传育种研究背景 |
5.1 文蛤的特性 |
5.2 文蛤的养殖和苗种培育 |
5.3 文蛤分子育种的相关基础研究现状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人工繁育条件下文蛤亲本贡献率和有效群体大小评估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文蛤 3×3 完全双列杂交实验设计 |
2.2 幼虫养成 |
2.3 样品收集和 DNA 准备 |
2.4 微卫星分析 |
2.5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6 亲权分析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模拟分析和亲权鉴定 |
3.2 亲本和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
3.3 亲本贡献率 |
3.4 有效亲本数量 |
4.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揭示的文蛤小群体近交的遗传效应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设计和取样 |
2.2 微卫星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2.4 模拟分析 |
3. 结果 |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 近交系数和近交衰退 |
3.3 全同胞交配中的遗传漂变 |
3.4 不同亲本数量(Ne)下的杂合度变化趋势模拟 |
4.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文蛤家系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家系建立和实验设计 |
2.2 取样和数据记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方差分析 |
3.2 不同组合及环境间的生长表现差异 |
3.3 配合力分析 |
3.4 杂种优势 |
4. 讨论 |
第五章 文蛤生长性状相关 SNP 标记的开发和鉴定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文蛤群体和样品收集 |
2.2 DNA 样品准备 |
2.3 候选的生长相关 EST-SNP 筛选 |
2.4 多重 SNaPshot 分型 |
2.5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6 SNP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 结果 |
3.1 SNP 开发 |
3.2 生长比较 |
3.3 遗传多样性 |
3.4 SNP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5 生长相关 SNP 的功能注释 |
4. 讨论 |
第六章 长链酯酰辅酶 A 合成酶 1 基因的克隆以及与文蛤生长的相关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文蛤材料和样本收集 |
2.2 文蛤饥饿实验 |
2.3 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
2.4 文蛤 ACSL 基因的克隆 |
2.5 MmeACSL1 基因的序列分析 |
2.6 MmeACSL1 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表达 |
2.7 MmeACSL1 基因的 SNP 鉴定和分型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MmeACSL1 基因的序列分析 |
3.2 MmeACSL1 基因在文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3.3 MmeACSL1 基因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表达 |
3.4 MmeACSL1 基因中的 SNP 鉴定 |
3.5 SNP 和单倍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第七章 文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0 基因的鉴定及其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文蛤材料和样本收集 |
2.2 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
2.3 文蛤 CDK 基因的克隆 |
2.4 MmeCDK10 基因的序列分析 |
2.5 MmeCDK10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2.6 MmeCDK10 基因的 SNP 鉴定和分型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MmeCDK10 基因的序列分析 |
3.2 MmeCDK10 基因在文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3.3 MmeCDK10 基因中的 SNP 鉴定 |
3.4 SNP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 |
致谢 |
四、目前缢蛏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畦间沟深度对缢蛏池塘养殖效果的影响[J]. 刘瑞义. 渔业现代化, 2021(05)
- [2]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D]. 代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10)
- [3]目前缢蛏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黄金田. 水产养殖,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