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电编码角位移传感用于三表集抄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孙亮[1](2021)在《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病房输液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静脉输液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医治手段,具备给药迅速、见效快速、刺激微小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一般使用手动调节流量调节器来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受周围环境影响严重,对于输液的速度和温度无法精确控制。如果当输液过程出现异常状况或者输液结束时,患者因无人陪护导致异常状况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可能对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市场迫切需求能够用于监控输液过程的设备。因此,本文研制了一套医用输液监控系统,该系统具备实时检测和控制输液滴速、检测和控制药液温度、监控输液状态等功能,能在输液异常和输液结束时自动结束输液过程并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系统由现场监控节点、数据集中器节点、集中监控节点和上位机组成。现场监控节点位于患者病床处,用来实时监控包括输液滴速、药液温度、输液剩余量在内的多种输液状态信息,并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将釆集到的实时数据发送到数据集中器节点。系统对输液的药液剩余量有一个设定阈值,当药液剩余量达到设定阈值时,进行声光预报警。在输液结束或者输液发生异常时,进行声光报警并自动启动输液阻断装置阻止输液进程;数据集中器节点位于病房中间位置,该节点利用电力线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至集中监控节点;集中监控节点位于输液监控室,打包并汇总每个子节点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信息传至上位机;上位机通过WEB界面直观显示患者的实时输液信息,可以对输液参数进行远程控制。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完成对输液信息的管理和存储,在应用界面中实现输液信息管理、患者档案信息管理等功能,增强输液监控系统的应用性。本文研制的输液监控系统可以对多病房、多患者的输液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输液进程的全局管理,克服输液监控系统成本高、布线困难、安全性低等缺点,减少输液过程中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医患问题,实现输液监控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
肖无病[2](2020)在《基于ARM的语音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之处,其中智能家居的相关系列产品贴近生活,饱受人们的青睐,已成为现代家居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的智能家居市场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成本高,复杂性高,标准不一致以及产品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差异,这些问题还不足以满足人们对智能便捷生活的需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本文从实用便利、绿色节能、安全可靠和兼容互联等角度出发,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以STM32F103ZET6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以ZigBee技术建立家庭内部通信网络,并且对比分析了常用的语音识别算法,将语音识别系统应用到嵌入式平台,根据系统功能需求,设计了语音控制和触摸屏控制两种控制方案。根据此方案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在硬件设计部分,系统分为主控制器模块、语音识别模块、LCD模块、WIFI模块和ZigBee无线网络部分。在无线网络中以CC2530单片机设计ZigBee无线网络核心模块,并以此核心模块,设计了协调器和环境信息采集终端,智能窗帘终端,插座类家电控制终端和红外类家电控制终端。主控制器模块是系统的控制核心;语音识别模块是将用户的语音信息转化为控制命令;LCD模块是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可显示系统当前状态,也可通过触摸屏幕控制家电设备;WIFI模块可以通过家用路由器连接Internet,可从网络中获取北京时间和本地天气;环境信息采集终端可检测家居环境信息,如温湿度信息等;智能窗帘终端,插座类家电控制终端和红外类家电控制终端主要家居窗帘和家用电器设备的控制。在系统软件设计部分,系统主程序是基于μC/OS-Ⅲ操作系统进行编写,同时将软件系统按照模块化设计,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并给每个任务不同的运行优先级,使得的每个任务都具有良好的实时性。系统各终端的程序设计是在Z-Stack协议栈中根据各终端的功能,进行相应的应用程序编写。最后对本文所设计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包括语音识别准确率测试、语音控制测试、触摸屏控制测试。经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在语音控制方式和触摸屏控制方式下对终端节点发出的控制命令均能够正确的执行,系统运行稳定。
范军华[3](2018)在《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设计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表是主要的电能计量仪表,主要用于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贸易结算,其量值的准确可靠直接关乎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家规定电能表作为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用于贸易结算的电能表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才能安装使用。随着电能表生产技术的发展,电能表检定装置也随之不断改良更新。传统的电能表检定装置,工作时全程需要人员操作,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已经不能满足计量机构现阶段电能表检定工作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设计一套适用于计量实验室的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包含挂表、接线、拆线、外观检查、电能数据计量、出错报警等功能,通过计算机主机对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判断每一步检定步骤是否合格,从而对下一步操作做出相应指示。装置采用模块单元式设计,在流水线上使用了机器视觉、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根据电能表的各项技术指标,依据规程规定,选配了相关的标准设备,符合检定的技术要求,实现了检定过程全程自动化,减少了在检定过程中由于人员参与而造成的操作失误,保证了检定工作质量,提高了检定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本装置通过与实验室现有电能表检定装置比对,得出的试验结果证明,装置检定的结果准确可信。
胡芸华,郑越,赵勇,雷新民[4](2018)在《远传智能燃气表系统的探讨》文中认为分析了当前智能燃气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状况,着重探讨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命令交互的方式,得出采用光电直读、有阀控、信息交互基于无线扩频通信或NB-IOT网络的智能燃气表将是发展的主导方向。同时,探讨了目前智能燃气表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扩展应用的期望。
黄河[5](2016)在《离散式变量喷雾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药使用量大国。普通喷雾施药机械不考虑作物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在田间或整个行上,造成农药大量浪费的同时污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投放到农业环境中的农药,以不同方式污染农畜产品,最后富集于人体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落后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导致的,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和研发先进的植保机械已经成为我国植保工作的关键环节,且意义重大。实施精准、变量喷雾,可以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模型总体设计。采用目前农业领域广泛使用的扇形喷头,根据离散式变量喷雾模型设计要求,对目标喷洒域参数获取、变量喷雾决策与执行等模块进行方案设计,提出采用平行双目立体视觉系统获取目标喷洒域参数、基于幅宽调整的喷洒域控制和基于流量调节的喷雾均匀性控制的变量喷雾模型整体方案。2.目标喷洒域参数获取。目标喷洒域参数主要包括其等效圆半径与边缘位置。模型采用平行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经过基于形心的特征匹配和坐标转换,进行三维重建与特征点定位,通过选择合适的颜色空间和通道,运用最大类间方差算法进行背景分割,结合形态学运算、区边界操作等步骤,实现目标喷洒域等效圆半径的获取与边缘位置的识别,解决“往哪里喷”和“喷多少”的问题。3.变量喷雾决策分析。模型结合扇形喷嘴的喷雾特性,通过理论推导与试验,确定了喷雾过程中雾锥角、流量和压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幅宽调整的喷洒域可控性分析和基于流量调节的喷雾均匀度可控性分析。对比分析多种变量调流技术,采用基于脉宽调制的隔膜泵控制调流技术作为调流变量实现方式,根据阶跃调流的流量响应分析对变量喷雾决策进行了改进。4.模型显控中心设计。利用MATLAB GUI设计模型显控中心,通过显控中心对目标喷洒域参数和喷雾作业参数进行实时显示和保存,使数据监测更加直观。5.室内变量喷雾试验。以喷雾机车架为依托搭建试验平台,在室内进行了对比试验,以验证变量喷雾模型控制喷洒域和雾量分布均匀性的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与对比组相比,基于幅宽调整的喷洒域控制使喷雾质量有效比提高了10.25%,对喷洒域的控制作用明显;基于流量调节的喷雾均匀性控制使目标喷洒域范围内雾量分布变异系数下降了6.83%,提高雾量分布均匀性效果显着。变量喷雾模型效果明显,满足设计要求。
黄燕钧[6](2015)在《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与复合控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声波热量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严重影响管理要求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问题,论文研究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与复合控制模式,为新型超声波热量表设计提供新思路,对热计量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结合国内外超声波热量表结构、功能和标准等方面现状,对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包括:⑴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一体化结构设计: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一体化结构设计集超声波表、无线控制装置、无线房间温度采集装置于一体,实现一表多用。采用分模块式研制,超声波表和电动阀门集成一体,具有传统热量表功能,同时无线控制装置和无线房间温度采集装置作为可选单元,可方便接入超声波表,形成三种控制模式,三个模块之间的通信均采用无线通信,实现用户设定、控制和测量三部分分离,有利于拆卸和升级维修。⑵基于负荷、流量和能量所建立的复合控制模型研究:负荷控制模式包含房间温度控制和进回水管温差控制两方面,满足用户要求同时,使热交换更加彻底,提高能源利用率;流量控制模式对整个供热系统流量进行配置,明显改善水力失调情况,达到水力平衡,兼顾各个用户流量需求和热量需求,减少热能浪费;能量控制模式对整个供热系统热量进行输出限定,既可满足用户所需,又不会传输过多热量浪费资源,实现既满足用户需求,又节能的目的。⑶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样机测试:测试工作以超声波表、控制单元及采集单元为调试对象,确定各单元参数、技术指标及功能,完成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总体安装,最后根据国家标准对阀控超声波热量表进行检验校准,保证热量表满足民用计量要求。测试结果表明,论文完成的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除具备超声波热量表基本功能外,可满足热力部门管理要求及用户使用需求,解决热网中部分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从而证明本论文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李永鹏[7](2012)在《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智能电表抄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远程抄表技术是一个集电能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以达到为客户、电力企业的电费、计量等数据应用部门服务的自动化系统。本文以当前电能计量与抄表系统的发展背景为依据,提出了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自动抄表改变了以往人工抄表的服务方式,实行无人查表,由物业管理公司或供给公司在控制中心集中抄收,避免了因人工抄表所造成的错抄、漏抄、估抄、抄表时间跨度大、工作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弊端。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安全性。本文主要设计完成了以AT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具有电量测量和数据通信功能的智能型电能表,为了实现智能电能表的各种功能,在硬件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芯片,并提出了多种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抄表系统网络结构。硬件设计主要设计模块如下:(1)智能电能表计量模块中的单相电量计量芯片ADE7755和三相电量计量芯片ATT7026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2)数据采集器、数据集中器接口电路设计。在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实现了智能电能表的主程序和部分重要功能程序流程设计。在最后对系统的干扰进行了分析,并在硬件和软件上提出了抗干扰措施,着重分析了智能电能表误差产生的来源和误差调整的方法。
赵勇,苏显渝[8](2010)在《光电直读式无线自动抄表预收费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研制的光电直读式无线自动抄表预收费系统的组成和管理功能,采用无线自动路由新技术,达到小功率、长距离传输的效果,并且系统数据传输具有自愈合功能。此系统采用类似手机预存话费的管理方式,改善了现在一些抄表和预收费方式的不足。实际运行使用证明了此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刘艳萍[9](2011)在《新型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己愈来愈严重。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可再生、无污染、低成本的新能源。风能系统特别是风力发电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已成为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变桨距控制、变速恒频等先进技术是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重点。本文所提出的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系统采用双风轮直驱,通过对双风轮进行变桨距控制,可以实现该机组的变速恒频。为我国研究和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绕线型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及控制装置”,对无刷双风轮直驱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研究了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在变速恒频状态下的运行特性,并给出了具体的运行方案。基于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及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利用工业控制微机PC104作为主控器,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作为前置机,设计了数字化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并对变桨距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单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控器和前置机通过CAN串行通信网络进行数据通讯。主控器的软件系统采用多任务实时控制体系,按控制要求合理划分控制任务的界限和控制级别,并为之分配相应的时间资源,大大提高了软件的综合效率。数据采集采用交流采样和数字解析法实现系统有功、无功和频率信号的求解,大大节省了硬件资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台样机,并构建了原理性的实验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为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进一步实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丁香[10](2009)在《远传水表集抄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建设事业的发展,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热潮不断兴起.智能化建筑通过优化建筑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等四个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能为使用者提供舒适方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内容复杂且广泛,远传水表集抄系统是其中内容之一.就远传水表集抄系统方面的内容结合实践经验对现行市场上的几种水表集抄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光电编码角位移传感用于三表集抄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电编码角位移传感用于三表集抄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病房输液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输液监控系统相关技术及总体设计 |
2.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2.1.1 通信原理 |
2.1.2 调制技术 |
2.2 输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2.2.1 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
2.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控制单元和上下位机通信方案选定 |
2.4 输液检测和控制模块方案选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液监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
3.1.1 现场监控节点总体结构设计 |
3.1.2 数据集中器节点总体结构设计 |
3.1.3 集中监控节点总体结构设计 |
3.2 MCU的硬件设计 |
3.3 电源模块设计 |
3.3.1 现场监控节点电源电路设计 |
3.3.3 数据集中器节点和集中监控节点电源电路 |
3.4 滴速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4.1 抗干扰发射电路 |
3.4.2 接受信号整形电路 |
3.5 输液结束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6 输液滴速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6.1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6.2 机械控制装置设计 |
3.7 输液温度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7.1 输液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3.7.2 加热装置设计 |
3.8 输入与显示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9 报警电路设计 |
3.10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11 电力线载波通信电路设计 |
3.11.1 LME2980调制解调电路设计 |
3.11.2 信号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
3.11.3 耦合和输入滤波电路设计 |
3.11.4 过零检测电路设计 |
3.12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液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电力线载波通信流程 |
4.2 无线通信流程 |
4.3 下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4.3.1 现场监控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4.3.2 数据集中器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4.3.3 集中监控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4.4 现场监控节点各模块软件设计 |
4.4.1 滴速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
4.4.2 滴速控制程序设计 |
4.4.3 输液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4.4.4 输液报警程序设计 |
4.5 上位机软件平台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 |
4.5.2 软件WEB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滴速检测准确性的测试分析 |
5.2 滴速控制准确性的测试分析 |
5.3 输液温度控制准确性的测试分析 |
5.4 电力线载波通信准确性的测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ARM的语音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家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家居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家居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语音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语音识别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语音识别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语音识别技术 |
2.3.1 语音识别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分类 |
2.3.2 语音识别算法 |
2.4 无线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Altium Designer简介 |
3.2 主控制器模块设计 |
3.2.1 STM32F103ZET6 芯片简介 |
3.2.2 主控制器模块电路设计 |
3.2.3 看门狗电路设计 |
3.2.4 JTAG电路设计 |
3.3 语音识别模块电路设计 |
3.4 LCD触摸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5 WIFI模块电路设计 |
3.6 ZigBee无线通信网络设计 |
3.6.1 ZigBee核心模块电路设计 |
3.6.2 环境信息采集终端电路设计 |
3.6.3 智能窗帘终端电路设计 |
3.6.4 插座类家电控制终端电路设计 |
3.6.5 红外类家电控制终端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1.1 Keil u Vision5 简介 |
4.1.2 μC/OS-III简介及其移植 |
4.1.3 STem Win简介及其移植 |
4.1.4 IAR Embedded Workbench简介 |
4.1.5 Z-Stack协议栈 |
4.2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
4.3 语音识别模块软件设计 |
4.4 LCD触摸显示屏软件设计 |
4.5 ESP8266WIFI模块软件设计 |
4.6 Zigbee无线通信网络软件设计 |
4.6.1 协调器软件设计 |
4.6.2 环境信息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6.3 智能窗帘终端软件设计 |
4.6.4 插座类家电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
4.6.5 红外类家电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语音识别性能测试 |
5.3 WIFI模块功能测试 |
5.4 语音控制方案测试 |
5.4.1 智能窗帘语音控制测试 |
5.4.2 插座类家电语音控制测试 |
5.4.3 红外类家电语音控制测试 |
5.5 触摸屏控制方案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能表计量理论概述 |
2.1 电能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2.2 电能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
2.2.1 机电式电能表 |
2.2.2 电子式电能表 |
2.2.3 两种电能表的性能比较 |
2.3 电能表的检定项目介绍 |
2.4 检定装置的电能计量原理及使用的关键技术介绍 |
2.4.1 检定装置的电能计量原理 |
2.4.2 检定装置使用的关键技术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置的硬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
3.1 装置的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
3.2 交流电压试验硬件单元 |
3.2.1 硬件设计 |
3.2.2 硬件选件 |
3.3 电能计量单元 |
3.3.1 硬件设计 |
3.3.2 硬件选件 |
3.4 传动装置 |
3.4.1 硬件设计 |
3.4.2 硬件选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置的软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
4.1 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总体架构 |
4.2 交流电压试验部分 |
4.3 电能计量单元 |
4.4 接线检查 |
4.5 电能误差数据处理 |
4.6 超差数据处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 |
5.1 电能计量数据分析 |
5.1.1 测试方案与过程 |
5.1.2 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评定 |
5.1.3 高一级检定装置的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 |
5.1.4 电能计量能力验证 |
5.2 功率稳定度数据分析 |
5.2.1 测试方案与过程 |
5.2.2 功率稳定度的计算 |
5.3 日计时误差数据分析 |
5.3.1 测试方案与过程 |
5.3.2 误差数据分析 |
5.4 工作效率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脉冲常数对照表 |
附录2:CL1115 脉冲端口定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远传智能燃气表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远传燃气表的基本应用 |
3 智能表远程抄表系统核心技术 |
3.1 数据采集 |
3.2 数据、命令传输 |
3.3 管理系统 |
4 问题及应用扩展 |
5 结束语 |
(5)离散式变量喷雾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变量喷雾技术概述 |
1.2.1 变量喷雾技术的原理 |
1.2.2 变量喷雾技术的特点 |
1.3 国内外变量喷雾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变量喷雾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变量喷雾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绪论 |
2.1 课题研究意义 |
2.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 模型设计要求 |
2.4 模型总体结构 |
第3章 目标喷洒域参数的获取 |
3.1 平行双目立体视觉系统 |
3.2 目标喷洒域参数获取 |
3.2.1 色彩空间与通道的选择 |
3.2.2 图像背景分割 |
3.2.3 获取目标喷洒域参数 |
3.3 目标喷洒域半径的修正 |
3.4 目标喷洒域边缘位置识别 |
第4章 变量喷雾决策分析 |
4.1 变量喷雾决策模型建立 |
4.2 区域离散化方式的选取 |
4.2.1 基于时间的目标喷洒域离散化 |
4.2.2 基于位移的目标喷洒域离散化 |
4.3 基于幅宽的喷洒域可控性分析 |
4.3.1 离散化区域个数的确定 |
4.3.2 位移检测精度计算 |
4.3.3 喷头高度目标函数的确定 |
4.3.4 幅宽调整与行走速度的匹配 |
4.4 基于流量的均匀度可控性分析 |
4.4.1 调流变量喷雾实现方式的选择 |
4.4.2 喷雾压力与流量随占空比变化关系 |
4.4.3 阶跃调流的流量响应分析 |
4.4.4 喷雾流量目标函数的确定 |
4.4.5 喷头高度目标函数修正 |
4.5 变量喷雾决策整体分析 |
第5章 试验与分析 |
5.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5.2 平台主要部件选型与设计 |
5.2.1 给施药模块 |
5.2.2 喷雾作业参数获取模块 |
5.2.3 变量喷雾执行机构 |
5.2.4 上位机模块 |
5.3 变量喷雾试验 |
5.3.1 试验方案设计 |
5.3.2 评价指标选择 |
5.3.3 试验过程 |
5.4 试验数据与分析 |
5.4.1 试验数据 |
5.4.2 数据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与复合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热量表工作概述 |
1.3 超声波热量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热量表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热量表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总体解决方案 |
2.1 引言 |
2.2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功能及结构分析 |
2.2.1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功能分析 |
2.2.2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结构分析 |
2.3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结构一体化与复合控制模式 |
2.3.1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结构一体化 |
2.3.2 复合控制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结构一体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超声波表设计 |
3.2.1 基表设计 |
3.2.2 阀门设计 |
3.3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控制单元设计 |
3.3.1 红外通信模块 |
3.3.2 射频通信模块 |
3.4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采集单元设计 |
3.4.1 用户设定与显示 |
3.4.2 室温采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复合控制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负荷控制模式设计 |
4.2.1 房间温度T控制 |
4.2.2 进回水管温差Dt控制 |
4.3 基于流量控制模式设计 |
4.4 基于能量控制模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样机测试 |
5.1 引言 |
5.2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调试安装 |
5.2.1 单元调试 |
5.2.2 总体安装 |
5.3 阀控超声波热量表检验校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智能电表抄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远程智能电表抄表系统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电表抄表系统分类 |
1.4 当前远程抄表的存在的问题 |
2 远程抄表系统的结构 |
2.1 智能电能表概述 |
2.1.1 智能电表的发展阶段 |
2.1.2 智能电能表的功能要求 |
2.2 通信网络 |
2.3 信息管理系统 |
2.4 户内网络 |
2.5 抄表系统的网络结构 |
2.5.1 采集器与集中器的选择 |
2.5.2 集中器与主站通信方式 |
2.5.3 采集器与电能表的通信组网方式 |
3 计量系统硬件结构 |
3.1 电能计量原理 |
3.2 智能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
3.2.1 单片机模块 |
3.2.2 外围接口电路 |
3.2.3 计量模块 |
3.2.4 计量芯片 |
3.2.5 通信模块 |
3.2.6 电力载波模块 |
3.2.7 电源模块 |
3.2.8 人机交互接口 |
3.2.9 看门狗电路 |
3.2.10 开关量输入检测电路 |
4 软件设计 |
4.1 智能电表软件设计的原则 |
4.2 通信协议概述 |
4.2.1 通信协议参考模型和层次结构 |
4.2.2 智能电能表的通信协议 |
4.3 智能电能表程序设计 |
4.3.1 主程序设计 |
4.3.2 远程预付费程序设计 |
4.3.3 停电统计监测 |
4.3.4 谐波监测 |
4.3.5 电压检测 |
5 系统抗干扰设计和误差分析 |
5.1 干扰的来源及抑制措施 |
5.1.1 电源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
5.1.2 过程通道干扰的抑制措施 |
5.1.3 长线传输干扰及双绞线传输 |
5.2 接地技术 |
5.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4 智能电表的误差与调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光电直读式无线自动抄表预收费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组成 |
1) 小区管理机 |
2) 无线集中器 |
3) 光电直读式燃气表 |
2 管理功能描述 |
1) 系统预收费 |
2) 系统自动抄表 |
3) 实际用量统计 |
4) 人性化管理 |
5) 安全设计和实时监控 |
3 无线自动路由 |
结束语 |
(9)新型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主要意义 |
§1-2 国内外风力发电综述 |
1-2-1 国内风力发电综述 |
1-2-2 国外风力发电综述 |
§1-3 风力发电系统现状及发展 |
1-3-1 风力发电系统应用概况 |
1-3-2 无刷双馈系统 |
1-3-3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 |
§1 -4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 |
1-4-1 定桨距失速控制与变桨距控制 |
1-4-2 恒速恒频技术与变速恒频技术 |
1-4-3 风力发电系统的几种变速恒频控制方案 |
1-4-4 智能控制与常规PID 控制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 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结构 |
2-1-1 级联式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结构 |
2-1-2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的基本结构 |
§2-2 无刷双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1 双馈感应发电机工作原理 |
2-2-2 级联式无刷双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3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分析 |
§2-4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运行方案 |
第三章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的数学建模及仿真 |
§3-1 电机模型与坐标变换 |
3-1-1 坐标变换 |
3-1-2 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任意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 |
3-1-3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模型框图 |
§3-2 P 侧功率电机的DQ0 坐标系模型 |
3-2-1 标准模型(电压、电流方向为标准方向) |
3-2-2 考虑电压、电流方向的模型 |
§3-3 C 侧控制电机的DQ0 坐标系模型 |
3-3-1 电压方程的变换 |
3-3-2 磁链方程的变换 |
3-3-3 电磁转矩方程的变换 |
§3-4 无刷直驱双风轮风力发电机仿真 |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四章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主控器硬件系统 |
4-2-1 核心模块说明 |
4-2-2 CAN 通信接口模块 |
§4-3 适配器单元设计 |
4-3-1 定子电量信号测量 |
4-3-2 转速测量 |
4-3-3 桨距角测量 |
4-3-4 风速及风向测量 |
§4-4 主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 |
4-4-1 软件系统 |
4-4-2 工控机(PC104 总线)系统软件及应用 |
4-4-3 多任务实时控制体系 |
4-4-4 信号采集的软件实现 |
第五章 变桨距控制系统设计 |
§5-1 变桨距机构控制过程 |
5-1-1 风速低于额定风速工况 |
5-1-2 风速高于额定风速工况 |
§5-2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
§5-3 变桨距控制系统概述 |
§5-4 电动变桨距系统 |
§5-5 电动变桨距伺服系统 |
§5-6 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 |
5-6-1 矢量控制理论简述 |
5-6-2 矢量控制的实现 |
5-6-3 空间矢量PWM 的实现 |
§5-7 伺服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5-7-1 系统软件的设计模块框图及其说明 |
5-7-2 系统程序设计 |
5-7-3 电流环模块设计 |
5-7-4 速度环模块设计 |
5-7-5 位置环的设计 |
5-7-6 带积分校正的PI 控制器的设计 |
§5-8 伺服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5-8-1 TMS320F2B12 简介 |
5-8-2 电流检测电路 |
5-8-3 光电码盘接口电路 |
5-8-4 三相交流逆变电路 |
5-8-5 CAN 总线接口设计 |
§5-9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9-1 电机的相电流观测 |
5-9-2 电流环实验 |
5-9-3 速度环实验 |
5-9-4 位置环实验 |
第六章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的实验室试验 |
§6-1 实验室试验样机 |
§6-2 试验系统组成 |
§6-3 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的试验 |
6-3-1 空载试验 |
6-3-2 负载试验 |
§6-4 试验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10)远传水表集抄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远传水表集抄系统的原理 |
2 远传水表技术的对比研究 |
2.1 脉冲表远传集抄系统 |
2.2 IC卡水表预付费系统 |
2.3 直读表远传集抄系统 |
3 结束语 |
四、光电编码角位移传感用于三表集抄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病房输液监控系统设计[D]. 孙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2]基于ARM的语音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肖无病. 安徽大学, 2020(07)
- [3]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设计和研究[D]. 范军华. 青岛大学, 2018(02)
- [4]远传智能燃气表系统的探讨[J]. 胡芸华,郑越,赵勇,雷新民.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8(07)
- [5]离散式变量喷雾模型与试验研究[D]. 黄河. 西南大学, 2016(02)
- [6]智能化节能阀控超声波热量表与复合控制模式研究[D]. 黄燕钧.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7]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智能电表抄表系统设计[D]. 李永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8]光电直读式无线自动抄表预收费系统[J]. 赵勇,苏显渝. 光电工程, 2010(12)
- [9]新型无刷双风轮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刘艳萍.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7)
- [10]远传水表集抄系统应用研究[J]. 黄丁香.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