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助剂法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SO_X排放(论文文献综述)
潘涛[1](2019)在《重油FCC装置再生烟气NOx处理技术改造》文中提出流化催化裂化装置(FCC)是炼油厂重要的重油轻质化手段之一,也是炼油厂NOx的主要排放源,其排放的NOx约占到炼油厂总NOX排放的50%。非完全再生FCC装置再生器存在着较强的还原气氛,其烟气中的NOx含量相对较低,但随着FCC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非完全再生FCC装置的NOx排放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FCC过程NOX生成是许多因素相互关联的复杂过程。本文详细调研了广东某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NOx的产生来源,在此基础上探讨NOX处理技术改造方案。本文分析对比了现有各种可能适用于非完全再生FCC装置NOx排放的控制技术,根据广东某石化公司场地、环境受限,不具备新建重油加氢预处理装置条件,也暂无法改变再生器结构和操作方式,采用SCR和Lo TOx脱硝需要对装置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目前最可行的技术途径是采用催化助剂技术将烟气中的NOx脱除。通过对广东某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运行情况分析,研发了几种配方的脱硝催化剂。经平行试验测试,最终选择了脱硝转化率较高,对产品分布影响较小的TUD-DNS ODEP脱硝催化剂进行现场实施,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工程实施情况结果表明:当助剂占催化剂总藏量的2.54%时,烟气中NOx由加剂前的210mg/Nm3左右降低到加剂后期的110mg/Nm3左右,脱硝率为48%左右,满足地方环保排放标准。助剂对装置操作、产品分布、产品性质和催化剂性能均没有不利影响,达到了技术改造目标。该脱硝助剂的应用,解决了广东省某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NOx达标排放问题,突破了不完全再生催化裂化装置脱硝助剂的应用空白。
刘红[2](2017)在《脱硝助剂在K石化1.4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烟气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催化裂化(FCC)装置的低负荷生产要求,K石化FCC装置于2016年4月份起,对参加FCC反应的原料油成分进行了改变,将1.6Mt/a的蜡油加工模式调整为1.4 Mt/a的重油。在现有的脱硫脱硝工艺技术下,改变成分后的原油经过FCC装置发生反应后,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含量值极速上升,远远超出了原脱硫脱硝装置的设计值,并出现了脱后烟气发黄的问题。随着大气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相关环保部门对大气中各类污染物排放的限值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因此K石化FCC装置必须优化生产过程,改善现有的脱硫脱硝工艺技术,在达到低负荷生产要求的同时,使得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值达到排放要求。在综合比较国内外现有的FCC装置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以及考虑到K石化本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决定对K石化1.4 Mt/aFCC装置采用添加脱硝助剂的方法来降低FCC反应所产生烟气中NOx的含量。具体优化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添加脱硝助剂的可行性实验探究。在现有的LoTOxTM/EDV(?)脱硫脱硝工艺模式下,采用人工加注的方式添加脱硝助剂,发现尾气中NOx脱除效果明显;(2)脱硝助剂加入量的优化。在人工加注过程中,不断改变脱硝助剂的加入量,探究出了较为高效的脱硝助剂加注量;(3)将催化剂与脱硝助剂混合后,自动加注量的优化探究。由于人工加注脱硝助剂过程中,一次性加入量大,使得脱硝助剂与催化剂混合的不均匀度增加,导致碳反应的不完全度增加,再生器稀相中的中间产物CO会发生二次燃烧,造成再生器内稀相温度的升高。因此,K石化决定将脱硝助剂与催化剂相互混合后再进入到FCC反应器中,进而对FCC装置产生的尾气进行脱硝处理。经验证发现,该方法的可行性高,操作简便,管理智能,适合自动化作业。而且在此工艺条件下,1.4 Mt/a FCC装置处理后的烟气能够达到石化行业规定的烟气排放标准,并能够实现低负荷生产目标。目前该石化FCC烟气脱硝装置优化生产时,采用的是催化剂和脱硝助剂混合后自动加注量(脱硝助剂)为25.2 kg/天的方法。
柯晓明[3](2017)在《石油加工与消费环节的防霾综合施治》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炼油企业不仅要承担清洁油品的生产供应压力,也面临着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烟尘和粉尘等污染物的严格要求。当前国内成品油质量升级加快,船用燃料油降硫任务艰巨,石油焦成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石油炼制企业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快炼油结构调整,催化裂化烟气要脱硫脱硝,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力度等;消费环节要严控废气排放,机动车减少颗粒物排放要从技术着手。我国船用燃料油低硫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石油焦使用行业减少污染排放任重道远。总之,供应侧与消费侧需要协同努力,方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鹏[4](2017)在《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x和NOx,已成为我国炼厂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根据"十二五"纲要对烟气中SOx和NOx减排的要求,催化裂化烟气执行脱硫脱氮达标势在必行。本文先后对国内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催化裂化装置特点,对催化烟气脱SOx、NOx工艺进行选择,综合考虑技术、节能、经济、安全、操作可靠性等因素,确保烟气中NOx和SOx排放达到国家最新的排放标准。本文对吉林石化MIP-CGP催化裂化装置EDV湿法洗涤烟气脱硫工艺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应用效果评价,并从吉林石化MIP-CGP催化裂化装置的实际出发,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臭氧氧化脱硝技术及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在应用上的差别,并从经济效益、使用效果等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蒙燕子,张忠东,尹建军,柳召永,谢鑫[5](2016)在《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国内外控制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NOx)排放的主要技术原料油预加氢,烟气后处理工艺,再生器的优化设计和构造改变,添加NOx减排助剂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添加NOx减排助剂法,认为该方法具有使用灵活、投资小等优点,是最具前景的控制NOx排放的方法。
高明明[6](2016)在《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性能及其脱硫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提出催化裂化(FCC)在炼油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i而FCC再生烟气中SOx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加之采用脱硫脱硝技术降低烟气污染物的不断发展,对助剂法脱硫中硫转移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比表面积和硫容方面。为此,开发一种高效硫转移剂对中小炼化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制备条件、组成和活性组分含量的考察,以拟薄水铝石为铝源,4wt%聚丙烯酰胺(PAM)为扩孔剂,采用酸法制备MgAl2O4·MgO载体,随后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Fe5.2%-Ce12.2%-RE1.6%/MgAl。采用XRD、SEM、TG、XPS、XRF、FT-IR等表征方法并结合固定床脱硫反应,对硫转移剂Fe5.2%-Ce12.2%-RE1.6%/MgAl结构参数和脱硫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硫转移剂有效孔径为8.64nm,比表面积为125.79m2/g,脱硫稳定性好,饱和硫容为1.14gSO2/g,硫转移剂中活性组分CeO2、Fe2O3在MgAl2O4·MgO上分布均匀,且Fe2O3是氧化还原中心,CeO2是氧化吸硫促进剂。硫转移剂吸附烟气中SO2主要生成MgSO4和少量Ce2(SO4)3,Fe2O3的存在能有效减少Ce2(SO4)3生成量,失活硫转移剂在H2气氛下被有效还原,反应前后晶体结构和孔结构变化不明显。水热老化使硫转移剂晶体更完善,比表面积和孔容损失率分别为4.32%和2.68%,脱硫能力降低。此外,烟气中高氧含量有利于硫转移剂脱硫,NO和CO的存在对硫转移剂的脱硫性能影响不大。硫转移剂Fe5.2%-Ce12.2%-RE1.6%/MgAl在固定流化床上评价结果显示,硫转移剂可以有效降低再生烟气中SO2的浓度,脱硫率达到93%以上,同时具有脱硝和助燃的功能。硫转移剂藏量为2%情况下,硫转移剂的加入对产品分布和产品质量无明显不利影响,只是将再生烟气中的SO2转化为H2S并进入裂化气。在固定流化床装置上对硫转移剂脱硫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了硫转移剂脱硫动力学模型,并以FCC再生烟气脱硫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拟合动力学模型参数,结果表明,硫转移剂脱硫反应为2级反应,模型相关系数R为0.996,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模型预测相对误差小于5%,该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硫转移剂的脱硫效果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水春贵[7](2016)在《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环保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各级环保监管部门对SOx和NOx排放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炼油企业全面开展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结合现有生产条件下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中SOx和NOx的排放特性,对催化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现状进行了介绍,以不同的脱硫脱硝技术分别在中石化荆门分公司两套催化裂化装置中进行工业应用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目前主要使用的脱硫脱硝技术的工艺特点、应用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采用完全国产化的SCR脱硝技术与双循环湍冲除尘脱硫技术对荆门分公司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进行技术改造以后,烟气中SOx、NOx和粉尘排放均能满足《石油炼制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且能够长期稳定达标。(2)脱硫脱硝开工以后造成催化裂化装置能耗上升2.26千克标油/吨原料,同时脱硫脱硝装置每年的运行费用约为1160万元,增加催化裂化装置单位操作费用9.7元/吨原料。(3)废水单元的COD波动较大,与氧化罐pH控制以及盐含量的控制都有关系,在确保氧化罐注风量平稳的前提下,将氧化罐pH值控制在78.5,盐含量控制在50000mg/L的情况下,外排污水COD控制较好,否则会影响外排污水达标排放。(4)采用碱液湿法脱硫技术可以取得较高的SO2脱除率,但是产生的外排污水中氨氮含量以及硫酸盐含量都是高浓度污染物,在控制大气污染的同时又造成了水体污染,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水体污染的方法。(5)在保证催化装置原料硫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应用硫转移助剂可以有效降低SOx的排放,且成本费用较湿法脱硫降低50%。但是在试用过程中也发现了RSF-09型硫转移助剂占系统藏量过高、影响产品发布和液收以及再生器频繁尾燃等存在的问题。
赵梓[8](2016)在《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脱硝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污染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法也越来越严格,在这样的条件下,必然需要限制包括FCC装置在内的各种石化装置的SOX和NOX排放量,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石化荆门分公司迫切需要控制FCC工艺中SOX和NOX的排放量。本文通过对不同催化裂化脱硫脱硝技术的分析比较,研究了湿式湍冲文丘里除尘脱硫工艺技术和SCR烟气脱硝技术在中石化荆门分公司2#催化装置中的实际应用。本文通过对湿式湍冲文丘里除尘脱硫技术工业试验的研究,从不同的工业操作变量考察分析了2#催化装置再生烟气的脱硫率,通过对不同工业应用参数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⑴吸收剂pH越大脱硫率越高,综合装置工业实际操作吸收剂的pH值控制在79。⑵吸收剂温度较低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综合装置工业实际操作吸收剂的适宜温度为60℃。⑶吸收剂初始浓度越高脱硫率越高,综合考虑选择吸收剂的初始浓度为20%30%。⑷液气比增加脱硫率也逐渐增加,结合装置实际操作参数液气比定为2L/m3。⑸脱硫率随着烟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且温度越高降幅越大。塔内操作温度控制在60℃左右。⑹空塔气速增加脱硫率逐渐下降,而且空塔气速越大脱硫率下降幅度越大。⑺烟气中SO2含量增加脱硫率随之下降。中石化荆门分公司2#催化装置脱硫脱硝装置运行效果良好,脱硫率平均在98%以上,装置运行平稳。装置投用后,中石化荆门分公司120万吨/年催化装置烟气的SO2、NOX和粉尘排放分别低于100mg/m3、150mg/m3和50mg/L。其中,SO2年排放量同比下降了90%、粉尘年排放量同比下降了85%。对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完成国家和地方污染物减排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意义重大。
邓旭亮,刘鹏,王淑梅,杜龙弟,王薇[9](2014)在《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硝技术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催化裂化(FCC)再生烟气脱硝技术应用进展,围绕低NOX烧焦技术、氧化吸收法、添加助剂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介绍了国内外FCC再生烟气脱硝技术的原理、工艺路线、技术特点及最新应用进展,分析对比了各技术优缺点,并提出应用建议。
陆孜芸[10](2014)在《使用硫转移催化剂降低FCC装置再生烟气中SOX排放技术进展》文中提出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物质,如何有效地控制SOX的排放是环保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概括地介绍使用硫转移助剂降低FCC装置再生烟气SOX排放的原理、以及国内外FCC装置硫转移助剂脱除SOX技术研究进展。
二、利用助剂法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SO_X排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助剂法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SO_X排放(论文提纲范文)
(1)重油FCC装置再生烟气NOx处理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催化裂化再生工艺 |
1.3 催化裂化氮氧化物的排放特点 |
1.3.1 燃料型NO_x的生成 |
1.3.2 锅炉热NO_x的生成 |
1.4 降低FCC烟气NO_x排放技术 |
1.4.1 前端控制技术 |
1.4.2 中间过程减排技术 |
1.4.3 后部烟气净化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NO_x排放现状分析及技术改造方案选择 |
2.1 装置概况 |
2.2 装置氮平衡标定 |
2.3 装置污染治理及排放现状分析 |
2.4 技术改造目标 |
2.5 NO_x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
2.5.1 方案一SCR技术 |
2.5.2 方案二SNCR技术 |
2.5.3 方案三LoTOx |
2.5.4 方案四催化助剂技术 |
2.6 装置脱硝技术选择 |
2.7 脱硝助剂比选 |
2.7.1 方案一含Cu型脱硝剂 |
2.7.2 方案二含Pt型脱硝剂 |
2.7.3 方案三TUD-DNS ODEP型脱硝剂 |
2.8 几种型号脱硝剂技术分析及选择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催化助剂的工艺优化及现场实施 |
3.1 催化脱硝助剂的工艺优化 |
3.1.1 活性组合物材料的制备 |
3.1.2 脱硝助剂的制备 |
3.1.3 助剂HCN水解性能和NH_3分解性能考察评价 |
3.1.4 助剂对FCC产品分布影响 |
3.1.5 助剂工业放大生产 |
3.2 助剂应用技术研究 |
3.2.1 助剂应用过程研究 |
3.2.2 加注方式研究 |
3.3 助剂现场实施及操作优化 |
3.3.1 现场实施概况 |
3.3.2 助剂应用效果与讨论 |
3.3.3 再生系统及CO焚烧炉操作条件优化 |
3.4 技术改造实施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脱硝助剂在K石化1.4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烟气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NO_x和SO_2的危害 |
1.2 石化企业FCC烟气排放标准 |
1.3 FCC烟气中NO_x和SO_x的形成 |
1.3.1 催化裂化烟气NO_x的形成 |
1.3.2 催化裂化烟气SO_x的形成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FCC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介绍 |
2.1 脱硫工艺 |
2.2 脱硝工艺 |
2.3 脱硫脱硝一体化 |
2.4 添加脱硫脱硝助剂技术 |
2.5 原料预处理技术 |
第3章 K石化1.4 Mt/a FCC装置脱硫工艺 |
3.1 K石化1.4 Mt/a重油FCC装置基本情况 |
3.1.1 K石化1.4 Mt/a FCC装置反应原理 |
3.1.2 K石化1.4 Mt/a FCC装置运行工艺 |
3.2 脱硫工艺 |
3.2.1 脱硫调整 |
3.2.2 脱硫剂 |
3.3 催化剂在FCC烟气脱硝工艺流程中的作用 |
3.3.1 催化剂在FCC装置中的反应机理 |
3.3.2 催化剂作用性能影响因素 |
3.3.3 平衡操作对催化剂的要求 |
第4章 基于脱硝助剂的1.4 Mt/a FCC烟气脱硝工艺优化 |
4.1 脱硝工艺优化背景研究 |
4.1.1 原油结构的调整 |
4.1.2 催化裂化烟气排放指标 |
4.2 FCC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的优化方案选择 |
4.2.1 FCC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的优化——脱硝助剂 |
4.2.2 脱硝助剂的试用与FCC产品的分布研究 |
4.2.3 脱硝助剂在FCC再生器中的运行优化 |
4.3 脱硝助剂与催化剂的混合优化实验探究 |
4.3.1 催化剂与脱硝助剂人工混合加注优化研究 |
4.3.2 催化剂与脱硝助剂自动混合加注优化研究 |
4.4 装置运行最优参数 |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
5.1 脱硝助剂优化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石油加工与消费环节的防霾综合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石油产品质量现状 |
1.1 国内成品油质量升级要求加快 |
1.2 船用燃料油降硫任务艰巨 |
1.3 石油焦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
2 清洁产品生产措施还需到位 |
2.1 汽柴油质量升级路线图 |
2.2 低硫船用油生产兼顾经济效益 |
2.3 炼油企业解决高硫焦出路 |
3 清洁生产过程要求日益严格 |
3.1 从源头抓起加快炼油结构调整 |
3.2 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 |
3.3 硫磺装置尾气回收排放控制 |
3.4 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力度 |
4 消费环节严控废气排放 |
4.1 机动车减少颗粒物排放要从技术着手 |
4.2 船用燃料油低硫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
4.3 石油焦使用行业减少污染排放任重道远 |
5 结论与建议 |
(4)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前言 |
1.2 重油催化裂化烟气SOx和NOx的来源 |
1.2.1 催化裂化烟气SOx的来源 |
1.2.2 催化裂化烟气NOx的来源 |
1.3 催化裂化烟气中SOx和NOx的排放规定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烟气脱硫技术 |
2.1.1 烟气洗涤法脱硫 |
2.2 烟气脱硝技术 |
2.2.1 脱硝工艺技术介绍 |
2.2.2 助剂法脱硝工艺 |
2.2.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2.2.4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
2.2.5 臭氧氧化法 |
2.2.6 液相氧化剂氧化技术 |
2.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
2.3.1 WSA-SNOx工艺 |
2.3.2 吸附剂脱硫脱硝法 |
2.3.3 NOxSO过程 |
2.3.4 SNAP过程 |
2.3.5 LOTOx-EDV系统 |
2.4 催化装置脱硫脱硝技术发展 |
第3章 吉林石化MIP-CGP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应用 |
3.1 Ⅲ催化裂化装置反应特点和流程 |
3.1.1 装置反应特点 |
3.1.2 装置主要流程 |
3.2 烟气排放状况 |
3.3 尾气治理方案 |
3.4 脱硫除尘装置简介 |
3.4.1 装置流程简介 |
3.4.1.1 吸收洗涤单元 |
3.4.1.2 废液处理单元 |
3.4.2 脱硫反应机理 |
3.5 余热炉简介及改造内容 |
3.5.1 余热炉简介 |
3.5.2 余热炉改造内容 |
3.6 实际应用效果评价 |
3.6.1 评价目的 |
3.6.2 评价过程 |
3.6.3 运行效果评价 |
3.7 小结 |
第4章 Ⅲ催化装置脱硝技术方案研究 |
4.1 概况 |
4.2 主要依托条件 |
4.3 原料、辅助材料及燃料供应 |
4.4 脱硝工艺技术比选 |
4.4.1 烟气脱硝技术对比分析 |
4.4.2 LoTOx~(TM)和SCR脱硝工艺比较 |
4.4.3 对比结论 |
4.5 SCR脱硝剂的选择 |
4.5.1 SCR脱硝剂的种类 |
4.5.2 SCR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
4.6 SCR催化剂的选择 |
4.7 增上SCR对催化装置的影响 |
4.7.1 对再生烟机的影响 |
4.7.2 处理后排放气规格 |
4.7.3 装置消耗量 |
4.8 污染物排放及治理 |
4.9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总结 |
5.2 论文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FCC再生烟气NOx排放的方法① |
1.1 原料油预加氢 |
1.2 烟气后处理工艺技术 |
1.2.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 |
1.2.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
1.2.3 臭氧氧化法 |
1.3 再生器的设计优化和构造改变 |
1.4 添加NOx减排助剂 |
2 结束语 |
(6)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性能及其脱硫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FCC再生烟气脱硫方法 |
1.3 硫转移剂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硫转移剂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硫转移剂研究现状 |
1.3.3 硫转移剂的活性组分 |
1.4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 |
1.4.1 镁铝尖晶石的制备方法 |
1.4.2 镁铝尖晶石硫转移剂的制备方法 |
1.5 硫转移剂脱硫动力学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催化剂制备及分析方法 |
2.1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 |
2.1.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2.1.2 镁铝尖晶石载体的制备 |
2.1.3 硫转移剂的制备 |
2.2 硫转移剂的分析和表征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2.2.2 热重分析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2.2.5 扫描电镜分析 |
2.2.6 N_2-吸附/脱附 |
2.2.7 傅立叶红外光谱 |
2.2.8 磨损指数测定 |
2.2.9 激光粒度测定 |
2.2.10 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2.3 硫转移剂小型固定床评价 |
2.3.1 实验方法 |
2.3.2 活性评价参数计算 |
2.4 硫转移剂固定流化床性能评价 |
2.4.1 实验方法 |
2.4.2 产物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硫转移剂的性能研究 |
3.1 制备条件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1.1 扩孔剂对镁铝尖晶石孔结构的影响 |
3.1.2 焙烧温度对镁铝尖晶石的影响 |
3.1.3 干燥温度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1.4 焙烧温度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1.5 络合剂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1.6 加料顺序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2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组成研究 |
3.2.1 镁铝尖晶石中最佳镁铝比的研究 |
3.2.2 铁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2.3 铈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2.4 稀土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2.5 硫转移剂组成成分含量的优化 |
3.3 硫转移剂氧化吸硫反应热力学分析 |
3.4 硫转移剂的表征与分析 |
3.4.1 宏观物性分析 |
3.4.2 XRD分析 |
3.4.3 FT-IR光谱分析 |
3.4.4 XRF元素分析 |
3.4.5 XPS分析 |
3.4.6 SEM分析 |
3.4.7 TG-DTA分析 |
3.5 操作条件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5.1 水热老化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5.2 再生烟气氧含量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3.5.3 再生烟气中NOx和CO的存在对硫转移剂的影响 |
3.5.4 反应温度对硫转移剂再生过程的影响 |
3.6 硫转移剂稳定性及硫容 |
3.7 小结 |
第四章 硫转移剂的应用实验 |
4.1 实验用原料油及催化剂 |
4.2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的影响 |
4.2.1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产物分布的影响 |
4.2.2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再生烟气分布的影响 |
4.2.3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产品中硫含量的影响 |
4.2.4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汽油性质的影响 |
4.2.5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裂化气组成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硫转移剂烟气脱硫动力学 |
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影响因素研究 |
5.2.2 模型的建立 |
5.3 动力学模型数据拟合 |
5.3.1 模型数据拟合方法 |
5.3.2 模型参数拟合实验 |
5.4 动力学模型验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7)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催化再生烟气中SO_x、NO_x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
2.1 催化再生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特性 |
2.2 催化再生烟气SO_x来源及影响因素 |
2.3 催化再生烟气NO_x来源及影响因素 |
2.4 工艺过程中SO_x和NO_x的减排措施 |
第三章 催化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
3.1 催化再生烟气脱硫技术 |
3.2 催化再生烟气脱硝技术 |
3.3 催化再生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 |
第四章 催化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 |
4.1 RFCC装置基本情况介绍 |
4.2 脱硫脱硝工艺流程简介 |
4.3 脱硫脱硝反应机理 |
4.3.1 脱硝单元 |
4.3.2 脱硫单元 |
4.4 脱硫脱硝装置工艺技术特点 |
4.4.1 FN-2 脱硝催化剂 |
4.4.2 烟气系统运行可靠性 |
4.4.3 新型烟气洗涤技术 |
4.4.4 过滤+氧化处理脱硫废水 |
4.5 脱硫脱硝装置运行状况分析 |
4.5.1 催化裂化装置原料分析 |
4.5.2 主要操作工况 |
4.5.3 中间污水及排出口污水数据分析 |
4.5.4 能耗分析 |
4.5.5 运行成本分析 |
4.5.6 设备运行分析 |
4.6 结论 |
第五章 RFS-09 硫转移助剂的工业应用研究 |
5.1 硫转移助剂的作用机理 |
5.2 RFS-09 助剂的工业应用性能评价指标 |
5.3 RFS-09 硫转移助剂的加注方法 |
5.4 RFS-09 硫转移助剂的试用情况分析 |
5.4.1 RFCC装置原料油性质对比 |
5.4.2 RFCC装置平衡催化剂性质对比 |
5.4.3 RFCC装置操作条件对比: |
5.5 RFS-09 硫转移助剂的试用性能评价 |
5.6 存在问题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治理状况 |
1.3 几种典型的FCC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
1.4 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
1.4.1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1.4.2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1.4.3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1.5 脱硝技术 |
1.5.1 低温氧化法(LOTOX) |
1.5.2 添加助剂法 |
1.5.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 |
1.5.4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 |
第2章 催化裂化装置介绍 |
2.1 荆门分公司装置简介 |
2.2 荆门分公司2#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情况 |
2.3 脱硫脱硝装置 |
2.3.1 装置组成规模 |
2.3.2 脱硫脱硝装置除尘脱硫系统 |
2.3.3 小结 |
第3章 2#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
3.1 湿式湍冲文丘里烟气脱硫除尘工艺技术工艺原理 |
3.2 湿式湍冲文丘里烟气脱硫除尘工艺技术工艺特点 |
3.3 脱硫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 |
3.4 脱硫废水处理工艺原理及技术特点 |
3.5 SCR烟气脱硝技术工艺原理 |
3.6 SCR烟气脱硝技术工艺特点 |
第4章 操作变量对2#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1 操作变量工业试验 |
4.1.1 吸收剂(NaOH溶液)的PH值对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1.2 吸收剂(NaOH溶液)温度对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1.3 吸收剂(NaOH溶液)初始浓度对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1.4 液气比对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1.5 烟气温度对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1.6 空塔气速的影响 |
4.1.7 烟气中的SO_2浓度对烟气脱硫率的影响 |
4.2 2#催化裂化装置进出口烟气含量值对比 |
4.3 2#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运行成本分析 |
4.4 2#催化裂化脱硫脱硝装置运行参数及效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硝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低NOx烧焦技术 |
2 氧化吸收法 |
3 添加助剂法 |
4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 |
5 结束语 |
(10)使用硫转移催化剂降低FCC装置再生烟气中SOX排放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CC装置再生烟气降低SOX排放的方法 |
1.1 原料选择, 即选择低硫原料 |
1.2 将原油通过加氢来起到脱硫的作用 |
1.3 FCC再生烟气脱硫处理 |
1.4 用硫转移助剂来进行脱硫 |
2 FCC硫转移助剂作用原理 |
3 FCC装置应用硫转移助剂流程与设备 |
4 FCC硫转移助剂研究技术进展 |
5 FCC再生烟气硫转移助剂工业应用进展 |
6 建议与展望 |
四、利用助剂法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SO_X排放(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油FCC装置再生烟气NOx处理技术改造[D]. 潘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脱硝助剂在K石化1.4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烟气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3]石油加工与消费环节的防霾综合施治[J]. 柯晓明. 国际石油经济, 2017(05)
- [4]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方案研究[D]. 李鹏.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5]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技术进展[J]. 蒙燕子,张忠东,尹建军,柳召永,谢鑫.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6(06)
- [6]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性能及其脱硫动力学的研究[D]. 高明明. 西北大学, 2016(04)
- [7]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D]. 水春贵.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7)
- [8]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脱硝技术研究[D]. 赵梓.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9]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硝技术应用进展[J]. 邓旭亮,刘鹏,王淑梅,杜龙弟,王薇.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4(02)
- [10]使用硫转移催化剂降低FCC装置再生烟气中SOX排放技术进展[J]. 陆孜芸.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03)
标签:烟气脱硫论文;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 烟气脱硝论文; 脱硝催化剂论文; fc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