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o引导倒装句时应怎样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媛[1](2021)在《初中统编本教材中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李诗瑶[2](2020)在《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法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语言规则,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学习汉语语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语、理性分析汉语、准确使用汉语。汉语语法可以分为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积累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因为,现代汉语语法是学生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相关概念等。第二部分阐述了初中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意义,着力挖掘现代汉语语法对初中生写作表达、古文学习、现代文理解、语感形成这四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介绍了现如今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和考试的现状。其中教学现状包括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汉语语法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现状和教师教授现代汉语语法现状;考试现状包括近五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汉语语法相关试题分析,并通过与近五年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汉语语语法相关试题比较,得出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数有增长趋势、考试题型多样等结论。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当下大连市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中发现语文教师对初中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第五部分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策略。包括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语法素质;教师梳理教材,构建语法知识体系;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汉语语语法的新变化为研究角度,充分剖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汉语语法的意义与内容,并结合教学与考试现状,提出语法教学的策略。以期将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真正融入到常规的语文课堂当中,填补学界对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空白。
刘贵燕[3](2019)在《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力,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学好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仅能让他们从高考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文言篇目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学好文言文能让学生明事理、知进退,从而终生受益;从教材角度来说,高中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大,基于此,备受师生关注,但从目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并不如意,笔者在阅读评点教学法文献过程中受到启发,并将它运用到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希望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有所改善。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包括评点教学法梳理,并区分了文言文评点和现代白话文评点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评点教学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第二章,从调查数据和随堂听课记录中分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方法指导;重翻译,轻体验;对文言文的情感投入不到位;教学目标功利化;忽视对评点的评价。第三章,针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评点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立足字词,掌握技法;以读促悟(评),加深情感体验;激活感官,刺激情感;在发现中扩大评点面;重视评点总结。在评点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以发展学生、尊重学生为主,把握“三结合”,注意“三问题”。第四章,将评点教学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关系融洽,且从学生反映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用评点教学法进行改善,力求对师生阅读教学提供借鉴。虽然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有优势,但依然存在不足,高中生存在个性差异,评点教学法到底适合哪类学生,还待进一步研究。
王芳[4](2019)在《微信新闻套语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微信新闻套语是指在微信新闻中重复出现的组块模式。这一组块模式不仅包括有词语标记的结构、抽象的句型和句式,还包括多模态的话语组构方式。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从微信新闻套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成因、表达功能、失范现象及对策等方面对微信新闻套语展开全面研究。首先,从微信新闻的结构特点上将微信新闻套语分为标题套语和行文套语两部分。标题套语主要包括以特定词语为标记的套语、句式套语、话语模式套语三种形式。行文套语主要分为导语套语、正文套语、结尾套语三个部分,每部分有特定的套语格式。其次,在对套语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微信新闻套语的特点及成因展开研究。微信新闻套语除了程式化特性以外,还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经济性、互动性、主观性等五大突出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与语用环境、语言自身发展、新闻文体特征、社会心理、广泛的复制传播有关。另外,本文还结合入场理论以及评价表达理论对微信新闻套语的表达功能进行考察。经考察发现:在认知入场方面,微信新闻套语不仅可以充当入场元素,帮助意指对象完成入场,而且在构建认知场景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评价表达方面,微信新闻套语通过自言或借言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引导读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评价,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最后,本文从语言规范性及伦理规范性角度对微信新闻套语的失范现象进行考察并提出对策。在语言规范性方面,微信新闻套语存在词语、句式以及多模态话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伦理规范性方面,存在用词污染带来的语言暴力现象以及用词规范但是内容失范现象。针对以上失范现象,本文提出在使用微信新闻套语时应筛选合适的网络词、筛选合适的语境并恪守新闻伦理道德等对策。
滕英[5](2019)在《《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文百八课》是依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初中语文教材,它关注语文知识学习,给予了语文教材科学性和基础性,是当时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影响了当代语文教材的编写。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搜集与《国文百八课》相关的资料,对比《国文百八课》文法和当代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从《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的内容和编排两个方面,对《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展开研究。本文第一章对《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的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涵盖从字、词、短语到句等内容,形成了完整的文法体系,并兼顾时代特点,编入了大量的文言文法和“格”的研究,表现出文法系统内容全面,有时效性、时代性和相对繁琐的特点。本文第二章对《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的编排进行了研究,其文法系统的编排遵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语文教育教学观和语文教材观这三种教育理念,表现出有完整的文法结构、有文言文法知识和与其他系统紧密结合的编排特点。本文第三章是根据《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内容和编排的特点,得出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本文根据其文法系统内容的时效性、时代性和局限性特点,得出当下语文教材在编写和编排过程中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语法知识。本文根据文法系统编排的特点,得出语文教材需要编入文言语法知识、语法知识结构要完善、语法要与其他内容相结合的启示,希望这些启示能对当下语文教材编写有借鉴意义。
唐振美[6](2018)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能反映学生英语综合能力。高中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积累,语法基础和英语知识后,才能进行有效地英语输出。因此,英语写作也是对高中生学习英语提出的最高要求。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实施差异教学能否帮助各层次学生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的能力?2)实施差异教学能否提升各层次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3)开展差异教学能否增强各层次高中生的语篇结构意识?本次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在高二两个班级进行,并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调查问卷及测试成绩结果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组:基础组,发展组和优秀组。本研究用时一个学期,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约需一个月:1)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基础词汇的运用,明确句子八大成分,进行五种基本句型的过关练习及巩固型写作训练。2)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语句间,段落间承上启下的衔接和过渡手段,从而实现语言的连贯性。3)开展提升型写作教学,在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引导优秀组学生运用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型,并培养语篇结构意识。4)夯实巩固英语中高级结构的运用,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进行材料类作文的练习。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测验法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研究手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差异教学能帮助各层次学生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的能力。2)差异教学能够提升各层次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3)差异教学法能增强各层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语篇结构意识。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1)本次研究的对象数量有限,研究数据具有片面性。2)研究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设定差异教学目标尚有困难。3)研究前期,差异教学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写作成绩和水平的提升速度较慢,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信心,不利于差异教学的进行。
张祥美[7](2018)在《语序要点全解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汉语一样,英语也有语序的问题。所谓语序,就是句子的结构顺序。从全国各省地(市)的中考英语试题来看,语序的考查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基本上覆盖了各版本教材中出现的这一语法知识要点。现结合近三年的英语中考真题,将语序的考查要点做一次全面解读。要点归纳一、副词enough的位置enough作为副词,用以修饰形容词或者副词时,应将其放在所修饰的形容词、副词之后。例如:
张怡蕾[8](2017)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篇目课下注释是教材辅助阅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释中包含着文章时代背景、各类型的文言句法知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常识等,不但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学生预习以及阅读课文的重要辅助工具,也为学生们的文言知识积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言文篇目注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注释有益之处会帮助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错误之处则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本文首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注释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每一部分都以典型示例来凸显文言文篇目注释的作用和意义。对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研究,笔者选取两种角度,分别从优点与缺点两方面来做正反例证,呈现文言文注释特点(即优点)的同时,也指出文言文注释的问题(即不足)。在此基础上,依据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访谈,总结出三条导致问题产生的突出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意见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通过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访谈了解实际教学当中文言文注释的作用与问题,二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对于存在优点的部分给予肯定,持积极欣赏的态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注释呈现的突出特点加以说明。其释义的准确性、判定的灵活性、语言的优美性以及文化的丰富性,足以说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拥有着优秀的编写团队,若抱以积极面对、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态度解决出现的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定会成为一套出色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教材。
杨彩贤[9](2015)在《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社会的巨变引起了汉语明显的变异。很多关注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学者,开始注意新词新语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的变异是在语用的动态过程中才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有的变异也是在语用中才产生的,而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语言变异的动态研究更易于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故本文将讨论的侧重点放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研究上。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变异网络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表现: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词类界限进一步模糊,句式更加灵活多样,多语多言混用等。这一时期汉语表达明显体现出模化、娱乐化以及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等特点,它们的语言学实质分别在于语言的格式框填、语言能指的狂欢和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在语言系统内部以及社会上呈现出不同的扩散轨迹。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轨迹主要受到语言变式变异条件的影响,而在社会上的扩散主要和扩散的方式密切相关。两者虽然存在诸多的区别,但它们的扩散曲线存在共同点,即语言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和在人群中的扩散都体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由慢到快再到慢的扩散趋势。这些语言新变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开拓出的不寻常的语言资源。促使这一时期汉语发生变异的既有语言内部动因,更与当下特殊的社会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探讨相关的社会因素时,大家主要从社会变化、社会心理和语言接触等角度入手来讨论。本文则进一步把语言变异放在消费主义文化这一语境下来研究,分析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怎样加剧了汉语表达的符号化,希望能给出汉语变异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而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汉语的面貌,使汉语的变异出现去规范化的倾向。本文对汉语新变式变异的过程、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和转化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一时期语言变异的规律和语言变异形式的发展趋向,从而深化对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认识。当下的汉语既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该方面的常规变异形式不断为汉语的充实、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同时那些超常变异的形式又时时冲击着汉语的规范表达,影响我们话语的纯洁性。为了使我们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准确优美,就需要对语言进行规范。语言规范总是随着语言新变式的不断出现而始终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语言的规范是一种动态的规范,汉语规范的标准也应因时而异。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形式进行规范时,我们首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来确定规范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规范。本文阐述了在“热言时代”,一些关键的语言职能部门怎样各司其职,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分层规范汉语。语言是社会的镜像,口头与书面的鲜活的语用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对当下语言生活的及时描写和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规范汉语新变式的判定标准和规范办法,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生活状况,为今后语言生活状况的预测提供语言事实依据、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语言资料,也可以为当下汉语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以资借鉴的规范策略。
张松柏[10](2013)在《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加入到英语学习的行列,其中也包括听力受损的聋人。在中国有关健听者英语学习的研究硕果累累,而对于听力受损的聋人英语教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专门针对聋校英语教育的教材,相关的课程目标、教学理论、评估测试也是一片空白。聋校英语教育急需深度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出于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和人际平等的思考,本论文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了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特点。以调查结果做为依据,论文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以及测试模式四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聋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聋校英语教育的的学科概念和相关理论,列举了英语国家聋校英语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了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国聋人学习英语的特点。调查采用了层层递进又互为补充的三个阶段:观察、问卷及访谈。观察是对中国聋校英语自然课堂的客观描写;问卷针对中国聋校的学生设计并由中国5所聋校的266位学生完成;访谈对象是西安、上海等5所聋校的12名英语教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聋人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既不同于英语国家的聋人也不同于中国的健听人;目前中国聋校尚无统一的英语教材,大多数聋校采用的是普通健听学校的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和规范的聋校英语教学方法,各个聋校是各自为政,方式多样;英语课程尚无统一的标准,课程设置和测试方法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聋人学生的入学考试标准为指挥棒。第三部分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英语测试与评估四方面阐述了中国聋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包含:1)中国聋校英语课程的设置;2)中国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3)中国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4)中国聋校英语测试模式的构建。聋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培养英语书面语的运用能力。聋校英语课程的建设是按照聋校英语课程分级目标的要求和聋生习得英语的特点,参照普通学校的课程目标,分别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制定了初中段和高中段的聋校英语课程目标,并从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聋校英语课程实施的方案。目前中国聋校几乎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聋生学习英语的公开出版的聋校英语教材。因此编写有中国特色的聋校英语教材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以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聋校语言教育的规律,牢牢把握中国聋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尝试中国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在制定聋校英语教材编写方案的过程中主要参考英语国家聋校的英语教材和国内普通学校的英语教材,结合中国聋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具体特点,在教材的编订中注重展示多元文化、贴近聋生生活、内容短小精干、讲练得当、适合聋生特点及学习需要。在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源开发方面,着力打造与文本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发挥聋生的视觉补偿功能,增强其理解和识记教材内容的效果。中国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中国聋校的英语教育也刚刚开始,专门针对聋校的英语教学法在实践上已有初步的探讨,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本文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参考英语国家聋校的英语教学方法和中国普通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考虑中国聋校英语的学科特点、聋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指出中国聋校英语教学应注重视觉输入和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出结合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利用既有手语又有文字的聋人教学软件,在教学中充分发掘一切可以调动的视觉手段,包括手势和身体语言、板书、图片、实物、影像和人际间的互动,尽可能以直观方式让学生快速领悟和掌握学习内容。由于聋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特殊困难,聋校英语测试应本着人性化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测试方法,突出书面语的考查,考查聋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五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对聋生的考试在调查大部分聋校英语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英语测试的难度,其中包括缩短阅读文章长度、简化阅读文章的文化背景等等。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充分考虑聋人学习英语的特殊性。
二、so引导倒装句时应怎样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引导倒装句时应怎样用?(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意义 |
(一)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形成良好口语语感 |
(二)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走出古文学习困境 |
(三)夯实学生语言分析能力,有利于现代文解读 |
(四)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规范学生写作表达 |
二、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考试的现状及分析 |
(一)初中学生现代汉语语法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
(二)初中语文教师现代汉语语法讲授情况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三)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选编现状及分析 |
(四)中考语文现代汉语语法相关试题分析 |
三、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考试存在的问题 |
(二)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策略 |
(一)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语法素质 |
(二)教师梳理教材,构建语法知识体系 |
(三)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初中生现代汉语语法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二)初中语文教师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访谈提纲 |
(三)《孔乙己》(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
致谢 |
(3)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中文言文的地位 |
(二)评点教学法的重要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评点教学法研究综述 |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三)评点教学法应用到文言文阅读教学领域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创新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一节 关于评点教学法 |
一、三个概念:评点、评点式阅读、评点教学法 |
二、评点读书法与语文评点教学法的关系 |
第二节 文言文评点与现代白话文评点的联系与区别 |
一、文言文评点与现代白话文评点的联系 |
二、文言文评点与现代白话文评点的区别 |
第三节 评点教学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
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
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有助于弥补课时不足和挖掘文本背后的知识 |
五、有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调查问卷设计与抽样统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抽样统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随堂听课记录及分析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
一、缺乏有效方法指导 |
二、重翻译轻体验 |
三、对文言文的情感投入不到位 |
四、教学目标功利化 |
五、忽视评点总结 |
第三章 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立足文本授予学生评点文言文的方法 |
一、立足字词掌握技法 |
二、以读促悟(评)情感体验 |
三、激活感官刺激情感 |
四、在发现中扩大评点面 |
五、重视评点总结 |
第二节 突出学生主体性把握好三个结合 |
一、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结合 |
二、整体把握与局部感知结合 |
三、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结合 |
第三节 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
三、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
第四节 评点教学法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循序渐进 |
二、适当结合 |
三、把握好度 |
第四章 评点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研究: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
第一节 评点教学法应用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课例展示 |
一、从题目“退”字入手“悟”文章线索 |
二、从字词句入手把握文意 |
三、从语言入手评人物形象 |
第二节 启示与思考 |
一、从学生身上得到的启示 |
二、从课文上得到的启示 |
三、从教学方法上得到的启示 |
四、从教学应用上得到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读硕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4)微信新闻套语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理由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0.1.1 选题理由 |
0.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0.2 研究现状 |
0.2.1 关于微信新闻的研究 |
0.2.2 关于套语的研究 |
0.3 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
0.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0.4.1 语料来源 |
0.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微信新闻套语的表现形式 |
1.1 标题套语 |
1.1.1 以特定词语为标记的套语 |
1.1.2 句式套语 |
1.1.3 话语模式套语 |
1.2 行文套语 |
1.2.1 导语套语 |
1.2.2 正文套语 |
1.2.3 结尾套语 |
1.3 小结 |
第二章 微信新闻套语的特点及成因 |
2.1 微信新闻套语的特点 |
2.1.1 灵活性 |
2.1.2 趣味性 |
2.1.3 经济性 |
2.1.4 互动性 |
2.1.5 主观性 |
2.2 微信新闻套语形成的原因 |
2.2.1 语用环境角度 |
2.2.2 语言自身发展变化角度 |
2.2.3 新闻文体性质角度 |
2.2.4 社会心理角度 |
2.2.5 模因论角度 |
2.3 小结 |
第三章 微信新闻套语的表达功能 |
3.1 认知入场功能 |
3.1.1 充当入场元素 |
3.1.2 构建认知场景 |
3.2 评价表达功能 |
3.2.1 情感系统 |
3.2.2 判断系统 |
3.3 小结 |
第四章 微信新闻套语失范现象及对策 |
4.1 微信新闻套语的失范现象 |
4.1.1 语言失范 |
4.1.2 伦理失范 |
4.2 微信新闻套语的使用对策 |
4.2.1 筛选合适的网络流行语 |
4.2.2 筛选合适的语境 |
4.2.3 恪守新闻伦理道德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内容及其特点 |
第一节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的内容 |
第二节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内容的特点 |
第二章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编排及其特点 |
第一节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编排理念 |
第二节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编排的特点 |
第三章 《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对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一节 根据学情编排语法知识 |
第二节 语法结构要完整合理 |
第三节 语法要与选文和练习系统相结合 |
第四节 编入一定量的文言语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l |
(6)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差异教学 |
2.1.1 差异教学的定义 |
2.1.2 差异教学的主要内容 |
2.1.3 差异教学的特征 |
2.1.4 差异教学的目标 |
2.2 国内外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状况 |
2.2.1 国外差异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差异教学研究现状 |
2.3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法 |
2.3.1 结果教学法 |
2.3.2 过程教学法 |
2.3.3 小组合作教学法 |
2.4 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2.4.3 掌握学习理论 |
2.4.4 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3.4.1 研究设计 |
3.4.2 分组方式 |
3.4.3 目标分类 |
3.4.4 组织形式 |
3.4.5 评价方式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差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
4.2 差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
4.3 差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教学启示 |
5.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实施英语写作差异教学后学生英语写作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二试题 |
附录5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高二试题 |
附录6 书面表达评分标准 |
附录7 学生示范作品 |
致谢 |
(8)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种类和特点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种类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特点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言文注释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三章 解决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的策略 |
第一节 教材编写者对文言文注释问题应给予重视 |
第二节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对注释问题总结归纳 |
结语 |
谢辞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
一、语言变异理论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内涵 |
二、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的拓展 |
三、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
四、对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思考 |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情况介绍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
第一节 语言与社会的共变 |
一、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
二、讨论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的三个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
一、我国具有联系社会生活研究语言的传统 |
二、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巨变与汉语变异 |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及特点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 |
一、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 |
二、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
三、名、动、形三类实词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
四、句式更加灵活多样 |
五、多言多语的混用 |
六、语言新变式的使用人群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特点和语言学实质 |
一、汉语语用的模化现象普遍的特点与语言的格式框填 |
二、汉语语用的娱乐化现象突出的特点与语言能指的狂欢 |
三、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的特点与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扩散模式 |
一、汉语新变式的词汇扩散模式和扩散机制 |
二、汉语新变式的社会扩散轨迹和曲线模型 |
三、汉语新变式扩散的模因论视角和语言演化的秘密 |
四、语言新变式的词汇扩散、社会扩散理论与模因论视角比较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因分析 |
一、汉语变异的语言系统内部动因分析 |
二、汉语变异的消费主义文化、新媒体等社会外部动因分析 |
三、语言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
第三节 语言新变式的来源 |
一、“有+VP”格式的来源——古汉语的遗存 |
二、汉语普通话中的“我走先”句式的来源——壮侗语族的语言底层 |
三、其他语言新变式的来源——借用外语形式 |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动态规范问题 |
第一节 对待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
一、对待语言新变式的不同态度 |
二、本文对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语用中的超常规现象 |
一、网络语言的去规范化现象 |
二、媒体语言欠规范的问题 |
三、知识分子在语用上对世俗的迎合和对低俗的效法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分层规范策略 |
一、给网络语言以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 |
二、媒体在语用中应为社会做好示范工作 |
三、社会精英要担当起消除语言污染的社会责任 |
四、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 |
五、语言规划部门应明确衡量标准,确立和公布语言规范 |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个案动态研究 |
第一节 “奇葩”一词的现代变异历程研究 |
一、古汉语中“奇葩”的用法 |
二、现代汉语中“奇葩”用法的拓展 |
三、网络时代“奇葩”用法的分化 |
四、“奇葩”一词变异的动因及对其变异应持的态度 |
第二节 新形式的起变及无序向有序变异的转化——“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扩散过程分析 |
一、“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的起变 |
二、“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的转化 |
三、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研究 |
一、贬义词语褒义化的表现层次 |
二、贬义词易色的动态过程及转化机制 |
三、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动因分析 |
四、对待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态度及规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现状 |
2.1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 |
2.2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 |
2.3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的科研项目 |
2.4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课程的相关文件规定 |
2.5 关于聋校英语教学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听觉损伤对聋人语言学习的影响 |
1.1 “聋”的界定 |
1.2 聋人的心理发展特征 |
1.3 聋人的语言 |
1.4 聋人学习非手语语言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英语国家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现状 |
2.1 注重英语和手语的学习和发展 |
2.2 英语在英语国家聋人生活中的地位 |
2.3 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
2.4 英语国家聋校英语教学法综述 |
第三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研究背景 |
3.1 中国聋教育发展的进程 |
3.2 中国聋校教育的现状 |
3.3 中国聋人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
3.4 中国聋校开设英语课程的可能性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特殊教育学理论 |
4.2 英语教育学理论 |
4.3 心理学理论 |
4.4 语言学理论 |
第三章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报告 |
1.1 调查目的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对象 |
1.4 调查过程 |
1.5 数据收集及分析 |
1.6 课堂观察法结果分析 |
1.7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8 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现状分析结果对聋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
2.1 中国聋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
2.2 课程设置 |
2.3 教材 |
2.4 教学方法 |
2.5 测试方法 |
2.6 结语 |
第四章 中国聋校英语课程的设置 |
第一节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
1.1 英语课程设置的背景 |
1.2 英语课程的任务 |
1.3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二节 聋校英语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
2.1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 |
2.2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路 |
第三节 聋校英语课程目标 |
3.1 聋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
3.2 聋校语言技能目标 |
3.3 聋校英语课程的语言知识目标 |
3.4 聋校英语学习情感态度目标 |
3.5 聋校英语学习策略目标 |
3.6 聋校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
第四节 聋校英语课程内容 |
4.1 教学内容 |
4.2 教学要求 |
第五节 聋校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
5.1 教学建议 |
5.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五章 中国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 |
第一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研究的基础 |
1.1 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研究的背景 |
1.2 中国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的现状 |
1.3 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 |
2.1 开发研究的原则 |
2.2 开发研究的思路 |
2.3 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的策略 |
第三节 聋校英语多媒体教辅课件的开发 |
3.1 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
3.2 开发的策略 |
第四节 聋校初中英语教材的范例 |
第五节 聋校高中英语教材的范例 |
第六节 聋校初三英语视频节选 |
第六章 中国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 |
第一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 英语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 |
1.2 英语教学方法是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
1.3 英语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
1.4 当前聋校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教学的原则 |
2.1 以英语书面语为主,综合合理运用多种课堂语言 |
2.2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多角度激发聋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
2.3 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
2.4 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
第三节 普通学校英语教学法借鉴 |
3.1 听说法 |
3.2 交际法 |
3.3 折中法 |
3.4 张思忠教学法 |
第四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学法应用现状 |
4.1 聋校英语课堂中教师一言堂表演成为教学常态 |
4.2 聋校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4.3 聋校英语教学法受师生信息交流渠道的制约 |
4.4 聋校英语教学法受聋校英语教学内容的制约 |
4.5 聋校英语教学法受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制约 |
第五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建构主义 |
5.2 交际法理论 |
5.3 任务型教学理论 |
5.4 情境教学理论 |
5.5 语法翻译法 |
第六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实践(一):多媒体辅助聋校英语教学法 |
6.1 研究方法 |
6.2 被试 |
6.3 研究数据的收集 |
6.4 数据分析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第七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实践(二):交际教学法在聋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7.1 教学对象 |
7.2 教学目的 |
7.3 教学方法 |
7.4 以交际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聋校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
第八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实践(三):五步聋校英语教学模式 |
8.1 Preparation(准备) |
8.2 Presentation(呈现) |
8.3 Practice(练习) |
8.4 Production(运用) |
8.5 Progress(评价) |
第七章 聋校英语教学测试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英语语言测试研究发展概况 |
1.1 科学前语言测试 |
1.2 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测试 |
1.3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 |
1.4 交际语言测试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测试的理论基础 |
2.1 语法翻译理论 |
2.2 结构主义 |
2.3 交际理论 |
第三节 聋校英语测试和评价的现状 |
3.1 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 |
3.2 试题中客观题比重过大 |
3.3 题量过大或过小 |
3.4 考试类型误用 |
3.5 评价方式单一 |
第四节 聋校英语测试与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 特殊高等教育学校英语考试应体现聋生英语习得的特点 |
4.2 借鉴普通学校测试和评价模式,突出聋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
4.3 扬弃普通英语测评传统,建立适合中国聋校实际的测评体系 |
4.4 采取形式多样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
第五节 聋校英语课程测试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形式 |
5.1 测试和评价的具体要求 |
5.2 聋校英语测试和评价形式以及试卷结构 |
第六节 高等学校招收聋人学生英语考试大纲(试用) |
6.1 考试性质 |
6.2 命题指导思想和范围 |
6.3 考试能力要求 |
6.4 考试内容 |
6.5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6.6 试卷难易比例 |
6.7 卷面分值具体分布 |
6.8 题型示例 |
第八章 未来研究展望 |
8.1 进一步加大相关资料的数量,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聋校英语教育全貌 |
8.2 进一步将聋教育和英语教育完美地结合 |
8.3 进一步增加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量 |
8.4 加大本领域理论基础的研究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中国聋教育相关文件、教程、方案和教学计划 |
附录 2 问卷调查一(聋校学生用) |
附录 3:问卷调查二(聋校英语教师用) |
附录 4: 多媒体辅助聋校英语教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 5: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附录 6 聋校英语教学教案范例 |
附录 7:聋校七年级英语课程课堂实录 |
四、so引导倒装句时应怎样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统编本教材中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D]. 冯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D]. 李诗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3]评点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贵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19(01)
- [4]微信新闻套语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D]. 王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国文百八课》文法系统研究[D]. 滕英. 聊城大学, 2019(01)
- [6]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研究[D]. 唐振美.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语序要点全解码[J]. 张祥美. 疯狂英语(爱英语), 2018(03)
- [8]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D]. 张怡蕾. 宁夏大学, 2017(02)
- [9]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D]. 杨彩贤.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D]. 张松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