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合板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友,徐建民,彭仕尧,吴世军,陈文平,简明,欧生,韩超,胡新贤[1](2014)在《桉树胶合板材林栽培与无性系早期选择》文中指出对GR518等10个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测定林1.5年生生长及栽培模式进行选择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生长中修枝对生长影响较小,各修枝水平间生长差异不显着,而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性系生长性状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单位面积蓄积生长水平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而生长性状除树高外,另外3个指标在无性系与区组的交互效应上也存在显着差异;经单位面积蓄积的多重比较,KC29、GR518和DH32-28在10个无性系中生长最优、保存率高,是今后胶合板材优化培育模式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无性系;不同性状无性系重复力较高,说明选择在该地进行示范的所有参试无性系能较好地保持亲本优势且稳定遗传,符合进行示范的选择要求,在30%入选率下,性状遗传增益在11.29%51.80%之间。
韩朝君,战克松,梁晶[2](2012)在《关于大海林林业局杨桦林经营密度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对杨桦林的经营研究进行回顾,提出了大海林林业局可根据经营密度效应、光合作用和养分循环、地级和生长进程、编制经营密度管理表或利用公式法确定杨桦林的经营密度(最大经营密度、最佳经营密度和最低经营密度),在此基础上应适地开展低密度林改造和用材林高效经营技术。
马花如[3](2012)在《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木材及其制品耗汇每年均在100亿美元以上,2009年,我国进口商品材及人造板、木浆及纸和纸板耗汇220亿美元,是仅次于石油、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对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实行了商品性禁伐,对国有林区实行了减产限伐,进一步减少了木材供给,加剧了木材供需矛盾。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发展速生丰产林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低下;尽管从2002年以来,我国把发展速生丰产林纳入林业六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速生丰产林的进一步发展,但平均生长量为9-12 m3/hm2,远远低于新西兰、瑞典、巴西等国家的30 m3/hm2左右水平。本文从影响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林业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潜力评价模型,探索出提高其潜力的方法和适合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的规划布局,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对自然资源潜力分析,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以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为尺度,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了我国林地和后备林地质量,再结合不同区域、主要树种的相关气候综合模型定量和系统分析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进而概算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可能的林地供给潜力为1134.42万hm2,每年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为18778.39万m3。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可以挖掘木材供给潜力为6198.08万m3,其中桉树为3099.02万m3,杉木为1850.19万m3,马尾松为1248.87万m3。(2)在对社会经济条件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良种育苗技术、抚育管理技术、林地维护技术、加工利用技术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科技服务体系对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速生丰产用材林促进作用的角度,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并用实证案例,定量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挖掘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登市三倍体毛白杨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种植毛白杨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证明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力的经济上的可能性。(3)在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调查、统计分析、专家问卷和课题组讨论,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把我国31个省区分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Ⅰ类核心区域、II类一般区域和III类不适宜发展区域;并以这13个I类省区为核心,形成了五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以广西、福建、广东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江苏、江西、浙江、湖南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吉林、黑龙江、辽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以四川、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东南沿海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作为核心区域优先发展。以充分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丰产用材林科学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测算出了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供给潜力和木材供给潜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树种可能挖掘的木材供给潜力;二是综合自然资源潜力、科技和社会经济潜力,构建了我国速生丰产林综合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三是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据此划定了发展的核心区域,确定了发展的优先顺序。
席佳,赵荣军,费本华,吕建雄[4](2009)在《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国内杨树培育,木材解剖、化学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杨树杂交育种、定向培育、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并对杨树木材研究及加工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杨树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黄小春,朱培林,杨春霞[5](2008)在《阔叶树工业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定向培育阔叶树工业人工林是解决我国木材紧张局面的根本途径。本文从工业人工林定向培育发展起源、理念价值、关键技术以及主要阔叶树种定向培育状况等方面,阐述阔叶树工业人工林定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分析指出当前工业人工林培育存在的问题,探讨阔叶树人工林定向培育发展趋势及内涵延伸方向。
方升佐[6](2008)在《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杨树人工林总面积达700万hm2,位居世界第一.发展杨树人工林、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是世界杨树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介绍中国杨树栽培区区划、杨树人工林的主要栽培无性系及其生产力的基础上,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杨树在立地质量评价、苗木培育技术、人工林定向培育模式、混交林营造技术、林农复合经营技术、人工林水分和养分管理技术、立地生产力维护和杨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我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潜力、杨树人工林的布局、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及加强杨树人工林的环境功能研究等问题,为我国杨树人工林资源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朱炜[7](2007)在《马尾松胶合板材用材林优良家系生长与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不同家系马尾松的生长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过遗传改良的良种造林,能使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达到良好的增产效果,提高经济效益。结合材性分析结果,培育优质胶合板材的马尾松优良家系主要有建瓯南雅-24、建瓯川石-3、连城-48、龙岩-61、南平-85、南平-86、连城-50、建瓯川石-4家系。
秦光华,姜岳忠,朱瑞强,张瑞波[8](2006)在《杨树大径级工业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研究》文中提出从立地指数、经营管理水平和造林密度3方面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山东省的黑杨(Populus nigra)不同栽培模式的生产力和适宜培育目标.以工艺成熟为前提,兼顾数量成熟,利用经济成熟作为确定黑杨大径材人工林定向培育的合理采伐年龄.结果表明:在立地指数18以上的立地上皆适宜培育大径材,合理的造林密度为250.0~333.3株/hm2,合理采伐年龄为10~12 a.同时,提出了6种可显着提高黑杨大径级工业用材定向培育经济效益的优化栽培模式.
王光华[9](2006)在《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为巨桉与尾叶桉的杂交品种,作为一种重要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树种,在我国南、中亚热带地区广为引种栽培,在工业原料林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可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资源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好工业原料林,以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产品日益增长需求成为我们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开展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将现有的桉树工业原料林发展好、研究其优化栽培模式则显得更为迫切和实际,因为桉树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为桉树工业原料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已开展了巨尾桉品种选育、巨尾桉引种、施肥等方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尚处于局部和零碎,对巨尾桉工业原料林栽培模式末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近年来,福建省发展桉树迅速,全省桉树人工林中约有70%以上为巨尾桉无性系林分。为了营建优质、高产、高效的巨尾桉工业原料林,加快福建省林产工业的发展,因此在福建闽南地区选择适应性强、速生性能好、栽培面积大的巨尾桉为研究对象,参照闽南现有生产经验和研究成果,在福建平和天马国有林场开展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应用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巨尾桉优良无性系及苗木选择、造林地选择、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长量的影响以及中期施肥优化方案、成熟期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胶合板材培育目标,通过综合分析巨尾桉林分各种森林成熟,确定巨尾桉胶合板材丰产林的主伐年龄为7年。在确定主伐年龄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所设置的各单项试验结果,以主要营林技术措施的效应分析为依据,参照造林的实践经验,科学合理地组装配套成2种优化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测算表明: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产出投入比这三种指标,模式1分别为40,253.51元/hm2、74%、4.29,模式2分别为38,362.74元/hm2、57%、4.45。由此可见,巨尾桉胶合板材定向栽培的经营效益是极好的。本研究总结的优化栽培模式具有科学的依据与实践的基础,可供营林生产推广应用,对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张松丹[10](2005)在《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伐年龄的确定是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经营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以来,在生产活动中,它的确定主要依据数量成熟和工艺成熟,而较少数考虑培育过程中的经济等多种因素。至今,对它的研究,也很少将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立地条件、经营措施以及木材利用方式、利率、成本等因素,以及可持续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使得传统的采伐年龄确定方法,难以满足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的科学经营需要。因此,需要从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相关研究,以指导实践。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的成熟机理和合理采伐年龄确定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并以具体区域的短周期人工用材林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对国内外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发展,特别是其采伐年龄的确定方式、方法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从中归纳了急需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确立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在理论方面,论文对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发生与发展、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剖析,明确了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的成熟机理。通过对影响短周期人工用材林成熟各种因子的分析,明确了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确定的原则和决策基础与构成。根据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培育目标和它的生长规律,提出了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指导,以工艺成熟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兼顾数量成熟的原则和综合决策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思想。方法技术方面,论文根据理论上确立的思想和原则,讨论了确定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提出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单项成熟因子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决策的思路和方法;为适应不同时空条件选择理想的模型,构建了反映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立地、密度、质量、经济和数量等状态因子的分析、评价、决策模型体系,探讨了相关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构建了综合决策模型的框架。在有关体系论述的基础上,以雷州林业局的U6林分和W5林分为对象,根据已确定的综合决策模型,计算了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利用方式、利率的合理采伐年龄。并提出了合理采伐年龄应是动态的、位于一定区间的理念。论文还提出了应当对木材分级利用的观念。最后,论文根据现有研究,总结了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确定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胶合板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合板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桉树胶合板材林栽培与无性系早期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点概况 |
2材料与方法 |
2.1试验材料 |
2.2研究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胶合板材林密度/修枝试验结果分析 |
3.2无性系生长性状分析和多重比较 |
3.3不同林龄无性系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4结论与讨论 |
(3)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
1.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研究 |
1.3.4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相关概念辨析 |
2.1.2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概念与内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林业分工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论 |
2.2.4 林业区划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6 绿色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历程 |
3.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
3.3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状况 |
3.4 现阶段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分析 |
4.1 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发展的内在需求 |
4.1.1 我国木材供需现状 |
4.1.2 我国木材需求预测分析 |
4.2 天然林保护与沉重的木材进口压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
4.3 现实的客观自然条件:发展的前提基础 |
4.3.1 适宜的气候条件 |
4.3.2 合格的林地质量 |
4.4 工程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发展的空间前景 |
4.5 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弥补供需缺口的主要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自然资源潜力分析 |
5.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资源潜力分析 |
5.1.1 我国林地资源总量评价 |
5.1.2 我国林地资源质量评价 |
5.1.3 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供给潜力分析 |
5.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生产潜力分析 |
5.2.1 分地区林木的可能生产潜力分析 |
5.2.2 分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生产潜力分析 |
5.2.3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速生树种的木材现实生产力和供给潜力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社会经济潜力分析 |
6.1 科技潜力分析 |
6.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科学技术分析及评价 |
6.1.2 提高科学技术利用率的途径 |
6.2 林业制度创新潜力分析 |
6.2.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激发挖掘潜力的积极性 |
6.2.2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解放发展潜力的桎梏 |
6.2.3 林业税费制度改革降低资本进入门槛,有利于扩展发展能力 |
6.3 投资潜力分析 |
6.3.1 投资现状 |
6.3.2 投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3 投资潜力实现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发展思路 |
7.1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影响因素分析 |
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及分析 |
7.2.1 评价步骤 |
7.2.2 评价结果分析 |
7.2.3 基于评价结果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的划分 |
7.2.4 速生丰产用材林区域发展优先序 |
7.3 本章小结 |
8 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对策建议 |
8.1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支撑 |
8.1.1 培育良种壮苗,奠定更加适合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生物基础 |
8.1.2 应用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集约经营 |
8.1.3 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产出效率 |
8.2 建立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
8.2.1 林地政策 |
8.2.2 投资政策 |
8.2.3 保险政策 |
8.2.4 贷款政策 |
8.2.5 税费政策 |
8.2.6 资源管理政策 |
8.2.7 森林资产流转市场政策 |
8.3 科学选择生产经营方式和模式 |
8.3.1 坚持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 |
8.3.2 创新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运作模式 |
8.4 实施分区域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策略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的培育 |
1.1 杂交育种 |
1.2 定向培育 |
2 杨树的木材性质 |
2.1 解剖性质 |
2.2 化学性质 |
2.3 物理力学性质 |
3 杨树木材的加工利用 |
3.1 纸浆用纤维 |
3.2 人造板 |
3.2.1 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 |
3.2.2 人造薄木 |
3.2.3 重组木 |
3.2.4 集成材 |
3.2.5 细木工板 |
3.3 杨木改性 |
3.3.1 单板染色 |
3.3.2 表面密实化 |
3.3.3 木材炭化处理 |
4 讨论与展望 |
(6)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栽培区区划与立地质量评价 |
1.1 杨树栽培区区划 |
1.2 立地质量评价 |
2 杨树人工林的主要栽培无性系及其生产力 |
3 杨树苗木培育技术 |
4 杨树人工林营造及管理技术 |
4.1 人工林定向培育模式 |
4.1.1 工业用材林 |
1) 短伐期经营模式: |
2) 中短轮伐期经营: |
4.1.2 防风固沙及农田防护林 |
4.2 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
4.3 林-农复合经营技术 |
4.4 人工林水分和养分管理技术 |
4.4.1 水分管理 |
4.4.2 养分管理 |
5 杨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 |
6 我国杨树人工林发展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
6.1 杨树人工林的生产潜力 |
6.2 杨树人工林的布局和发展 |
6.3 杨树人工林的定向培育 |
6.4 杨树人工林的环境功能 |
(7)马尾松胶合板材用材林优良家系生长与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生长量测定 |
2.3 材性测定 |
2.4 室内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马尾松定向培育胶合板材优良家系的试验 |
3.2 马尾松不同家系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
3.3 马尾松不同家系动态聚类分析 |
4 结语 |
(8)杨树大径级工业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净现值(NPV) |
1.2.2 效益成本比(B/C) |
1.2.3 内部收益率(IRR) |
1.3 主要技术经济参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栽培模式的建立 |
2.2 各栽培模式的生长模型 |
2.3 各栽培模式的成熟龄 |
2.4 优化栽培模式和合理采伐年龄 |
3 结论 |
(9)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工业原料林研究概况 |
1.1 工业原料林的发展背景 |
1.2 发展工业原料林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林营造与管理 |
2.4 试验技术路线及试验设计 |
2.4.1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良无性系选择试验 |
2.4.2 优良无性系扦插苗与组培苗造林对比试验 |
2.4.3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造林地选择试验 |
2.4.4 优良无性系优化造林模式试验 |
2.4.5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间伐试验 |
2.4.6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中期施肥试验 |
2.4.7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轮伐期试验 |
2.4.8 优化栽培模式与经济效益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良无性系选择试验 |
3.1.1 不同巨尾桉无性系生长分析 |
3.1.2 方差分析 |
3.1.3 多重比较分析 |
3.1.4 不同巨尾桉无性系抗风害的情况 |
3.2 巨尾桉优良无性系扦插苗与组培苗造林效果对比试验 |
3.2.1 造林成活率 |
3.2.2 树高与胸径生长差异 |
3.2.3 单株材积与林分蓄积量 |
3.2.4 抗风表现 |
3.3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造林地选择试验 |
3.3.1 不同立地条件对巨尾桉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
3.3.2 不同立地条件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
3.3.2.1 物种多样性 |
3.3.2.2 物种多样性指数 |
3.4 优良无性系优化造林模式试验 |
3.5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间伐研究 |
3.5.1 不同间伐强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3.5.2 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5.3 不同间伐强度对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
3.5.4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3.6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中期施肥试验 |
3.6.1 中期施肥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3.6.2 中期施肥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6.3 中期施肥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
3.6.4 中期施肥的投入产出比 |
3.7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轮伐期分析 |
3.7.1 林分生长量 |
3.7.2 数量成熟龄的确定 |
3.7.3 经济成熟龄的确定 |
3.7.4 工艺成熟龄的确定 |
3.7.4.1 巨尾桉人工林木材径向基本密度的测定 |
3.7.4.2 巨尾桉胶合板用材林林分工艺成熟期的确定 |
3.7.5 主伐年龄的确定 |
3.8 优化栽培模式与经济效益评价 |
3.8.1 主要营林措施生长效应 |
3.8.1.1 优良无性系选择效应 |
3.8.1.2 优良无性系繁殖效应 |
3.8.1.3 立地效应 |
3.8.1.4 密度、整地、施肥效应 |
3.8.2 栽培模式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良无性系选择试验 |
4.2 巨尾桉优良无性系扦插苗与组培苗造林效果对比试验 |
4.3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造林地选择试验 |
4.4 优良无性系优化造林模式试验 |
4.5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间伐研究 |
4.6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中期施肥试验 |
4.7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轮伐期分析 |
4.8 优化栽培模式与经济效益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发展 |
1.2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
1.3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采伐年龄研究现状与问题 |
2 研究方案 |
2.1 目的意义 |
2.2 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2.3 研究区概况 |
2.4 数据与获取方法 |
3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的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2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的定义、内涵和特点 |
3.3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确定的依据、原则和指标 |
3.4 合理采伐年龄的决策基础 |
3.5 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思路 |
3.6 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构成分析 |
3.7 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的难度与对策 |
4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的方法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立地指数模型研究 |
4.3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生长变化研究 |
4.4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直径分布模型研究 |
4.5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模型构建 |
4.6 结果与分析 |
5 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应用实例 |
5.1 基于数量成熟龄的采伐年龄 |
5.2 基于工艺成熟的采伐年龄 |
5.3 以经济成熟为目标的合理采伐年龄 |
5.4 雷州林业局桉树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论证 |
5.5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问题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指导教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 谢 |
四、胶合板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桉树胶合板材林栽培与无性系早期选择[J]. 李光友,徐建民,彭仕尧,吴世军,陈文平,简明,欧生,韩超,胡新贤. 桉树科技, 2014(03)
- [2]关于大海林林业局杨桦林经营密度的探讨[J]. 韩朝君,战克松,梁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2)
- [3]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D]. 马花如.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7)
- [4]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席佳,赵荣军,费本华,吕建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5]阔叶树工业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J]. 黄小春,朱培林,杨春霞. 江西林业科技, 2008(06)
- [6]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方升佐.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 [7]马尾松胶合板材用材林优良家系生长与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J]. 朱炜. 林业调查规划, 2007(02)
- [8]杨树大径级工业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研究[J]. 秦光华,姜岳忠,朱瑞强,张瑞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6(03)
- [9]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D]. 王光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10]短周期人工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综合决策的研究[D]. 张松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