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小型船舶管理 促进航道安全畅通(论文文献综述)
王操国[1](2021)在《大潮汛期间海事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以吴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为例》文中指出
孙彧[2](2021)在《徐州内河水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何建[3](2021)在《政府视域下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太仓地处长江干线最下游的长江江苏段,港口水深条件优越,年吞吐量2亿吨以上。随着长江太仓至南京段之间-12.5米水上高速的全面建设贯通,进出长江、途径太仓港水域的大型海轮日益增多,这使得太仓港发展成为长江航运领域的集装箱运输重要港口,是建材、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由于港口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港口的安全问题,尤其是通航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每年,船舶交通流量都较上一年有大幅增加,通航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水上交通事故之所以频频出现,环境管理要素是其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与辖区船舶通航实际状况可知:人为因素、外部环境因素都能够导致水上交通事故出现,而水域通航环境便是最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笔者立足于通航环境管理的角度,首先阐述了长江太仓段水域的实际情况,其次重点分析了太仓段水域的自然因素、危险因素、辖区船舶类型等,而且还针对通航环境基础设施的维护以及建设水平进行了阐述,从中概括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法律建设、环境建设、人才建设以及港口规划等方面。最后,笔者在深入分析通航环境管理建设、维护以及规划功能区、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通航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太仓通航环境管理的有效策略,本文提出的改进措施能够有利于港口的长期规划与有序发展,对维护航运安全也具有一定意义,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该水域的通航安全,保障人命和财产安全。此外,该研究的思路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水域,为其他水域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李梦影[4](2020)在《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运河内河航运业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水上交通事故也日渐增多。目前,提高大运河上船闸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被提到全新高度。在船闸交通安全突发事故面前,如何快速、联合、高效处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是论文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和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主要对H船闸航道堵塞、船舶相撞以及因操作不当引发的三类主要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类考察,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集中的原因分析,认为H船闸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应急管理措施不完善和应急管理保障能力不足是造成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和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完善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方法。
胡亮亮[5](2020)在《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文中指出船舶每年在长江水域产生约6万吨的污油,平均每一年有超过200艘船舶因各类事故的发生而沉没,部分沉船中储存的未使用完的燃油泄漏入水中。随着原油及石油制品、散装化工品的运量大幅上涨,近年来船舶污染情况也日益严峻。由于海上航行船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而对于长江船舶而言,由于长江船舶吨位较小、航程较短,因此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主要对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的一般分析和B海事局辖区内船舶污染事故的案例研究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发现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着普遍重处置轻预防、处置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船舶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足够补偿等问题,此类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使长江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制约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所以作者认为应创新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运用全流程应急管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进一步优化污染预防机制,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管理的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监管的立体化,强化船舶预防污染的意识;进一步优化污染处置机制,推进责任机制法定化,推进指挥管理平台统一化;进一步优化污染善后机制,建立和完善长江船舶污染损害后评估机制,探索建立长江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整合化;完善防污染设备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等的观点。
段天笑[6](2020)在《太仓海事局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受各种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突发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部门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控制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研究当中去,并取得了不小成就,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围绕城市和陆域突发事件展开的,很少有涉及到水上突发事件。水上突发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一,水上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均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造成预防困难。第二,水上突发事件受自然因素影响严重,造成应急的紧迫性,又由于缺乏岸基支持,进一步增大了应急难度。第三,水上突发事件具有一定涉外性,这对处置带来更大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形象。所以,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太仓海事局辖区水域为落脚点,对太仓海事局辖区存在的突发事件风险、应急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水上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管理的关注,提高航运从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水域污染等事件的发生,为中国水上航运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本文对完善和推进创新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路线。并对国内外研究做出综述,主要包括海事部门的服务与监管现状,以及陆域和水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对研究使用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重点介绍。其中包含水上突发事件特点、等级划分以及应急所需资源和应急原则。第三章对太仓海事局辖区水上自然环境与水文条件进行介绍,并从航道、锚地等多个角度进行风险分析,使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有的放矢。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应急管理现状。包含应急组织成员、应急预案、应急人才建设、应急装备建设四个方面,为下文发现不足与提出建议作铺垫。第五章根据公共危机从风险预防、应急预备、应急应对、善后处置四个方面分析当前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第六章根据实际情况从事前预防、预备,事中应对,事后保障等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做好人才储备、加强装备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善后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对研究做出总结。唯有重视现状,正视存在的不足,科学谋划,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抢险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科学有序发展。本文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理论结合法。本文主要创新点为选题角度创新,以太仓海事局为例,以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对选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其他地方海事水上应急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公共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是文章展开研究的基础理论。
陆遥[7](2020)在《江苏省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水运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航道是水运的基础设施,而过闸建筑物则是航道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因此,过船建筑物的安全畅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船舶不服从管理,乱停乱靠,抢进抢出,超载船舶未能有效地杜绝,大船小簿的船舶为数不少,素质低的机驾人员撞坏闸门,挤坏挤沉船舶,船闸管理尚需加强等等。因此,充分发挥船闸的通过能力,尽量缩短船舶的过闸时间和等待过闸时间,促进水运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应有的贡献,需要船闸、交通、航监、水运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但作为船闸的管理工作来说,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船闸的运行管理,推进船闸的技术进步,努力加强和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是可以确保船闸的安全畅通,并把船舶的过闸时间缩短到最小限度的,这是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战略目标。在查阅大量文献、报刊、着作等资料的前提下,本文以江苏省宿迁市为研究目标,以宿迁市内河船闸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以公共产品、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理论为依托,从以下展开探索:(1)研究了当前形势下内河航运的发展形势,以及讨论船闸作为水上交通咽喉在水运发展中的取得的成绩与经验。(2)近年来,随着水运事业的飞速发展,水运因其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耗能少等特点越发显现,作为黄金水道的苏北运河航道内,船舶保有量不断增加,航道及船闸的负荷越来越重。船闸是内河航运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船闸系统的运行效率成为了制约内河航运的重要阻碍,提升船闸的通航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内河运输的重点。需要找出导致一些列问题的症结所在,分析制约船闸管理的重点难点。(3)根据形势下的政策、宿迁市内河水文特点作对比分析。宿迁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衍生出各种问题作出相关总结,导致在在船闸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要求必须转变管理模式,突破管理瓶颈,并对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提出改善的建议。
叶翀[8](2019)在《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上交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域环境安全,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和减轻事故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结合福州市2001年-2018年内河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分析,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分别从事故类型、事故船型、多发时间段和地理区域四方面归纳事故特征和规律,研判分析事故中“人-船舶-环境-管理”四个要素的影响并揭示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即船员因素为直接原因,管理因素为本质原因。同时,根据事故致因分析结论、作者的工作体会和一线专家、从业人员访谈所得,剖析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尚存的区划和职能不够合理、小型船舶检验存在难点、行业管理存在困境、现场监管较为被动、监管队伍专业化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应急救援能力欠缺等问题,并立足实际,提出应当从优化区划和职能配置、探索和规范小型船舶检验的合理化措施、破解行业困局、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和安全文化建设、提升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促进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崔志华[9](2019)在《长江挖入式港池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长江流域港口经济持续发展,沿江深水岸线几近枯竭,急需开发新的岸线资源。挖入式港池作为新颖的港口开发形式,在长江流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开展长江挖入式港池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很有意义。本文结合如皋港挖入式港池现状和事故险情情况,对影响通航安全的主要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挖入式港池水域综合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如皋港为例,分析公用以及企业自用的挖入式港池概况、设计船型和泊位布置等,研究影响通航安全的因素及风险,包括航道、自然环境、船舶交通流、港口保障措施、通航安全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评估了设计船型港池航道适应性。对于部分大吃水设计船型,采取拖轮协助的方式,并选择合适潮位进出港池,可满足单向通航的需求。(2)通过对港池事故的历史数据分析,对事故分布规律及影响港池通航安全的因素进行归纳,建立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评价系统结构,构建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对挖入式港池水域进行模糊风险评价,对船舶通航区域的通航风险进行量化评估。(3)针对以如皋港为代表的长江沿线挖入式港池存在的通航安全风险,提出港池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概念,构建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制定港池管理方法,完善船舶航行规则,通过港池船舶调度中心调度船舶进出港池的秩序,并完善港池安全和防污染的配套设备。
张家毅[10](2019)在《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与配置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长江航道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季节性,其航道养护具有点多线长、工作量大、全天候、标准高、维护工况多样化、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同时,有些航段存在航道船舶适应性不强、配置不足、闲置过剩、利用率低等船舶配置不当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航道的维护质量和沿江流域航运经济效益。为适应长江干线航道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化航道维护船舶配置结构和提升航道维护船舶供给保障能力,就有必要探索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配置方法,从而为长江航道科学合理地配置航道维护船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本文对长江航道概况、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配置现状进行了深入总结,结合相关专业文献进行了资料与数据分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适应性较好的评价结果。结合相关行业需求与发展规划,分析了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对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需求。最后,结合航道维护船舶的分类分级,提出了船舶配置方案的含义,对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配置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科学配置航道维护船舶,提升航道船舶的管理效率和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船舶配置方案进行了研究:一是参照《海区航标船舶配置标准及管理使用办法(试行)》中航标船基本数量中的计算公式,结合长江各区域航道特点推导出适用于长江航道航标船配置数量的相关公式,对维护船舶单船作业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到了各船型的配置方案;二是研究了基于修正系数的船舶配置方案,构建了船舶配置模型,并以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了配置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可为长江航道科学合理地优化船舶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为长江航道优化船舶配置结构、提升维护船舶管理效率、提高船舶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加强小型船舶管理 促进航道安全畅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小型船舶管理 促进航道安全畅通(论文提纲范文)
(3)政府视域下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通航环境 |
2.1.2 环境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环境管理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章 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概况和管理现状分析 |
3.1 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航道概况 |
3.1.3 其他通航环境概况 |
3.2 通航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通航管理机构和设施 |
3.2.2 船舶航行规则及相关管理规定 |
3.2.3 通航船舶统计调查分析 |
3.2.4 长江太仓段事故统计分析 |
第4章 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通航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4.1.2 港口水域功能规划不尽合理 |
4.1.3 通航环境维护管理不到位 |
4.1.4 通航环境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
4.2 通航环境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主管机关职责交叉难以协调 |
4.2.2 财力缺乏投入较少 |
4.2.3 水上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
4.2.4 通航环境监管难度大 |
第5章 国内外其他地区通航环境管理的做法与启示 |
5.1 国内外其他地区通航环境管理的做法 |
5.1.1 执法模式高度一体化 |
5.1.2 通航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
5.2 国内外其他地区通航环境管理启示 |
5.2.1 做好执法资源的整合 |
5.2.2 全力加强通航基础设施建设 |
第6章 提升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
6.1 加大通航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6.1.1 科学规划通航环境布局 |
6.1.2 全力提升水域通航能力 |
6.1.3 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
6.2 合理规划通航基础设施和各区域功能 |
6.2.1 职能部门重新规划锚地 |
6.2.2 航道规划更具有科学性 |
6.3 加强通航环境监管和维护力度 |
6.3.1 加强通航环境管理法规建设 |
6.3.2 加强执法资源的整合 |
6.3.3 加强对通航环境维护 |
6.4 做好通航环境人才管理 |
6.4.1 技术层面 |
6.4.2 管理层面 |
6.4.3 决策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 |
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3 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的现实考察 |
3.1 航道堵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考察 |
3.2 操作失误引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考察 |
3.3 船舶相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考察 |
4 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应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4.2 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
4.3 应急管理保障有待加强 |
5 完善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法 |
5.1 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
5.2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
5.3 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船舶污染应急管理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创新和存在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船舶污染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长江船舶概念 |
二、船舶污染概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全流程应急管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现行我国沿海船舶污染应急管理体制 |
一、应急指挥机构 |
二、领导责任制度 |
三、社会动员体系 |
四、专业清污队伍 |
第二节 、现行我国船舶污染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一、污染预防机制 |
二、污染处置机制 |
三、污染善后机制 |
四、应急管理资源配置 |
第四章 目前我国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一节 、B海事局长江段辖区情况 |
一、辖区特点 |
二、环境敏感水域 |
三、重要风险源 |
第二节 、B海事局辖区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研究 |
第三节 、我国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
一、普遍存在重处置轻预防的情况 |
二、船舶污染处置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 |
三、船舶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足够补偿 |
四、应急管理队伍发展滞后 |
第四节 、现行机制中存在不足的相关原因分析 |
一、船舶污染监管和预防不到位 |
二、船舶污染责任分管不明确 |
三、政府部门间沟通协调不顺畅 |
四、船舶污染损害评估和赔偿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与优化 |
第一节 、优化污染预防机制 |
一、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管理制度 |
二、实现船舶污染监管的立体化 |
三、强化船舶预防污染的意识 |
第二节 、优化污染处置机制 |
一、建立船舶污染综合治理机制,推进责任机制法定化 |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指挥管理平台统一化 |
第三节 、优化污染善后机制 |
一、建立和完善长江船舶污染损害后评估机制 |
二、探索建立长江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第四节 、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和资源的整合化 |
第五节 、完善防污染设备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太仓海事局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海事公共服务研究 |
1.2.2 海事安全监管研究 |
1.2.3 陆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1.2.4 水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理论与现实结合研究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突发事件 |
2.1.1 突发事件定义 |
2.1.2 水上突发事件的种类 |
2.1.3 水上突发事件的特点 |
2.1.4 水上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
2.2 应急管理 |
2.2.1 水上应急管理定义 |
2.2.2 水上突发事件应急资源 |
2.2.3 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原则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治理理论 |
2.3.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3章 太仓海事局辖区水上概况与风险分析 |
3.1 辖区自然条件 |
3.1.1 气象条件与风险分析 |
3.1.2 水文条件与风险分析 |
3.2 交通环境与风险分析 |
3.2.1 航道情况与风险分析 |
3.2.2 锚地情况与风险分析 |
3.2.3 水域支流情况与风险分析 |
3.2.4 取水口情况与风险分析 |
第4章 太仓海事局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4.1 应急组织单位成员 |
4.2 应急处置预案 |
4.3 应急人员 |
4.4 应急装备 |
4.4.1 应急船艇 |
4.4.2 溢油设备库 |
4.4.3 固定或移动CCTV |
4.4.4 无人机 |
第5章 太仓海事局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风险预防有待进一步加强 |
5.2 应急预备仍存不足 |
5.2.1 应急人员专业性有待提升 |
5.2.2 应急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
5.3 应急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5.3.1 水上搜救中心成员单位参与率低 |
5.3.2 社会组织参与速度慢 |
5.3.3 联动协作能力差 |
5.4 善后处理欠缺保障 |
5.4.1 信息公开滞后 |
5.4.2 对救助失败的准备不足 |
5.4.3 社会救助力量未得到相应的补偿 |
第6章 提高水上应急能力的相关建议与结论 |
6.1 风险防范方面 |
6.1.1 重点船舶重点关注 |
6.1.2 重点水域重点巡查 |
6.1.3 加大普法宣传,引导知法守法 |
6.1.4 推行选船机制 |
6.1.5 督促各相关企业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
6.2 应急预备方面 |
6.2.1 做好应急人才储备 |
6.2.2 做好应急设备预备 |
6.3 应对反应方面 |
6.3.1 推动体制改革 |
6.3.2 建立动员机制 |
6.3.3 完善联动机制 |
6.4 健全善后机制 |
6.4.1 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
6.4.2 出台免责机制 |
6.4.3 完善补偿机制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江苏省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内河航运 |
2.1.2 船闸 |
2.1.3 内河船闸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宿迁市内河船闸的管理现状分析 |
3.1 宿迁市内河船闸的管理方式与成绩 |
3.1.1 管理方式 |
3.1.2 取得的成绩 |
3.2 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通航效能难以满足船舶过闸需求 |
3.2.2 过闸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
3.2.3 运行部门多头管理 |
3.2.4 为船舶服务质量不佳 |
3.3 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问题的原因 |
3.3.1 缺乏整体统筹规划 |
3.3.2 安全制度执行力缺失 |
3.3.3 信息化程度不高 |
3.3.4 服务技能的培养意识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船闸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内河与船闸的管理概述 |
4.1.1 美国田纳西河船闸:精简运行操作岗位 |
4.1.2 巴拿马运河新船闸:升级船闸基础设施 |
4.1.3 欧洲内河船闸:构建一体化管理体制 |
4.2 国内船闸管理概述 |
4.2.1 潮州船闸:推进“文明窗口”活动 |
4.2.2 中顺大围西河船闸:完善与规范安全管理制度 |
4.2.3 三峡船闸:统一成立船闸管理局 |
4.3 经验借鉴 |
4.3.1 完善与规范船舶通行安全管理制度 |
4.3.2 推进信息化服务管理 |
4.3.3 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 |
4.3.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5 进一步加强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的对策分析 |
5.1 加强船闸运行整体统筹规划 |
5.1.1 完善船闸基础设施建设 |
5.1.2 规范特殊船舶管理制度 |
5.1.3 加强运行现场秩序的督促管控 |
5.2 加强船闸安全管理建设 |
5.2.1 完善普及应急处理机制 |
5.2.2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与培训 |
5.2.3 丰富船闸安全文化内容 |
5.3 加快信息化建设 |
5.3.1 建立船闸联合管理平台 |
5.3.2 升级数字化档案管理 |
5.3.3 推动互动平台信息化 |
5.4 打造专业的服务团队 |
5.4.1 提高服务文化水平建设 |
5.4.2 优化人才结构 |
5.4.3 健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宿迁市内河船闸船舶服务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与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河 |
2.1.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2.1.3 水上交通事故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3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3.1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概况 |
3.1.1 内河通航基本情况 |
3.1.2 内河水上交通特点 |
3.1.3 内河水上交通安全整体形势 |
3.2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3.2.1 主管部门组织架构 |
3.2.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主要法律依据和职责 |
3.2.3 内河船舶船员安全管理现状 |
3.2.4 通航保障及应急救助现状 |
3.2.5 现场安全监管现状 |
4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2001年至2018年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
4.1.1 事故特征分布 |
4.1.2 事故致因分析 |
4.2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管理区划和职能改革不够合理 |
4.2.2 小型船舶检验和监管存在难点 |
4.2.3 行业管理存在困境 |
4.2.4 现场监管较为被动 |
4.2.5 监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 |
4.2.6 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2.7 应急救援能力仍显薄弱 |
5 提升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
5.1 优化区划和职能配置 |
5.2 探索规范和优化小型船舶检验的合理化措施 |
5.3 破解行业管理困局 |
5.4 现场监管执法与安全文化建设并重 |
5.5 加强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 |
5.6 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 |
5.7 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长江挖入式港池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如皋港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风险评价基本理论及方法 |
2.1 系统工程学 |
2.2 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
2.2.1 事故树分析法 |
2.2.2 FSA评价方法 |
2.2.3 模糊综合评价 |
2.2.4 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辖区通航环境及风险因素 |
3.1 如皋港挖入式港池概况 |
3.1.1 公用挖入式港池 |
3.1.2 企业自用挖入式港池 |
3.2 影响通航安全的因素 |
3.2.1 航道 |
3.2.2 气象水文条件 |
3.2.3 船舶交通流 |
3.2.4 港口保障设施 |
3.2.5 通航安全信息 |
3.3 设计船型港池航道适应性 |
3.3.1 进港池航道轴线 |
3.3.2 航道水深 |
3.3.3 港池宽度 |
3.3.4 港池水域航道宽度 |
3.3.5 风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挖入式港池水域综合风险评价研究 |
4.1 近5 年事故险情统计分析 |
4.2 挖入式港池通航安全主要风险 |
4.3 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系统结构 |
4.4 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4.2 评价指标选取的阐述 |
4.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5 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5.1 因素集及评价集的构建 |
4.5.2 权重的确定 |
4.5.3 隶属度的确定 |
4.5.4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5 评价向量的清晰化 |
4.5.6 决策建议 |
4.6 挖入式港池水域模糊风险评价 |
4.6.1 各个层次事故影响因素权重 |
4.6.2 评价矩阵和评价向量 |
4.6.3 确定评价向量 |
4.7 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挖入式港池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
5.1 港池管理协调委员会概念的提出 |
5.2 明确港池安全管理责任主体 |
5.3 构建港池安全管理模式 |
5.3.1 港池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职责 |
5.3.2 港池管理协调委员会组织结构 |
5.3.3 港池管理协调委员会各岗位及部门职责 |
5.4 通航安全监管措施 |
5.4.1 制定实施港池管理办法 |
5.4.2 明确港池水域船舶航行规则 |
5.4.3 建立港池船舶调度中心 |
5.4.4 完善港池安全和防污染设施配备 |
5.4.5 优化港池水域通航安全信息服务 |
5.4.6 强化港池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挖入式港池水域风险评价调查表 |
附录二 如皋港挖入式港池管理办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论文摘要 |
(10)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与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主要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现状及适应性评价 |
2.1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
2.1.1 概念的界定 |
2.1.2 分类与分级 |
2.1.3 船型的划分 |
2.2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配置现状及适应性分析 |
2.2.1 船舶维护船舶发展情况及配置现状 |
2.2.2 航道维护船舶的适应性 |
2.2.3 主要不足与局限性分析 |
2.3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船舶适应性进行评价 |
2.3.1 船舶适应性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
2.3.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
2.3.3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2.3.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船舶适应性的评价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分析 |
3.1 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概况 |
3.1.1 长江航道概况 |
3.1.2 航道维护尺度 |
3.1.3 航道养护情况 |
3.2 航道条件对航道维护船型的影响 |
3.2.1 宜宾至三峡大坝河段 |
3.2.2 宜昌到上巢湖河段 |
3.2.3 上巢湖到浏河口河段 |
3.3 航道建设对维护船舶的需求 |
3.3.1 长江航道加快发展建设进程 |
3.3.2 航道建设带动船舶装备技术升级 |
3.3.3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发展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配置方案研究 |
4.1 配置方案的含义及原则 |
4.2 基于海区航标船配置方法的航标船配置方案 |
4.2.1 原始公式 |
4.2.2 航标船配置影响因素 |
4.2.3 航标船配置数量的计算公式 |
4.2.4 单船作业能力测算及配置数量实例计算 |
4.3 基于海道测量船配置方法的测量船配置方案 |
4.3.1 测量船配置影响因素 |
4.3.2 测量船的单船综合测量能力 |
4.3.3 测量船配置数量测算实例计算 |
4.4 基于修正系数的船舶配置方案研究 |
4.4.1 航标船配置模型的构建 |
4.4.2 航标船配置模型实例计算 |
4.4.3 测量船配置模型的构建 |
4.4.4 测量船配置模型实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加强小型船舶管理 促进航道安全畅通(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潮汛期间海事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以吴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为例[D]. 王操国.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徐州内河水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管理对策研究[D]. 孙彧.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政府视域下长江太仓段水域通航环境管理研究[D]. 何建.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H船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 李梦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D]. 胡亮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6]太仓海事局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 段天笑.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7]江苏省宿迁市内河船闸管理研究[D]. 陆遥.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 叶翀.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9]长江挖入式港池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崔志华.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10]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与配置方案研究[D]. 张家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